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措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002101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措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广西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措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广西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措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广西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措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广西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措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西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措施.docx

《广西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措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西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措施.docx

广西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措施

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农垦局,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7号)要求,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制定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应对气候变化方案》<以下简称《广西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气候变化问题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已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当今人类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我区人口多、大石山区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态环境脆弱,易受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

应对气候变化,事关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各市、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广西方案》确定的应对气候变化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任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考虑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国际与国内、当前与长远,把应对气候变化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与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结合起来,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努力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不断提高我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促进我区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新的贡献。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二○○九年十一月十九日

广西壮族自治区应对气候变化方案

目 录

前言

  第一部分 广西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基本情况

  一、广西壮族自治区简况

  二、温室气体排放现状

  三、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与成就

  第二部分气候变化对广西的影响与挑战

  一、广西气候变化的基本事实与趋势

  二、气候变化对广西的影响

  三、广西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挑战

  第三部分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原则

  三、目标与任务

  第四部分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政策措施和重点领域

  一、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

  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

  第五部分保障措施

  一、加强规划编制

  二、加强机构建设,完善相关政策

  三、加强相关科学研究

  四、拓宽资金渠道

  五、加强国际合作

  六、提高公众意识

  附录广西温室气体排放情景及政策措施效果分析

  一、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

  三、减缓政策措施的预期效果分析

 前 言

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重大全球性问题。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结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为落实《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把应对气候变化与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应对气候变化司的组织和指导下,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开展了编制自治区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的各项工作。

按照《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目标和原则,结合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及自然资源环境情况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受自治区人民政府委托,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共同承担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的编制工作,提出了广西壮族自治区近期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原则、重点领域及政策措施。

第一部分广西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基本情况

一、广西壮族自治区简况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中国大陆最南端,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04°26’—112°04’,北纬20°54’—26°24’之间。

全区土地总面积2367万公顷,占全国总面积3.47%,居各省区第九位。

  <一)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明显,气象灾害频繁。

广西地处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各地年平均气温在16.5~23.1℃之间,各地年日照时数1169~2219小时。

广西降水量丰富,各地年降水量为1071~2785mm,大部分地区在1300~2000mm之间。

但全区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干湿季分明。

4~9月的雨季,其间总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85%,10月至次年3月的旱季,总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5%~30%。

广西气象灾害相当频繁,经常受到干旱、洪涝、低温冷害、霜冻、大风、冰雹、雷暴和热带气旋的危害,其中以旱涝最为突出。

  地貌以山地丘陵性盆地为主,土地类型多样。

广西位于全国地势第二台阶中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整个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总体为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盆地大小相杂、山系多呈弧形层层相套、喀斯特广布,形成了本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多样性土地类型。

  水资源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水能资源接近开发极限。

广西人均水资源近4000立方M,高于2200立方M的全国人均水平;地表河流总长4.45万公里;水域面积8026平方公里,占全区土地面积的3.38%。

广西水资源的人口、地区分布不均,各流域、区域人均水资源量相差也较大。

另外,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大部分河流丰水期5~9月来水量约占全年来水量的80%,枯水期10月~次年4月来水量仅占年来水量的20%。

广西水能资源丰富,蕴藏量达2133万千瓦,可开发量1800万多千瓦。

截至2008年底,全区水电开发<建成和在建)规模达到了1500万千瓦以上,超过经济可开发量的80%,接近开发极限,今后水电开发难度加大。

  人均耕地较少,森林覆盖率居全国前列。

全区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也有较大区域差异。

目前全区人均耕地面积仅0.78亩,低于全国人均水平的1.14亩,耕地后备资源匮乏。

2008年全区森林面积1287.4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4.2%,森林蓄积量5.22亿立方M。

  一次能源匮乏,生物质能较为丰富。

广西目前探明煤炭储量约为23亿吨,居全国第20位,煤种主要是高中硫、高灰分、低热值的褐煤、贫煤和瘦煤等,大多集中在桂中地区和桂西地区,开采难度大,经济开采潜力小。

