九年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098951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九年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九年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九年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九年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docx

《九年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docx

九年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2019-2020年九年级4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26分,第1-6小题每小题3分,第7、8小题各4分)

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书写和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谛(dì)听翘(qiáo)首沉缅(miǎn)锲(qì)而不舍

B.模(mó)样粗犷(guǎng)端祥(xiáng)抑扬顿挫(cuò)

C.翩跹(xiān)嫉(jí)妒撷(xié)取扣人心弦(xián)

D.摇曳(yè)拾(shí)级逾(yú)越闲情逸志(zhì)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作为典型的乡土社会,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是影响中国农民法律意识的重要原因。

B.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的住房价格一涨再涨,令购房者不能不叹为观止。

C.看到有儿童落水了,江边的人们纷纷忘乎所以地跳入水中去营救。

D.日本的部分政客持之以恒地参拜靖国神社,激起了亚洲各国人民的极大愤慨。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为建设节约型杜会,改善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我们应大力发展太阳能产业。

B.能不能战胜自己思想上的弱点,是一个人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关键。

C.真正地融入自然,亲近自然,我们的情感就会更丰富,我们的生活就会更美好。

D.经过这次有趣的解剖实验,素来害怕学生物的我喜欢上这门学科了。

4.下列各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送东阳马生序》的“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马说》的“说”,是古代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

B.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奏出了唐、宋、元、明清时代艺术的最强音,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中四颗璀璨的明珠。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是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作品的主人公是保尔·柯察金,充满了革命的理想主义色彩和英雄主义的格调。

D.鲁智深是一个豪侠义士,他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雪夜上梁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下面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紫红色的洗衣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

(选自莫言《母亲》)

①我用耳朵、鼻子、眼睛、身体来把握生活,来感受事物。

储存在我脑海里的记忆,都是这样的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有形状的立体记忆。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

③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

④这种感受生活和记忆事物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小说的面貌和特质。

A.③②④①B.②③①④C.③②①④D.①③②④

6.用一句话概括下面的新闻内容,最准确的一项是()

今年,我国将搭建全国统一的农产品质量追溯信息平台,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无盲区监管,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25日,在汉召开的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议暨“三品一标”工作会议传出消息。

  会上,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透露,今年将全面推动质量追溯体系建设。

他要求,今年这项工作必须破题,当务之急要搭建全国统一的追溯信息平台,制定配套的管理规定。

各地要在已有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本地区追溯信息平台的建设,做好与国家级平台的衔接、与全国统一制度规范的融合。

要选择部分大中城市和“菜篮子”产品主产县开展试点,积极推动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追溯管理,率先将生猪和“三品一标”农产品纳入追溯范围。

A.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透露,今年将全面推动质量追溯体系建设

B.国家级农产品质量追溯信息平台今年开建,将实现全过程无盲区监管

C.我国将实现全过程无盲区监管,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D.我国今年将推动搭建全国统一的追溯信息平台,制定配套的管理规定

7.古诗词默写填空

①长风破浪会有时,  。

(李白的《行路难》)

②塞下秋来风景异,  。

(范仲淹的《渔家傲》)

③李商隐《无题》中的“,”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被后人用来表达奉献精神。

④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的“,”表达诗人思家怀乡之情。

8.综合性学习

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母亲节。

初三

(2)班准备组织一次以“歌颂母爱”为主题的班会。

①请你为班会做一个简单而有感染力的开场白。

(50字左右)

②班级打算邀请部分家长参加班会,甜甜觉得妈妈衣着土气,不够入时,不想让她来参加,对此,你打算怎样劝说甜甜改变主意?

