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单元复习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052573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3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单元复习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单元复习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单元复习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单元复习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单元复习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单元复习学案.docx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单元复习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单元复习学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单元复习学案.docx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单元复习学案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学习目标】

1.掌握荒漠化的概念、形成原因和治理措施

2.理解不同地区荒漠化产生的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3.了解森林的生态效益及原始森林的分布

4.理解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及其生态脆弱性

5.掌握热带雨林的合理开发及保护的措施

【主干知识梳理】

1.我国荒漠化类型及分布

Ø土地沙漠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沙丘入侵或沙丘活化,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Ø石质荒漠化——石灰岩地区水土流失,致使岩石裸露,土地生产力极低,主要分布在西南喀斯特地区。

Ø次生盐渍化——土壤中盐分过分富集主要与灌溉不当及蒸发旺盛有关,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西北地区。

2.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

主要分布地区

主要危害

过度樵采

干旱区的能源缺乏地区

草场遭破坏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

加速草场退化和沙化

过度开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

沙质土壤肥力下降,废弃耕地变沙地,使土地沙化连片发展

水资源利用不当

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

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次生盐碱化

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邻近城镇或者工矿开发区

建设用地周围草场退化、沙化

3.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Ø控制人口增长

Ø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Ø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Ø合理利用水资源

Ø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4.森林的生态环保功能

Ø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

Ø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因沙

5.不同区域森林的主要生态效益比较

湿润地区、山地丘陵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干旱、半干旱地区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沿海地区

防止海风、海浪侵袭

城市、交通道路两侧

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减弱噪声等

热带雨林

维持全球碳氧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大气成分、促进水循环

6.热带雨林的保护措施

Ø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

Ø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Ø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Ø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

Ø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

Ø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典型例题】

例1下图示意我国39°N附近某区域。

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区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是()

A.甲B.乙C.丙D.丁

2.如果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将会导致()

A.甲地区植被退化

B.乙地区沙化

C.丙地区荒漠化

D.丁地区植被改善

例2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可对沙丘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主要作用机制是()

A.降低风速进而增加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

B.增加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而减少堆积

C.促进风沙流携沙能力的增强而增大侵蚀

D.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

例3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

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

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

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

据此完成1~3题。

年份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植株数量

灌木植物

1

1.00

1.00

1.00

1.00

草本植物

1

1.18

1.20

1.21

1.23

地上生物量

灌木植物

1

1.09

1.10

1.12

1.11

草本植物

1

1.47

1.55

1.52

1.53

地下生物量

灌木植物

1

1.01

0.99

0.98

0.97

草本植物

1

1.21

1.29

1.42

1.58

1.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①生物量提高 ②生物量降低 ③植株密度改变 ④植被分布改变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2.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A.植株数量B.总生物量C.地上生物量D.地下生物量

3.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

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

【拓展训练】

读“我国西北地区沙地分布及内蒙古某县20世纪70~90年代末人口增长与荒漠化发展图”,完成1~2题。

1.据图中信息分析,该县荒漠化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干旱B.过度开垦

C.开采矿产D.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2.针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不断发展的问题,应该采取的整治措施是(  )

A.恢复地表植被,退耕还牧B.实施人工降雨

C.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粮食生产D.发展立体农业

3.右图是世界某区域略图。

据报道,近年来④地所在区域非法牧场扩张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你认为主要有哪些负面影响?

【过关检测】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荒漠化状况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区域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有(  )

①过度放牧 ②环境污染加剧 ③地处西北内陆,降水稀少 ④过度农垦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2.下列对图中荒漠化扩展及治理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华北大部分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B.荒漠化正向东、向北推进

C.土地荒漠化的扩展与冬季风有关

D.在绿洲内部采取封沙育草等工程措施进行治理

读“我国南方某地区不同坡度地形比例图”(图甲)和“能源消费结构图”(图乙),回答3~4题。

3.从材料中推断,本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

A.大气污染B.水土流失C.土地荒漠化D.水污染

4.解决本地区上述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是(  )

