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必修2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检测题.docx
《最新必修2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检测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必修2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检测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必修2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检测题
2009—2010学年度下学期
高一历史单元测试(3)
[新课标版]命题范围
(范围:
必修Ⅱ·第5—6单元)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A或B)涂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将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右图所示历史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A.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B.商品经济渐趋衰落
C.中国传统饮食不够丰富
D.中国饮食受到了西方饮食文化的冲击买办和他们的洋老板一起吃西餐
2.假如你生活在1911-1913年的中国,你不可能见到的历史现象有()
A.废止缠足已成为国家的一项法令
B.有生以来,度过了第一个国庆节
C.通过电视了解到了武昌起义的消息
D.在外出时,被人强行剪掉了自己的辫子
3.下列有关右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的表述,正确的是()
粮票、布票和油票
A.其目的是保证我国生活必需品的供应B.反映了当时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下降
C.使人们过上富裕的生活D.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较大
4.20世纪90年代,当年的粮、油、布票证,如今逐渐成了收藏家的藏品。
这一历史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
B.农村改革推动了粮、棉、油产量的迅速增长
C.城市企业改革不断深入发展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5.右图是《中国保存至今最早的蒸汽机车》,这辆机车应该
最早运行于()
A.淞沪铁路
B.唐(山)胥(各庄)铁路
C.宝成铁路
D.兰新铁路
6.右图为《20世纪末以来,轿车进入百姓生活》。
下列有关此
图反映的历史现象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
B.推动了城市交通网的建设
C.轿车已成为市民的主要代步工具
D.使城市道路更加拥挤
7.拉开中国民航序幕的是()
A.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
B.北京至天津航线的开通
C.新中国初期,取消了乘飞机的限制
D.改革开放后,乘飞机出行的人越来越多
8.近代中国的广大内陆地区仍然使用竹排或牛羊皮筏子等原始工具运输载客,而不用轮船。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的影响程度不同B.人们的思想意识不同
C.地理环境不同D.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9.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在中国境内,最早的中文报刊出现于()
A.鸦片战争前B.两次鸦片战争期间
C.洋务运动时期D.戊戌变法时期
1,3,5
2,4,6
10.2007年夏,易建联成功登入美国NBA。
假如要欣赏易建联所在的雄鹿队与姚明所在的火箭队之间直播比赛,最佳的观看方式是()
A.电影B.电视C.互联网D.手机电视
11.下列四部电影,按电影艺术的发展阶段来划分,不同于其他各项的是()
A.《歌女红牡丹》B.《渔光曲》C.《风云儿女》D.《定军山》
12.右图所示历史现象在中国最早出现于()
A.20世纪70年代
B.20世纪8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
D.21世纪初
13.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具体表现为()
①美国经济繁荣②国民贫富差距扩大
③毫无顾忌的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④股票投机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4.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源于()
A.工业领域B.农业领域C.金融领域D.商业领域
15.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了1/3以上,失业工人超过3千万有人哀叹:
“世界末日已经来临。
”体现了这场经济危机的特点是()
A.范围广B.破坏大C.持续时间长D.来势凶猛
16.胡佛认为市场机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能够自动调节经济活动,为此他干预经济的主要手段是()
A.联邦政府和私人企业合作B.劳资双方自愿合作
C.销毁“过剩”商品D.自由放任
17.罗斯福就职演说(1933年3月):
“我们最重大的首要任务,是使人民有工作可做……由政府本身直接募工,可以部分的完成这一任务。
”罗斯福新政期间,为此而采取的重大举措是在()
A.整顿财政金融方面
B.工业方面
C.农业方面
D.社会福利方面
18.兴办右图所示工程的根本目的是()
A.增加就业机会
B.刺激生产消费
C.稳定社会秩序
D.复兴工业田纳西水利工程
19.1933年的某一天,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又重新响起了电锣声,纽约股票价格猛涨15%。
道琼斯的股票行情发报机传出了这样一句话:
“幸福的日子又到了”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美国政府()
A.整顿财政金融B.调整工业生产
C.调节农业生产D.实行以工代赈
20.罗斯福新政对美国乃至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罗斯福新政的最深远影响是()
A.美国工业生产水平创历史新高B.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D.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
21.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这一历史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罗斯福新政的推行B.凯恩斯主义的推行
