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数乘两位数.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061055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位数乘两位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三位数乘两位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三位数乘两位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三位数乘两位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三位数乘两位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位数乘两位数.docx

《三位数乘两位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位数乘两位数.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位数乘两位数.docx

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四单元

一、单元内容:

1.笔算乘法。

2.积的变化规律。

3.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

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

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以及乘法的估算。

难点:

估算时,正确处理因数估大估小的问题。

四、教学策略与设想:

1.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融的学习环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学计算。

2.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

3.加强估算,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安排8课时左右。

1.笔算乘法。

(4课时)

2.积的变化规律。

(2课时)

3.解决问题。

(2课时)

课题

笔算乘法

课时

1

备课时间

2015年9月24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个性化修改

一、述学阶段:

(一)创设情境,引导述学。

1、口算:

152×2=231×4=321×2=

415×3=298×3=523×3=

2、笔算

24×12=44×59=63×52=

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二)汇报展示,以学定教。

师:

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

笔算乘法

二、助学阶段:

(一)自主学习,引导思考。

1、出示例1:

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

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2、独立列式:

145×12= 

3、请学生估一估145×12的大致范围。

 

4、尝试算出145×12的结果,并对照估算的情况,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合乎实际。

 

(二)小组合作,巡视指导。

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计算过程。

应说明以下几点:

(1)先算什么;

(2)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3)最后算什么。

 

(三)互动展示,重点疏导。

1.汇报展示。

2.教师重点强调。

3.师生共同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一般方法的过程。

4.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检验自己运算的结果。

  

三、研学阶段:

(一)应用巩固,点拨学法。

1、课本47页“做一做” 

 2、练习七第3题。

 

提示学生:

怎样列竖式可使计算方便些?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对比的基础上反思,明白在列竖式时,上面一行写三位数,下面一行写两位数,这样计算比较方便。

同时提醒学生书写要工整,数位要对齐,计算要仔细。

 

3、练习八第1、2题。

 

(二)主动建构,归纳提升。

说一说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

145×12=1740

145

×12

-------

290

145

-------

1740

三位数乘两位数,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这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教学反思:

学生借助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经验,能够类推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而且能够运用方法正确计算。

个别同学因为马虎计算不够准确,还需加强练习。

课题

笔算乘法练习

课时

2

备课时间

2015年9月26日

教学目标

1、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形成计算的技能。

3、使学生经历巩固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4、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教学准备

口算题卡

教学流程

个性化修改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28×3=16`×8=36×2=

46×20=4×160=3×150=

150×6=26×7=20×19=

200×73=900×24=430×8=

15×6=190×5=

口算的方法是什么?

2、笔算

322×24=145×27=679×13=

286×35

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板书课题:

笔算乘法练习

二、练习内容:

1、判断并改错。

134152246

×16×23×34

---——————————

804156964

134104638

————————————

93811967344

说一说找到的错处和纠正的结果、错的原因和怎样避免。

笔算时应注意什么?

2、笔算

124×73=46×215=224×36=

28×153=27×142=182×47=

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解决问题

1)学校准备发练习本,发给15个班,每班144本,还需要留40本作为备用。

学校应买多少本?

2)一场电影有观众806人,照这样计算,放映32场共有观众多少人?

三、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七第10、11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因数中间或尾末数有0的乘法

课时

3

备课时间

2015年9月28日

教学目标

1.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竖式的简便写法及计算方法。

2.口算、笔算交互进行,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2.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

教学准备

图片

教学流程

个性化修改

一、述学阶段:

(一)创设情境,引导述学。

1.口算

40×72=600×300=30×23=

53×30=20×700=40×22=

40×72=40×72=40×72=

20×20=40×90=502×7=

608×5=908×4=400×50=

2.笔算

708×6=790×8=54×278=

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二)汇报展示,以学定教。

师:

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

笔算乘法

二、助学阶段:

(一)自主学习,引导思考。

1、出示例题情景:

 

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 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106千米 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2、学生根据题意,独立写出解题算式,独立进行计算。

 

(二)小组合作,巡视指导。

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三)互动展示,重点疏导。

1、反馈第

(1)题:

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

 

2、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和积进行讨论。

 

①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

 ②怎样确定积的末尾零的个数 

3、反馈第

(2)题:

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 

4、质疑与小结 

(1)因数末尾有0如何列竖式简便?

应注意什么?

