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泥灸.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067342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蒜泥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蒜泥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蒜泥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蒜泥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蒜泥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蒜泥灸.docx

《蒜泥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蒜泥灸.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蒜泥灸.docx

蒜泥灸

蒜泥灸

蒜泥灸属于天灸。

天灸也称自灸,为非热源性非艾灸法,是民间流传的一种灸法,其主要方法是用斑蝥、大蒜泥、吴茱萸、白芥子等任选一种,涂在穴位上覆盖包扎,使其局部产生刺激或发泡,从而达到灸治目的。

本文主要介绍蒜泥灸。

蒜泥灸

【施灸方法】先将所敷穴位或患处用75%酒精消毒,再将新鲜大蒜捣成糊状,涂在选定的穴位上或患处,每次涂5-10分钟,局部感到灼热为度,即可去掉蒜泥。

【适应病症】主要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鼻衄(nv)、咯血、慢性鼻炎、慢性扁桃体炎、高血压病、腹泻、痢疾、呕吐、胃痛、痛经等。

【注意事项】

(1)有的穴位或患处贴上蒜泥容易脱落,所以在所贴蒜泥上再贴一小条胶布固定更好。

(2)蒜泥面积直径以1-1.5cm较适合,即以贴敷面积大一点为佳。

(3)蒜泥在穴位上最多贴10分钟,一有灼热感立即去掉,否则将烧灼起泡。

一旦时间过长起了水泡,可用消毒的针刺破,放出液体,涂上龙胆紫,再用消毒纱布固定即可。

1、头痛

头痛是临床常见自觉症状之一,可出现于许多急慢性疾病之中,在现代医学中,头痛常见于感染性疾病、高血压、颅内肿瘤、三叉神经痛、偏头痛及神经官能症等疾病。

而引起头痛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辩证】

(1)气血不足:

头痛绵绵不愈,肢体倦怠,兼有气短心慌,每在劳累后病势加重,舌淡。

(2)肝火上炎:

头痛眩晕,面红目赤,耳暴聋暴鸣,口苦,大便干,小便黄,苔黄腻。

(3)痰阻清窍:

头痛,头沉重如裹,肢体沉重,困倦,恶心,口中粘腻,舌苔白滑则腻。

(4)肝阳上亢:

头痛眩晕,耳鸣,腰膝酸痛,两目干涩,口干或心烦,失眠,潮热,舌质红。

【治疗】

(1)气血不足:

治宜补气养血。

取穴:

蒜泥灸(敷灸)灸足三里、中脘、大椎个10分钟。

(2)肝火上炎:

治宜清肝泻火。

取穴:

蒜泥灸灸双侧太冲10分钟、灸双侧列缺10分钟,灸行间10分钟。

(3)痰阻清窍:

治宜祛痰止痛。

取穴:

蒜泥灸(敷灸)灸公孙10分钟、灸内关10分钟、灸大椎10分钟。

(4)肝阳上亢:

治宜平肝潜阳。

取穴:

蒜泥灸(敷灸)灸太冲或行间10分钟、灸外关10分钟。

2、眩晕

“眩”是眼花,“晕”是头晕,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二者常同时出现,顾统称眩晕。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可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至昏倒等症状。

此证包括现代医学中的内耳性眩晕症、脑动脉硬化、高血压、贫血、神经衰弱及某些脑部疾患。

【辩证】

痰湿中阻:

眩晕耳鸣,恶心呕吐,口中粘腻,头重如裹,肢体沉重,纳食减少,舌苔厚腻或白腻,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

【治疗】

痰湿中阻:

用蒜泥灸(敷灸)灸公孙、内关、大椎、外关各10分钟。

3、恶心、呕吐

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出现的病症。

古人以有声有物为吐,有物无声为呕,有声无物为干呕,其呕与吐多同时发生,故临床多呕吐并称。

恶心则是病人的自觉症状。

本证可见于多种疾病,在急性胃炎、贲门痉挛、幽门痉挛或梗阻、肝炎、胆囊炎、神经性呕吐等疾病中,恶心呕吐更为常见。

【辩证】

(1)饮食停滞型:

饮食不能节制,有暴饮暴食史,呕吐酸腐和不消化食物,吐后轻快,伴有脘腹胀痛,便秘,矢气,舌苔厚腻。

(2)肝气犯胃型:

呕吐常因生气诱发或加重,伴有胸胁胀缩,易怒或郁闷不乐,轻而干呕,反酸,重时呕吐时发时止,舌苔薄白或薄黄。

(3)脾胃虚弱型:

呕吐时轻时重,吐势和缓,面色萎黄,气短乏力,神疲倦怠,食少纳差,大便溏薄,脉沉弱,舌苔薄白。

【治疗】

(1)饮食停滞型:

治宜消食导滞、和胃降逆。

取穴:

蒜泥灸(敷灸)灸足三里或上巨虚、胃俞、中脘、内关各10分钟。

(2)肝气犯胃型:

治宜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取穴:

蒜泥灸(敷灸)太冲或行间、阳陵泉、肝俞、膻中、内关各10分钟。

(3)脾胃虚弱型:

治宜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取穴:

蒜泥灸(敷灸)脾俞、公孙、内关、中脘、足三里或上巨虚各10分钟。

4、胃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上腹部近心窝处的疼痛,俗称“心口痛”,实为胃痛,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性消化道症状,多见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等。

临床上,胃痛虽可由饮食积滞、寒邪犯胃等因素所致,但多为急性疼痛,而慢性胃痛最常见的是肝气犯胃及脾胃虚寒两种。

对虚寒型或病程长、久治不愈者适宜用艾炷瘢痕灸,疗效显著。

【辩证】

(1)脾胃虚寒型:

胃区隐隐喜按,得热痛减,恶心呕吐,食少纳差,口淡无味,面色苍白,舌质淡,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舌苔薄白。

(2)肝气犯胃型:

胃脘胀痛,胸胁胀满,喜叹息,嗳气反酸,遇郁怒则症状加重,舌苔薄白或薄黄。

(3)饮食停滞型:

进食不能节制,食停中脘,胃脘胀痛,疼痛拒按,进食痛增,呕吐酸腐,大便不畅,时干时稀,气味奇臭,舌苔厚腻。

【治疗】

(1)脾胃虚寒型:

治宜温中散寒,和胃止痛。

取穴:

用蒜泥灸(敷灸)灸足三里或上巨虚、灸胃俞、灸上脘、灸中脘或下脘、灸梁门、灸内关各10分钟。

(2)肝气犯胃型:

治宜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取穴:

用蒜泥灸(敷灸)灸太冲或行间、灸期门、灸肝俞、灸中脘、灸梁门各10分钟。

(3)饮食停滞型:

治宜消导积滞,和胃止痛。

取穴:

蒜泥灸灸内庭、灸上巨虚或足三里、灸中脘、灸上脘、灸下脘、灸章门各10分钟。

5、腹泻(泄泻)

腹泻又称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呈水泻,本病主要病变在肠胃与大小肠。

其致病原因,有感受外邪,伤于饮食,脏腑虚衰或脏腑失调等。

但主要原因在于湿盛及脾胃运化功能失常。

泄泻多见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肠炎、肠结核、消化不良等疾病。

【辩证】

(1)脾胃泄泻:

平素消化不良,泄泻日久,肠鸣腹泻,大便稀薄,完谷不化,梢食油腻或不易消化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加,脘腹胀满,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舌质淡,舌苔白或白腻,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

(2)肾虚泄泻:

五更泄泻(天将亮时泄泻),完谷不化,脐腹冷痛,肠鸣不休,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质淡,舌苔薄白。

(3)寒湿泄泻:

大便清稀,泄泻如水,腹痛肠鸣,胸闷纳少,或兼有发热恶寒,头痛鼻塞,舌苔白腻。

(4)湿热泄泻:

大便次多,泻下靡臭,腹痛即泻,肛门灼热,小便短赤,口渴欲饮,舌苔黄腻。

【治疗】

(1)脾虚泄泻:

治宜健脾温中,和胃止泻。

取穴:

用蒜泥灸灸公孙、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天枢、大肠俞各10分钟。

(2)肾虚泄泻:

治宜温肾健脾,固肠止泻。

取穴:

用蒜泥灸灸太溪或照海,灸三阴交、灸天枢、灸大肠俞、灸肾俞或命门各10分钟。

(3)寒湿泄泻:

治宜解表散寒,利湿止泻。

取穴:

用蒜泥灸灸(敷灸)灸合谷或列缺、灸足三里、灸天枢、灸中脘、灸大肠俞各10分钟。

(4)湿热泄泻:

治宜清热利湿,和中止泻。

取穴:

蒜泥灸灸上巨虚、灸大肠俞、灸天枢、灸合谷各10分钟。

6、胃、十二指肠溃疡

胃、十二指肠溃疡属中医的“胃脘痛”的范畴,是指上腹部近心窝处的疼痛,俗称“心口痛”,实为胃痛,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性消化道症状。

无论青壮年还是中老年均可发病,但青壮年发病率比较高。

溃疡病的主要症状是上腹部有规律的疼痛,一般说来,胃溃疡在饭后不久即可出现疼痛,十二指肠溃疡多在饭后3-4小时或空腹时疼痛,进食后疼痛多可缓解。

常伴有吞酸、烧心、嗳气、甚至恶心、呕吐等,由于饮食不节,食物太硬、生冷,油炸食物及腹部受凉均可使症状加重。

本病发作可有周期性,一般以秋冬季节症状比较明显。

临床上胃痛虽可由饮食积滞、寒邪犯胃等因素所致,但多为急性疼痛,而慢性胃痛最常见的是肝气犯胃及脾胃虚寒两种。

【辩证】

(1)肝气犯胃型:

胃脘胀痛,痛连胁肋部,嗳气频频、或兼呕逆酸苦,胸闷食少,舌苔薄白。

(2)脾胃虚寒型:

胃脘隐痛,喜嗳喜按,遇冷加重,空腹痛重,得食则减,神疲乏力,舌淡,舌苔薄白。

【治疗】

(1)肝气犯胃型:

治宜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取穴:

用蒜泥灸(敷灸)灸太冲或行间、灸期门、灸肝俞、灸中脘、灸梁门各10分钟。

(2)脾胃虚寒型:

治宜温中散寒,和胃止痛。

取穴:

用蒜泥灸(敷灸)灸足三里或上巨虚、灸胃俞、灸上脘、灸中脘、灸下脘、灸梁门、灸内关各10-20分钟。

7、肺结核

肺结核是一种慢性消耗性传染病,是由结核菌引起、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染。

临床表现为疲乏、潮热(尤以午后身热、低热)、颧红、盗汗(入睡后汗出,醒后汗止)、消瘦、纳呆、女性月经不调等全身症状,呼吸系统症状表现为咳嗽、咯痰、咯血、胸痛、气促等。

检查痰液中可培养出结合杆菌,血沉增快。

中医又称肺结核为“肺痨”。

【辩证】

(1)肺虚型:

咳嗽,气短,胸痛,潮热,盗汗,兼见有食少,腰酸乏力,失眠多梦,重则咯血不止,舌质红,舌苔薄白或无苔。

(2)心肾两虚型:

咳嗽,气短,口渴咽干,头昏眼花,失眠梦遗,心慌易惊,神疲健忘,腰膝酸软,食少,畏寒,腹泻,舌质淡,舌苔少或无苔。

(3)脾胃虚弱型:

咳嗽,气短,痰多稀薄,不思饮食,腹胀肠鸣,便稀,失眠盗汗,舌苔薄白或薄腻。

【治疗】

(1)肺虚型:

治宜滋阴益气,润肺止咳。

(2)心肾两虚型:

治宜滋补心肾,养阴益肺。

(3)脾胃虚弱型:

治宜健脾益胃,益肺止咳。

以上三种证型均可用艾炷隔姜灸灸四花穴(相当于膈俞、胆俞、左右共四穴),效果颇佳。

也可在神阙穴进行天灸,用五倍子60克,龙骨15克,研细末,温水调糊填于穴内,外用胶布封固,每晚睡前一次,对盗汗症效果较好。

若病人咯痰带血或反复咯血,出血鲜红,可用蒜泥灸(敷灸)双侧涌泉、二白、肺俞、膻中各10分钟。

8、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夏秋季常见的一种肠道传染病,由痢疾杆菌引起,以腹痛、腹泻,大便脓血,里急后重为主要症状。

较轻者全身中毒症状很轻,只略感不适,典型病例,发病急,伴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

中医称为“下痢”、“赤白痢”、“痢疾”等,并有湿热痢,寒湿痢,疫毒痢等不同类型。

【辩证】

(1)湿热痢: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质红,舌苔黄腻。

(2)寒湿痢:

泻下赤白粘冻,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腹痛,里急后重,脘腹饱闷,头身困重,舌质淡,舌苔白腻。

(3)疫毒痢:

