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选择题专项训练4145套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065061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90.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化学选择题专项训练4145套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考化学选择题专项训练4145套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高考化学选择题专项训练4145套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高考化学选择题专项训练4145套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高考化学选择题专项训练4145套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化学选择题专项训练4145套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

《高考化学选择题专项训练4145套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化学选择题专项训练4145套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化学选择题专项训练4145套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docx

高考化学选择题专项训练4145套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

2020年高考化学选择题专项训练41~45套

2020年高考化学选择题专项训练41

一、选择题:

本卷共7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将下列物质按电解质、非电解质、弱电解质分类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硫酸烧碱醋酸

B.硫酸铜醋酸

C.高锰酸钾乙醇醋酸

D.磷酸二氧化碳硫酸钡

【答案】C

【解析】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完全电离的是强电解质,部分电离的是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不导电的化合物是非电解质。

【详解】A、烧碱是NaOH,属于强碱,是强电解质,选项A错误;

B、铜是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选项B错误;

C、高锰酸钾是盐,属于电解质,乙醇不能导电,属于非电解质,醋酸溶于水部分电离,属于弱电解质,选项C正确;

D、硫酸钡是盐,属于强电解质,选项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物质的分类、强弱电解质的判断,明确电解质是化合物及电解质与物质的溶解性没有必然的联系,如碳酸钙不溶于水,但属于强电解质是学生解答的难点。

2.如图,将铁棒和石墨棒插入盛有饱和NaCl溶液的U型管中,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闭合K1构成原电池,闭合K2构成电解池

B.K1闭合,铁棒上发生的反应为:

Fe﹣2e﹣═Fe2+

C.K2闭合,铁棒不会被腐蚀,属于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D.K1闭合,石墨棒周围溶液pH逐渐升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A、闭合K1构成原电池,铁为负极;闭合K2构成电解池,铁为阴极,选项A正确;

B、K1闭合构成原电池,铁棒是负极,铁失去电子,铁棒上发生的反应为Fe+2e-=Fe2+,选项B正确;

C、K2闭合构成电解池,铁棒与电源的负极相连,作阴极不会被腐蚀,属于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选项C错误;

D、K1闭合构成原电池,铁棒是负极,铁失去电子,石墨棒是正极,溶液中的氧气得到电子转化为OH-,石墨棒周围溶液pH逐渐升高,选项D正确;

3.高铁电池是一种新型可充电电池,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放电时的总反应式为3Zn+2K2FeO4+8H2O═3Zn(OH)2+2Fe(OH)3+4KOH.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放电时,负极反应式为3Zn﹣6e﹣+6OH﹣═3Zn(OH)2

B.放电时,正极区溶液的pH减小

C.充电时,每转移3mol电子,阳极有1molFe(OH)3被还原

D.充电时,电池的锌电极接电源的正极

【答案】A

【解析】

A.放电时,Zn失去电子,发生3Zn﹣6e﹣+6OH﹣═3Zn(OH)2,故A正确;

B.正极反应式为FeO42+4H2O+3e﹣=Fe(OH)3+5OH﹣,pH增大,故B错误;

C.充电时,铁离子失去电子,发生Fe(OH)3转化为FeO42﹣反应,电极反应为Fe(OH)3﹣3e﹣+5OH﹣=FeO42﹣+4H2O,每转移3mol电子,阳极有1molFe(OH)3被氧化,故C错误;

D.充电时,电池的负极与与电源的负极相连,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电解池与原电池,明确电极反应中放电为原电池、充电为电解池为解答本题的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4.碳酸亚乙酯是锂离子电池低温电解液的重要添加剂,其结构如下图。

