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寿县二中朱继筠 《大天而思之》 《狱中杂记》 《伶官传序》教材.docx
《淮南寿县二中朱继筠 《大天而思之》 《狱中杂记》 《伶官传序》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淮南寿县二中朱继筠 《大天而思之》 《狱中杂记》 《伶官传序》教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淮南寿县二中朱继筠《大天而思之》《狱中杂记》《伶官传序》教材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说课稿
淮南市寿县二中朱继筠
一、说教材
荀子作为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思想博大精深。
本文节选自《天论》,主要是涉及荀子对天人关系的思考。
荀子认为,“天行有常”,天是天地四时的变化及其规律,与国家的“治”“乱”无关,“天”既不能主宰人的命运,人也不能依赖“天”或抱怨“天”。
而生产不精,政令不明,礼义不修,这些现象则体现了人事导致的“乱”,所以荀子强调“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这凸显了荀子作为儒学大师的根本立场——用世之心。
做到这些就达到了“治”。
文章最后抓住六个“孰与”排比句式,强调与其“思之”“颂之”,不如把天当成物来蓄养和控制。
强调了人类在天地自然面前不是无所作为的,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所以不是“错人而思天”,而是要“错天而思人”。
除了思想内容的深刻性外,该篇文章在表达方式上的最大特点,是大量运用了排比,节奏鲜明,气势磅礴,说理缜密,富有感染力。
这是本文在写作方面最突出的特点。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荀子思想及其文章特色;
2、积累并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句;
3、认识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4、努力挖掘语料在写作方面的借鉴意义。
方法与过程
1、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积累并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通过圈点勾画及品读关键句,梳理思路,把握作者观点;
3、通过合作探究,进一步辩证认识荀子“人定胜天”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培养学生既要认识自然,发挥主观能动性,更要敬畏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积累并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句;
2、通过圈点勾画及品读关键句,梳理思路,把握作者观点。
教学难点
对“人定胜天”思想在当下的辩证认识和评价。
三、说教法学法
1、高二学生对古文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借助于课下注释可以基本理解本文的大体意思,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积累并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圈点勾画及品读关键句,梳理思路,把握作者观点;
3、结合学生学过的《劝学》及对诸子思想的了解,积极激发学生多元思考,通过合作探究,进一步辩证认识荀子“人定胜天”的思想。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从《劝学》中,选取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句子导入,温故知新,激发兴趣,让学生了解荀子思想及文章特色。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PPT)
(板书: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二)解题
请学生找出标题中两个词类活用的字,并翻译标题。
明确本文的学习内容和重点。
学习的选文内容是1、4、5、8段。
学习的重点是天人关系。
(板书:
天、人)
(三)整体感知
通过学生圈点勾画和品读关键语句,引导学生完成本文的教学重点。
1、让学生速读1、4、5、8段,划出每段体现出天人关系的关键句。
第一段的中心观点句:
治乱非天也、时也、地也。
归结:
治乱由人君。
第四段的中心观点句:
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
归结:
天不可畏。
第五段的中心观点句:
人祅则可畏也。
三者错,无安国。
归结:
人祅可畏。
第八段的中心观点句:
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归结:
(人)制天命而用之。
(PPT)
2、让学生诵读1、4段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探讨荀子所说的“天”的内涵是什么以及他对“天”有怎样的认识。
天是天地四时的变化及其规律,与国家的治乱无关,“天”既不能主宰人的命运,人也不能依赖“天”或抱怨“天”。
非天也
治乱非时也
非地也(PPT)
(板书:
天——天行有常)
3、诵读第5段,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人祅”所指的是什么以及荀子有怎样的认识。
生产不精
政令不明三者错,无安国(PPT)
礼义不修
这些现象体现了人事导致的“乱”,所以荀子强调“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这凸显了荀子作为儒学大师的根本立场——用世之心。
