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县福全镇总体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017507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44 大小:4.7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绍兴县福全镇总体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4页
绍兴县福全镇总体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4页
绍兴县福全镇总体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4页
绍兴县福全镇总体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4页
绍兴县福全镇总体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绍兴县福全镇总体规划.docx

《绍兴县福全镇总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绍兴县福全镇总体规划.docx(1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绍兴县福全镇总体规划.docx

绍兴县福全镇总体规划

 

三、说明

目录

第一章概况1

第一节规划背景1

第二节镇域概况2

第三节相关规划回顾及评价5

第二章规划总则7

第一节规划编制依据7

第二节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9

第三节规划期限与层次10

第四节规划拟解决的重点问题10

第三章发展规划12

第一节镇域现状SWOT分析12

第二节城镇性质与职能14

第三节发展战略与目标15

第四节镇域人口及城镇化水平预测16

第五节产业发展规划21

第四章镇域规划25

第一节镇域空间管制规划25

第二节镇域空间发展规划27

第三节镇域城乡协调规划28

第四节镇域社会设施规划30

第五节镇域基础设施规划34

第五章镇区总体布局规划37

第一节镇区规模预测37

第二节镇区建设用地现状及条件评价40

第三节用地发展方向选择40

第四节镇区发展形态与总体布局结构41

第六章镇区用地布局规划42

第一节居住用地规划42

第二节公共设施用地规划43

第三节工业用地布局规划45

第四节对外交通用地规划45

第五节道路广场用地规划46

第六节绿地系统规划49

第七节城镇风貌与景观规划50

第七章旅游发展规划53

第八章市政工程规划57

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57

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59

第三节电力工程规划61

第四节信息工程规划63

第五节燃气工程规划65

第六节热力工程规划66

第七节管线综合规划67

第九章生态环境与文物保护规划68

第一节生态建设规划68

第二节环境保护规划69

第三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71

第四节文物保护规划73

第十章城镇防灾规划76

第一节防洪防涝规划76

第二节消防规划76

第三节人防工程规划77

第四节抗震规划78

第五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78

第十一章“四线”控制规划80

第一节绿线控制规划80

第二节蓝线控制规划80

第三节紫线控制规划81

第四节黄线控制规划81

第十二章近期建设规划83

第十三章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88

附表一:

福全镇区建设用地平衡表91

附表二:

福全镇域土地利用构成表92

第一章概况

第一节规划背景

一、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从发展走向科学发展,从经济发展走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同时也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把建设新农村作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

科学发展观对福全镇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贯彻落实中央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城市的指导思想,福全未来应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方向努力,在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人居环境、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社会文明程度等各项社会发展指标也应得到尽快提升。

二、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要求

为促进城市科学发展,不断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工作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意见》,要求全省范围具体落实意见内容。

新型城市化核心是经济社会结构的城市化转型,而不仅仅是初级“人口转移型”的城市化,这对福全镇的建设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坚持经济中心、推进率先发展”的要求

按照县十二届党代会提出的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牢牢把握“坚持经济中心,推进率先发展”这一总体要求,始终坚持“集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基本原则,着力推进市场升级、优化经济结构、推进城乡统筹、加强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规划必须及时应对,以科学发展观为要求,特别是当前我县土地资源严重紧缺,福全镇城镇集聚辐射功能不强的情况下,及时理清发展思路,推进率先发展。

四、推进新型城镇建设的要求

当前县委县府非常重视福全镇的发展,把福全镇列为全县首批五个新型城镇之一,赋予开发区的职权。

因此,在规划、建设、管理过程中贯彻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尤为重要,规划应体现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关键在于“统筹、集约、和谐、创新”八个字的特点。

规划尤其要体现出城镇的和谐集约发展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转变增长方式、构建和谐社会等的结合,切实促进福全镇的全面和谐发展。

作为全县首批“五个新型城镇”之一,按照“强工、兴商、优农”的思路,将福全镇建设成为福全城镇组群中有影响力的城镇和产业辐射源。

五、福全镇自身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的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经济水平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有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国际和国内形势要求,迫切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寻求一条可持续稳定发展之路。