下列有关该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式为C3H2O3

B.分子中含6个σ键

C.分子中只有极性键

D.8.6g该物质完全燃烧得到6.72LCO2

【答案】A

【解析】A、双键两端的碳原子上各有一个氢原子,所以分子式为C3H2O3,故A正确;B、分子中的单键为σ键,一共有8个,故B错误;C、该分子中碳碳双键属于非极性键,故C正确;D、此选项没有说明温度和压强,所以所得二氧化碳的体积是不确定的,故D错误,此题选C。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的是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主要考查化学键的类型和极性,同时也涉及到有机物

燃烧产物的判断和相关计算。

5.下列表示对应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碳酸钙溶于稀醋酸:

CaCO3+2H+=Ca2++H2O+CO2↑

B.铜与稀硝酸反应:

3Cu+2NO3-+8H+=3Cu2++2NO↑+4H2O

C.向NH4HCO3溶液中滴加过量Ba(OH)2溶液:

HCO3-+OH-+Ba2+=H2O+BaCO3↓

D.用银氨溶液检验乙醛中的醛基:

CH3CHO+[Ag(NH3)2]++2OH-

CH3COO-+NH4++NH3+Ag↓+H2O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A.醋酸是弱酸,应该写化学式,离子方程式是:

CaCO3+2CH3COOH=Ca2++2CH3COO—+H2O+CO2↑,错误;B.铜与稀硝酸反应,方程式符合反应事实,正确;C.向NH4HCO3溶液中滴加过量Ba(OH)2溶液,盐电离产生的阳离子、阴离子都发生反应,离子方程式是:

NH4++HCO3-+2OH-+Ba2+=H2O+BaCO3↓+NH3∙H2O,错误;D.用银氨溶液检验乙醛中的醛基,方程式的电荷不守恒,应该是:

CH3CHO+2[Ag(NH3)2]++2OH-

CH3COO-+NH4++3NH3+2Ag↓+H2O,错误。

考点:

考查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的知识。

6.下列醇类物质中既能发生消去反应,又能发生催化氧化反应生成醛类的物质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A、被氧化为酮,不能被氧化为醛,选项A错误;B、不能发生消去反应,选项B错误;C、-OH邻位C上含有H原子,能发生消去反应,含有-CH2OH的结构,可被氧化为醛,选项C正确;D、被氧化为酮,不能被氧化为醛,选项D错误。

答案选C。

7.如图为对10mL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X用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Y滴定的图像,依据图像推出X和Y的物质的量浓度是下表内各组中的()

A

B

C

D

X/(mol/L)

0.12

0.04

0.03

0.09

Y/(mol/L)

0.04

0.12

0.09

0.03

A.AB.BC.CD.D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图知,NaOH滴至30mL时恰好完全中和,由c1V1=c2V2,V1∶V2=10mL∶30mL=1∶3得c1∶c2=3∶1,故B、C两项被排除

又由于滴加NaOH到20mL时,混合溶液pH=2,设c(NaOH)=c、c(HCl)=3c,则c(H+)=(3c⨯10mL-c⨯20mL)÷(10mL+20mL)=0.01mol·L-1,解得c=0.03mol·L-1,3c=0.09mol·L-1。

选项D正确。

2020年高考化学选择题专项训练42

一、选择题:

本卷共7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世界第一条大面积碲化镉薄膜“发电玻璃”生产线最近在成都投产,该材料是在玻璃表面镀一层碲化镉薄膜,光电转化率高。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普通玻璃含有二氧化硅

B.该发电玻璃能将光能完全转化为电能

C.碲化镉是一种无机化合物

D.应用该光电转化技术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答案】B

【解析】

【详解】A.普通玻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故A正确;

B.该发电玻璃光电转化率高,但不能将光能完全转化为电能,故B错误;

C.碲化镉属于无机化合物,故C正确;

D.应用该光电转化技术,提高了光电转化率,能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故D正确。

2.下列关于有机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C5H10O2的同分异构体中,能与NaHCO3反应生成CO2的有4种

