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docx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程标准
教材名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适用专业:
全院各专业学生
1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
1-1课程定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在全国高校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必修课程之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的开设,不但具有政治意义上的教育作用,而且为各专业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对接工作岗位需求,具有现实的支撑功能。
本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主线,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培养自我修养的能力。
综合运用行为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依据高职生的特点及成长规律,培养学生品德至上意识和遵纪守法观念,引导学生践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
1-2设计思路
本课程教学的基本思路:
突出高职教育教学特点,按照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要求,遵循“必须”“够用”的原则,把工、学结合的思想贯穿在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
把理论教学、自学和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树立“重点讲授,自学辅助,德技互溶,强化实践”的教学理念。
为了体现上述教学理念,课程标准拟按以下思路进行设计:
教学进程建构为两大模块,一是教学模块,二是实践模块。
教学模块细分为理论模块、自学模块、专题模块三个组成部分;实践模块包括公益活动模块、参观感受模块、学风表现模块三个方面。
理论模块采用讲授形式,围绕将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目的,以发展高职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为载体,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科学劳动观和职业技能的新一代人才为教学目标,形成系统的理论与教学的逻辑体系。
自学模块规定必要的自学交流学时,要求学生对一定的教学内容扩大阅读量,撰写读书心得。
教师给学生列举阅读书目,开设“自学论坛”。
专题模块的内容主要围绕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来设计,诸如“感恩”专题模块、“学风”专题模块、“感情”专题模块、“法治”专题模块等。
专题模块可以采取调研或演讲的方式。
公益活动、参观感受和学风表现三个实践模块,是本课程重要组成部分。
这三个实践模块既是学生参加实践锻炼的过程,也是培育大学生公德修养、遵纪守法意识、劳动观念、提高大学生思想素质的重要途径。
本课程共48学时,3个学分。
其中思政部专职教师承担2个学分、32学时的教学任务。
各系辅导员承担1学分、16学时的思想道德实践环节考核(公益活动、参观感受、行为表现、学风学纪等),具体安排落实由学工部、团委负责。
2工作任务和课程目标
2-1工作任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贯彻“以德治国、以法治国”的战略思想,对高职学生进行科学道德观、法学基础理论、法律常识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和奉献,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社会主义新人。
2-2课程目标
2-2-1知识目标
(1)认识大学生活的特点;理解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理解理想信念的意义;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及实现理想的条件和途经。
(3)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继承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认识新时期爱国主义内容,培养爱国情操;增强国防观念。
(4)理解人生观、人生态度和人生目的的内涵和意义;认识人生价值的标准和评价。
(5)理解道德的本质、功能、作用;把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熟记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6)认识公共生活及特点、公共秩序及维护手段;熟记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和公共生活领域的法律规范。
(7)熟练掌握职业生活中的道德及法律要求;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8)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理解民主与法制、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9)熟悉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了解我国基本的实体法律制度和程序法律制度。
2-2-2能力目标
(1)提高独立生活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提升处理理想与现实矛盾的能力;
(3)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
(4)提高调节身心健康、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能力;
(5)提升正确处理爱情与友情关系的能力。
2-2-3品格目标
(1)培养学生奉献国家、奉献社会的精神。
(2)培养学生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美德。
(3)培养学生奉公守法、遵守公德、严以律己的作风。
(4)培养学生养成文明礼貌、乐于助人、尊老爱幼、见义勇为的品格。
3课程内容和要求
3-1课程学时分配
3-1-1专职教师教学模块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学时
模块
学习标的
教学形式
备注
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4
专题
认识新阶段
讲授、交流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4
专题
立志当自强
教师讲授
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4
专题
爱国新理念
讲授、演讲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4
专题
人生意义论
教师讲授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4
专题
明德知荣辱
讲授、交流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2
专题
公德促和谐
讨论、交流
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
2
专题
敬业爱家情
案例分析
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4
专题
法治文明观
教师讲授
第八章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
4
专题
现行法概况
讲授、交流
合计学时
32
3-1-2专职教师教学实践模块学时分配
实践内容
实践学时
实践目的
实践形式
备注
参观
2
适应新环境
校园参观感受
课余
公益劳动
2
知行统一
校内公益活动
课余
唱歌
2
情操陶冶
唱响红歌
课余
遵纪守法
2
自律意识
模拟场景
课余
合计学时
8
3-1-3辅导员教学实践模块
本模块16学时的实践环节考核,以掌握学生的日常操行表现为目的,由辅导员根据各系情况灵活安排。
专职教师汇总辅导员报上来的实践结果。
3-2教学内容
3-2-1教学模块的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教学要求
了解:
课程的性质、任务、内容、意义与学习方法;大学生活的特点
理解:
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大学生的成才目标;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掌握:
应对适应问题的方式、途径;学会独立生活的能力;确立正确的成才目标和发展方向;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教学重点
1.正确看待大学生活的适应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适应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以时代主题和历史使命为背景和依托,根据个人自身的特点,确立成才目标和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
如何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于课堂讨论相结合
教学内容
第一节适应人生新阶段
一、认识大学生活特点
二、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
三、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四、培养优良的学风
第二节肩负历史新使命
一、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二、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
三、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
第三节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三、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四节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
二、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方法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教学要求
了解:
理想、信念的涵义和特征
理解:
