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中国古代经济 高考及模拟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019001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2.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一 中国古代经济 高考及模拟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专题一 中国古代经济 高考及模拟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专题一 中国古代经济 高考及模拟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专题一 中国古代经济 高考及模拟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专题一 中国古代经济 高考及模拟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一 中国古代经济 高考及模拟试题.docx

《专题一 中国古代经济 高考及模拟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一 中国古代经济 高考及模拟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一 中国古代经济 高考及模拟试题.docx

专题一中国古代经济高考及模拟试题

专题一中国古代经济高考及模拟试题

考点一: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业的发展)

01.(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2)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

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

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

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

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

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是四选三的题目,排除掉一个错误的即可。

在考场上运用排除法效果比较好。

根据材料信息“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没有体现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但体现了①②③。

故本题答案选A项。

02.(2017年新课标Ⅲ卷文综历史25)《史记》记载,西汉时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答案】C

03.(2017年新课标Ⅲ卷文综历史26)表1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

20以下

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表1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答案】A

04.(2017年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

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联系所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唐朝时期,随着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上升,南方的习俗也被北方人接受。

故答案为C项。

材料不能反映唐朝中期“南茶开始北运”,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实际上南北方饮食习惯存在较大差异,排除;南宋时中国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了北方,成为中国新的经济重心,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05.(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6)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

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

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

C.普通农户收益锐减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答案】D

考点二:

手工业的发展

01.(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1)《国语》讲“祀,国之大节”。

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

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A.农具B.礼器C.食具D.货币

【答案】B

02.(辽宁省实验中学2017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汉武帝时期“建酒榷以赡边”对酒实行专卖,但十七年之后重新允许民间酿酒,自由买卖,而国家对酒征税。

东汉政府沿用对酒征税的制度,但常因水早灾歉,宣布禁止酿酒。

两汉时期酒政的变化表明

A.商业发展推动了政府政策调整B.酒税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C.重农抑商是政府决策主要依据D.酒政成为维护稳定的重要手段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反映的汉武帝时期的对酒实行专卖到后来的对酒征税,以及东汉时期宣布禁酒等政策的演变,可以看出统治者均是从巩固统治、维护社会稳定的立场出发采取不同措施。

故答案为D项。

从材料中的“常因水早灾歉,宣布禁止酿酒”,不能反映是商业发展推动了政府政策调整,排除A项;B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03.(苏州市2017届高三调研模拟测试历史试题)“工之子恒为工。

”《国语·齐语》“工匠之子,莫不继事。

”《荀子·儒效》“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

”《唐六典》这种古代手工业传承特点出现的根本原因:

A.保护手工业发展和促进生产力进步的需要B.我国古代手工业没有市场导致

C.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狭隘性D.确保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手工业父子相传,家族传承,其根本原因在于古代中国是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具有封闭性和狭隘性的特点,故C选项正确;手工业父子相传,家族传承不利于手工业发展和生产力进步,故A选项错误;我国古代手工业官营手工业没有市场导向,但民营手工业有市场,故B选项错误;确保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属于主管目的,不是根本原因,故D选项错误。

故选C。

04.(宁夏银川一中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左传·成公十三年》载: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用复合陶范铸造鬼斧神工的青铜礼容器和礼乐器,成为中国青铜文明的标志性工艺,考古发掘出夏商时期大量的青铜爵、鼎和箭头,意味着这种技术成果主要体现了统治者

A.提高凝聚力和掌握绝对的打击能力

B.征服自然和扩大统治区域

C.提高贵族宫廷生活品质和争霸战争的需要

D.利用神权的力量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答案】A

考点三:

商业的发展

01.(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2)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

这一举措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

【答案】A

【解析】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钱币,其目的是打击地方郡国的实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

此时,汉武帝早已实现了国家统一,故B项错误;钱币铸造与赋税征收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是加强君主的权力,故D项错误。

02.(2017年天津卷文综历史2)史载,清代“朱仙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

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汉口镇至朱仙镇……朱仙镇最为繁夥,景德镇则窑器居多耳”。

其中朱仙镇和景德镇位于下图中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③

【答案】B

03.(2017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答案】B

04.(2017年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24)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

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时空观念。

根据图示,陶、曹、鲁均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相对较为发达,且三地距离较近,有利于商贸发展。

故答案为A项。

争霸战争并非只是在这一区域进行,争霸战争一定程度上造成对经济的破坏,排除B项;这一区域的交通条件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项;这一区域城市规模如何扩大材料没有反映,难以得出推动商业发展的结论,排除D项。

05.(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4)“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

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

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A.商品经济的发展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

