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试题分析全国Ⅰ卷讲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065041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政治试题分析全国Ⅰ卷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政治试题分析全国Ⅰ卷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政治试题分析全国Ⅰ卷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政治试题分析全国Ⅰ卷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政治试题分析全国Ⅰ卷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政治试题分析全国Ⅰ卷讲解.docx

《高考政治试题分析全国Ⅰ卷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政治试题分析全国Ⅰ卷讲解.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政治试题分析全国Ⅰ卷讲解.docx

高考政治试题分析全国Ⅰ卷讲解

2010年高考政治试题分析(全国Ⅰ卷)

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了,大街小巷、新闻媒体、形形色色的群体,对高考的关注的程度不亚于暑期的炙热。

作为一线教师,结合学生反馈的信息,有必要对高考试题做深入的分析,有必要在纷繁浩杂的知识、无尽的题海中去寻找那有如蛛丝马迹的命题规律,以便于更好的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

今年河北省文科考生文科综合使用的依然是全国Ⅰ卷,本人是一名高中政治教师,现把政治试题作如下分析,不足之处,望批评指正。

一、宏观考查

总体来讲,今年的试题,无论客观题还是主观题,命题思路、考查重点比较贴合高中实际情况,如有些老师所讲,比09年的试题更适合学生作答,更贴近教材,更能有效的指导教学;试题的难易程度适中,梯度合理,便于高校对学生的选拔。

今年全国Ⅰ卷文综政治试题考查内容、分值等情况,整理如下表:

题号

考查内容

分值(分)

总计(分)

经济常识

24

25

26

27

38

(2)

39(5)

价值量

宏观调控

企业

对外贸易

家庭消费的因素及企业生产

农业

4

4

4

4

12

8

36

哲学常识

28

29

30

38(3)

39(6)

认识

认识

价值

社会意识和价值观

联系

4

4

4

10

12

34

政治常识

31

32

33

34

35

38

(1)

英国议会选举

政府

党建

宗教

外交政策

政府经济职能及组织活动原则

4

4

4

4

4

10

30

历年高考主观题是学生拿分的薄弱环节,但今年主观题学生应该都能拿分,只不过分值有多有多少罢了。

今年主观题的设问没有刁钻古怪的角度、没有超出考试大纲的盲区,设问和考查的内容也比较切合高三学生平时训练的实际,因此考生感觉良好,作答也很正常。

经济常识2道主观题,哲学常识2道主观题,政治常识1道主观题。

经济常识38题

(2),考查了影响家庭消费的因素和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如何寻求发展,题目很正规,都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39题(5),考查我国农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只要学生分析到位、作答到位,拿分不成问题。

38(3),考查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意识和价值观的内容,分析到位,也能拿分。

39(6),考查了辩证法联系的观点,比较微观,也较容易得分。

38

(1),考查了政治常识国家经济职能的具体内容和国家机构组织活动原则,比较容易得分。

今年的客观题,共12道选择题,4道题考查了经济常识、3道题考查了哲学常识、5道题考查了政治常识。

笔者认为,总体来说政治常识5道选择题难度不大,学生只要知识扎实、作答仔细,基本上都能拿分;经济常识第24、27题比较容易,但25、26题难度较大,是学生容易出错地方;3道哲学题难度较大,很多学生都丢分了。

整体来看,今年的高考试题较好,既考查了基础知识,也考查了能力,更能体现梯度和层次,实现了考核的目标,体现了考试的精神,也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

二、微观解析

第一卷选择题

24.假设某国2009年甲产品的总产量是100万件。

每件产品价值用货币表示为10元。

2010年生产甲产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在货币价值不变和通货膨胀率为20%的不同情况下,甲产品2010年的价格分别是

A.5元6元B.10元12元

C.20元24元D.8元16元

解析:

选A。

该题考查了价值量。

近几年,政治试题无论全国卷和还是地方卷,对计算题的考查屡见不鲜,而考查又集中在价值量这个重要的知识点上。

做好这类试题首先要理解七个概念的含义,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价值量、价值总量、使用价值量(商品数量);其次掌握下图中的十对比例关系,其中考查较多的是个别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无关、个别劳动生产率与价值总量成正比、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成反比、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价值总量无关。

