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学年度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093534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864.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徐州市学年度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徐州市学年度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徐州市学年度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徐州市学年度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徐州市学年度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徐州市学年度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docx

《徐州市学年度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徐州市学年度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徐州市学年度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docx

徐州市学年度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

徐州市2009—2010学年度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

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年级高三

地区江苏徐州

年代2010

类型模拟题

难度中

题型单选题

主题我省某市(34°N,117°E)长跑比赛于北京时间某日11:

30鸣枪开赛。

左图为某运动员比赛中经过右图中某点时的即时素描图,当该运动员到达该点时,其身影向正北并大致与身高相等。

据此完成1~3题。

1.当运动员身影如左图所示时,运动员位于图右中

A.甲B.乙C.丙D.丁

2.此时比赛已进行约

A.12分钟B.18分钟C.30分钟D.42分钟

3.该运动会举办的日期可能是

A.1月8日B.5月8日C.8月8日D.11月8日

正确答案1.C2.D3.D

分数6

提示一考查知识点:

日影考查能力:

该题考查考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根据运动员的朝向正北的身影可以判断出运动员向东北方向奔跑。

提示二考查知识点:

区时的计算考查能力:

该题考查考生的分析、计算能力、推理能力。

解题关键: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到达丙地日影朝向正北方,为地方时12时。

当运动员到达丙地时其身影朝向正北说明该市当地地方时为12时;根据某市(117°E)与北京时间(120°E)的经度差和开赛时的北京时间可计算出开赛时该市的地方时,该地方时与正午12时间的差值为比赛已进行的时间。

提示三考查知识点:

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考查能力:

该题考查考生的分析、计算能力、推理能力。

解题关键:

根据正午日影判断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当地(34°N)正午时运动员的身高与身影等长说明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为45°,距此推算出此时太阳直射的纬度为11°S,大致判断出该日或位于12月22日前的一个半月,或位于12月22日后的一个半月。

提示四

提示五

该题结束该题主要考查了时间计算、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和方向确定等内容。

年级高三

地区江苏徐州

年代2010

类型模拟题

难度中

题型单选题

主题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4~5题。

4.图中最大的山脉走向为

A.南北走向B.东西走向C.西北—东南走向D.东北一西南走向

5.在该天气系统影响下

A.甲地处背风坡,降水概率较小B.乙地处迎风坡,降水概率较大

C.丙地吹偏西风,气温较高D.丁地吹偏西风,晴朗少云

选项A

选项B

选线C

选项D

选项E

正确答案4.B5.D

分数4

提示一考查知识点:

我国山脉考查能力:

该题考查考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从图中河流的流向上可以发现在25°N附近有与纬线大体平行的分水岭(南岭)。

提示二考查知识点:

常见天气系统考查能力:

该题考查考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解题关键:

图中等压线显示出该地有一个低压槽,在甲、丙两地与乙、丁两地间有一冷锋(低压中心左侧为冷锋)存在。

由于甲、丙两地位于冷锋的锋后(冷气团一侧),降水概率较高。

从气压形势上可以读出甲、丙两地吹西北风,乙、丁两地吹西南风,四地均可能处于南岭的迎风坡。

提示三

提示四

提示五

该题结束该题主要考查了分水岭的确定与冷锋天气系统(锋面气旋)。

年级高三

地区江苏徐州

年代2010

类型模拟题

难度低

题型单选题

主题读“某区城气候类型示意图”,回答6~7题。

6.影响①—②—③气候类型更替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B.热量C.水分D.洋流

7.影响④气候类型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B.热量C.水分D.洋流

正确答案6.B7.A

分数4

提示一考查知识点: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考查能力:

该题考查考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从图中①—②—③气候类型更替的方向上可以判断出是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规律)。

造成自然带纬度地带性差异的基本原因是热量条件。

提示二考查知识点:

气候类型的形成考查能力:

该题考查考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④地为温带荒漠带,其形成的原因该地处于安第斯山脉西风的背风坡,降水少,属于因地形起伏而产生的自然带的非地带性现象。

