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土窑寄宿制学校九年级语文校本.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087897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土窑寄宿制学校九年级语文校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白土窑寄宿制学校九年级语文校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白土窑寄宿制学校九年级语文校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白土窑寄宿制学校九年级语文校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白土窑寄宿制学校九年级语文校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白土窑寄宿制学校九年级语文校本.docx

《白土窑寄宿制学校九年级语文校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土窑寄宿制学校九年级语文校本.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白土窑寄宿制学校九年级语文校本.docx

白土窑寄宿制学校九年级语文校本

让书香溢满校园,让文明成为习惯,用活动陶冶情感,用艺术浸润心田,用师爱唤醒尊严,用赏识把自信之火点燃。

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总目标是:

通过文学、艺术的熏陶,使孩子行为文明起来,知识广博起来,气质高雅起来,情感丰富起来,生活多彩起来。

那么经典古诗词对孩子来说总有几点好处:

  一是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记忆力。

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13岁达到高峰。

此后,主要是理解力的增强。

从小背诵古诗等则有利于孩子在成长时期的记忆力。

二是提高儿童的语言文字及其表达能力。

国家科技部研究中心对“古文诵读”试点活动的评估报告指出:

94.2%的家长和100%的老师认为背诵古诗文对提高孩子的语言文字能力有好处。

当然我们私下认为,还是孩子的实际效果和孩子自己说了算。

  三是有利于扩大小学生的知识面。

熟背一些经典,也培养了中国文化的基本修养。

同时对作者及其时代背景的了解也让孩子增加了知识点。

  四是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背诵古诗文经典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活动,容易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全班同学通过对诗、竞赛等各种活动,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是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背诵古诗活动不同于其它活动的一个特点是,人人都能成为诵读高手。

越是那些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孩子,反而越有可能在诵读活动中走到前面,因为这使他感到是与其它同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六是有利于加强家长与孩子相互之间的交流。

父母和孩子可以一款背诵古诗,形成良好的互动。

  七是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人格修养。

文以载道,经典古诗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

背诵这些经典古诗文,对孩子们的眼界、胸怀、志气、品格修养的提高大有帮助。

因此,我们开发创建学习乐园,陶冶快乐的读书人;创建精神家园,孕育幸福的追梦人;创建开放艺园,培养多彩的特长人;要培养有理想、有梦想、有追求,内心充盈、精神丰富的学生;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特长,多把尺子评价学生,为每一个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和美好的情操以及良好的文明习惯,让孩子们从今天开始,做有修养有内涵的读书人。

今天的学习要为明天更美好的幸福生活奠基。

 

编者

诗经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

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

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这首诗共分三章,每章八行。

采用重叠递进式的咏唱,表现了十分强烈的抒情性。

第一章,首二句是对“硕鼠”的希求,希求它“无食我黍”。

再下两句,指责“硕鼠”的刻薄。

三岁,指多年。

多年来我用粮食养活你,你却只管自己不顾我的死活。

下四句,表示不能再忍受下去了,我发誓要离开你,到那安乐的地方去,寻找自己的安身之处。

感情有三次变化,一次比一次强烈!

各节之间,由“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到“硕鼠硕鼠,无食我麦!

”再到“硕鼠硕鼠,无食我苗!

”象征奴隶主的硕鼠,由食黍、食麦到食苗,一层比一层残酷,因而,奴隶们反抗奴隶主的思想感情也一层比一层递进,一章比一章更为强烈!

各章均重叠“硕鼠”,对剥削阶级贪婪、残酷的本性揭露无余,也强烈地抒发了被剥削者切齿痛恨的仇视情绪与反抗行动。

令后世读者为之叹息掉泪。

它的思想性、战斗性都是十分强烈的。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这首诗意在表达人寿几何,及时行乐,圣者寂寞,饮者留名的虚无消沉思想,愿在长醉中了却一切。

诗的开头六句,写人生寿命如黄河之水奔流入海,一去不复重返,如此,应及时行乐,莫负光阴。

“天生”十六句,写人生富贵不能长保,因而“千金散尽”“且为乐”。

同时指出“自古圣贤皆寂寞”,只有“饮者留名”千古,并以陈王曹植为例,抒发了诗人内心的不平。

“主人”六句结局,写诗人酒兴大作,“五花马”、“千金裘”都不足惜,只图一醉方休。

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怀。

“天生我材必有用”句,是诗人自信为人的自我价值,也流露怀才不遇和渴望用世的积极思想感情。

这首诗深沉浑厚,气象不凡。

情极悲愤狂放,语极豪纵沉着,大起大落,奔放跌宕。

诗句长短不一,参差错综;节奏快慢多变,一泻千里。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

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

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絛《西清诗话》说:

“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

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

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

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

《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

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

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诗的开头两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是诗人用大手笔勾画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

其清新、宁静,淡远之境如在目前。

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

诗人隐居于此是何等的闲适,如此描绘山水田园之典型环境流露出诗人的喜爱之情。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是巴渝一带的民间歌谣,刘禹锡在任夔州刺史时,依照这种歌谣的曲调写了十来首歌词,以本篇最为著名。

