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至六年级数学答辩面试说课稿精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029939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1.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四至六年级数学答辩面试说课稿精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小学四至六年级数学答辩面试说课稿精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小学四至六年级数学答辩面试说课稿精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小学四至六年级数学答辩面试说课稿精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小学四至六年级数学答辩面试说课稿精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四至六年级数学答辩面试说课稿精选.docx

《小学四至六年级数学答辩面试说课稿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四至六年级数学答辩面试说课稿精选.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四至六年级数学答辩面试说课稿精选.docx

小学四至六年级数学答辩面试说课稿精选

5.6《梯形的认识》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梯形的认识》。

我将从教学目标、教法选择、学法指导、教学过程设计等方面来阐述我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不当之处,请各位专家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一、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第6课时,教材通过两个例题和两段文字呈现了四部分内容:

梯形的特征和定义、梯形的底和高、梯形的分类,四边形之间的关系,通过一系列的探究实践活动继续认识梯形的特征、高,各部分名称,掌握四边形之间的关系,为以后学习梯形的面积和四边形的其他知识打基础,在整个小学阶段属于最后一类直线型平面图形,与前面已学的各种图形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可以相互转化)。

依据教材地位、课标要求及学情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掌握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有关概念。

能够运用梯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进行有关问题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

认识四边形的关系。

2.经历梯形的认识过程,体验观察、比较、分类的思想和方法。

3.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魅力。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认识梯形,掌握梯形的定义、各部分的名称。

依据学生现有的认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将教学难点确定为:

理解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法选择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围绕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难点,本节课我运用:

引导学生采取“分类、比较、操作”等方式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直观演示等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指导

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为:

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找一找、做一做、猜一猜、练一练、分一分等一系列活动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及自信心,从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中,我遵循“引导探究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教改思路,力求体现教学中的主动学习原则、最佳动机原则、阶段渐进原则及直观性原则。

本节课的数学学习活动将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实施:

 

(一)分类比较,初步认识梯形

我首先组织教学,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知道它们的特征是(揭示:

两组对边平行)然后引出画面(找出不是平行四边形的四边形):

请找出你看到的平面图形,并分为两类,说明分类依据。

(同中求异: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然后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有哪些有一个面类似于梯形的物体?

引导观察比较,激发探索动机,培养发现意识。

从而揭示课题:

梯形的认识

我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结合生活画面引入新课,并通过两次递进式分类比较直逼梯形的特征:

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形成梯形特征认知的基础后,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经验,让学生体验数学源于生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操作体验,了解特征

本环节我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比较、交流和讨论,从中认识梯形,发现梯形的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高,认识等腰梯形。

更清晰的展示出梯形的主要特征,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既符合直观性原则,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有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做梯形

2、说特征

3、比较异同

4、认识梯形各部分梯形的名称。

5、探讨四边形间的关系。

(三)操作探究,深化新知

活动一:

我出示活动要求:

利用手中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任选其一,沿直线剪一刀,变成一个梯形。

学生操作汇报说明:

破坏一组平行线。

我适时板书:

直角梯形

活动二:

首先出示活动要求:

利用三角形,沿直线剪一刀,变成一个梯形。

学生完成并汇报交流,说明:

创造一组平行线

活动三:

利用一条类似于长方形纸条,沿直线剪一刀,变成一个梯形。

学生讨论交流、归纳小结:

直角梯形

我说明:

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是梯形的两种特殊形式。

本环节,以小组合作、操作探究为主,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转换,进一步加深了对梯形本质特征的理解,同时又认识了“直角梯形”及“等腰梯形”的独特属性。

 

(四)巩固练习,拓展新知

有效的练习是学生巩固,拓展所学新知的必要手段,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习:

首先是基础练习,我用课件出示判断题。

提高练习

(五)交流评价,总结升华

首先我让学生以:

“谈谈你的收获及感想”为主题,对本节课的知识要点进行小结。

然后学生自评、互评自己在本课中的表现。

 

1.10《计算工具的认识》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_________。

我将从教学目标、教法选择、学法指导、教学过程设计等方面来阐述我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不当之处,请各位专家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一、说教学目标

首先从教材分析、课标解读、学情分析方面说说确定本课教学目标的依据: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23~25页全部内容,它分别介绍了计算工具算盘和计算器,还安排了有关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的阅读材料。

