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的调查与分析.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05159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的调查与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的调查与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的调查与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的调查与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的调查与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的调查与分析.doc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的调查与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的调查与分析.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的调查与分析.doc

关于武汉市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陈佩

目前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呈下降趋势、就业的结构性失衡日渐突出、就业观念仍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因此,必须重新审视高等教育扩招政策、政府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提供全面政策支持、高校加强教育目标的针对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与培训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大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形式也经历了沧桑巨变。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经历了从“统包统配”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转变。

“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观虽然已逐渐被社会所接受,也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所认可。

近年来,在逐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指导思想下,高校不断地大幅度扩招,加之对少数民族学生入学时的政策倾斜,使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逐日突出。

关键词:

就业率,结构性失衡,政策,心态

    一·通过资料,目前少数名族大学生就业存在以下问题:

   1.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率呈下降趋势。

  新疆高校1999年开始扩招之后,在校大学生人数不断上升,平均每年以20%至30%的速度在增长,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数也在不断上升。

与此同时,就业率逐渐走低。

根据有关部门统计,2003年来,新疆高校大学生一次就业率基本保持在70%左右,与全国的平均水平大体相当,但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一次就业率在20%左右,而且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率还在在不断下降。

在城镇少数民族家庭的调查中,近三年,有67.72%的大学生没有就业,只有32.28%的大学生已经就业。

调查结果还显示,被调查对象中未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占到总数的66.28%,就业率为33.82%,实际就业率可能更低。

  2.结构性失衡日渐突出。

   由于新疆经济欠发达、南北疆经济发展又不平衡,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对不同专业的少数民族人才的需求差距悬殊,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学科存在着失衡现象,具体体现在地区性失衡和行业性失衡两个方面。

地区性失衡表现在越是偏远贫困地区,就业越是困难。

落后地区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安心地投身于当地建设的最重要的地方,但同时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最困难的地方。

行业性失衡是行业性失衡。

由于各个行业的利益分配不均衡,社会保障不一致,使得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多集中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经济效益较好的大中型企业。

而对于那些规模小的私营企业、民营企业则是瞻前顾后,迟迟不愿签约。

据问卷调查显示,有48.81%的学生表示“愿意”去党政机关工作,有30.83%的学生“愿意”去事业单位工作,有17.98%的学生“愿意”大中型国有企业工作,有5.53%的学生愿意去民营企业工作,但作为首选却寥寥无几。

实际已在民营企业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只有2.55%。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

总体来说,政府、学校以及学生自身行为的非理性等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最终导致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问题的出现。

原因分析如下:

  1.扩招速度过快

  连年扩招,使在校生和毕业生大幅的、成倍的增长。

2003年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人数是9702人,2005年就达到19580人,递增102%。

远远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和社会发展水平,增加了巨大的就业压力。

诚然,随着新疆经济建设的发展,新疆高等教育也需相应的发展。

但在迅速发展它的同时,应考虑新疆全面发展的需求和承受能力。

如果盲目追求高速度,会对大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2.就业政策上的问题

  恢复高考二十多年来,高考民汉分数线一直存在150-200分的差距(或再考虑到有些科目是当地出题,少数民族学生得分的课目构成等因素,实际水平差距还要大得多)没有改变。

调查中,有36.14%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大学里感到最困难和棘手的问题是学习基础差。

基础教育的差距导致民汉学生两个标准进入高校,高校也只能以两个标准考核和要求,以两个标准毕业。

毕业之后进入同一个人才市场,而市场无情,没有两个标准,它只用一个标准衡量、评价、录用。

因此,导致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尤其困难。

  3.用人单位选人标准与学校培养目标不匹配

   高校培养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有所长,但实际工作能力却大打折扣,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训,才能达到用人标准,这必然会增加用人单位的运营成本。

作为人力资源投资方的用人单位,人力资本的投资升值空间是他们共同考虑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讲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愿意把工作机会提供给“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是无可厚非的。

但也正是这一要求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求职的瓶颈。

据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企业选人最看中的是工作经验,有37%的企业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时最缺乏的是工作经验,有23%的企业认为还缺乏专业知识,还有11.4%的企业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缺乏汉语表达能力。

   通过对大学生参加面试感受的分析发现,不同的用人单位表现出不同用人的理念。

一些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非常看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专业对口和现有工作经验、能力,在招聘面试中就侧重这方面的考核,要求也很严格。

企业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有36.4%的企业认为最好是“专业对口”,有13.6%的企业认为“专业对口”是用人的主要条件,还有14.1%的企业认为专业不对口,绝不录用。

用人单位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水平的要求也非常高。

据调查,有24.9%的企业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水平非常重视,47.7%的企业比较重视,只有0.5%的企业认为不重要。

这说明专业局限和汉语水平给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困难。

同时也说明一些用人单位对专业限制过于苛刻,不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在相关领域就业,因而必定造成就业渠道狭窄。

