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第五节中国的生物灾害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5整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090283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70.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第五节中国的生物灾害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5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第五节中国的生物灾害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5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第五节中国的生物灾害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5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第五节中国的生物灾害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5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第五节中国的生物灾害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5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第五节中国的生物灾害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5整理.docx

《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第五节中国的生物灾害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5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第五节中国的生物灾害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5整理.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第五节中国的生物灾害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5整理.docx

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第五节中国的生物灾害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5整理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第五节中国的生物灾害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5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第五节中国的生物灾害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5)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第五节中国的生物灾害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5的全部内容。

第五节中国的生物灾害

农作物病虫害和森林病虫害

————-—情景导入先思考--——-——

2015年底,全国农技中心组织专家对今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进行了会商,2015年我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总体为偏重发生年份,全国累计发生面积约55亿亩次。

其中,小麦赤霉病、粘虫、水稻“两迁”害虫等流行性和迁飞性病虫害重发风险高于上年,水稻纹枯病、水稻螟虫、小麦蚜虫、玉米螟发生区域广、危害重,稻瘟病、小麦条锈病、玉米大斑病、马铃薯晚疫病在部分地区有偏重发生可能,飞蝗和草地螟总体发生平稳.

思考探究:

(1)我国常见的农作物病虫害有哪些?

提示:

小麦的锈病、水稻的稻瘟病、棉花的棉铃虫病.

(2)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会造成哪些危害?

提示:

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导致农产品大批量变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基础知识要记牢-——————

一、农作物病虫害

1.类型

小麦的锈病、水稻的稻瘟病、棉花的棉铃虫病。

2.危害

(1)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

(2)导致农产品大批量变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3.灾情

东部重于西部。

二、森林病虫害

1.危害

损害森林工业,破坏森林生态功能。

2.最主要害虫

(1)类型:

最主要的害虫为松毛虫,种类超过28种。

(2)发生频率的区域差异:

①常发区:

海拔低于400m,平均气温25_℃以上。

②偶发区:

海拔400~500m,气温在10~25℃.

-———-—重点难点掌握好—-—-—--

一、农作物病虫害

1.农作物害虫成灾原因

2.我国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的分布

农作物病虫害

分布地区

小麦锈病

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黄河下游、东北地区、西南地区、南部沿海等地区,新疆南部的麦田产区

水稻病虫害

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稻田产区

棉铃虫

广泛分布于我国主要棉花产区,黄河流域棉产区和新疆棉产区受害尤为严重,长江流域棉产区也有发生

二、森林病虫害

森林病虫害不仅对我国森林工业造成极大损失,而且对森林生态功能造成严重破坏。

危害我国森林最主要的害虫是松毛虫。

松毛虫的种类及分布:

类型

分布

发生区

常发区

海拔低于400m,平均气温25℃以上

偶发区

海拔400~500m,平均气温10~25℃

主要种类

油松毛虫

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

马尾松毛虫

热带、亚热带林区

赤松毛虫

暖温带

落叶松毛虫

中温带

[拓展提升]

导致森林病虫害多发的人为原因,主要是大量单一的人工林替代了种类多样的原始林,使森林对有害生物的抵抗能力降低。

———---—应用体验不可少——————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专家对2014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进行了会商。

水稻“两迁"害虫、水稻螟虫、小麦蚜虫、黏虫、玉米螟重发区域广,稻瘟病、小麦赤霉病、玉米大斑病和马铃薯晚疫病流行风险高,小麦条锈病在部分地区有偏重发生可能,二点委夜蛾、飞蝗和草地螟总体发生平稳.据此回答1~2题.

1.我国发生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的小麦病害是(  )

A.小麦白粉病      B.锈病

C.枯萎病D.赤霉病

2.我国棉花的重大致灾害虫是(  )

A.棉红铃虫B.棉铃虫

C.棉红蜘蛛D.棉蚜虫

解析:

1.B 2。

B 我国幅员辽阔,环境复杂,农作物病虫害类型多样,其中的小麦锈病、水稻稻瘟病及棉花棉铃虫病的影响范围和危害都是各种农作物中最严重的。

3.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松毛虫是我国重大森林病虫害之一,其平均每年发生面积有2000~4000万亩,常造成严重灾害。

(1)据图描述我国松毛虫发生频率的特征。

(2)我国森林病虫害多发的人为因素有哪些?

解析:

(1)题,结合图及以前所学知识较易回答.第

(2)题,我国在进行人工林建设时,用单一树种代替原始林树种,造成病虫大量繁殖且使同类树木大量受灾,除此之外,外来有害物种入侵也易形成森林病虫害。

答案:

(1)有明显的区域差异。

在海拔低于400m、平均气温25℃以上的地区为松毛虫常发地区;海拔400~500m、气温在10℃~25℃的地区为偶发区.