结合题意,“2010年生产甲产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则甲产品的价值量用货币来表示为:

10÷(1+100%)=5(元),其实计算到这里,答案已经出来了,因为4给选项只有一个选项在货币价值不变的情况下为5元,答案选A。

“通货膨胀率为20%”,则该情况下产品的价格应为5×(1+20%)=6(元)。

综上,答案选A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以来我国经济出现困难,主要表现为外部需求下降、出口贸易不畅,经济增速放缓、失业增加,通货膨胀预期正逐步形成等。

据此回答25~26题。

25.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应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是

①加快企业资金周转速度,提高盈利水平

②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加快重点产业发展

③提高出口退税率,鼓励企业出口

④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扩大积累基金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解析:

选C。

背景材料是作答该题的关键。

由于设问的主体是“政府”,所以排除①,因为①讲的是企业。

“2009年以来我国经济出现困难,主要表现为外部需求下降”,所以政府财政收入不应该采取增加财政收入的政策,也不该扩大积累基金,而应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扩大消费基金的政策,因此④错误。

“外部需求下降、出口贸易不畅”,为更好的扩大外需、鼓励企业增加出口,国家应该“提高出口退税率”,所以③正确。

“经济增速放缓”,为维持经济的发展,需要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而发行国债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所以可以扩大国债的发行规模。

②正确。

答案选C

有同学认为材料中有“通货膨胀预期正逐步形成”就是已经是通货膨胀了,所以不应该扩大国债发行规模,而应该减少国债发行,排除了②。

注意,按照材料表述此时并没有明确的出现通货膨胀。

许多学生都在这里出错,审题不认真、没有通读材料、把握内在的逻辑关系,是该题丢分的重要原因。

26.在此背景下,作为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企业在短期内应

①加大营销力度,加速资金回流

②采用先进技术,更新机器设备

③扩大生产规模,保证供应充分

④控制生产成本,改善财务状况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解析:

选B。

此题学生丢分严重。

需要强调的是该题难度不大,可从不同角度选出答案。

比如设问是“短期内”,而我们可以简单的看出②、③短期内不可能实现,所以排除。

答案选B.①④。

此外也可以用排除法,“③扩大生产规模,保证供应充分”本身含有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容,不符合现代企业发展要求,而且产品数量虽然增加但未必符合市场要求、未必适销对路。

排除③。

所以可以看出只有①和④,企业在短期内才有可能实现。

选B

27、2007年中国海外并购交易总额为254亿美元,2008年跃升至500亿美元,2009年虽然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海外并购交易总额仍达到460亿美元。

中国海外并购活跃说明

A.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效果显著

B.中国海外投资成为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

C.海外投资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

D.海外投资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析:

选A。

该题难度不大,属于最佳选项题,“中国海外投资成为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材料中没有体现,无关,排除B。

“海外投资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说法过于武断,不符合现实,是错误选项排除C。

经济全球化包括5方面的内容,其中包括生产的国际化和资本的国际化,但是材料的主旨表达的是我国对外贸易、海外并购的内容,而没有直接表达经济全球化,所以D选项也是干扰项,无关,排除。

答案A恰恰体现了我国改革开放“引近来、走出去”战略的内容,符合题意,为正确选项。

28、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否定了前人的大陆均衡说、路桥说,却被大多数学者斥为“荒诞的怪论”。

20世纪50年代,支持大陆漂移说的新证据越来越多,大陆漂移说重新活跃起来。

在此基础上,科学家通过进一步探讨,创立了后来成为主流的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

人们对大陆漂移说认识的转变佐证了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总是曲折的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认识具有创新性,认识的进步以推翻已有理论为前提

④认识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解析:

选A。

该题的背景材料是老材料,家喻户晓。

这道题考查了认识的特点。

结合材料,“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总是曲折的”,表述正确,切合题意。

“认识具有无限性,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是永无止境的过程”,表述正确,也符合题意。

“认识的进步以推翻已有理论为前提”,该说法有误,人类的认识对已有的理论应该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是一个辩证的否定的过程。