人们生活趋于多样化、精神化,对城镇的功能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仅以满足人民物质生活为基准的城镇功能迫切需要完善。

特别是对于同时接受绍兴市区和柯桥县城辐射的福全镇来说,在这种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下,必须积极应对。

一方面主动接受市区和县城辐射,吸收部分市郊房产开发、退二进三中的城区工业转移、市场服务配套等产业,另一方面应增强城镇自身对整个镇域的辐射能力,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福全镇在新形势新机遇的环境里,对原有的城镇总体规划必须重新审视,原规划对城镇的定位、发展要求及生态环境保护、城镇空间管制要求等必须重新完善、优化,以适应新型城镇建设的要求。

第二节镇域概况

一、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绍兴县福全镇地处中国经济最活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绍兴市区的西部,绍兴县域的中部,位于环绍兴市城镇经济发展带西端,紧邻绍兴市区和柯桥县城,距绍兴市中心约6公里、绍兴县城8公里、杭州市区70公里,距宁波市110公里、上海市200公里。

104国道南复线横贯镇域,绍大线由镇域东部南北向穿过,通过南复线可至绍兴市区和诸暨市,向西至杭州市,向北由东环线可至县城柯桥,向南通过福漓公路可至漓渚镇,南面有绍兴到漓渚的绍漓公路和绍漓铁路。

福全镇东邻市区,南靠兰亭镇、漓渚镇,西接湖塘街道,北濒镜湖新区和县城,漓渚江由东北至西南横贯镇域大部分地区。

福全镇镇域总面积39.83方公里,现状全镇辖2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

2006年底全镇户籍人口39771人,户数14700户。

二、历史沿革

福全镇因境内有山状似覆船,曰覆船山,后人取谐音雅称“福全山”,地遂以山名,故福全镇由此而名。

民国时期,全镇仅有12家乡村小店,无集市。

1950年7月建福全乡。

1990年12月设建制镇,1992年5月,胜利乡并入,1992年底在漓渚江以南104国道南复线和绍漓公路交汇处的三角地带(称金三角)作为新镇中心,镇人民政府驻在金三角。

三、自然条件

1、气候

区位图

福全镇地属中、北亚热带季风气候过渡地带,季节性气候明显,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热较优、湿润多雨的特征。

年平均气温16.5℃,一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4.2℃,极端最低气温-10.1℃,七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28.8℃,极端最高气温39.5℃。

全年有无霜期239天,年均日照时数1893.9小时,日照率43%,太阳总辐射量103.1(千卡/cm2)。

年均降水量1434.1mm,最大降雨量1806.2mm,每年的5—6月为梅雨期,为全年降水量最大时期,6—9月的台风期为雨季,在台风影响较少的年份,8—10月易成干旱期,10月至12月也是雨水较少的时期。

在海陆热力差异作用下,季风交替变换,形成干湿交替、光温互补气候。

风向、风速、风频情况见下表:

风向、风速、风频情况表

多年

夏季

冬季%

主导风向

NW15%

SE13%

NW20

平均风速

2.2m/s

2.4m/s

2.0m/s

水系:

本地属曹娥江水系,流经镇域有漓渚江,松坞江等。

漓渚江为镇域主要河流,起源于棠棣刘家村太岭,经九畈桥、义桥、下溇、徐山、于钟堰汇入鉴湖江。

主流全长20.4公里,支流总长44.15公里,集雨面积57.23平方公里。

境内有古鉴湖残留湖泊屃石湖,湖面面积17.9公顷,容积50.48万立方米,是现状福全镇主要水产养殖基地,也是现状福全、漓渚两镇部分工业用水水源。

2、地质、地形、地貌

福全镇地处西南部低丘陵河谷区,东部为丘陵山地、海拔从几十米到250米不等,中部为冲积平原,整个地势西低东高,形成丘陵梯度递降的地貌格局。

东部丘陵属会稽山余脉,连绵起伏形成山带状至鉴湖江。

西部为平原水网地区,河流纵横,土地肥沃,西南部低山丘陵地以红黄壤母质以原积和坡积物为主;河谷地母质以洪积、坡积、冲积等为主。

是优良的水稻土。

3、主要自然灾害

福全镇的主要自然灾害为暴雨与洪涝,其次为干旱,第三为台风。

暴雨多出现在梅雨、秋雨和台风季节,以7月份最多、8月次之,年平均2.79次。

洪涝可分梅雨季涝和台风季涝,前者年可能发生2-13次涝灾,后者约1-3次。

平原地势低,加上铁、公路桥涵少,排水较慢,水流积滞,易成内涝。

丘陵山区暴雨形成山洪暴发而致灾害。

干旱可分四级。

伏秋旱(梅雨结束至8月10日)及秋旱(8月11日至10月20日)和跨越上述时间界限之伏旱,伏秋冬连旱、秋冬旱均以30-49天为小旱,50-69天为中旱,70-99天为大旱,≥100天为特旱。

冬旱(10月21日至次年1-2月)以50-69天为小旱,70-99天为中旱,≥100天为大旱。

1961年至1990年30年间镇内发生干旱32次,其中伏旱1次,伏秋旱10次,伏秋冬连旱1次,秋旱2次,秋冬旱8次,冬旱10次。

台风每年5至11月境内至少有1次台风影响。

1961-1990年降雨≥30毫米之台风有102次,年均3.4次。

最多1959、1960年分别有7次。

在有台风影响之7个月中,以7、8、9三个月较集中,约占全年82%。

四、人口与资源

1、人口

2006年底全镇户籍人口39771人,外来暂住半年以上人口为18907人,本地外出半年以上人口为1400人,故全镇常住人口为57278人,其中外来暂住人口占全镇常住人口的33%。

据2006年底统计资料显示,全镇劳动力23272人(按户籍人口统计),近几年来,由于镇域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劳动力的非农化程度较高。

单纯从事一产的劳动力为1523人,占总劳动力的6.5%,从事工业、建筑业等二产劳动力为17324人,占总劳动力的74.4%,三产劳动力为4475人,占19.2%。

从劳动力构成情况来看,从事二产的劳动力数量占绝对优势,但劳动力总体文化技能素质偏低,从事三产的劳动力比重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由于外来人口基本以从事二产为主,如果统计在内,从事二产的劳动力比例将更高。

2、土地资源

镇域内自然资源丰富,镇域总面积39.83平方公里。

全镇生态山林和水网农田所占比例较大,是福全人赖以生存的生态农业资源,如镇域内竹笋、林产品丰富,以福景达优质品种示范点为主的优高农业和旅游农业已渐成雏形;福全有丰富的水资源,有古鉴湖残留湖泊屃石湖,生态环境优越。

福全镇现状土地构成情况如下表。

福全镇土地利用构成一览表(2006年)

类别

耕地

园地

林地

建设用地

水域

未利用地

总计

面积(亩)

21974.6

1662.1

12674.9

12101

6515

4817.4

59745

2001-2006年间,福全镇域耕地面积呈明显减少趋势。

根据统计资料显示,其间耕地数量的减少主要是由于工业企业用地的增加,其他尚有部分农村建房用地。

尤其是2001年工业集聚区建设以来,土地用量增长较快。

据统计,2001-2004年全镇共增工业用地约1500亩。

随着绍兴县耕地保护意识的增强以及国家对占用耕地行为的严格控制,2004年后土地用量增长速度逐年下降。

近年来福全镇通过土地整理方式增加耕地总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通过整理增加较大面积耕地的潜力已不大。

现状全镇尚有可利用土地约2374亩,合计158.27公顷,一共分为14个地块。

现状可用土地一览表

地块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面积(亩)

38

84

42

22

181

338

497

205

88

41

40

625

150

23

14个地块中,其中5号地块181亩已被征用为工业用地,12号地块沿漓福公路已有64亩被征用作为秋瑾一小的用地,其余地块尚剩余2129亩还未被征用。

可利用土地分布图

五、社会经济

“十五”期间,福全镇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2002年以来连年跻身“浙江省最发达百强乡镇”前十名。