(2)大量单一的人工林替代了种类多样的原始森林;外来有害物种入侵。

寒潮灾害和气象灾害多发区

——————情景导入先思考—-—————

思考探究:

(1)图片中反映的是什么灾害?

提示:

鼠灾。

(2)我国鼠害有什么特点?

提示:

发生面积广、种类多、危害大、损失较重。

—---——基础知识要记牢——————-

一、危害

危害农作物和农田,对草场、森林造成严重威胁.

二、蝗灾

1.性质

危害最严重的爆发性生物灾害。

2.种类

(1)危害最严重、成灾率最高的是飞蝗。

(2)对我国危害最大的是东亚飞蝗。

3.分布

(1)主要分布区:

华北和华东沿海各省。

(2)重灾区:

黄淮平原的农业区。

(3)形成:

三、鼠灾

1.危害

糟蹋粮食、破坏草原和危害林木;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2.特点

发生面积广、种类多、危害大、损失相当严重。

3.两大鼠类危害区

(1)亚洲东部喜湿鼠类危害区,常见害鼠有褐家鼠、小家鼠等。

(2)亚洲中部耐旱鼠类危害区,常见害鼠有小家鼠、黄鼠等.

——————重点难点掌握好-——-——-

一、蝗灾的发生、分布与旱涝的关系

水、旱、蝗虫是中国历史上三大农业自然灾害,蝗虫的发生、分布与旱涝关系密切,具体如下表所示:

二、我国鼠害的特点、地域差异及灾情

地域差异

特点

灾情

常见鼠类

分布地区

造成鼠害原因

喜湿鼠类危害区

褐家鼠、小家鼠

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的大部、华东和华南的全部 

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开发历史悠久,为我国主要农业区 

发生面积广、种类多、危害大 

糟蹋粮食,破坏草原和危害林木,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耐旱鼠类危害区

小家鼠、黄鼠

西北地区大部、青藏高原大部,以及东北和华北地区的边缘地带

降水量少、气候干旱

——-————应用体验不可少——————

我国黄淮地区洪涝过后,水位降低,天气变干,出现大量适于某种害虫生活和繁殖的荒地、草滩,引发害虫灾害。

据此回答1~3题。

1.此害虫的习性是(  )

A.群聚和群迁     B.单独行动

C.群聚和独迁D.既不群聚也不群迁

2.材料中提到的“某种害虫”应为(  )

A.老鼠B.蝗虫

C.松毛虫D.黏虫

3.此种害虫大量繁殖的自然因素是(  )

A.农作物众多

B.害虫天敌多

C.气象条件有利

D.人类防虫害意识差

解析:

1。

A 2。

B 3。

C 蝗虫的发生与旱涝关系十分密切.洪涝过后水位降低,退水区特别适宜蝗虫产卵,使得蝗虫数量激增。

根据材料可以确定为蝗虫,蝗虫大量繁殖得益于有利的气象条件。

蝗虫具有群聚和远距离迁飞的特点,所到之处对农田、草场和森林造成严重威胁。

4.我国既有喜湿鼠类又有耐旱鼠类危害的地区是(  )

A.华东、华南区B.东北、华北区

C.西南、西北区D.青藏高原地区

解析:

选B 有害鼠类危害区的分布虽然不完全相同,但也存在着交错分布的特点.两类鼠类危害区都有分布的地区应该是旱涝都有的地区.在四个选项提到的地区中,华东、华南、西南区主要是喜湿类鼠害;西北、青藏高原区主要是耐旱鼠害;东北、华北地区两类都有分布。

一、选择题

1.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空间分布的基本特点是(  )

①东部重于西部     ②夏季重于秋季

③南部重于北部④冬季重于夏季

A.①③B.②④

C.①②D.③④

解析:

选A 从空间上看,我国农作物病虫害东部重于西部,南部重于北部.

2.下列全国性商品粮生产基地中小麦锈病、水稻白叶枯病均频繁发生的是(  )

A.珠江三角洲B.三江平原

C.江汉平原D.洞庭湖平原

解析:

选C 我国的小麦产区主要有东北平原北部的春小麦和华北平原及长江流域平原的冬小麦。

其中,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是小麦锈病的重灾区,也是水稻白叶枯病的多发区.

人们常用“年年种树年年绿,年年种树老地方”这句话来形容中国植树造林的现状.这其中,除了因干旱等自然因素导致树木死亡外,有害生物的侵袭其实是最主要因素.国家林业局透露我国每年因森林病虫害致死树木4000多万株,年均造成损失1100多亿元。

据此回答3~5题.

