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本框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098535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39.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基本框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教育学基本框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教育学基本框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教育学基本框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教育学基本框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基本框架.docx

《教育学基本框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基本框架.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基本框架.docx

教育学基本框架

2014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

试卷分析部分

教师:

进行教育学知识的学习之前,我们有必要清楚的了解教师资格证考试的题型和分数情况,俗话说的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在考试中我们更应该这样,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教育学的试题

试题类型:

单选题,20道,共20分,每题1分

双选题,10道,共20分,每题2分

判断题,10道,共10分,每题1分

简答题,四选三,共18分,每小题6分,

论述题,1道,共12分

案例分析,道,共20分

教师:

选择题、判断题的分值比较小,但是一般主要认真复习就能拿到比较高的分数,因此,大家不要把复习的重点只放在简答题、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

也不要觉得案例分析题有多难,只要掌握了教育学的基本知识框架,结合绝提案例应用教育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就行。

如果遇到不会做的简答、论述、案例分析,千万不要空白,只要写出一些内容就能得到一定的分数

教师:

清楚了教育学考试的题目类型及分值情况,我们就来认真的学习一下教育学的主要内容

教育学基础讲义

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

教师:

第一章主要是对教育和教学两个基本概念的内涵及本质的理解和把握,作为学习教育学的基础部分,是大家应该复习的重点章节。

学习第一章我们需要重点把握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功能以及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第一节教育的本质

一、教育的起源(这一部分一般会出现,选择、判断。

大家需要熟记每一个起源的代表人物以及主要观点就行了)

教师:

教育的起源主要有五个主要部分:

即神话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交往起源说,其中易考点有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和交往起源说

神话起源说:

强调教育是由神创造的,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人相信神并崇拜神

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家沛西·能。

主要观点:

把教育看作动物本能的行为,从根本上否定了人动物的本质区别,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目的性和意识形性(偏颇的观点)

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

主要观点:

认为教育是儿童对成人的本能的、无意识的模仿,模仿是教育的起源,他认为教育活动是无意识的模仿活动

劳动起源说:

代表人物,由俄国“十月革命”前后苏联教育家提出

主要观点:

1.教育从人类产生的时候就产生了

2.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

3.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产生为条件的,语言和教育同时在劳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交往起源说:

(是我国现阶段比较认可的观点)

代表人物,我国学者叶澜

主要观点:

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而不是生产劳动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这一部分通常是选择、判断题的考点,内容比较零散,大家注意记忆,教育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由原始教育阶段、古代教育阶段,到现代教育阶段三个阶段。

首先来看原始教育阶段,原始教育阶段分为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

原始教育阶段:

特点:

教育没有成为专门的活动,内容等简单,受教育机会均等,就是所有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古代教育阶段:

奴隶社会的教育:

在奴隶社会时期,产生了学校教育,教育具有了独立的形态:

大家需要掌握我国这个时期:

有哪些教育学校、教育内容、教育对象及教育的目的

除此之外,在国外

国外:

古埃及、巴比伦、印度等奴隶制国家产生了宫廷学校、祭司学校,欧洲产生了斯巴达、雅典两种教育体系

奴隶社会教育的特点:

阶级性、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内容分化,学校制度尚未健全

封建社会的教育:

教育内容:

“四书”“五经”“三纲五常”

教育形式:

教会教育(主要内容:

七艺)、骑士教育(七技)

特点:

鲜明的积极性和等级性、与生产劳动相分离,教学方法多采用强迫式、官学与私学并存

现代教育:

现代教育阶段的特点,我们稍微了解就可以了,主要特点有:

特点:

教育的普及性、义务教育形态的出现和普及义务教育的年限逐渐延长,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形式多样化,教育内容更加丰富、深入、系统,教育手段现代化、网络化、教育国际化

三、教育的定义(教育的定义一般不是考点,但是大家学习教育学,要对教育的定义要有理解。

教育的定义分为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

广义:

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狭义: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学要的人的活动、

四、教育的本质(这一部分大家有一定的了解就行了)

主要有四个方面:

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

是一种影响人的活动

这种影响作用与人的身心两方面

是人类社会的活动,根本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

第二节教育的功能

教师:

教育的功能这一部分是大家复习的重点,是比较常见的考点,选择、判断、简答题都有可能,但是出现简答题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教育的功能主要有两个主要方面,即教育的社会功能和教育个体发展功能,首先来看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