二、现代文阅读(28分)

(一)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6分,第9、10小题每小题2分,其它每小题3分)

乡间读书人

王往

乡间读书人有草木味的书香。

书到了乡间,就和泥土、庄稼、牲畜联系到了一起,成了他们的一部分,有了麦秆味儿,有了汗水味儿,有了炊烟味儿。

乡间的生活未必诗意,乡间的阅读却伴随着诗意。

我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

一个放羊的老汉,躺在河坡上,天上云在飘,脚下水在流,他脱下鞋子当枕头,跷着腿,仿佛放浪形骸的古代贤人一般沉醉于阅读。

我也常见这样的情景:

一个小媳妇锄草或施肥归来,手脸不洗,就拿了一本书在瓜棚下或巷口看得入迷。

此时,无论相貌美丑,她的姿态都有一种沉静之美、一种文化之美。

女人一旦捧书在手,就有了神韵,有了雅致,即使她是一个村姑或农妇。

在乡间,书来之不易,读书人的图书来源稀缺。

往往靠互相交换。

他们的手是粗糙的。

传递的动作却是恭敬的。

这个村上和那个村上爱读书的人必然是最亲的朋友。

他们读书,不求名著,自费出版的文集也好,拿了诺奖的名著也好;旧书摊上买的也好,捡来的也好;雅的也好,俗的也好,只要能说个事儿,他们就能看下去。

他们对精神食粮和物质食粮的要求不高,能打发掉时光就是好书。

但是他们也有寂寞的时候,这个寂寞来自于交流的不便。

有一次,我去一个老同学家玩,他的父亲得知我爱好写作后,非常高兴地和我谈起了《史记》,娓娓道来。

我对《史记》并无研究,几乎接不上话。

他说他前些日子看了一本盗版的《史记》,多有错漏,他竟然根据早年的记忆和自己对文字的理解一一加以纠正,让我佩服之极。

有一天,他找到我们单位,给我带来了一些土特产。

我极不自在,我说:

“你是长辈,不能这样,应该是我去看你。

他说:

“我们是朋友啊,都爱读书。

”然后,他又说:

“你面色不好,是不是经常熬夜?

我说:

“是的。

他说:

“不要太辛苦啊,看书作文就是玩,好玩就行了。

我在感谢他关心的同时,却生出了自责:

我的读书写作,目的性强,为了发表,为了获奖,为了名气,丢失了多少纯粹的快乐?

是的,乡间读书人只是为了乐趣,乐趣就是阅读的全部意义。

他们阅读不是为了考研,不是为了颜如玉和黄金屋,也不是要到哪去卖弄,甚至不是为了长知识,在他们,阅读不是为了消遣,就是为了快乐,好玩,有趣!

他们不会因为看书而疏忽了庄稼,忘记了饲养牲畜。

我母亲也是一个爱读书的人。

她是我们村里解放前出生的唯一识字的女性,她写字习惯繁体,阅读则不论简繁。

2008年的秋天,我从广州回江苏老家,见到母亲戴着眼镜,坐在墙边读书,发丝银白,我第一次发现身材矮小、衣着粗陋的母亲是那么美。

想到她老人家一生劳碌,想到她如此喜欢阅读却很少有阅读时间,想到自己并没有给她创造幸福的晚年,心头一阵难过。

我没有叫她,只是站在不远处的地方看着她。

看她偶尔扶一下眼镜,看她的目光缓缓地在书页上移动。

我感觉到那沐浴着她的阳光仿佛都成了闪烁的文字,我感觉到她成了来乡间访问的学者。

以往,因为母亲性格过于刚强,对子女过于严厉,期望值过高,使我们在压力下常和她发生口角,产生抱怨。

但在那一刻我所有的抱怨都被她读书的姿态打败,同时,涌现了深深的幸福感,我为有这样的母亲自豪,我几乎流下了泪水。

好久好久,母亲在翻页后,抬起了头。

我走向前,说:

“妈,你在看书?

我回来了。

”母亲仿佛有些害羞,笑笑,轻轻地合上书说:

“我看得慢,半天才看几页,不晓得什么意思。

我看到那本书的封面,竟然是风格前卫的《花城》杂志。

这是我前一年带回家的,我想她老人家看不懂也很正常。

我问母亲:

“家里的书都喜欢哪些?