①开发小水电 ②封山育林,禁止采伐 

③用矿物燃料替代薪柴、秸秆等生物能 ④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5.下图显示包兰铁路宁夏沙坡头段某处的景观。

其中草方格沙障是为保护铁路而建的工程设施。

草方格沙障的主要作用有(  )

①能使地面粗糙,减小风力 

②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 

③减少蒸发,防止土地盐碱化 

④涵养水源,减轻水土流失

A.③④B.②④C.①③D.①②

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示意图”。

读图,回答6~8题。

6.图中甲区域是我国某重要的农作物产区,该区域发展该种农作物的有利条件是(  )

①夏季光照充足,日较差大 ②劳动力资源丰富、廉价

③本地消费市场广阔 ④有较丰富的灌溉水源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

7.图中乙处大面积分布有荒漠,其主要形成原因可能是(  )

A.过度放牧与黄河多年断流

B.工矿区、居民点和交通线的建设

C.修建梯田与不合理的灌溉

D.全球气候变暖,降水大幅度减少

8.图中丙处要减少荒漠化,可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是(  )

A.禁止开垦、放牧等经济活动

B.实施环境移民

C.合理分配内流河上、下游的水资源

D.引黄河水大力植树造林

9.下图是“世界各大陆荒漠构成状况图”。

①④两大陆温带荒漠成因各不同,产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大陆面积和轮廓B.过度放牧和樵采

C.纬度位置和垦耕D.海陆位置和地形

下图为“我国历史时期森林遭破坏地区分布图”。

读图回答10~11题。

10.关于下列地区森林现状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a地区为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②b地区以人工林、次生林为主

③c地区森林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d地区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采伐林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图中e地区与森林破坏有关的常见自然灾害和生态问题有(  )

①沙尘暴 ②泥石流 ③水土流失 ④台风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某地,相同面积、不同土地覆被水土流失的观测结果如下表。

据此完成12~13题。

12.相同降雨强度下,泥沙量由小到大依次为(  )

A.混交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B.混交林地 油松幼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

C.混交林地 油松幼林地 荒草地 坡耕地

D.混交林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坡耕地

13.下列判断中,符合该地情况的是(  )

①自然恢复植被的生态效益优于人工单一树种针叶林 ②开垦坡地可有效改善当地生态 

③森林树种越丰富,生态效益越优 ④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优于退耕还草

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

读“三江平原湿地变化图”,回答14~15题。

14.三江平原湿地形成因素组合正确的是(  )

①气候冷湿 ②地势低平,不利排水 ③土壤存在冻土层,不利地表水下渗 

④河流较多,降水较多 ⑤植被稀少 ⑥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小

A.①②③⑤⑥B.①③⑤⑥

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⑥

15.湿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过度开荒垦殖B.气候变化

C.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D.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

16.下列关于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的开发是导致雨林被毁的直接原因

B.该区雨林破坏的背景是当地人口素质低下

C.过度的焚耕开垦(迁移农业)是亚马孙地区破坏雨林的唯一方式

D.巴西政府正式公布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下图示意1990~2010年世界各大洲(南极洲除外)森林面积净变化(单位:

百万公顷/年)。

读图,完成17~18题。

17.图示世界森林面积的净变化带来的影响(  )

A.二氧化碳减少B.全球降水增多

C.冰川体积增大D.全球气候变暖

18.导致亚洲森林面积净变化的原因最可信的是(  )

A.伐木与深加工B.开发矿产资源

C.从毁林到造林D.严禁砍伐森林

2013年4月10日,人民日报报道,巴西大片热带雨林被牛“吃掉”。

下图为巴西帕拉州非法砍伐雨林后的牧场。

据此回答19~20题。

19.下列关于巴西大片热带雨林被牛“吃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巴西养牛业迅猛发展,间接推动了雨林的非法砍伐

B.热带雨林的森林是牛的食物来源

C.热带雨林生态稳固,破坏后容易恢复

D.大力发展养牛业,增加收入,有利于当地可持续发展

20.沿海海拔低的国家十分关心热带雨林地区木材采伐量,原因是(  )

