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解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第四单元测试卷
1.下面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改止后用正楷字将整个句子抄写在米字格中。
光阴流失如梭,发展苍海桑田。
【答案】“失”改为“逝”;“苍”改为“沧”
【解析】
试题分析:
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
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
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如“苍”与“沧”造字法都为形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辨别字形。
形容光阴,字形应该是“流逝”。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殉职(xùn)啜泣(cuò)狭隘(ài)
B.佩服(pèi)热忱(chén)嘶哑(sī)
C.坍塌(tān)纯粹(cuì)瞬间(sùn)
D.慷慨(kānɡ)滑稽(jì)禁锢(ɡù)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
A项“啜泣”的“啜”读“chuò”;C项“瞬间”的“瞬”读“shùn”;D项“滑稽”的“稽”读“jī”。
3.找出下列句子中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1)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溢求精。
( )
(2)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逢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 )
(3)他们开始嘲笑我,发出嘘声,然后继续向上爬,这样他们就可以从涯顶绕道回家。
( )
(4)或者一个令人畏惧的情境,当我感到惊荒失措时,我都能够轻松应对。
( )
【答案】
(1)溢-益
(2)逢-缝(3)涯-崖(4)荒-慌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
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句
(1)“精溢求精”写作“精益求精”;句
(2)“逢隙”写作“缝隙”;句(3)“涯顶”写作“崖顶”;句(4)“惊荒失措”写作“惊慌失措”。
4.如果要准确表达下面的意思,运用哪些词语合适。
请在相应的括号中写出来。
(1)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
( )
(2)不长草木的地方。
( )
(3)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
( )
【答案】
(1)见异思迁
(2)不毛之地(3)战战兢兢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意思写词语的能力。
首先要理解给出的词语的意思,根据意思的表达来分析这是对哪个词语的理解,准确写出词语即可。
“见异思迁”意思是“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不毛之地”意思是“不长草木的地方”;“战战兢兢”意思是“因害怕而微微发抖”。
5.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喂,等等我”!
我声音嘶哑地喊着,“我爬不……”
B.“我下不去!
”我哭着说:
“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
C.《纪念白求恩》选自《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D.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了解与辨识能力。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和理解书面语言。
要做到结合语境,准确规范的使用标点。
A项的“叹号”应当放在“引号”里;B项的“冒号”应当改为“逗号”;C项的“句号”应当放在“(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后。
6.下列句子填空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 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
②一直住在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 的新生活改变了。
③小时候,我常伏一窗口——山那边是什么呢?
A.①踩 ②安适 ③瞎想B.①探 ②舒适 ③痴想
C.①探 ②舒适 ③畅想D.①踩 ②安适 ③幻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选词填空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辨析作答。
句
(1)根据“小心翼翼”的修饰可知,应填写“探”;句
(2)应该用“舒适”修饰“生活”;句(3)句子意思可知,这是对外面世界的向往,根据“常”这一词语可知,应填写“痴想”。
7.下列各句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
B.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
C.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D.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答案】B
【解析】
【详解】这道题目是对修辞方法的考查。
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
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
比喻就是把一个物体或人比成另一个物体,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组成。
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B项是比喻修辞,其余三项是拟人修辞。
8.下列句子朗读停顿的地方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淡泊/无以明志
B.险躁/则/不能治性
C.遂成/枯落
D.非/志/无以成学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C项应该断句为“遂/成枯落”。
9.下列各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植树的牧羊人》作者是让·乔诺,法国作家、电影编剧。
B.“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这句话告诉我们,走过了最初的一小步,后面的路走起来就非常顺利。
C.《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为悼念白求恩而作的。
作者深刻地分析了白求恩的精神品质,作者把对白求恩精神的评价提到共产主义精神的高度,并且把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分析为国际主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和对技术精益求精三个方面,赋予白求恩精神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精神。
D.诸葛亮通过写《诫子书》一文,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要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对于课本上的课文,尤其是所收录的名作家的文章,不仅要知道文章的作者、出处、作者的相关常识,还要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而且要懂得通过课内的文章学到相关的语文知识的道理。
B项表述错误,这句话的意思是,对待人生中所遇到的困难,只要一步一步地去战胜,终会取得成功。
10.班级开展读书活动,下面是三位同学关于读书方法的讨论,请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甲同学:
网络时代,信息量很大,可以看的书很多,但是,面对茫茫书海,我们不知从何下手。
乙同学:
我们现在太忙了,要做那么多题目,哪有时间读课外书?
