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远方灯塔努力寻找航线.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059886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09.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目标远方灯塔努力寻找航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目标远方灯塔努力寻找航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目标远方灯塔努力寻找航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目标远方灯塔努力寻找航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目标远方灯塔努力寻找航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目标远方灯塔努力寻找航线.docx

《目标远方灯塔努力寻找航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目标远方灯塔努力寻找航线.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目标远方灯塔努力寻找航线.docx

目标远方灯塔努力寻找航线

目标远方灯塔 努力寻找航线

―――科学教研组课题研究总结

一、课题的确立

人类社会正由工业经济快步向知识经济迈进,发达国家都已先后发生了浩浩荡荡的教育转型,中国正面临重大的教育转型。

“决定人类命运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素质,不仅是精英人物的素质,而且是几十亿普通地球居民的平均素质”。

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越来越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环境与生活质量,无论社会还是个人的发展,都与全民的科学素质密切相关。

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把公民科学素养的高低看成是关乎国家安危的头等大事,把提高每个公民的科学素养作为重要战略来实施。

可是,灌输式教育影响相当深远,早已渗透到各行各业,今天的中国人几乎都是灌输式教育的成品,更糟糕的是灌输式教育正牢牢地束缚着从中走出来的一线教师。

我不得不承认,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统治我的思想有十年之长,这种思想已根深蒂固,我一直在用“灌输式”演绎着我的教书匠生涯(可悲的是我还自以为自己“追求完美、滴水不漏”的教学模式是最好的)。

直到2000年我有幸得到包括省教研员在内的各级专家的指引。

我现在仍清楚的记得,省教研员王耀村老师听完我精心准备的课后,语重心长地说:

“这位老师的素质不错,但必须得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尝试探究式教学。

这话在当时的我听来是振聋发聩的。

何谓“探究式”?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什么不同?

课前准备过程,我反复推敲教案,每句话都字斟句酌,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精雕细刻,注重环环相扣,使教学流程自然流畅;我精心制作CAI课件,讲究画面的整体布局、色彩搭配,使电脑模拟与实物展示的相得益彰;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语言简洁、生动、富有情趣,板书整洁美观;由于课前的精心策划,总能使我的学生学习知识的效率达到较高的水平;我自认为,我为学生的学习真正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

为何今天我的课会被全盘否定?

我迷茫我不解。

现在回顾过去,我还为我自己当时的孤陋寡闻捏一把汗,在当地,我还算会教书的呢!

不过,我现在也弄不明白,浙江是全国率先进入新一轮课改的,从1993年浙江全部进入综合课程改革,为什么这股春风吹不到我的身上?

手捧《自然科学》教材,我除了做一些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方面的努力外,仍在走着自己的老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我连想都没想过。

肩负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历史重任的科学教师,确实需要变革思维方式,改变工作方式。

经过几年新课程教学实践及在实践中学习的文澜中学科学教研组成员,不断地思索着实践着最基本最纯朴的一个课题:

“现在的《科学》该怎么教?

”新课程标准的灯塔高挂在远方,我们怎样把舵才能驶向它,可没有人告诉我们。

从理论到实践的鸿沟该怎么跨越?

怎么将理论转化为一堂堂实实在在的课?

新的《科学》课的教学与原先的物理化学的教学到底有什么不同?

我们唯有脚踏实地,摸着石头过河。

恰逢学校进行《新课程理念下课例研究的模式与功能》课题研究,在总课题的带动下,我们进一步学习《新课程标准》,并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实践,在实践中理解内化新的理念。

科学课程以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包括四个方面:

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通过学习,我们深刻认识到:

新课标要求《科学》教学除了传授科学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外,更重视培养学生探索的兴趣及能力、良好思维习惯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要求通过一定的教学策略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求在教学中要适时、正确地进行评价,发挥评价的多元功能,促进学生每一位潜能、个性等方面都能得到发展。

这一系列的目标要求迫使科学教师改变常规的思维方式,改变自身在课堂中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此我组在学校总课题的背景下,设立了名为《新课程理念下科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改变的研究》的子课题。