发病急骤,壮热(高热不退)口渴,甚则昏迷惊厥,腹痛,里急后重,痢下鲜红脓血,舌质红绛,舌苔黄燥。

【治疗】

(1)湿热痢:

治宜清热化湿,解毒止痢。

取穴:

蒜泥灸(敷灸)灸上巨虚、灸天枢、灸合谷、灸气海、灸大肠俞、灸大椎各10分钟。

(2)寒湿痢:

治宜温化寒湿,止痢。

取穴:

蒜泥灸(敷灸)灸上巨虚、灸天枢、灸气海、灸合谷、灸大肠俞、灸中脘各10分钟。

(3)疫毒痢:

治宜清热凉血,解毒止痢。

取穴:

用蒜泥灸(敷灸)灸大椎、上巨虚、天枢、合谷、大肠俞、神门、心俞各10分钟。

兼用十宣放血。

9、慢性肾炎

慢性肾炎又称慢性肾小球肾炎。

临床发病以男性患者为多,多在青壮年期。

慢性肾炎可由急性肾炎演变而来,一般认为急性肾炎持续一年以上仍未痊愈者,就称为慢性肾炎。

但临床上多数患者并无急性肾炎病史,当发现有尿液变化时已经为慢性肾炎了;个别病人则是在恶心、呕吐、腹泻、贫血等尿毒症现象出现时才去就诊。

临床上慢性肾炎表现多种多样,根据其主要表现,分为下列五型:

隐匿型、肾病型、高血压型、肾功能衰退型及混合型。

慢性肾炎在中医属“水肿”等病范畴,通常发病均持久,病程长,久病则伤正气,所以一般多属虚证或虚中挟实。

【辩证】

(1)湿邪困脾:

全身水肿,以四肢为甚,小便短少,身体困重倦怠,食少纳差,胸闷恶心,腰痛酸沉,舌苔腻。

(2)脾阳不运:

下肢浮肿较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胸闷腹胀,食少便溏,面色无华,神疲倦怠,四肢不温,小便短少,舌质淡,舌苔白滑。

(3)肾阳虚衰:

全身漫肿,腰以下为甚,腰部冷痛,如坐冰中,精神困倦,气短懒言,四肢冷畏寒,面色恍白,尿少甚至无尿,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舌质淡,舌苔白。

【治疗】

(1)湿邪困脾:

治宜健脾利湿,通利水道。

取穴:

采用天灸,用蝼蛄捣烂敷贴神阙穴;或用独头蒜5头、田螺4个、车前子10克研末,三者捣在一起,敷神阙穴,每日换一次,连用3-5日。

也可用蓖麻子50粒,薤白3-5个,共捣烂,敷贴涌泉穴,每日一次,连用数日。

(2)脾阳不运:

治宜温阳利水,健脾。

取穴:

采用天灸,用蝼蛄捣烂敷贴神阙穴;或用独头蒜5头、田螺4个、车前子10克研末,三者捣在一起,敷神阙穴,每日换一次,连用3-5日。

也可用蓖麻子50粒,薤白3-5个,共捣烂,敷贴涌泉穴,每日一次,连用数日。

(3)肾阳虚衰:

治宜温肾壮阳,利水消肿。

取穴:

采用天灸,用独头蒜5头、田螺4个、车前子10克研末,捣在一起,敷神阙穴,每日一换,连用5日。

10、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又称“原发性高血压”,是以动脉血压升高,尤其是舒张压持续升高为特点的全身性、慢性疾病。

高血压诊断标准是:

(1)凡收缩压(即高压)>(大于或等于)21.3Pa(160mmHg),舒张压(即低压)(大于或等于)>12.7Pa(95mmHg),二者具有一项即可确诊为高血压,凡收缩压>18.6Pa(140mmHg)而<21.3Pa(160mmHg);或舒张压>12.0Pa(90mmHg)而<12.7Pa(95mmHg)者,定为临界高血压。

临界高血压不应计入高血压之内。

对过去有高血压史,长期(3个月以上)未经治疗,此次检查血压正常者,既不列入高血压;如一向采用药物治疗,此次检查血压正常者,仍属高血压。

(2)诊断高血压病者,除血压符合上述条件外,尚需排除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动脉狭窄、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及大动脉炎等所致继发性高血压。

高血压的临床分期:

(1)一期:

血压达到确诊高血压水平,临床无心、脑、肾病并发症表现者为一期高血压。

(2)二期:

血压达到确诊高血压水平,并有下列一项者。

1、心电图、X线或超声心电图可见左心室肥大。

2、眼底检查见有眼底动脉普遍或局部变窄(属眼底动脉硬化2级以上)。

3、蛋白尿或(和)血浆肌酐浓度轻度升高。

(3)三期:

血压达到确诊高血压水平,并有下列一项者。

(4)1.脑出血或高血压脑病。

后者由于血压显著升高,脑循环发生急剧障碍,导致脑水肿和颅内血压增高。

2、左心衰竭。

3、肾功能衰竭。

4、眼底出血或渗出,可有或无视神经乳头水肿。

【辩证】

(1)肝阳上亢:

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急躁易怒,口苦面红,有人有腰膝酸软,遗精神疲,舌苔黄。

(2)痰浊中阻:

眩晕,头重如裹,胸闷恶心,食少纳差,嗜睡,口中粘腻,肢体沉重,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舌苔白腻,或舌苔厚腻。

【治疗】

(1)肝阳上亢:

治宜平肝潜阳。

取穴:

用蒜泥灸(敷灸)灸太冲或行间5-10分钟。

灸阳陵泉5-10分钟、灸外关10分钟。

(2)痰浊中阻:

治宜健脾祛痰。

取穴:

采用蒜泥灸(敷灸)灸公孙5-10分钟、灸内关10分钟、灸外关10分钟、灸大椎5-10分钟。

11、痛经

凡月经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腹痛,及其他不适,并影响生活工作者,称痛经。

痛经大多出现在经前一二天,延至经期后逐渐消失,也有在月经来潮后开始,甚至经期后一二天更加重者,多为下腹疼痛,可放射到后腰部,外阴、肛门等部位,有时伴有尿频、便稀,严重时可引起恶心,呕吐及头痛等。

【辩证】

(1)气滞血瘀型:

在月经前或月经期间出现小腹疼痛,拒按,经行不畅,经色紫暗挟有瘀块,血块下后疼痛减轻,与精神紧张及情绪不快有直接关系,或有胸胁胀闷,乳房胀痛,喜叹息,烦躁或抑郁,舌质暗,或有瘀斑、瘀点,舌苔薄黄。

(2)寒凝血瘀型:

经前或月经期间受凉遇寒后,小腹冷痛,喜按,得热痛减,月经量少,有血块,色暗,怕冷,喜暖,舌苔薄白或舌苔薄腻。

(3)气血虚弱型:

腹痛多在月经后绵绵作痛,疼痛喜揉喜按,月经量少,色淡红,无血块,常伴有腰酸腿软,食少纳差,神疲乏力,头晕心慌,失眠健忘。

舌质淡红,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苔薄白。

【治疗】

(1)气滞血瘀型:

治宜理气化瘀,活血止痛。

取穴:

采用蒜泥灸灸太冲或行间、灸三阴交、灸阳陵泉、灸三焦俞、灸肝俞。

每穴灸10-15分钟。

(2)寒凝血瘀型:

治宜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取穴:

采用蒜泥灸(敷灸)灸三阴交、灸关元、灸足三里、灸大椎各5-10分钟。

(3)气血虚弱型:

治宜益气养血,调经止痛。

取穴:

用蒜泥灸(敷灸)灸足三里、灸三阴交、灸大椎、灸关元、灸膈俞、灸肾俞或命门,每穴各10分钟。

痛经者的治疗,多在月经来潮之前7-10天开始治疗,每天1次。

12、功能性子宫出血

凡月经不正常,经检查内外生殖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而多由内分泌失调所引起的异常性子宫出血,称为功能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

常见于卵巢开始成熟的青春期和卵巢开始衰退的更年期,而青春期和更年期的功血,又常为无排卵性功血。

生育年龄患功血者则比较少见,可见于流产和分娩后。

分排卵性和无排卵性两种。

无排卵性功血,最常见的症状是不规则的子宫出血,特点是月经周期紊乱,经期长短不一,出血量时多时少,甚至大量出血,出血期无下腹痛或其他不适,出血多者可出现贫血。

排卵性功血,表现为经期延长。

本病中医称为“崩漏”。

以出血量不多,淋漓日久不断者为“漏”,来势急,大量出血者为“崩”。

但二者在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可以互相转化,如血崩日久,气血大衰可变成“漏”;久漏不止,病势日进,亦能成“崩”。