做到这些就达到了“治”,这也照应了第一段的“治乱由人”。
(板书:
人——治乱由人)
4、请学生阅读第8段,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天人”关系。
抓住六个“孰与”排比句式,强调与其“思之”“颂之”,不如把天当成物来畜养和控制。
强调了人类在天地自然面前不是无所作为的,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所以不是“错人而思天”,而是要“错天而思人”。
大天而思之物畜而制之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望时而待之应时而使之
因物而多之骋能而化之
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
愿于物之所以生有物之所以成
(PPT)
(板书:
天人关系——制天命而用之)
5、小结:
通过以上诵读探讨,指导学生归纳明确本文的两个观点:
“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完成了本文的教学重点。
(4)延伸探究
通过学生联系当下,合作探究,突破本文的教学难点。
荀子提出了“天行有常”,同时人在天地自然面前又可以大有作为,那么,请学生结合生活现象谈谈对“人定胜天”的认识。
联系当下,图片展示。
(PPT)
1、敬重天,敬畏天;
2、认识规律,合理运用规律;
3、适度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PPT)
总之,“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富国》),就能人定胜天。
可以说,荀子这种“制天命而用之”思想是其“天人之分”思想的进一步深化。
荀子把这一时代赋予的思想运用到历史哲学领域,充分关注了人的问题,使其在对历史哲学理论的阐释中,能与“人”联系起来考察,而不再是外部自然力的附庸。
荀子的历史哲学理论获得了较为独立完整的形态,这种形态能出现在两千年前的先秦时代,是极为可贵的,它至少表明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和对社会、历史、人生问题的深切关注。
人终不能胜天,但人可以用天。
只有遵循大然的客观规律进行生产,人类才能把不完美的东西改造得更完美。
正如大禹治水,不使用人工的堤坝去“堵”泛滥的洪水,而是选择适当的方法去“导”百川以归海。
倒是道家的“天人合一”才应该成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最佳选择。
(5)布置作业:
让学生把本节课学习荀子的哲学思想化为实际运用,实现读写结合,学思结合。
1、完成本文重要文言字词句式的归纳总结。
2、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是如何辩证地看待“事在人为”,请写一篇短文。
附板书设计: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天——天行有常
人——治乱由人
天人关系——制天命而用之
狱中杂记
淮南市寿县二中朱继筠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
2、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本文“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写作特点。
3、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情感,认识其思想局限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借助注释或资料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
2、通过圈点勾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
3、通过诵读品析揣摩本文的思想情感。
4、通过合作探究感受作者的人文情怀,认识其思想局限性。
情感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的人文情怀,尊重生命,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其用法:
2、理解本文“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的思想情感,感受作者的人文情怀,认识其思想局限性。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出示作者画像)
今天我们来到美丽的江城芜湖,与芜湖一衣带水的桐城曾诞生过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一时间“天下文章在桐城”。
作为桐城派的创始人方苞,他在为文上有哪些主张呢?
(让学生结合注释回答,板书课题)
1、知人,强调内容:
清初著名散文家,桐城派古文的创始人,为文主张一种“义法”,即要求做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言有物,说文章要有内容,有丰富的材料;言有序,说文章要有条理和形式技巧。
(板书)
2、论世,强调内容:
《狱中杂记》是方苞因受好友戴名世文字狱牵连而下狱,于狱中写成,主要追述他在刑部狱中见闻和感想。
二、整体感知,把握“言之有物”。
1、要求学生速度课文,注意字音。
(出示幻灯)
窦(dòu)迩(ěr)胥(xū)牖(yǒu)矜(jīn)疑骈(pián)
大辟(pì)罹(lí)缢(yì)痼(gù)奇(jī)羡俾(bǐ)
2、既然作者写了在刑部狱中见闻,那么写了那些人和事呢?
(提示学生勾划出着重叙描的人物)
明确:
两类人物,以作者为代表的狱中犯人,还有就是狱官、禁卒等。
3、下面就大家列举的这些人物,看看他们在狱中各有什么表现?