“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表述也有误,比如真理的概念便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所以答案选A

29.科学家指出,“当黑洞或坍缩星等大型天体在太空加速时,会产生引力波。

但由于它非常微弱,我们一直无法探测到”。

科学家拟实施“激光干涉仪太空天线”实验,以探测这种引力波,科学家断言尚未探测到的引力波的存在,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其依据是

A.尚未探测到的事物迟早要为实践证实其存在

B.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具有预测功能

D.建立在正确理论基础上的理性推测是可靠的

解析:

选C。

此题大量学生选错。

此题为最佳选项题。

4个选项都有道理,都有合理的成分。

很多学生选了B,因为材料的内容的确含有“只有人类尚未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的意思。

但是设问的并不是材料的内容表明了什么,而是“科学家断言尚未探测到的引力波的存在”的依据是什么,“预测”体现了什么哲理,当然体现了认识具有预见性。

因此结合设问和选项,答案选C。

30.一片秋叶随风飘落,宣告了其自然生命的终结。

有人突发奇想,用现代工艺把叶子镶嵌在陶罐上,叶子获得了第二次生命,陶罐也因彩叶依偎而焕发出新的生机和光彩。

新产品备受消费者青睐,取得了“1+1>2”的良好效果。

这一事例说明

①  秋叶和陶罐的价值随着关系的改变而改变

②  新价值的创造改变了秋叶和陶罐的属性

③   观念创新实现了秋叶和陶罐价值的增值

④ 秋叶和陶罐的价值取决于其自身属性和人的需要

A.① ③   B.② ③  C.①④ D.②  ④ 

解析:

选C。

此题学生出错依然很多。

该题考查的是哲学上价值的内容。

价值取决于事物的自身属性和人的需要,即事物的有用性,二者缺一不可, ④表述完全正确。

①  “秋叶和陶罐的价值随着关系的改变而改变”,符合哲学表达,正确。

② “新价值的创造改变了秋叶和陶罐的属性”表述错误,自然物的人工化,人们改变的仅仅是事物的具体形态,其属性和规律是改变不了的。

③ “观念创新实现了秋叶和陶罐价值的增值”表述有误,片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按照这种表述,我们可以理解为意识决定物质或主观决定客观,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是相矛盾的。

所以正确选项为C

31.在2010年英国议会下院议员的选举中,保守党以36%的得票率获得近48%的议席,工党以29%的得票率获得近40%的议席,而得票率23%的自民党只获得不到9%的议席,三党都不能单独组阁。

这次选举结果表明

A.选票未能真实反映选民意愿

B.议席分配未能真实反应了选民意愿

C.英国现行选举已形成对两党制的冲击

D.英国议会内阁制已经陷入困境

解析:

选C。

该题考查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的政党制度,我们知道英国是典型的两党制国家,一直以来两大政党交替上台执政,但今年出现了任何一个政党都不能单独上台执政,这是对长期以来两党制的巨大冲击。

C选项符合题意。

而A、B、D表述不符合实际情况。

32.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新春团拜会上提出,“要人民生活的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人民的尊严”被首次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

这表明

①人民的尊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②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

③政府工作重心正逐步转移

④政府要为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A.① ②  B.  ①④C. ② ③D.②  ④

解析:

选D。

①表述错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应是经济基础或生产力水平,而不应该为上层建筑中的人的尊严。

③表述错误,我国政府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作重心并没有转移。

② 、 ④表述正确,符合题目要求。

33.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要切实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推进党内民主是

①增强党的创新活力的重要保证②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

③带动人民民主发展的重要举措④拓宽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途径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

选B。

推进党内民主属于党的制度建设,制度建设的重点是健全民主集中制,而不是“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内容。

排除②。

同时,推进党内民主也不能说是拓宽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途径,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才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积极推进和扩大党外民主,是拓宽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途径。

排除④。

①、③表述正确,符合题意。

选B

34.2010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强调,要认真贯彻实施《宗教事务条例》,充分发挥宗教界的积极作用,树立宗教和谐理念,推广宗教和谐价值。

