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 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40374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59.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讲 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第2讲 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2讲 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2讲 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2讲 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2讲 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docx

《第2讲 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讲 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2讲 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docx

第2讲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

第2讲 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

1.耕作方式

(1)刀耕火种:

原始社会使用石刀、石斧、石犁,依肥力变化而迁徙。

(2)石器锄耕:

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

铁器出现的作用

新的、更有效的铁制工具使农业有可能从原先的黄河发源地向南扩展到森林茂密的长江流域。

铁制工具还促进了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西北干旱地区的灌溉工程。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核心论点:

铁农具的使用,推动了农业经济区域的扩展,促进了水利工程兴修,也促进了水运交通、长途贩运的发展。

2.土地制度

(1)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归国家所有,实际上归国王所有。

(2)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成为土地兼并的根源。

3.水利工程:

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工程和郑国主持修建的郑国渠工程,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4.经营模式

(1)集体劳作

(2)个体农耕

自耕农的历史地位及特点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

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

“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都对此尤为关注。

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

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核心论点:

自耕农对封建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秩序的长期安定,对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耕农是个体小生产者,经济地位极不稳固,两极分化极为显著。

   

1.原始社会:

纺织技术已经萌芽;已经掌握了冶铜技术;彩陶已经表现出相当高的工业水平。

2.商周时期:

黄河流域的青铜铸造工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青铜业繁荣。

3.春秋战国:

春秋晚期出现人工冶炼的铁器;战国中期,炼钢和淬火工艺有所发展。

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

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

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某些手工业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

核心论点:

传统手工业技艺世代传习。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官府的立法保护和人身干涉;手工业市场狭小且竞争不足;手工业者为防止技术外流而采取保密措施。

   

1.远古:

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2.西周:

货币需求数量增加,流通骨贝和铜贝。

3.春秋战国:

出现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出现“市井”商业区。

4.商鞅变法时“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出现。

【漫画证史】 牛耕的出现

核心观点:

牛耕的出现是我国农业动力的一次革命,畜力代替了人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土地制度及耕作方式的变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微点延伸】 耕作方式与经营方式的演进

核心观点: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及土地制度的变化,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教材补遗】 “相地而衰征”

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改革实行的一种新的土地租税制度,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均地分力”,二是“与之分货”。

按劳动力平均分配全部耕地(包括公田),即“均地分力”;在“均地分力”基础上实行按产量分成的实物地租制,即“与之分货”。

“相地而衰征”标志着劳役地租已转化为实物地租,这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历史性进步,加速了封建制度的形成。

【构图解史】 古代手工业

核心观点:

古代中国手工业享誉世界。

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丝绸、陶瓷、茶叶更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中的三大名片。

【教材补遗】 官营手工业制度

中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直接为满足最高统治者皇帝、皇室成员、贵族以及封建政府的特殊需要而设立的,如铸钱、织造、陶瓷、营缮、造船、军器、火药等;另一部分是重要的国计民生物资,由于需求量大,经济效益高,官府为取得这部分利益而实行官营,这既包括盐、酒、茶等生活必需品,也包括铁、金、银、铜、铅、锡等生产原料。

重点一 精耕细作与小农经济

史料 

【史料解读】

史料图片反映的是小农经济及其特点。

【问题思考】 

根据史料图片,概括小农经济的特点。

试答:

                                    

                                    

【提示】 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史论归纳】 小农经济的特点

(1)分散性: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2)封闭性: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市场交换少。

(3)落后性:

注重精耕细作,但容易催生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

(4)脆弱性:

由于天灾人祸的影响,小农很容易破产。

(5)保守性:

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重点二 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史料一 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之事也。

——《荀子·王制》

史料二 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工。

凡执技以事上者,不贰事,不移官。

【史料解读】

(1)史料一“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之事也”等信息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专门设置官员管理手工业。

(2)史料二说明手工业领域由专门的管理人员管理。

【问题思考】 

分析史料,从中归纳先秦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试答:

                                    

                                    

【提示】 分类较细;官府严格控制;从业者专业生产;工艺精细。

【史论归纳】 

1.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

流通方式

地位

官营

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

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

不在市场流通

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最高水平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 

在市场流通

明中叶后占据主导地位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的产品 

剩余部分出售

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

2.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持续不断地发展。

(2)手工业技术先进。

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通过丝绸之路远销亚非欧国家。

(3)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4)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官营手工业发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民营手工业到明中叶以后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5)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

(6)手工业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发生相应变化。

(7)明中叶后,民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

重点三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转型

史料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

……井田制遭到严重的破坏。

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

……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

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史料解读】

史料主要从生产工具改进和技术进步角度,说明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对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及思想文化等社会转型的影响。

【问题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小农经济的发展对当时社会转型有何影响?