这个问题分两步完成:
①先指导学生阅读第1、2自然段,在分析过程中要求学生朗读相应语段,说说读后的感受,认识其令人发指的罪行,注意关键词“械”“取保”“剂”“罹”等。
明确:
写出了狱官、禁卒等人不择手段虐待犯人,诈取犯人钱财的罪恶勾当;行刑者、主缚者、主梏扑者残忍狠毒、勒索钱财无耻行径。
(板书)
②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作者把描写矛头指向这些奸诈的官吏,请快速阅读最后三个自然段,看看还有哪些罪行的揭示?
在分析过程中要求学生朗读相应语段,说说读后的感受,认识其令人发指的罪行,注意关键词“生”“诘”“奇羡”等。
明确:
老胥等奸吏贪赃枉法、草菅人命;奸民(狱霸)与狱吏内外勾结,牟取钱财。
(板书)
4、通过同学们圈点勾画和分析,让我们看到了监狱的种种黑幕,在这里道德之良心尽失,法律之公义全无。
那么,是什么造成他们如此残害无辜、贪赃枉法呢?
要求学生找找有关语句,说一说。
明确:
“皆利系者之多”,一个“利”,使无辜者含冤蒙屈、痛苦无告,使不法之徒逍遥法外、肆意妄为,使贪官奸吏暴虐成性,贪赃枉法。
(板书)
5,、由此,文章开头就向读者展示一个悲惨现象,大家读一读,找一找,看看是什么?
明确:
瘟疫流行,死者众多。
其因:
牢房阴暗闭塞,空气污浊,拥挤不堪。
(板书)
6、小结,本文以作者亲历,揭露了清王朝天子脚下监狱的种种黑暗现实,有亲历者的控诉,也有作恶者自白;有罪行的概括叙述,也有典型的事例描写,真可谓“言之有物”,
材料繁富,人物众多。
三、深入探析,把握“言之有序”
1、种种黑幕,种种罪行,作者是亲历者,更何况作者是牵连入狱,自有怨屈的成分,置身于这样污浊不堪狱中,作者写出他的怎样感受呢?
明确:
面对惨象有疑惑——“何故刑部系囚之多至此?
”
面对不公有建议——“傥仁人君子为上昌言”
面对恶行有看法——“术不可不慎”(让学生品析两个“亦然”)
面对不法有谴责——“渫xiè恶吏忍于鬻yù狱,无责也;而道之不明,良吏亦多以脱人于死为功,而不求其情,其枉民也,亦甚矣哉!
”(让学生翻译)
面对无辜有同情——“彼于刑者、缚者,非相仇也,期有得耳;果无有,终亦稍宽之,非仁术乎?
”
2、由此可见,作者针对自己的所见所闻,不是客观冷静的叙述,也融入了他的爱憎情感,即对无辜者深切同情,对“恶吏”揭露和谴责,对不问真情的“良吏”指斥。
3、种种罪行的叙述,种种感受的抒写,构成本文详识的材料、丰富的内容,文章的题目叫“杂记”,哪位同学来为我们解释一下?
明确:
是古代散文中一种文体,因事立义,记述见闻。
4、“因事立义,记述见闻”,种种罪行的叙述,种种感受的抒写,错综交杂,本文有没有杂乱之感呢?
哪位同学来为我们梳理一下本文的思路,教师结合板书给学生提示。
明确:
(板书)有序有物
气列现象:
瘟疫流行,死者众多(质疑)
↓
脉揭根源:
皆利系者之多
↑狱官等虐待犯人、诈取钱财
中狱吏残忍狠毒、勒索钱财
批罪行奸吏贪赃枉法、草菅人命
奸民(狱霸)与狱吏内外勾结,牟取钱财
贯感受:
同情谴责批判——人文情怀
四、延伸探究,领会微言大义
1、学习领会了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可现在我有一个问题,想和同学们探讨探讨,《康熙微服私访记》想必大家看过,剧中康熙给我们留下什么印象?
