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园变迁发展史与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095179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4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沈园变迁发展史与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沈园变迁发展史与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沈园变迁发展史与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沈园变迁发展史与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沈园变迁发展史与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沈园变迁发展史与解析.docx

《沈园变迁发展史与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沈园变迁发展史与解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沈园变迁发展史与解析.docx

沈园变迁发展史与解析

中外园林史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沈园变迁发展史与解析

 

学院园林与建筑学院

专业班级风景园林091

姓名学号沈成悫卓旎************

陈文雁200904120106

赖立群200904120116

洪晨凯200904120127

张潇200907030102

指导教师申亚梅

沈园发展变迁史与解析

[摘要]本文为中外园林史课程学习论文,主要内容为分析宋代私家园林绍兴沈园的变迁史。

由诗人陆游和唐婉与沈园之间的情感引出,介绍沈园从最初的构想、建立,到后来经过几代更新的发展,直至现今面貌,这一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另外,从平面布局分析、造园手法、造园思想等角度上解析现今沈园。

[关键字]沈园变迁布局分析造园思想

引言——一段悲情造就的沈园2

一、沈园历史变迁3

1.南宋时期沈园的建立3

2.多次变迁残存寥寥5

3.复建沈园5

4.变迁史总结5

二、今日沈园概况分析6

1.今日沈园概况6

1.1.北苑8

1.2.南苑10

1.3.东苑10

2.空间序列10

3.院落布局11

4.视觉焦点设计12

5.园林要素分析13

5.1.水体13

5.2.建筑14

5.3.山体14

5.4.植物14

三、总结17

参考文献19

附录(小组成员分工情况)20

 

引言

研究旧园的发展变迁经过,是我们学习中国古典园林史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通过收集资料,查阅相关书籍、期刊,以及资料的汇总,我们可以分析总结出旧园的发展概况,增加学习的体验与收获。

而对于园林平面构造、造园手法及思想的分析,则会使我们对古典园林建造方法和其中的精神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

浙江绍兴的“沈园”,始建于南宋,为南宋文人园林的经典之例。

其变迁发展历史从古至今,历经900年。

沈园的假山叠石、曲桥流水、楼台亭榭、桃柳梅竹,因为诗人陆游与其妻唐婉的爱情悲剧和陆游在此题写《钗头凤》一词而闻名。

南宋词人周密在其所著《齐东野语》中载,陆游20岁时娶表妹唐婉为妻,婚后琴瑟和谐,感情甚笃。

不幸的是婆媳失和,唐婉为陆母所不容,夫妻被迫离异。

其后陆游再娶王氏,唐婉改嫁赵士程。

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1),陆游在城内沈氏园春游(当时的私家园林每年春时对外开放,供人游赏,并成为一种风尚),与表妹唐婉不期而遇,两人相见凄然无语,后唐婉遣人置酒款待陆游,陆游无限伤感,在沈园墙壁上题写《钗头凤》词一阕。

词曰,“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唐婉读后,衷肠寸断。

乃和词一首,“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

难!

难!

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

”不久便忧郁而死。

对陆游来说,这种痛苦的经历更是终生难忘。

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在孤寂中经受着国破和情殇的双重煎熬。

在他晚年闲居鉴湖期间,曾入城重游沈氏园,忆其前情,不禁泫然,并赋二绝: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这两首是便是陆游悼念他前妻唐琬的诗。

陆游81岁那年,又作《十二月二日夜游沈氏亭园》二绝,将他追念往事,不胜哀怨之情和盘托出: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

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

玉骨久成泉下土,墨迹犹锁壁间尘。

陆游在沈园壁间所题写《钗头凤》词墨迹,曾经保留了很长时间。

据南宋陈鹄所撰笔记《耆旧续闻》记载:

“余弱冠客会稽,游许氏园(即沈氏园)”,见壁间有陆放翁题词……淳熙间其壁犹存,好事者以竹木护之。

”可见陆游所题之词至少在宋淳熙、庆元年间(1174——1200)尚存于此,且广为流传。

陆游和唐婉的这段悲情,在沈园的发展史上有这一定得作用,使沈园染上了一层历史故事的气息,以此才闻名于世。

一、沈园历史变迁

中国宋代众多的私家园林能留今日者,鲜矣。

绍兴沈园是侥幸者,它不仅在《古今图书集成》园林篇上榜上有名,且几经沧桑在绍兴城南名留于世,园留于世。

从南宋约1130年至今,沈园的变迁发展大事记(表1):

年代

记事

约1130~1140

沈园初建

1151年

陆游与唐婉在沈园重逢,并作《钗头凤》

约1199年

陆游再游沈园,作《沈园》两首

1205年

陆游夜游沈园,作《十二月二日夜游沈氏亭园》

……

期间经历多次变迁,曾更名“许氏园”

1949年

绍兴解放时,沈园仅存4.6亩

20世纪50年代初

沈氏后人将沈园平面图捐赠给政府

1962年

郭沫若游沈园,亦作《钗头凤》,并题写门额“沈氏园”

1963年

沈园被确定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1985年

考古部门对沈园进行考古发掘,并发现多个朝代的遗迹共7处

1987年

有关部门依据史料记载在遗物基础上对沈园进行恢复并重建。

1994年

兴建《钗头凤》题词壁、假山等一批文化景点和配套设施,恢复园址18.5亩

2001年

新添连理园、情侣园等景点,沈园总面积达57亩

表1

1.南宋时期沈园的建立

沈园遗址在城内木莲桥洋河弄。

南宋高宗时期(1127~1162),绍兴的社会经济非常繁荣,加上南宋朝廷享乐江南半壁的腐朽思想,士大夫们争相营建私家园林,使得当时的江浙一带造园之风兴盛,有“山外青山楼外楼”之谓。

图1为南宋造园活动主要分布图。

图1南宋造园活动分布图

浙江沈园便是建于该时期,沈园原为越州沈家的宅园,史载为越中名园,又名“沈氏园”。

当时沈园占地在70亩以上(旧园平面如图2所示),园内池面涟漪,假山林荫间点缀着楼台亭榭、小桥流水,而且定期开放任人入园游览。

据乾隆年间《绍兴府志》记载:

“在府城禹迹寺南,会稽地,宋时池台极盛。

”这里所说的“宋时池台”,就是绍兴府城内的私家园林——沈园。

[1]

图2宋代沈园平面图(手绘)

沈氏园之北,为绍兴城内水偏门至东郭门的东西向主河道,著名的“春波桥”横跨河上。

[6]

全园以水体为布置中心。

在沈园之中,南北向有内河,与城河相通。

沈园内河由堤路相隔,将河分成两半,东河盘曲向南,直至飞阁溇湾处,又有石洞与葫芦池相通。

飞阁溇湾底又有一河北去形成西河(或与再南河道相通),盘绕之中,又向西去,再向南,在一片土阜中形成沼湾。

以上可见沈园之水其实是与城外河道连成一体。

园中之河道与池应大部分是人工开挖而成,因沿河池有较多土阜堆积。

沈园在造园用水上多使用象征手法,用有寓意的形状、图腾配以相应的植物,形成了多处有精神意味的景色。

如园中水之造型,多十分生动:

葫芦池形象逼真,寓吉祥如意;池中多植荷花,形成四季不同景观。

内河是一龙身造型,龙头在西边桃林之中,盘伏园中,堤随河势,曲折多变,十分生动;河畔多植柳树,形成柳暗花明景观。

飞阁池上,路成“卍”之状,为佛教中“吉祥海云相”。

沈氏园用水,其形,其意,其排蓄均可谓城内园林用水之经典。

[6]

