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学中把握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docx
《如何在教学中把握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在教学中把握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在教学中把握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
如何在教学中把握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许多教师虽然是使用的物理新课程标准、新教材,但由于多年使用大纲和老教材,在教学中还是使用老方式、老方法,不能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如何在教学中把握物理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下面谈几点看法:
一、要明确大纲与新课程标准的差别
新课程标准与老大纲有许多区别。
新课程标准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学习内容做了最基本的、最低的要求,这些要求是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的。
新课程标准不强调知识的先后顺序,对教材编排体系、教学顺序等问题没有硬性的规定,这给学生的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灵活性、创造性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在这里举几个例子说明:
例1:
对“物态变化”部分内容的要求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对比看出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存在的差别。
知识点
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
温度和温度计
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知道摄氏温度。
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熔化和凝固
知道熔化和凝固现象;知道晶体的熔点;知道熔化过程中吸热,凝固过程中放热。
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联系起来。
沸腾
知道沸腾现象;理解沸点、沸点与压强的关系;知道沸腾过程中吸热。
尝试将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沸点联系起来。
课程标准的这种宽泛要求和教学大纲的刚性要求形成明显的对比,可以看到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的规定是刚性的,对每个知识点都有具体的教学要求。
因此我们按照大纲的要求教学觉得容易些。
例2:
对“物质属性”的要求
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的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
知识范围的宽泛体现在物质的“属性”上,可以在弹性、硬度、导电性、导热性、磁性等属性里灵活选择。
层次要求的宽泛体现在“尝试”上,学生能将物质属性和物质的用途联系到什么程度,没有明确要求。
例3:
不过分追求严密性
现代儿童在生活中已经潜在地认识了能量,教学中只要列举实际的事例,学生完全可以形成能量的初步概念,以后在不断的学习中再逐渐加深对这个概念的认识。
再如,允许让学生通过探究直接认识动滑轮的省力作用,而不是先学杠杆,然后把滑轮作为一种特殊的杠杆来处理。
重视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生活经验的作用,有些概念可以在不给严格定义的情况下拿来先用,不过分强调学科的体系和知识的严密性,不要求严格按照知识在科学中的逻辑关系进行教学,这是改变学科本位的体现。
例4:
对“电能和电功”的要求
对“电能和电功”这一知识点,按原来的教学大纲的要求是“知道电功及其单位;理解电功的公式”,我们在以往都会把这里当成中考的重点;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用电器的作用”。
教学大纲对电功的概念和公式计算要求较高,关注的是知识体系和概念的严密,而淡化了电功本质的学习和研究。
实际上,初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更多的是能量概念,因此,课程标准关注的是能量转化,从学生比较熟悉的能量引入电功的概念,对电功概念和计算要求不高,这样做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例5:
对“电压”的要求
对“电压”这一知识点,教学大纲的要求是:
知道电压及其单位;知道干电池、家庭电路的电压值;理解串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上的电压之和;理解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上的电压相等。
考虑到这部分内容很容易出偏难的题目,课程标准淡化了这部分知识本身的要求,而注重过程和方法,因此课程标准的要求是:
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对于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关系,课程标准没有提出定量的要求,其目的主要是进一步避免让学生死记硬背规律和公式,让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进行连接电路和使用电流表、电压表的训练上。
电压的概念对初中学生来说也较难理解,课程标准也降低了要求,不过分追求概念的准确性和严密性,不要求学生知道电压的概念。
例6:
关于音调的探究
在教学大纲中,有关声音的知识以往考得最多的是发声体都在振动,其他的很难引起学生和教师的重视。
但是,声音每时每刻都充斥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项活动都是和声音息息相关的,学生对声音的感性认识十分丰富,进一步了解声音应该是每一个学生需求。
因此,新课程将声音放到了它应有的位置,提出“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了解乐音的特性。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虽然这是一节物理课,教材却抓住了音乐所具有的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让学生在优美乐曲的陶冶中,探究、获取知识。
根据以上几个例子看出,大纲与标准是有很大区别的。
二、要正确理解物理新课程标准
1、“科学探究”学习的理解
《标准》指出:
“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
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标准》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的目的是要做到知识的传承与知识的探究并重。
人类历史发展到现在,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已经到了相当深刻的程度,这是人类的巨大文化财富,若是把这些东西都扔了,什么问题都来探究,人类几千年文明史的科研成果又岂是一个人几十年所能探究解决得了的?