明确:
圣贤明君,惩奸除恶,除暴安良,让我们看了大快人心,真要为他点个“赞”。
2、文中似乎也有这样的表述,大家找一找,明确:
“余伏见圣上好生之德”(让学生解释“伏见”、“好生之德”)。
似乎康熙就是这样一个明君,那么文中一个个冤情恶行,真如作者所说“傥仁人君子为上昌言”(让学生解释“傥”),“昌言”难达,深受蒙蔽吗?
就是狱吏们“术不可不慎”吗?
你怎么认识作者的这种说法。
讨论明确
1、为避文字狱(更何况作者当时还在狱中)
2、是作者思想局限性的反映。
(术不可以不慎,寄望于君王的仁心发现)
若学生有这样的理解,教师也不妨再做一些引导启发:
作者作为一个有见识思想的人,难道他看不到这些黑暗腐败产生的根本原因吗?
他真的认为是职业使这些人做坏事的吗?
(学生回答后,归纳出第三点)
3、体现一个文人深切的人文关怀。
(人道精神,尊重生命)
作者当时尚在狱中,敢于将狱中的种种黑暗揭露出来,秉承的是中国文人为生民立命的情怀,他说君王有“好生之德,同于往圣”,或许我们看到的是他思想的局限性,但何尝又不是希望君王改变刑狱黑暗腐败的良苦用心的委婉体现呢?
因为对于君主专制的国家,向来我们只能寄望于“上明政平”,作者没有直接痛斥朝政,归罪君王,是不想触怒君王而于政无补。
就像孟子赞齐宣王、梁惠“有不忍仁之心”,可以实行“不忍仁之政”一样,体现的是对苍生的大同情大关怀。
似乎
五、拓展训练,展示文情文采
1、记述见闻,表达爱憎,体现出文人学者方苞仁爱之心,即对生命的尊重和悯爱,由此带给我们很多感触。
让学生随意发言,说说自己的感想。
2、把自己的感想结合事例,写一篇“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短文。
附板书设计:
狱中杂记方苞
有序有物
气列现象:
瘟疫流行,死者众多(质疑)
↓
脉揭根源:
皆利系者之多
↑狱官等虐待犯人、诈取钱财
中狱吏残忍狠毒、勒索钱财
批罪行奸吏贪赃枉法、草菅人命
奸民(狱霸)与狱吏内外勾结,牟取钱财
贯感受:
同情谴责批判——人文情怀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淮南市寿县二中朱继筠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
2、学会抓住关键词句快速理清文章思路的方法
3、品读本文抑扬顿挫且富于感情的语言,因声求气,体会作者行文的匠心,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过程与方法
1、从“叹”字入手,提要钩玄,理清文脉,欣赏文意委婉的特点。
2、通过品读析义、合作探究等方法,感受文势上的扬抑和起落,体会作者行文的匠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悟“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
2、在作者的慨叹中,体悟中国古代文人的儒者情怀。
教学重点: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
2、学会抓住关键词句快速理清文章思路的方法
教学难点:
1、领悟本文气脉的抑扬顿挫。
2、体悟中国古代文人的儒者情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两千年多年前的荀子在《天论》里说过,“治乱非天也”,也就是说治乱跟天命无关,而“人祅则可畏也”,也就是说治乱跟人事有关。
而北宋的欧阳修也发出同样的慨叹。
今天我们就这个“叹”字入手,来品析《伶官传序》。
一、借“叹”理文思(板书)(PPT)
1、我们平时在抒发内心强烈的情感时,一般都会通过怎样的语言方式来表达呢?
请同学们举几个例子说说,
——感叹句,反问句,祈使句,语气词等。
例: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2、请学生速度课文,勾画出文中表达慨叹的语句。
“呜呼!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3、品读这些句子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你读出了什么?
