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0网络舆情监控研究700021 733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982921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120网络舆情监控研究700021 733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4120网络舆情监控研究700021 733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4120网络舆情监控研究700021 733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4120网络舆情监控研究700021 733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4120网络舆情监控研究700021 733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4120网络舆情监控研究700021 7332.docx

《4120网络舆情监控研究700021 733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120网络舆情监控研究700021 7332.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120网络舆情监控研究700021 7332.docx

4120网络舆情监控研究7000217332

目录

引言

1、从湖北“邓玉娇案”看我国网络舆情监控存在的问题

(一)湖北“邓玉娇案”原委

(二)我国政府网络舆情监控现状及存在问题

1、潜伏期:

政府缺乏预见与引导

1)、预警机制缺失

2)、利益博弈机制失灵

2、生发期:

政府控制乏力

1)、应急体系缺失

2)、应对经验不足

3、形成期:

政府引导不力

二、网络舆情发展阶段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1、潜伏期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2、生发期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3、形成期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3、网络舆情应对之策

1、潜伏期的对策

2、生发期的对策

3、形成期的对策

结论

参考文献

网络舆情监控研究

——以湖北“邓玉娇案”为例

引言

20世纪的后十年,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益结合,一种崭新的信息传播媒体---多媒体网络诞生了。

这种新媒体的出现在人类信息传播领域掀起了一场划时代的革命,使人类与生俱来的信息传播活动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伴随着网络的出现,网络舆论也随之产生,舆论是人们对普遍关注的社会事态的评价信息,网络舆论就是人们通过网络平台对社会事态的看法和评价。

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开放性,人们可以随意的发表观点,这就会造成舆论的混乱,这些舆论也会对事情的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人们往往会根据社会评价来决定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任何一种代表多数人的评论一旦形成,就会对个人和社会造成强大精神压力,起到精神强制的作用,所谓“千夫所指,不病而死”就是指的舆论的杀伤力。

由于网络传播的快速性和便捷性,网络舆情就具有普通的社会舆论所不具有的特点,它的传播速度是惊人的,一秒之内,点下鼠标就可以传至千里,所以网络舆论是一种普遍的,隐蔽的,强制的力量,它是反映社会时势的晴雨表,是公众某种共同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的公开表露。

网络舆情的作用力量是十分强大的,如果任其肆意的发展,将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长期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对网络舆论进行监督,为人们确立一种舆论导向,利用法规政策来控制网络舆情的泛滥,这是整合社会的需要。

只有提高舆论质量,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才能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

本文主要通过对邓玉娇案件的分析来说明网络舆情的特点,以及如何控制网络舆论,主要从政府的角度来分析网络舆情的控制。

一、从湖北“邓玉娇案”看我国网络舆情监控存在的问题

(一)湖北“邓玉娇案”原委

2009年5月10日晚8时许,湖北省巴东县野三关镇政府3名工作人员在该镇雄风宾馆梦幻城消费时,涉嫌对当时在该处做服务员的邓玉娇主动进行骚扰挑衅,邓玉娇用水果刀刺向两人,其中一人被刺伤喉部、胸部,经抢救无效死亡。

邓玉娇当即拨打110报警。

次日,警方以涉嫌“故意杀人”对邓玉娇采取强制措施。

  消息在网络上传开后,因死者邓贵大原系巴东县野三关镇政府招商办公室主任,故被称作:

邓玉娇刺官案。

邓玉娇案发后,网络上出现《烈女邓玉娇传》、《侠女邓玉娇传》、《生女当如邓玉娇》等赞美之文,舆论几乎呈一边倒——纷纷攻击淫官黄德智、邓贵大等人。

  2009年5月31日,湖北省恩施州公安局认定邓玉娇“防卫过当”,移送检察院起诉。

巴东县纪检委则开除黄德智党籍,县公安局对其治安拘留,未予刑事拘留更未逮捕。

巴东县人民法院最后裁决认为,邓玉娇在遭受邓贵大、黄德智“无理纠缠、拉扯推搡、言词侮辱”等不法侵害的情况下,实施的反击行为具有防卫性质,但超过了必要限度,属于防卫过当。