提示三

提示四

提示五

该题结束该题主要考查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气候类型的形成。

年级高三

地区江苏徐州

年代2010

类型模拟题

难度高

题型单选题

主题下图中阴影部分为某种自然资源的全球分布情况,读图回答8~10题。

8.该自然资源是指

A.湿地B.油田C.冰川D.煤田

9.该自然资源主要分布在

A.盆地和湖泊周围B.沿海与大陆架上C.大陆边缘与岛屿

D.高纬区和高山区

10.近几十年,该自然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变暖气温升高B.大气的臭氧层变薄

C.人类的需求量加大D.地壳不稳定多地震

正确答案8.C9.D10.A

分数6

提示一考查知识点:

世界冰川的分布考查能力:

该题考查读图、析图,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注意该图的中心是南极大陆,这是解题该题的关键。

提示二考查知识点:

世界冰川的分布考查能力:

该题考查读图、析图,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该资源在南极大陆上广泛分布,说明该自然资源是冰川。

冰川主要分布在两极附近的高纬度地区和高山山岭上部。

提示三考查知识点:

全球气候变暖考查能力:

该题考查读图、析图,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近几十年来,该自然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使两极地区和高山山岭上部冰川逐渐融化。

提示四

提示五

该题结束该题主要考查了世界海陆分布、世界冰川的分布与全球气候变暖等内容。

年级高三

地区江苏徐州

年代2010

类型模拟题

难度中

题型单选题

主题下图为“l915~2004年间我国某省人口金字塔的演变图”,读图回答11~1

2题。

11.图中四个人口金字塔圈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是

A.甲乙丙丁B.甲丙乙丁C.乙甲丙丁D.乙丙甲丁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图阶段男女性别比例较合理B.乙图阶段老年人口比重较小

C.丙图阶段5~10岁年龄段人口数量

最大D.丁图阶段劳动力短缺

正确答案11.B12.D

分数4

提示一考查知识点:

我国人口增长的模式考查能力:

该题考查读图、析图,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金字塔统计图上的反映是金字塔的底座逐渐变小,金字塔的顶端逐渐增大,据此判断出该地人口增长的顺序是丙甲乙丁或甲丙乙丁。

之所以选择后者是因为丙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由于政治上的独立、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使死亡率大幅度下降,造成了人口的快速增长。

提示二考查知识点:

我国的人口问题考查能力:

该题考查读图、析图,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图阶段女性比例小于男性,乙图阶段老年人口比重比丙阶段和甲阶段高,丙图阶段5-10岁年龄段人口比例小于0-4岁。

提示三

提示四

提示五

该题结束该题主要考查了我国人口增长的模式和我国的人口问题。

年级高三

地区江苏徐州

年代2010

类型模拟题

难度中

题型单选题

 

主题下图反映我国某地农业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据此回答13~15题。

13.1961年以来,该地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幅度最大的是

A.水稻田B.弃耕地C.园艺业用地D.鱼塘

14.图示地区最有可能位于

A.华北地区B.长江三角洲C.成都平原D.香港郊区

15.从1961年至1991年,该地区弃耕地面积逐年扩大,其原因可能是

A.农产品市场萎缩B.水果及花卉生产

利润大

C.城市用地规模扩大D.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

正确答案13.A14.D15.C

分数6

提示一考查知识点:

农业土地利用类型考查能力:

该题考查考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抓住关键词“变化幅度”,直接读图即可得出结论。

提示二考查知识点:

农业地域类型考查能力:

该题考查考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1961年该地以水稻种植田业为主说明了该地位于我国南方;1961年至1991年该地鱼塘、果园和园艺业用地比重的逐渐增加说明市场对其影响越来越显著,可能位于在城市附近,发展的是郊区农业。

提示三考查知识点:

农业地域类型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考查能力:

该题考查考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城市化的推进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农产品的市场越来越大;水果及花卉生产利润大与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与该地区弃耕地面积增大无关。

提示四

提示五

该题结束该题考查的是农业地域类型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等内容。

年级高三

地区江苏徐州

年代2010

类型模拟题

难度低

题型单选题

主题读“日本产业向外转移比例变化图”,回答16~l8题。

16.1994年以后,日本产业转移增加最多的地区是

A.亚洲B.北美C.欧洲D.非洲

17.日本把产业转移到该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①接近原料地②劳动力廉价③政府政策④市场广阔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8.1951年到l994年,日本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地是欧美,其主要原因是

A.技术进步B.交通便利C.资金充足D.市场广阔

正确答案16.A17.C18.D

分数6

提示一考查知识点:

日本的产业转移考查能力:

该题考查考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抓住材料中的“比例”二字。

图中两个图例所显示的比例之和应为100%。

与1994年前相比,只有亚洲比例上升,而北美持平,欧洲与其他地区比例下降。

提示二考查知识点:

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考查能力:

本题考查考生运用相关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知识迁移转化的能力。

日本转移出去的主要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产业和重化工业。

提示三考查知识点:

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考查能力:

本题考查考生运用相关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知识迁移转化的能力。

日本产业转移到欧美国家去的主要目的是占领欧美国家广阔的消费市场。

提示四

提示五

该题结束该题主要考查了读图能力与日本的产业转移。

(二)双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每小题全选对者得3分,其余情况均不得分。

年级高三

地区江苏徐州

年代2010

类型模拟题

难度中

题型双选题

主题读“某地区地形图”,回答19~20题。

1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河总体流向为自西向东B.甲河落差比乙河小

C.p点到山顶的高度大约是300mD.陡崖顶部的海拔高度可能为450m

20.该地计划修建一条运河连接甲、乙两河,在丙、丁两方案中最终选择了丁方案,其原因是

A.距离短,工程量小B.西高东低,有利于河水自流

C.地形平坦,利于施工D.沿等高线修建,水流平缓利于航行

正确答案19.BD20.CD

分数6

提示一考查知识点: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断与应用考查能力:

该题考查考生的分析、计算能力、推理能力。

解题关键:

该图的等高距为100米。

甲河图上总落差大于100米,小于300米;乙河图上总落差大于200米,小于400米。

甲河的总体流向为自南向北流,注意图上有指向标。

P地海拔高度大于100米,小于200米;山顶海拔大于500米,小于600米,故两者间的相对高度为大于300米,小于500米。

从图上可以看出陡崖顶端海拔在400米以上,500米以下。

提示二考查知识点: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断与应用考查能力:

该题考查考生的分析、计算能力、推理能力。

丁方案与丙方案相比,丁方案的运河长度较长,运河两端海拔高度相差不大,沿线地形相对平坦,不仅利于施工,而且运河水流平缓,利于航行。

提示三

提示四

提示五

该题结束该题主要考查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断与应用。

年级高三

地区江苏徐州

年代2010

类型模拟题

难度中

题型双选题

主题读“我国已建和在建高速客运铁路分布示意图”,回答21~22题。

21.关于图中四条高速铁路叙述正确的是

A.如按同等级别建设,则京沪高铁单

价最低

B.武广高铁位于我国地势二三阶梯的分界线上

C.郑西高铁连接了我国中西部经济地带

D.石太高铁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便于山西煤炭外运

22.郑西高铁和京沪高铁许多路段采用“以桥代路”方式,其主要原因分别是

A.郑西商铁一沿线多沼泽湿地B.郑西高铁一沿线地形复杂

C.京沪高铁—沿线河湖众多D.京沪高铁一沿线耕地面积广大

正确答案21.AC22.BD

分数6

提示一考查知识点:

影响交通运输线路的主要区位因素考查能力:

该题考查读图、析图,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题关键:

这里的单价应理解为单位距离的价格。

由于京沪高铁沿线地区皆为平原,并且工业与技术发达,因而单位距离修建成本最低。

河南属于我国中部地区,陕西属于我国西部地区。

武广高铁全程位于我国第三线阶梯上。

高速铁路运载的是旅客而非货物。

提示二考查知识点:

我国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考查能力:

该题考查读图、析图,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郑西高铁与京沪高铁沿线皆为平原地区,农业发达,用“以桥代路”的方式修建,目的是为了保护我国的十分宝贵的耕地资源。

提示三

提示四

提示五

该题结束本题主要考查了影响交通运输线路的主要区位因素及我国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等内容。

年级高三

地区江苏徐州

年代2010

类型模拟题

难度中

题型双选题

主题读“云贵高原形成与发育过程示意图”,回答23~24题。

23.从图示看

A.图①反映了石灰岩遭受侵蚀的过程B.图②反映了高原受外力堆积升高过程

C.图③反映了“水”对地貌形

成起重要作用D.图④阶段与“桂林山水”景观相吻合

24.该高原地表水资源比较缺乏的原因是

A.土层薄、植被少,蓄水能力弱B.水田面积过大

C.岩石裂隙发育,“漏水”严重D.人口密集,用水量大

正确答案23.CD24.AC

分数6

提示一考查知识点: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考查能力:

该题考查考生区域判读、分析、应用等能力。

云贵高原的形成与发育过程及所其地质作用是:

石灰岩的形成(图①,流水的化学沉积作用)→地壳隆起成陆(图②,地壳运动隆起)→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图③与图④,流水的化学溶蚀作用)三个阶段。

“桂林山水”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提示二考查知识点:

喀斯特地貌对地表水资源的影响考查能力:

该题考查考生区域判读、分析、应用等能力。

云贵高原降水丰富,季节变化大,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强烈,植被覆盖率较低,土层浅薄,蓄水能力差,并且地下暗河与地表河流相通,岩石裂隙发育,“漏水”严重。

“该高原地表水资源比较缺乏的原因”的含义是与云贵高原气候条件相似地区相比这里地表水资源缺乏的原因,显然与是否种植水稻和人口密集用水量大等关系不密切。

提示三

提示四

提示五

该题结束本题主要考查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及其对地表水资源的影响。

年级高三

地区江苏徐州

年代2010

类型模拟题

难度低

题型双选题

主题读“我国甲、乙两区域示意图”,回答25~26题。

25.关于两区域河流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甲一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乙一以雨水补给为主

B.甲一水循环数量大,乙一水循环数量小

C.甲一以春汛为主,乙一以夏汛为主

D.甲一水系呈向心状,乙一水系呈放射状

26.甲、乙两区域优势农产品生产的共同区位优势是

A.夏季热量充足B.劳动力价格较低

C.农业科技发达D.机械化程度高

正确答案25.AD26.AB

分数6

提示一考查知识点:

我国的两区域的河流特征考查能力:

本题考查考生运用相关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知识迁移转化的能力。

甲地为塔里木盆地,山上的冰雪融水哺育了许多内流河,水系呈向心状;乙地为海南岛,为降水丰富的热带季风气候,水循环数量大,并且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水系呈放射状。

提示二考查知识点:

农业的区位优势考查能力:

本题考查考生运用相关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知识迁移转化的能力。

塔里木盆地的优势农产品为长绒棉,得益于该地夏季有丰富的光热资源、较大的气温日较差和有水源灌溉。

海南岛的气候为热带季风气候,丰富的水热资源使其成为我国的热带农产品基地。

两地优势农作物皆为劳动密集型农业,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农业科技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提示四

提示五

该题结束该题主要考查了我国的两区域的河流特征与优势农产品的差异。

 

第Ⅱ卷(综合题共6

0分)

二、综合题:

本大题分必做题(第27题~第29题)和选做题(第30题),共计60分。

年级高三

地区江苏徐州

年代2010

类型模拟题

难度高

题型综合题

主题27.图中为“我国东部某地区地形等高线及年等降水量线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共15分)

(1)简述图示地区地形特征。

(2)判断甲、丙两地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

乙地发展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3)A、B两城市形成的共同区位条件是。

B比A城市规模大,原因是。

近年来图中湖泊L面积在逐渐缩小,其变化对B城附近的水文特征产生的影响是。

(4)该地某中学地理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拟定了两个研究性课题,即“农村地区秸秆利用调查研究”和“本地区草原生态问题演变过程研究”。

通过查找资料、实地考察总结出以下信息:

“该地秸秆利用方式结构示意图(图14)”和“环境演变过程示意图(图15)”。

假如你是课题组成员,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

①从发展生态农业的角度,评价该地区的秸秆利用是否合理,并阐述理由。

②运用整体性原理,描述该地荒漠化的演变过程。

正确答案27.

(1)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南部为低山丘陵,西北部为平原(2分)

(2)草地(1分)林地(1分)雨热同期(季风气候);地势平坦;灌溉便利;土壤肥沃(2分,答3点给2分,答2点给1分)(3)河流交汇(1分)地形平坦,发展空间广阔;经济腹地大,水运便利(2分)径流量变化加大(易发生洪涝灾害)(1分)(4)①不合理(1分)秸秆燃烧、自然腐烂比重较大,资源浪费严重且污染环境;秸秆作饲料、肥料比重较小,会使土壤有机肥力降低

(2分)②人口增长导致粮食需求增加,农作侵入牧区,过度开垦使得草地变成旱地;草场面积缩小,导致牧场进一步超载,并向环境脆弱地区转移,荒漠化进一步加剧(2分)

