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轴线位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034920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轴线位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基础轴线位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基础轴线位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基础轴线位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基础轴线位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础轴线位移.docx

《基础轴线位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轴线位移.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础轴线位移.docx

基础轴线位移

12.2.1基础轴线位移

1.现象

砖基础由大放脚砌至室内地坪标高(±0.000)处,其轴线与上部墙体轴线错位。

基础轴线位移多发生在住宅工程的内横墙,这将使上层墙体和基础产生偏心受压,影响结构受力性能。

2.原因分析

(1)基础是将龙门板中线引至基槽内进行摆底砌筑。

基础大放脚进行收分(退台)砌筑时,由于收分尺寸不易掌握准确,砌至大放脚顶处,再砌基础直墙部位容易发生轴线位移。

(2)横墙基础的轴线,一般应在槽边打中心桩,有的工程放线仅在山墙处有控制桩,横墙轴线由山墙一端排尺控制,由于基础一般是先砌外纵墙和山墙部位,待砌横墙基础时,基槽中线被封在纵墙基础外侧,无法吊线找中。

若采取隔墙吊中,轴线容易产生更大的偏差。

有的槽边中心控制桩,由于堆土、放料或运输小车的碰撞而丢失、移位。

3.防治措施

(1)在建筑物定位放线,外墙角处必须设置标志板(图12-1),并有相应的保护措施,防止槽边堆土和进行其他作业时碰撞而发生移动。

标志板下设永久性中心桩(打入地面一平,四周用混凝土封固),标志板拉通线时,应先与中心桩核对。

为便于机械开挖基槽,标志板也可在基槽开挖后钉设。

(2)横墙轴线不宜采用基槽内排尺法控制,应设置中心桩。

横墙中心桩应打入与地面一平,为便于排尺和拉中线,中心桩之间不宜堆土和放料,挖槽时应用砖覆盖,以便于清土寻找。

在横墙基础拉中线时,可复核相邻轴线距离,以验证中心桩是否有移位情况。

(3)为防止砌筑基础大放脚收分不匀而造成轴线位移,应在基础收分部分砌完后,拉通线重新核对,并以新定出的轴线为准,砌筑基础直墙部分。

12.2.2基础标高偏差

1.现象

基础砌至室内地坪(±0.000)处,标高不在同一水平面。

基础标高相差较大时,会影响上层墙体标高的控制。

2.原因分析

(1)砖基础下部的基层(灰土、混凝土)标高偏差较大,因而在砌筑基础时对标高不易控制。

(2)由于基础大放脚宽大,基础皮数杆不能贴近,难以察觉所砌砖层与皮数杆的标高差。

(3)基础大放脚填芯砖采用大面积铺灰的砌筑方法,由于铺灰厚薄不匀或铺灰面太长,砌筑速度跟不上,砂浆因停歇时间过久挤浆困难,灰缝不易压薄而出现冒高现象。

3.防治措施

(1)应加强对基层标高的控制,尽量控制在允许负偏差之内。

砌筑基础前,应将基土垫平。

(2)基础皮数杆可采用小断面(20mm×20mm)方木或钢筋制作,使用时,将皮数杆直接夹砌在基础中心位置。

采用基础外侧立皮数杆检查标高时,应配以水准尺校对水平(图12-2)。

(3)宽大基础大放脚的砌筑,应采取双面挂线保持横向水平,砌筑填芯砖应采取小面积铺灰,随铺随砌,顶面不应高于外侧跟线砖的高度。

12.2.3基础防潮层失效

基础防潮层作法大致有三种:

(1)抹20mm厚1:

2:

3水泥砂浆(掺适量防水剂);