被告人邓玉娇故意伤害致人死亡,其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

案发后,邓玉娇主动向公安机关投案,如实供述罪行,构成自首。

经法医鉴定,邓玉娇为心境障碍(双相),属部分(限定)刑事责任能力。

据此,依法判决对邓玉娇免予刑事处罚。

(二)我国政府网络舆情监控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邓玉娇事件”发生之后,在网上迅速掀起了一股评论狂潮,网络媒体的控制性比较弱,关于事件的舆论瞬间传遍整个网络。

新浪网首先转载了有关此事件的报道,短短几天,这个报道在新浪留言评论的数量位居第一,其他网站也纷纷转载起来。

在网络舆情的影响,这个案件在短短的一个多月就有了结果,由此可见网络舆论力量的强大。

然而除了一些对案件有利的发展,网络舆论也对案件的处理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在网络舆情“营救邓玉娇”的呼声中,法院也受此影响,至6月16日,邓玉娇被判处免除刑罚后,这股强势的网络舆论风暴才渐趋衰退。

网络舆情的巨大压力导致了“媒介审判”的局面,“媒介审判”将会干预司法程序,影响司法审判的正常进行,这不利于我国司法的公正。

出现“媒介审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网络舆情的肆意发展,这反映了我国政府网络舆情监控的缺失。

1、潜伏期:

政府缺乏预见与引导

网络舆论的潜伏期指的是由社会环境到信息报道与呈现的过程,在这一时期,还没有出现真正的网络舆情,这并不意味着没有舆论,只是这时期的舆论相对分散,并没有形成真正地系统,还没有大规模的扩散。

社会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人们对社会总有不满,这时人们的不满大多都是潜在的,但是一旦社会出现与他们心里相符的事件,就会迅速的形成舆论,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这一时期,政府缺乏预见与引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预警机制缺失

预警是指对大自然灾害的预测,网络舆情预警制度指的是对于网络环境的检测,看是否有重大的心里倾向,如果发现这种倾向,就把它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引导。

要想对网络舆情进行预测,达到良好的预警提示,就必须建立完善的预警体系。

预警体系主要是完成预警活动的全部要素的集合群,主要包括预警指标、预警等级、预警测度、预警方法、预警活动等。

在综合考虑国际预警情况的前提下,我国相关机构把我国的预警体系华为四个等级,分别是轻警情,代表色是蓝色;中警情,代表色是黄色;重警情,代表色是橙色和特重警情,代表色是红色。

虽然我国有一套预警体系,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却有些缺失,预警活动的进行必须要先收集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发现网络舆情,判断级别,做出反应等,我国缺乏这样一个完整的机构,缺乏对网络信息的收集与分析机构,并且在实施过程中,效率低,分析不彻底。

首先从组织体系来看,缺乏统一性和权威性;其次从预警机制运行来看,缺乏有效的沟通,组织内部协调度不高,再次从人员来看,人员素质不够高,不能对事物做出迅速的反应,最后从预警机制来看,我国的预警机制还不完善,没有形成健全的预警制度。

在“邓玉娇事件”发生之前,人们就存在一些心理的不满,特别是对官员的不满,我国的一部分官员贪污受贿,行为不当。

而在“邓玉娇事件”中正好有一个官员,邓大贵就是一名官员,而且他是因为试图强奸邓玉娇,才会被刺死,这在人民看来,是“死有余辜”,是不值得同情的,相反邓玉娇就成了人们赞扬的对象,这就是人们心理因素的作用,我国的预警机制没有彻底的了解这种潜在的心理,才会有后来舆论的倾泻。

2)、利益博弈机制失灵

网络媒体出现之前,我国主要是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这些传统媒体有严格的把关制度,主要是以正面宣传为主,在作出批评报道时也有严格的要求,比如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必须十几级的,富有建设性的,必须把握时机,注重社会效果,而且对量的把我要适度,不能太多太密等。

网络媒体出现后,媒体的“把关人”有了一定的变化,这种把关就是广大网民、网友形成的舆论共识,大多都是延迟把关和隐形把关,网络媒体把关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发生在新闻产品形成之后,不具有强大的控制力,传播效果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参与网络舆论博弈的用户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非功利性用户,另一种是功利性用户,比如网络水军。

对于非功利性的舆论博弈主要是大部分普通的网民,他们主要是出于对事情的关注,以及对情绪的宣泄,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观点,由于沉默的螺旋理论,人们害怕被孤立而选择与大众观点一致的看法,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一来,沉默的人越来越少,社会就形成了舆论。