”母亲说:

“逮到哪本就看哪本,磨时间,能看到字就好。

”然后,又看着封面说:

“这本书也不错。

有空还要看,看书有意思。

我琢磨着母亲的话,她说的肯定是大实话,只要看到文字就亲切,有意思就行,但是其中未必不隐藏着她对昔日人生的缅怀。

她曾说,当年,她执意嫁给有过婚史的我父亲,原因就是看中了我爷爷是私塾先生,我父亲有一手好字。

虽然,时代的风暴无情地摧残着这个家庭,也打碎了他们想像中的美好爱情,但是,母亲没有抱怨书,没有抱怨文化,她也希望我们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

看着取下眼镜的母亲,仿佛转瞬间她又变了一个人。

我一直后悔那天没有带上相机,拍下母亲读书的样子。

我想那是文化的面目,是文化的姿态。

是的,乡间的读书人,不是为了文化,但是能够享受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文化,何况这种享受又在不经意间传承了文化。

我会永远记得那一天,阳光饱满,文字闪烁,我跟上母亲身后,嗅着乡间的草木,嗅着散发草木味儿的书香。

(选自《2013年中国微型小说年选》)

9.阅读全文,对乡间读书人读书的目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为了改变命运,走出乡村B.为了打发掉时光

C.为了乐趣和快乐D.为了消遣寂寞

10.文章两处用到“草木味”一词,请分析其作用。

11.作者对老同学的父亲和母亲两个形象的塑造,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请任选一人分析其作用。

12.看书看得很慢,甚至看不明白意思,但母亲却读得那么认真,那么专注,为什么?

请根据文章的内容答出两点原因。

13.有人认为,一篇成功的小小说,通常具有小中见大、精巧构思、出人意外、细节感人或惜墨如金等特点。

请结合其中一点,谈谈这篇小小说的成功之处。

14.作者写了读书的两种态度,你更欣赏哪一种?

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观点。

(二)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2分,每小题3分)

①孔子列国周游时,他和弟子们被陈蔡两国大军围困荒野。

为避免承担杀天下大贤的恶名,他们只是围而不杀,等其粮绝饿死。

孔子便带领弟子们,就地采撷野菜为食,将名为“藜藿”的野菜制成汤羹,那时候,这种野菜只有贫困下贱之人才会采食,滋味寡淡,难以下咽。

孔子却欣欣然吃下野菜汤,讲道:

昔年尧帝就住在简陋的茅屋中,吃粗粮,喝的也是这藜藿制成的汤羹。

在被围困的日子里,孔子一直慷慨讲经诵歌,弦音不绝,直至楚兵解围。

从此,孔子甘之如饴的藜藿汤羹,被看作清贫困顿却不失气节的象征。

②今人将植物分类中隶属于藜科藜属的植物,统称为藜,也就古人所说的藜藿。

春日,藜萌发出嫩芽,可以采摘作为野菜,古时为贫贱人所食。

例如白居易写青年士子尚未发迹时的贫困模样:

“布衾不周体,藜茹才充腹。

”意思是衣衫褴褛,权且采藜为食。

相比于藜藿的低贱,精美的肉类和粮食则被称为膏粱,古人将“藜藿”和“膏粱”作为一对反义词,分别指贫贱与富贵。

③待到秋季,原本鲜嫩的藜可以长到近一人高,变成一大丛乱蓬蓬的野草。

此时选取干燥的枝条,可以制作拐杖。

魏晋时“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原本隐居山林不问俗务,却被司马师求贤若渴的姿态打动了——在得知山涛老母亲年迈时,亲赐了一根“藜杖”。