宗教和谐价值的推广是基于

①宗教团体已成为联系信教群众的爱国组织

②信教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

③宗教和谐价值可以消除不同宗教教义上的差别

④宗教存在和发展的阶级根源已完全消失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

选A。

目前,宗教在我国还不能消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宗教存在和发展的阶级根源已完全消失”为错误表述,应表述为“新中国成立以后,宗教存在和发展的阶级根源已基本消失”。

是“基本消失”而不是“完全消失”。

排除④。

③“宗教和谐价值可以消除不同宗教教义上的差别”表述错误,宗教之间、不同教派之间,其教规教义各有其特点,我们的推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推广宗教和谐价值,目的也不是为了消除宗教间教规教义的差别,而是尊重正常的宗教活动,发挥信教群众的积极作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排除③。

“宗教团体已成为联系信教群众的爱国组织”和“信教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表述合理,符合题意,为正确选项。

答案选A

35.我国从“和平、开放合作、和谐、共赢”的理念出发,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联合国发展改革,反对恐怖主义,参与地区维和行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建设性作用,收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尊重和认同。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①是为了更好的实现我国对外政策的目标

②体现我国对外交原则的重大变化

③符合我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可以在国际社会获得更多的战略盟友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解析:

选C。

近年来,我国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并且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了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从国际社会的知识来看,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我国这样做既符合我国的国家利益,也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③正确。

“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目标,①正确。

②认为我国对外交原则出现重大变化,说法错误,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我国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调整后一直到今天外交原则并没有改变,排除②。

在对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内容中,有一点很突出,便是“提出了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所以可以看出④“可以在国际社会获得更多的战略盟友”为错误选项。

答案选C

第二卷主观题:

38.(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我国非常重视并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先后颁布实施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资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法规。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2006~2010年单位GDP能耗要降低20℅左右。

为落实规划纲要,国务院制定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由中央财政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重点工业污染治理项目;通过财政补贴方式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举办2009年中国国际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科技博览会。

作为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之一的绿色照明工程,将逐步使用节能灯取代白炽灯和其他低效照明产品。

通过对消费者的财政补贴,国家在2009年推广节能灯1亿支,直接拉动社会消费10多亿元。

与此同时,我国绿色照明产业也得到长足发展。

截止2009年5月,我国绿色照明企业总数已突破3000家,年产值近700亿元。

解析:

2002年我国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调整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本题材料虽然简短,但体现了当前我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和具体措施。

近年来国外国内,低碳经济成为家喻户晓的新名词,实现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是践行低碳战略的重要方面。

(1)结合材料,说明我国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体现的政府活动原则,以及履行管理经济职能的具体内容。

(10分)

该问从政治常识进行考查。

属于“是什么”(体现类)类型的主观题,考生只要把理论知识与材料进行有效连接、恰当的分析扣题即可。

该题设问很简单,直接切入政府活动原则和政府履行经济职能。

国家机构组织活动原则有三个,即:

民主集中制原则、对人民负责原则和依法治国原则。

材料着重体现了其中的两个原则:

对人民负责原则和依法治国原则。

如:

保护环境、“通过财政补贴方式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对消费者的财政补贴,国家在2009年推广节能灯1亿支”都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颁布实施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资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法规”等内容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原则。

经济职能包括4方面的内容,即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这里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仅仅答出4方面未必能拿高分,要结合材料进行作答,所以该问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要求较高。

参考答案:

活动原则:

保护环境、实施惠民工程,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制定法律法规,依法行政,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原则。

具体内容:

制定节能减排战略规划和工作方案;制定并监督执行相应经济法规;部署节能减排重点工程;运用财政补贴等经济调节手段,汇集和传播有关经济信息。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家庭购买和使用节能灯的主要因素。

如果企业要生产节能灯,应主要考虑哪些因素?