在“邓玉娇事件”中,人们都倾向于邓玉娇,说她是烈女,对她进行赞扬,这是大势所趋,尽管邓玉娇是防卫过当,但是由于沉默的螺旋理论,他们只好选择与大众一致的观点。

对于功利性的舆论博弈,主要是指网络水军,他们为了利益,在网上发表舆论,炒作。

他可以为新产品吸引人气,又可以恶意攻击他人,发布和传播攻击信息、造谣言论或挑拨语言,制造网民间的矛盾,甚至恶意传播谣言而引发社会动乱等。

网络水军的舆论造势属于有目的有预谋的舆论炒作行为,已经超出了常规舆论问题的边界,属于法律法规层面的问题,必须用相关法治手段加以引导和治理。

对于“邓玉娇案件”舆论的形成,其中也不乏有网络水军的“功劳”,这都体现了我国网络舆论博弈机制的失灵,使舆论都倾向一边。

2、生发期:

政府控制乏力

生发期值得是舆论的生发阶段,即信息的报道阶段和舆论主题的接收阶段。

在社会事件发生后,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都会对其进行报道,特别是网络媒体,速度十分惊人,瞬间传遍整个网络。

面对海量的信息,网民会无所适从,一时不知道发表什么意见,这就导致论语发展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在这一时期,如果能很好的控制媒体的报道,就会引导舆论走向正面健康的方向。

在“邓玉娇事件”中,我国政府的控制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主要有两个原因:

1)、应急体系缺失

应急体系值指的是国家在面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方案和措施,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在应对自然灾害的措施有了一定的发展,一般都能很好的应对。

除了自然灾害的危机,网络危机也渐渐的逼向我们,网络的传播速度快,如果某一个负面的舆论一旦形成,并且在网络上传播,那么它造成的危害是不可估计的。

我国的网络技术远不如发达国家,应对网络危机的措施也远不如发达国家,首先我国缺乏对网络预警的重视,不能够积极主动的对网络预警作出判断和回应;其次对网络舆论危机的响应缺乏主动性,我国政府一般都是在网络舆论大规模的传播后,才会对事件进行讨论,才会介入事件的处理和调查;第三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我国的机构设置冗杂,不清晰,这样会造成推卸责任的现象;第四缺乏有关网络舆论的法律法规,虽然我国也制定了一些有关互联网的法律,但是这些法律太过宽泛,不具体,对网络舆论的管理少之又少。

对于“邓玉娇事件”,网络舆论泛滥,而我国有关网络舆论的法律又不健全,再加上网络本身的隐匿性和快捷性,使得这一舆论迅速扩大,并最终影响司法的判断,造成媒介审判的局面。

2)、应对经验不足

我国的互联网技术起步慢,网络对于我国是新兴的事物,虽然这些年,我国的网络技术迅速的发展,电脑也迅速的普及,但是伴随着网络出现的新问题,是前所未有的,再是我们面临的一项新任务。

我国的互联网的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在应对网络舆论的问题,经验不足,还有待提高。

所以在应对“邓玉娇案件”时,我国政府的反应还很不成熟,没有及时的控制舆论,公正舆论,使得舆论偏向邓玉娇方面,并且在判断邓玉娇防卫过当时,也要抵着全社会的压力,影响了司法的公正。

3、形成期:

政府引导不力

形成阶段指的是舆论主体在接收到媒体的报道时,对事件进行大规模的讨论,并且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在舆论领袖的引导下,形成社会的主流意见,促成了舆论的形成。

如果在此时对舆论进行引导,就会使舆论健康的发展。

对舆论的引导方式主要有正面启导,典型启导,参与式启导以及警示式启导,对于社会热点的引导,应该先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并且使人们的情绪得到合理的宣泄,采取适当的措施,把公众的观点引向积极健康的方向。

而我国政府在面对“邓玉娇事件”时,没能进行有效的引导,使舆论大范围的倒向邓玉娇,并且给法院造成压力,影响司法的公正。

2、网络舆情发展阶段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1、潜伏期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1)、潜伏期的特点

网络舆论在潜伏期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潜伏性,网络舆论的潜伏期并不代表网络舆论不存在,人们长期生活在社会中,由于社会的一些矛盾,总有一部分人会对社会产生怨恨,这种怨恨一直隐藏在心里,一直到社会发生某个事件,触动了人们心里的怨恨,舆论就会一触即发,迅速传播。

