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第2讲先秦时期的经济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984521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第2讲先秦时期的经济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第2讲先秦时期的经济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第2讲先秦时期的经济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第2讲先秦时期的经济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第2讲先秦时期的经济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第2讲先秦时期的经济学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第2讲先秦时期的经济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第2讲先秦时期的经济学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第2讲先秦时期的经济学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第2讲先秦时期的经济学案

第2讲 先秦时期的经济

主干梳理巧点妙拨

一先秦时期农业的发展

1.耕作方式

2.耕作技术

(1)商周时期懂得了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等技术。

(2)春秋战国时期,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

垄作法。

3.水利灌溉

战国时期:

秦国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郑国主持修建郑国渠。

4.经营方式

(1)集体劳作:

商周时期,土地归

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小农经济(个体农耕)

①开始出现:

春秋战国。

②原因:

铁农具和

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封建

土地私有制确立。

③特点:

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④地位:

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

基本模式。

5.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

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二手工业的兴起和发展

1.经营形态

(1)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

大作坊生产;生产不计

成本,产品大多精美,冶金、制瓷、纺织等行业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2)民间手工业:

民间私人经营,产品在市场流通,主要生产供

民间消费的产品。

[漫画证史]牛耕的出现

[概念阐释]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是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主要目的是提高亩产量,主要表现是:

生产工具和劳动技术的改进、水利设施的完善。

[图解历史]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的演进及其互动关系

[易错点拨]“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只能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但是很少进行商品交换。

事实上,封建制度下的农民生活非常艰苦。

[图解历史]中国古代的土地所有制度

(3)家庭手工业:

是农户的副业,产品用于缴纳

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2.发展概况

(3)陶瓷业:

历史悠久,原始时代的彩陶已经表现出相当高的工艺水平。

三商业的发展

1.商业活动

(1)远古:

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2)商代:

职业商人产生,商业初步发展。

(3)西周:

货币需求数量增加,骨贝和铜贝流通。

(4)春秋战国时期:

私营商业兴起,官营局面被打破,出现了许多经济实力强大的大商人和商业中心。

2.商业城市

战国时期,有的城市已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3.商业政策

(1)商周时期:

国家鼓励、支持商业的发展。

(2)商鞅变法时“

抑商”政策开始出现。

重农抑商是指农业生产粮食布帛,是本业,脱离农业生产的工商业为末业。

国家要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概念阐释]工商食官

“工”即官府控制下的手工业者,“商”是官商,他们在官府的监督、控制下劳动,由官府给以必需的生产原料和衣食等微薄的生活资料,称之为“食官”。

他们的职业世代相袭,没有经营、迁徙的自由,专为官府和贵族服务。

[问题探究1]商周时期,青铜器在农业上是否被大规模使用?

提示:

否。

青铜器主要用于礼器和兵器,较少用于农业。

[问题探究2]官营手工业与民营手工业生产的产品都面向市场吗?

提示:

否。

官营手工业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统治者的需要,即使有一些官营手工业产品流入外国,也主要是由统治者作为赠品,赏赐给外国人的。

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问题探究3]古代中国的“城”和“市”一样吗?

提示:

不一样。

古代中国的“城”和“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统治者的政治中心,后者是商业活动的场所。

 

互动探究史料研读

主题1  “你耕田来我织布”的田园风情——“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

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

二 古代中国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三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

……井田制遭到严重的破坏。

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

……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

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教你读史] 史料一以家庭分工的角度反映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的特点。

史料二体现出古代中国科技在农业方面的成就,反映了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的特点。

史料三反映了土地私有制形成的原因和影响,第一句话“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是原因;两个省略号之间体现了井田制被破坏,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第二个省略号之后是影响:

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奠定了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物质基础。

[史料运用] 

(1)结合史料一、二,指出小农经济的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史料三,说明小农经济的发展对当时社会转型有何影响?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精耕细作、家庭耕作等。

(2)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使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加速了宗法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最终确立;引起百家争鸣,促进思想解放。

 

历史解释

1.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1)分散性:

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

(2)封闭性: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3)自足性:

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4)脆弱性:

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低等。

(5)保守性:

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2.影响小农经济成长的因素

(1)有利因素

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

如铁农具、牛耕的普及。

②农民自身因素:

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③封建政府的扶植:

采取重农政策,扶植小农经济。

(2)不利因素

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受到沉重的封建剥削,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②历代封建王朝后期,随着统治的腐败,每遇灾荒瘟疫,小农经济都面临着破产的危险。

3.多元视角认识小农经济的影响

(1)政治上:

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是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和经济基础。

(2)经济上: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是“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根源;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业,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

(3)科技文化:

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造就了中国古代科技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落后性也决定了中国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的突破;古代许多文学作品多是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

(4)民族心理与家庭伦理观念:

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具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自私、保守性的不足;小农经济条件下,导致“重男轻女”“安土重迁”思想观念的产生;同时也铸就了中国古代注重孝道、重视加强邻里关系及家庭和睦的观念。

 

主题

  中国古代的名片——手工业的发展

一 春秋时期,随着铁制工具的使用,公社及其所有制井田制度的内部量变,农业经济的发达,各国的手工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大凡礼器、兵器、车器之属的生产,国家设有工正、工师、工尹等官吏管理,各种手工业仍由官府控制,而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则由所谓“工肆之人”“百工居肆,以成其事”的民间手工业者自产自销。

——白寿彝《中国通史》

二 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

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某些手工业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

从元稹《织女词》中“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见一斑。

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

[教你读史] 史料一中第一句话反映了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原因;第二句话反映了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的特点。

史料二以古诗和当今的史实论证了古代中国手工业工艺的世代传习。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生产的特点及其成因。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史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手工业在技术传承上的特点及其原因。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特点:

发展较快;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相结合,以官营为主;有专门的官员管理。

成因:

铁制工具的使用;井田制度的破坏及新的土地制度的逐步确立;农业经济的发达。

(2)特点:

世代传习(封闭性)。

原因:

小农经济的封闭性、狭隘性;市场的狭窄。

 

历史解释

1.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持续不断地发展。

(2)手工业技术先进。

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通过丝绸之路远销亚非欧国家。

(3)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4)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官营手工业发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民营手工业到明中叶以后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5)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

(6)手工业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发生相应变化。

(7)明中叶后,民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

2.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的比较

 

高考研析把握考向

1.(2018·全国卷Ⅲ)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知识考查

战国以前铁器分布与社会发展

能力考查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素养考查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答案 D

解析 由图片信息可知,铁器实物的分布主要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说明铁器分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故D项正确。

材料中提到发现了铁器实物,并未说明是铁制农具,排除A项;新疆发现地与中原发现地并未连接成为整体,无法体现联系紧密,排除B项;材料中提到发现的铁器实物中有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因此不能得出冶铁技术普及的结论,排除C项。

2.(2017·全国卷Ⅱ)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

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知识考查

春秋战国时期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

能力考查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素养考查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答案 A

解析 仔细观察地图,当时两大巨贾均在曹、鲁一带经商,从地理位置看,曹国和鲁国处于中原地区,体现出区域位置对商贸发展的影响,故A项正确。

争霸战争并非只在这一地区进行,且争霸战争一定程度上造成对经济的破坏,排除B项;材料无法显示当时的交通状况和城市规模,C、D两项排除。

3.(2015·全国卷Ⅰ)《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

“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知识考查

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

能力考查

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素养考查

唯物史观

答案 A

解析 战国时期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在有限的土地上,农民会努力改进耕作技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农业收益的增加,会进一步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A项正确。

农业的发展会促进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B项错误;C项因果关系倒置;战国时期农业技术的发展,有利于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D项错误。

预测1 以图文材料的形式,考查小农经济的特点

(2013·海南高考)如图反映的是(  )

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

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

C.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

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

答案 B

解析 根据图中文字内容“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男耕女织”及图画部分女人在屋内纺织,男人在屋外耕田的景象,表现了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故B项正确。

预测2 借助考古成就,考查先秦时期的冶炼技术

考古工作者在湖南、江西、河南、陕西、江苏等地区都陆续发现了许多春秋中后期的铁制农具,这表明当时(  )

A.冶炼技术已较为成熟

B.冶铁业规模宏大

C.农业生产技术有较大提高

D.南北经济发展平衡

答案 C

解析 春秋中后期当时的冶炼技术刚刚起步,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冶铁业规模宏大,故B项错误;春秋中后期在湖南、江西、河南、陕西、江苏等地区已经使用铁制农具,说明此时农业生产技术有较大提高(农业工具的改进),故C项正确;当时中国经济的重心在黄河流域,南北经济发展并不平衡,故D项错误。

预测3 创设新情境,考查先秦时期的城市

西周时期,城市规划讲究中正有序。

战国时期的《管子》一书中说:

“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战国时期的这种城市规划思想(  )

A.反映当时城市规划很混乱

B.促进了市坊分区制度的形成

C.说明城市以经济职能为主

D.打破了礼制对城市发展的束缚

答案 D

解析 由“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可知,管仲认为城市规划要符合“天时”“地利”等区域划分的标准,不必中正有序,这打破了礼制对城市发展的束缚,D项正确。

A项误读材料,排除;B项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排除;中国古代早期城市注重政治、军事职能,C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