B.糖类、油脂、蛋白质都是电解质

C.乙烯使溴水、酸性高锰钾溶液褪色的反应类型相同

D.将碘酒滴到未成熟的苹果肉上变蓝说明苹果肉中淀粉已水解

【答案】A

【解析】

【详解】A.C5H10O2的同分异构体中,能与NaHCO3反应生成CO2,说明含有羧基,即该分子由烃基C4H9—和—COOH组成,C4H9—有4种结构,所以符合题意的同分异构体有4种,故A正确;

B.单糖和低聚糖属于非电解质,多糖、天然油脂和蛋白质都是混合物,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B错误;

C.乙烯使溴水褪色发生的是加成反应,乙烯使酸性高锰钾溶液褪色发生的是氧化反应,反应类型不同,故C错误;

D.淀粉遇碘变蓝色,将碘酒滴到未成熟的苹果肉上变蓝,说明苹果中含有淀粉,不能说明苹果肉中淀粉已水解,故D错误。

3.X、Y、Z、W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

X分别与Y、Z、W结合形成质子数相同的甲、乙、丙三种分子。

丁为无色气体,遇空气变红棕色;丙的水溶液可刻蚀玻璃。

上述物质有如图转化关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四种元素形成的单质中W的氧化性最强

B.甲、乙、丙中沸点最高的是丙

C.甲常用作致冷剂

D.甲、乙分子均只含极性共价键

【答案】B

【解析】丁为无色气体,遇空气变红棕色,则丁为NO,单质Z与化合物甲反应生成NO,则单质Z为O2,化合物甲为NH3,乙为H2O,能与H2O反应生成氧气的单质为F2,丙为HF,故元素X、Y、Z、W分别为H、N、O、F。

据此解答。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H、N、O、F四种元素形成的单质中F2的氧化性最强,故A正确;

B.常温下NH3和HF为气态,H2O在常温下为液态,所以沸点最高的是H2O,故B错误;

C.化合物甲为NH3,氨气易液化,液氨气化时吸收大量的热,故常用作致冷剂,故C正确;

D.化合物甲为NH3,乙为H2O,NH3和H2O分子均只含极性共价键,故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了结构性质位置关系应用,推断元素是解题关键,注意丁为无色气体,遇空气变红棕色是解题的突破口,熟记常见的10电子微粒。

4.用“银-Ferrozine”法测室内甲醛含量的原理为:

已知:

吸光度与溶液中有色物质的浓度成正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①中参与反应的HCHO为30g时转移电子2mol

B.可用双氧水检验反应②后的溶液中是否存在Fe3+

C.生成44.8LCO2时反应②中参加反应的Ag一定为8mol

D.理论上测得溶液吸光度越高,HCHO含量也越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A.30gHCHO的物质的量为1mol,被氧化时生成二氧化碳,碳元素化合价从0价升高到+4价,所以转移电子4mol,故A错误;

B.过氧化氢能将Fe2+氧化为Fe3+,与Fe3+不反应,所以不能用双氧水检验反应②后的溶液中是否存在Fe3+,故B错误;

C.没有注明温度和压强,所以无法计算气体的物质的量,也无法计算参加反应的Ag的物质的量,故C错误;

D.吸光度与溶液中有色物质的浓度成正比,吸光度越高,则说明反应②生成的Fe2+越多,进一步说明反应①生成的Ag越多,所以HCHO含量也越高,故D正确。

5.25℃将浓度均为0.1mol/L的HA溶液和BOH溶液按体积分别为Va和Vb混合,保持Va+Vb=100mL,且生成的BA可溶于水。

已知Va、Vb与混合液pH关系如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曲线II表示HA溶液体积

B.x点存在c(A-)+c(OH-)=c(B+)+c(H+)

C.电离平衡常数K(HA)>K(BOH)

D.向z点溶液加入NaOH,水的电离程度减小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当HA溶液与BOH溶液等体积混合时,溶液的pH>7,随着曲线I体积的增大,溶液的pH逐渐增大,说明曲线I表示BOH溶液的体积,则曲线II表示HA溶液体积,故A正确;

