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巨人企业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096585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巨人企业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小巨人企业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小巨人企业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小巨人企业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小巨人企业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巨人企业调研报告.docx

《小巨人企业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巨人企业调研报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巨人企业调研报告.docx

小巨人企业调研报告

 

盘锦市小巨人企业发展

调研报告

 

盘锦市科学技术局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环境下,技术创新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使得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日益扩大,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器,这种变化也为小巨人企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小巨人企业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中产品有特色、有市场,技术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它将创新技术和成果应用于生产和管理,通过商品和服务,充分发挥了其“小而专”、“小而活”、“小而特”的优势,成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也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力量。

盘锦市一直把“向海发展、全面转型、以港强市”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思路,积极培育和壮大小巨人企业,与我市的发展方向高度契合,对于盘锦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建设更具实力、活力和竞争力的滨海新盘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影响小巨人企业发展要素分析

为了加快我市小巨人企业的发展,转变盘锦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市科技局对中关村、武汉、常州等地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美国硅谷、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和江苏常州等小巨人企业发展较好的地区,其成功经验里都有一些共性的要素,重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要有人才和技术创新的载体,这是小巨人企业产生的前提;其次,要有资本的注入,才能使小巨人企业得以发展;第三,要有平台的支撑,为小巨人企业的壮大提供快捷的渠道;最后,要有积极的创新环境,为小巨人企业的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

(一)建设载体汇聚人才

技术创新是小巨人企业成长的决定性因素,在对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的地区进行调研后,我们发现这些地区都是技术创新和高端人才的汇聚地,也正因如此,小巨人企业的发展才拥有不竭的动力源泉。

斯坦福工业园区的建立奠定了“硅谷”电子产业的基础。

80年代后,随着生物、空间、海洋、通讯、能源材料等新兴技术研究机构的出现,硅谷发展为高科技企业和人才的集聚地。

2016年,硅谷的GDP已达到2.5万亿美元,超过法国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

从硅谷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它以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13所科研力量雄厚的大学为依托,以形式多样的技术研发机构为载体,集聚世界各国的科技人员100多万,其中美国科学院院士近千人,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30多人,形成了融科技、人才、生产为一体的高科技发展的硅谷模式。

同样北京中关村拥有以北大、清华为代表的高等院校40多所,科研院所206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1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8个,是我国科教智力和人才资源最密集的区域。

“十二五”期间,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发展需要,中关村取得了大量的关键技术突破和创新成果,为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这充分说明了高科技人才的聚集是小巨人企业成长的前提,要吸引高层次人才,就必须要为他们搭建技术创新的载体,然而并不是所有地区都拥有硅谷和中关村的智力优势,对于盘锦来说,常州在搭建技术创新载体方面的模式更值得我们学习。

常州经济在80年代末期开始从巅峰跌入低谷,经济的发展步入了“过山车”般的轨迹,体制机制僵化,缺乏进取精神,逐步丧失原有的工业优势。

而十几年来,常州小巨人企业快速崛起,带动经济迅猛发展,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常州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其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目前,常州已建立研究院209多家,企业研发中心1098家,与中科院、南京大学等50多家重点高校院所的合作,每年实施重点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100项以上。

这些创新载体的建设促进了创新人才、创业人才、领军人才、科技型企业家等人才汇聚,形成了常州特色的金字塔型的科技人才梯队。

小巨人企业要实现持续发展,就要把技术创新作为驱动力,加大大学、研究院、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的建设力度,为高科技人才集聚提供承接的载体,从而形成研发、人才、生产为一体的发展模式。

(二)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

资金是小巨人企业成长的重要稀缺资源之一,虽然科技型企业具有高回报的特点,但是其在初创期所具有的高投入、高风险性,使得小巨人企业的融资之路异常艰难。

而硅谷、中关村、常州等地却通过引进金融机构,完善金融市场,创新金融产品,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等手段破解了这一瓶颈,为小巨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硅谷成功最主要的要素就是其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债券、上市、私募资金、创投基金等直接融资支撑了大量创新技术不断产业化。

美国的债券市场规模40万亿美元,股票市场10多家证券交易所的市场规模25万亿美元,这使得美国的小巨人企业有充足的资金支持。

但是硅谷模式是在特定地域、环境和体制下形成的,在我国现有的经济体制下很难被复制,而中关村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借鉴。

