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考点记背.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071416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85 大小:101.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考点记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高考历史考点记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高考历史考点记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高考历史考点记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高考历史考点记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考点记背.docx

《高考历史考点记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考点记背.docx(8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考点记背.docx

高考历史考点记背

必修Ⅰ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识记:

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①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

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②基本原则:

父子相传,兄终弟及。

③规定大宗与小宗关系。

特点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和规定等级秩序。

2、理解:

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目的:

建立侯国,拱卫王室。

(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的共同主子,故又称天子。

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

范围:

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封诸侯。

对象:

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义务:

受封诸侯有五大义务:

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特点:

层层分封,带有宗族统治的色彩。

作用: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

3、识记:

构成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是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4、简单运用:

郡县制的建立。

起源:

春秋战国时期以来逐步形成的地方行政制度。

内容:

秦朝在全国始设36郡(后增至40余郡),郡下设县,县以下是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

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

郡守和县令、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命。

作用:

废分封、立郡县,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一大进步。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对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

5、简单运用: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

形成:

①首创皇帝制度,确立了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的原则。

②建立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即三公褚卿。

三公即丞相(处理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和太尉(管理军务)。

褚卿分掌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③采取一系列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如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和文字;修建驰道,开通灵渠,修长城等。

④全面推行郡县制。

影响:

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6、识记:

西汉和北宋中央集权发展表现。

西汉:

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北宋:

军事上,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由此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7、简单运用: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和元朝的行省制度。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朝时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相权分散,既有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减少决策失误,提高办事效率,可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而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立的六部,则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使此后历朝都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

元朝的行省制度:

元朝在地方设置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之下设路、府或州、县,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

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8、综合运用:

科举制的形成、完善及评价。

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由于士族势力强盛,选官制度为“九品中正制”。

实行这种制度,就为世家大族长期操纵政权提供保证,堵塞了庶族地主做官的道路。

创立:

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始用分科考试方式选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完善:

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唐太宗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首创武举和殿试。

评价:

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9、识记和理解:

明朝的内阁。

缘由:

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固然可解决君相矛盾,但必然导致皇帝负担加重,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难免偏颇、草率。

经过: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伺从顾问,帮助处理繁多政务。

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

评价:

明朝内阁是为减轻皇帝沉重的政务负担、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而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权构或决策机构。

阁臣虽有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但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是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因此,内阁的出现有利于加强皇权。

10、理解:

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缘由:

清初,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力,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设立:

雍正帝为办理西北事务,在宫内设置军机处。

清朝军机处是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中央机构,皇帝选派满汉大臣入值军机处,只能“跪受笔录”皇帝对军政大事裁决,然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地方官员去执行。

评价:

军机处的设立,使清朝初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限制很大)实权尽失,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而且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第5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11、识记:

公元前6世纪初的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按财产的多少划分公民等级。

12、识记:

伯里克利改革的主要内容。

内容:

①所有男性公民可以担任除十将军以外的所有官职;

②改革五百人会议的成员构成和扩大权限;

③提高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和监察机关──陪审法庭的权力和地位;

④制定“公职津贴”制度,为参政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

⑤鼓励公民接受政治教育和文化熏陶,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伯利克里改革进一步发展了雅典奴隶主民主制,把古代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3、识记:

《十二铜表法》、《民法大全》。

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制定的《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这也是罗马历史上的第一部成文法典)

公元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汇编的《民法大全》,这是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标志。

14、简单运用:

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

含义:

罗马法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罗马法指通行于罗马统治的整个地中海世界的法律制度。

狭义的罗马法指罗马公民法,从形式上可以区分为成文法与习惯法;从整体结构上看包括公民法和万民法。

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作用:

维护了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

影响:

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完成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奠定了近代欧洲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各国立法所遵循的范本。

局限性: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罗马法的制定主要是体现帝国统治者的利益,对于被统治者来说,只能承担义务,受到不公正的处罚。

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5、理解:

英国《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内容:

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约束国王的作为,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影响:

①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使议会治理国家的权力增强,有利于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6、理解:

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含义。

形成:

1721年,担任财政大臣的沃尔波尔经常主持内阁会议,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沃尔波尔实际上成为英国第一位首相。

组成:

英国议会中早期出现资产阶级政党的雏形辉格党和托利党。

19世纪,分别演变为自由党和保守党。

20世纪20年代后,工党和保守党成为议会中的两大主要政党。

含义:

内阁要在下议院中占有决定作用的多数;在大政方针上阁员保持一致并集体负责;内阁所设的首脑(首相)有控制内阁决定的发言权,且必须是下议院多数党的首领。

国王“统而不治”,只起着维系联邦纽带的作用,而首相实际上掌握了国家大权。

作用:

内阁制的建立,使立法机构得以控制行政,有效地调节了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

【典型运用】1997年5月布莱尔首任英国首相,到2005年5月5日布莱尔领导的工党在英国大选中再次获得胜利,布莱尔也成为工党历史上第一位三次蝉联首相职务的领导人。

在布莱尔执政的2003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出兵伊拉克,作为美国的重要盟国,英国也派兵参加了对伊拉克的战争。

请根据所学的有关责任内阁制的知识回答:

(12分)

(1)布莱尔成为英国首相,应具备什么条件?