试答:

                                    

                                    

【提示】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使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加速了宗法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最终确立;引起百家争鸣,促进思想解放。

[研真题·引领航向]

1.(2019·高考北京卷·T12)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

据此可以判断(  )

命题点:

春秋时期的丝织业发展

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

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

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

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

解析:

选A。

根据材料信息新疆发现东周时期楚国的丝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周时期丝织品技术先进、做工精良,已经远播西域地区,故A项正确。

2.(2018·高考全国卷Ⅲ·T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如图。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命题点:

战国以前的冶铁技术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解析:

选D。

根据地图可知,铁器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新疆地区,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器是先进的生产工具,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当时是比较发达的地区,由此可知,铁器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当时铁器及冶铁技术没有普遍使用,故选D项,可排除A、C项;仅凭新疆和中原地区铁器分布情况,不能得出两地联系密切,可排除B项。

3.(2019·高考江苏卷·T1)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

这一记载反映了(  )

命题点:

西周土地制度的变化

A.井田制度松动     

B.世袭制度解体

C.抑商政策弱化

D.礼乐制度崩坏

解析:

选A。

根据材料“用13块耕地……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可知,土地成为可以交换的私有物品,这说明土地私有制出现,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度松动,故选A项。

材料主要反映了矩和裘卫之间的交易,没有涉及世袭制度的变化,也没有体现对商业的抑制,故排除B、C两项;矩和裘卫之间的交易和礼乐制度无直接关系,故排除D项。

4.(2017·高考全国卷Ⅱ·T24)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

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

命题点:

区域经济的发展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解析:

选A。

由材料可知,范蠡和子贡的经商区域都涉及了曹,说明曹地商业地理位置优越,体现了区域位置对商贸发展的影响,A项正确。

材料信息不能说明两人经商致富是由争霸战争推动的,排除B项;材料信息仅反映了两人经商致富,并没有体现地方经济状况,排除C项;材料信息未体现城市规模与商业繁荣的关系,D项不符合题意。

5.(2019·高考天津卷·T1)中国很多地区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它们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

图片中的两件青铜器出土于同一地点,该地点位于地图中(  )

命题点:

青铜器与历史文化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选C。

由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图片是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三星堆遗址在四川省广汉市,因此③正确,故C项正确。

[练模拟·能力提升]

1.(命题点:

土地制度的变革)齐桓公十九年,采纳管仲的建议,实行井田制下的“相地而衰征”,即取消公田,以九夫为井,视土地的美恶及年岁的丰歉而征收田税。

这一政策 (  )

A.实质是劳役地租取代实物地租

B.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C.符合尊王攘夷、维护周礼的理念

D.得益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解析:

选D。

由材料“‘相地而衰征’,即取消公田,以九夫为井,视土地的美恶及年岁的丰歉而征收田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铁犁牛耕的应用,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大量私田被开垦,因而改革赋税,故D项正确。

2.(命题点:

农业发展的意义)春秋时期,建立国储粮制度的齐国对鲁国发动了商战,连续多年大量进口鲁国的丝织品绨,鲁国民众基本放弃了其他生产。

然后齐国阻断其粮食进口通道,迫使其屈服。

这说明(  )

A.农业具有战略价值B.商战决定争霸成效

C.自然经济保障国家安全D.贸易战争有损国际秩序

解析:

选A。

齐国对鲁国进行的商战,主要是通过进口鲁国的丝织品,使得鲁国民众放弃农业的粮食生产,然后齐国再阻断鲁国的粮食进口,最终鲁国屈服,这体现了农业在此时期的战略价值,故A项正确;“商战决定争霸成效”说法太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粮食生产的重要性,而没有突出自然经济,故C项错误;“贸易战争有损国际秩序”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3.(命题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下图为春秋战国货币起源原生区域示意图。

当时,东西南北的货币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

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争霸战争加速了货币的统一

B.经济地理环境影响货币类型

C.经济发展推动货币改革

D.图腾崇拜影响了货币样式

解析:

选B。

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货币呈现多元性,没有体现出现货币统一现象,故A项错误;从示意图可以看出,中原地区货币起源比较集中,这说明货币类型受经济地理影响较大,故B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货币起源的原生区域,没有体现经济发展推动货币改革,故C项错误;材料中货币有刀币和布币等,没有体现图腾崇拜对货币样式的影响,故D项错误。