在中关村,除了传统业态下的银行贷款,科技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科技信贷、互联网金融平台等创新金融模式为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截至目前,中关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达到44只,规模超过210亿元,撬动社会资金接近18倍;中关村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已达450家;上市公司累计达269家,基本与硅谷持平,其中创业板上市公司达到79家,形成了创业板中的“中关村板块”。

在创新金融服务方面,常州高新区通过设立常州小微金融服务中心,解决了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给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搭建一个桥梁。

 目前,中心目前已入驻各类机构达105家,形成完整的类金融生态链。

截至2016年上半年,中心集聚资本量约156亿元,为700余家中小企业提供了金融服务。

2016年7月,常金控继续探索“金控+上市公司”发展模式,逐步构筑起集科技金融、小微金融、产业金融融合发展的金融服务新典范。

天津则是通过“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筹集财政资金200亿元,专项用于打造科技小巨人企业发展,按照初创期、成长期和壮大期这一发展规律,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给予“三桶金”(“天使资金”、“周转资金”、“发展资金”)支持,为科技小巨人企业提供以融资为主的全方位服务。

要发展好小巨人企业,就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和放大作用,加大力度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鼓励科技小巨人企业加快上市融资步伐,依靠海内外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壮大。

(三)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小巨人企业要快速发展,形成区域核心竞争力,必须要有平台的支撑,在对各地小巨人企业的调研中,我们看到这些发达地区不但拥有技术、资金和人才,在专业园区、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平台的建设方面也各具特色。

中关村在构建全方位科技创业孵化链条方面,先试先行,给予我们很多启示。

海淀创业园设立金种子创业谷,作为孵化服务链条的前延,定位于“项目筛选”,重点聚集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既降低创业者在时间、资金等方面的创业成本,也可向创业园输送优质项目进行孵化,实现创业者、创业园的“双赢”。

截至2015年,金种子创业谷已受理申请项目近300个,优选入驻项目110余个。

而海淀留创园则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源头企业和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为目标,重点做好创新主体培育、产业培育,开展“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建设,开展全链条孵化以及探索孵化器可持续发展道路。

而武汉东湖高新区重点围绕光电子产业,打造基于全产业链专业化园区。

园区创业氛围浓厚,已建有产业技术研究院8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39个,其中国家级联盟8家,省级和国家产业技术产业创新平台466家,孵化器(加速器)总面积3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2800家。

基本形成了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生物、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竞相发展的“131”产业格局,在光通信、激光、集成电路、光显示、半导体照明等领域具有较强竞争优势。

“光谷在光,更在谷”,只有海纳百川的“谷”,才能延揽八方人才。

小巨人企业要想做大做强,最快捷的渠道就是借助起创新创业平台的力量,积极打造全产业链的专业化园区,实现政府、高校、企业、市场、技术、金融等各方面要素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实现科技成果的加速孵化和产业化。

(四)优化创新环境

小巨人企业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还依赖其外部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服务环境。

(1)政策环境

政策环境代表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中关村、武汉东湖都通过优化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来吸引创新人才,提升创新活力,整合创新资源,破除小巨人企业发展中的各种障碍,为其迅速崛起保驾护航。

中关村是我国科技创新的中心,是各种创新支持先试先行的示范区。

《中关村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贷款扶持资金管理办法》、《中关村科技园区产业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等政策的出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提供了资金支持;《促进中关村科技园区产业技术联盟发展的实施办法》等办法的出台,为产业发展提出了具体措施;在人才引进方面,推出了“千人计划”、“海聚工程”、“高聚工程”等政策,聚集人才总量达到107万人,吸引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000名,重点领域紧缺人才1000名,产业发展领军人才40名,打造了“中关村人才圈”,搭建高端领军人才交流合作的平台。

武汉东湖高新区作为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股权激励和科技成果转化奖励试点方面,制定了《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办法》、《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股权激励试点工作细则》;启动了中小科技企业征信评级体系建设工作,起草了《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促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暂行办法》;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试点方面,开展“海外学人光谷行”等活动,建立完善了高层次人才信息库;抓紧实施光谷人才特区战略,通过“3551人才计划”,引进了67名高端人才,资助总额9880万元。

强化政策扶持,积极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才能充分调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创新人才等不同主体创新的积极性,为小巨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社会化服务