经过一学年的摸索,对我们所做的工作和思考总结如下:

二、对《科学》教材进行分析

《科学》教材突出"整合"与"探究"两个特点。

与各分科课程相比,新的《科学》教材试图超越学科的界限,强调各学科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联系整合,与原《自然科学》相比,增加了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领域的内容,在生命科学中,也有较大的内容的删减变换。

新的《科学》教材更体现将科学概念与原理、科学探究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与生命科学领域、物质科学领域以及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领域的内容结合起来,并将其渗透在生命科学领域、物质科学领域以及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领域的内容中。

科学的本质是探究,与原《自然科学》相比,新的《科学》教材最明显的特点是:

突出了科学探究。

科学标准将《科学》教材将内容可分为五个领域:

科学探究;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新《科学》教材把“科学探究”放到了首位。

科学课程试图让学生通过对科学的探究式的学习,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所以从第一册(七年级)科学到第六册(九年级)科学,共六册教材中,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参与完成探究活动中部分逐渐到参与完整的探究活动,专门设计了“科学探究”的栏目。

实验的功能与呈现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实验作为进行科学探究所需要的技能和载体出现在新的教材中,原教材中的部分验证性实验已设计成探究活动,如“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食物上滋生微生物的条件”等。

由此引起了知识呈现方式的重大改变,概念、原理、规律等的出现几乎都是需要学生进行探究后才能得到的结论,不再是教师可以直接灌输给学生的“知识”。

如“光的反射定律”,在原分科课程的《物理》和《自然科学》教材中都是作为一个内容陈述相当科学、教师要求学生几乎一字不差背出的内容,现在的呈现方式是:

在实验的基础之上,问学生:

“分析实验结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然后是一段:

“光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    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   两侧;反射角   入射角。

这就是光的反射定律。

”所以在教材中,可以看到大量需要学生填写的横线,包括问题的提出、猜测、实验的设计、获取的数据、实验的结论等等内容。

新《科学》教材新增设了“研究性学习课题”,其内容是诸如:

我们的生活与哪些生物有关、霜冻的预防、噪声污染及其控制、地形特征和农业和生产的关系等,与STS联系较为紧密。

这样安排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科学方法的训练;更是为了让学生较为全面地关注和分析与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生活问题,获得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理解。

三、教学行为的转变

确立课题以后,我组更注重集体备课,互相听课,评课,进行课例研究,依据《课标》进行总结反思。

经过一个学年的努力,虽仍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没有落实到位的教学要求,但,在转变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上确实做了不少努力,也有一定的成效。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好的教师会跟学生建立起牢固而持久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缘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以师生的相互尊重为基础。

徐青青校长是初一(7)班的科学教师,上课坐定,她给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

“农场里的母牛生了小牛感觉很累,可母鸡生了蛋后却非常高兴,咯咯咯地叫个不停,母牛问母鸡,你为什么这么高兴?

你知识母鸡怎么回答?

教室里一下安静,当时连坐在后面听课的我们几位科学老师也不知道徐校长今天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晶体!

”沉默了三秒钟,一个同学迫不急待自发站起喊了出来。

“这是非晶体”另一个同学马上反对(上节课学的是晶体与非晶体)。

“这与晶体非晶体没关系!

”不同意见不等允许发言,早已从四面八方飞来。

不举手可以回答问题这已是家常便饭,可你却不用担心我们的课堂失控。

“这是卵生!

”又一男生站起来回答。

“卵生有什么好值得开心的?

”不等这位男生坐下,反对意见随后就到。

“因为这是一个新的生命嘛”刚才的男生站那里反驳,不肯坐下。

“你怎么知道这个卵就一定是新生命的开始呢?

“新的个体都是从受精卵开始的。

“不是所有个体!

”这个同学想补充说明不是所有生物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

“这个卵可能没有受精呢!

争论还在继续,显然,参与争论的与不参与争论的,都有一脸的期待,望着徐老师。

徐老师始终微笑着,不作回答。

约莫一分钟左右,徐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生蛋快乐!

“哇,圣诞快乐!

