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研工作经验交流报告.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07627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研工作经验交流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教科研工作经验交流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教科研工作经验交流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教科研工作经验交流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教科研工作经验交流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研工作经验交流报告.doc

《教科研工作经验交流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研工作经验交流报告.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科研工作经验交流报告.doc

提升教科研水平推进新课程改革

——区教科研工作经验交流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首先,要感谢市教研室给我们这么好的一个机会,和大家交流区教科研工作的情况。

应该说,这既是对我区近年来推进教育科研工作,实践课程改革的历程和成果的一次盘点,同时,也是对今后我区教育科研和课程改革的创新发展的反思,更是对我区教科研工作一次鼓励与鞭策。

近年来,我区教育科研工作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育行为、提升办学水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实践中,我们坚持树立“教育科研、教学研究是推动我区教育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狠抓科研兴校、科研强校,才能保持我区教育的勃勃生机”的理念,坚持把促进校长、教师更新观念,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多方开发教育资源,全面推动教育创新作为全区教育科研工作的着力点和奋斗目标。

具体地说,除了类似于完善机制、打造队伍、强化管理等一系列行政措施的出台和落实以外,我们还在全区范围内着力倡导三方面的理念:

1、让教科研工作充满人文魅力

教科研工作要做到“求真”,就必须亲近教师、走进课堂、关注学生。

坚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教师的发展服务,为学校的发展服务是教育科研的主潮流和大趋势。

教育科研一定要从封闭的书斋和成堆的文本中走出来,到教育改革实践之中,到充满活力的师生之中,才能有用、管用,才能充满魅力。

从教育改革实践出发,以促进教育效率的提高为归宿是教育科研的永恒主题。

尤其是区级教育科研更加必须以应用研究为重点,始终着眼于学校发展需要什么?

促进学生发展需要什么?

教师在教育改革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把科研与教育教学过程紧紧地融合在一起,让教师的研究成为学习、反思、成长、发展的同义词。

同时,进一步优化“做课题”的风气和习惯,积极倡导真实的行动研究,多角度、多层面地抓好优秀成果的应用,尽快尽多地推广已有的先进经验和改革措施,使成果能够转化为促进教育发展的“生产力”。

通过研究能够帮助教师获得“如何做”的实践智能,帮助教师解决实践问题,完善教育行为!

2、让教师成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科研工作要实现“务实”,主体是教师。

同样的,教育科研又能引领教师走上发展之路,走上成功之路。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必须要把学校建设成为“教师发展学校”,让教师成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因此,我们鼓励全区教师在对话中学习、在实践中研究、在反思中提升。

努力杜绝“为了评职称写论文”的急功近利现象和“为了荣誉搞科研”的浮躁现象,在教师群体中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开展教科研专题培训,鼓励学校建立“科研型教师成长档案”,有计划地举办“教师发展的策略与实践”系列讲座活动,为学校和骨干教师提供相互切磋交流的平台。

引导教师走“科研兴教”的道路,形成终身学习、终身研究的现代教师的必备素质,使教育科研过程真正成为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

3、让校本研究展现个性化的风采

教科研工作要实现“多元”,载体是以“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为意蕴的校本教研。

因此,我们将引领教师重新认识教研,其实质应该是对自身的实践工作的反思,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的本身应该就是科研!

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每一所学校的每一个教研组都能确定一个研究的方向、都能定期开展学科沙龙、组织课题研讨活动、开展课题的阶段性反思、撰写教学论文,那么,这样的教科研必定是把教学与科研有机整合起来的,是有效的,这样的教研组也必将成为学习型、研究型、思辨型组织,而我们的校园如博爱的课堂、北环的信息技术、雕庄的综合实践活动等等,也将日趋多元!

近三年来教育科研工作的回顾

2002—2004年,我们在走进新世纪的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挑战——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开了。

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将进入崭新的时代,它改变着我们的教育生活,它挑战着我们已习惯了多年的教育行为。

它让我们的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让我们的教科研真正地走向教师,走向学校,进而取得长足的进展!