陆域探明原油和天然气资源稀少。

广西比较适宜发展生物质能源,现阶段全区生物质能源主要以木薯为原料并生产木薯燃料乙醇。

广西南部沿海和“湘桂走廊”风能资源较为丰富。

广西的太阳能、潮汐能和波浪能也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潜力。

  南临北部湾,海洋资源丰富。

广西沿海地区位于北部湾北部,大陆海岸线全长1595公里,海洋渔业资源、滨海旅游资源和天然优良港口资源丰富。

沿海可开发的大小港口20余个,其中可开发泊靠能力万吨以上的港口有多处。

广西滨海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有20余种。

广西濒临的北部湾近海海域有海洋生物900多种,其中有较高经济价值的100多种。

同时,广西是我国红树林分布较集中的地区,拥有红树林面积8375公顷,占全国红树林总面积的38%。

  生物多样性丰富,种类总数居全国前列。

广西是中国生物资源最丰富的省区之一,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广西的植被以热带和热带—亚热带成分为主,特有树种较多,植被多为次生。

广西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同时拥有大面积的红树林和珊瑚礁。

广西已知有野生维管束植物8354种、野生陆栖脊椎动物916种、淡水鱼类212种、海洋生物近1600种,仅次于云南、四川,居全国第三。

  旅游资源丰富,位居全国前列。

广西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是中国的旅游大省之一,旅游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

截至2008年,全区共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76个,34个风景名胜区、26个国家森林公园、6个国家地质公园。

  <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但区域综合实力依然较弱。

广西是以壮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也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

2008年末人口总数为5049万人,居全国各省市第10位,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70‰。

截至2008年,全区实现城镇化率38.2%,低于45.7%的全国平均水平。

2008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171.58亿元,GDP增速12.8%。

近年全区人均GDP也实现了快速增长,由2001年的5058元增至2008年的14966元,但仍低于全国人均水平。

2008年,全区的三产结构比例为20.3∶42.3∶37.4,农业比重较高,工业化水平相对滞后。

资源型工业是广西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重要支撑。

  能源需求对外依存度高,人均能源消费量较低。

广西地区水电资源丰富而煤炭资源缺乏,但同时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例约占6成。

2008年广西一次能源生产1946.92万吨标准煤,其中原煤、原油、水电所占比例分别为10.9%、0.2%、88.9%;2008年全区能源消费量6648万吨标准煤,其中煤炭、石油、水电所占比例分别为56.6%、16.4%、26.0%。

原煤、成品油消费量的约85%以及全部的燃气由区外供应,一次能源的70%以上靠从外省和国外购入。

2008年,广西地区人均能源消费量1380千克标准煤,人均电力消费量1580万千瓦时,远低于同年全国水平的人均能源消费量2130千克标准煤和人均电力消费量2580万千瓦时。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以2008年价格计为0.93吨标准煤,与全国水平的0.95吨标准煤大致相当。

  现代农林业继续发展,产业综合实力稳步增长。

广西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

近年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畜牧业、渔业发展迅速。

2008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453.90亿元,比2000年增长约49%。

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进展,农业科技水平和技术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

全区生态农业模式示范区<基地)面积已达120多万亩。

广西以速生丰产林为代表的林业第一产业发展迅猛。

截至2008年,全区累计发展速生丰产林180万多公顷,面积居全国第一。

以木材综合加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发展迅速。

  依托资源优势,海洋产业迅速崛起。

借助着海洋资源优势,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趋势带动下,广西海洋产业发展迅速。

传统海洋产业如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海盐业均得到较大发展,海水养殖、海产品加工、滨海旅游及海洋石油等产业也得到较快发展。

同时,广西依托沿海港口及资源优势,大力推进沿海石化、冶金、轻工食品等临海工业的发展。

2008年广西海洋渔业总产值达114.924亿元,海洋交通运输业总产值达28.895亿元,滨海旅游业总产值达35.241亿元。

二、温室气体排放现状

  根据《中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中有关温室气体清单的编制方法及排放因子,综合参考能源所等单位研究结果中的排放系数,利用《广西统计年鉴》等有关活动水平数据,初步估算出广西2007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15546.2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扣除林业碳汇4383.7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后,净排放量为11162.4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化石燃料燃烧。

