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叛逆心理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029973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0.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生叛逆心理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小学生叛逆心理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小学生叛逆心理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小学生叛逆心理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小学生叛逆心理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小学生叛逆心理分析.docx

《中小学生叛逆心理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生叛逆心理分析.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小学生叛逆心理分析.docx

中小学生叛逆心理分析

中学生叛逆心理分析

时间:

2010-10-2509:

05来源:

本站作者:

马茜玲点击:

192次

有一个学校的老师和我谈起一些有关学生的管理问题,他说:

有个别的学生不听老师的话、不接受老师的教导、常与老师顶嘴、和老师对着干等现象。

一些家长也抱怨:

我们的孩子越来越不好管了,你说什么他就偏不做什么。

有时候你刚要说话他就非常烦躁,不愿意听你说下去。

在学校里也常会看到个别学生明知自己做错了事,面对老师的批评、家长的指责、同学的劝告,不但听不进,反而反感、抵触甚至采取过激的言行。

心理分析

以上是老师的叙述,我很能理解老师的这种感受,老师也是平凡的人,也有工作、家庭等方面的压力,所以希望学生能够听话,能把学业学好,自己能省点儿心。

但是,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都有与别人不同的性格特征,和不同的思维模式,也就有了不同的行为方式。

从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是一个人心理发育的转折期,也是关键期。

在这个时期学生有逆反心理是正常现象。

我们的老师和家长需要多一些耐心。

分析上面所述的这些学生,一方面是处在这个心理发育期,一方面是家长、老师和同学的批评、指责、劝告,给这些学生带来的感觉是不被理解、不被尊重,甚至自尊心严重受到伤害,因此,他们也不愿意理解和尊重别人,甚至会做出过激行为。

当然,过激行为的发生,不仅仅是外界的刺激这一方面因素所能引起的,还有学生本身的心理健康程度,需要家长和学校的关注。

特别需要家长知道的是,孩子在这个时期需要正性引导,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要以孩子和家长都能接受的方式作有效沟通和教育。

如果任其发展,或强制教育,可能会导致孩子心理发育受阻,将会形成人格发育不健全——即人格障碍,对孩子将会有一生的影响。

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心理有问题,行为就一定会有问题。

在很多成年人的咨询中,发现心理问题产生的时间,都来自于成长期。

纠正孩子不良行为的基本策略

时间:

2010-04-2313:

08来源:

未知作者:

admin点击:

78次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免不了有时骂人、打架、不完成作业、不遵守纪律等不良行为。

当孩子有不良行为时,父母应采取什么基本策略呢?

●坚持正面教育。

对有不良行为的孩子非打即骂,往往毫无效果,甚至更糟。

首先应对孩子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通过讲道理等使他知道自己错在哪里,鼓励他改正。

●教育措施一致。

家庭教育孩子切忌一个管、一个护;一个严、一个宽。

那样会被孩子钻空子,使家长失去威信,以致根本无法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意见统一,配合默契,有不同看法可过后再说。

●多些理解和宽容。

有时理解和宽容比训斥和惩罚更有力量。

孩子产生不良行为时,应在耐心批评教育后给予安慰,鼓励他振作起来改正错误,在他有好行为时要及时给予表扬。

●给予爱抚和关心。

成长中的儿童常需要父母的亲昵和爱抚,对行为不良的孩子不能讨厌,应该满足其希望得到父母的抚摸、拥抱、亲吻。

心理需求,不仅能加深亲子之情,也能使孩子变得听话、懂事。

●满足归属需要。

孩子需要被人们所接纳,归属他所在的社会、家庭、班级和同伴群。

因此家长应该让孩子参与日常议事、制订计划及集体活动等,使孩子充分感到自己是社会、家庭、群体中的一分子,并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从而严格要求自己,改正不良行为。

●发挥表率作用。

父母应该为孩子做出好榜样,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小学儿童心理特点

时间:

2010-04-2313:

07来源:

未知作者:

admin点击:

84次

6、7岁到12、13岁是儿童开始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

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在小学低年级,儿童还具有明显的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而小学高年级儿童则随着生理年龄的变化,逐步进入青春发育期。

在教育的影响下,小学儿童的认知能力、个性特点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其发展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协调性和过渡性的特点。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感知、注意、记忆的特点。

小学生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渐渐发展到能够较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

比如,在画图时,他们渐渐能够注意到图中各部分的大小比例;他们的感知从无意性、情绪性渐渐向有意性、目的性发展。

起初,他们选择观察对象常常从兴趣出发,以后则渐渐能够按照学习任务的需要去感知事物了。

对于外界事物空间特性的知觉,小学低年级学生还需有具体事物的支持,比如,他们把“三角形”和“小旗子”、“长方形”和“桌面”相联系。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加,他们的空间知觉渐渐从直观向抽象过渡。

对于时间的特性,小学生入学时能掌握他们经验范围内的时间概念,如前天、昨天、大后天等等,但对于与他们的生活关系不太密切的时间单位,如几分,几秒、几世纪等则不能理解,而且对时间长短的判断力也比较差。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时间单位的理解力和对时间长短的判断力都会不断提高,开始逐步懂得珍惜时间,学习的自觉性也日益增强。

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

生动、具体、新颖的事物,较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而对于比较抽象的概念、定理,他们则不感兴趣,因而不易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

另外,小学生的注意范围较小,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比如,边听课边记笔记,同时注意演算速度和准确度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比较困难的。

小学生的记忆最初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

他们对一些有趣的事情能很好地记住,而对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有时记起来却感到困难;他们能记住一些具体的、直观的材料,而对抽象的词、公式和概念却难以记住,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理解能力不断提高,记忆的自觉性、对词的抽象识记和意义识记的能力都会不断提高。

2.想象、思维的特点。

小学生的想象从形象片断、模糊向着越来越能正确、完整地反映现实的方向发展。

比如,在做游戏时,他们已不满足于用两根交叉的棍子表示飞机,而要求飞机要有机翼和螺旋浆等等。

低年级的小学生,想象具有模仿、简单再现和直观、具体的特点,他们在游戏中常重复从成人那里看到的动作和姿势,而且他们想象的游戏动作一般要有某种具体实物的支持。

例如,他们把沙子堆成桥梁、地道等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中高年级,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小,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

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比如,低年级学生在不能直接观察到事物特征的情况下,对某些概念进行概括会感到困难。

就拿“大与小”的概念来说,他们通常是通过对大、小物体的直接感知获得的。

而到了高年级,他们则开始能够依靠表现一定数量关系的词语来进行概括。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掌握概念中直观、外部特征的成分逐渐减少,而掌握抽象、本质特征的成分不断增多。

3.情感的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情感也逐渐变得更加稳定,丰富、深刻了。

低年级小学生虽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

比如,他们受到表扬立即兴高采烈,挨了批评则马上情绪低落。

此时他们虽已初步具有了爱憎的情感,但他们的爱憎还是和具体的事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对父母、亲人的爱等等。

到了小学高年级,他们的情感更为稳定,自我尊重,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道德情感也初步发展起来。

此时他们的好恶不再是只停留在口头或面部表情上,而是常付诸于行动。

比如,他们不仅在内心里崇敬和热爱英雄人物,而且能够以他们为榜样,帮助同学、努力学习……他们已能够把对身边亲人的爱扩展到对教师、对同学的爱和对祖国、对人民的爱。

随着求知欲的日益增强,他们不再满足于同“这是什么”,而开始问“这是为什么”,认识、分析各种问题开始注意从动机、效果多方面评价自己和他人,对成人的依赖性较低年级小学生明显减少。

4.意志的特点。

小学生的身体各器官、系统都生长发育得很快,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但同时因为他们的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所以遇事很容易冲动,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在完成某一任务时,常是靠外部的压力,而不是靠自觉的行动。

在学习活动中,虽然开始时劲头很足,但却往往虎头蛇尾,不能持久地坚持。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会渐渐增强,他们能够自觉地完成作业。