丙同学:
我们读过很多书,但读后很容易忘记,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多。
请你针对以上发言,给在场的校长和同学分别提一条建议,注意语言的得体。
①向校长提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向同学提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校长你好,我们学校每周可以专门安排一节课,让学生自由阅读吗?
(2).
(2)同学,俗语说“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读书要有所选择,可以从自己有兴趣书籍入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性学习中提建议的能力。
要针对问题的关键来想计策,建议要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作答时,一定要认真读题,分析题目中给出的对话,确定所提建议针对的问题,所提的建议一定要有可行性,不能是空洞的口号。
据此即可作答。
11.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无人送酒来。
(2)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落花时节又逢君。
(4)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一个含有“日”的完整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强欲登高去
(2).
(2)一夜征人尽望乡(3).(3)正是江南好风景;(4).(4)思君不见下渝州(5).(5)云日相辉映,(6).空水共澄清。
南朝·谢灵运《登江中孤岛》;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王维《使至塞上》;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唐·许浑《咸阳城东楼》;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天。
宋·王令《暑旱苦热》;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唐·白居易《忆江南》;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元·马致远《天净沙》;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唐·刘长卿《送灵澈上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古诗文的能力。
此类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
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
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
“欲”“渝”“尽”都是易错字,注意和形似字、多音字的辨析。
阅读《诫子书》回答问题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怠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含义。
(1)非淡泊无以明志
(2)非宁静无以致远
(3)非学无以广才
(4)险躁则不能治性
13.翻译下列句子。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14.中国人历来崇尚、重视家教,无论是诸葛老师的《诫子书》、《曾国藩家书》,还是《毛泽东家书》、《傅雷家书》,都体现了家教的魅力。
而本文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家教”的?
15.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16.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17.《诫子书》跨越了一千七百年时空,仍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请就此谈谈你读后的体会。
【答案】12.
(1)使志向坚定、明确
(2)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无从(3)增长第才干(4)修养性情
13.
(1)用恬静来修养自己的身心,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2)年龄随同时光而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14.学习和做人15.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16.非淡泊无心明志,非宁静无心致远。
17.可以围绕全文总谈,也可以就某一名句而谈,但不要脱文而空谈。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
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其中“明志”意思是“使志向坚定、明确”。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以:
来;养:
培养;驰,逝去;去,消失。
点睛:
翻译语句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
具体的方法是:
首先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然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在正确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通译全文,理解每句话的含义,分析作答。
作者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据此可概括为学习和做人两方面。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分析能力。
通译全文,理解文意。
根据文中信息“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知,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内容主旨的理解。
这篇文章是诸葛亮写给自己儿子的一封信,作者就学习和修身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根据文意的理解,可知其中最能表现“志当存高远”意思的句子为: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7题详解】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理解理解文章内容和个性表达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在通晓文意的基础上,围绕文中的一个句子或整篇文章来谈自己受到的启发。
尤其是文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个名句,既是诸葛亮对自己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
诸葛亮用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
现代社会,我们也需要这样的心态,因为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选自《诸葛亮集》作者:
诸葛亮年代:
三国
译文:
君子的操守,(应该)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
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
沉迷滞迟就不能励精求进,偏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
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日逝去,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阅读《享福与吃苦》,回答问题。
享福与吃苦
何仲英
①现在我国人的大毛病,是只图享福,不愿吃苦。
有许多青年人看见人家享福,羡慕得很;勉强他们暂吃辛苦,而他们的欲望,他们的希冀,总是对准享福的方面去进行。
只望“做得人上人”,不愿“吃得苦中苦”。
这种观念,虽不敢说普遍存在于一般青年的脑海当中,但至少有一部分,甚至有一大部分,我们不得不注意,不得不觉悟。
②我们不必希望做“人上人”。
我既是人中一人,就当尽人的一份责任。
没有农夫,哪里有饭吃?
没有瓦匠、木匠,哪里有房子住?
没有工、商,哪里有物品?
没有效命沙场的战士,哪里可以克服敌人,保护我们的安全?
没有呕心绞脑的学人,哪里会有发明、发现和著述,安慰我们的精神?
我们一时一刻的需要,都有无数的劳动者——无论是劳心或劳力——辛辛苦苦地来供给,而我们坐享其福;我们若不是也吃一点苦,也尽一点责,我们非但对不起他们,也何以对得起自己呢?
③我们须知最可敬爱的,是世上最大多数的平民,他们尽管做一天人,干一天事,他们的生命,总是完全靠吃苦来撑持的。
吃苦的人多,社会国家自然富强;吃苦的人少,社会国家自然衰弱。
若是都要享福,不愿吃苦,国家未有不亡,享福也就等于泡影,终致吃苦而已!