”喝采声、欢呼声,全班笑得人仰马翻,今天是04年的12月25日。

这天学的是《熔化与凝固》,别看这“圣诞快乐”与这课题毫无关系,你只要想象一下,一颗颗快乐的心灵能够如此轻松地驰骋在科学的海洋上,象自由的小鸟在翱翔,这种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何乐而不为?

课例研究使我们认识到,正是徐老师的风趣幽默赢得了同学们的信任,校长室内会常有结伴而去的学生,她的备课本中才会有层出不穷的小纸条,那是学生问不完的问题,有课本上的,有生活中的;有物理化学的,有宇宙的起源,更有生命的起源。

“这问题可正是多啊!

”徐老师常是满心欢笑地与大家“诉苦”。

正是徐老师与学生之间融洽的师生情为幼小的心灵插上了理想的翅膀,在探索科学的旅途中快乐的飞翔。

新课程理念下,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现在的老师不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长者,在课堂中,我们是共同的探索者,在课堂外,我们是共同交流的朋友。

我们课题组的成员都在努力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动手”与“动脑”中探索

在课例研究过程中,我们都认识到我们需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尽量创造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人人都能参与科学学习的环境。

“蜗牛喜欢什么食物?

它怎么吃?

”、“蜗牛喜欢呆在干燥的还是潮湿的地方?

”“蜗牛可能生活在水里吗?

”、“蜗牛有听觉吗?

蜗牛怕不怕吵?

”、“蜗牛喜欢喜欢光照吗?

”、“蜗牛的爬行速度有多快?

”、“蜗牛的体重一般在怎样的范围?

”、“蜗牛是怎样繁殖的?

”……在实验室里,同学们七嘴八舌,提出了一长串问题,然后开始实验的设计、实施、成果的交流讨论,同学们忙得不亦乐乎。

教师常常加入同学们的讨论中,也偶尔问一些问题,实验员时不时地在边上巡视,看看这些蜗牛灵活性如何,还需要更换什么器材。

这是在《观察生物》这一章节中的“观察蜗牛”的实验场景,但这是一节新授课,不是实验课。

根据教参的要求,教材中安排的“实验”可作为教师的演示实验,也可作随堂的学生实验。

我们与实验员教师共同努力,自制器材,将课本中的大多数“实验”设计成学生随堂做的实验,从最直观的“芝麻与黄豆的混合”实验到最抽象的“溶解的吸放热”,从最简单的“水中筷子变折”到最困难的“光的直线传播”,我们把80%以上的“实验”变成了“学生的随堂实验”。

同时,我们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了许多教材中不要求的实验,我们把这种实验叫做“活动”。

由于较多的随堂实验,我们常常在实验室上新授课(并向校领导提出申请,在多个实验室中安装了多媒体)。

在实验设计上,努力改变列出实验步骤让学生按其操作的"照方抓药"的实验方式,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分析方案的可行性与不足,并加以完善后付之实施。

关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是否实事求是记录结果的实验态度,以及有否及时整理等实验习惯,并以此来评价学生在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上的变化。

我们所做的上述努力只为着能够创造一个环境,真正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让每一个学生有兴趣主动参与学习,通过“动手”与“动脑”相结合来进行有效学习。

我想,这是我们为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所做的最大的努力。

并且,每一个参与课题研究的科学老师都觉得这种方式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连为此不断忙活着的实验员老师也甚感欣慰地说,我们是真正在走新课程的路。

(三)注重让学生在体验中领悟科学知识

在互相听课、评课、进行课例研究中,我们觉得根据学生的兴趣、原有的认识、经历及其所关心的实际问题,设计教学活动,注重学生的感受与体验,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概念、理解自然规律。

在《力的存在》教学中,我们这样设计新课的导入与结束:

从美丽的土星环到“卡西尼”号的发射,到研究是什么力量推动火箭前进,进入新课的学习。

在新课将结束“运用知识分析中”的环节中,安排学生讨论从“鱼游泳时前进的动力”到“乌贼前进的动力从哪里来”(鱼是靠鳍对水一个力,身边的水给鱼前进的力,而乌贼并不是身边的水给它前进的力量,乌贼经过身体侧面的孔和前面的特别漏斗,把水吸入鳃腔,然后经过身体后侧的漏斗用力把水压出体外,是压出体外的水给了乌贼前进的力),再到“火箭升空力量”的研究。