(2)M10水泥砂浆二砖三缝;(3)60mm厚C15或C20混凝土圈梁。

1.现象

防潮层开裂或抹压不密实,不能有效地阻止地下水分沿基础向上渗透,造成墙体经常潮湿,使室内粉刷层剥落。

外墙受潮后,经盐碱和冻融作用,年久后,砖墙表皮逐层酥松剥落,影响居住环境卫生和结构承载力。

2.原因分析

(1)防潮层的失效不是当时或短期内能发现的质量问题,因此,施工质量容易被忽视。

如施工中经常发生砂浆混用,将砌基础剩余的砂浆作为防潮砂浆使用,或在砌筑浆中随意加一些水泥,这些都达不到防潮砂浆的配合比要求。

(2)在防潮层施工前,基面上不作清理,不浇水或浇水不够,影响防潮砂浆与基面的粘结。

操作时表面抹压不实,养护不好,使防潮层因早期脱水,强度和密度达不到要求,或者出现裂缝。

(3)冬期施工防潮层因受冻失效。

3.防治措施

(1)防潮层应作为独立的隐蔽工程项目,在整个建筑基础工程完工后进行操作,施工时尽量不留或少留施工缝。

(2)防潮层下面三层砖要求满铺满挤,横、竖向灰缝砂浆都要饱满,240mm墙防潮层下的顶皮砖,应采用满丁砌法。

(3)防潮层施工宜安排在基础房心土回填后进行,避免填土时对防潮层的损坏。

(4)如设计对防潮层作法未作具体规定时,宜采用20mm厚1:

2.5水泥砂浆掺适量防水剂的作法,操作要求如下。

1)清除基面上的泥土、砂浆等杂物,将被碰动的砖块重新砌筑,充分浇水润湿,待表面略见风干,即可进行防潮层施工。

2)两边贴尺抹防潮层,保证20mm厚度。

不允许用防潮层的厚度来调整基础标高的偏差。

3)砂浆表面用木抹子揉平,待开始起干时,即可进行抹压(2~3遍)。

抹压时,可在表面撒少许干水泥或刷一遍水泥净浆,以进一步堵塞砂浆毛细管通路。

防潮层施工应尽量不留施工缝,一次做齐,如必须留置,则应留在门位置。

4)防潮层砂浆抹完后,第二天即可浇水养护。

可在防潮层上铺20-30mm厚砂子,上面铺一层砖,每日浇水一次,这样能保持良好的防潮养护环境。

至少养护3d,才能在上面砌筑墙体。

(5)60mm厚混凝土圈子梁的防潮层施工,应注意混凝土石子级配和砂石含泥量,圈梁面层应加强抹压,也可采取撒干水泥压光处理,养护方法同水泥砂浆防潮层。

(6)防潮层砂浆和混凝土中禁止掺盐,在无保温条件下,不应进行冬期施工。

防潮层应按隐蔽工程进行验收。

12.3.1砖砌体组砌混乱

1.现象

混水墙面组砖方法混乱,出现直缝和“二层皮”,砖柱采用先砌四周后填心的包心砌法,里外皮砖层互不相咬,形成周圈通天缝,降低了砌体强度和整体性;砖规格尺寸误差对清水墙面影响较大,如组砌形式不当,形成竖缝宽窄不均,影响美观。