B.根据图像,x点HA溶液体积大于BOH溶液等体积,溶液为HA和BA的混合溶液,根据电荷守恒,有c(A-)+c(OH-)=c(B+)+c(H+),故B正确;

C.由图可知,当HA溶液与BOH溶液等体积混合时,溶液的pH>7,溶液显碱性,说明K(HA)

D.根据图像,z点HA溶液体积小于BOH溶液等体积,溶液为BA和BOH的混合溶液,碱过量水的电离程受抑制,所以向z点溶液加入NaOH,水的电离程度减小,故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酸碱混合离子的浓度关系,明确信息中pH及离子的关系来判断酸碱的强弱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注意电离、盐类水解等知识的运用。

6.下列实验中,与现象对应的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A.AB.BC.CD.D

【答案】D

【解析】

【详解】A.CH4和Cl2在光照下发生取代反应生成一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化碳和氯化氢,其中一氯甲烷和氯化氢在常温下为气体。

混合气体通入石蕊溶液先变红后褪色,说明有氯气剩余,故反应后含氯的气体有3种,故A错误;

B.向10mL0.1mol/LNaOH溶液中先后加入1mL浓度均为0.1mol/L的MgCl2和CuCl2溶液,由于碱过量,两种金属离子均完全沉淀,不存在沉淀的转化,故不能根据现象比较Cu(OH)2和Mg(OH)2的溶解度的大小,故B错误;

C.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氨气溶于水溶液显碱性,使石蕊变蓝,结论错误,故C错误;

D.金属钠和水反应比钠和乙醇反应剧烈,说明水中羟基氢的活泼性大于乙醇的,故D正确。

7.已知某高能锂离子电池的总反应为:

2Li+FeS=Fe+Li2S,电解液为含LiPF6.SO(CH3)2的有机溶液(Li+可自由通过)。

某小组以该电池为电源电解废水并获得单质镍,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该锂离子电池正极反应为FeS+2Li++2e-=Fe+Li2S

B.X与电池的Li电极相连

C.电解过程中c(BaC12)保持不变

D.若去掉阳离子膜将左右两室合并,则X电极的反应不变

【答案】A

【解析】通过总反应可知,Li发生氧化反应,作负极,FeS发生还原反应,作正极;以该电池为电源电解废水并获得单质镍,即发生还原反应,故Y极为阴极,与Li电极相连,X为阳极,与FeS电极相连。

据此解答。

【详解】A.由上述分析可知,FeS发生还原反应作正极,电极反应式为:

FeS+2Li++2e-=Fe+Li2S,故A正确;

B.X为阳极,与FeS电极相连,故B错误;

C.电解过程中,阳极发生氧化反应:

4OH--4e-=2H2O+O2↑,阳极区的Ba2+通过阳离子交换膜进入BaCl2溶液中;阴极发生还原反应:

Ni2++2e-=Ni,溶液中Cl-通过阴离子交换膜进入BaCl2溶液中。

故电解过程中,BaCl2的物质的量浓度将不断增大,故C错误;

D.若将阳离子交换膜去掉,因BaCl2溶液中含有C1-,故阳极电极反应式为:

2C1--2e-=Cl2↑,故X电极的电极反应发生改变,选项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原电池、电解池原理,本题的突破关键在于“以该电池为电源电解废水并获得单质镍”,由此判断X、Y电极名称,根据原电池总反应判断原电池中正负极以及相关反应。

2020年高考化学选择题专项训练43

一、选择题:

本卷共7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铁、锰、铬以及他们的合金称为黑色金属材料

B.用铬酸做氧化剂可以使铝表面的氧化膜产生美丽的颜色

C.可溶性铜盐有毒,但在生命体中,铜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

D.钠与水反应、镁与沸水反应、红色的铁与高温水蒸气反应均生成碱和氢气

【答案】D

【解析】A项、根据金属的颜色和性质等特征,将金属分为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黑色金属主要指铁、锰、铬及其合金,如钢、生铁、铁合金、铸铁等,黑色金属以外的金属称为有色金属,故A正确;B项、铬酸具有强氧化性,可以将铝制品表面的铝氧化生成氧化铝薄膜,铬元素附着在薄膜上产生美丽的颜色,故B正确;C项、可溶性铜盐是重金属盐,能使蛋白质变性,但在生命体中,铜元素对于人体也至关重要,它是生物系统中一种独特而极为有效的催化剂,故C正确;D项、铁与高温水蒸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故D错误。

2.巧妙

实验设计有助于更好的解决问题。

下列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比较Na2CO3、NaHCO3的热稳定性

B.用装置乙验证SO2具有漂白性

C.用装置丙判断铁钉发生的是析氢腐蚀还是析氧腐蚀

D.用装置丁检验NH4Cl分解产生的气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A项、、碳酸氢钠易分解,碳酸钠应放在大试管中,碳酸氢钠放在小试管中,故A错误;

B项、溴水和酸性KMnO4溶液只能验证SO2具有还原性,不能验证SO2具有漂白性,故B错误;

C项、铁钉析氢腐蚀会有氢气生成,使容器中压强增大,铁钉吸氧腐蚀会消耗氧气,使容器中压强减小,故C正确;

D项、氯化铵固体受热分解得到碱性气体氨气和酸性气体氯化氢,碱石灰吸收氯化氢,氨气使湿润的酚酞试纸变红色,五氧化二磷吸收氨气,氯化氢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色,图中五氧化二磷和碱石灰的位置应对调(或两种试纸的位置应对调),故D错误;

3.薄荷醇的结构简式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薄荷醇分子式为C10H20O,是己醇的同系物

B.薄荷醇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一氯薄荷醇共有9种(不含立体异构)

D.薄荷醇与金属钠的反应比水与金属钠的反应平缓

【答案】A

【解析】由结构简式可知薄荷醇分子式为C10H20O,官能团为羟基,分子中含有六元环,结构不对称,属于脂环醇,可发生取代、氧化和消去反应。

【详解】A项、薄荷醇分子式为C10H20O,分子中含有六元环,与己醇的烃基结构不相似,不是同系物,故A错误;

B项、与羟基相连的碳原子上含有氢原子,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B正确;

C项、分子中含有六元环,结构不对称,分子中有9类氢原子,则一氯薄荷醇共有9种,故C正确;

D项、薄荷醇中羟基活泼性小于水中羟基活泼性,则薄荷醇与金属钠的反应比水与金属钠的反应平缓,故D正确。

4.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4g乙烯和丙烯混合物中含原子数目为2NA

B.50gKHCO3和CaCO3混合物含离子数目为2NA

C.23gNa与O2完全反应生成Na2O和Na2O2的混合物,转移的电子数目为NA

D.铜—锌原电池(电解质为稀硫酸)的电路中每转移2NA个电子,正极生成22.4LH2

【答案】C

【解析】

【详解】A项、乙烯和丙烯的最简式均为CH2,14gCH2的物质的量为1mol,则乙烯和丙烯混合物中含原子数目为3NA,故A错误;

B项、KHCO3和CaCO3的摩尔质量均为100g•mol-1,50g混合物的物质的量为0.5mol,1molKHCO3和1molCaCO3中都含有1mol阳离子和1mol阴离子,0.5molKHCO3和CaCO3混合物含离子数目为NA,故B错误;

C项、23gNa物质的量为1mol,与O2完全反应,生成Na2O和Na2O2的混合物,共生成1mol钠离子,转移的电子数为NA,故C正确;

D项、没有明确是否为标准状况,无法计算正极生成的氢气的体积,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计算,掌握物质结构、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计算、气体摩尔体积的应用条件是解答关键,D项为易错点,注意题目中未明确说明标准状况,无法计算H2的体积。