C.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推行D.“混合经济”的出现
22.下图所示历史现象出现的最直接原因是()
社会保险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1971年)
A.凯恩斯主义的盛行B.国家干预经济
C.建立“福利国家”D.“新经济”的出现
23.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经济部门是()
A.服务业B.农业C.工业D.“新经济”
24.如右图所示《网上购物》,出现这一历史现象主要得
益于()
A.计算机的发明
B.互联网的出现
C.经济全球化的出现
D.“新经济”的出现
25.下列有关“新经济“的表述,错误正确的是()
A.以知识经济为基础
B.以信息技术为主导
C.这一概念由美国的一家杂志率先提出
D.“新经济”就是第三产业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1,3,5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26题10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5分,第29题13分,共50分。
26.(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早在道光年间,随着西方商品对民众生活模式的冲击,趋洋附西的倾向就在时势的流变中推动着生活习俗的演变。
“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
重楼曰洋楼,采轿曰洋轿,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
材料二传统社会的价值观是“贵义贱利”,居于“四民之末”的商人是没有社会地位的。
但是,晚清社会的发展却从根本上逆转了传统的价值观,“重商”不仅发展为影响深远持久的社会思潮,而且也改变了清王朝的国策,由“重农抑商”变为“以工商立国”。
表现在社会风尚方面,……商人不仅捐纳功名跻身于绅士之列,而且有名望的绅士们也相率从商,在绅与商的交互渗透中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绅商”阶层。
在社会交往中,也出现“交往重衣冠而不问出身”的时俗。
……同时,社交应酬也带有明显的商业利益,而不再以联络友情为主。
材料三受西方民主平等观念的影响,从属于晚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大业的社会习俗的变革,……一向被社会歧视受性别不平等压制的妇女,开始走向社会,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并为男女平等而斗争。
同时在一般礼仪中严格的“等级”、“身份”的界限也开始趋于模糊。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回答: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晚清习俗中所表现出的社会现象(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
(6分)
27.(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
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凭陵,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遂致力于办报,籍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材料二1895年到1898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12种,其中80%左右是中国人自办的。
这些报刊中,影响较大的是鼓吹变法的政治性报刊,有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有专门报道市场调查的,此外还有专门为稍通文墨的人办的通俗报刊,有为妇女儿童们创办的妇孺报,也有为各行各业创办的行业报。
这就是近代新闻史上的第一次办报高潮。
——方晓红《中国新闻史》
材料三阅读下列图片: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有识之士倡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
(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报刊这一传播媒体在当时发展的突出特点。
(3分)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三份报刊所宣传的主要思想。
(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报刊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
(2分)
28.(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
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
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
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奠定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苗枫林《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根据美国官方的数字,从1973年到1995年中期,美国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36%,而普通职工的实际小时工资却下降了14%。
在80年代,所有的收入增额都归于上层的20%的职工,而其中1%占去了增额的64%。
如果不以工资计,而以收入计,差距就更大,最上层的1%的人得到增长额的90%。
总的趋势是,20%的上层家庭的收入不断上升,而下层20%不断下降,1993年前者是后者的13.4倍,打破了美国的历史纪录。
——资中筠:
《20世纪的美国》
材料三2007年6月,中国正式通过《劳动合同法》。
它的定位表明:
中国政府准备在法律的构建上直面当前劳资分配的不合理状况。
它将成为扭转长期以来我国强资本弱劳力的标志性拐点,通过国家意志力的形式,缔造一种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
《劳动合同法》还没实施,反对和要求修改的意见已经到处飞。
——2008.3《中国新闻周刊》
材料四新政从一开始就遭到一部分资本家的反对,他们嫌罗斯福太迁就工人。
……在国会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有人高喊:
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18页逐字逐句抄来的。
——内森·米勒《罗斯福传》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美国政府实行什么经济法令?
它涉及到哪些方面的内容?
(4分)
(2)对于这些社会保障措施,你将如何评价并简要说明理由。
(3分)
(3)面对材料二反映的社会现象,你认为是哪些历史原因造成的?