2.原因分析

(1)因混水墙面要抹灰,操作人员容易忽视组砌形式,或者操作人员缺乏砌筑基本技能,因此,出现了多层砖的直缝和“二层皮”现象。

(2)砌筑砖柱需要大量的七分砖来满足内外砖层错缝的要求(图12-3),打制七分砖会增加工作量,影响砌筑效率,而且砖损耗很大。

当操作人员思想不够重视,又缺乏严格检查的情况下,三七砖柱习惯于用包心砌法(图12-4)。

3.防治措施

(1)应使操作者了解砖墙组砌形式不单是为了清水墙美观,同时也是为了使墙体具有较好的受力性能。

因此,墙体中砖缝搭接不得少于1/4砖长;内外皮砖层最多隔200mm就应有一层丁砖拉结。

烧结普通砖采用一顺一丁、梅花丁或三顺一丁砌法,多孔砖采用一顺一丁或梅花丁砌法均可满足这一要求。

为了节约,允许使用半砖头,但应分散砌于混水墙中。

(2)加强对操作人员的技能培训和考核,达不到技能要求者,不能上岗操作。

(3)砖柱的组砌方法,应根据砖柱断面尺寸和实际使用情况统一考虑,但不允许采用包心砌法。

(4)砌筑砖柱所需的异形尺寸砖,宜采用无齿锯切割,或在砖厂生产。

(5)砖柱横竖和灰缝的砂浆都必须饱满,每砌完一层砖,都要进行一次竖缝刮塞缝工作,以提高砌体强度。

(6)墙体组砌形式的选用,可根据受力性能和砖的尺寸误差确定。

一般清水墙面常选用一顺一丁和梅花丁组砌方法;砖砌蓄水池宜采用三顺一丁组砌方法;双面清水墙,如工业厂房围护墙、围墙等,可采取三七缝组砌方法。

由于一般砖长度正偏差、宽度负偏差较多,采用梅花丁组砌形式,可使所砌墙面的竖缝宽度均匀一致。

在同一栋号工程中,应尽量使用同一砖厂的砖,以避免因砖的规格尺寸误差而经常变动组砌方法。

12.3.2砖缝砂浆不饱满,砂浆与砖粘结不良

1.现象

砌体水平灰缝砂浆饱满度低于80%;竖缝出现瞎缝,特别是空心砖墙,常出现较多的透明缝;砌筑清水墙采用取缩口铺灰,缩口缝深度甚至达20mm以上,影响砂浆饱满度。

砖在砌筑前未浇水湿润,干砖上墙,或铺灰长度过长,致使砂浆与砖粘结不良。

2.原因分析

(1)低强度等级的砂浆,如使用水泥砂浆,因水泥砂浆和易性差,砌筑时挤浆费劲,操作者用大铲或瓦刀铺刮砂浆后,使底灰立生空穴,砂浆不饱满。

(2)用干砖砌墙,使砂浆早期脱水而降低强度,且与砖的粘结力下降,而干砖表面的粉屑又起隔离作用,减弱了砖与砂浆层的粘结。

(3)用铺浆法砌筑,有时因铺浆过长,砌筑速度跟不上,砂浆中的水分被底砖吸收,使砌上砖层与砂浆失去粘结。

(4)砌清水墙时,为了省去刮缝工序,采取了大缩口的铺灰方法,使砌体砖缝缩口深度达20mm以上,既降低了砂浆饱满度,又增加了勾缝工作量。

3.防治措施

(1)改善砂浆和易性是确保灰缝砂浆饱满度和提高粘结强度的关键。

详见12.1.2“砂浆和易性差,沉底结硬”的防治措施。

(2)改进砌筑方法。

不宜采取铺浆法或摆砖砌筑,应推广“三一砌砖法”,即使用大铲,一块砖、一铲灰、一挤揉的砌筑方法。

(3)当采用铺浆法砌筑时,必须控制铺浆的长度,一般气温情况下不得超过750mm,当施工期间气温超过30℃时,不得超过50mm。

(4)严禁用干砖砌墙。

砌筑前1~2d应将砖浇湿,使砌筑时烧结普通砖和多孔砖的含水率达到10%—15%;灰砂砖和粉煤灰砖的含水率达到8%—12%。

(5)冬期施工时,在正温度条件下也应将砖面适当湿润后再砌筑。

负温下施工无法浇砖时,应适当增大砂浆的稠度。

对于9度抗震设防地区,在严冬无法浇砖情况下,不能进行砌筑。

12.3.3清水墙面游丁走缝

1.现象

大面积的清水墙面常出现丁砖竖缝歪斜、宽窄不匀,丁不压中(丁砖在下层顺砖上不居中),清水墙窗台部位与窗间墙部位的上下竖缝发生错位、搬家等,直接影响到清水墙面的美观。