④我们翻开历史来看,古今中外,几多圣贤豪杰,哪一个不是从吃苦磨炼出来的?
孔子一车两马,周游天下,宁受天下人揶揄,而救世之心,终不稍减,奔波之苦,迄未挂怀。
这种吃苦的精神,尤其是我们应该崇尚的。
再看看晋朝名臣陶侃,他怕生活过于松散,每天要搬砖头;英国名相格兰斯顿,每日午饭后要劈一个钟头的柴。
难道他们一个要做瓦匠,一个要做火伕吗?
笑话,笑话,他们决不是的。
他们不过借此锻炼吃苦的精神,恐怕身体安逸了,将来不能做事,他们的用心,是很深的。
⑤《论语》说: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大学》又说: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
”王阳明解说道:
“闲居时有何不善可为,只有一种懒散精神,漫无着落,便是万恶渊薮,便是小人无忌惮处。
”前清末年,京城里旗人个个总靠一份口粮,舒舒服服过日子,个个都是整日地拿着一个雀笼,口里哼着几句京腔,这种暮气的现象,哪里还能够支持得住国家!
⑥我们不怕享不到福,只怕吃不到苦。
享福、吃苦,都是有代价的。
以吃苦始者,多以享福终。
吃一己之苦者,享一己之福;吃众人之苦者,享众人之福。
真正会享福的,先要备尝艰苦,而后苦尽甜来,始有滋味。
孟子说: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是磨炼意志的最好机会,这是鼓励吃苦的不二法门。
⑦我们虽不必有范文正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气概,但至少要有陶侃、格兰斯顿的勤恳不懈的精神。
我们虽不见得有什么大苦可吃,但至少要屏除一切奢侈浮靡的不良习惯。
做人要从吃苦做起,吃苦要从微处做起。
“吃得苦中苦,做得人中人。
”这是对诸位的一点贡献。
(有删改)
18.结合全文,梳理并概括作者的论证思路。
19.文章④⑤两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各有什么作用?
20.请在古今中外的名人中选取一个事例(本文事例除外)论证作者的观点。
【答案】18.首先指出青年人不愿吃苦,只图享福的现状;再分析吃苦的意义;接着论证吃苦的好处和不吃苦的危害;最后指出吃苦才能享福,要具有吃苦的精神。
19.
(1)举例论证。
第四段列举圣贤豪杰,第五段举了京城旗人的例子,充分有力地论证了“吃得苦中苦,做得人中人”的观点。
(2)道理(引用)论证。
引用了《论语》《孟子》的话,有力地论证了懒散的危害。
(3)对比论证。
通过正(第四段)反(第五段)对比论证,强调了吃苦的重要性。
20.示例一: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凭借勤学苦练,终成大书法家。
示例二:
明朝大学士宋濂,小时候家贫,借书后手自笔录,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但他仍坚持抄录。
正是吃得苦中苦,终学有所成,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证思路的分析能力。
要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理清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的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进行表述即可。
文章第一段指出青年人不愿吃苦,只图享福的现状。
第二、三段分析吃苦的意义。
第四至六段论证吃苦的好处和危害。
最后第七段指出吃苦才能享福,要具有吃苦的精神。
据此解答即可。
【19题详解】
此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也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平时要注意积累常用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如对比论证有突出论点的作用,比喻论证是为了通俗形象地论证论点的。
第四段列举圣贤豪杰的事例,第五段举了京城旗人的例子,这是运用了举例论证,充分有力地论证了“吃得苦中苦,做得人中人”的观点。
引用《论语》《孟子》的话,这是运用了道理论证,有力地论证了懒散的危害。
第四段列举孔子、晋朝名臣陶侃、英国名相格兰斯顿肯吃苦的事例与和第五段前清末年,京城里旗人不愿吃苦的事例进行对比,这是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吃苦的重要性。
点睛:
议论文论证方法常见的有四种,即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平时要注意积累常用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如对比论证有突出论点的作用,比喻论证是为了通俗形象地论证论点的。
这是老师们必讲的、学生必须掌握的考点。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补充议论文论据的能力。
首先要明白论据的类型,然后从积累中选择真实而典型的事例,概括叙述,紧扣论点。
注意要选取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围绕“吃得苦中苦,做得人中人”的观点来解答即可。
阅读《晒书》,回答问题。
晒书
贺宽叶
①那年回到乡下老家,院子里的情景让我很是吃惊:
满地都是书,一本本,一排排,一列列,摆满整个院子,只留出了窄窄的过道。
风吹过来,书页波浪般哗哗翻动,阳光打下来,“波浪”有点炫目。
泡桐淡紫色的花悠然飘落,钻进翻动的书页里,成了书签。
母亲从书堆里站起来,挪开小马扎,摘下老花镜,慈爱地笑着说:
“我给你晒晒书。
”
②进城之后,两大橱子书我都搁在了老家,没往城里运。
母亲主动担起了保管的重任。
兄弟姊妹来拿书看,母亲都牢牢记在心里,催促他们按时归还。
母亲上过“文化大革命”前的扫盲识字班,认识1000字左右,已经够用了。
舅舅是文盲,出门举步维艰,由此母亲深知读书的重要性。
家里用度再紧巴,只要我说买书,母亲总是东挪西凑及时给我钱。
打小,农活再忙,只要我在看书,母亲绝不会派活给我。
母亲在和左邻右舍闲聊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说一句:
“我儿子在看书呢!