 

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简便算法是“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则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

” 

(2)因数中间有0,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用0乘这一步可以省略。

但要注意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

 

三、研学阶段:

(一)应用巩固,点拨学法。

1、学生试练P48做一做 

2、练习八:

4、5、7、8

3、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讨论订正  

(二)主动建构,归纳提升。

说一说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因数中间或尾末数有0的乘法

160×30=4800

160

×30

—————

4800

106×30=3180

106

×30

——————

3180

教学反思:

 

课题

积的变化规律

课时

4

备课时间

2015年9月29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个性化修改

一、述学阶段:

(一)创设情境,引导述学。

口算下面两组题:

6×2=()8×125=()

6×20=()24×125=()

6×200=()72×125=()

(二)汇报展示,以学定教。

观察:

这两组题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导入,板书课题。

二、助学阶段: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的规律”

1.自主学习,引导思考。

自主观察思考:

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时,积怎么变化?

2.小组合作,巡视指导。

组织小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先把在上面算式中独立发现的规律说给同伴听。

3.互动展示,重点疏导。

组织全班交流。

在小组交流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算式中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将发现的上述规律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时,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4.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时,积又怎么变化。

(1)请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80×4=()25×160=()

40×4=()25×40=()

20×4=()25×10=()

(2)引导学生讨论上面算式中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与第

(1)组算式的讨论过程相同,最后引导学生概括:

“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时,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

3、整体概括规律问:

“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并用简洁的话语表示出来: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5.验证规律

应用规律。

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

(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它们的积变化的规律。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①请学生完成下列计算,并在组内述说自己发现的规律18×24=105×45=

(18÷2)×(24×2)=(105×3)×(45÷3)=

(18×2)×(24÷2)=(105÷5)×(45×5)=

②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发现的规律,然后指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概括。

(2)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①在○中填上运算符号,在□中填上数

24×75=180036×104=3744

(24○6)×(75×6)=1800(36×4)×(104○4)=3744

(24○3)×(75○□)=1800(36○□)×(104○□)=3744

②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4倍,宽扩大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它的边长是多少?

三、研学阶段:

(一)应用巩固,点拨学法。

1、书上练习九的1、2、3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到原来的,宽扩大到原来的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它的边长是多少?

(二)主动建构,归纳提升。

说一说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1)6×2=8×125=

(2)8×4=25×160=

6×20=4×125=40×4=25×40=

6×200=72×125=20×4=25×10=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

教学反思:

 

课题

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

课时

5

备课时间

2015年10月8日

教学目标

1、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

 

2、初步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知道“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的关系。

 

3、初步培养运用数学语言、术语表达数量关系的能力。

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

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的关系。

 

教学难点:

 运用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个性化修改

一、述学阶段:

(一)创设情境,引导述学。

1、出示例4情景图 

2、让生独立解决第

(1)

(2)小题 

(二)汇报展示,以学定教。

3、汇报

(1)80×3=240(元)让生说出每个数各代表什么量?

 

(2)10×4=40(元) 

4、小组讨论、探究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有什么关系?

试着写出三者之间的关系式。

 

5、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作品:

单价×数量=总价  

二、助学阶段:

(一)自主学习,引导思考。

52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让生思考讨论:

(1)

(2)题的算式是根据什么关系式得出的?

你有什么发现?

 

(二)小组合作,巡视指导。

小组交流你的发现。

(三)互动展示,重点疏导。

汇报展示成果: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数量=单价 

总价÷单价=数量

发现:

只要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便能求出第三个量。

  

三、研学阶段:

(一)应用巩固,点拨学法。

练习8第3、8题。

 生独立完成,全班讨论订正。

  

(二)主动建构,归纳提升。

说一说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数量=单价 

总价÷单价=数量

 

教学反思:

 

课题

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课时

6

备课时间

2015年10月10日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并用统一的符号写出一些交通工具的速度。

 

2、通过解决简单行程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

速度×时间=路程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2、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个性化修改

一、述学阶段:

(一)创设情境,引导述学。

1、出示例题情景:

特快列车每小时行的路程是160千米。

 

2、问:

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3、再出示:

特快列车的速度是160千米/时 

4、师说明:

也可以这样写。

 

5、让学生观察:

哪种方法简便?

怎样用复合单位来表示速度?

 

(二)汇报展示,以学定教。

1、汇报成果:

可以用所走的路程/时间单位来表示速度。

 

2、练习:

让学生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集体讲评。

  

二、助学阶段:

(一)初步探究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 

1、出示例5情景图 

2、让生独立解决第

(1)

(2)小题 

3、出示:

(1)70×4=280(千米)让生说出每个数各代表什么量?

 

(2)225×10=2250(千米) 

4、小组讨论、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有什么关系?

试着写出三者之间的关系式。

 

5、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作品:

速度×时间=路程  

(二)深入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1、53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2、让生思考讨论:

(1)

(2)题的算式是根据什么关系式得出的?

你有什么发现?

 

3、汇报展示成果: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时间=速度

4、引导发现:

只要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便能求出第三个量。

  

三、研学阶段:

(一)应用巩固,点拨学法。

练习8第5、7、9题。

 生独立完成,全班讨论订正。

 

(二)主动建构,归纳提升。

说一说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时间=速度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