2.原因分析

(1)砖的长、宽尺寸误差较大,如砖的长为正偏差,宽为负偏差,砌一顺一丁时,竖缝宽度不易掌握,稍不注意就会产生游丁走缝。

(2)开始砌墙摆砖时,未考虑窗口位置对砖竖缝的影响,当砌至窗台处分窗口尺寸时,窗的边线不在竖缝位置,使窗间墙的竖缝搬家,上下错位。

(3)里脚手砌外清水墙,需经常探身穿看外墙面的竖缝垂直度,砌至一定高度后,穿看墙缝不太方便,容易产生误差,稍有疏忽就会出游丁走缝。

3.防治措施

(1)砌筑清水墙,应选取边角整齐、色泽均匀的砖。

(2)砌清水墙前应进行统一摆底,并先对现场砖的尺寸进行实测,以便确定组砌方法和调整竖缝宽度。

(3)摆底时应将窗口位置引出,使砖的竖缝尽量与窗口边线相齐,如安排不开,可适当移动窗口位置(一般不大于20mm)。

当窗口宽度不符合砖的模数(如1.8m宽)时,应将七分头砖留在窗口下部的中央,以保持窗间墙处上下竖缝不错位(图12-5)。

(4)游丁走缝主要是丁砖游动所引起,因此在砌筑时,必须强调丁压中,即丁砖的中线与下层顺砖的中线重合。

(5)在砌大面积清水墙(如山墙)时,在开始砌的几层砖中,沿墙角1m处,用线坠吊一次竖缝的垂直度,至少保持一步架高度有准确的垂直度。

(6)沿墙面每隔一定间距,在竖缝处弹墨线,墨线用经纬仪或线坠引测。

当砌至一定高度(一步架或一层墙)后,将墨线向上引伸,以作为控制游丁走缝的基准。

12.3.4“螺丝”墙

1.现象

砌完一个层高的墙体时,同一砌层的标高差一皮砖的厚度,不能交圈。

2.原因分析

砌筑时,没有按皮数杆控制砖的层数。

每当砌至基础面和预制混凝土楼板上接砌砖墙时,由于标高偏差大,皮数杆往往不能与砖层吻合,需要在砌筑中用灰缝,在砌至层高赶上皮数杆时,与相邻位置的砖墙正好差一皮砖,形成“螺丝”墙。

3.防治措施

(1)砌墙前先测定所砌部位基面标高误差,通过调整灰缝厚度,调整墙体标高。

(2)调整同一墙面标高误差时,可采取提(或压)缝的办法,砌筑时应注意灰缝均匀,标高误差应分配在一步架的各层砖缝中,逐层调整。

(3)挂线两端应相互呼应,注意同一条平线所砌砖的层数是否皮数杆上的砖层数相符。

(4)当内外墙有高差,砖层数不好对照时,应以窗台为界由上向下倒清砖层数。

当砌至一定高度时,可检查与相邻墙体水平线的平行度,以便及时发现标高误差。

(5)在墙体一步架砌完前,应进行抄平弹半米线,用半米线向上引尺检查标高误差,墙体基面的标高误差,墙体基面的标高误差,应在一步架内调整完毕。

12.3.5清水墙面水平缝不直,墙面凹凸不平

1.现象

同一条水平缝宽度不一致,个别砖冒线砌筑;水平缝不垂;墙体中部(两步脚手架交接处)凹凸不平。

2.原因分析

(1)由于砖在制坯和晾干过程中,底条面因受压墩厚了一些,形成砖的两个条面大小不等,厚度约差2~3mm。

砌砖时,如若大小条面随意跟线,必须使灰缝宽度不一致,个别砖大条面偏大较多,不易将灰缝砂浆压薄,因而出现冒线砌筑。

(2)所砌的墙体长度超过20m,拉线不紧,挂线产生不垂,跟线砌筑后,灰缝就会出现下垂现象。

(3)搭脚手排木直接压墙,使接砌墙体出现“捞活”(砌脚手板以下部位);挂立线时没有从下步脚手架墙面向上引伸,使墙体在两步架交接处,出现凹凸不平、水平灰缝不直等现象。

(4)由于第一步架墙体出现垂直偏差,接砌第二步架时进行了调整,因而在两步架交接处出现凹凸不平。

3.防治措施

(1)砌砖应采取小面跟线,因一般砖的小面楞角裁口整齐,表面洁净。

用小面跟线不仅能使灰缝均匀,而且可提高砌筑效率。

(2)挂线长度超长(15~20m)时,应加腰线。

腰线砖深出墙面30~40mm,将挂线搭在砖面上,由角端检查挂线的平直度,用腰线砖的灰缝厚度调平。

(3)墙体砌至脚手架排木搭设部位时,预留脚手眼,并继续砌至高出脚手板面一层砖,以消灭“捞活”。

挂立线应由下面一步架墙面引伸,立线延至下部墙面至少0.5m。

挂立线吊直后,拉紧平线,用线坠吊平线和立线,当线坠与平线、立线相重,即“三线归一”时,则可认为立线正确无误。

12.3.6清水墙面勾缝不符合要求

1.现象

清水墙面勾缝深浅不一致,竖缝不牢,十字缝搭接不平,墙缝内残浆未扫净,墙面被砂浆严重当污染;脚手眼处堵塞不严、不平,留有永久痕迹(堵孔砖与原墙面色泽不一致);勾缝砂浆开裂、脱落。