具有城市化功能的硬件设施建设和集研究开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生产销售、市场营销等服务为一体的一站式中介服务体系,构成了有利于小巨人企业发展的社会环境。

首先,硅谷的成功并非仅仅源于创新主体及要素拼凑在一起,而是完善的创新基础设施和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土壤使其繁荣。

大型科学工程、实验基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等科技基础设施为开展创新活动提供了基础保障;公共基础设施,如医疗、卫生、教育、交通通讯等则为创新主体提供了基础生活条件。

创新活动还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创新文化作支撑,硅谷的企业家们勇于创新和冒险、崇尚开拓进取以及敢于承受失败的精神支撑着硅谷地区企业的推陈出新。

另外,在硅谷,三分之一的企业搞研发,三分之二的企业做服务。

硅谷通过积极发展人力资源服务、技术转移服务、金融资本服务、管理信息咨询服务、财务服务和法律服务等多种类型科技中介机构,形成了完善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加强了科技创新专业技术网络的构建,促进了硅谷创新要素的整合,提高了硅谷创新产出的效率。

而中关村在创业服务、科技金融、技术转移等领域已经形成一批商业模式新、市场化运作能力强、国际知名度高的中介服务机构,成为推动区域创新创业与服务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2015年科技服务业收入达3000亿元,成为海淀区第二大支柱产业。

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不仅有利于小巨人企业的快速发展,而且对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也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盘锦小巨人企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自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开展以来,在市政府主要领导、相关市直部门和各区县、经济区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稳步推进,紧紧围绕“创办一批”、“孵化一批”、“转型一批”、“引进一批”工作思路,完善了体制机制,激发了创新创业活力,强化了技术支撑,构建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小巨人企业成长体系。

截至目前,小巨人企业总数达到60家,重点建设科技孵化器3家,在孵科技型企业100余家,新增小微企业2100余户,培育出了像盛世康、中蓝电子、东华软件、辽宁猎鹰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市场前景广阔的小巨人企业。

(一)发展现状

1、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围绕石化及精细化工、石油天然气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等行业和领域,盘锦市大力开展大学、研究院、企业技术研究中心等多种形式研发机构的建设和引进,鼓励小巨人企业自建、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大连理工大学盘锦产业技术研究院已正式挂牌运营,对全市科技创新、人才吸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辽宁陆海研究院积极与中科院开展合作,其自主设计的自升式钻井平台系列产品,水平位于国内海洋工程领域前列,现正在争取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的认定。

鼓励优秀企业在发达地区设立技术研发中心,利用当地人才、信息及区位优势开展创新工作,提升了企业产品核心竞争力。

截至目前,盘锦市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博士后工作站3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0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3家。

随着大学研究院、研发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建设,为小巨人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5年,全市共引进各类人才3244人,其中博士以上的高层次人才30余人。

2、金融服务初具规模。

为促进小巨人企业发展,实现财政与金融扶持,市政府与清华启迪孵化器共同投资建立了盘锦市第一支天使基金——启迪孵化基金,首批发起资金1300万元,计划一期募集资金3000万元。

高新区与北京柒零基金公司合作设立共2亿元的创业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用于支持小巨人企业快速发展,推动有切实需求且符合基本条件的5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上市。

截至2015年,全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92亿元,同比增长17.8%。

其中,由市政府注资1000万元与市建行合作开展的“助保贷”业务,已有6户企业获得贷款1780万元。

由市地税局与市广发银行合作开展的“税商贷”业务,已经批复135户企业贷款总额4725万元。

全市共有小额贷款公司31家,注册资金17亿元,期末贷款笔数1443笔,贷款余额14亿元。

在市中小企业局备案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23家,注册资本金总额达到25.3亿元,在保企业510户,在保余额27.3亿元。

在辽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56家。

总之,通过加大财政引导性资金投入力度、资金参股、风险补偿等手段,鼓励各类创新创业投资基金集聚,金融服务初具规模。

3、平台建设全面推进。

一是在省高新区、辽东湾国家级开发区、精细化工基地、大学科技园构建一批各类创新要素聚集、开放式的“众创空间”,为创新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综合服务平台,发挥集聚创新要素资源的功能,为盘锦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是引导各县区、经济区加快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先后组建了3家重点科技企业孵化器,累计入孵企业500余家,孵化出一批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市场前景广阔的小巨人企业,为创新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中,辽东湾新区建立1.5万平方米的创业孵化中心,已经吸引了清华启迪、东华软件、维尔力德、西美澌、新联合众、奥星科技等7家企业入驻。