(学生分组活动:
朗诵,读出味道,边读边评。
)
①“呜呼!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PPT)
——读语气词(呜呼,哉),开篇“呜呼”如天风携海雨般喷薄而出,抒发对历史沉重的慨叹;反问句(岂非),抓住句式强调特点,得观点(强调人事的作用)
评兴盛衰败的道理由于人事。
(论据:
得天下,失天下)
一叹:
引观点——盛衰皆由人事(PPT)
②“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PPT)
——读对比鲜明语句,体会其强盛志满意得之情和衰败深沉悲叹之意。
二叹:
得结论——忧劳兴国,逸豫亡身(PPT)
③“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PPT)
——读反问(岂独……也哉?
),抓住“独”字释义,品读出言外之味,发人深省。
三叹:
启深思——岂独伶人(PPT)
4、小结:
由以上三句揭示文章思想的句子,我们可以明白,作者首先把论述的角度定为“人事”,然后由此推断出“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进一步拓展揭示历朝历代治国安邦的教训。
二、因“叹”求文气(PPT)
我们从作者的三“叹”里把握了文思,那么作者为何一叹再叹?
同学们分小组思考讨论,然后指定代表回答。
教师巡视,根据回答情况,可适当从“为文”“委婉”等方面去启发。
明确:
1、抑扬顿挫的笔法,文似看山不喜平,语势时升时降,跌宕起伏,又一气呵成,给人酣畅淋漓之感。
在文气的大起大落中,能更好地引出发人深省的教训。
(文中在得出结论时,紧跟一句“自然之理也”,这是一处闲笔吗?
于是得出第二种理解。
)(PPT)
2、“自然之理也”,说明这个道理没有什么特别、难懂的地方。
孟子就已经强调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这自然之理,就是得不到统治者的重视,以至于重蹈灭亡的例子,时有发生。
作者的叹,就是想引起为国者的关注。
(我们同学也联系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PPT)
3、欧阳修总结历史教训,就是为在世及后世君主提供借鉴的史论,但他不想去生硬说理,而是娓娓道来,婉转动人,慨叹庄宗败亡,并且以叹始终,于反复咏叹中显现委婉的韵致。
(PPT)
好,以上是我们对作者一叹再叹的理解。
谁解其中味?
欧阳若在世,会不会感叹我们是他的知音呢?
三、闻叹见忧心(PPT)
1、请学生谈谈作者为文时北宋王朝的社会现实。
明确:
1北宋君王吸取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大力削弱武官权力,“崇文抑武”,加强中央集权。
2“购买和平”是宋朝处理外交问题的主要对策,为了保证国家安全,大量养兵也不能解燃眉之急,于是只能通过与辽金西夏议和而换取和平,比如澶渊之盟,岁输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换的120年兵戎免除。
3承平日久,民风奢靡,耽于享乐,“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柳永《望海潮》)“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量月营聚,然后敢发书。
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
”(司马光《训俭示康》)(PPT)
2、再读文本,找出文中中心句强调的重点是什么?
明确:
(PPT)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人事”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逸豫”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所溺”
作者首先把论述的角度定为“人事”,然后由此推断出“逸豫”导致“身死国灭”,进一步拓展揭示历朝历代治国安邦的教训。
3、从这些以上这些关键词句中,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我们能读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
1中国传统文化里有修史传统,目的是总结经验教训,而对于史家而言,也是修齐治平的手段,正如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②儒者情怀,北宋大儒张横渠有言:
“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四句话最能表出儒者的襟怀,也最能开显儒者的器识与宏愿,这也是欧阳修一生的真实写照。
这一叹也可称得上是千古浩叹了。
四、作业(PPT)
从对这句话“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感悟,写一篇短文。
附板书
伶官传序
理文思
叹求文气
见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