盘点3年来的教科研工作,我们可以发现有“四大看点”:

1、课题研究:

突现了过程管理

我区有着良好的教科研基础和浓厚的教科研氛围。

“十五”期间,我区学校立项的各级教科研课题数量达102个,基本做到了校校有研究课题(其中包括校本课程的研究、学习方式的研究、评价方式的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等),省、市级教科研基地6个,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人人领衔课题。

两年中,我们有意识地强化了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逐步形成了全区年初计划交流、岁末总结交流、两年一次教科研会议、课题展示、学科中心组定期研究等系列常规。

研究,开发了教师们的创造潜能,一些个性化的校本课程也在研究中诞生,特别是中山路小学的钢琴课程,学校加大投入,深入思考,获得了较好的声誉。

我们一起回顾一下3年来围绕课题研究所走过的历程:

l2002年1月,修订了《区课题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突出重点,分级管理”的管理方式,强调了在课题研究中学校是主体,教师是主人,课堂即研究室,教学问题即研究的课题;

l2002年2月,在区教研室试行课题定点管理,将学校研究的课题、学校实验的学科与每一位教研员一一对应,以此来实现过程管理,教科研重心下移;

l2003年9月,在教育信息网上向全区教师公开征集教育教学问题,对以往由上级部门发放《课题指南》,学校与教师跟随进行研究的课题申报制度融入我们自己的设想,使学校与教师能主动地发现问题,进而快乐地研究问题;

l三年中,分4次共对68项课题进行中期评估,评估率达66.7%。

评估重视交流:

将评估人员与课题组成员的对话作为一项重要的议程,努力创设平等对话的平台;评估强调真实:

评估人员真正关注的是研究群体的研究策略、研究进展及研究困惑,并非完全由文本资料所左右;

l三年中,分11次共对78项课题进行结题,采用了材料结题与现场结题相结合的方式,74项课题同意结题,结题数占课题总数的72.5%。

结题特别关注研究的过程,努力倡导成果的推广,在结题的基础上,由区教科研领导小组集体评议,并经网上公示后产生了区3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获奖率达28.2%(2003年);前不久报市的“十五”课题中,获3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

l三年中,博爱小学的省级重点课题“用博爱理念办学,用博爱催动创新”正由省规划办推荐申报国家级课题;清凉小学的“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研究”被批准为我区的又一项省级重点课题;由区教研室史柏良老师主持的“图例在自然教学中的研究”参加省教科研成果评比获一等奖;

l当然,三年中,我们也有4项课题因为各种原因没有研究,因而予以撤消;在结题过程中,区评审小组一致认为3项课题缺乏有效的研究进程,建议暂缓结题;

其实,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当我们已经形成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后,我们需要对课题研究更多一份理性的思考,更多一份朴素的情感,更多一份执着的努力,这样的研究才会是有效的研究!

2、教科整合:

形成了创新合力

教研是基础,科研是指导,二者密不可分。

按照区教育文体局的部署和要求,区教研室整合了教研和科研的力量,每一位教研员不仅要指导学校和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同时还是课题定点管理员,还必须帮助学校开展教育科研工作。

课题研究成了全体教研人员开展工作的依托和载体,既有利于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也有利于教育科研整体能力的增强和提高,更有利于在“校本教研”中形成创新合力。

因此,区教育文体局明确地向每一位教研员提出:

学校需要的就是我们研究的、教师困惑的就是我们研究的、课改需要的更是我们研究的。

每个教研员都必须建立自己的校本教研的基地学校,必须与学校和教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研究课堂教学,探索多样的学习方式。