自古以来,人们就喜欢用歌声来传情,这或者是单方面的,或者是双方之间的。

细想起来,这一种歌声真是很微妙的。

它不像普通的语言表述,需要合适的气氛,恰当的处理,并且要考虑一定的后果;它可以凭空而来,轻妙地游动着,闪烁着,忽远忽近,似是而非;它犹如心情的触须,彼此试探,相互打量,或一触而退,或纠缠不休。

你不能够简单的把歌词视为明确的约定,却也不能说它只是虚情假意的游戏——歌不过是一个开头,后面的故事还有待双方来编写。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

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

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鲍照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

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

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

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

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无题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篇难诗。

自宋元以来,揣测纷纷,莫衷一是。

诗题“锦瑟”,是用了起句的头二个字。

旧说中,原有认为这是咏物诗的,但近来注解家似乎都主张:

这首诗与瑟事无关,实是一篇借瑟以隐题的“无题”之作。

学者周汝昌认为,它确是不同于一般的咏物体,可也并非只是单纯“截取首二字”以发端比兴而与字面毫无交涉的无题诗。

它所写的情事分明是与瑟相关的。

 

过华清宫绝句

杜牧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唐玄宗时,安禄山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后伺机谋反,玄宗却对他十分宠信。

皇太子和宰相杨国忠屡屡启奏,方派中使辅璆琳以赐柑为名去探听虚实。

璆琳受安禄山厚赂,回来后盛赞他的忠心。

玄宗轻信谎言,自此更加高枕无忧,恣情享乐了。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正是描写探使从渔阳经由新丰飞马转回长安的情景。

这探使身后扬起的滚滚黄尘,是迷人眼目的的烟幕,又象征着叛乱即将爆发的战争风云。

 

 

离思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从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元稹这首绝句,不但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

前两句以极至的比喻写怀旧悼亡之情,“沧海”、“巫山”,词意豪壮,有悲歌传响、江河奔腾之势。

后面,“懒回顾”、“半缘君”,顿使语势舒缓下来,转为曲婉深沉的抒情。

张弛自如,变化有致,形成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

而就全诗情调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创造了唐人悼亡绝句中的绝胜境界。

“曾经沧海”二句尤其为人称诵。

 

琵琶行

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撚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作者在被琵琶女的命运激起的情感波涛中坦露了自我形象。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那个“我”,是作者自己。

作者由于要求革除暴政、实行仁政而遭受打击,从长安贬到九江,心情很痛苦。

当琵琶女第一次弹出哀怨的乐曲、表达心事的时候,就已经拨动了他的心弦,发出了深长的叹息声。

当琵琶女自诉身世、讲到“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的时候,就更激起他的情感的共鸣: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同病相怜,同声相应,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遭遇。

写琵琶女自诉身世,详昔而略今;写自己的遭遇,则压根儿不提被贬以前的事。

这也许是意味着以彼之详,补此之略吧!

比方说,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罢常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是不是有某些相通之处呢?

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后的处境是不是也有某些类似之处呢?

看来是有的,要不然,怎么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

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见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

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欧阳修、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本词之负盛名。

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

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在默默饮泣。

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

“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在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在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

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

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

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

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

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

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

“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

“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

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

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在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

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

这三句是本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

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在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

“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摇曳不尽的情致。

在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

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

它不离婉约词,却又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蝶恋花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这首词以生动的形象、清浅的语言,含蓄委婉、深沉细腻地表现了闺中思妇复杂的内心感受,是闺怨词中传诵千古的名作。

此词首句“深深深”三字,其用叠字之工,致使全词的景写得深,情写得深,由此而生深远之意境。

  词人首先对女主人公的居处作了精心的描绘。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这两句,似乎是一组电影摇动镜头,由远而近,逐步推移,逐步深入。

随着镜头所指,先是看到一丛丛杨柳从眼前移过。

“杨柳堆烟”,说的是早晨杨柳笼上层层雾气的景象。

着一“..堆”字,则杨柳之密,雾气之浓,宛如一幅水墨画。

随着这一丛丛杨柳过去,词人又把镜头摇向庭院,摇向帘幕。

这帘幕不是一重,而是过了一重又一重。

究竟多少重,他不作琐屑的交代,一言以蔽之曰“无重数”。

“无重数”,即无数重。

一句“无重数”,令人感到这座庭院简直是无比幽深。

至此,作者用一句“玉勒雕鞍游冶处”,宕开一笔,把视线引向她丈夫那里;然后折过笔来写道:

“楼高不见章台路”。

原来这词中女子正独处高楼,她的目光正透过重重帘幕、堆堆柳烟,向丈夫经常游冶的地方凝神远望。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但“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在深深庭院中,已宛然见到一颗被禁锢的与世隔绝的心灵。