   与此同时也应看到,学校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有企业坦言,高校的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目前高校人才培养内容中,普遍缺少实践环节和创新思维教育,显然与社会需求不完全合拍。

用人单位对少数民族毕业生总体的认同程度不高,必然导致“有效需求上的就业难。

”企业调查显示,只有0.9%的企业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很满意,有5%的企业认为不满意,而存有顾虑不回答的多达48.6%。

   4.少数民族大学生择业时的不良心态

  少数民族大学生处在人生的特殊阶段,社会阅历较浅,心理尚未成熟,择业时一旦遇到挫折,稚嫩的心灵极易受到伤害。

少数民族大学生择业时的不良心态表现在三方面:

  

(1)过高的预期和攀比心理

  期望是面向未来的一种心理取向。

少数民族大学生追求理想的职业,追求自身价值得以实现,是一种正常的要求。

另外,现在上大学不再是单纯受教育,而是要投入相当数额的资本。

城镇居民问卷调查显示,被调查的少数民族家庭中51.92%的家庭年总收入在2万元以下,而子女在校期间一年的平均总花费是10770.15元,每年支付给一个上大学孩子的生活费和学费,占家庭收入50%以上的家庭达到40.41%,占家庭收入50%的有25.37%,甚至有的家庭负债供子女读书。

在被调查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中,有57.12%的学生在大学里感到最困难和棘手的问题是学费、生活费紧缺。

因此完成学业并在短期得到回报的迫切心情不难理解。

但是现实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往往是不如人意。

当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观愿望超过了客观条件,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对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就会缺乏应有的思想准备,导致过低地评价自己,对前途丧失信心。

如对高收入的期望和追求,有89.14%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抱有上大学就意味着就业、上大学就能找一个好工作的心理倾向,而面对现实的反差,产生强烈的震撼,导致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对自己的学识、能力和前途都失去信心。

有44.62%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对整个就业形势所持的是失望、没有信心。

  

(2)从众心理与保守心理

  有些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没有树立起一个正确的择业观,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求职标准,更没有总体职业规划。

同时在择业过程中,缺乏相应机构对其职业能力、职业倾向和职业选择的指导。

随着传播媒体的宣传导向,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忽视自身的特性,参照社会的取向,跟着感觉走。

表现再就业上,思想不够解放,观念没有更新,视野狭窄,缺乏竞争意识,缺乏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和了解,缺乏面对挫折的心理准备。

  (3)焦虑情绪和依赖心理

  有些少数民族大学生虽然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但是由于他们成长过程一般比较顺利,没有遇到过挫折,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方面没有得到锻炼。

在择业时,面对选择又不能很好依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做出合理的决策,而是过分依赖父母和其他人的意见进行取舍,表现出依赖被动,不能“该出手时就出手”。

择业的失败体验又加剧了急于求成的心理负担,再经过招聘的残酷竞争和时间的无情推进,更加剧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不安、烦躁、着急、焦虑,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在此一系列问题下,农民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动因和目标产生了怀疑,就业难造成社会财富和人才极大地浪费,导致农民家庭贫困,生活水平明显下降。

因此解决这些问题刻不容缓。

 

  三·解决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1.政府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应提供全面的政策支持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政策是新疆就业政策的一个方面,政府要加快制定和完善保障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权益的各项政策,促进就业市场的健康发育,加快劳动人事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等相关制度的改革,实现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规范化和法制化。

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少数民族的基础教育,逐渐减少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学时的政策倾斜,相对加大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时的就业政策倾斜。

同时,政府不同于高校,掌握着最全面的信息,应发挥自身优势,主动为高校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指导,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往往受到利益和自尊心的驱使愿意到待遇丰厚、环境优越的地方工作,然而这种工作的岗位毕竟有限。

因此,我们应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新疆高校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武装少数民族学生,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

通过思想教育可以让学生认清社会,了解国情、区情,充分认识当前新疆的就业形势,引导他们到需要的地方去,并使他们意识到贫困地区、基层单位、乡镇企业等地方人才紧缺,到那里更能体现知识的价值,更有发展创造的空间,更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3.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就业指导工作

  对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一要重视。

应重新定位就业指导工作,加大投入,改善条件;二要采取多种形式。

保障和支持就业指导机构的建设、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开展毕业生求职技能培训,多提供给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三要建立全员及全程的就业指导工作。

即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并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四要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并大力进行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并不是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创业,也不是让大学生一毕业就去创业,而是给大学生播下将来创业的种子,知道应该如何创业,根据什么样的条件,创办什么样的事业。

当机会来临时,他就会抓住机会进行创业。

 

陈佩,10091190,经济学院,经济学类。

指导老师:

李然注释:

1、周济.教育部周济部长在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

2、马强,张莉.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探析[J],东南大学学报,2003,

(2)

3、崔什平.换个思路看就业[N],中国教育报,2003年4月4日

4、赖德胜.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大学毕业生失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4)

5、高校毕业生就业对策研究课题.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问题德思考,高教探索,1998,

(2)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