经估算,2007年广西化石燃料燃烧排放二氧化碳为11294.28万吨,其中,燃煤排放占81.8%。

广西化石燃料燃烧的二氧化碳排放占全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72.6%,表明广西的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自于化石燃料燃烧。

  工业生产过程。

经估算,2007年全区工业生产过程中制造水泥熟料、钢铁等工业产品排放温室气体约为2018.4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农业。

根据初步估算,2007年全区农业甲烷排放总量为73.2万吨,折算为1536.3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其中稻田甲烷排放量为40.2万吨,动物肠道发酵甲烷排放量为28.9万吨,动物粪便管理系统甲烷排放量为4.1万吨。

  固体废弃物和废水处理。

据估算,2007年全区固体废弃物和废水处理排放甲烷总量为33.5万吨,折算为703.2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其中固体废弃物排放甲烷6.9万吨,废水排放甲烷26.6万吨。

  林业碳汇。

根据本区森林蓄积量等统计数据,估算出2007年森林碳汇总量为4383.7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三、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与成就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广西各项工作围绕着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开展,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取得了积极成就。

  <一)推动节能降耗工作,积极淘汰落后产能

广西通过各项政策措施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工作,相对减缓了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速度。

“十一五”前三年,广西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由2005年的1.222吨标准煤下降到2008年的1.106吨标准煤,三年累计降低9.41%,完成“十一五”节能任务进程的61.2%。

2008年全区实施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重点工程86项,总投资约39.38亿元。

工程实施后,预计可形成节能112.61万吨标准煤的技术能力。

广西启动了“百家企业节能行动”,将耗能占全区工业耗能89%和80%的八大重点行业和392家重点耗能企业作为推进广西工业节能降耗工作的主体和重点。

“十一五”以来,392家重点耗能企业连续三年超额完成年度节能任务,累计节约能源705万吨标准煤。

广西围绕节能降耗目标,加快淘汰高耗能行业的落后产能。

“十一五”三年以来,淘汰小火电机组63万千瓦,炼铁产能41.4万吨,炼钢产能504.9万吨,铁合金产能29.53万吨,电石产能4.68万吨,水泥产能401.6万吨。

  <二)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广西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广西在保护环境和妥善安置移民的前提下,加快深度利用红水河水电资源,有序开发中小水电。

2008年全区水力年发电513亿千瓦时。

广西农村沼气发展迅速。

截至2008年末,累计建成沼气池达333.9万座,入户率达41.7%,位居全国第一。

根据国家的能源替代战略和统一部署,广西颁布了《广西壮族自治区车用乙醇汽油管理暂行办法》,从2008年4月15日起,全区封闭销售车用乙醇汽油,成为全国第一个使用非粮<木薯)作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汽油的省份。

截至2009年3月15日,全区共销售乙醇汽油133.27万吨,共生产木薯燃料乙醇15.95万吨。

车用乙醇汽油逐步得到消费者认可。

广西在风能资源较为丰富的南部沿海和湘桂走廊地区大力推进风电工程的建设,初期规划开发风力发电装机容量约210万千瓦。

  <三)推进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增加碳汇

广西在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的基础上,加大了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投入力度,相继实施了珠防林工程、海防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森林生态效益补助工程等,有效地增加了森林碳汇。

作为中国首个获得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批准的碳汇造林工程,广西珠江流域治理再造林工程进展顺利。

截至2008年,广西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88.2万多公顷,自治区级以上重点公益林面积达518.5万公顷,占全区现有森林面积的41%,居全国第三位。

截至2007年底,森林碳汇总量为4383.7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四)推进节约型农业的发展,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增强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近年来,广西通过加快发展节水灌溉、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来大力推进节约型农业的发展。

2008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35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5.48千公顷,新增生态农业面积132.6千公顷。