(12分)

此问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指出“影响家庭购买和使用节能灯的主要因素”,二是“企业要生产节能灯,应主要考虑哪些因素”。

家庭购买使用节能灯的影响因素,在课本上能找到相关知识点,经济常识第七课“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框题里,有影响家庭消费的因素的知识点,如“从根本上说,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还受家庭收入水平、物价水平、人口数量等因素”制约。

同时考生作答也要紧扣题意,如材料中还包括:

政府支持、消费观念、产品性能等因素。

“企业生产节能灯,应主要考虑哪些因素”,是一个开放型的措施类(怎么做)的题型。

企业要考虑“如何采用先进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如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要面向市场,了解市场需求情况,调整产品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需要国家宏观调控的支持,如经济手段中的财政支出、信贷优惠政策”等内容。

参考答案:

家庭收入水平;节能灯价格(节能灯性价比、节能效果、使用寿命);政府补贴力度;家庭用电价格;消费习惯与消费理念(绿色消费)。

市场需求或同行的竞争;企业的技术水平;企业的生产成本或转产成本;政府的补贴(税收或信贷优惠政策)。

(3)实施节能工程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需要每个人牢固树立节能理念。

请运用社会意识相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树立节能理念。

此题能拿分,但拿高分不容易,原因有二。

一,该题是为什么类型的题,考生应该遵循“理论依据——现实依据——现实意义”等思维模式去考虑、去作答。

有考生作答中会丢环节、丢过程。

二,该题设问虽然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的“社会意识”,但是要注意,材料落脚点在“节能理念”上,“节能理念”不单单体现社会意识的内容,更是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因此作答中既要切合社会意识,也要结合价值观的相关知识。

参考答案:

节能理念是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树立节能理念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符合人类长远利益。

节能理念可以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

现实中,存在着节能意识薄弱、浪费现象严重等问题,树立节能理念尤为紧迫。

39.(60分)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二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历来重视粮食生产。

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农业,形成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的专业化集中生产格局。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突破了5亿吨。

我国粮食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以世界7%的耕地,保证了世界20%以上人口的粮食需求。

解析:

此题考查了农业问题,粮食问题。

(1)运用经济常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能够“以世界7%”的耕地,保证了世界20%以上人口的粮食需求。

”(8分)

该题属于“为什么”类型的题,考生应该按作答模式严格作答。

农业的知识有很多,需要考生从设问中提炼有效信息,看看考查的是什么。

“以世界7%”的耕地,保证了世界20%以上人口的粮食需求”说明了什么?

为什么不是“以7%的耕地,满足7%或更少的粮食需求”?

原因就是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迅速,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接下来的问题便是,为什么我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会不断增强呢?

答案便是我国走了一条正确的农业发展道路,即“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发展之路。

到这里答案就很清晰了,我们只要遵照课本、结合材料,答出相关知识即可。

参考答案:

政策支持,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等;财政资金支持,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补贴等;科技支持,农业科技进步提高了农业生产率;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如规模化经营等。

(2)解决粮食生产与社会发展问题需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加以说明。

(12分)

该题为微观角度的哲学试题,考查的内容为辩证法联系的知识。

联系的知识体系较强,包含“含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多样性(因果联系和整体与部分)”等内容。

所以该题学生能拿分,但拿分多少就有差别了。

联系是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人与自然也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也会促进粮食增产和社会的发展;处理不当,则会带来消极的后果,影响农业发展、粮食增产,也会影响社会发展。

所以从联系的客观性角度来说,应该遵循客观规律,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型关系。

同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理念,必将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离不开自然,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参考答案: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处于联系之中。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其状况影响粮食生产和社会发展。

人的活动受自然规律的制约,无视人与自然界联系的客观性、条件性,对自然改造不当,也会影响粮食生产和社会发展。

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促进粮食生产与社会发展问题的解决。

三、建议与展望

结合近几年的高考考查的内容,能否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把握命题方向变化,是接下来要探讨的内容。

1、夯实基础,回归课本。

毛主席曾讲过“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现在很多人都套用这句话。

在高中学习中,这句话显得更为贴切。

无论你是什么样的学生,是成绩优异还是一般;无论高考试题怎样变化,是较难还是容易;无论不同考区教材如何有差异,是人教版还是地方版,从考试角度而言,千变化、万变化的是背景材料、是出题角度、是设问方式,但考查的内容、知识点却是固定的。

所以高中一线教师在教学、复习过程中,要破除“脱离课本知识,一心一意搞专题”的思想、改变强迫学生大量无止境做试卷的题海战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