词的下片着重写情,雨横风狂,催送着残春,也催送女主人公的芳年。

她想挽留住春天,但风雨无情,留春不住。

于是她感到无奈: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只好把感情寄托到命运同她一样的花上。

这两句包含着无限的伤春之感。

清人毛先舒评曰: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

”(王又华《古今词论》引)他的意思是说语言浑成与情意层深往往是难以兼具的,但欧词这两句却把它统一起来。

这两句情感层次如下:

第一层写女主人公因花而有泪。

见花落泪,对月伤情,是古代女子常有的感触。

此刻女子正在忆念走马章台(汉长安章台街,后世借以指游冶之处)的丈夫,可是望而不可见,眼中唯有在狂风暴雨中横遭摧残的花儿,由此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不禁伤心泪下。

第二层是写因泪而问花。

泪因愁苦而致,势必要找个发泄的对象。

这个对象此刻已幻化为花,或者说花已幻化为人。

于是女主人公向着花儿痴情地发问。

第三层是花儿在一旁缄默,无言以对。

紧接着词人写第四层:

花儿不但不语,反而象故意抛舍她似地纷纷飞过秋千而去。

人儿走马章台,花儿飞过秋千,有情之人、无情之物对她都报以冷漠,怎能不让人伤心!

这种借客观景物的反应来烘托、反衬人物主观感情的写法,正是为了深化感情。

词人一层一层深挖感情,并非刻意雕琢,而是象竹笋有苞有节一样,自然生成,逐次展开,在自然浑成、浅显易晓的语言中,蕴藏着深挚真切的感情。

这首词意境深远。

词中写景写情,而景与情又是那样的融合无间,浑然天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意境。

词人刻画意境也是有层次的。

从环境来说,它是由外景到内景,以深邃的居室烘托深邃的感情,以灰暗凄惨的色彩渲染孤独伤感的心情。

从时间来说,上片是写浓雾弥漫的早晨,下片是写风狂雨暴的黄昏,由早及晚,逐次打开人物的心扉。

过片三句,近人俞平伯评曰:

“‘三月暮’点季节,‘风雨’点气候,‘黄昏’点时刻,三层渲染,才逼出‘无计’句来。

”(《唐宋词选释》)暮春时节,风雨黄昏;闭门深坐,情尤怛恻。

个中意境,仿佛是诗,但诗不能写其貌;是画,但画不能传其神;唯有通过这种婉曲的词笔才能恰到好处地勾画出来。

尤其是结句,近人王国维认为这是一种“有我之境”。

所谓“有我之境”,便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人间词话》)。

也就是说,花儿含悲不语,反映了词中女子难言的苦痛;乱红飞过秋千,烘托了女子终鲜同情之侣、怅然若失的神态。

而情思之绵邈,意境之深远,尤令人神往。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鹊桥仙》原是为咏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乐曲。

本词的内容也正是咏此神话。

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古已有之,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曹丕的《燕歌行》,李商隐的《辛未七夕》等等。

宋代的欧阳修、柳永、苏轼、张先等人也曾吟咏这一题材,虽然遣辞造句各异,却都因袭了“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格调哀婉、凄楚。

相形之下,秦观此词堪称独出机杼,立意高远。

上片写佳期相会的盛况,“织云弄巧”二句为牛郎织女每年一度的聚会渲染气氛,用墨经济,笔触轻盈。

“银汉”句写牛郎织女渡河赴会推进情节。

“金风玉露”二句由叙述转为议论,表达作者的爱情理想:

他们虽然难得见面,却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而一旦得以聚会,在那清凉的秋风白露中,他们对诉衷肠,互吐心音,是那样富有诗情画意!

这岂不远远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下片则是写依依惜别之情。

“柔情似水”,就眼前取景,形容牛郎织女缠绵此情,犹如天河中的悠悠流水。

“佳期如梦”,既点出了欢会的短暂,又真实地揭示了他们久别重逢后那种如梦似幻的心境。

“忍顾鹊桥归路”,写牛郎织女临别前的依恋与怅惘。

不说“忍踏”而说“忍顾”,意思更为深曲:

看犹未忍,遑论其他?

“两情若是”二句对牛郎织女致以深情的慰勉:

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

这一惊世骇俗、震聋发聩之笔,使全词升华到新的思想高度。

显然,作者否定的是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歌颂的是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

在他的精心提炼和巧妙构思下,古老的题材化为闪光的笔墨,迸发出耀眼的思想火花,从而使所有平庸的言情之作黯然失色。

这首词将抒情、写景、议论融为一体。

意境新颖,设想奇巧,独辟蹊径。

写得自然流畅而又婉约蕴藉,余味隽永。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

这首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

伊世珍《琅嬛记》说:

“易安结褵(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词的上阕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

“红藕”,即粉红荷花。

“玉簟”,是精美的竹席。

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

表面上写出荷花残,竹席凉这些寻常事情,实质上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人去席冷”之意境。

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赞美此句“有吞梅嚼雪,不失人间烟火气象”。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写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

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

“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