4.(命题点:

官营手工业发展)《考工记》中说:

“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田车之轮六尺有三寸,乘车之轮六尺有六寸。

六尺有六寸之轮,轵崇(车轴端)三尺有三寸也。

加轸(车厢底部的横木)与轐(车厢与车轴间的木块)焉,四尺也。

人长八尺,登下以为节(即方便上下车)。

”这表明在当时手工业生产过程中(  )

A.采用标准化生产并兼顾人性化

B.为满足市场需求采取定制生产

C.冶铁技术进步促进了工艺发展

D.社会发展推动了行业内部分工

解析:

选A。

从材料可知,车辆的车轮有不同的尺寸,并且车厢到车轴的距离以方便人上下车为标准,这体现出古代手工业采用标准化生产并兼顾人性化,故选A项。

B、C、D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5.(命题点:

战国时期的土地制度)战国时期的授田制是一种由国家掌握地权,并按一定标准将土地分配给个体农户耕种,直接向农户征收赋役的土地分配形式。

这一制度的推行(  )

A.确立了土地私有制B.强化了君主集权统治

C.巩固了土地国有制度D.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解析:

选D。

材料中国家将土地分配给个体农户,向他们征税,实际是承认了他们对土地的使用权,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D项正确;材料“由国家掌握地权”说明是土地国有制,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土地制度,并未强调君主权力,故B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土地私有制实行之前的土地分配,这不利于巩固土地国有制,故C项错误。

6.(命题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晏子春秋》中的“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韩非子·说林下》中的“买椟还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A.推行重农抑商B.商业意识增强

C.社会转型加快D.经济管理规范

解析:

选B。

从材料中春秋战国时期商业活动的记载可知,当时商业意识增强,故B项正确;重农抑商是指重视农业,压制商业,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活动,故A项错误;材料仅反映了当时的商业活动,不能体现出春秋战国时期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社会转型,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商业活动,没有涉及经济管理规范,故D项错误。

(建议用时:

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20·青岛三模)二里头文化遗址(公元前1800~前1600年前后)发现有宫殿、居民区、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窖穴、墓葬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铜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遗物,其中的青铜爵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

这说明二里头文化(  )

A.属于文明时代     B.实行分封制度

C.形成早期国家D.属于部落联盟

解析:

选A。

据材料可知,二里头文化遗址发现有制陶、铸铜作坊,出土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铜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遗物,这说明二里头文化属于文明时代(由于文字的发明和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这是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故选A项;分封制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材料不涉及这一方面,排除B项;氏族制度向政权制度(军队、监狱等)的过渡,以及阶级的划分和对立,构成了早期国家的时代特色,材料未体现这方面,排除C项;部落联盟是指原始社会末期几个亲近部落由于某种需要(主要是战争)结成暂时或永久性的联盟的社会组织,二里头文化相当于古代文献中的夏、商时期,不属于部落联盟,排除D项。

2.(2020·重庆杨家坪中学月考)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提到,商民族虽已从事农业,但在商朝五百多年的历史中,迁都的次数在六次以上,而且甲骨文上有经常狩猎的记载。

材料中作者旨在强调(  )

A.商朝游牧习俗浓厚B.商朝贵族经常狩猎

C.商朝都城一直不固定D.商朝统治者不重视农耕

解析:

选A。

材料中迁都频繁、“经常狩猎”等都是游牧习俗的体现,故选A项;材料中讲到的是甲骨文上有经常狩猎的记载,不能表明局限于贵族,排除B项;盘庚迁殷后,商朝都城基本固定下来,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统治者不重视农耕,排除D项。

3.(2020·安庆示范中学联考)春秋时期,土地耕作制度从休耕制开始向连种制过渡,出现两者并存的局面,到战国时期连种制占据主导地位。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井田制的瓦解B.耕种技术的进步

C.劳动人口的增长D.小农经济的形成

解析:

选B。

根据材料“春秋时期……从休耕制开始向连种制……出现两者并存的局面……到战国时期连种制占据主导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休耕与连种属于耕作技术,材料中技术的变化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下耕种技术的进步,故选B项;井田制瓦解的表现为公田被大量抛荒,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排除A项;耕作技术的变化不能反映劳动人口的多少,排除C项;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男耕女织,排除D项。

4.(2020·浙江名校协作体联考)《战国策》记载平阳君赵豹劝诫赵王:

“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

王自图之!