教材安排了较多的直观图战士了算盘和计算器的实际应用、算盘和计算器的结构,比较形象直观,让学生在观察和活动中认识常用的计算工具。

鉴于以上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以下三个方面:

1、让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对计算器的运用,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优点,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用计算器计算在人类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3、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渗透节约、环保等方面意识,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掌握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

依据学生现有的认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将教学难点确定为:

用计算器发现规律

二、说教法选择

我依据“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同时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创设情境法,引导启发法,同时辅以讲练结合,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说学法指导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我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自主学习,真正让数学教学的课堂变成学生的课堂。

四、说教学过程:

依据本节教材的编排顺序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围绕教学目标,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扣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

1、创设情境,揭示学习内容

首先教师用实物投影仪出示超市购物的发票,发票上项目很多,计算比较繁琐,由此激发学生:

怎样才能又准确又快速地算出结果来呢?

(你想到了什么计算工具?

)在学生充分地讨论交流后揭示课题:

用计算器计算。

再请学生说说在哪些场合或情况下看到过别人使用计算器?

(设计意图: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当学生遇到数目较大或较繁的计算时启发学生想到用计算器,从而揭示学习的内容,通过交流计算器的应用场合,让学生感受计算器使用的普遍性。

2、   合作学习,探索计算方法

这一环节,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了解计算器的结构功能,

(设计意图:

这里创设学生充当计算器推销员的角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在同学,老师的介绍交流中了解计算器的结构和功能。

第二层次,探索,学习计算器的操作

学生先自己用计算器尝试操作,把计算结果记录在草稿本上。

请速度最快的同学上台演示(实物投影),有不同意见的学生可以进行补充,探讨,交流,使学生体会到这样的一步计算或同级两步计算只要从左到右依次按键就可以了,同级两步计算不必分步操作。

(设计意图:

由于学生基本上会使用计算器计算,所以组织比赛活动、让学生用计算器自主进行计算,然后交流操作的过程和方法,在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让学生教学生,从而掌握基本的使用方法,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不仅掌握用计算器进行基本计算的方法,还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践应用,引导发现规律

①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2两题,用计算器计算并汇报结果,全班交流。

②分组比赛,第1,2小组用口算或笔算,不能用计算器,第3,4小组必须用计算器来计算。

看看谁快。

③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设计意图:

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使学生体验计算器的有用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

4、后进行全课总结。

整个活动,老师创设情境,启发诱导,设疑激趣,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积极思考,讨论交流,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同时又体验了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与创造性,以及成功的喜悦,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有创造,学有发展.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整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说教材】

数学,以其丰富的内容,开放的思维,严密的逻辑,使孩子们产生强烈的兴趣。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小数乘整数》就是这样一个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

它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3页的内容。

本教学内容是小数乘法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学生已有整数乘法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教学时与整数乘法联系,便于引导学生将整数乘法的经验迁移到小数乘法中来。

【说教学目标】

结合当前的课改形势,我认真研读课标,分析教材,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2、能力目标:

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学习小数乘整数,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教学难点:

正确地列竖式计算小数乘法,处理好积中小数点的位置。

【说教法学法】

      如何突破重难点,完成上述三维目标呢?

根据教材的特点,本节课采用以讨论交流、自主探究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我先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买风筝”的生活情景。

接着用“迁移类推法”“引导发现法”,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识基础,引导学生由整数乘法的经验类推到小数乘法。

本节课的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

【说教学程序】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感受学习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我以“买风筝”这一生活情境为蓝本,创设了生动的教学情境,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课一开始,我问道:

同学们,你们是怎样度过这个愉快的暑假的?

这一天,小红、小明、小丽跟着爸爸、妈妈来到公园游玩,他们被眼前美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着、陶醉着。

这时,小明看见公园一角有位阿姨正在卖着各式各样的风筝,买风筝的人真多,可热闹了。

紧接着我出示四种不同形状的风筝及单价。

提问:

如果你来帮他们选,准备买哪种形状的?

买几个?