在遇到难题时,有时也能够控制自己不泄气、不分心,直到问题得到解决。

另外,由于小学生的模仿性比较强,因而家庭对他们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特别是现在独生子女家庭比较多,孩子较易形成任性等不良习惯,因而就更应注意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5.性格的特点。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发展,自我评价的能力也不断有所增长。

随着年龄和见识的增长,他们已不再完全依靠教师的评价来估计自己,而是能够把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加以对照,独立地作出评价;他们逐步学会了用道德观点和社会准则来评价别人和自己的行为,尽管他们运用的准则一般还常是很具体的,他们的评价却变得越来越全面,能够同时看到正面和反面、优点与不足。

另外,随着个性的发展,小学生的个性性格特征也不断增强,性格对他们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大。

当然小学生性格的可塑性很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行为会渐渐形成习惯,性格也就越来越稳定,越来越难以改变了。

因而在小学阶段进行有效的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心理能够健康地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青春期叛逆是一种成长的需要

时间:

2010-09-0409:

47来源:

采集作者:

秩名点击:

166次

我的孩子15岁,以前很乖,很听话,现在像变了一个人。

学校的事情不和我们说了,常常和家长顶嘴,动不动就嫌家长烦、啰嗦。

西安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提醒:

青春期是一个过渡期,既属于儿童,也属于成人,身体发育和思维能力几乎和成年人一样,但在经济和情感上还需依赖父母,同时又渴望独立。

青少年是“边缘人”,意味着青少年想要回避成年人的责任时,言行举止往往就像是一个儿童。

有时候他们提出成年人的权利要求时,又像是成年人。

青春期家长的任务是帮助孩子“找到自己”,帮助他们找到“我是谁”的答案。

青少年的叛逆行为,也是他们寻找自我的一种方式。

当然,这并不代表鼓励青少年用暴力和激烈的言辞与父母相处,而是去理解他们行为背后渴望被尊重的心理。

帮助青少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给出建议而不代替他们决定,帮助他们得到自己所需要的,而不是给予家长认为重要的东西。

青少年开始更关注同伴的交往和对自己的评价,这代表他们正在发展情感的自主性。

青春期成熟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孩子和父母情感纽带松弛。

可以说青春期最痛苦的心理上的完成,就是脱离父母的权威,通过撤回对父母的感情,并把感情转向同伴来实现这个过程。

而在成年期,人会转向自己的伴侣而彻底完成与父母的分离,成为情感独立的人。

青春期的孩子有了自己的世界,不那么依赖父母了。

如果有的父母鼓励过度依赖,补偿自己孩子时代的遗憾,或者婚姻不愉快的父母试图从孩子身上获得情感的满足,情感上过于依赖孩子,这些都会影响到孩子的情感独立,甚至影响到成年期寻找伴侣和正常的婚姻生活。

所以,这位家长不必太紧张,西安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希望理解孩子的反叛行为,这是一种成长的需要。

注意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尊重孩子能有效地传递家长的意见,帮助孩子把握成长的方向。

帮助孩子做好心理准备

时间:

2010-04-2313:

09来源:

未知作者:

admin点击:

68次

       为了使二十一世纪人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种种挑战,我国不失时机的提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方针。

在人的全面、综合的素质中,心理素质乃是至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家长自孩子的幼年即开始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一、让孩子形成良好的认知状态和认知品质。

感受新知识、新现象,并不断将之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是未来人的一种新理念、新生活方式。

它可使人们与人类文明保持同步,这也是未来人必备的一种心理品质。

家长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对新事物的兴趣,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并不失时机地让其掌握探究新知识的方法,鼓励孩子大胆想象,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各种感受。

  二、培养孩子合作的社会性心理品质。

孩子面对的人际环境中有家庭关系、友情关系、同伴关系等各种人际关系,家长要在孩子处理这些关系过程中加强与父母、老师、同伴的合作,使孩子形成合作意识,掌握合作技巧,并以此获得人际关系支持和相应的人际地位。

