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3讲 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013734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86.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3讲 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3讲 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3讲 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3讲 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3讲 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3讲 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 Word版含答案.docx

《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3讲 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3讲 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 Word版含答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3讲 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 Word版含答案.docx

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23讲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Word版含答案

第23讲 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

1.背景

(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处于徘徊中前进的状态。

(2)1978年5月,开始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3)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2.内容

(1)思想路线: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

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影响:

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1.农村改革

(1)内容

(2)意义:

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发展,促进了城市的改革。

2.城市改革

(1)开展:

1984年以后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2)内容

(3)意义: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2)过程

(3)成就

中国的改革从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

我国逐步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了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过程

(1)创办经济特区

①设立:

我国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作为经济特区。

②特点:

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

③意义:

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具有探索示范作用。

(2)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①沿海开放城市:

1984年,国家开放天津、上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②沿海开放区:

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到1992年,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3)经济技术开放区:

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

(4)开发和开放浦东:

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开发浦东。

浦东开发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2.形成: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3.特点: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图示解史】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信息提取: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党和国家的一次伟大转折:

实现了经济路线、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局面。

 

【漫画解史】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

信息提取: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拥有了土地承包经营权。

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公民和集体经济组织依法对集体所有或者国家所有的、由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所享有的承包经营权利。

【知识补遗】

计划经济下的市场调节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下的市场调节经济体制是指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初逐步形成的一种半计划半市场的经济体制。

其所有制形式特点是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是一种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过渡形式,也是一种不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

【图解历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信息提取:

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初步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和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构图解史】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信息提取: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重点一 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特点及影响

“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

实证1 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

史料 “写好了,墨汁都还没干就匆匆挂上去了。

”“在换牌半年多时间里,我连陌生人都不敢见呢。

——肖开文(新牌子书写者,时任向阳公社文化站站长)

“这(幅照片)是后来补拍的。

因为摘牌很低调,当时广汉县委定了三条纪律:

不准宣传,不准广播,不准登报。

——陈武元(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1980年前后

曾长驻广汉作农村改革调查与研究)

注:

以上文字材料摘编自《四川日报》(2009年8月13日)

【解读】 图文材料反映了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

【思考】 

思考方向

历史结论

角度1

政治领域的变革

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不适应当时的需要,政治体制改革已悄然进行

角度2

思想领域的阻力

试答:

                                    

                                    

角度3

改革的启示

试答:

                                    

                                    

【提示】 角度2:

改革开放之初,“左”倾思想的束缚依然存在,人们对改革心存顾虑。

角度3:

改革具有艰巨性;改革是在新旧观念的激烈冲突中展开的;改革者必须具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勇气,才能实现改革的目的。

实证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史料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深刻的变化……开始了叫作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

到1981年或1982年,在最贫困的省份中,90%以上的家庭以户而不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负责耕种以前的集体土地。

这个制度在较富裕的省份中也日益推广开来……到1983年底,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解读】 本段史料阐述了新时期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举措及推广过程。

【思考】 据史料指出新时期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对此你如何认识?

试答:

                                    

                                    

【提示】 人民公社体制发生了改变,实行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认识:

适应了中国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变了农村的面貌。

“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特点

(1)以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前提,坚持了农村的社会主义制度。

(2)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相结合,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创举。

“唯物史观”下的“历史解释”

新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1)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

(2)以改革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

(3)允许旧体制外产生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

(4)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

(5)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或道路。

重点二 新时期对外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对点训练] 1.(2020·江苏海门一模)下表是1998~2000年私营、国有和外资工业企业的工业产值比较表(摘编自陈勇勤《中国经济史》)。

表格数据的变化表明(  )

年份

私营企业

国有企业

外资企业

数值

(亿元)

比重

(%)

数值

(亿元)

比重

(%)

数值

(亿元)

比重

(%)

1998

2083

3.90

33621

62.90

17750

33.21

1999

3245

5.62

35571

61.57

18954

32.81

2000

5520

7.94

40554

58.32

23465

33.74

A.增强国企活力成为深化改革中心环节

B.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C.中国已经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已经动摇

解析:

选B。

1998~2000年,私营企业比重上升,国企比重下降,这表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故选B项。