土星环是上一册《探索宇宙》的教学中就让学生惊叹不已的,他们喜欢看到美丽的土星环,“鱼”、“乌贼”之类的小动物也是初一学生比较喜爱的,“卡西尼”号飞行了七年,刚在前几个月到达目的地土星,成功使“惠根斯”号分离,“惠根斯”号分离后成功着陆土卫六,这些新闻事件他们在学完《探索宇宙》后一直比较关注,有较浓厚的兴趣。

这样引入,一来是让知识与高科技联系起来,二来是遵循从“兴趣”出发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原则。

在《力的存在》教学中,我们设计了以下体探究活动:

1、用两个手指夹住课本,并尽可能抬高手臂;2、用手压椅子板面;3、双手相对放于胸前,并相互挤压;4、与同桌单手拉起,并呈拔河状(以上四个活动是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5、用抽屉中事先准备的矿泉水瓶、气球、拉力器、橡皮筋、塑料尺以及身边的其他器材演示“力”的存在(让学生从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中领悟力);6、拍动气球,做气球接力游戏(让学生体验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7、一位同学站在滑板上推墙;8、两位同学站在滑板上互相推动;9、用力提椅子并坚持;(以上三个活动是让学生感受力的相互作用原理)10、磁铁吸引带细线的回形针(体验力的存在不以接触为条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希望没有一位同学因科学的难学而放弃学习,所以总是想方设法保持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有了兴趣,才会有良好的思维习惯,才会有创造性的思维,才会有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四)提倡学生在课堂中大胆地提问,注重学生科学思维习惯的培养

“女性的尿道、阴道是否同一根?

”这是初一男生提出的问题。

那天学的是《新生命的诞生》,尹赟老师从新生命的诞生源于一个受精卵开始,引入精子与卵子以及受精过程;带着“精子与卵子从何而来?

”的疑问进入到人的生殖系统的学习。

其中先在大屏幕上出现的是男性生殖系统,从结构到功能,男性生殖系统包括:

睾丸、输精管、精囊、前列腺……其中睾丸是主要生殖器官,睾丸产生精子,输精管是输送精子的通道。

“精囊与前列腺有什么用?

为什么把它们列入生殖系统的主要结构中?

”有学生马上问。

教材中除了插图和两三行简单的文字外,根本不涉及精囊与前列腺的功能。

可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早已养成了刨根问底的探究习惯。

“精囊与前列腺分泌粘液……”尹老师补充到。

马上有学生问:

“粘液有什么用?

“你想粘液会有什么用呢?

”老师问。

“精子是人体中最小的细胞,是如此之小,只有0.05毫米长,可它要进入女性的输卵管与卵子会合,这段路程对它来说正可谓是长途跋涉,可它是怎么运动过去的呢?

”尹老师声情并茂。

由于学生对精子与卵子已有初步的认识,这段话的理解也不困难,于是马上有学生回答:

“是游过去的,因为精子是蝌蚪形的,它的长长的尾部适宜游泳。

“这就需要一个液体环境。

”一位学生跟了一句,于是马上有一大部分同学发出了“哦,明白了……”

老师请一位同学站起来叙述:

“精囊与前列腺分泌的粘液有利于精子的游动。

可还有个同学举着手,老师示意他说,还是个问题:

“老师,精子是从哪儿排出男性体外的?

“你们觉得呢?

”尹老师不作正面回答。

学生一时没人回答。

“这幅图上还画着膀胱,为什么?

”另一个学生立即站起来接着问。

“膀胱是人体中的作用是什么?

”老师问。

“储存尿液。

”马上有一批学生回答。

“再仔细观察图片。

”在老师的提示下,他们又认真看图。

“该不会是尿道吧?