三是着力打造专业化园区。

积极推进无人机产业园、曙光信息产业园、智能装备产业园等一批专业化、特色化的园中园建设。

双台子区建立的盘锦精细化工科技园,总占地面积145亩,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

园区主要包括孵化研发楼建设和生产基地建设,已有北京韵邦、北京佰利时、北京凯米特等13家企业进驻。

截至目前,全市总计建设众创空间8家(其中:

在建1家),孵化器5家(其中:

在建1家),专业园区10个(其中:

在建4个),具体详见表1。

表1盘锦市各区县双创载体建设情况表

盘山县

大洼区

双台子区

兴隆台区

辽东湾新区

总计

众创空间

2

(1)

2

2

6

(1)

孵化器

1

1

(1)

1

2

5

(1)

专业园区

2

(1)

1

1

2

4(3)

10(4)

注:

括号内为在建载体数量

4、创新环境不断优化。

首先,在政策环境方面,为鼓励创新创业,市委制定并出台了《关于着力鼓励创新创业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的实施意见》,市政府出台了《全面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专项行动计划》;先后启动实施了“注册资本认缴制”、“三证合一”等一系列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盘锦成为全省落户门槛最低的城。

各区县也先后出台了《小巨人企业六年行动计划》,为促进盘锦小巨人企业的快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兴隆台区通过落实《兴隆台区发展小巨人企业专项行动计划》,2016年,全区小巨人企业新增10家以上,总计达到25家以上,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亿元以上。

小巨人企业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立项5项,拨付资金400万元。

其次,在社会服务环境方面,各专业园区的创业场地、标准厂房、公寓等已经相继建立,兴隆台高新区依托兴隆台区完备的城市生活圈发展态势良好,一大批小巨人企业迅速崛起。

在科技服务方面,成立“双创”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了政府服务和社会化服务的有机结合,为小巨人企业提供开放的办公空间、政务服务、金融服务、培训交流及商业洽谈等服务支撑;积极搭建人才培训平台,开展专业辅导,2015年全市各有关部门举办培训83期,培训人数4885人;扶持各类专业服务平台,确定了20家专业服务平台,其中培训机构8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7家,律师事务所3家,行业协会2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创新载体的数量较少,人才资源相对匮乏。

与常州相比,研究院、研发中心的数量差距很大(如图1所示),人才资源相对匮乏(如图2所示),技术创新后劲不足。

虽然我们在海工装备、石化及精细化工等领域的技术创新有着一定的行业优势和基础,但巨大的行业优势和发展潜力尚未很好的释放出来,企业在研发中的主体地位并未真正确立。

图1盘锦、常州两地创新载体建设情况对比

图2创新人才数量城市对比图

二是金融市场仍不完善,融资规模相对较小。

我市现有的小巨人企业中,处于初创期的20家,成长期的40家,投融资的需求仍然很大,但金融机构数量不多,没有建立统一的科技金融对接平台,针对小巨人企业发展不同阶段需求的金融产品种类少,融资渠道单一。

三是园区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孵化器与园区紧密度不够,尚未形成稳定的“众创空间+孵化器+专业园区”的孵化体系。

在这种环境下,各家孵化器对孵化业务投入的精力参差不齐,在专业领域难以精深。

四是政策落实还不到位,中介服务亟待加强。

政策的制定不够细化,各县区的分类政策还不完善,政策的落实程度不够,对应的监督、考核机制尚显欠缺。

新建的专业园区比如辽东湾新区在医疗、卫生、教育、餐饮、交通、娱乐等生活配套设施上仍需进一步完善。

园区内的各类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在数量和质量上距离实现服务专业化和功能社会化的发展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从图3的行业占比来看,基础行政服务仍占大部分,其他专业化中介服务占比较小,难以满足企业对科技服务专业化、多样化的需求。