【辩证】

(1)血热型:

经血非时突然而下,量多如注,或淋漓不停,口渴烦热,伴有发热,小便黄,大便干结,或少腹有包块拒按,苔黄或黄腻。

(2)肾虚型:

经来无期,经血量多,或淋漓不尽,经血色淡,而质轻,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小便清长,大便溏薄,或见手足心热,心烦,失眠,盗汗,头晕耳鸣,或少腹有块,苔薄白或无苔。

(3)脾虚型:

经血非时而下,暴崩下血或淋漓不尽,经血色淡,质稀而薄,面色恍

白,手足不温,纳食不香,神疲气短,或少腹隐痛,舌质淡,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舌苔薄白或黄腻。

(1)血瘀型:

经血非时而下,时下时止,或淋漓不尽,或崩与漏交替出现,经血紫暗,夹有瘀块,或少腹胀痛拒按,舌质暗,或有瘀斑,花剥苔或无苔。

【治疗】

(1)血热型:

治宜滋阴清热,凉血止血。

取穴:

用蒜泥灸(敷灸)灸双侧涌泉10分钟、灸大椎10分钟、灸二白(腕横纹上4寸两筋之间一处,桡侧筋外另一处,两侧共4穴)各5-10分钟。

(2)肾虚型:

治宜补肾固冲止血。

取穴:

蒜泥灸(敷灸)灸双侧涌泉、二白、太溪、血海、三阴交各10分钟。

(3)脾虚型:

治宜健脾益气,止血调经。

取穴:

蒜泥灸(敷灸)灸双侧涌泉、二白、脾俞、足三里、肠俞各贴敷5-10分钟。

(4)血瘀型:

治宜活血化瘀,调经止血。

取穴:

蒜泥灸(敷灸)灸双侧涌泉、二白、膈俞、血海、太冲、肝俞,每穴灸贴敷5-10分钟。

13、鼻衄

鼻衄即鼻出血,是临床常见病症。

引起鼻衄的原因很多,有局部性原因及全身性原因两种。

局部原因有中隔黏膜血管扩张及嵴突,鼻外伤及术后,良性及恶性肿瘤,鼻腔特异性感染所致的粘膜溃疡,鼻腔异物,慢性腺样体炎,萎缩性鼻炎,职业性粉尘或化学气体刺激腐蚀等。

全身性原因有血友病,出血性紫癜,贫血,白血病,高血压,动脉硬化,二尖瓣狭窄,肺气肿,纵膈及颈部肿瘤,伴有高热的急性传染病,尿毒症,全身代谢性疾病,维生素C及K缺乏,气压迅速改变,重金属盐类中毒,风湿热,代偿月经等。

主要症状为鼻腔有新鲜血液及凝血块自前鼻孔流出,也有吐出者。

【辩证】

(1)肺经热盛型:

鼻内干燥,鼻出血,出血鲜红,伴有身热,咳嗽,痰少粘黄,口干而渴,舌质红,舌苔薄黄。

(2)胃火上扰型:

鼻内干燥,灼热感,鼻出血量较多,血色暗红,口干口渴饮水多,口有臭味,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而干。

(3)肝火上逆型:

鼻出血量多,且不易止,血色深红,头痛,头晕,口干口苦,面红目赤,性情急躁易怒,大便时干,咽干口渴,舌边红,舌苔黄。

(4)肝肾阴虚型:

鼻出血时出时止,出血量不多,血色淡红,每于夜晚多发生,口干口渴,手足心热,心烦躁,耳鸣眼花,腰酸腿软,或见夜晚睡眠时汗出,醒后汗止,舌质红,舌苔少。

(5)脾不统血型:

鼻出血时出时止,出血量不多,血色淡红,精神疲惫,少言语低,饮食减少,大便稀溏,舌质淡,舌边有齿痕。

【治疗】

(1)肺经热盛型:

治宜疏风清热,凉血止血。

取穴:

用蒜泥灸(敷灸)灸双侧涌泉、灸二白、灸肺俞、灸印堂,每穴灸5-10分钟。

(2)胃火上扰型:

治宜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取穴:

用蒜泥灸(敷灸)灸双侧涌泉穴、灸二白、灸内庭、灸印堂,每穴各5-10分钟。

(3)肝火上逆型:

治宜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取穴:

用蒜泥灸(敷灸)灸双侧涌泉穴,、灸二白、灸太冲、灸印堂、,每穴灸5-10分钟。

(4)肝肾阴虚型:

治宜滋补肝肾,养阴止血。

取穴:

用蒜泥灸(敷灸)灸双侧涌泉穴,灸照海或灸太溪、灸印堂,用贴敷灸法,每穴灸5-10分钟。

(5)脾不统血型:

治宜健脾益气,补血止血。

取穴:

用蒜泥灸(敷灸)灸双侧涌泉穴、灸二白、灸脾俞、灸印堂,每穴灸5-10分钟。

14、急性扁桃体炎

急性扁桃体炎是腭扁桃体的急性非特异性炎症。

多发生于春秋两季。

此病多由溶血性链球菌为主而引起的,由飞沫,食物及直接接触而传播。

其症状为:

1、高热、面色潮红、头痛、四肢酸痛,食欲不振。

2、小儿患者可由于高热而引起抽搐和呕吐。

3、咽痛突出,吞咽时疼痛加剧,并向耳部放射。

4、咽部充血,扁桃体充血肿大,扁桃体表面假膜为黄白色,或为黄白色脓点。

假膜不超出扁桃体范围,易擦去,去除后不容易引起出血。

5、颌下淋巴结常有肿大及触痛。

【辩证】

主证:

起病急,咽干且痛,咽部灼热,疼痛较剧,张口困难,难于进食。

有的发热,头痛,咳嗽,鼻塞,扁桃体红肿,可见黄白色脓点分布于上,舌边尖红,苔薄黄或舌苔薄白。

有的则发热面赤,口渴,喜饮冷水,咳嗽,咯吐黄痰,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咽粘膜深红,扁桃体充血肿大,表面有黄白色假膜或脓点,融合成泡状,舌质红或深红,舌苔黄,或舌苔黄而腻。

【治疗】

治宜疏风解表,泻热解毒。

取穴:

用蒜泥灸(敷灸)法,分两组穴位使用:

第一组穴取合谷、内庭、天突或气舍,每穴灸10分钟;第二组穴取合谷、列缺、天突、大椎,每穴灸10分钟。

两组穴可交替使用,每日灸1次。

15、慢性扁桃体炎

慢性扁桃体炎多由急性扁桃体炎演变而成。

儿童主要表现为扁桃体异常肥大,成人则主要表现为扁桃体炎性病变。

其症状:

1、咽部不适,异物感,扁桃体异常肥大,影响呼吸,睡眠时有鼾音,吞咽障碍,语言不清等。

2、扁桃体及咽粘膜呈暗红色充血,扁桃体表面凹凸不平,并有白色条索状疤痕形成。

舌腭弓呈慢性充血带。

3、常有颌下淋巴腺增大。

临床扁桃体反复发炎,有的可导致全身性疾病,如风湿热,肾炎等。

所以对扁桃体炎的预防和治疗就更重要。

【辩证】

主证:

慢性经过,反复发作,咽部干痛不适,或有异物感,咽痒,咳嗽,咯粘痰。

咽部粘膜暗红,扁桃体肥厚,慢性充血,隐窝口内有的有豆渣样分泌物,口臭,头昏,低热,大便干结,舌质红,或舌尖红,舌苔薄,少苔或无苔。

【治疗】

治宜滋阴降火,养阴生津。

取穴:

采用蒜泥灸(敷灸)法,分两组穴位使用:

第一组穴取合谷、内庭、天突,每穴灸5-10分钟;第二组取太溪或照海、三阴交、内关、天突,每穴灸5-10分钟。

两组穴可交替使用,每日1次,或隔日1次,5次为一疗程。

16、急性咽炎

急性咽炎是指咽部粘膜下组织的急性炎症。

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为主的病原体引起。

感染途径为飞沫,食物及直接接触。

其症状:

1、发热,全身不适,头痛,食欲不振,或咳嗽等。

2、咽部不适,干燥灼热感,咽痛,吞咽时加重,并可放射至耳部。

3、咽部粘膜充血,以口咽外侧壁的粘膜为甚。

咽后壁淋巴滤泡肿大,扁桃体及软腭均可见红肿。

4、两侧颈部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并有压痛,

如治疗不当,可发生急性中耳炎、鼻炎、急性喉炎、气管炎、肺炎等并发症。

【辩证】

主证:

咽喉部红肿疼痛,灼痛,吞咽不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