增强企业活力是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A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C项错误;从表格的数据可以得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没有动摇,D项错误。

2.中国对外开放形成点线面、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

(1)“点”是指经济特区;“线”是指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

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面”是指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地区、经济特区向内地延伸。

(2)全方位:

指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

我们坚持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

(3)多层次:

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以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地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4)宽领域:

指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对外开放。

[对点训练] 2.(2020·江苏南通二模)面对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定,江苏省委抓住机遇,果断决策,把“加快发展沿海、重点发展沿江”的战略列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八五”计划,并着重制定了开发建设沿江经济带的总体规划。

这里的“重大决定”应该是(  )

A.创办第一批经济特区

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

选C。

题干材料信息“重点发展沿江”体现配合开发开放浦东的决策,带动长江流域的发展,故选C项。

第一批经济特区创办与江苏无关,排除A项;沿海港口城市开放重点在沿海不是沿江,排除B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与开发建设沿江经济带无关,排除D项。

“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

实证1 新时期对外开放的特点及影响

史料一 1980年,建立第一批经济特区。

1988年,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19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从1985年起,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1990年,决定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随着贯穿欧亚的第二座大陆桥在阿拉山口接轨,当年的丝绸之路再次成为经济往来的重要纽带。

——《中国对外开放大事记》

史料二 中国进出口总额发展变化图

——金勇进主编《数字中国》

【解读】 

(1)解读史料一要以时间为线索,分析开放的地点和范围,体现了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到内地、由点到线再到面、逐步开放的特点。

(2)史料二应注重以时间历程和贸易数字变化解读信息,史料中数据的变化体现了对外开放决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思考】 

(1)根据两则史料,说明中国新时期外贸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

(2)结合两则史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新时期外贸的发展与近代有何不同。

试答:

                                    

                                    

【提示】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政策;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新时期外贸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具有主动性;近代外贸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中扭曲发展,具有被动性。

实证2 市场经济的特点

史料 市场经济是指借助于市场交换关系,以市场作为基础手段,依靠供求、竞争、价格机制组织社会经济运行、调节社会资源配置的经济形式。

简单地说,市场经济就是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一种社会经济运行方式,是社会化商品经济社会中的一种经济体制。

——刘宗绪主编《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解读】 本段史料阐释了市场经济的特点及其实质。

【思考】 根据史料,概括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同之处。

试答:

                                    

                                    

【提示】 基本特点:

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

不同之处:

在所有制结构上,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基础上的效率优先和兼顾公平,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宏观调控上,国家应当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实证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

史料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解读】 史料阐述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

【思考】 阅读史料,论证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不矛盾。

试答:

                                    

                                    

【提示】 邓小平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

他的这些言论在当时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

1.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原因

(1)从历史角度而言,是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关闭国门一定会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

通过对外开放,利用和吸收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加快我国的发展。

(2)从世界角度而言,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国际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基础战略。

(3)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改革目标看,只有对外开放才能跟上世界先进水平,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完成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

2.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形式

(1)利用国外的资金和技术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

(2)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

(3)兴办经济特区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特殊形式。

“唯物史观”下的“历史解释”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要性

(1)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20世纪50年代所建立起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强调国家对整个经济活动实行高度集中管理,其弊端越来越明显,日益制约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2)改革实践的必然选择:

改革实践证明,要使社会主义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就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从根本上破除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3)理论探索的科学结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4)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特别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要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有重大突破。

2.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意义

(1)经济上:

有利于吸收和利用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外国的先进管理经验,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政治上:

有利于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3)科学文化上:

加强对外科技、教育、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促进我国科技人才的培养,加快我国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家国情怀”下的“历史担当”

国家“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

(1)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

与古丝绸之路相比,新丝绸经济带地域范围更广,开放性更强,合作范畴更大,联系更密切,是现有合作的延续和升级,实现利益共享。

(2)“一带一路”倡议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结果,也是当今中国积极实施的“走出去”战略的体现,更是中国担当大国责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一环。

续 表

[研真题·引领航向]

1.(2019·高考海南卷·T13)1988年,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涌向海南,仅半年时间到海南求职的人数竟高达20万,形成中国当代史上极为壮观的人才流动大潮。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命题点:

改革开放的影响

A.自由贸易区在海南落地

B.海南经济发展成绩显著

C.中国加快对外开放步伐

D.国有企业改革全面铺开

解析:

选C。

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1988年海南设立经济特区,有利于吸引人才,造成了题干中全国各地的人才涌向海南,故选C项。

自由贸易区在海南落地是在2018年,排除A项;1988年海南刚刚成为经济特区,经济还不发达,排除B项;材料主要论述的是海南不是国企,排除D项。

2.(2018·高考海南卷·T12)1949年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出境多限于公务。

80年代中国出境旅游兴起,旅游目的地逐步由东南亚扩大到世界各地,据统计2017年出境游超过1亿人次。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的是我国(  )

命题点:

对外开放的影响

A.进出口贸易增长

B.改革开放成效显著

C.公务出境人数减少

D.人民文化水平提高

解析:

选B。

据题干材料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反映的是我国改革开放成效显著,故选B项。

材料反映出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与进出口贸易无关,A项错误;据材料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不能推断出公务出境人数的减少,C项错误;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只是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的原因之一,D项错误。

3.(2016·高考全国卷Ⅲ·T31)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命题点: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措施的特点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解析:

选A。

从题干信息可知,与1975年相比,1980年的多种农作物产量有很大提高,这与中共中央要求进一步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关,农民获得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故A项符合题意。

B、C两项与历史事实不符,D项内容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B、C、D三项均排除。

4.(2019·高考全国卷Ⅱ·T31)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

这些政策(  )

命题点: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政策的影响

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

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

选A。

减少粮食播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还林还牧,举办集体企业,这使得农村比较单一的农耕经济结构发生变化,A项正确。

社队企业属于集体企业,B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指农民的自主经营,不涉及企业,C项错误;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项错误。

5.(2018·高考海南卷·T13)20世纪50~90年代,中国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由粮店按规定标准定期供应粮油。

城镇间人口迁移和农业人口进城都要办理“粮油关系”。

2001年国家正式取消这一做法,其目的是(  )

命题点:

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A.消除城乡区域差别

B.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C.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D.开启农产品商品化

解析:

选C。

据题干材料可知,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是在粮油供给和消费关系方面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故选C项。

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是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与消除城乡区域差别无关,A项错误;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无关,B项错误;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与开启农产品商品化无关,D项错误。

6.(2017·高考海南卷·T13)1992年,我国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增长较快,国家直接管理的农业、工业、外贸等出口产品计划指标减少1/3,其中指令性计划指标减少近一半。

这表明我国(  )

命题点: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A.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增强

B.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

C.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实现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

解析:

选A。

据题干材料中政府“指令性计划指标减少近一半”可得出,相应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增强,故选A项。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资源配置手段的变化,没有反映出中国经济整体发展水平,B项错误;材料中数据反映出指令性计划在资源配置中仍然占据很大比重,市场的基础性作用还未确立,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国资源配置手段的变化,没有反映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D项错误。

7.(2018·高考全国卷Ⅲ·T31)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

万个)

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商、饮、服务业

1982

29.28

74.92

5.38

9.58

17.01

1988

23.28

773.52

95.58

372.55

623.23

上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

命题点: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解析:

选A。

分析表格数据可知,除农业中乡镇企业分布数量减少外,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餐饮服务业中乡镇企业分布数量都在增长,说明有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其他行业,故A项正确。

1988年我国城市化率还很低,农村发展程度远低于城市,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到乡镇企业行业分布的变化,不能得出工业结构趋于合理的结论,排除D项。

8.(2017·高考全国卷Ⅰ·T31)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

命题点:

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解析:

选C。

由题中关键信息“1990年”“计划与市场”可知,此时我国正处于由单一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由此可知C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而不是国家干预经济模式,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模式而不是经济全球化问题,排除B项;该报告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目的在于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服务,D项不是该报告的主旨,排除。

[练模拟·能力提升]

1.据统计,1978年中国有12位副总理、副委员长以上职务的领导人先后出访51个国家,1979年也有十几位领导人先后出访法国、联邦德国、英国、意大利、美国和日本等30多个国家。

当时国家领导人的频繁出访(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