而如图2原沈园主要建筑位于西北部,呈南北向,对称分布。

其东面为葫芦池,其余建筑大都沿园内水系散落分布,仅有南部一“牡丹亭”立于红花绿树间。

东部原先是平原,大部分是田地,其间种植修竹桑林,风光甚好。

2.多次变迁残存寥寥

南宋以后,沈氏园数易其主,几经兴废,园林多有荒芜,范围亦逐渐缩小。

清初时,复为沈性所得,亭台楼阁一时为盛,不幸毁于战火。

沈园历经八百年的兴衰,至绍兴解放之时,仅存一隅3000余平方米园地,有古井、土山等遗物,包括葫芦池遗迹及周围的一些土丘。

3.复建沈园

20世纪50年代,沈园最后一位传人沈兴仁将清代沈园平面图捐赠国家,沈园后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沈园郭沫若先生1962年游历沈园时,沈园仍是荒凉不堪,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沈园门额“沈氏园”三字即为郭沫若当年所题。

1985年,在浙江省考古所的主持下,对沈园开始第一次复建工程。

其中在对西侧7.2亩旧址进行考古,发现了六朝古井、唐宋建筑、明代水池及瓦当、滴水,脊饰、湖石等遗迹、遗物。

其中葫芦池、水井和土山为宋时原物。

文物部门依据考古资料和沈氏后裔所保存的沈园图,在其原址重建沈园,于1986~1987年完成一期工程。

一期工程设计是以保护考古发掘所得遗物为第一目标,以恢复宋代园林格局及陆游沈园诗中的意境为艺术追求,规划出“古迹区”,确定水池、井、遗石等所在范围,对未发现遗物及早已被破坏无存的区域则围绕古迹区补充烘托,新建陆游博物馆,修复孤鹤轩、半壁亭、宋池、葫芦池等一批景点。

多种树,少盖屋,一期工程建筑面积仅720平方米,建筑密度9%。

[2]

1994年,沈园进行扩建,地层因为受文革人防工程影响而未获发掘成果,设计中将二期工程建筑作为现代城市与沈园的空间过渡而布置,兴建《钗头凤》题词壁、假山等一批文化景点和配套设施,再现宋代建筑风格和园林特色,使得沈园成为绍兴市区的一处公共园林。

[3]

根据城市规划及沈园环境改善的要求,结合城市景观与旅游景点建设的需要,沈园三期工程在沈园的南侧原纺织厂处及东侧博物馆后院,建设与沈园相协调的具有古典风韵的新的园林环境。

2001年,沈园增添新景,主要有:

陆游纪念馆、连理园、情侣园等三大部分,十多个景点。

[4]

4.变迁史总结

沈园在整个变迁过程中,其园中的建筑的变化是最大的。

原来位于园中西北角的一组对称布局的主要建筑在沈园二期工程中还原到了南苑的西南角。

至于亭台楼阁也均有变化,从命名上看,位于原葫芦池东南侧的“双桂轩”一处保留下来为现在的双桂堂,并保留了原来在建筑中庭对植的两株桂花的形式;另外在原沈园中的“冠芳轩”的名字曾经在后来沈园复建一期工程中作为规划建筑“冠芳楼”一名出现,但后来在实际建造中采用了“八咏楼”一名。

在水系方面,葫芦池一处为宋代沈园保留的遗迹。

不过由于年代久远,水系的具体情况仍大多无从考证。

后来挖建的水系如连理园的荷花池、东苑的水系,都是后人依据古书中记载与设想,仿造当时的情况所建。

沈园几经重修扩建,已逐渐散发出“越中名园”的独特魅力。

沈园将不断扩充修复,以重现宋时“池台极盛”的风采。

二、今日沈园概况分析

1.今日沈园概况

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区东南的洋河弄的沈园,是绍兴历代众多古典园林中唯一保存至今的宋式园林,作为绍兴古城内的著名园林,它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景区占地总面积五十七亩,基本地形为西高东低,景区分为北苑,南苑和东苑。

图3沈园区位图

三个区域空间的划分比较明确:

北苑为古迹区,保存了较多的古代遗迹,为主体苑区;南苑为纪念区,以“陆游纪念馆”为主体建筑群,重点介绍陆游的生平和诗作,南苑和北苑两者仅一墙之隔;东苑以陆游和唐婉的爱情故事为主题,景色秀丽,小巧精致,它与南苑、北苑之间为洋河弄,一弄之隔,景色却有豁然开朗之变化。

孤鹤亭、半壁亭、双桂堂、八咏楼、宋井、射圃、问梅槛、琴台和广耜斋等景观,依据历史面貌或沈园文化内涵所需要,被有序地分布在沈园三大区内,形成了“断云悲歌”、“诗境爱意”、“春波惊鸿”、“残壁遗恨”、“孤鹤哀鸣”、“碧荷映日”、“宫墙怨柳”、“踏雪问梅”、“诗书飘香”和“鹊桥传情”等十景。

园大体以原葫芦池、古井、土山等宋代遗迹为基础,复建了孤鹤轩、双桂堂、宋井亭、闲云亭、冷翠亭、六朝井亭等园林建筑。

图4所示,为沈园现今平面图。

图4沈园平面图(手绘)

(1)北入口

(2)半识山(3)诗境蕴古(4)碑廊(5)药圃(6)问梅槛(7)红梅照水(8)八咏楼(9)六朝井亭(10)孤鹤轩(11)闲云亭(12)明池(13)寒梅伴鹤(14)宋井亭(15)高林怀古(16)冷翠亭(17)双桂堂(18)竹影清幽(19)东入口(20)如故亭(21)春水亭(22)务观堂(23)铁马冰河(24)孤村夜雨(25)安丰堂(26)遗墨(27)雪晴斋(28)门屋(29)香袖亭(30)博取堂(31)纳云山房(32)东苑入口(33)小卖部(34)广耜斋(35)琼瑶池(36)祈愿台(37)吴山(38)越山(39)清绝处(40)相印亭(41)鹊桥(42)月桥(43)木莲坊(44)龛香石塔(45)琴台(46)厕所

1.1.北苑

北苑又称古迹区。

内有为纪念诗人陆游而建的“诗境园”,园内有一块形状奇怪的太湖石,取名为“诗境石”,上面的“诗境”二字取自于陆游的手迹,这块太湖石将瘦、透、漏、皱、丑五大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图5沈园北苑鸟瞰图(手绘)

沈园的建筑布局是以“孤鹤轩”为中心的,该轩是以陆游号命名,古朴雄浑,气势恢宏。

著名书画家谢稚柳和金石学家唐殷分别题写了匾额。

轩为木构,歇山顶,前出抱厦,飞檐斗拱,气势恢宏。

轩内保存着唐代亭阁,明代假山及鱼池遗址。

[7]轩内对联:

“宫墙柳一片柔情付与东风飞白絮;六曲栏几多绮思频抛细雨送黄昏。

”系萧挺撰文,钱君匋手书。

轩东为宋时一葫芦形水池,池旁垂柳袅袅,翠竹婆娑,绿树掩映下的宋时青石小桥、假山、草亭相映成趣。

轩东南有两亭,一为“宋井亭”,井系宋代所遗,一为“半壁亭”,内竖《重建沈园碑记》。

陆游所题《钗头风》手迹和唐琬和词一并刻在轩南碑上。

园北一仿宋草亭“问梅槛”,形制古朴,

图6葫芦池现状

横跨宋池,与“孤鹤轩”遥相呼应。

其朴素粗犷的建筑根据史料记载是宋园林中常用的建筑形式,反映了宋文人隐逸休闲的艺术倾向。

图7问梅槛

轩后“冷翠亭”临水而筑,凭栏观景,一泓碧水,波光潋滟。

石桥、绿树、亭榭、蓝天、白云倒映其中,情趣盎然。

由此向西穿越曲径,“六朝井亭”玉立。

六朝井亭中的井是1985年考古挖掘时所发现的,井身用绳纹平砖错缝砌成,从井内出土的汉至六朝的陶瓷器残片可以确定它属于六朝的遗物。

这六朝分别为:

三国的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

由于取土困难,为防止井身坍塌,整个发掘深度仅有一米。

六朝井亭的顶有一个六角形的缺口,这个缺口有着方便取水,利用太阳光的紫外线杀菌防止水的腐朽和赏月集水的作用。

井亭为六角攒尖顶,亭顶中空,以使井承天露与天光。

亭西“八咏楼”庄重典雅,砖木结构,重檐勾栏[7],楼南有假山两座,砌自人工又臻于自然,山上有亭翼然,名曰“闲云”,为双井并峙,登亭可揽全园之胜。

双桂堂原是沈氏的堂屋,因为旧时在堂前种了两株桂花树,左边为银桂,右边为金桂,故称“双桂堂”,堂屋共分两进,系1987年重建,为仿宋木结构建筑,看上去比较新。

整个北苑布局错落有致,色调庄重古朴,花木扶疏,诸景互为映衬,颇具宋代风格。

1.2.南苑

南苑面积6000多平方米,由两部分组成:

连理园和陆游纪念馆。

连理园的名称,取自于“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名句。

园内水、石、山、树萦绕,表现的是陆游的柔美情怀。

香袖亭位于连理园南侧,为攒尖六角亭,此亭顶悬七朵梅花,地铺以冰梅纹,中间置梅花石桌椅,椅外疏植松梅若干。

香袖亭游廊位于连理园西侧,游人于务观堂廊庑中行走,即可见青砖门洞所框出的连理园景致。

跨过门洞便进入连理园一临水半亭之中,此为春水亭,由于三面虚空,纳入天光浮云与粼粼波影,蕴涵了情意涌动的诗意,故名为“春水”。

[4]“春水亭”和“香袖亭”名出自于陆游“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园内的傍崖而筑的石室——纳云山房,象征着陆游的宽广胸怀,它位于连理园的黄石假山上,与香袖亭游廊隔池相望。

造景时以低平的池岸、朴实的黄石掇山和浓荫蔽岸的香樟林,铺陈出疏朗的山林韵味。

陆游纪念馆展厅由两进建筑组成,第一展厅为“安丰堂”,名取自于陆游诗句“安丰年而歉收岁”,表示诗人与民共疾苦的情怀。

安丰堂布置“陆游史记陈列”,陈列分爱国壮志、爱乡情怀、爱情悲剧三大部分,通过对这三个主题的展开,全面阐述陆游的生平事迹;第二进展厅为“务观堂”,名字取自于陆游的字。

务观堂内展出陆游诗词手迹等碑牍以及陆游儿子墓志铭碑,还有沈园全景模型和陆游三山故居模型。

1.3.东苑

东苑占地6000平方米,以爱情为主题设计、建成,又称“爱情苑”。

苑内有心形水池,名为“琼瑶池”,取自于《诗经》诗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山上有草亭,名为相印亭,即含有心心相印的意思。

广耜斋是东苑的主景,是座干栏式建筑,全木结构,棕皮结顶。

入东苑苑门穿越一曲幽竹小径,北向而行,径即右岸池岸,左倚一浑厚质朴、条石砌垒的高台建筑。

沿岸而行,见水隐矶下,波荡回漪,径便傍岗峦西转。

循蹬道宛转上高台,有屋广三楹,此处便是琴台,定格为具演奏功能的空间。

琴台南面种植清樟翠竹,嵯峨山石拥台之北,枫红时节,循级登高台,视野豁然开朗,四望山石水院,创造了如高山流水般具音乐诗意的空间意境。

东苑山池小院北侧,坐北朝南地耸立了一座高达6.7米的湖石假山,山势遒劲,藤萝蔓缘,悬泉飞涑其间,有一弯溪涧西向萦绕,环抱出一座土阜小岛,而一座色如翠玉,桥面雕有喜鹊祥云图案的鹊桥,宛如跨越窈窕天街银河般,自水池中低平的小岛腾越向山涧,直达山巅,于桥上眺望有“未弦乐色映前溪,静夜银弯一望低”的诗意气氛,供情人祈愿比翼,互诉衷情。