双台子区的精细化工园区的硬件配套设施已经基本完备,但是在中介机构的引进、专业化服务方面还有待加强。

图3我市科技中介服务行业占比分布图

三、盘锦小巨人企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一)发展思路和目标定位

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有关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六届八次全会有关部署,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之路,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优化为主线,以构筑高端产业和自主创新高地为目标,以增强自主研发能力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坚持政府推动与企业主导、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相结合,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浓厚发展氛围,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着力培育发展技术水平高、竞争实力强的小巨人企业,促进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推动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促进全市产业转型升级,显著提升我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根据《盘锦市小巨人企业发展六年行动计划》提出的要求,到2020年,全市小巨人企业达到600家以上,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00亿元以上。

小巨人企业中建立各类企业研发机构400家以上,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00件。

(二)对策与建议

1、强化科技支撑,增强小巨人企业发展内生动力

一要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加快推进大学、研究院、研发中心的建设和引进,努力打造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和及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不断提高小巨人企业持续创新能力。

同时,还要进一步推进现有大连理工大学盘锦产业技术研究院、沈阳化工大学盘锦精细化工产业研究院、盘锦京林生态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中蹇振兴高性能树脂应用技术研究院、浩铂海工研究院等研究院的建设工作。

计划到2020年,全市建立研究院50家,研发中心400家。

二要探索“项目+人才”的引进模式,围绕重大科研项目,鼓励支持各类人才向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集聚。

首先,加强对高层次创新科研人才资源引进和培养,完善人才共享、考核和激励机制,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其次,要加大院士、博士后工作站等机构的建设力度,建立人才培训体系,开展不同专业技术领域、不同层次的人才培训;第三,要着力培育企业家精神,打造一支优秀企业家队伍,脚踏实地,开拓创新。

2、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建立技术与资本高效对接平台

要聚集整合各类金融服务资源,完善投资、担保、贷款的联动机制,建立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股权融资与债券融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有机结合的科技金融体系。

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设立小巨人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放大效应,引导全社会资金投入;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基金,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的工作,分解和化解银行支持小巨人企业信贷的风险;成立为小巨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科技创业投资服务中心等金融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高效服务。

二要积极稳妥发展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基金。

综合运用财政、税收等多种手段,鼓励和引导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基金的创立和发展。

与此同时,要对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行为进行必要的监管,确保资本运作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三要根据企业需求拓宽融资渠道。

针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小巨人企业的条件、特点和融资需求,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以促进小巨人企业的发展壮大。

针对初创期企业,设立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实施创业投资企业风险补贴政策,促进天使投资发展,搭建创业投资促进合作平台。

针对快速成长期企业,搭建专门服务于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贷款担保平台,设立针对点企业群体的担保贷款绿色通道,积极开展信用贷款点和信用保险、贸易融资试点,使企业借助资本市场进一步做强做大。

3、打造高端专业化园区,加强双创载体系统化、链条式建设

一要打造高端基于全产业链的专业化园区。

专业化园区的建设要形成产业配套,产业之间有着密切的物质和技术联系;企业间信息交流渠道畅通,交流手段和途径众多,企业间形成良好的信任和合作关系;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环境,创新的氛围浓厚;形成被广泛认可的价值观和理念,从而构建盘锦市小巨人企业发展的特有区域文化。

所以,政府应对专业园区进行整体规划和科学管理,在企业引进上要考虑到产业的配套、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引进等,充分发挥专业园区在改善盘锦市区域投资环境、招商引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打造盘锦经济腾飞的助推器。

 

二要完善小巨人企业全链条孵化体系。

众创空间、孵化器的建设应该同专业园区的建设相配套,作为小巨人企业孵化链条的前端,创业苗圃要以孵化团队和项目为目标,在苗圃内“育苗”成功的团队和项目入驻孵化器;孵化器要以孵化初创期企业为目标,从孵化器毕业的高成长性企业进入专业园区;专业园区主要以培育孵化器毕业的高成长性企业为目标,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壮大。

创业苗圃要向高校院所延伸,共建异地众创联盟,形成为创业苗圃“选苗”的有效机制;产业化承接地要按照盘锦“向海发展、全面转型、以港强市”的发展格局,延伸到相应的产业园区或集聚区,为毕业企业提供持续加快发展的承载空间。

4、着力打造创新服务环境,完善小巨人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一要规划先行,政策引导。

小巨人的发展必须拥有完善科学的规划和良好的政策环境。

一方面各级政府应联系实际,整合资源,为小巨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