5.X、Y、Z、W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短周期主族元素。

Y与Z同周期且相邻;X与W同族;X、W与Y处于不同周期;Y、Z的电子总数与X、W的电子总数之比为5: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W>Z>Y>X

B.Y的简单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Z的强

C.由X、Z组成的化合物与Z、W组成的化合物只能发生化合反应

D.由X、Y、Z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可以是酸、碱或盐

【答案】D

【解析】A项、电子层越多,原子半径越大,电子层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小,则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Na>N>O>H,故A错误;

B项、Y为N、Z为O元素,N的非金属性小于O,则热稳定性NH3<H2O,故B错误;

C项、由H、O组成的化合物有H2O、H2O2,由O、Na组成的化合物有Na2O、Na2O2,其中H2O与Na2O2的反应不是化合反应,故C错误;

D项、由H、N、O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可以是酸(HNO3、HNO2)、碱(NH3•H2O)或盐(NH4NO3、NH4NO2),故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元素的推断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注意把握原子结构特点以及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应用信息推断元素为解答关键。

6.我国科学家研发了一种新型液硫二次电池,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放电时,电池左侧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B.充电时,电解质溶液中K+经交换膜向右侧移动

C.放电时,电池右侧的电极反应为I3-+2e-=3I-

D.充电时,电池的总反应为S22-+3I-

2S2-+I3-

【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新型液硫二次电池放电时,电池左侧为负极,S2-在负极上放电发生氧化反应生成S22-,电极反应式为2S2-—2e-=S22-,电池右侧为正极,I3-在正极上放电发生还原反应生成I-,电极反应式为I3-+2e-=3I-,充电时,原电池的负极为电解池的阴极,正极为阳极。

【详解】A项、放电时,电池左侧为负极,S2-在负极上放电发生氧化反应生成S22-,故A正确;

B项、充电时,阳离子向阴极移动,电池左侧阴极,K+经交换膜向左侧移动,故B错误;

C项、放电时,电池右侧为正极,I3-在正极上放电发生还原反应生成I-,电极反应为I3-+2e-=3I-,故C正确;

D项、放电时电池的总反应为2S2-+I3-=S22-+3I-,则充电时电池的总反应为S22-+3I-

2S2-+I3-,故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新型二次电池,注意把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电极反应的判断,掌握放电和充电的联系是解答关键。

7.25℃时,向0.1mol·L-1NaA溶液中逐滴滴加盐酸,测得混合溶液的pH与p

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lg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点溶液中c(Na+)=c(A-)

B.电离常数K(HA)的数量级为10-4

C.滴加过程中

不断减小

D.b点溶液中c(HA)>c(Na+)>c(A-)>c(OH-)

【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25℃时,0.1mol·L-1NaA溶液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HA,a点时,溶液呈中性,溶液中c(H+)=c(OH-);b点时,溶液呈酸性;c点时,溶液中c(A-)=c(HA),K(HA)=c(H+)。

【详解】A项、a点pH=7,溶液呈中性,溶液中c(H+)=c(OH-),溶液中的电荷守恒关系为c(Na+)+c(H+)=c(OH-)+c(A-)+c(Cl-),则c(Na+)=c(A-)+c(Cl-),故A错误;

B项、K(HA)=

,c点时,溶液中c(A-)=c(HA),根据c点坐标(0,3.45)可求知K(HA)=c(H+)=10-3.45,数量级为10-4,故B正确;

C项、滴加过程中

=

=

,一定温度下K(HA)、Kw均为常数,故

保持不变,故C错误;

D项、根据b点坐标(-1,5),可知c(OH-)=1.0×10—9mol•L—1,

=10,即c(A-)>c(HA),再根据溶液中始终存在的物料守恒c(Na+)=c(A-)+c(HA)可知,溶液中c(Na+)>c(A-),则b点溶液中c(Na+)>c(A-)>c(H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