[4]在这个有着南宋私家园林建筑风格的景区内,营造出一种浪漫温馨和诗情画意的氛围。

2.空间序列

沈园在景观的空间序列组织上,通过园林各要素的精心配置,高低错落、曲折参差、起转承合、主次分明地组织画面,使各个区域空间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突出了中国古典园林对景观处理力求“小中见大”、“大中见小”的对比效果,再现了自然山水景观。

各苑根据需要采用了不同的景观序列,北苑——整体序列,不太强调景点的连续性,依靠一个最佳点来总摄全局,类似于构图重心,强调的是整体景观;南苑——线性序列,这种时间型的空间形态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表现得比较完美,园林中的景色变化更依赖移步换景的效果,虚与实,藏与露,起与伏等;东苑——象征序列,苑中有“吴山”、“越山”二石,其创意来源于秦太液池的“一池三山”,使得中国古典园林的象征传统发挥到极致。

[5]

游人处方寸之地尽可游目聘怀,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采用空间序列目的是对各自苑内的景物起到景观维系和气氛加强的作用,给游客以引导与暗示。

3.院落布局

在院落布局上,沈园内部三个“园中之园”各自的景观组合均以水为景观主题。

除南苑的务观堂、安丰堂等系纪念性景观,因而采用规则的中轴对称布局外,沈园的三个院落仍旧是自然式园林院落布局。

同时,各园之间相互呼应,相互因借,创造出更美的画面和更多的情趣。

在自由式布局的基础上,各个院落的景物呈向内“聚合”态势的布置,即院落所有建筑都朝向水面,所有景物的安排也从高度上来看有一个从外向内跌落的趋势,这就是江南园林中以水体为中心的造园常用的“内向性”布局特点。

[5]

以东苑为例(如图8、9),较大体量的建筑如琴台、广耜斋、相印亭以及东廊等基本以水面为朝向,其他景点如鹊桥、龛香石塔等由外围向水面中心(越山和吴山二石的轴心)高度上逐渐降低,内向性非常明显。

 

图8东苑内向性示意图(手绘)

图9东苑建筑朝向示意图(手绘)

4.视觉焦点设计

沈园的三苑均以水面作为院落的景观主体,而最佳视点的位置则有不同。

北苑和东苑均是将水面凹进而且位置、高度与体量相对突出的地方作为最佳位置。

比如北苑的“孤鹤轩”是一座仿宋木构台榭,以此为视觉的“焦点”,获得了良好的观景效果。

图10孤鹤轩视觉焦点图

钗头凤壁前须留出赏词空间,孤鹤轩如此大一个建筑也须留出人流集散空间,因此两者前均设铺装,为了突出钗头凤壁的主景地位,壁前铺装宜更大些,铺装边设纹石栏杆限定,以增加钗头凤壁的体量感。

[8]

 

图11钗头凤壁效果图(手绘)

东苑则以假山为视觉焦点,除了利用其能够起到总摄全园的优势外,还考虑到水面较为狭长,假山可以调整东苑景观结构的平衡。

由东苑苑门进入后,映入眼帘的是连理石,上有诗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石之左侧为视觉通透性较好的琴台和广耜斋所遮掩,隐约可见苑中景致,待转至广耜斋之前,苑中美景迎面而来,沿水面向东,蜿蜒曲折,至吴山、越山二石,环山而顾,对面石山与相印亭高低错落,倒影入水,微波荡漾,与流水叮咚之声相和,有如行云流水之乐章;由东廊出来,空间变化上经历了由封闭到开放的过程,心情也逐渐从压缩到被释放出来,继续前行到东北角小桥之上,回顾琴台与广耜斋,绿树掩映之中,更显几分幽静;石山之上是全苑的制高点,可环顾水面周围所有景物,琴台绿柳,迎春绽开,遥想昔日抚琴之嵇康,舞墨之王羲之,浮想联翩,心旌荡漾,如痴如醉。