广西节约型农业的发展增强了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广西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增强自然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广西启动了12个县的石漠化治理工程,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1020平方公里。

自治区政府颁布实施《广西生态功能区划》,并启动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工作及开展相关规划的编制。

截至2008年,全区已获批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达22个,全区已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76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145.24万公顷,约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6.14%,初步建成了建设布局和类型科学合理的全区自然保护区网络,使90%以上的典型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五)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减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

  近年来,广西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增强。

通过全面加强广西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初步开发建立了广西短时临近天气监测预警业务平台、广西干旱监测预警评估业务系统和气候评价诊断业务平台,进一步提高了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和预警水平。

逐步形成了区、市、县三级应急体系,提高了灾害应急管理综合能力。

广西同时加强了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各种信息传播手段,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增加信息发布内容,发布台风、暴雨、雷电大风等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为各级政府组织协调应对气象灾害,提供决策参考,减少了重大天气灾害造成的损失。

第二部分气候变化对广西的影响与挑战

一、广西气候变化的基本事实与趋势

  <一)平均气温明显上升

  1961~2007年的47年观测资料显示,广西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66℃,升温速率为0.14℃/10年。

年平均气温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振荡上升,90年代后期以来,升温更加显著。

从气温变化的季节性来看,冬季上升趋势最为明显,秋季次之,春季、夏季升温速率较小。

1986~2007年的22年间,广西共经历了15个暖冬。

广西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亦呈上升趋势。

  <二)降水呈微弱增多趋势

  1961~2007年广西年降水量呈现出微弱的增多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4毫M,总体变化趋势不显著。

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较明显,1961~1967年、1984~1992年、2003~2007年为少雨期,1968~1983年、1993~2002年为多雨期。

从降水量的季节变化来看,春、秋季呈减少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2.8毫M/10年和—15.3毫M/10年,冬、夏季呈增加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5.4毫M/10年和16.3毫M/10年。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蒸发等值线在量级上有所下降。

1980—2000年蒸发等值线在量级上与1956—1979年相比,降低200—400毫M。

  <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于频繁和严重

  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广西主要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明显增多,强度明显增大。

近50年来广西受灾面积超过100万公顷的严重干旱过程有90%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后。

近50年来广西历年大暴雨站次平均每10年增加4站次,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大暴雨发生趋于频繁,平均每年大暴雨站次为84站次,为各年代最多。

近50年来广西最严重的10次洪涝灾害中有7次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后。

影响广西的热带气旋个数略有减少但影响严重。

近50年广西年高温天气总日数呈增多趋势,变化趋势为38站日/10年。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发生全区性高温天气过程次数占近50年来严重高温天气历史前十位中的70%。

  <四)气候变化趋势

  根据全球气候模式预估,广西气温在21世纪表现为一定的增加趋势,降水在21世纪前期表现出一定的减少趋势,而21世纪后期表现为增加的趋势。

与21世纪初相比,2050年、2100年广西年平均气温可能分别升高约1.9℃、3.3℃,年降水量平均值可能分别增加约3%、9%;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可能增大。

二、气候变化对广西的影响

  <一)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广西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省区,气候变化使得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变大;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出现变动;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农业成本和投资大幅度增加。

  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广西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造成的农业损失有增大趋势。

2007年全年广西因气象灾害共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112.57万公顷,绝收面积9.56万公顷。

仅干旱和洪涝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有36.214亿元。

2008年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天气导致多种农作物受冻。

以甘蔗产业为例,2008年阴雨冻害不仅对当季甘蔗生产造成较大损失,而且对2008/2009榨季造成更大损失,减产约20%。

2008年全区木薯因冰冻灾害受损,全区种植面积与产量减幅分别为20%和18%。

  <二)气候变化对森林和其他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广西生态环境产生了明显影响。

主要表现为自然灾害频繁、森林植被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受损、水土流失和石漠化问题日益严重等。

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交接带或重合区具有显著的边缘效应,生态系统退化尤其明显。