”母亲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我是村里屈指可数的考上大学跃过“龙门”的农家子弟。
③午后,我和母亲把书一本一本翻过来,晒晒封底那一面。
母亲笑道:
“我看看我的宝贝儿子看什么宝贝书。
”说着,她拿起一本荷尔德林的诗集,翻开扉页上我的淘书小记念起来:
“在暮色苍茫里漫步辽宁师范大学校园,于樱花树影里邂逅小书摊,一腼腆女生处理旧书,遇此书,半价购之乃去。
1994年4月16日晚于大连。
”母亲翻了一下内文,说看不懂,就放下了。
她又拿起一本薄薄的白色封皮的书《乡愁的理念》,是董桥的,照例还是先念扉页上的购书小记:
“逛大学扎堆的济南文化东路,往来皆年轻面孔,间或遇到面熟之老学生,颔首微笑。
路东段三联书店济南分销店购董桥《这一代的事》及《乡愁的理念》,久慕董桥文名,今足愿矣。
1992年6月2日。
”母亲慨然叹道:
“儿子啊,原来你跑了好些地方呀,我都不知道。
”
④母亲捧着书,小心地翻阅着,轻声读着书上的小记,嘴角上扬,咯咯笑着喊我过去看她手中拿着的一本《酒徒》。
多年前一帮书友聚饮后去庄君家小坐,趁庄君去沏茶的机会,我们几个书友纷纷去她的书橱前窃书。
我一眼看见《酒徒》,抽出来藏到了包里。
回家后打开,见扉页上有庄君龙飞凤舞之小记:
“老贺赠王书一捆,王大醉,半夜醒来,探手入包,书尚在,安心睡去。
”一本我送出去的小书,在辗转了近十年后,居然以“窃”的方式重回我的手上,真是奇妙。
几乎每一本书都有来历,都有故事。
整个下午,母亲一直笑个不停。
⑤那是在初夏,栀子花氤(yīn)氲(yūn)的香气里,我和母亲坐在书堆里,一本一本翻晒我喜欢的书。
母亲用棉布仔细拂拭着,娘儿俩漫无目的地聊天,光阴在从书本上抬头、低头瞬间消失。
栀子花开的时节,已经有点热,母亲用手背拂了一下额前的头发,冲我一笑,她的白发从发间探出来,让我心惊。
⑥多年以后,母亲因心脏病突发溘然长逝。
那两大橱子书我经常抚摩、翻阅,心里时时升腾起无尽的思念。
因为,每一本书上都留下了母亲的手印。
(选自《中学生阅读》有删改)
21.通读全文,根据提示,在横线上补写相应的内容。
回乡看到母亲晒书
______
我与母亲读“小记”
母亲去世,我睹物思人
22.结合语境,品读下面两个句子,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泡桐淡紫色的花悠然飘落,钻进翻动的书页里,成了书签。
(2)那两大橱子书我经常抚摩、翻阅,心里时时升腾起无尽的思念。
23.选文第②段中“母亲在和左邻右舍闲聊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说一句:
‘我儿子在看书呢!
’”这句话写出了母亲怎样的心理?
24.请简要赏析第⑤段中画波浪线的语句。
25.文章题为“晒书”,却详写了我与母亲一起读“小记”的事,有什么作用?
【答案】21.回忆母亲重视读书(母亲深知读书的重要性)
22.
(1)“钻进”是拟人化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花飘落在书页上的情态,细腻而富有情趣。
(2)“抚摩”即抚摸、用手轻轻地摸,通过动作描写,突出人物的心理,表现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23.写出了母亲因儿子热爱读书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的心理。
24.通过动作描写,写出了母亲晒书时虽辛苦但内心充满愉悦的情态。
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我发现母亲长出白发时吃惊和担忧的心情。
25.详写这件事,回忆了书的来历,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