试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4分)
(4)材料三和四反映了什么共同的社会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二者原因出现的本质差异。
(4分)
29.(13分)古今中外的政权十分重视救灾、减灾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保障救灾措施的有效实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成立了一些官办救灾机构,并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与官办救灾机构不同的是,民办救灾机构的钱粮等救助元素或房屋、土地等不动产主要来源于民间,或来源于国民的义务纳输,或来源于乡绅、商贾的捐助。
……在救灾过程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是实施国家救灾工程,兴修水利以防御水灾旱灾造成的损失;二是增加国家或民间村社的粮食储备,以应不时之需。
材料二1844年英国议会通过一项法令,规定8至13岁的儿童每天工作6.5小时,外加3小时教育时间;13至19岁的青工和女工每天工作12小时。
1847年5月,十小时工作的提案在下院通过,6月8日“十小时法案”得到王室批准成为法令。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材料三二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走上了福利国家道路,但福利政策的长期实行导致巨额公共开支,国家不堪重担,社会成员劳动积极性下降,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
——《世界文明史》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救灾、减灾的主要特点。
(2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在社会保障方面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3分)
(3)根据所学知识,概括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政府为解决大量工人失业的现象所采取的措施及其历史意义。
(3分)
(4)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发达国家建立起比较完善社会福利制度的原因。
(3分)
(5)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认识。
(2分)
附加题
30.(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速度(以195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基数,年平均增长率%)
年份
国别
1951—1981
1951—1960
1961—1970
1971—1980
联邦德国
5.2
8.6
4.7
2.8
美国
3.4
3.2
3.8
3.1
日本
7.8
7.9
11.2
4.8
法国
4.8
5.0
5.6
3.7
英国
2.5
2.8
2.9
1.8
材料二新世纪到来之际,我们已经创造了2000多万个新的就业岗位,出现了30多年来最快速的经济增长,失业率为30年来的最低水平,贫困率降到20年间最低点,非洲裔美国人和拉美裔美国人的失业率达到最低,出现了42年间第一次的连续财政盈余。
——克林顿总统国情咨文(2000年1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1-1980年欧美主要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9分)
(2)材料二所示经济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什么经济形式的出现?
这一经济形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5DCAAB6—10CBDAB11—15DCBCB16—20DDCAC21—25BCADD
1,3,5
2,4,6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26题10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5分,第29题13分,共50分。
26.(10分)社会现象:
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传统的轻视商业的社会价值观发生变化。
商业的发展影响到商人的社会地位及社会交往;民主平等的社会观念引起社会习俗的变化。
(4分)
原因:
晚清时期中国近代化开始,西方民主、平等的政治观念和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逐渐提高。
清政府开始实施重商主义的政策。
(6分)
27.(12分)
(1)原因:
列强入侵,民族危亡;清廷腐败,政治黑暗(或内忧外患,危机日重)。
(2分)目的:
舆论宣传,唤醒民众,革新图存。
(2分)
(2)中国人自办为主;政论报刊影响最大;内容丰富,贴近民众。
(3分)
(3)宣传维新变法(或资产阶级改良、君主立宪也可),民主革命(或三民主义、民主共和也可),民主与科学(或反封建专制和封建思想也可)。
(3分)
(4)宣传进步思想文化,批判落后封建制度,唤醒民众觉悟,支持配合政治革命。
(2分)
28.(15分)
(1)《国家工业复兴法》。
内容:
以工代赈;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工人可自由参加工会;规定最高工时;规定最低工资;禁用童工。
(4分)
(2)评价:
(此题为开放性题,回答下面两种观点都可得分,最高为3分)
观点一:
它主要是统治阶级为克服危机,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
理由:
以工代赈、发放失业救助金、实行紧急救助等措施都是在危机发生后紧急状态下采取的临时性措施。
(3分)
观点二:
它主要是为统治阶级为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而进行的长期性制度建设。
理由:
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抢先养老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等都是在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的长期性制度建设。
(3分)
(3)财富增长并没有与国民收入同步增长,分配不均;过分强调国家积累,忽视多数社会成员的利益诉求;政府税收较多;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尤其是知识经济出现,没掌握新技术的工人收入相对下降;政府减少公共开支,缩小福利规模。
(4分)
(4)问题:
资方反对政府扶持劳方,缓和矛盾的政策。
差异:
前者目的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为实现社会公平与和谐。
后者目的是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恢复,是从维护资产阶级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
(4分)
29.(13分)
(1)特点:
政府救济与民间救济相结合;救灾与减灾相结合;(2分)
(2)国家通过立法保障劳动者权益。
(1分)成因:
工业革命后工人受剥削沉重,工人运动兴起;统治阶级维护政权的需要;人权观念加强和民主政治的发展。
(2分)
(3)做法:
直接救济;以工代赈。
(1分)意义:
增加就业,刺激了消费和生产;缓和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
(2分)
(4)生产力提高;吸取经济危机的教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3分)
(5)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经济增长为福利政策提供了物质保障;克服福利政策带来的弊端,福利政策应与促进社会发展相结合。
(2分)
附加题:
30.(12分)
(1)①凯恩斯主义盛行,欧美主要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70年代出现了“混合经济”。
(3分)
②建立“福利国家”,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使穷人受惠不少,社会秩序相对安定。
(2分)
③第三产业兴起,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
(2分)
④以电子计算机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2分)
⑵经济形式:
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的出现。
(2分)
主要特点:
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