  三、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情绪品质。

家长要让孩子善于表达、宣泄、体察、控制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情感,以适应各种活动情绪的需要。

在学习、游戏、生活等活动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情绪品质。

  四、指导孩子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

正确、积极的自我观念能规范自己的行为,反之则会出现偏激行为,对年幼孩子来说,家长既要让他们有“重要的自我”意识,也要有“重要的他人”观念,力图使他们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走出“自我中心”,学会关注周围的生活中的“他人”。

  五、锻炼孩子的意志,当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要让他们勇敢、顽强地面对各种困境。

对于幼小的孩子,可以交给他一件力所能及的任务,并要求他持之以恒地去完成。

  六、让孩子学会建构多元的性格特质。

外向性和内向性性格都有其消极的方面,一个人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下,应当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性格表现方式。

因此,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多元的性格特质,帮助其克服自身性格方面的缺陷,以使其在不同情境下能作出适当的反应。

与孩子沟通有秘诀

时间:

2010-04-2314:

28来源:

未知作者:

admin点击:

21次

    您在和孩子沟通、交流的时候,是否时常会感到牛头不对马嘴,原本是关心孩子,可是他却不领情;想说点知心话,却发现孩子心不在焉其实,孩子在与家长沟通时是有选择性的,如果您无法开启他的心扉,自然也就无法正确地与他进行交流,好话未必能起到好作用。

 

  关心话语:

简练说 

  场景与假设 

  1.您送孩子去上学,出门前,边给他整理衣服边叮嘱他:

“乐乐,路上要小心,过马路时要等绿灯,遇到生人别随便搭腔,遇到什么困难,记得找警察……”可您的孩子却头也不抬:

“妈妈,您真烦人,每天都讲这一套!

” 

  2.您去学校接女儿回家,一路上,边给她擦汗边关切地问:

“苗苗,在学校听话吗?

有没有人欺负你?

还记得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吗?

”结果,女儿给您的回答却是:

“妈妈,我的耳朵都要起茧了!

” 

  事实与结果 

  在这样的交流与沟通中,您越来越无法理解孩子:

这孩子怎么越来越讨厌我?

其实,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家长的关心和爱抚,但“小大人”意识又使他常表现出不愿接受的样子,尤其不喜欢家长“穷追猛打”式的提问和喋喋不休的说教。

 

  应该这样做 

  有位聪明的妈妈曾在儿子上学前故意问:

“路上应该注意什么?

”儿子快乐而骄傲地回答:

“注意安全!

”由此可见,对于关心的话,家长干脆、简练的嘱咐会更加有效。

 

  知心话语:

含情说 

  场景与假设 

  1.您忙了一天了,回到家还要拖着疲乏的身体做饭,可5岁的女儿偏偏有道算术题不会做,过来找您帮忙。

您心里很烦,但压住火气跟她说“知心话”:

“甜甜,妈妈现在忙死了,作业待会儿再做,体谅下妈妈,啊!

”结果,女儿去看动画片了,您后来也忘了这事,第二天早晨醒来,女儿发现作业没写完,大哭大闹,不肯上学。

 

  2.您发现儿子这两天心情不好,整天闷闷不乐,于是您让先生去和他说说知心话,沟通一下,可是,才6岁的儿子居然发脾气了,说爸爸侵犯他的隐私权。

您和先生面面相觑,措手无策。

 

  事实与结果 

  家长放下身段,想和孩子说说知心话,结果,却发现和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

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并不奇怪,随着小家伙的渐渐成长,您会发现,他内心的秘密越来越多了,有时,甚至用谎言来搪塞您的关心。

 

  应该这样做 

  家长若想与孩子交心,首先要注意营造融洽的氛围。

劝导孩子,也应注意方式、方法,比如:

“小强,爸爸给你讲故事,讲爸爸像你这么大时的淘气事儿……”就这样,两代人或隔代人的交流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知心话才能为孩子所接受、理解。

营造让宝宝专注的氛围 

  开心话语:

带理说 

  场景与假设 

  1.您今天升职了,心情愉快,想把这份快乐让4岁的女儿一起分享:

“然然,爸爸厉害吧,如果你以后也像爸爸这么厉害,我和妈妈就满意了!