2006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3.55亿元,比2001年增长182.2%,年均增长23%,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为84358元,已突破1万美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59.43亿元,比2001年增长178.72%,年均增长22.8%;完成财政总收入2.47亿元,比2001年增长47.9%,年均增长8.1%;完成自营出口3.3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142.65%,年均增长18.5%;农民人均收入10500元,比2001年增长41%,年均增长7.1%。

先后获得“省级卫生镇”、“省级文明镇”等荣誉称号,顺利通过“省东海文化明珠”工程。

全镇拥有县级以上文明村16个,文明单位32个,其中市级文明村(单位)5个,省级4个;22个行政村全部成功成为卫生镇,其中市级以上卫生村8个,省级卫生村5个;文化村创建实现全覆盖,其中一类文化村15个,二类文化村2个,三类文化村5个。

六位一体:

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服务“六位一体”,是比较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现有中学(初中)1所、小学11所、成人技校1所。

中小学教育现代化设施全面普及,顺利通过市级教育现代化示范镇创建工作。

公共卫生事业快速发展,新建“一个中心(福全人民医院)、八个站(社区服务站)”,六位一体的医疗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提升。

社会保障机制不断健全,“三有一化”改革全面推进,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占应保人数的95%以上。

“十五”期间福全镇工业经济不断壮大,固定资产累计投入43亿元,工业性技改项目完成55个,有力地带动了经济总量的增长。

中小企业不断发展,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2家,年销售超亿元规模企业已达14家。

现有全国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市高新技术企业5家,新增科技研发中心12个,开发省级、国家级新产品20余只。

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粮食生产平稳增长。

实施了两项国家综合低产田改造项目,建成全县首个农业休闲观光园区——原始村农业观光休闲园。

全镇经工商登记的农业企业已达12家,年产值和销售超5亿。

其中绍兴县福景达农业有限公司等已具有较大规模。

福全镇的第三产业发展较为滞后,目前主要以交通运输、商业服务业等为主。

经过多年始终坚持建设金三角地区,新城框架已基本形成,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近几年投入资金约4500万元用于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杨绍公路拓宽工程、福漓公路、梅山公路等重要道路工程;完成工业园区的路、桥、绿化、路灯、广场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因紧临绍兴市区,所以在全县范围内率先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公交。

新农村建设卓有成效,目前已有2个省级全面小康新农村示范村,有4个村通过市级环境整治示范村验收,3个村通过县级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考核验收。

第三节相关规划回顾及评价

一、上位规划对福全镇的定位

2003年编制的《绍兴县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一主三副两群”的县域城镇空间布局结构——福全镇为县域西南城镇组群的中心镇。

确定福全镇的性质为绍兴市区郊区工业型城镇。

二、上轮福全镇总体规划相关内容

2002年编制的《绍兴县福全镇总体规划(2002年—2020年)》确定其城镇性质为:

绍兴城市居住拓展地,绍兴中部的工业重镇。

城镇用地布局结构:

“一个中心、二个工业区、二个居住区和两条绿化带”。

用地发展方向:

远景城镇用地发展主要跨越漓渚铁路和绍漓公路,向东南方向拓展,直至镇界。

02年总体规划图

三、上轮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上轮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后,具体实施的项目包括:

日月家园、花为媒气配市场、福全镇人民医院、福全工商所等,主要道路包括福漓公路、世纪路、秋瑾路延伸等。

从近几年福全镇城镇建设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来看,可以得出:

2002年编制的福全镇总体规划基本符合了当时福全镇建设的实际情况,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合理性,指导了近几年福全镇的城镇建设,包括城镇中心区、工业集聚区、路网等建设基本构架按照规划实施,全镇工业逐步向集聚区集中。

但该规划由于对远期县域过境公路线型考虑不足,加之建设用地在规划实施中的布局集聚性体现不力,镇区发展形态趋向过于分散,致使该规划对建设发展的指导意义已趋于弱势地位。