(1)培养各种政治人才

(2)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素质的社会公民

2.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公民

(1)教育的普及化可以推动社会的政治变革

(2)教育通过传播先进的思想,弘扬优良的道德,促进社会的政治的变革

(3)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二)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不是直接去创造经济财富,而是为社会培养各种各样的人才、服务等,再通过这些人创造经济财富)

1.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教育培养了社会需要的各级各类的掌熟练技能的专业人才,这些专业人才通过创造劳动价值促进经济发展和增长。

2.教育促进科技发展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即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师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

二、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教师:

首先我们来看什么是个体的发展呢,以及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这个是选择和判断的易考点

(一)个体发展的含义以及个体发展的影响因素

个体发展的含义:

所谓个体发展,通常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人期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包括身体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教师: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和我,都是经过个体的发展成长到今天,

不仅是身高、体重以及身体的各个器官发生了变化,而且心里的也逐渐成熟,这就是所谓

的个体发展

个体发展的影响因素:

遗传:

个体发展的生物前提和物质基础,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

教师:

例如我们每个人在相貌、性格等方面或多或少的都会遗传父母,与父母有些相似之

处,并且这些特点会影响我们每个人的发展,比如性格

环境:

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师:

我们每个人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比如经常说到的班风、校风等,就是环境的影响结果

教育:

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教师:

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影响人的内在精神品质的形成、发展等方面

个体主观能动性:

决定了个体的发展程度

教师:

比如一个学生没有任何的学习欲望,即使遗传基因好、环境优越、收到良好的教育,那么这个人的个体发展也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二)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简答题)

1.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社会化主要是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

(1)教育促个体观念的社会化(特别表现为促进个体政治观念的社会化和道德观念的社会化)

(2)教育促进个体智力与能力的社会化

(3)教育促进个体职业、身份的社会化

2.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

(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

(2)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

(3)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

教师:

教育的个体功能是其本体功能,是核心功能,社会功能是衍生功能(这一知识点大家需要熟记,通常会出现判断题)

第三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

一、教育学的历史发展阶段:

教师:

在教育学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一部分主要出现选择题和判断题,知识点比较零碎,需要大家准确记忆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学记》是我国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教育文献,比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写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300多年

教师:

在这个时期,我国主要的教育家有:

我国主要教育家:

孔子、墨子、孟子、荀子、董仲舒、韩愈、朱熹、王守仁

西方主要教育家:

柏拉图:

产婆术《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

我爱老师,我更爱真理

昆体良:

《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教师:

在教育学的独立形成阶段你,涌现了诸多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他们的教育观点和著作对以后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比如: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来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提出了较为完整和系统的教育理论体系

康德:

首开教育学讲座

赫尔巴特:

1806《普通教育学》,被作为教育学独立

的标志

洛克:

教育漫画

卢梭:

《爱弥儿》,“天赋人权”,“回到自然”的口号

教师:

在教育学的发展阶段,更多的优秀教育家提出了宝贵的教育思想,我们在复习考试的时候需要熟记这些教育家的主要观点和著作,通常是选择题和判断题的考点

(三)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斯宾塞:

主张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怎样生活,认为科学知识是最有价值的,比较强调实用的知识

梅伊曼:

“实验教育学思想”1908年,冯特的学生拉伊出版了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

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改造,三中心:

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凯洛夫:

《教育学》,我国翻译的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布鲁纳:

提出了“学科结构”和“发现法”思想

布鲁姆:

《教育目标分类系统》认知、情感、动作

巴班斯基:

教学过程最优化

赞可夫:

教学与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

全面发展理论

根·舍因:

范例教学

马斯洛,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四)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状况:

(这一部分内容有可能会出现简答题)

1教育学研究的领域日益扩大

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多样化

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教育学的元理论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填空)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

(如果能够举例说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

那么就理解了教育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学科)

第二章教育目的

(判断,一般会有一道判断题)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述(了解)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了解)

教师:

大家需要掌握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以及教育方针的关系,有可能会出现判断题:

掌握两点: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判断)

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关系(判断)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

规范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

三、教育目的的确立:

(一)主观依据:

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

(二)客观依据:

社会制约性、受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判断、选择)

一、我国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历史发展

(一)清末的教育宗旨:

中古有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始于《奏定学堂章程》,其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二)“中华民国”的教育宗旨:

1912年,蔡元培提出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其内容是:

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这一教育方针包括德智体美四因素。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

详细了解从1949年到2010年我国教育目的的发展变化。

二、我国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途径

3.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舍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法》规定的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

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德智体美劳

第三章学生

教师:

第三章是我们复习考试的重点部分,多出现简答、论述题以及案例分析题

第一节学生的本质(重点)

教师:

学生作为一个群体,也是一种社会角色,那么学生区别与其他社会角色的显著特征是什么呢?