分数15

提示一考查知识点:

地形特征的分析考查能力:

本题考查考生运用相关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知识迁移转化的能力。

地形特征主要从地形种类和地势变化两个方面分析。

提示二考查知识点:

农业的区位选择与发展条件考查能力:

本题考查考生运用相关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知识迁移转化的能力。

从关键词“我国东部”、该地的纬度位置及年降水量特征上可以判断出该地位于我国华北平原地区。

提示三考查知识点:

城市区位考查能力:

本题考查考生运用相关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知识迁移转化的能力。

从图示材料上可以看出影响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地形、气候、河流与农业等几个方面。

提示四考查知识点:

生态农业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查能力:

本题考查考生运用相关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知识迁移转化的能力。

秸杆也是一种重要资源,有多种用途。

用秸杆做燃料在我国农村普遍存在,是一种不合理的利用方式。

用秸杆做燃料,不仅热能利用率低、污染大气环境,还会导致秸杆不能还田,使土壤肥力下降。

农作物侵入牧区就是毁草开荒或过度开垦,其根本原因是该地区人口增加导致粮食需求量增加。

该题结束该题主要考查了地形特征的分析、农业的区位选择与发展条件、城市区位、生态农业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多个内容,综合性较强。

年级高三

地区江苏徐州

年代2010

类型模拟题

难度中

题型综合题

主题28.城市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最深刻的地方,优越的地理环境更有利于城市的发展。

读我国东部某市的相关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共12分)

材料一该市等高线地形图(图16)材料二该市产业结构变化图(图17)

材料三:

该市气候资料

月份

l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

4.3

5.6

9.5

15.8

20.7

24.3

28.4

27.9

23.4

18.3

12.4

6.8

降水量(mm)

73.2

84.2

138.2

126.6

146.6

231.1

159.4

155.8

145.3

87

60.1

47.1

(1)分析该地的气温和降水特点。

(2)据材料分析,该市近1993年来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并分析其对该市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3)试分别分析该市高新技术产

业区和化工产业区的区位条件。

正确答案28.

(1)气温:

冬季温和,夏季炎热,年较差较大;降水:

年降水量丰富,降水集中夏季(4分)

(2)轻纺工业产值比重不断下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不断上升(2分)对劳动力数量需求减少,对劳动力素质需求提高(2分)(3)化工产业区:

有利条件:

位于公路、铁路、河流附近,交通便利(1分)不利条件:

位于冬季盛行风上风向,对市区、高新区大气污染较重;位于城市河流上游,污染城市水源(1分)高新技术区:

有利条件:

接近文化区,技术力量雄厚;接近风景区和湖泊,环境优美(1分)不利条件:

距交通线路较远(1分)

分数12

提示一考查知识点:

气候特征及气候类型的判断考查能力:

该题考查读图、析图,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气候特征的分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气温特征,二是降水特征。

提示二考查知识点:

影响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考查能力:

该题考查读图、析图,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可以直接通过读图得出。

轻纺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业。

高新技术工业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减少,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提高。

提示三考查知识点:

城市工业布局考查能力:

该题考查读图、析图,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题关键:

分析工业区位要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

注意关键词“我国东部”,它提示了该地为季风气候(从气温与降水数据上可以判断出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冬季盛行东南风,夏季盛行西北风。

化学工业区处于冬季城区盛行风向的上风向。

图示等高线提示化学工业区处于城区河流上游。

该题结束该题主要考查了气候特征及气候类型的判断、影响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和城市工业布局等内容。

年级高三

地区江苏徐州

年代2010

类型模拟题

难度难

题型综合题

主题29.读“甘肃省地理简图(图18)”,回答下列问题。

(共13分)

(1)影响200mm年等降水量线向西北方向弯曲的主要因素是。

分析该地区有利于敦煌壁画保存的最有利气候条件。

(2)古丝绸之路从图中山脉东北麓经过的区位优势是、、。

(3)图中水电站的区位优势是、。

(4)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分析甘肃省应如何利用当地自然和人文资源发展经济。

农业

工业

旅游业

 

正确答案29.

(1)地形(1分)干旱(降水少)(1分)

(2)地形平坦;水源丰富;绿洲农业发达等(3分)(3)落差大;流量大;靠近城市等(答出两点即可)(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