新型城镇建设的基本目标是经济发达、城乡统筹、社会和谐。

其核心是城乡统筹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新型城镇是推进率先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2003年《绍兴县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福全镇为福全城镇组群的中心镇,福全镇东接市区,西连县城,辐射兰亭、漓渚两镇,城镇功能将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内发挥更大的作用。

2006年,县委、县政府确定福全镇为“五个新型城镇”之一,对城镇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鉴于以上方面,2002年编制的总体规划已不能完全满足当前福全镇的发展需要,有必要对上轮规划进行修编调整。

第二章规划总则

第一节规划编制依据

一、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84);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7);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

《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1992);

《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工作的意见》(浙政发[2006]40号);

《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浙委发[2004]93号);

关于印发《浙江省县市域总体规划编制导则(试行)》的通知(建规发[2006]96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意见》(浙委[2006]64号)

建设部《关于印发〈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的通知》(建规[2002]218号)

《绍兴县城城市规划管理实施办法》(县政府23号令)(2006)

二、重要技术规范、标准

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建设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建设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

《综合医院建设标准》(2004);

建设部《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公安部、建设部《停车场规划设计规则(试行)》(1988);

建设部《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建设部《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建设部《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

建设部《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

建设部《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50293-1999);

国家环保局《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96);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国家环保局《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

建设部《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5033-2003);

建设部、水利部《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92);

建设部、水利部《防洪标准》(GB50201-94);

《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修订)(建标[2006]42号);

《城市供水水质标准》(CJ/T206-2005);

建设部《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2006)。

三、地方规划文件

《绍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

《绍兴县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2003);

《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绍兴县城乡环境卫生规划(2005-2020)》(2005);

《绍兴县公共交通规划(2005-2020)》(2006);

《绍兴县福全镇城镇总体规划(2002-2020)》(2002);

《福全镇特色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02);

《绍兴市城南新区总体规划(2004-2020)》(2004);

《绍兴县福全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1997-2010)(2000)

《福全镇基本农田划区定界补充资料》(1997-2010)(2003)

《绍兴县福全镇新工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03

《绍兴县福全镇新居住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03

《绍兴县福全镇金山角居住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03

第二节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规划指导思想

1、区域协调互补,建设县域西南具有较大影响力、辐射力的市郊型城镇(区域共同发展)

注重福全城镇组群与周边区域以及组群内部各镇之间的协调发展(包括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的协调发展等),主动接受绍兴市区辐射,合理吸纳外移产业,将福全镇建设成为县域西南具有较大影响力、辐射力的市郊型城镇。

2、产业提档升级,建设特色产业集聚区(产业协调发展)

把城镇发展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提档升级)结合起来,走经济高效的城镇化道路。

建设特色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批发展潜力较好的新型产业,优化经济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并举。

3、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形成城乡互促共进的新格局(城乡统筹发展)

把城镇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加大联动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力度,加快构建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机制,不断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镇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4、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城镇

把城镇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大力开展城镇绿化美化,广泛推行污水垃圾集中处理和废气达标排放等。

5、集约利用土地,建设紧凑型新型城镇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把节约土地放在首位,盘活存量土地,优化城乡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合理确定城镇建设规模,量力而行、稳步推进,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居住等方面做好服务,通过建设外来务工人员公寓等方式,妥善安置外来务工人员,使外来务工人员实现“安居乐业”。

二、规划原则

1、坚持城乡联动、统筹发展原则

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镇文明向农村辐射,建立健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城乡协调发展水平。

2、坚持经济高效、集约发展原则

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推进城镇规模结构合理化、城镇布局集群化和城镇空间土地利用集

约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城镇。

3、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原则

把以人为本的要求贯穿到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围绕提升生活品质,进一步完善城镇基础设施,优化生态环境,培育城市精神,提高居民素质,加强社会管理,加快建设宜居城镇。

4、坚持生态优先、创新发展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创新发展,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更突出的战略位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