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探究方法,能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进行应用。
对于初中学生、特别是八年级的学生而言,许多探究是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否则一节课45分钟,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
例如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中,学生对什么是凸透镜所成的像、什么是物距、什么是像距等物理概念都不甚明了的情况下就要求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这相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就比较困难了。
若把该教学活动设计为知识传授和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在学生建立了凸透镜成像的概念和大致了解凸透镜成像性质与物距有关的前提下,设计实验、采集多组原始数据并在教师指导下分析论证找到规律,效果就好得多。
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得到了科学思维和方法的熏陶。
成功的愉悦使学生的终身学习愿望、对自然科学的亲和力等情感态度都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心智方面也可得到培养。
物理课程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对初中学生而言,科学探究活动是一件新事物,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
起始阶段应当以讲授的知识点为载体,设置各种问题情景,以经历一些科学家的探究过程为主,从中渗透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同时可选取较简单的题材让学生进行一些只包括部分要素(可适当安排突出不同环节)的探究活动,以后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及各方面能力的增强,再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自主设计一些没有确定答案(初中物理课程内容以外的知识点)的包含所有探究要素的开放性探究课题,真正实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
2、正确理解“不过分强调学科的体系和知识的严密性”
《标准》指出:
“重视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生活经验的作用,不过分强调学科的体系和知识的严密性”。
有很多人断章取义的认为“课改后的物理教学不强调知识的严密性了”,这完全曲解了新课标精神。
仔细阅读《标准》可以看出,“不过分强调知识的严密性”是指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况且《标准》是说“不过分强调”而不是说“不强调”。
所以要正确理解“不过分强调”的真正涵义。
三、要正确把握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
总的原则是以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本地实际出发,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重视基本的物理态度、物理方法的养成教育,不断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基本功的训练必不可少
作为还是十几岁的孩子,视野并不开阔,如果我们忽视了基础的落实,就谈不上学生今后的发展。
同时,从中考试题来看,基础部分的分值都在50%以上。
课程改革不是对以前的物理课程及教育方式的全盘否定。
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物理教学中,一些基本的原理、技能和方法永远是物理教学的核心之一。
基础不牢,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的进一步学习。
“双基”本身就是我们优秀的传统,抛弃了它就谈不上丰富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所以课堂教学首先要落实好知识与能力目标。
落实这个目标要展开三个层次:
⑴情境创设:
情境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
在引发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其基本功能和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特定的情境,激活学习的问题意识,形成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从而展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二是通过特定的情境,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激活现有的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活动中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体意义,导致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建。
⑵新知探究:
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实现知识内化,即通过解决是什么(陈述性知识)和为什么(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的问题,把握知识规律;二是形成学科技能,即通过知识的应用,把握知识应用规律。
⑶知识应用:
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既要完成巩固知识,进行技能性的转化,又要完成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任务,还要考虑适应学生不同智力水平。
所以要精心设计训练题,题型要多样化,注意精练性和典型性,要有一定的智力坡度。
为此应该设置智力台阶:
基础性应用即与教材上的例题同结构、同题型、同难度的模仿性练习题,用于巩固当堂所学的新知识;综合性应用有两个维度,一是本堂课内所学知识点的综合,二是本堂课内所学知识与已学的相关知识的综合;发展性应用:
有四个维度,一是一题多解,二是多题一思路,三是一题多变,四是学科综合。
其次要落实四项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贯穿训练,即观察能力的训练、操作能力的训练、表达能力的训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
以四项训练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对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不能成为口号
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就涉及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改变教学方式方法,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通过师生的多向交流活动,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的过程,是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有机结合的过程,这是实现学生在教学中认识主体作用的一次质的转化,也是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果。
这里“教”是条件,“学”是关键。
从认知程序看,教师是从整体到局部,而学生是从局部到整体,教学过程正是在新知识这个认知连接点上实现认知的转化,即由教变学的转化。
在新知学习过程中,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
这是主动学习的实质性的环节。
二要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
这是主动学习的拓展性的环节。
学生群体在教师的组织和参与下交流、讨论自主探索的学习成果,批判性地考察所提出的各种理论、观点、假说、思路、方法等,内化为个体的智慧,拓展个体知识视野。
要给学生留出发挥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空间,要给学生提供在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会,要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形成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学习能力。
三、基本的物理态度、物理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不能松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不难发现,试题对学生的基本物理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是重点之一。
四、重视学生的课外探究
在现行教材后面的习题中,要求学生课外探究(包括调查)的题目占有很大比例,如果不让学生去探究,他什么也不知道。
例如:
探究能量转化的,探究玻璃瓶子形变的等等。
学生在课外探究中,有许多需要教师帮助的地方,但一定要克服学生不做而由老师来讲,这样会让学生养成懒惰的习惯。
五、课堂三维目标的落实不能彼此孤立,而应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知识与能力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过程与方法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它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中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它伴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
三维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达成,就像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不能分割开来。
总之,在教学中正确把握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要正确理解新课程标准的涵义,要明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要明确新课程标准与老大纲的区别,要把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转化为实际教学行为,要用正确的方式方法组织物理教学活动。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四新”
作者:
内乡县教… 教学论文来源:
原创 点击数:
2185 更新时间:
2007-5-13
摘 要:
过去的物理课程中存在着与现代教育理念和未来发展不相适应的弊端,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完全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是非常及时的。
解读初中物理新课标,有感它的“四新”:
就是“新理念”、“新思路”、“新评价”及“新要求”。
本文旨在和广大同行共同重温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共同感受它的新特点,为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和效率尽一份力量。
关键词 :
初中物理 课程标准
过去的物理课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是,以知识为本的课程设计限制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和科学过程、科学方法领域的教育功能;二是,严谨的学术要求挫伤了很多学生对于自然和科学技术的感情与兴趣;三是,严格的学科体系难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而新课程标准突出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新理念”--全面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
1.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重视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
(1)什么是“学科本位”?