”这段记载反映了(  )

A.秦国已经采用牛耕技术

B.水路成为主要运输方式

C.战国时期牛耕技术逐渐普及全国

D.秦国统一六国成为其时民心所向

解析:

选A。

由材料“秦以牛田,水通粮”可知秦国用牛耕田,用河流运粮食,这段记载说明秦国已经使用牛耕技术,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秦国用河流运送粮食,不能得出水路是主要运输方式的结论,故B项错误;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技术普及至全国,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秦国的强大而非统一六国的趋势,故D项错误。

5.(2020·百师联盟摸底考试)现存成书年代(战国初期)最早的手工艺专著《考工记》,将社会组成概略分为六种:

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农夫与妇功,所谓“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

这表明(  )

A.社会等级秩序的划分B.民营手工业分工很细

C.政府重视官营手工业D.国家经济支柱分六种

解析:

选C。

由《考工记》这一春秋战国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专门文献指出“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国家有六类职业,百工是其中之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方面说明“百工”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百工”是属于官府手工业,故C项正确。

6.(2020·蚌埠二模)下表反映的是部分先秦思想家的经济主张。

 

人物

主张

孔子

将粮食看成是社会财富最重要的部分

老子

只有原始的采集、渔猎和农业才是本业

墨子

粮食的生产和储备关系到国家的存在

商鞅

农、战是国家兴盛的根本

这些主张反映了(  )

A.封建土地私有制基本确立

B.重农抑商已经是社会共识

C.农业生产获得了较快发展

D.工商业的社会作用被忽视

解析:

选C。

根据材料可知四个思想家都重视粮食和农业生产,这说明农业生产获得了较快发展,C项正确;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标志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A项错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政策,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对工商业的态度,D项错误。

7.(2020·郑州模拟)西周时期,城市规划讲究中正有序。

战国时期的《管子》一书中说:

“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战国时期的这种城市规划思想(  )

A.反映当时城市规划很混乱

B.促进了市坊分区制度的形成

C.说明城市以经济职能为主

D.打破了礼制对城市发展的束缚

解析:

选D。

西周遵循周礼,城市规划讲究中正有序;战国时期《管子》提出“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强调因地制宜规划城市,实用性更强,打破了礼制对城市发展的束缚,故选D项。

8.(2020·新乡三模)春秋时期的著名商人范蠡指出:

“贸易货物时,容易腐败变质的食用货物不要滞留,更不要囤积待贵。

”由此可知,他主张(  )

A.国家要加强食物安全监察

B.食物商品应禁止进入市场

C.市场秩序应得的法律规范

D.商品贸易应该注重时效性

解析:

选D。

由材料“容易腐败变质的食用货物不要滞留,更不要囤积待贵”可知,范蠡主张易变质商品不要滞留与囤积,即商品贸易应该注重时效性,故选D项;材料仅体现范蠡关于商品滞留与囤积的主张,未体现国家对食物安全的监察,排除A项;食物作为一项商品也属于交易范畴,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范蠡关于商品滞留与囤积的主张,未体现用法律规范市场秩序,排除C项。

9.(2020·北京朝阳区二模)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图》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

A.青铜器物铸造以货币为主

B.货币统一是经济发展大势所趋

C.货币经济占据了主要地位

D.钱文上镌刻的书法以隶书为主

解析:

选B。

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图》可知,各诸侯国实行不同的货币制度,在不同地区使用形制各异的刀币、布币、环钱,随着经济的发展,货币的发行流通趋向相对统一,故选B项;材料主旨涉及货币演变,未涉及青铜器物铸造类别,排除A项;明清时期货币经济占据了主要地位,排除C项;汉代文字以隶书为主,排除D项。

10.(2020·卓越名校联盟一模)《诗经》中多篇诗歌描述几位从事劳役的农夫的家庭,因为服役者长期在外,导致田园荒芜,父母失去依靠。

《国语》中也记载尹铎为赵简子守晋阳,为争取民心,乃“损其户数”(“民优则税少”)。

这些记载共同反映出当时(  )

A.争霸战争使人心趋向统一

B.政府抑制小农经济的兴起

C.土地制度出现了根本变革

D.社会动荡冲击了宗法观念

解析:

选C。

据题干中“因为服役者长期在外,导致田园荒芜,父母失去依靠”“为争取民心,乃‘损其户数’(‘民优则税少’)”等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土地私有制以及需要缴税,这说明土地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过渡,故选C项。

11.(2020·南京、盐城二模)“子赣(贡)既学于仲尼(孔子),退而仕于卫,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即子贡)最为饶益。

……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这反映出当时(  )

A.商人地位遭到了一定抑制

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盛行

C.商业发展冲击了等级制度

D.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

选C。

“子贡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