”没想到,小家伙不以为然:

“我以后肯定比您厉害。

”您笑到一半,却发现女儿的嘴巴噘得高高的,很不开心。

 

  2.女儿今天帮您洗碗了,您很开心,于是递给她一个苹果:

“来,这是妈妈奖励给你的!

”可您发现,女儿的眼神里似乎有些期待,可您不知道她需要的不是苹果,而是一句奖励或者鼓励的话。

 

  事实与结果 

  家长觉得越来越弄不懂孩子,往往自己很快乐的时候,因为一句话或者一件小事“得罪”了孩子,让小家伙变得不开心,再或者,您明明是想让小家伙开心点,却弄巧成拙,反倒让他哭起了鼻子。

开心话能消除孩子心里的不痛快,而一家人分享开心更能增添家庭的凝聚力,不过,如何让开心话有趣而又意味深长却并非易事。

 

  应该这样做 

  有位父亲看书时太困,睡着了,连眼镜都没来得及摘。

醒来后,女儿问他,为什么睡觉时还戴眼镜,这位父亲灵机一动,诙谐地说:

“爸爸做梦也在看书,不戴眼镜看不清字呀!

”而有位妈妈在儿子考试考砸后,一边讲笑话开导他,一边告诉他“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

寓理于趣的回答,使孩子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有益的教育。

教育子女的七大忌语

时间:

2010-04-2314:

28来源:

未知作者:

admin点击:

16次

1.言过其实  

  如“你是全世界最美的女孩”等。

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他们会渐渐分辨出你话中含有水分,于是长大成人后,对他人的称赞也会将信将疑。

此外,听惯家长夸大其词赞扬的孩子,在步入社会后往往只能听好话而听不进反面意见。

  

  2.人身攻击  

  如“你胖得像头猪”等。

智力再低下的孩子也能体味出这类话包含的“恶意”,心灵会受到莫大的伤害。

此外,年幼的孩子还可能信以为真而自暴自弃,最后丧失了自尊和自信。

  

  3.威胁恐吓  

  如“若不好好做作业我就揍你”等。

这种虚张声势的威吓会让孩子丧失对家长的亲近和信任。

  

  4.冷若冰霜  

  如“你没看到我正忙着吗”等。

从这些话中孩子听到的潜台词是:

大人们对我干的事毫不关心,他们并不把我当做他们的心肝宝贝。

  

  5.居高临下  

  如“你不听也得听”等。

如果家长老是“高高在上”,孩子在接受批评时心理就不能平衡,这样即使你批评得百分之百正确,孩子也会出现口服心不服的反应。

  

  6.冷嘲热讽  

  如“你以为自己很能干吗”等。

孩子,尤其是幼童最怕的是出自父母之口的嘲讽。

即使你说这些话时可能还带有些许幽默感,但要知道,“小不点”们要正确理解实在很难。

  

  7.绝对否定  

  如“你总是撒谎”等。

诚然,批评也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方法,但如果把话说“绝”,反而可能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从而导致最终拒绝接受这种批评教育。

 

中学生叛逆心理怎么办

时间:

2010-04-2314:

30来源:

未知作者:

admin点击:

24次

刚上初中的孩子,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

变。

生理上在变,心理上也在变。

这个时候,老师常常会发现个别学生难管教;许多家长也会抱怨孩子越来越任性。

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

在当前,逆反心理是中学生中存在较为普遍的一种心理现象,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如果不能及时加以引导和教育,很有可能出现青少年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病态性格,更严重者可能出现犯罪心理。

   我们从教十几年,一直担任思想政治课教师,在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方面做出过许多研究与尝试。

如何应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如何引导他们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心理品质,家长、学校、教师都要有所   “为”,有所“不为”。