我们过去考虑物理课程时,往往从物理学科本身出发,首先想到物理学中有哪些内容,想到物理学的学科体系和逻辑结构,也就是想到哪些知识是所谓的主干知识、哪些知识是初中学生应该学习的、哪些能力是应该训练的……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下设计我们的物理课程。
新课标考虑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问题的出发点与此不同,它不以物理学本身的内容、结构为出发点,而是首先考虑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有些在物理学中是十分重要的知识,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可能并不强调;有些并不属于物理学的内容,在课程中却又安排在十分显眼的地位;有些在物理学中通常认为很重要的能力,例如演绎的能力,新课标并不强调。
这样做的原因在于新课标是以物理学的内容作为素材,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而不是向学生全面地介绍物理学。
(2)怎样做到“突破学科本位” ?
新课标非常强调义务教育中的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作用。
它在“课程目标”中有一节专门给出了这方面的详细而具体要求:
第一,在情感和态度上(情感体验),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乐于独立思考,在此基础上主动与他人交流科学思想;在科学科学实践中主动与他人合作;勇于发现自已的看法,勇于提出与人不同的见解;在科学思维和科学实践中,体验克服困难过程中的愉悦……。
比如:
停止沸腾的水,用冷水浇上后会怎样?
用放大镜看指纹后再看窗外的物体,思考用放大镜物体总是放大的吗?
用开水把杯子烫热后立即扣在气球上。
第二,在对科学和技术的认识上(价值观体验),能认识到科学(物理学)的目的是认识周围的世界,科学的发展能满足人类对世界的好奇心;科学(物理学)是技术的基础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但对科学技术的不恰当使用又带来了资源和环境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还是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构成因素,要积极参与现代化社会生活就要有相当高的科学素质;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检验科学理论的最终标准;想像和猜测是科学创新中最活跃的因素。
如人从水里出来为什么感到冷?
望远镜为什么能把远处的物体“拉近”?
汽车的安全带和安全气囊;蒸汽机的发明使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
第三,重视学生对科学与技术、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
新课标强调这样的思想,即在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技术发明与科学发现同样重要。
在科学知识的应用上,新课标不但重视科学原理的学习,而且将对技术层次的问题规定了要求。
新课标还体现了这样的思想,即科学推动了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受到技术发展的推动或制约。
新课标强调了让学生体会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及给为类社会带来的正面和负面作用,鼓励学生对这类开放性问题的思考。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新课标体现了更关注社会,更帖近学生的生活。
例:
北京市使用清洁燃料车;由火车时刻表计算平均速度;现代版曹冲称象;水果电池;电冰箱的技术参数;用脉搏、步长测时间和距离;学读汽车速度表;用两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制作望远镜;了解微波炉的基本原理;了解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的基本区别;用绝缘导线、铁钉、铁片等自制有线电报机…。
3.强调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新课标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在义务教育的物理课程中,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学生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价值观的树立,是与科学知识的学习同等重要的。
因此,新课标十分强调科学探究的学习。
在“内容标准”中,科学探究是和科学内容并列的,它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探究能力的表现,以及探究教学的形式,并分析了探究教学的实例。
新课标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列。
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它除了使用“知道”、“理解”等描述学习结果的行为动词外,还使用了描述学习过程的行为动词来表达对学习的要求,如“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等。
这种表述体现了一种理念:
与过去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相比,课程标准更强调学习的过程。
过去的物理课程更偏重于从物理学科本身出发,选择那些“基础的”、“难易适度……学生能接受的物理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即更加重视知识的传承,没有提及科学探究,也没有强调科学过程。
新课标还强调了知识与技能、科学能力与科学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可以通过科学探究来实现。
如“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方法设计如下:
第一步,问题的提出;第二步,让学生猜想;第三步,用钩码和弹簧称进行实验;第四步,数据处理(数据表格、图象作图);第五步,探究得出结论(数学函数表达式)。