”有人不是很确定地在座位上说。

“同学们已经从图中看出来了,精液和尿液都是在尿道排出体外的。

也就是说,我们男孩子的排尿和排精的管道是同一根。

”老师的声音。

“咦,那不是很脏。

”有人悄悄的说。

也有人马上大胆地提出了问题:

“那会不会同时排尿和排精呢?

“神经控制的!

”有人马上针对这位同学作了回答。

同学们一个个都很兴奋,那是对自身人体奥秘探究后的满足感。

关于“精囊与前列腺”的作用并不是教材要求的内容,考试必然不考,进入新一轮的《科学》教学,我们早已习惯在课堂中让学生探究一些考试不考的内容,目的也非常明确,保护同学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幅女性生殖系统图片,尹老师指着图片非常形象地讲述着女性生殖系统主要结构名称和功能,也再一次叙述到:

精子从阴道进入子宫,有近一半的精子因为误入歧途,进入没有卵细胞的输卵管而死亡;而另外进入有卵子的输卵管的一半精子,继续运动,但由于路途遥远,大多精子半途而废了,而真正能够接近卵子的精子相对就已经很少,最后能够钻入卵细胞的精子只有一个。

“哇,只有一个啊!

”相对于产生的1亿多个来说,这一个是实在太少了!

“现在你还有什么问题?

”尹老师给大家提问。

于是第一个问题是:

“死亡的精子到哪儿去了?

“精子整个钻进去后,形成的是一个受精卵细胞,还是两个细胞?

尹老师一一解释后,最后一位男生羞羞答答地举手提问:

“女性的尿道、阴道是否同一根?

“哇!

”怎么会问这样的问题?

别说同学们,连我们几位听课老师也吓一跳,我们怎么没想到?

可仔细一想,就觉得很好理解,刚不是说男孩子的排尿和排精的管道是同一根吗?

那女孩子的是否也同一根是自然而然的问题。

更大胆的还在后头,等尹老师解释了以后,这位男生说还反问了一句:

“那女孩子是有三根长管道,而男孩是两根,就肛门和尿道。

”全场都开心地笑了。

不过,事后我问了几位同学,你们是否已经知道尿道、排精道、阴道和肛门等管道是怎么一回事?

所有同学都说不清楚。

我也测试过几位非生物专业毕业的科学老师,不知男孩子的排尿和排精的管道是同一根的,也大有人在。

是不是大人就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呢?

我看不见得,大多是不好意思问吧。

我为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出来的把《科学》当作科学来研究的学生叫好!

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不同的经验积累,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对他人的观点持合理的怀疑态度,为学生提供多种表达自己想法和开展科学探究的机会,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可能是错误的)观点。

在课例的研究中,我们清楚地看到,新课程下教师的教法在发生着改变,一位好老师的标准也正在发生改变,我们不再以自己讲得有多精练多精彩为标准来衡量自己的教学,“滴水不漏”的教学已成过去,现在我们更关注的是如何能让每一位学生进入有效的学习状态,能否让学生学会琢磨问题。

我们清楚,科学教学重要的不是获得某个正确的答案,而是要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重要的不是你教给他什么,他记牢了什么,而是他琢磨出了什么。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是能够创造性思维的人才,我们试图为培养这样的人才进行《科学》教学。

(五)重视课外活动的开展

与其让学生在反复地操练中产生厌学情绪,不如让他们走进大自然轻松探索,这是我们在课例研究中的一种深刻感悟。

减小课外的书面练习,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探究活动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参与开发各种层次的探究性课题。

看看我们布置的暑期作业:

1、你知道金鱼为什么能自由地沉浮于水里?

买一条鲫鱼解剖一下,试着把它的内部结构画出来,并且标明你认识的结构名称,可能你就会找到秘密。

2、将一只生鸡蛋放进盛清水的容器内,鸡蛋“义无返顾”地沉了下去。

想一想有没有办法使之浮于水面?

试一试看。

要求:

将你的好方法以实验报告单的形式呈现,内容包括实验目的、要用的实验材料、实验过程、实验结果。

当然因为你的亲自参与,你是不是还有什么意外的收获,千万别忘了和大家一起分享。

3、先用眼睛仔细观察你的指纹,并试着画下来。

如果你家有印泥,可以一起把家人的指纹都按在纸上,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这世界上有指纹相同的两个人吗?