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信念;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与曲折性;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
掌握:
掌握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远大的理想
教学重点
1.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2.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教学难点
1.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2.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在实践中把理想化为现实。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于课堂讨论相结合
教学内容
第一节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二、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一)理想信念的作用
(二)理想信念与大学生
第二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一、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第三节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一、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
二、人情是吸纳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三、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目标
了解:
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优良传统、时代价值;经济全球化、民族精神、时代精神
理解:
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增强国防观念的意义
掌握:
以振兴中华为已任,培养爱国热情、确立报国之志
教学重点
1.认识爱国是每个中国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情感、政治觉悟和价值规范。
2.掌握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爱国主义具有的不同时代特征。
教学难点
1.在社会主义国家,爱祖国和爱国家的统一性。
2.如何培养爱国情操、确立报国之志并体现在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中。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于课堂演讲相结合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二、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第二节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一、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
二、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三、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
四、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
第三节做忠诚的爱国者
一、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二、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三、增强国防观念
四、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教学目标
了解:
世界观与人生观;人生目的的主要类型;人生价值的涵义和特点;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人生态度的涵义与类型;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理解:
人生目的在人生观中的地位;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论述
掌握:
人生价值选择和评价的原则及方法;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实践中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新世纪新阶段对人生态度的要求;人生价值观的正确选择与评价;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教学重点
1.正确把握人的本质;
2.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摒弃错误的人生目的,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3.正确对待人生环境,协调自我身心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正确对待人生的各种境遇;
2.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教学内容
第一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世界观与人生观
二、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三、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四、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第二节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一、价值观与人生价值
二、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三、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四、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第三节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一、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
二、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三、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教学要求
了解:
道德的起源;道德的历史发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理解:
道德的功能与作用;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大学生与诚信道德;努力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掌握:
道德的本质;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我国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教学重点
1.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
2.大学生与诚信道德;
3.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4.我国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教学难点
1.大学生与诚信道德
2.努力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三、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第三节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四节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一、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二、大学生与诚信道德
三、努力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教学要求
了解:
公共生活及其特点;社会公德及其特点;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
理解:
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掌握:
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
教学重点
1.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2.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3.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与相关法律规范
教学难点
1.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2.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教学方法:
讨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教学内容
第一节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第二节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三、社会公德的实践和养成
四、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第三节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一、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
二、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
第六章 培育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
教学要求
了解:
职业与道德和法律;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
理解:
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爱情与人生;婚姻与家庭