A.森林减少会使温室气体迅速增加,气温升高,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B.这些国家是木材的主要消费国,森林减少会使木材价格上涨,生产成本增加

C.这些国家航运发达,木材砍伐多就能增加航运收入

D.森林减少会造成二氧化碳增加,使这些国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

21.读“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图”及“荒漠化发展与结果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是_____。

随距海里程的增加,本区自东向西降水______,干旱程度_____。

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西北地区为我国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

(2)从“荒漠化的发展与结果”图中看出,土地荒漠化的最终结果是___________的长期丧失,其实质是______的退化。

(3)简述导致西北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22.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西北某地区和欧洲某国示意图。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和法国有关专家经过考察,发现宁夏北部、贺兰山东麓地区的小气候十分适合优质葡萄的生长。

宁夏人民经过两年的辛勤劳动,完成了2000hm2葡萄基地和防护林的建设。

材料三 Q、R两地气候资料对比。

地点

海拔高度(m)

1月均温(℃)

7月均温(℃)

1月降水量(mm)

7月降水量(mm)

年降水量(mm)

年日照时数(小时)

R

201

2.6

20.7

54.1

60.6

824.5

1 975.3

Q

1 111

-8.4

23.3

1.2

42.2

193.7

2 975.7

(1)分析R地1月份均温比Q地高的主要原因。

 

(2)与法国相比,贺兰山东麓地区发展葡萄种植有哪些有利条件?

 

(3)如果大量引用黄河水发展葡萄生产,可能对本地(P、Q所在地区)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4)图中P处地势____高/低)于Q处;土壤盐分_______(高/低)于Q处,请分析原因。

 

2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

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

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24.图1为“银川平原湿地分布图”,图2为“银川平原年蒸发量和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

读图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昔日银川水系发达,湖泊湿地资源丰富。

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银川的湖泊湿地大幅度萎缩。

通过扩湖整治和沟道水系连通等工程的实施,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但同时也出现了乱垦乱牧、水体污染等问题。

(1)读图1,说出贺兰山的走向及其地理意义。

 

(2)指出银川湿地的主要类型。

简述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

 

(3)分析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银川湖泊湿地大幅度萎缩的主要原因。

 

(4)请提出保护银川湿地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参考答案

【典型例题】

例11-2DC

例2D

例31-3ADD

【拓展训练】

1.B2.A

3.热带雨林被大面积砍伐;全球温室气体浓度上升,气候变暖加剧;水土流失,河流泥沙增加等。

【过关检测】

1-5DCBCD6-10BBCDA11-15BDBCA16-20ADCAA

21.

(1)干旱递减增强

(2)土地生产力土地

(3)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④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⑤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22.

(1)R地海拔较低,冬季R地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西风)的影响,而Q地受寒冷的冬季风影响;R地处沿海,Q地处内陆。

(2)夏季高温,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冬季气温低,病虫害少;劳动力丰富廉价。

(3)对本地区的影响:

若灌溉方式不合理,易出现土壤次生盐渍化。

对中下游地区的影响:

本地区灌溉用水过多,可能造成黄河中下游水量减少或断流。

(4)高低P处地下水位深,蒸发弱,地表盐分积累少;而Q处地下水位高,蒸发强,地表盐分积累多,且灌溉方式不合理,易出现土壤次生盐渍化。

23.

(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较大。

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路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水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3)(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4)(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

(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若所提措施不符合当地实际,如植树造林,不得分)

24.

(1)南北(东北-西南)走向。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内蒙古与宁夏分界线,内外流域分界线);阻止了西北侧流沙的侵入;减轻了寒冷的冬季风对宁夏平原的冻害;夏季风的迎风坡,可增加降水量。

(2)河流湿地、湖泊湿地。

 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3)自然原因:

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河流泥沙淤积。

人为原因:

围湖造田;城市和交通建设用地等。

(4)退耕(牧)还湿;防治湿地污染;制定和实施保护湿地的法规;生产(农业、工业)、生活节约用水;提高公民环保意识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