[5]

5.园林要素分析

沈园在保证基本的园林活动空间外,水体、建筑、山体及植被(花木)进行了合理的配置。

整个沈园之内建筑不多,满地绿荫,挖池堆山,栽松植竹,临池造轩,极为古朴。

园林四要素的完美结合,相互协调,营造出咫尺山林的意境,突出了各苑的主题气氛。

5.1.水体

水体作为沈园的景观主体,虽然总体面积较小,但在各苑中所占的比重是比较大的。

为了充分发挥水体景观的优势,在水面周围布置建筑、假山、游廊等,扩大了各苑水面的实际控制范围,增加了园林情致和乐趣。

沈园之中对水面的处理有两种,即分散用水和集中用水。

北苑和东苑属分散用水,将水面用不同的构筑物小品划分成几个水面,是从人的亲水性出发,合理利用苑内空旷地带,有着内在的联系;而南苑则属集中用水,水面分散程度不大,保持了整体统一的效果,景物分布于四周,合理地利用了园林死角。

图12沈园水体分布示意图

5.2.建筑

“看与被看”的关系,一直是古典园林造景的一个重要环节,沈园中的建筑配置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园中建筑的配置很好地利用了大面积水体的特点,基本都处于一个比较好的观景位置,如冷翠亭、孤鹤轩以及琴台等;观景的同时,将自身作为景观的一个组成部分,起到点缀的作用。

[5]

5.3.山体

沈园之中地面起伏较小,为了塑造山林静幽的意境,园中多处用了石景。

东苑和南苑堆置了假山,不同的是东苑采用的是玲珑多孔的太湖石,山体小巧而秀气,象征了陆游与唐琬之爱的细腻多情;而南苑则是厚重硬直的黄色斧劈石,隐喻了陆游性格的直傲与不拘小节。

二山各有特色,烘托了各苑的主题。

北苑中八咏楼楼南有假山两座,上有“闲云亭”及“明池”,此为全园最高点。

5.4.植物

沈园共有68种植物,包括了乔木、灌木、藤本和水生植物各个类别。

种植密度以东苑和北苑较大,主要用来对苑内空旷地带进行补充,弥补线路上建筑数量少而在立面和平面上形成的空隙;东苑还设置了一小块杉木林带,疏密相间,丰富了景深和立面景观。

[5]

北苑植物配置如图13:

图13北苑植物配置图(手绘)

1)植物色彩

色彩种类搭配是沈园的一大特色。

园中四时景色均有不同的色彩基调,春天有杜鹃和海棠,夏天有荷花和白兰,秋天有月季与山茶,冬天则有梅花和紫荆,四时烂漫,花香袭人,增强了各园的主题气氛。

[5]

常绿乔木主要有香樟、女贞、杜英,落叶乔木主要有银杏、枫香、槲树、梧桐,常绿树丛主要有桂花、山茶、栀子、杜鹃、柞木、枇杷,落叶树丛主要有、木瓜、海棠、枣、石榴、槭。

建筑与竹丛搭配,水边种植垂柳,另外大量种植梅花、腊梅。

2)植物的配植

骨干树:

香樟、枫香、青桐、杜英。

控制全园绿化格局;

基调树:

竹、松、桂花作为统一,协调园景;

主景树:

枫香、鸡爪槭、竹、梅、松、柳、牡丹、杜鹃、蜡梅,创造不同的园林意境和景观主题;

地被植物:

较耐荫和较耐践踏的麦冬、野菊、菖蒲、玉簪、紫萼、石蒜、韭兰、忍冬、络石、箬竹等。

[8]

3)园林节点的植物分析

孤鹤轩与钗头凤壁;

本景域应为沈园主景所在。

本景域的主题是陆游和唐婉的《钗头凤》词,应表现悲剧情调。

周围配植梅花为主景树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