最后根据学生的提问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

本环节我的设计意图是:

让课堂走进儿童的生活世界,设计熟悉的“买风筝”活动为背景,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易于激发童心童趣,激发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自主探索,理解“法”“理”。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研究的重点,理当重点突破。

我是这样做的:

(一)学习例1。

 1、让学生用自己认为最容易理解的方法解答,列式计算。

2、分析交流:

请你写出计算过程,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这样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让学生利用先前经验独立解决问题。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及独立思考过程,鼓励和提倡算法多样化。

让学生表述自己的见解,加深对自己思路的认识,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3、体现算法多样化。

请你比一比,想一想,哪种解法较为简单。

 4、集体交流:

评出较简单的方法。

 5、同步练习:

请用你喜欢的方法为其他三个同学算出风筝的总价,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利用学生熟悉的“元、角”之间的进率,为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计算做准备。

让学生在分析、对比、交流中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渗透优化意识。

同步练习,使学生加深理解,增加学习信心。

(二)教学例2。

 1、出示算式:

0.72×5=?

提问0.72不是以“元”作为单位了,你应该怎样计算?

 2、集体汇报交流:

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列竖式计算,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教师引导概括:

先将0.72扩大到它的100倍,再按整数乘法的法则计算72×5=360,由于因数0.72扩大到它的100倍,要使积不变,积360应缩小到它的100倍。

 4、提问:

请你仔细观察积3.60,你想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末尾的0去掉小数的大小不变。

 (三)小结

 1、提问:

谁能说说小数乘整数可以怎样去做?

应该注意些什么?

 2、引导学生总结小数乘整数的计算要点。

 这样的设计旨在体现《课标》中关于计算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

尊重学生的经验,给予充足的学习时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亲身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和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依据本节课的特点,我精心设计了如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题。

我安排第3页做一做的第1题。

并想一想:

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2、深化题。

除了基本的练习题外,我还逐步加深难度,检验并提高学生进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能力。

我安排了《练习一》第1题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3、拓展题:

《练习一》第2、3题。

我的设计目的在于以不同层次的练习题逐步加深学生对小数乘整数的理解,巩固新知,强化重点,突出难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到学好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四、反思评价,完善认知。

我用提问的方式带领学生总结本次课堂。

1、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你觉得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应注意什么?

【说教学预设亮点】

通过本节课的设想我体会很多,我认为最大的亮点有以下两个方面:

1、转变了教师的角色,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的遵循课程理念。

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不是机械地告诉学生。

在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探索中,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体验,使学生在交流中吸取其他同学的好方法。

2、转变了学生的角色,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整节课教学中,教师始终注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原则,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手段,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力争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形成高涨的学情。

真正实现了“要我学”到“我要学”、“我会学”、“我乐学”的转变。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说得不对的地方请各位专家、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谢谢!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75至78页的内容。

这个内容是在第八册认识了三角形,第九册会计算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与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联系在一起,为以后学习圆面积和复合图形的面积计算起到铺垫作用。

教材先从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开始,再运用拼摆、旋转、平移的方法把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分别变换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得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然后归纳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我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及五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关键。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图形的割补,剪拼,渗透图形变换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

  教学关键:

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中除以2的意义。

  本节课,我根据五年级学生的知识面较广,学习自觉性较强的特点,采用尝试教学法、实验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让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学课本,利用学具独立作业,互相讨论和巩固练习,去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再根据学生尝试练习中的难点和教材的重点加以讲解和点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操作能力。

教学时,我按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推导公式、实际应用、巩固练习、课堂总结这六个环节进行。

  一、导入新课

  新课的导入是为了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

好的导入,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活跃学生的思维。

我采用实物直观法导入新课,先引导学生观察少先队大队旗,说出大队旗的长是120厘米,宽是90厘米,让学生利用旧知识计算大队旗的面积和归纳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再出示红领巾,引导学生说出要计算红领巾的面积,就是求三角形面积,从而发挥知识的迁移作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境界,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良好的开端。

  二、揭示课题

  我按照学生的心理特征,运用了激趣法揭示课题,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承上启下、开宗明义的作用。

我先直接板书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再提出问题“这节课要学习哪些内容?

”让学生互相讨论,说出三个问题。

(1)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3)怎样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这样,巧妙地让学生自己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把目标变成自身学习的需要,使学生由“要我学数学”变成“我要学数学”。

  三、推导公式

  公式的推导过程是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

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地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讲述,以实验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时,分四步进行。

(1)引导猜想:

我让学生按照课本75页的方法,用方格纸数出三角形的面积,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底是多少厘米?