那时候,“藜杖”被看作子女尽孝道时,应为父母准备的生活用品。

司马师此举,意味将山涛之母当作自己的生母一般侍奉,也难怪山涛为他死心塌地地效命。

而实际上,干枯的藜并不足够结实,或许古人是将几根藜杖捆绑在一起使用,所谓的“藜杖”,还是象征意义大于实用价值。

④藜,在我国极为常见,是一年生草本,产于我国南北各地,生于路旁、荒地、田间、房前屋后。

李时珍称,某些种类的藜茎紫红色,又名“胭脂菜”“鹤顶草”。

古代方士采石练丹,将其或捣乱煮成干粉,或烧为灰粉,可用于提炼硫磺、矾石等矿物,并用于制作汞和砒霜。

至于民间,则因藜中多含碱,烧为灰土可用于洗涤衣物,故而称这为“灰涤菜”,而后简化为“灰菜”或“灰灰菜”。

⑤明朝《野菜谱》中将藜称为灰条,曰:

“灰条处灰条,采采何辞劳。

野人当年饱藜藿,凶岁得此为佳肴。

”但如果食用过量,有可能导致皮肤浮肿,甚至出血,所以明清时即使在民间,除非饥荒岁月,否则很少有人将藜当作野菜食用。

倒是有人将含碱的藜叶捣烂,涂抹于蚊虫叮咬之处,用于消肿解毒。

藜的茎枝烧成灰后,涂抹可治瘊子,或用于将痣点掉,可谓古人廉价的美容药品。

(选自《博物》2014年第三期)

1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说明内容。

16.请指出本文第①段表达方式,并分析其作用。

17.第⑤段划线句使用了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18.下列对文章内容、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了并列式结构,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条理分明,层次清晰。

B.古人将“藜藿”和“膏粱”作为一对反义词,分别指贫贱与富贵。

这种用法从修辞角度看是借代。

C.“或许古人是将几根藜杖捆绑在一起使用,所谓的‘藜杖’,还是象征意义大于实用价值”,若去掉加点词,文义改变。

这个词语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结合本文学到的知识,对唐朝诗人陈子昂的诗句“肉食谋何失?

藜藿缅纵横!

”正确的理解是:

朝庭官员们的决策多么错误,以致于那些清贫困顿却不失气节的人流离失所,背井离乡!

三、古诗文阅读(16分)

(一)阅读《鱼我所欲也》,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2分,每小题3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二者不可得兼:

同时获得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消除祸患

C.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代的一种高级官职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因贫穷而感到困乏

20.翻译下面的句子。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1.下面对本文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舍生取义”,其中“义”的意思就是指为人处世要讲究义气。

B.文中的“是心”和“本心”意思是不一样的,前者指舍生取义之心,后者指为了利益而不择手段的失义之心。

C.文章举了两个事例,并形成对比关系,其中“不食嗟来之食”是从正面举例论证。

D.文章开头用比喻手法和排比句式引出论点,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22.舍生取义历来是中华民族最高道德标准,也是历代仁人志士追求的精神境界。

请从中国历史上举一个这样的人物,并写出体现他舍生取义精神的一个名句或者一个事例。

(二)阅读下面诗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4分,每小题2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3.对本诗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中的“酬”字,点出了刘禹锡对白居易在扬州热情招待的感谢之意。

B.首联点出诗人被贬谪之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音讯隔绝时间之长的怅惘之情。

C.颔联“闻笛赋”“烂柯人”巧用典故,写出了诗人悲悼旧友、物是人非的感慨。

D.尾联写出了诗人借酒销愁、伤感消沉的情绪和对被贬二十三年的愤懑之情。

24.请从写法或内容角度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进行赏析。

四、作文(50分)

25.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命题作文:

我的世界。

(2)话题作文:

同学们,初中三年的生活充满了期待,充满了美好的回忆,充满了酸甜苦辣。

请以“初中三年”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

要求:

①选择题目

(2)的,请另拟作文题目。

②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内容具体,积极向上。

文中若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请用“××”代替。

2014年十堰市初中毕业生调研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

一、选择题答案

1.C,3分。

A项,“缅”应该是“湎”,“qì”应该是“qiè”;B项“mó”应该是“mú”,“祥”应该是“详”;D项“shí”应该是“shè”,“志”应该是“致”。

2.A,3分。

“叹为观止”是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忘乎所以”指因过分兴奋或得意而忘了应有的举止;“持之以恒”是褒义词。

3.D,3分。

A改善与质量搭配不当;B前后不一致;C“融入”应在“亲近”之后。

4.D,3分。

雪夜上梁山的是林冲

5.C,3分。

③是具体描写情景,②总写这个情景的影响,①写自己观察和感受生活的方法,④总结指出这种方式的影响。

6.B,3分。

AD都不全面,C则一未点明时间,二也不全面。

9.A,3分。

18.选D,此处“藜藿”指百姓。

19.A,3分。

21.C,3分。

A义字内涵错误,B本心解释错误,D开头没有排比

23.C,2分。

(A项“酬”是对赠诗以诗酬答之意;B项“弃置身”是“被弃用”之意;D项明显不对,全诗表达了一种乐观旷达、振奋坚忍的精神。

二、非选择题答案

7.①直挂云帆济沧海②衡阳雁去无留意③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共4分,每小题1分,错一字扣0.5分,扣完为止。

8.(4分)⑴示例:

人们常说:

母亲是这个世上最辛苦的职业。

不错,什么人最关心我们?

什么人最疼爱我们?

······答案全都是——母亲。

五月的第二个周日是母亲节,在这一天,我们要真情的对妈妈说:

“我爱您,您辛苦了!

”(得体即可)(2分)

⑵示例:

甜甜,妈妈是我们最亲的人,虽然她穿得很土气,但她把一切都给了我们,那种最伟大无私的爱是无价的,我们应该感到自豪,况且参加班会也是对班级工作的支持。

我希望你改变主意,好吗?

(称呼,委婉得体,理由充分。

2分)

10.(2分)可从结构或内容两方面任选角度回答。

结构作用:

首尾照应,使文章形式更完整、结构更紧密(1分)。

内容角度:

“草木味”指农村生活气息,这里延伸为质朴快乐的阅读态度,表达了作者对乡间读书人的赞美之情(1分)。

11.(3分)对老同学的父亲主要通过语言描写(1分),塑造了一个快乐纯粹、享受阅读的乡间读书人的形象(2分)。

对母亲主要通过外貌描写(1分),塑造了一个阅读姿态美好、雅致的乡间读书人形象(2分)。

12.(3分)看书可以磨时间,看书很有意思,可以在看书时缅怀昔日人生。

(一点1.5分)

13.(3分)本文选取两个典型代表的组合,塑造了一个乡间读书人的群体,构思精巧;本文对母亲阅读的姿态描绘,细节感人;文章语言精练,内涵丰富。

(能自选角度、结合具体的语言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14.(3分)针对快乐的阅读和功利性(有目标)的阅读发表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只有态度没有理由不给分,理由不充分扣1分。

15.(3分)本文说明了藜的象征意义(文化内涵,精神价值)和实用价值。

(一点1.5分)

16.(3分)记叙(1分),通过简洁的叙事,说明了藜被看作清贫困顿却不失气节的象征的来历(2分)。

17.(3分)作引用或引用说明法(1分),通过引用《野菜谱》的记载,说明了藜具有食用价值(1分),使说明更丰富充实、具体可信(或增强了语言文采)(1分)。

20.(3分)不是只有贤能的人有这样的心,人人都有这样的心,贤能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意思对即可,关键字词错一字扣半分)

22.(3分)略。

人名1分,事例或名言2分。

24.(2分)从内容或写法上作出分析均可。

示例:

①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通过描绘“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皆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乐观达观。

②“沉舟”“病树”二词描写形象生动,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并被赋予新义:

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三、作文(50分)

25.请参照十堰市2013年中考作文评分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