(一般会出现简答或论述):

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一)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

(二)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

(三)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二、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一)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

(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

(三)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第二节学生发展

一、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简答)

(一)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师:

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是指心理和身理的不平衡性,一般情况下学生的身理成熟会早于心理成熟

(二)发展的顺序性

(三)发展的阶段性

(四)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教师:

在这强调一下可变性,可变性就是学生的身心发展会随着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五)发展的个别差异

二、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论述,其中具体的小点也可能出、选择、判断)

(一)遗传素质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神武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个体身心发展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决定对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对个人发展的作用

1.自然环境对个体身心发展会带来一定影响

2.社会环境对个体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主导作用

1.教育以其明确的培养目标,规定着个体发展的方向

2.学校教育通过教师培养学生的活动进行,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较为全面、深刻

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主导作用随着社会向前发展而不断加强

(四)主观能动性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三、学生发展的一般任务:

(了解每一阶段的具体学习任务,可能会出客观题)

1.童年期(6-12)

2.少年期(11,12-14,15)

3.青年早期(14,15-17,18)

第三节学生的学习

一、学生学习的实质:

广义:

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

狭义:

学习是指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是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

二、学习的方式(选择、判断)

(一)学习的分类:

从获得知识的途径:

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从学习的人性基础以及教与学的关系划分:

自主学习和他主学习

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划分:

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竞争性学习和合作学习

从学习与文化的关系,继承性学习与创新性学习

从学习内容和手段的角度,符号性学习和操作性学习

(二)现代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了解这几种学习形式的概念、特点、过程)

第四章教师

第一节教师的本质

教师:

理解教师的本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及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职业角色、教师职业形象这个三个方面

一、教师劳动的特点

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空间的广泛性和时间的连续性、个体性和集体性

二、教师职业角色:

教育者、文化传播者、研究者

三、教师的职业形象:

道德形象、文化形象、人格形象

第二节教师专业素质与专业发展

一、教师专业素质

教师:

教师的专业素质包括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这三个方面,首先我们来看专业道德:

(一)专业道德

1.忠于事业,甘于奉献(作为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具备一定的奉献精神)

2.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教师应该用心去爱自己的学生,不仅传授学生知识,而且教会学生做人)

3.团结合作,互勉共进(教师是一个共同进步的团队,因此教师之间应该相互帮助,互相鼓励)

4.严于律己,积极进取(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努力进步)

(二)专业知识

1.本体性知识

2.条件性知识

3.实践性知识(课堂情境知识与之相关的知识)

4.一般文化知识

(三)专业技能

1.教师的教学技巧(了解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教学技巧,图新课导入、提问、反馈等方面)

2.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了解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教育教学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等方面)

二、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1.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是教师专业特性

2.教师专业发展既指教师成长的结果,也指教师成长的过程

3.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即教师拥有专业上的自主权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及策略1.职前教育

2.入职培训

3.在职学习

4.以评估促发展

5.自主发展

第三节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性质(判断)

教师:

目前普遍学者认为,教师和学生作为独特的精神整体在相互作用下形成互主体性关系即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胡塞尔为了突破唯我论提出的,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性和统一性,是两个或多个个人主体的内在相关性

教师:

这一部分的内容通常会出现选择为、判断题,大家需要熟记什么是主体间性,以及主体间性是谁提出来的

二、师生关系的内容

(一)师生关系的外部结构:

教育关系、心理关系、伦理关系,其中教育关系是心理关系和伦理关系的基础

(二)师生关系的实践表现:

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民主型的师生关系是最佳的实践状态

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案例分析)

教师:

师生关系是一个比较热门又重要的话题,因此大家在复习教育学的时候应该重点复习,出现案例分析的可能性比较大。

学习这一部分内容需要掌握两个问题:

即良好的师生关系习具有什么积极的作用,以及师生之间如何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师生关系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教师树立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2.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3.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发展

4.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

5.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感受到人际关系的作用

如何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2.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点

3.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意见

4.善于控制自己,正确处理师生之间的矛盾

第五章课程

教师:

课程这一章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基本理论、中小学课程的表现形式以及课程开发这三个方面,首先我们来看第一部分,课程基本理论

第一节课程基本理论

一、课程的概念

(一)课程的定义:

广义:

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其中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环境和氛围的影响

教师:

例如中小学的实践活动、学校的的设备、学校的学习环境等方面都属于广义的课程

狭义:

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之中。

(二)课程概念辨析(判断)

教师:

理解课程的概念,我们需要分清楚课程与课、课程与教材、课程与教育内容的区别。

首先来看课程与课的区别

1.课程与“课”:

课是课程的基本单位

2.课程与教材:

教材是指根据课程标准而编撰的教学材料。

是课程内容的物质化,是课程内容的载体

3.课程与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是一整套以课程计划形式存在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体行为环境影响,课程是教育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课程的类型和结构(选择、判断)

(一)课程类型:

从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来区分:

学科课程:

代表人物: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

特征:

1.强调学科知识优先

2.课程内容遵循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

经验课程:

代表人物:

杜威、卢梭

特征:

以学习者的直接经验为课程开发的核心

突出了学习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学习者是整体的存在

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区分:

分科课程:

分科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调理清晰的文化知识

综合课程:

在于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全面的视野与方法

从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来区分:

必修课程:

功能:

选修课程:

功能

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不同: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从课程的表现形式或者说影响学生的方式:

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教师:

隐形课程又称为非正式课程或者潜在课程,不通过正式的组织教学,而是潜在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所好城市里最好的学校和乡村的学校相比,城市的校园文化丰富多彩,而乡村的校园环境却比价单调,这样的校园环境对学生有这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

教师:

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有三点,社会需求、科技革新、学生发展着三个方面,大家了解一下就行了

(一)社会需求

(二)科技革新

(三)学生发展

第二节中小学课程的表现形式

我国中小学课程表现为: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一、课程计划内容(了解):

序言、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考核办法、课程管理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在逐步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二、课程标准的含义(了解):

课程标准具有统一性、普遍性、强制性

三、教材与教科书(了解):

(一)教材: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教学的主要媒体

具体分为:

文字教材、视听教材

(二)教科书:

基本原则和在教学中的应用(了解)

第三节课程资源的开发

一、课程资源的定义:

广义:

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

狭义:

指形成课程的直接来源

二、课程资源的特点

(一)多样性

(二)间接性

(三)具体性

(四)多质性

三、课程资源的分类(选择题)

(一)按课程资源的功能分:

素材性课程、条件性课程

(二)按课程资源的存在形式分:

有行资源(显性资源)、无形资源(隐形资源)

(三)按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

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

(四)按课程资源的呈现方式分:

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网络资源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了解)

(一)从学生的现状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二)从师资的条件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三)从学校的特色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四)从社会的需求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第六章教学理论(重点)

教师:

教学理论这一部分的内容是大家复习的重要内容,一般会出现简答、论述以及案例分析,大家不仅要熟记主要观点,并且要对内容有一个基本的理解。

学习这一部分主要把握三个主要问题:

教学本质、教学的原理、教学的组织形式,掌握了这三个主要方面,教学的理论这一部分的内容就完全没有问题了。

首先了解一下教学的本质。

第一节教学的概述

一、教学的本质(重点部分)

(一)教学是教与学相互统一的过程

教师:

教学活动不仅包括教师的教,还包括学生的学,也就是教与学的活动共同发生了,才是真正的教学活动

(二)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学本质的具体规定

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引导学生学习教学习教学内容,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潜能,然学生会学并且乐学,让学生从主观上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三)育人性是教学本质的核心特征

二、教学的意义和任务(简答)

教师:

教学的意义和任务是大家复习的重点部分,比较容易出现在简答题或者论述题里。

首先来看教学的意义有哪些?

(一)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传授知识经验,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进行文化传承、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教学的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

2.充分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教学生学会学习

3.发展学生体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审美情趣并奠定科学的世界观

4.关注学生的差异,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

第二节教学原理(论述、案例分析,记忆并理解)

教师:

教学原理这一部分内容不仅要记忆,同时要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