掌握:
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职业生活中法律的基本要求;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培养;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家庭美德;婚姻家庭法律规范
教学重点
1.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2.职业生活中法律的基本要求;
3.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培养;
教学难点
1.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培养;
2.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课堂讨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职业活动中的道德与法律
一、职业与道德和法律
二、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三、职业活动中法律的基本要求
四、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培养
第二节 大学生择业与就业
一、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
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
三、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
第三节 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
一、爱情与人生
二、婚姻与家庭
三、家庭美德
四、婚姻家庭法律规范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教学要求
了解: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理解: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
掌握:
法律权利与义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教学重点
1.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履行维护国家安全义务;
2.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
教学难点
1.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2.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二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一、社会主义民族与法制观念
二、法律权利与义务观念
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
第三节 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一、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
二、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
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第四节 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一、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
二、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第八章 了解法律制度 自觉遵守法律
教学要求
了解:
宪法的特征和原则;我国的国家制度;我国的国家机构;我国的行政法律制度、民事法律制度、经济法律制度、刑事法律制度;我国的行政诉讼法律制度、民事诉讼法律制度、刑事诉讼法律制度、仲裁法律制度
掌握: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教学重点
1.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教学难点
1.我国实体法律制度
2.我国程序法律制度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语案例分析相结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
一、宪法的特征和原则
二、我国的国家制度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四、我国的国家机构
第二节 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
一、我国的行政法律制度
二、我国的民商法律制度
三、我国的经济法律制度
四、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
第三节 我国的程序法律制度
一、我国的行政诉讼法律制度
二、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律制度
三、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律制度
四、我国的仲裁和调解制度
3-2-2实践模块的教学要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法律方面的素质,其最直接目标就是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的思想道德水准,最终能内化为他们的个人素质,并外化为他们的具体行动。
所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就显得很重要了。
它对于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实践教学,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传统的单一灌输型教学向直观感性教学及综合教学转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敏锐地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突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针对性、现实性,增强课程的实效性,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推行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2、加大对学生诚信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力度。
3、注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的整体优化,注重课程之间和内容方面的有机联系,使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教学活动形成统一的整体。
教学实践内容与要求
1、组织演讲比赛活动
结合教学,组织以“爱国、诚信、修身、律已”为主要内容演讲比赛。
2、组织学生调查
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搞一些调查活动。
在讲道德问题时,组织搞“大学生诚信状况调查”、“大学生的不文明行为”调查。
3、大学生文明礼仪知识大赛
通过大学生文明礼仪知识大赛活动,让大学生学习礼仪、运用礼仪,展示自身良好修养,大力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大学生文明礼仪素养,提高大学生的文明道德素质,推动校园文明礼仪文化建设。
4、组织学生参观访问
5、组织学生公益活动
4、实施建议
4.1教材编写
本课程使用国家教育部统编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同时,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在保证基本教材内容教学的前提下,选择相关辅助教材和音像资料。
我们还准备在积累了一定教学案例和改革经验的时候,组织教师和相关人员编写针对本校学生情况的教参和辅读材料。
4.2教学建议
本课程适宜在大学一年级上学期安排实施。
教学可采用80—100人的中型班级编制,要求以多媒体形式进行教学。
在理论教学中,运用互动式与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学生中的思想热点或时政热点问题,案例先行,夹叙夹议,理论展开,提高认识,注重实效。
在实践教学中注重行为参与、情感体验、现场模拟、经验积累等知、情、意、行相结合的教育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3教学评价
(1)评价原则: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日常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
把对知识、能力、觉悟的考核统一起来。
(2)评价措施:
理论教学部分,采取开卷考试、提交论文、课堂口试等形式;实践教学部分,考核学生的日常操行表现、公共活动态度、社会实践水平等内容。
(3)评价标准:
A.教学考查60分
B.实践和学习过程考查40分
注:
辅导员考核的一学分成绩单列,不列入我们两学分的实践教学范畴。
(4)评价格式:
每项评价都以百分制统计成绩,最后换算为
60以下:
不及格
60-74:
及格
75-89:
良好
90以上:
优秀
4.4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教材蓝本: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教育部专家组主编。
(2)辅助教材:
A.《<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案例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戴艳军主编。
B.《<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参考书》,高等教育出版社,刘书林主编。
C.文字与音像资源,报刊、书籍、图片、录音、录像、影视作品等。
(3)实践活动资源:
有条件的情况下,拓展课外的参观、调查、访谈、旁听等方式。
争取利用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教育基地等。
(4)信息化资源:
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收集网上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多媒体资料、教学课件等。
4.5其它说明
上述教学设想和措施,将在教学实践中适时地进行修正、补充亦或逐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