为什么?

4、不知这个暑假你能否有幸目睹雨后那美丽的彩虹?

你注意过吗它有哪七种颜色?

怎样的顺序?

为什么大多在雨后你才能欣赏到?

其实可以用多种方法制造彩虹,你能不能自己亲手来创造?

把你的办法写下来。

5、你有没有观察过月亮的脸?

月有阴晴圆缺,并且不是所有的月亮都在晚上出现,现在请你观察并记录:

(注意天空的方位——上北下南左东右西)

农历日期

观察时间

天空中的位置

月相(画图)

7、你最感兴趣的自然现象是什么?

说出来我们一起交流。

在“五·一”,国庆长假中,我们布置的是“种子萌发的条件”之类的小实验,或是“自行车中的摩擦”之类的小课题,或是搜集“与月亮有关的诗歌”之类收集资料的作业。

要求学生象科学家那样去探究,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在探究的过程中,也自然而然地会象科学家那样去思考问题,这是最重要的。

要求学生运用网络、图书錧、科技馆、博物馆等信息资源,收集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信息和资料,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下面是我校学生课外活动的剪影:

 

图一 在“水火箭”比赛中,何雅萍同学在介绍她的水火箭的制作方法。

图二  唐仲磊同学的水火箭已飞出了摄影师的视野。

本次水火箭比赛,几乎每个同学所用的辅助材料和制作方法都不尽相同,大多数同学的制作方法比书本介绍的方法更简单,飞行高度都相当可观,高的达十多米,低一点的也有五米多(所用的是很轻便的打气筒)。

让我大开眼界的是他们的水火箭的固定装置,确实是简单易行,这曾是困惑我多年的一个“技术难题”,在一些研究会上参加表演的教师也大多采用捆绑式,过程很烦琐,现在一位女生只是取用了一只塑料花盆就把整装待发的水火箭安放得稳稳当当的,现在的学生不可小看。

图三 《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中观察湿泥土与干细沙升温快慢的实验,同学们要在课间观察多次。

图四 舞动的火焰,同学们在观察录音机前随着节奏跳动着的蜡烛火焰,那种“不可思议”的舞动把同学们逗乐了。

……

我们相信,有能力观察、有能力分析、有能力得出结论、有能力相互交流、有能力完成探索活动的学生也一定有能力应付书面的考试,而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只是会考试,更重要的是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有创新的意识,这些是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的。

(六)多种方式呈现信息,开发学生多元智能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以人为本、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目的。

科学教师有责任挖掘教材中丰富的育人价值,在课堂教学中多途径、多方位呈现多种信息,让具有不同社会背景、不同基础的学生呈现最佳生命态,减少因个体差异而带给学生的挫败感,在教学中体现智能公平原则,充分开发全体学生的多元智能,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基础上快乐学习。

课例另附。

在课例研究中,我们看到,如果课堂教学一味地灌输,将重心放在学生被动地学习、盲目地吸收和排他性竞争上,不只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会使学生养成个人主义的意识,同学间关系紧张、相互戒备,久而久之,形成自私、狭隘、互不信任、互不合作、相互攻击等不良习性。

在课堂教学中以多种方式呈现信息,充分挖掘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将重心放在学生主动参与、相互合作、信息共享上,将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高。

无庸讳言,学生的应试能力怎能不提高?

在这种公平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养成和不断发展的将是民主的意识,学生长期生活在团结友爱的课堂中将习得关心他人、乐意合作、正确评价他人、正确评价自己等优良品质。

我作的总结不能涵盖我们文澜科学教研组的所有努力,可在新一轮的课改大潮中我们所做的工作(也许用“尝试”更妥)更显微不足道。

不过,令我们全体课例研究组成员感到欣慰的是,我们认识到了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设计教学过程,确实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我们要坚定地走下去。

课例研究让我们在比较中把握航向,在挫折中明确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