   家长——走进孩子内心世界

   父母应看到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信任孩子,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而只有真正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了解他们丰富的智慧和细腻的内心世界,才能与孩子更融洽地相处。

还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允许并积极邀请他们参与家庭的管理。

比如,让孩子利用周末尝试做家长,由他们安排各个成员的活动,这不仅展示了孩子的能力,同时使他们做到了换位思考,加强了与父母的情感。

家长应该避免以下4种错误的教育方式:

(1)打骂、体罚。

这种教育方法不但不能使孩子认识到错误,还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从而愈发倔强、暴躁,甚至走向极端。

(2)哄骗、利诱。

这样不利于孩子树立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目的性,不利于孩子健康价值观的养成。

(3)讽刺、挖苦。

这会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失去学习的信心,对家长的教育产生反感。

(4)溺爱、迁就。

这会使孩子变得娇生惯养、更加为所欲为。

   教师——用“赞扬”杜绝“破窗”

   中学生阶段,学生两极分化趋势明显,与那些优秀的学生相比,那些暂时落后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教育。

这时候,肯定、鼓励和表扬显得尤为重要。

泰戈尔说:

“聪明的人懂得如何教育,愚昧的人知道怎样打击。

”多找那些暂时落后的学生谈谈心,帮助他们树立“我能学好”、“我能成功”的信念,让他们真正感觉到老师在关心他、帮助他,永远不会放弃他,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促使其转变。

   要用积极、鼓励的教育方式代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

“破窗户理论”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科学家将两辆外形完全相同的汽车停放在相同的环境里,其中一辆车的引擎和车窗都打开,另一辆则封闭如常,保持原样不动。

三天后,打开车窗的汽车被破坏得面目全非,而另一辆则完好无损。

科学家又在剩下的车窗上打了一个小洞,只有一天工夫,车上所有的窗户都被人打破,内部的东西全部丢失。

这表明,人们往往认为坏的东西让它再坏一些也无妨。

而对于完美的东西则会主动地维护它,舍不得破坏。

   学生的心灵好比是车,是否完好无损,就看教育工作者的态度和维护的技巧了。

表扬、赞美是一种认可、一种肯定,更能使孩子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青少年——换位思考、克制自己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青少年往往缺乏正确的认知能力。

这时候,要学着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家长、老师,抱着宽容的态度理解他们,还应该把握自己,经常提醒自己,虚心接受老师和父母的教育,遇事要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克制住自己烦躁和倔强的情绪。

同时,青少年还要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发展自我价值。

   不可否认,逆反心理也有一定的正面效应,如自我意识较强、勇敢、坚强、好胜、能求异、能创新。

还可以防止一系列不良品质的形成,如孩子在不顺心受压抑的时候,敢于发泄,不会有畏缩心理,也不会保守、逆来顺受。

在充满竞争的年代,我们应善于发现青少年逆反心理中的积极因素,因势利导,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和优良品质。

与孩子沟通巧用心理暗示

时间:

2010-04-2314:

27来源:

未知作者:

admin点击:

15次

   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很多家长不太擅长方法,所以,经常与孩子发生冲突,尤其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他们常常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对此,家长们普遍感觉很头痛。

前不久,有一位家长发来短信:

 “我对我的女儿真是束手无策,鼓励的话被认为是违心的话,批评的话则认为伤她自尊。

我该怎么办?

” 

    其实,这位母亲的问题有很强的代表性。

那么,到底是母亲的问题还是孩子的毛病呢?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位母亲的表述。

从她的话可以看出,这位母亲对孩子所说的话大多是修饰后的语言,不是她的本意,甚至是为了迎合孩子而改编出的语言。

但孩子们真的很聪明,当我们言不由衷时,他们完全可以感受你的真心。

所以,在与孩子沟通时,建议家长不要掩饰自己的真实心态,但要尊重孩子, 要学会和孩子平等交流。

举个例子,当女儿做了一些让你很生气的事情时,你可以对孩子说:

 “妈妈现在很生气,但是,我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