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

【答案】A

06.(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21)(14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

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

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

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

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

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

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

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

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

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

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

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7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3分)

【答案】

(1)表现:

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雄厚;商帮(徽商、晋商)活跃。

(2)原因:

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放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

背景:

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属);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

(3)作用:

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

【解析】

(1)依据材料一中“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

例如,徽州商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经济作物种植、农残品商品化以及商帮”等角度归纳回答。

(2)问依据材料二中“民间海外贸易兴起”“明朝政府开放海禁”“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等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主要背景”依据材料二中“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

海外白银的流入”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新航路开辟、殖民掠夺以及中国手工业吸引力”等角度来回答。

(3)问依据材料二中“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

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白银成为货币、商业发展以及中外联系”等角度归纳回答。

07.(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41)(24分)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

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发现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其中包括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黄褐釉瓷等。

在我国海南岛东南部海滩和西沙群岛海域,也发现了成捆叠堆的唐宋时期瓷器。

  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

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解犀(把舶来的象牙和犀牛角进行切割)、译人(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

每年进入广州的外国人约一万人次,广州出现了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蕃坊”。

(2)结合所学,概述海上丝绸之路对唐宋社会经济的影响。

(6分)

【答案】影响:

海外贸易地域广阔,商品品种丰富,交易规模扩大;促进了以制瓷业为代表的手工业的繁荣;广州作为海上丝绸的重要港口,出现了新兴行业和外国人居住的“蕃坊”,成为国际都市。

考点四: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01.(山东省青州市2017年高考热身训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明代熊人霖《南荣集》曾载闽浙一带的“寮主经济”:

寮主者,汀之久居各邑山中,颇有资本者,披寮蓬以待菁民之至,给所执之种,俾为锄植而征其租,菁民者,汀、上杭之贫民,每年数百为群,赤手至各邑,依寮主为活,而受其值。

这反映了当时

A.经济作物大量入市B.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C.雇佣关系开始出现D.农业生产关系调整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明代农业生产关系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经济作物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明代小农经济尚未开始解体,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能反映雇佣关系的“开始”,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02.(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17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比宋代低约11%。

这主要是由于

A.农产品的商品化加速B.手工业领域发生新的变化

C.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D.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答案】B

03.(贵州省遵义航天中学2017届高三第十二次模拟(压轴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汉文帝时,晃错提出务农贵粟政策,百姓缴粟600石者,就可封舜。

但普通五口之家,所耕之地不过百亩,全年所收不过100石,根本无600石余粮来换爵,反为富商大家贾所乘。

这表明在当时

A.仕宦之路被富商大贾所垄断B.重农政策使百姓受益有限

C.农民贫困导致政府遏制商人D.纳粟拜爵为选官主要途径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来是想让老百姓受益的,但由于农民收入低而不能换爵,即材料意在表明重农政策其实使百姓受益非常有限,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错在“垄断”,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遏制商人”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纳粟拜爵只是一个选官途经并非主要途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04.(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3月模块诊断文综历史)明朝徽商除以“急公议叙”“捐纳”和“读书登第”攫取官位外,还以重资结纳,求得部曹守令乃至太监、天子的庇护。

一些徽商本人不能跻身官僚行列,就督促子弟应试为官。

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徽商贾而好儒的特点B.明朝的制度环境

C.科举改革创造机遇D.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答案】B

05.(辽宁省葫芦岛协作体2017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6月)历史试卷)西汉后期贡禹、东汉张林都曾主张废止钱币,国家租税皆征布帛及谷。

在《后汉书》中,征收“租调”、“调取谷帛”等记载累见不鲜。

A.进一步固化了小农经济B.反映出社会动荡不安

C.说明田庄影响国家税收D.说明商品经济的萎缩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废止钱币,国家租税皆征布帛及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重视实物税收,促使农民生产进一步与商品经济分离,这进一步稳固了小农经济的地位,故A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社会动荡不安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田庄影响国家税收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政府重视实物税收不等于商品经济的萎缩,故D选项错误。

故选A。

06.(2017年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

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载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材料二

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

“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它的勘查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的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

”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业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与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

(1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10分)

【答案】

(1)差异:

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19世纪70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

原因:

雍正年间: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政府谋取矿利。

19世纪70年代:

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推动;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

(2)特点:

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独立自主开发;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

意义:

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解析】

(1)政策的差异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等信息归纳出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的措施;根据材料中的“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归纳出19世纪70年代的政府允许以官督商办的方式开采矿产的措施。

(2)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是合理的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业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等信息概括归纳得出。

其意义应当联系教材,从这种政策对“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的影响来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