3.森林有害生物中,对我国危害最为严重的森林虫害是(  )

A.松毛虫B.松材线虫

C.美国白蛾D.天牛

4.导致我国森林有害生物的侵袭加重,病虫害多发的人为原因是(  )

A.国土面积幅员辽阔,森林面积相对较少

B.单一的人工林和次生林太多,替代了种类多样的原始林

C.生态环境脆弱,抑制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

D.环境污染加剧,使病虫害的生存环境扩大

5.森林病虫害多发的危害有(  )

①威胁区域生态环境安全

②森林工业损失严重

③森林枯死,林木生长量减少

④虫病蔓延威胁农作物生长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

3。

A 4.B 5.A 第3题,危害我国森林最主要的害虫是松毛虫。

第4题,由中国植树造林的现状可知,单一的人工林和次生林替代了种类多样的原始林,森林自控能力降低,易遭受有害生物的侵袭.第5题,虫病蔓延,威胁农作物生长,属于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

6.下列因素中,不是生物灾害成灾区域差异因素的是(  )

A.气候条件B.生态环境

C.地质条件D.作物种类

解析:

选C 生物灾害的发生是由于各地的气候条件、生态环境、作物种类和耕作栽培制度不同,致使生物灾害在地域上有很大差异。

地质条件虽然各地也不相同,但并不能影响到生物灾害的发生。

7.下列有关鼠灾的表现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B.危及水库和防洪大堤的安全

C.破坏森林,有“不冒烟的森林火灾"之称

D.造成农作物减产

解析:

选C 鼠灾不仅糟蹋粮食,造成农作物减产,破坏森林和草场,危及水库和防洪大堤安全,而且还会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森林害虫对我国林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有“不冒烟的森林火灾”之称。

二、综合题

8.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蝗灾属于爆发性、迁飞性和毁灭性的农业生物灾害,蝗灾、洪灾和旱灾并称为中国的三大自然灾害.根据文献记载,我国已发生大小蝗灾940多次,最早的蝗灾记载是公元前707年.下图为我国历史上从春秋到元朝111次蝗灾发生的月份统计。

材料二 传统社会中,人们每遇到蝗灾时就到虫神庙中求蝗神接受人们的供品,不再吃他们的庄稼,下图为以前中国虫神庙的分布。

(1)根据材料分析说明我国蝗灾发生的特点及原因。

(2)分析说明蝗灾和旱灾的关系。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我国蝗灾的时空分布特点、成因等。

从时间上看,蝗灾主要发生在夏季,冬季几乎没有。

虫神庙的分布反映了我国蝗灾的空间分布特点:

黄河中下游地区最为集中,长江以南蝗灾减少,到东南沿海几乎没有。

蝗灾与旱灾经常相伴发生,古代就有“旱蝗”的说法。

答案:

(1)蝗灾多发生在夏季,其中6月份发生频率最高,冬季蝗灾几乎没有。

原因:

夏季气温高,特别适宜蝗虫大量繁殖生长;冬季气温低,不利于蝗虫生长繁殖.黄河中下游地区最为集中;长江以南蝗灾减少,到东南沿海几乎没有。

(2)蝗灾与旱灾经常相伴发生。

因为在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特别适宜雌蝗产卵,使得蝗虫数量剧增,出现严重蝗灾。

9.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生物入侵具有不同形式,入侵生物也有不同的策略,具体如下:

策略一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空心莲子草的抗逆性超强,不但不畏严寒酷暑,而且就算死亡了,只要植株没有完全腐烂,待时机成熟,依然会复活为害;为了侵占尽可能大的地盘,它更是演化出水生、陆生两种生态型。

策略二 “多子多福"。

水葫芦拥有极其强大的繁殖能力,甚至能以有性和无性两种方式繁衍后代,而在入侵的早期,无性繁殖更是主要的:

每逢春夏之际,水葫芦依靠匍匐枝与母株分离的方式,每5天就能克隆出一个新植株,用不了多少就能铺满整个水域.

策略三 “尽量避开天敌”。

这也是入侵物种最为得意的招数之一。

那些不远千里而来的入侵物种在原产地的时候还能“安分守己”,而一旦进入新的环境,就“称王称霸".原来,在这块新土地上没有它们的天敌。

(1)材料中的“水葫芦"为什么在我国北方无碍,到了南方却成为了入侵者?

(2)生物入侵有什么危害?

解析:

本题以生物入侵的方式、策略,考查生物入侵这种生物灾害的形成和危害。

从材料中可知某种生物在脱离原有环境后的无节制繁衍,给侵入地造成生态破坏、经济损失的现象,其危害重点体现在入侵地.

答案:

(1)北方冬季寒冷,水葫芦不再生长;南方热量条件优于北方,水葫芦一年四季均可生长。

(2)①生物入侵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灾害.②生物入侵对社会、经济发展构成威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