新课标不过分追求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的严密性,标准不规定教学和教材的先后顺序,知识要求有所降低。
例如能量的概念可以贯穿始终,通过能的转移和转化认识功,而过去却是先定义功,为什么是这样定义,不知道因为这是规定,现在是先学习能,再从能的变化来定义功;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不是“反射定律”);对螺线管的磁场没有终结性要求(右手螺线定则则不作要求了);对阿基米德原理不做综合性题要求;知道在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的电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不是“焦耳定律”);“电压”要求不高。
扩大知识面,求广不求深,如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眼镜的度数;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光年、天文数字);双耳效应和立体声;时间放大镜。
许多问题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如估算火车、飞机从上海到北京要多长时间;讨论用于望远镜的两个凸透镜的焦距为什么不能相等;节能日光灯是否节能。
4.注重学科渗透,关心学科发展,加强STS教育
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当今世界科学教育的一个大趋势。
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同时它又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福利,同时也带来了环境、资源等许多问题。
过去的物理课程就科学论科学,很少涉及科学的意义,应该以物理学的内容为素材,受到科学的、技术的和人文的教育,着眼点不在于提出多少有实际价值的建议,而在于通过参与逐步树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科学技术问题的意识,以这种方式把人文精神渗透到科学课程中。
新课标在规定教学内容和活动建议时在这方面有充分考虑。
例如有评估某些物质(如塑料、化肥、农药等)对人和环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的意识;能尝试与同学交流对当地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的意见;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如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等)发表自己的见解;研究电冰箱内外的温度差与所耗电能的关系,提出节能措施;分别从炊事、取暖、交通等方面对当地燃料结构近年来的变化作调查研究,从经济、环保和社会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注重学科渗透,如耳、眼;动物罗盘;牵牛花的茎;电鳐发电;蛙的叫声、蝉鸣、蝉的口器。
注重新科技知识。
纳米科学技术;电子控制燃油喷射内燃机;网络通信;磁悬浮列车等。
新课标注意借鉴国际科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物理课程;注意将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引入物理课程,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的交融;以使学生获得对自然界更加本质的认识,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5.新课程的学生实验与过去有显著的不同
突出表现在:
第一,更加重视利用身边容易获得的材料进行实验;
第二,更加重视“非学科”的通用的实践能力。
这里提到的实践能力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类是按照规范进行物理学的科学实验的能力。
如仪器的正确使用、用图象作图法找出实验数据中的关系、按照规范化步骤进行的实验……这类型的能力具有很强的学科特征。
另一类是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处理生活中、产业中与物理相关的问题的能力。
如阅读说明书和尝试性操作、学习使用电器和仪器的能力、用科学知识及科学思维路线发现并排除自行车或家庭供水供电系统故障……这种类型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应用特征。
新课程在重视第一类型实践能力的同时,更加重视和强调第二类型的实践能力。
第三,注重学生对设计思想的理解,不要求背诵具体的操作步骤。
如天平的教学,不再要求背诵具体的步骤,增加了许多“怎么办?
”、“为什么?
”具体设计是:
第一步,熟记几条强制性的要求;第二步,要求学生边操作边思考几个问题:
天平怎样才能放置水平?
怎样使横梁平衡?
游码做什么用的?
增减砝码的顺序是先大还是小?
第三步,还有什么要注意的问题吗?
第四,动手操作的内容比过去大在增加了。
新课程中学生动手实验内容大大增加了,几乎每节课学生都要“做实验”的!
二.“新思路”--多视角地体现了课堂教学设计的新思路
1.新的课堂教学设计
如物理课堂上的互动教学设计,它包含了教学活动设计和学生活动设计在内的教学流程图及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合理指导相结合的学生工作纸。
2.新的作业设计
新课程作业设计包含了开放性作业的系列化结构;自主收集信息回答问题系列;调查系列;科学作文系列;动手实践系列;因特网系列。
3.新的考试题型设计
积极探索书面考试题型的改革,比如:
第一,考察观察能力:
某微型灯泡,它没有反光罩,但光却集中,它与普通灯泡有很大区别。
试观察它的结构特点,并照亮一个目标,观察它的发光特点。
第二,考察通过阅读获取知识的能力:
阅读--“园艺家为什么失败?
”一个爱研究的园艺家猜想,植物叶子多数呈现绿色,可能是植物喜爱绿色的缘故吧。
于是他将温室的四周都安装上了绿色的玻璃,只让阳光中的绿色光照射植物,他认为这样必将使植物生长的更好,可是他却失败了。
这是由于他不懂得物体的颜色构成所致。
因为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所决定的,叶子呈现绿色,说明植物反射的绿色光,也说明绿色光正是植物所不喜爱的或者说是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