三年中,在教育文体局的领导下,教研和科研正在逐步地形成创新合力:

l2002年9月起,教研室调整了以往“检查性”调研的思路,开始尝试“对话式”调研,每周二进行常规调研后,与听课教师进行个体沟通对话,与学科组教师进行学科互动对话,与学校行政领导进行汇总通报对话;

l2002年12月,开始在全区范围内评比区中小学先进教研组,由学校申报,经评委组严格评审,综合教研组的师德表现、理论学习、执行常规、教研活动、学生活动、培养教师、资料积累、主要成果等方面业绩,进行评选;

l2003年9月,教研室再次调整了调研思路,将常规性调研与专题式调研结合起来,努力地想为学校量身定做合适的调研方式,切实地服务于学校,为促进学校的发展发挥好参谋作用;

l2003年9月-2004年7月,教研室积极研究村小的课改情况,指导村小教师参加市村小教师“语文、数学、英语、思品、社会、科学”学科的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并获得5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的好成绩;

l2003年12月4日,解放路小学作为市教科研基地承办了“市幼儿园、中小学教科研基地会议”,会上,在区教研室指导下,2节研究课获得了与会者的好评,由解放路小学老师们编写的《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教师情感素描)更使大家感受到了教师的成长;

其实,中小学教育科研是以课堂为现场、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是教师“充满思想的行动”,博爱小学的戴霞老师曾在2002年12月获得江苏省首届青年自然教师教学能手比赛一等奖,2003年12月,她又以出色成绩在江苏省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观摩中获得一等奖;中山路小学的唐剑老师在江苏省小学科学案例评析活动中获一等奖,我们欣喜地发现:

教研与科研整合后所形成的合力,是睿智的,是高品位的!

3、综合实践活动:

体验着探索的乐趣

综合实践活动应该是这次课改的一大亮点,同时也是学校感觉最为困难,校本资源最需开发和利用的一门学科。

因此,我们按照“实验学校先行一步,以点带面”的思路,强化了各种形式的研究。

为了能顺利开设这门课程,我们组织6个省级实验学校先行一步,于2002年2月就在三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教研室组织过程研究:

2月,进行方案交流与点评相结合;以后形成了定期的“沙龙式”工作与体会交流的常规;5月,组织了4节公开教学,听课对象为全区所有校级领导以及即将实验教师。

我们从实效出发,展示了极其真实的研究性学习的流程教学,从发现问题——制定研究方案——收集、处理资料——成果发表,使得实验教师在备课—研究—修改—上课—反思的过程中提升理念,而非实验学校更是从听课中获得了感性认识;7月,我们组织了实验学校从管理、选题、评价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总结,参加对象为全区校级领导,充分发挥了实验学校的实验性与示范性。

2002学年第一学期开学,各校都开设了这门课程。

9月,教研室以块为单位组织了方案交流与点评活动,充分肯定了各校的个性化设想,而实验学校则将在以后的“块”活动中起到示范与指导作用。

在市首届“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案例评选中,我区有13篇获奖,占送稿的65%。

在省首届“小学、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案例”评选中,我区获3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在市名列前茅。

4、信息技术:

搭建着互动的平台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突破各种资源的时空限制,使得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成为可能。

也就是说,信息技术在课程改革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因此,如何用好已有的硬件设备,开发新的平台。

区信息中心同样也强化了研究:

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校园网络的应用,并以“教育信息网—资源中心”的建设为契机,开展了系列评比活动:

网络知识大赛、应用信息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成果展评活动、专题学习网页评比活动,一方面促进教师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同时也促进教师积极参与网络资源的建设,运用网络技术贡献自己的教学经验与成果,既带出了一批具有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的教师,更使得课程资源的交流与共享成为可能。

在前期刚刚结束的市首届“网络知识”大奖赛中,清凉小学的学生力克群雄,获得第一名的桂冠;在市网络文化比赛中,学生更是自主参与,多人获奖;博小、北环、解小等的“数字校园”更是成为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载体。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标志,以信息技术为载体提升教科研水平、推进课程改革将越来越成为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