(2)英国派兵参加对伊拉克的战争,内阁成员大体上是赞同还是反对?

为什么?

(3)如果当时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反对出兵,首相布莱尔是否会因此而撤兵?

为什么?

(4)假设英国议会中的大多数议员极力反对,结果又会怎样?

解析:

本题从当今英国政局为切入点考查近代西方的代议制,意在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分析当代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可根据所学知进行分析,明确首相、内阁与国王三者之间的关系即可解答。

本题能力层级为综合应用,预估难度系数0.75。

答案:

(1)具备条件:

工党必须在议会选举中获胜成为国会第一大党;(2分)布莱尔必须是工党领袖;(1分)必须通过英国女王的任命。

(1分)

(2)赞同。

(1分)内阁对国家事务集体负责,内阁与首相共进退。

(1分)

(3)不会。

(1分)首相掌握行政大权,只对议会负责,不对国王负责。

(1分)

(4)议会可以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要求内阁下台;(2分)内阁要么下台,要么请求国王宣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2分)

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17、识记:

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

理论来源:

欧洲启蒙思想的精华。

原则:

“分权与制衡”

内容:

①地方“自治”与中央政权的关系:

美国是联邦制国家,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

②三权分立:

立法权归于国会;行政权归于总统;司法权归于联邦法院。

18、理解:

美国联邦制的权力结构。

美国联邦政府由国会(掌立法权)、总统(掌行政权)和最高法院(掌司法权)组成。

国会由参议院(各州议会选出)和众议院(各州按人口比例选出)组成,国会拥有宣战权,参议院有对总统任命权、缔结条约的审批权。

总统掌握行政大权,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

总统有权处理国家事务和联邦政府的各种工作,有权选任所有行政部、院、署、局等机关首长(须经参议院认可),总统是美国武装部队的总司令,宣战权虽属国会,但在一些情况下总统往往越过国会不宣而战。

在战争和紧急情况下,经国会授权,总统还可拥有更大的权力。

总统与外国签订的一切行政协定,却不需经参议院的同意。

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法官由总统提名,经参议院批准,除非犯罪,终身任职。

拥有监督和解释宪法权力,还拥有最高裁判权。

19、综合运用:

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

同:

都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不同组织形式,他们国体一致,都是资产阶级专政。

异:

政体不一样。

英国君主立宪制是国家元首世袭的一种政治体制,君主只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其权力受到宪法的限制,是统而不治的虚君。

以资产阶级为主体的议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内阁对议会负责。

美国共和制是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种政治体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国家武装力量的总司令;行政权集于总统,总统决定对内对外政策,拥有较大权力,但要受到政府中立法和司法分支的制约。

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20、1875年颁布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识记)

①立法权属于议会,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

②行政权由总统掌握,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可连选连任。

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有权任命部长等高级官员、缔结条约和实行特赦;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法国共和政体。

21、1871年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识记)

①行政权:

宪法规定德国是联邦国家,其中普鲁士王国占特殊地位;皇帝和宰相是帝国国家制度的中轴,权力极大;皇帝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等。

宰相主持内阁工作,由皇帝任命并对皇帝负责。

②立法权:

议会实行两院制,即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

联邦议会由各邦的代表组成,权力巨大,议长为帝国宰相,议员由君主任命;负责法律的审批。

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权力较小,具有立法权,但任何法案必须经过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

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确立了德国君主立宪政体。

难点解析:

近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代议制的特点:

英国:

以君主立宪为主要特征,国王(君主)“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议会拥有立法权,行使国家最高权力;内阁是中央行政机关,内阁首相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美国:

美国代议制实行典型的三权分立和相互制衡原则。

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国会、总统、联邦法院执掌,三个部门行使权力时,彼此互相牵制,以达到权力的平衡。

但总统权力较为突出,是总统制共和制国家。

法国:

总统执掌行政权,但权利受到议会的限制,是议会制共和制国家。

议会掌握立法权。

德国:

1871年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但君主是实,立宪是虚,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第10课 鸦片战争

22、虎门销烟。

(理解)

背景:

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卑鄙向中国走私鸦片,严重摧残中国人的身心健康。

经过:

道光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

1839年6月,林则徐将缴获英美走私贩的大量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影响:

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也成为英国发动对中国侵略战争的借口。

23、《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识记)

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内容: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