2.原因分析

(1)清水墙面勾缝前未经开缝,刮缝深度不够或用大缩口缝砌砖,使勾缝砂浆不平,深浅不一致。

竖缝挤浆不严,勾缝砂浆悬空未与缝内底灰接触,与平缝十字搭接不平,容易开裂、脱落。

(2)脚手眼堵塞不严,补缝砂浆不饱满。

堵孔砖与原墙面的砖色泽不致,在脚手眼处留下永久痕迹。

(3)勾缝前对墙面浇水润湿程度不够,使勾缝砂浆早期脱水而收缩开裂。

墙缝内浮类未清理干净,影响勾缝砂浆与灰缝内砂浆的粘结,日久后脱落。

(4)采取加浆勾缝时,因托灰板接触墙面,使墙面被勾缝水泥砂浆弄脏而留下印痕。

如墙面浇水过湿,扫缝时墙面也容易被砂浆污染。

3.防治措施

(1)清水墙面勾缝所用水泥的凝结时间和安定性复验应合格。

砂浆的配合比应符合设计要求。

(2)勾缝前,必须对墙体砖缺楞掉角部位、瞎缝、刮缝深度不够的灰缝进行开凿。

开凿深度为10mm左右,缝子上下切口应开凿整齐。

(3)砌墙时应保存一部分砖,供填塞脚手眼用。

脚手眼堵塞前,先将洞内的残余砂浆剔除干净,并浇水润湿(冲去浮灰),然后铺以砂浆用砖挤严。

横、竖灰缝均应填实砂浆,顶砖缝采取喂灰方法塞严砂浆,以减少脚手眼对墙体强度的影响。

(4)勾缝前,应提前浇水冲刷墙面的浮灰(包括清除灰缝表面不实部分),待砖墙表面略见风干时,再开始勾缝。

(5)勾缝用1:

1.5水泥细砂砂浆,细砂应过筛,砂浆稠度以勾缝镏子挑起不落为宜。

(6)外清水墙勾凹缝,凹缝深度为4~5mm,为使凹缝切口整齐,宜将勾缝镏子做成倒梯形断面。

操作时用镏子将勾缝砂浆压入缝内,并来回压实,上下口切齐。

竖缝镏子断面构造相同,竖缝应与上下水平缝搭接平整,左右切口要齐。

为防止托灰板对墙面的污染,将板端刨成尖角,以减少与墙面的接触。

(7)勾完缝后,待勾缝砂浆略被砖面吸水起干,即可进行扫缝。

扫缝应顺缝扫,先水平缝,后竖缝,扫缝时应不断地料掉扫帚中的砂浆粉粒,以减少对墙面的污染。

(8)干燥天气,勾缝后应喷水养护。

12.3.7墙体留槎形式不符合规定,接槎不严

1.现象

砌筑时不按规范执行,随意留直槎,且多留置阴槎,槎口部位用砖渣填砌,留槎部位接槎砂浆不严,灰缝不顺直,使墙体拉结性能严重削弱。

2.原因分析

(1)操作人员对留槎形式与抗震性能的关系缺乏认识,习惯于留直槎,认为留斜槎费事,技术要求高,不如留直槎方便,而且多数留阴槎。

有时由于施工操作不便,如外脚手砌墙,横墙留斜槎较困难而留置直槎。

(2)施工组织不当,造成留槎过多。

由于重视不够,留直槎时,漏放拉结筋,或拉结筋长度、间距未按规定执行;拉结筋部位的砂浆不饱满,使钢筋锈蚀。

(3)后砌120mm厚隔墙留置的阳槎(马牙槎)不正不直,接槎时由于咬槎深度较大(砌十字缝时咬槎深120mm),使接槎砖上部灰缝不易塞严。

(4)斜槎留置方法不统一,留置大斜槎工作量大,斜槎灰缝平直度难以控制,使接槎部位不顺线。

(5)施工洞口随意留设,运料小车将混凝土、砂浆撒落在洞口留槎部位,影响接槎质量。

填砌施工洞的砖、色泽与原墙不一致,影响清水墙面的美观。

3.防治措施

(1)在安排施工组织计划时,对施工留槎应作统一考虑。

外墙大角尽量做到同步砌筑不留槎,或一步架留槎,二步架改为同步砌筑,以加强墙角的整体性。

纵横墙交接处,有条件时尽量安排同步砌筑,如外脚手砌纵墙,横墙可以与此同步砌筑,工作面互不干扰。

这样可尽量减少留槎部位,有利于房屋的整体性。

(2)执行抗震设防地区不得留直槎的规定,斜槎宜采取18层斜槎砌法,为防止因操作不熟练,使接槎处水平缝不直,可以加立小皮数杆。

清水墙留槎,如遇有门窗口,应将留槎部位砌至转角门窗口边,在门窗口框边立皮数杆,以控制标高。

(3)非抗震设防地区,当留斜槎确有困难时,应留引出墙面120mm的直槎,并按规定设拉结筋,使咬槎砖缝便于接砌,以保证接槎质量,增强墙体的整体性。

(4)应注意接槎的质量。

首先应将接槎处理干净,然后浇水湿润,接槎时,槎面要填实砂浆,并保持灰缝平直。

(5)后砌非承隔墙,可于墙中引出凸槎,对抗震设防地区还应按规定设置拉结钢筋,非抗震设防地区的120mm隔墙,也可采取在墙面上留榫式槎的作法。

接槎时,应在榫式槎洞口内先填塞砂浆,顶皮砖的上部灰缝用大铲或瓦片将砂浆塞严,以稳固隔墙,减少留槎洞口对墙体断面的削弱。

(6)外清水墙施工洞口(竖井架上料口)留槎部位,应加以保护和遮盖盖,防止运料小车碰撞槎子和撒落混凝土、砂浆造成污染。

为使填砌施工洞口用砖规格和色泽与墙体保持一致,在施工洞口附近应保存一部分原砌墙用砖,供填砌洞口时使用。

12.3.8配筋砌体钢筋遗漏和锈蚀

1.现象

配筋砌体(水平配筋)中的钢筋在操作时漏放,或没有按照设计规定位置;配筋砖缝中砂浆不饱满,年久钢筋遭遇到严重锈蚀而失去作用。

上述两种现象会使配筋砌体强度大幅度地降低。

2.原因分析

(1)配筋砌体钢筋漏放,主要是操作时疏忽造成的。

由于管理不善,待配筋砌体砌完后,才发现配筋网片有剩余,但已无法查对,往往不了了之。

(2)配筋砌体灰缝厚度不够,特别当同一条灰缝中,有的部位(如窗间墙)有配筋,有的部位无配筋时,皮数杆灰缝若按无配筋砌体划制,造成配筋部位灰缝厚度偏小,使配筋在灰缝中没有保护层,或局部未被砂浆包裹,造成钢筋锈蚀。

3.防治措施

(1)砌体中的配筋与混凝土中的钢筋一样,都属于隐蔽工程项目,应加强检查,并填写检查记录存档。

施工中,对所砌部位需要的配筋应一次备齐,以便检查有无遗漏。

砌筑时,配筋端头应从砖缝处露出,作为配筋标志。

(2)配筋宜采用冷拨钢丝点焊网片,砌筑时,应适当增加灰缝厚度(以钢筋网片厚度上下各有2mm保护层为宜)。

如同一标高面有配筋和无配筋应一次备齐,上便检查有无遗漏。

砌筑时,配筋端头应从砖缝处露出,作为配筋标志。

(3)为了确保砖缝中钢筋保护层的质量,应先将钢筋网片刷水泥净浆。

网片放置前,底面砖层的纵横竖缝应用砂浆填实,以增强砌体强度,同时也能防止铺浆砌筑时,砂浆掉入竖缝中而出现露筋现象。

(4)配筋砌体一般均使用强度等级较高的水泥砂浆,为了使挤浆严实,严禁用干砖砌筑。

应采取满铺满挤(也可适当敲砖振实砂浆层),使钢筋能很好地被砂浆包裹。

(5)如有条件,可在钢筋表面涂刷防腐涂料或防锈剂。

12.4墙体裂

由于地基不均匀下沉和温度变化的影响,以及墙体局部受压承载力不足等原因,常使砖墙表面产生一些不同性质的裂缝。

砖混结构由于地基不均匀下沉或温度变化引起的一般性裂缝(除严重开裂外)不危及结构安全和使用,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致使这裂缝屡有发生,形成隐患,当在地震或其他荷载作用下,容易引起提前破坏。