宽是多少厘米?

底和高的长度与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

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得出三角形底是6厘米,高是4厘米,面积是12平方厘米(图1),

  底6厘米高4厘米面积12平方厘米

  图1

  接着引导学生猜想三角形面积是底和高乘积的一半。

  

(2)尝试操作:

当学生心理上产生疑问,迫切地需要教师的讲解和验证时,教师要求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学生一边说,我一边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的推导方法演示出来(沿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出一个三角形,把剪下的三角形拼到另一边,变成一个长方形,如图2)。

  图2

  以唤起学生的回忆,促进知识的迁移。

然后再要求学生模仿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把三角形转换成其他图形,并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学具,量出长方形的长与宽是多少?

(长10厘米,宽6厘米),计算出它的面积是10×6=60平方厘米,再沿着长方形的对角线剪开,分成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三角形,算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0×6÷2=30平方厘米(如下图)。

学生清楚地看

  出这个三角形是原来长方形的一半。

使学生沿着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发展的规律去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接着让学生拿出平行四边形纸片,量出它的底和高分别是10厘米、6厘米,用10×6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60平方厘米,然后沿着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剪开,可以分成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三角形,用10×6÷2算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30厘米。

学生再一次看出这个三角形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一半,而且观察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剪开的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一致的,攻破教学的难点。

(3)归纳公式:

通过两个实验,学生纷纷讨论,并归纳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底×高÷2,用字母表示写作S=ah÷2,并点明求三角形的面积必须要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时把底和高相乘后不能忘记除以2,让学生的知识更系统完善。

(4)看书质疑:

学生通过自己实验操作已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后,我再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本75页至77页的内容,比较与自己推导的方法有什么异同,突出说明课本是用“合”的方法验证公式,而我们是用“分”的方法来验证公式的,两种方法均把三角形变换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来推导,都能尝试成功。

之后,留一点时间让学生提出疑问,我再进行针对性的释疑,创造亲切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有疑敢问,进一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科书的示范作用及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实际应用

  学生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后,我便出示一道同课本例题相仿的尝试题:

一条红领巾的底是100厘米,高是32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让学生独立解答,分别叫好、中、差三类学生板演,我进行巡堂检查,了解信息反馈,去发现所估计出现的两种情况:

(1)100×32÷2=1600平方厘米;

(2)100×32=3200平方厘米,并按反馈信息组织学生讨论和讲解,强调应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把底和高相乘后不要忘记除以2,否则会计算了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以确保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五、巩固练习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径,是检查教学目标落实情况的重要手段。

为了提高练习的效率,我合理地设计了三道练习题。

  第1题:

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

这是课本77页做一做的题目,属单一性练习,用于巩固新知识。

  第2题: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12平方厘米,求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

  这是课本78页练习十八的题目,属综合性练习,既复习了三角形面积公式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关系,又进一步巩固三角形面积计算,防止学生照样画葫芦。

  第3题:

计算少先队中队旗的面积,看谁的解法最简便?

这题属创造性练习题,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促进学生的散发思维。

  六、课堂总结

总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使学生更进一步明确具体的教学任务,抓住要点内容,形成系统的知识。

我让学生联系本课初提出的学生目标,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得出:

(1)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底×高÷2;

(2)三角形的底和高决定以后,三角形的面积也就决定了;(3)计算时把底和高相乘后不要忘记除以2。

这样,通过疏理、归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整节课的安排善始善终。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四单元《简易方程》第三单元的内容。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用字母表示的计算公式和运算律,对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也已经比较熟悉,这些都是学生理解本单元所学知识的重要基础。

同时本单元知识又是学生进入代数知识学习的入门知识,是学习方程的基础。

用字母表示数这一内容,看似浅显,平淡,但它是由具体的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的式子过渡到含有字母的式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认识过程上的一次飞跃。

因此,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实例,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利用字母表示数进行表达和交流。

知道字母所表示的不同取值范围。

   过程方法目标:

  1、在探索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过程中,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明性。

2、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渗透归纳猜想、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

  1、感受数学的简约之美。

  2、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感悟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探索规律,并用字母表示一般规律的过程。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

1.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是属于“程序性知识”,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建构主义教学策略,具体实施方法是情境体验法。

即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