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监督三级doc.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009977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07 大小:93.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消防监督三级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7页
消防监督三级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7页
消防监督三级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7页
消防监督三级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7页
消防监督三级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消防监督三级doc.docx

《消防监督三级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防监督三级doc.docx(10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消防监督三级doc.docx

消防监督三级doc

第一部分基础理论(共17题)

1.掌握燃烧的定义,了解燃烧的本质

答:

燃烧是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的现象。

燃烧是可燃物质与氧或其他氧化剂反应的结果,剧烈的氧化反应,瞬时放出大量的热和光;近代连锁反应理论认为燃烧是一种游离基的连锁反应。

连锁反应也称为链式反应,即在瞬间进行的循环连续反应。

近代燃烧理论认为,可燃物质的多数氧化反应不是直接进行的,而是经过一系列复杂的中间阶段反应;不是氧化整个分子,而是氧化连锁反应中间产物游离基和原子。

可见,燃烧是一种极复杂的化学反应,游离基的连锁反应是燃烧反应的实质,光和热是燃烧过程中发生的物理现象。

2.掌握燃烧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答:

(1)燃烧的必要条件

任何物质发生燃烧,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

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着火源。

只有在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的情况下,可燃物质才能发生燃烧。

有焰燃烧的发生需要四个必要条件:

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和链式反应。

①可燃物。

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称可燃物。

可燃物按其物理状态分为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类。

②助燃物(氧化剂)。

能帮助支持可燃物燃烧的物质,即能与可燃物发生反应的物质称为助燃物(氧化剂)。

它们是空气或氧气或其他氧化剂。

③着火源。

着火源是指供给可燃物与氧或助燃物发生燃烧反应的能量,常见的是热能。

其他还有化学能、电能、机械能和核能等转变成的热能。

根据着火的能量来源不同。

着火源可分为:

明火、高温物体、化学热能、电热能、机械热能、生物能、光能和核能。

④链式反应。

链式反应就是当某种可燃物受热时,它不仅会发生汽化,而且可燃物的分子会发生热裂解作用,即它们在燃烧前会裂解成为更简单的分子。

这些分子中一些原子间的共价键常常会发生断裂,生成自由基。

由于它是一种高度活泼的化学形态,能与其他的自由基和分子反应,从而使燃烧持续下去。

(2)燃烧的充分条件

具备了燃烧的必要条件,并不意味着燃烧必然发生。

在各种必要条件中,还应有“量”的要求,即燃烧发生的充分条件。

1.一定的可燃物浓度

可燃气体或蒸气只有达到一定浓度,才会发生燃烧或爆炸。

例如,常温下用明火接触煤油,煤油并不立即燃烧,这是因为在常温下煤油表面挥发的煤油蒸气量不多,没有达到燃烧所需的浓度,虽有足够的空气和火源接触,也不能发生燃烧。

2.一定的氧气含量

可燃物发生燃烧需要有一个最低氧含量,低于这一浓度,燃烧就不会发生。

如汽油燃烧的最低氧含量要求为14.4%,乙醚为12%。

3.一定的点火能量

不管何种形式的引火源,都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引起燃烧反应。

所需引火源的强度,取决于可燃物质的最小点火能量,低于这一能量,燃烧便不会发生。

不同可燃物质燃烧所需的最小点火能量各不相同。

例如,在化学计量浓度下,汽油的最小点火能量为0.2mJ,乙醚为0.19mJ。

4.未受抑制的链式反应

对于无焰燃烧,上述三个条件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燃烧即会发生。

而对有焰燃烧,除上述三个条件外,燃烧过程中存在自由基,形成未受抑制的链式反应,使燃烧能够持续下去,亦是燃烧的充分条件之一。

3.了解气体、液体、固体物质的燃烧过程

答:

(1)可燃气体的燃烧不需像固体、液体那样需经熔化、蒸发过程,所需热量仅用于氧化或分解,或将气体加热到燃点,因此容易燃烧且燃烧速度快。

(2)易燃可燃液体的燃烧是蒸发燃烧,即在燃烧过程中,并不是液体本身在燃烧,而是液体受热时蒸发出来的液体蒸气被分解、氧化达到燃点而燃烧。

(3)固体可燃物的燃烧方式主要有下列四种:

①蒸发燃烧:

熔点较低的可燃固体,受热后融熔,然后与可燃液体一样蒸发成蒸气而发生的有焰燃烧。

②分解燃烧:

分子结构复杂的固体可燃物,在受热后分解出其组成成分及与加热温度相应的热分解产物,这些分解产物再氧化燃烧。

③表面燃烧:

蒸气压非常小或者难于热分解的可燃固体,不能发生蒸发燃烧或分解燃烧,当氧气包围物质的表层时,呈炽热状态发生无焰燃烧现象。

④阴燃:

阴燃是指物质无可见光的缓慢燃烧,通常产生烟和温度升高的迹象。

一些固体可燃物在空气不流通、加热温度较低或含水分较高时就会发生阴燃。

4.掌握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概念

答:

在燃烧反应过程中,如果生成的燃烧产物不能再燃烧,则称为完全燃烧,其燃烧产物为完全燃烧产物。

如果生成的燃烧产物还能继续燃烧,则这种燃烧称为不完全燃烧,其燃烧产物为不完全燃烧产物。

燃烧完全与否不仅与空气供给量有关,而且还与其他可燃物扩散混合的均匀程度有关。

如氧气供给量充足,并与可燃物混合非常均匀,则燃烧的反应近于完全燃烧。

5.了解燃烧产物的毒性和对灭火工作的影响

答:

(1)燃烧产物的毒性

燃烧产物有不少是毒害气体,往往会通过呼吸道侵入或剌激眼结膜、皮肤黏膜使人中毒甚至死亡。

据统计,在火灾中死亡人数约80%是由于吸入毒性气体而致死的。

下表为一氧化碳对人的影响和一些主要有害气体的来源、生理作用及致死浓度。

一氧化碳对人的影响

影响情况

CO浓度(ppm)

血液中的COHb%

在其中工作8h的允许浓度

50

暴露1h不产生明显影响的浓度

400~500

1h暴露后有明显影响

600~700

1h暴露后引起不适,但无危险症状的浓度

1000~1200

暴露1h后有危险

1500~2000

35

在1h内即会致死

4000及以上

50

 

一些主要有害气体的来源、生理作用及致死浓度

来源

主要的生理作用

短期(10min)估计致死浓度(ppm)

木材、纺织品、聚丙烯腈尼龙、聚氨脂等物质燃烧时分解出不等量的氰化氢(HCN)

一种迅速致死、窒息性的毒物

350

纺织物燃烧时产生少量的硝化纤维素和赛璐珞,产生大量的氮氧化物

肺的强剌激剂,能引起即刻死亡及滞后性伤害

>200

由木材、丝织品、尼龙以及三聚氰胺的燃烧产生氨气(NH3)

强剌激性,对眼、鼻有强烈刺激作用

>1000

PVC电绝缘材料,其他含氯高分子材料及阻燃处理物热分解产生的氯化氢(HCl)

呼吸道刺激剂,吸附于微粒上的HCl的潜在危险性较之等量的HCl气体要大

>500,气体或微粒存在时

氟化树脂类或薄膜类以及某些含溴阻燃材料分解时产生的含卤酸气体

呼吸刺激剂

HF≈400

COF2≈100

HBr>500

含硫化合物及含硫物质燃烧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硫(SO2)

强刺激剂,在远低于致死浓度下即难以忍受

>500

由聚烯烃和纤维素低温热解(400℃)产生的丙醛

潜在的呼吸刺激剂

30~100

(2)燃烧产物对灭火工作的影响

①燃烧产物对灭火工作有利方面。

一是在一定条件下有阻燃作用。

完全燃烧的燃烧产物都是不燃惰性气体,如CO2、水蒸气等。

如果是室内火灾,随着这些惰性物质的增加,就能相对减少空气中的氧浓度,燃烧速度也会减慢,如果能关闭通风的门窗、孔洞、就会使燃烧速度减慢,直至停止燃烧。

二是为火情侦察提供依据。

不同的物质燃烧,不同的燃烧温度,在不同的风向条件下,烟的气味、颜色、浓度、流动方向也是不一样的。

通过烟的这些特征,消防人员可以大致判断燃烧物质的种类、火灾阶段、火势蔓延方向等。

②燃烧产物对灭火工作的不利方面。

一是引起人员中毒、窒息。

燃烧产物中有不少为毒性气体,例如CO、HCl、HCN、NOx等对人体有麻醉、窒息、刺激作用。

这些燃烧产物妨碍人们的正常呼吸和逃生,也给消防人员的灭火工作带来困难。

二会使人员受伤。

燃烧产物的烟气中载有大量的热,人在这种高温、湿热环境中极易被烫伤。

三是影响视线。

燃烧产生大量烟雾,影响人的视线,使能见度大大降低,人在浓烟中往往会辨不清方向,给灭火、人员疏散工作带来困难。

四是成为火势发展、蔓延的因素。

燃烧产物有很高的热能,极易造成轰然或因对流或热辐射引起新的火点。

6.掌握火焰定义,了解火焰的构造

答:

(1)火焰的定义。

正在燃烧的可燃气体(蒸气)所占据的发光、放热的空间范围称为火焰,俗称火苗。

它是可燃物产生有焰燃烧的基本特征。

(2)火焰的构造。

可燃物在燃烧时,根据其状态不同和助燃物的供给方式等因素不同,火焰的结构也不完全相同。

①气态可燃物火焰。

由一次空气供氧所形成的火焰峰面在内层,称内焰;由二次空气供氧所形成的火焰峰面在外层,称外焰。

这种火焰比较稳定,温度较高,本生灯、气焊炬等火焰属这一类。

有的火焰无一次空气进入,只有一层圆锥形火焰,即只有外焰。

如天然气井喷火焰,可燃气体容器或管路破裂时在泄漏处形成的喷流火焰等。

②液态可燃物火焰。

液态可燃物火焰结构,可以以蜡烛火焰为例,由焰心、内焰和外焰组成。

7.掌握闪燃定义,了解闪点定义和闪点的应用

答(1)闪燃。

在一定温度下,易燃、可燃液体(也包括能蒸发出蒸气的少量固体,如萘、樟脑、石蜡等)表面上产生的蒸气,当与空气混合后,一遇着火源,就会发生一闪即灭的燃烧,这种现象叫做闪燃。

(2)闪点。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遇火源能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采用闭杯法测定),称为闪点。

(3)闪点在消防上的应用。

在消防工作中,以闪点的高低作为评价液体火灾危险性的依据。

因为通常认为,液体的闪点就是可能引起火灾的最低温度。

①根据闪点将能燃烧的液体分为两类,闪点小于或等于45℃称为易燃液体,闪点大于45℃的液体称为可燃液体。

②根据闪点可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的大小。

闪点越低的液体其火灾危险性就越大。

③根据闪点可确定液体生产、加工、储存的火灾危险性分类,进而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8.掌握着火的定义,了解燃点的定义

答:

可燃物质与空气氧化剂共存,达到某一温度时与火源接触即发生燃烧,将火源移去后,仍能继续燃烧,直至可燃物燃尽为止,这种持续燃烧的现象叫做着火。

可燃物质开始持续燃烧时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叫做燃点。

9.掌握自燃的定义,了解自燃的两种类型

答:

(1)自燃。

可燃物质在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等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自然燃烧,称为自燃。

(2)自燃的类型。

由于热的来源不同,物质自燃可分为受热自燃和本身自燃两类。

①受热自燃。

可燃物质在空气中,连续均匀地加热到一定的温度,在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等火源的作用下,能够发生自动燃烧的现象叫做受热自燃。

②本身自燃有些可燃物质在空气中,在远低于自燃点的温度下自然发热,并且这种热量经长时间的积蓄使物质达到自燃点而燃烧的现象,叫做本身自燃。

10.掌握爆炸的定义,了解爆炸的分类

答:

爆炸是物质从一种状态迅速转变成另一状态,并在瞬间放出大量能量,同时产生声响的现象。

爆炸是由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引起的。

(1)按爆炸物质在爆炸过程中的变化,可分为化学爆炸、物理爆炸和核爆炸。

①化学爆炸。

由于爆炸性物质本身发生了化学变化,产生出大量气体和较高温度而形成的爆炸叫化学爆炸。

例如:

炸药、可燃气体、粉尘与空气的混合物发生的爆炸就是化学爆炸。

②物理爆炸。

物质因状态或压力发生突变而形成的爆炸叫物理爆炸。

例如,蒸汽锅炉、压缩和液化气钢瓶的爆炸,属于物理爆炸。

③核爆炸。

由于原子核裂变或核聚变引起的爆炸叫核爆炸。

如原子弹、氢弹的爆炸就属于核爆炸。

(2)按照爆炸的变化传播速度,化学爆炸可分为爆燃、爆炸、爆震。

①爆燃。

爆炸物质的变化速率为每秒数十米至百米,爆炸时压力不激增,没有爆炸特征的响声,无多大破坏力。

例如,气体爆炸性混合物在接近爆炸浓度下限或上限的爆炸属爆燃。

②爆炸。

爆炸物质的变化速率为每秒百米至千米,爆炸时仅在爆炸点引起压力激增,有震耳的响声和破坏作用。

例如,火药受摩擦或遇火源引起的爆炸属之。

③爆震。

这种爆炸的特点是突然升起极高的压力,其传播是通过超音速的冲击波实现的,每秒可达数千米。

这种冲击波能远离爆震发源地而存在,并引起该处其他炸药的爆炸(称为殉爆),具有很大的破坏力。

11.掌握火灾的定义和分类

答:

火灾是指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1)根据物质燃烧特性划分。

按照国家标准《火灾分类》(GB4968)的规定,火灾划分为A、B、C、D四类。

按照《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的规定,火灾划分为A、B、C、D、E类。

①A类火灾:

是指固体可燃物燃烧而引起的火灾。

②B类火灾:

指液体火灾和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燃烧而引起的火灾。

③C类火灾:

指可燃气体燃烧引起的火灾。

④D类火灾:

指可燃金属燃烧引起的火灾;

⑤E类火灾:

带电火灾,指带电的电气设备及其他物体燃烧的火灾。

(2)根据火灾危害严重程度划分。

(1)依据《火灾统计管理规定》分类

按照一次火灾事故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受灾户数和直接财产损失,《火灾统计管理规定》中将火灾等级划分为特大火灾、重大火灾、一般火灾三类。

①特大火灾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火灾,为特大火灾:

死亡10人以上(含本数,下同);重伤20人以上;死亡、重伤20人以上;受灾50户以上;直接财产损失100万元以上。

②重大火灾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火灾,为重大火灾:

死亡3人以上;重伤10人以上;死亡、重伤10人以上;受灾30户以上;直接财产损失30万元以上。

③一般火灾不具有前列两项情形的火灾,为一般火灾。

(2)依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分类

依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493号),公安部办公厅《关于调整火灾等级标准的通知》(公消[2007]234号)将火灾等级增加为四个等级,由原来的特大火灾、重大火灾和一般火灾三个等级调整为特别重大火灾、重大火、特大火灾和一般火灾四个等级。

①特别重大火灾

特别重大火灾是指造成30人以上(“以上”含本数,下同)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②重大火灾

重大火灾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以下”不含本数,下同)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1亿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③较大火灾

较大火灾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④一般火灾

一般火灾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注:

“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3)按起火直接原因分类。

①放火。

刑事犯放火,精神病人、智障人放火,自焚。

②违反电气安装安全规定。

电气设备安装不合规定;导线保险丝不合格;避雷设备、排除静电设备未安装或不符合规定要求。

③违反电气使用安全规定。

电气设备超负荷运行、导线短路、接触不良、静电放电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电器设备着火。

④违反安全操作规定。

在进行气焊、电焊操作时,违反操作规定;在化工生产中出现超温超压、冷却中断、操作失误而又处理不当;在储存运输易燃易爆物品时,发生摩擦撞击混存,遇水、酸、碱、热。

⑤吸烟。

乱扔烟头、火柴杆。

⑥生活用火不慎。

炉灶、燃气用具、煤油炉发生故障或使用不当。

⑦玩火。

小孩玩火,燃放烟花、爆竹。

⑧自燃。

物质受热;植物、涂油物、煤堆垛过大、过久而又受潮、受热;化学危险品遇水、遇空气、相互接触、撞击、摩擦自燃。

⑨自然灾害。

雷击、风灾、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

⑩其他。

不属于以上九类的其他原因,如战争。

12.了解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的定义

答:

热量通过直接接触的物体,从温度较高部位传递到温度较低部位的过程,称为热传导。

热通过流动介质将热量由空间中的一处传到另一处的现象叫做对流。

根据流动介质的不同分为气体对流和液体对流。

热能以电磁波形式的传递,称为热辐射。

热辐射不需要任何介质,不受气流、风速、风向的影响,通过真空也能进行热传播。

13.了解室内火灾发展的三个阶段

答:

室内火灾发展一般经过三个阶段:

(1)火灾初起阶段。

火灾初起时,随着火苗的发展,燃烧产物中有水汽、二氧化碳产生,还产生少量的一氧化碳和其他气体,有热量散发,火焰温度可能在500℃以上,室温略有增加。

这一阶段火势发展的快慢随着引起火灾的火源,可燃物的特点不同而呈现不同的趋势。

(2)火灾发展阶段。

火灾发展阶段,也称为自由燃烧阶段。

当温度升至500℃左右时,辐射热急剧增加,辐射面积增大,燃烧会扩大到整个室内,并有可能出现轰燃。

火灾发生后,周围环境温度逐步上升,物质分解生成烟和毒性气体,并随热气流上升到顶部;热的烟粒子向四周辐射热量,引起室内可燃物热分解,产生大量可燃气体。

室内的上层气温达400-600℃即发生轰燃,火灾达到全面发展阶段,系统处于高温状态。

火焰包围所有可燃物,燃烧速度最快,环境温度明显上升,温度可达7600℃以上。

(3)火灾下降阶段。

随着燃烧的进行,可燃物减少;如果通风不良,有限空间内氧气被渐渐消耗,则可燃物不再发出火焰,已燃烧的可燃物呈阴燃状态,室内温度降至500℃左右。

但是,这样的高温仍能使可燃物分解出较轻的气体,如氢气、甲烷等。

这时,如因不合理的通风,突然引入较多的新鲜空气,则仍有发生爆燃的危险。

如果火灾烧穿门窗、屋顶,则在可燃物全部燃尽后,才进入下降阶段。

14.掌握危险化学品的定义

答:

危险品系指有爆炸、易燃、毒害、腐蚀、放射性等性质,在运输、装卸和储存保管过程中,易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毁而需要特别防护的物品。

其特征是:

(1)具有爆炸性、易燃、毒害、腐蚀、放射性等性质;

(2)在生产、运输、使用、储存和回收过程中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毁;

(3)需要特别防护的。

一般认为,只要同时满足了以上三个特征,即为危险品。

如果此类危险品为化学品,那么它就是危险化学品。

15.了解危险化学品的分类

答: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将危险化学品分为九大类:

第一类:

爆炸品;

第二类:

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第三类:

易燃液体;

第四类:

易燃固体、自燃物品、遇湿易燃物品;

第五类:

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第六类:

毒害感染性物品;

第七类:

;放射性物品

第八类:

;腐蚀品;

第九类:

;杂类。

16.掌握易燃液体的定义,了解其分类和危险特性

答:

(1)易燃液体的定义。

易燃液体是指闭杯试验闪点≤61℃的液体、液体混合物或含有固体混合物的液体,但不包括由于存在其他危险已列入其他类别管理的液体。

(2)易燃液体的分类。

①根据易燃液体储运特点和火灾危险性大小的分类,我国《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将易燃液体分为甲、乙、丙三类。

甲类:

指闪点<28℃的液体;

乙类:

指28℃≤闪点<60℃的液体;

丙类:

指闪点≥60℃的液体。

②为了便于管理和有效采取措施,易燃液体还按其闪点的高低分为以下三项:

低闪点液体。

指闪点<18℃液体。

如:

汽油、正戊烷、环戊烷、环戊烯、乙醛、丙酮、乙醚、甲胺水溶液、二硫化碳等。

中闪点液体。

指18≤℃闪点<23℃的液体。

如:

石油醚、石油原油、石脑油、正庚烷及其异构体、辛烷及其异辛烷、苯、粗苯、甲醇、乙醇、噻吩、吡啶、香蕉水、显影液、镜头水、封口胶等。

高闪点液体。

指23≤℃闪点<61℃的液体。

如:

煤油、磺化煤油、浸在煤油中的金属镧、铷、铈、壬烷及其异构体、癸烷、樟脑油、乳香油、松节油、松香水、癣药水、刹车油、影印油墨、照相用清除液、涂底液、医用碘酒等。

(3)易燃液体的危险特性。

①高度的易燃性。

液体的燃烧是通过其挥发出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可燃性混合物,在一定的比例范围内遇明火源点燃而实现的,因而实质上是液体蒸气与氧化合的剧烈反应。

易燃液体燃烧的难易程度,即火灾危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们分子结构和分子量的大小。

②蒸气的爆炸性。

由于任何液体在任一温度下都能蒸发。

所以,易燃液体也具有这种性质,当挥发出的易燃蒸气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浓度范围时,遇明火就发生爆炸。

易燃液体的挥发性越强,这种爆炸危险就越大。

不同液体的蒸发速度随其所处状态的不同而变化,影响其蒸发速度的因素有:

温度、沸点、暴露面、比重、压力、流速。

③受热膨胀性。

易燃液体也和其他液体一样,有受热膨胀性,储存于密闭容器中的易燃液体受热后,本身体积膨胀的同时蒸气压力增加。

若超过了容器所能承受的压力限度,就会造成容器膨胀,以致爆裂。

夏季盛装易燃液体的桶,常出现鼓桶现象以及玻璃容器发生爆裂,就是由于受热膨胀所致。

④流动性。

流动性是液体的通性,易燃液体的流动性增加了火灾危险性。

如易燃液体渗漏会很快向四周扩散,能扩大其表面积,加快挥发速度,提高空气中的蒸气浓度,易于起火蔓延。

如在火场上储罐(容器)一旦爆裂,液体会四处流散,造成火势蔓延,扩大着火面积,给施救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所以,为了防止液体泄漏、流散,在储存时应备事故槽(罐),构筑防火堤,设水封井等。

液体着火时,应设法堵截流散的液体,防止其蔓延扩散。

⑤带电性。

多数易燃液体在灌注、输送、喷流过程中能够产生静电,当静电荷聚集到一定程度,则放电发火,有引起着火或爆炸的危险。

⑥毒害性。

易燃液体大都本身或其蒸气具有毒害性,有的还有刺激性和腐蚀性。

易燃液体蒸发气体,通过人体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三个途径进入人体内,造成人身中毒。

中毒的程度与蒸气浓度、作用时间的长短有关。

浓度低时间短则中毒程度轻,反之则重。

援易燃固体。

17.掌握易燃固体的定义

易燃固体是指燃点低,对热、撞击、摩擦敏感,易被外部火源点燃,燃烧迅速,并可能散发出有毒烟雾或有毒气体的固体。

但不包括已列入爆炸品的物质。

第二部分消防监督(共101题)

一、火灾控制(共14题)

1.了解建筑物的分类

答:

建筑物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分类。

按其使用性质分为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按其建造材料构成可分为木结构、砖木结构、砖与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钢与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钢混结构)等。

工业建筑包括厂房和仓库。

(1)民用建筑按使用功能分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

①居住建筑:

供人们居住使用的建筑,包括住宅和宿舍建筑。

②公共建筑:

供人们进行各种公共活动的建筑,包括教育、办公、科研、文化、商业、服务、体育、医疗、交通、纪念、园林、综合类建筑等。

(2)民用建筑按层数或高度分为单层、多层民用建筑和高层民用建筑:

①单层、多层民用建筑:

九层及九层以下的居住建筑(包括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居住建筑)和建筑高度不超过24.0m的公共建筑以及建筑高度超过24.0m的单层公共建筑。

②高层民用建筑:

十层及十层以上的居住建筑(包括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居住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24.0m的公共建筑。

不含单层主体建筑高度超过24.0m的体育馆、会堂、剧院等公共建筑。

(3)高层民用建筑的分类:

高层民用建筑根据其使用性质、火灾危险性、疏散和扑救难度,又分一类高层民用建筑和二类高层民用建筑。

2.掌握氧指数的概念及氧指数对建筑材料燃烧性能的影响

答:

氧指数(OI)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材料在氧氮混合气流中进行有焰燃烧所需的最低氧浓度。

以氧所占的体积百分数的数值来表示。

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氧指数,材料的氧指数表示材料燃烧的难易程度。

氧指数高表示材料不易燃烧,氧指数低表示材料容易燃烧。

对于建筑中使用的塑料装饰材料,窗帘、幕布、家具包布等装饰用纺织品:

若材料燃烧性能为B1级,氧指数应大于等于32;若材料燃烧性能为B2级,氧指数应大于等于26。

3.了解生产和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方法

答:

生产和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方法:

固体按该物质的物理、化学特性以及火灾危险特点进行分类;液体按闪点进行分类;气体按爆炸极限进行分类。

4.掌握建筑火灾蔓延的形式、主要途径及原因

答:

建筑物内火灾蔓延,是通过热传播进行的,其形式与起火点、建筑材料、物质的燃烧性能和可燃物的数量等因素有关。

常见的火灾蔓延形式有直接燃烧、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飞火等。

建筑火灾蔓延的途径主要有:

内墙门、洞口,外墙窗口,房间隔墙,空心结构,闷顶,楼梯间,各种竖井管道,楼板上的孔洞及穿越楼板、墙壁的管线和缝隙等。

对建筑火灾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