故对此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采取措施,减少和防止五角裂缝的产生。

对于墙体因局部受压承载力不足引起的裂缝,则必须高度重视,一旦裂缝出现,有可能导致墙体的倒塌坡坏,后果相当严重。

12.4.1地基不均匀下沉引起墙体裂缝

1.现象

(1)斜裂缝一般发生在纵墙的两端,多数裂缝通过窗口的两个角,裂缝向沉降较大的主向倾斜,并由下向上发展。

横墙由于刚度较大(门窗洞也少),一般不会产生太大的相对变形,故很少出现这类裂缝。

裂缝多出现在底层墙体,向上逐渐减少,裂缝宽度下大上小,常常在房屋建成后不久就出现,其数量及宽度随时间而逐渐发展。

(2)窗间墙水平裂缝一般在窗间墙的上下对角外成对角,沉降大的一边裂缝在下,沉降小的一边裂缝在上。

(3)竖向裂缝发生在纵墙中央的顶部和底层窗台处,裂缝上宽下窄。

当纵墙顶层有钢筋混凝土圈梁时,项层中央顶部竖直裂缝则较少。

2.原因分析

(1)斜裂缝主要发生在软地基上的墙体中,由于地基不均匀下沉,使墙体承受较大的剪切力,当结构刚度较差,施工质量和材料强度不能满足要求时,导致墙体开裂。

(2)窗间墙水平裂缝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地基没降量较大,沉降单元上部受到阻力,使窗间墙受到较大的水平剪力,而发生上下位置的水平裂缝。

(3)房屋底层窗台下竖直裂缝,是由于窗间墙承受载后,窗台墙起着反梁作用,特别是较宽大的窗口或窗间墙承受较大的集中荷载情况下(如礼堂、厂房等工程),建在软土地基上的房屋,窗台墙因反向变形过大而开裂,严生重时还会挤坏窗口,影响窗扇开启。

另外,地基如建在冻土层上,由于冻胀作用也可能在窗台处发生裂缝。

3.预防措施

(1)加强地基探槽工作。

对于较复杂的地基,在基槽开挖后应进行普遍钎探,待探出的软弱部位进行加固处理后,方可进行基础施工。

(2)合理设置沉降缝。

凡不同荷载(高差悬殊的房层)、长度过大、平面形状较为复杂,同一建筑物地基处理方法不同和有部分地下室的房屋,都应从基础开始分成若干部分,设置沉降缝使其各自沉降,以减少或防止裂缝产生。

沉降缝应有足够的宽度,操作中应防止浇筑圈梁时将断开处浇在一起,或砖头、砂浆等杂物落入缝内,以免房屋不能自由沉降而发生墙体拉裂现象。

(3)加强上部结构的刚度,提高墙体抗剪强度。

由于上部结构刚度较强,可以适当调整地基的不均匀不沉。

故应在基础顶面(±0.000)处及各楼层门窗口上部设置圈梁,减少建筑物端部门窗数量。

设计时,应控制长高比不要过大。

操作中严格执行规范规定,如砖浇水润湿程度,改善砂浆和易性,提高砂浆饱满度,在施工临时间断处留置斜槎。

对于非抗震设防地区的房屋,当留置直槎时,也应留成阳槎,并按规定加设拉结筋,坚决消灭阳槎和无拉结筋的作法。

(4)宽大窗口下部应考虑设混凝土梁或砌反砖旋,以适应窗台反梁作用而变形,防止窗台处产生竖直裂缝。

为避免多层房屋底层窗台下出现裂缝,除了加强基础整体性外,也采取通长配筋的方法来加强。

另外,窗台部位也不宜使用过多的半砖砌筑。

4.治理方法

(1)对于沉降差不大,且已不于发展的一般性细小裂缝,因不会影响结构的安全和使用,采取砂浆抹即可。

(2)对于不均匀沉降仍在发展,裂缝较严重且在继续开展的情况,应本着先加固地基后处理裂缝的原则进行。

一般可采用桩基托换加固方法来加固,即沿基础两侧布置灌注桩,上设抬梁,将原基础圈梁托起,防止地基继续下沉。

然后根据墙本裂缝的严重程度,分别采用灌浆充填法(1:

2水泥砂浆);钢筋网片加固法(250mm×250mmφ4-6钢筋网,用穿墙拉筋固定于墙体两侧,上抹35mm厚M10水泥砂浆或C20细石混凝土);拆砖重砌法(拆去局部砖墙,用高于原强度等级一级的砂浆重新砌筑)进行处理。

12.4.2温度变化引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