中英、中法《天津条约》(1858年)内容:

①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②增开十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③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④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中英、中法《北京条约》(1860年)内容:

①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②增开天津为商埠;③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④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24、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理解)

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南京条约》及附件中,涉及政治权利损失的方面有割占领土、侵犯司法主权、干涉中国内政、外交等方面;经济权利损失为赔款、开通商口岸、关税主权、不平等的贸易关系等。

政治方面:

英国利用《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

英国通过《南京条约》附件获得领事裁判权,以后各国纷纷效法获取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独立。

经济方面:

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及附件获得赔款2100万银元,东南沿海五口通商、关税协商及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25、识记:

金田起义和定都天京。

1851年,洪秀全领导的金田起义标志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1853年,太平军定都天京,太平天国形成和清对峙的局面。

26、《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简单运用)

(1)《天朝田亩制度》:

内容:

①土地分配:

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侧,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

②产品分配:

根据“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③四有二无:

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

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

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但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了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2)《资政新篇》:

内容:

①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②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③开设新式学堂等。

评价:

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但迫于形势,未能真正实行。

也不是太平天国革命战争的产物,不能满足农民要求。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27、识记:

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

平壤之战、黄海大战、辽东之战(旅顺大屠杀)、威海卫之战(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28、识记:

八国联军侵华时间:

1900年。

29、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的主要内容:

(识记)

①割地: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款:

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③通商: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④设厂:

日本可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30、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主要内容:

(识记)

①赔款:

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4.5亿两,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

②划界: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

③占要地:

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沿线的战略要地;

④惩官员:

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⑤改衙门: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

31、分析《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综合运用)

(1)《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①大片领土的割让(尤其是台湾省),不仅严重地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同时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从而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巨额赔款(相当于清政府三年财政收入的总和),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③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④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⑤《马关条约》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标志着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2)《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①巨额赔款家中了中国人民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

②划定“使馆界”,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③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④惩办支持义和团的官员,改设外务部,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⑤《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在华利益的代理人,也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典型运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精心泪欲潸。

四万万人齐下泪,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请回答:

①诗中“去年今日割台湾”中的“去年”是指哪一年?

“割台湾”指何事?

(3分)

②该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③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严重影响?

(6分)

参考答案:

①1895年,《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

(3分)

②反映了作者对清朝腐败无比痛恨、对国土沦亡无限悲痛的心情,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4分)

③《马关条约》签订使中国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在《马关条约》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6分)

第13课 辛亥革命

32、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理解)

时间和地点:

1905年日本东京

组成:

兴中会、华兴会和光复会

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即“三民主义”的原型)

影响:

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3、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

(识记)

武昌起义的时间:

1911年10月10日。

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元旦,定都南京,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注:

狭义上讲,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它又是革命党推翻清王朝统治的重要革命斗争,故称辛亥革命;广义上讲,辛亥革命指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3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的主要内容及其体现的民主精神。

(简单运用)

内容:

(括号内为所体现的民主精神)

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主权在民)

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主法制)

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赋予公民人权与自由,使人从臣民变为公民)

④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三权分立,保障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⑤实行责任内阁制。

(代议制)

意义:

这部宪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对于反对封建专制,推动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35、辛亥革命的结果和历史意义。

(综合运用)

结果:

①宣统帝退位,清朝覆灭(1912年2月12日);②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1912年3月)

性质: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意义:

①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②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36、五四运动的时间(识记)及其历史意义(简单运用)。

(1)时间:

1919年5月4日~6月初

(2)意义:

性质:

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特点(各阶层作用):

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

作用:

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看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宣传马克思主义;

影响: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7、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伟大意义。

(简单运用)

(1)成立条件:

经济根源:

一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利用战争间隙得到发展;

阶级基础:

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条件: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同中国工人运动日益结合;

组织基础:

1920年以后,陈独秀、李大钊开始进行建党活动。

外部条件:

共产国际的帮助;

(2)成立标志: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的召开(上海→浙江嘉兴南湖)

(3)伟大意义:

性质:

新型工人阶级政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政党;特点:

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也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影响:

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注:

“焕然一新”的“新”是指:

①中国革命有了一个全国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

②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明确的奋斗目标,即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

③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新道路,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38、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理解)

(1)合作原因: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与国民党合作?

①中国共产党在大力开展工人运动中,深感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联合其他革命阶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②当时的国民党长期从事资产阶级革命斗争,是中共民主革命的同盟军;

③根据共产国际的建议,中共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2)合作方式:

(它们采取怎样的合作方式?

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有利于我党从国民党左派中吸收革命分子,扩大组织,壮大革命基础。

(3)合作的标志:

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39、北伐战争的对象。

(识记)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40、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时间和领导人。

(识记)

(1)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

(2)秋收起义:

1927年9月,毛泽东。

41、八七会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