气候变化对广西森林的分布、组成、演替、生产力,以及对森林病虫害和森林火灾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桂北、桂中和桂西南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尤其敏感。

桂西北红水河谷地区是全球北热带沟谷季雨林自然分布的最北线,其生态系统可能受到气候变化的较大影响。

气候变化将对广西野生动植物的分布结构及种类组成造成巨大影响。

热带物种将通过竞争来占据广西亚热带物种的生态位,使广西分布的特有物种灭绝的几率提高;气候变化将使得广西的物种栖息地质量下降,加剧桂西南石灰岩地区的石漠化,改变其中的野生动植物种群动态;极端天气灾害导致大量物种直接死亡,将改变野生动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及性别比例,影响动物种群稳定。

  <三)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

  由于近年来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导致广西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桂南、桂西、桂中旱灾多于涝灾,桂东的秋旱多于春旱,桂东北一侧则涝灾多于旱灾,桂西春季干旱,桂中经常发生秋旱。

2007、2008年,广西大部分地区发生重大干旱灾害,干旱程度达重旱。

近年来,广西流域性的特大洪水、山丘区的山洪地质灾害以及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愈加频繁,造成的损失愈来愈大。

例如西江干流出口控制断面梧州市在1998年6月发生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在2005年6月又发生了近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南宁市近年来经常发生内涝;2006年广西相继发生了200多起突发性山洪地质灾害。

  <四)气候变化对海岸带的影响

广西沿海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为3.3毫M/年。

2004-2008年,广西沿海海平面都高于常年,海平面变化呈波动起伏状态。

预计未来30年,广西沿海海平面将比2008年升高70-110毫M。

  海平面上升造成了广西海岸线后退、土地流失严重。

近年来,广西沿海异常大潮等灾害次数有所增加,海洋灾害造成的损失也呈加重趋势。

2008年广西共发生风暴潮3次,异常大潮5次,出现3M及其以上大浪天数达148天,全年大浪天数为2001年的两倍。

气候变化使得广西滨海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典型生态系统损害程度加大。

海平面上升使得红树林逐步退缩,面积逐步减少。

木榄和银叶等高大红树林树种将因淹水时间增加而全面衰退。

气温上升使得危害红树林的虫害种类增加,危害面积和危害程度有不断提高的趋势。

气候变化造成了广西珊瑚礁大范围的白化死亡。

涠洲岛珊瑚礁监测区的监测结果显示,2002年珊瑚大量死亡,其后珊瑚礁生态系统基本稳定,但也未出现明显的恢复迹象。

近30年来,随着海平面的上升,陆源水土流失,广西沿海80%以上的海草床已经消失,成为濒危的典型海洋生态系统。

广西沿海的盐沼生态系统也在逐渐退化。

  <五)气候变化对海洋渔业的影响

广西海洋捕捞和养殖的主要作业渔场是暖水性鱼类生长的区域,气候变化引起的海水温度升高可能使鱼类性成熟年龄提前,减少怀孕排卵量,降低幼鱼成活率,导致成鱼鱼龄缩短、体重减轻。

海水温度升高后,经济鱼类的产量和渔获量都将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进而影响海洋捕捞和养殖的单产和效益。

  <六)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

广西属于沿海地区,丘陵山地众多,大部分景区以生态环境和物种多样性为特色,这些特征导致广西旅游业较容易受天气变化的影响。

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气候事件越来越频繁,从而间接影响旅游业。

2008年的雨雪冰灾天气使广西的旅游业损失巨大,部分景点接待设施受损,无法接待游客。

同时低温天气也严重影响了游客的出游,2008年2月份全区接待入境旅游者同比下降15.2%,其中作为入境旅游市场龙头的桂林市下降幅度超过3成。

三、广西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挑战

  <一)对现处的发展阶段和现有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挑战

广西工业总量小,工业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前期阶段。

在现阶段,广西存在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企业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装备落后等问题,大部分企业主要以资源开发和初级加工为主。

广西亟须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快速提高工业化水平,实现对东部经济较发达省区的赶超。

世界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历史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