这种心理是网络舆论的导火线,只要有火苗,就一定会燃烧。

二是泛化和分散性,传播学把传播模式分为线性传播模式,循环传播模式和社会系统模式,网络传播改变了传统的传播,它既有互动,又有及时的反馈,网络传播是双向互动的,传播速度和超文本链接使传受几乎同时进行,在传播中,受众的主动权大大增加,传受身份可以互换。

除此之外,网络传播还具有实时性,传播范围广泛,传播没有限制,把关人功能弱化,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传播主体,不管你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只要你有电脑,有上网设备,就可以随时随地的发表意见,并进行传播。

他们可以随意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由于网络的匿名性,沉默的螺旋有所减弱,每个人都可以无所顾忌的发表意见,这就使得网络舆论分散,不统一。

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地球村的出现,世界文化呈现多元化的状态,每个人都渴望张扬个性,这也使舆论呈现碎片化的状态。

如果这种分散的舆论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那么它将会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

2)、潜伏期的影响因素

潜伏期网络舆论的影响因素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经济因素,现代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种差距会导致仇富的心理,如果这种心理一直存在将会影响社会的心态,不利于社会的长期的发展。

另外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但是我国工人的工资普遍比较低,房价及其消费品的价格不断的上升,人们就会承担生活的压力,期待增加工资,但是由于现实原因,工资不会一下子就涨很高,工人在这种压力下,必然会对社会不满,并产生幽怨和不安的心理,这种心理就会反过来对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二是政治因素,毛泽东主席曾经警惕过干部“要抵住糖衣炮弹的诱惑”,但是随着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很多干部抵不住诱惑,贪污受贿,这就造成了人们对官员的不满,近年来,我国有关官员贪污以及淫秽的事件逐渐增多,再加上政府的办事效率低下,办事拖延,不能保证人民的利益,不能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人们对政府的印象严重的下降。

除了对官员的不满,人们对社会也存在着不安全感,比如最近的昆明火车站事件,给人们造成了恐慌,不安全感迅速增加,这些不信任,不安全感都是网络舆论的导火线,一旦社会出现某些类似的事件,便会迅速的成为社会的焦点,成为舆论的焦点。

2、生发期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1)、生发期的特征

生发期的特征主要有两个,一是群体极化,群体极化(Grouppolarization),社会心理学术语,最早是由传媒学者詹姆斯·斯托纳于1961年发现群体讨论时的现象而提出。

指的是在一个组织群体中,个人决策因为受到群体的影响,容易做出比独自一个人决策时,更极端的决定,这个社会现象,被称为“群体极化”。

产生群体极化的原因主要是在群体中,每个人承担的责任在减少,所以发表的言论时就没有那么谨慎,另外人们都不愿意呗孤立,为了融入群体,就很少提出与群体不符合的意见。

在网络环境中,网民都喜欢寻找大家都喜欢的东西,对不感兴趣的东西一概不问,这就比较容易走向极端。

在事情刚发生时,人们对事情未来的发展趋势很难预测,只能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或者跟随他人的意见,这也是意见极端的原因。

这种群体极化的现象对网络舆论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负面作用,将把网络舆论带向极端,不利于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

二是非理性,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不用承担很大的责任,这就导致人们在评价事物时,往往凭借自己的个人喜好,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这些意见大部分都是非理性的,会把网络舆论带向极端的边缘。

2)生发期的影响因素

对于生发期的网络舆论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信息呈现的水平,传统媒体有严格的把关制度,信息呈现的水平相对较高,在网络的环境下,大部分网站都是转载的信息,对信息没有考证,再加上网络把关人的缺失,导致信息呈现水平的低俗,甚至会出现虚假信息。

而网民都是根据这些网站的信息来形成自己的观点的,所以这对网络舆论的影响是很大的。

二是媒体作用,媒介的生存主要是靠收视率的,大部分媒介为了获得收视率不惜降低电视节目的品质,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不惜制造虚假的信息,甚至制造假新闻。

而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来自电视和互联网,这些媒介素质的下降将会导致大众舆论素质的下降,对社会的长期发展是很不利的。

3、形成期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1)、形成期的特征

形成期是受众在接收到媒体信息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意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网络舆论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意见趋同,网络舆论发展到这个时期,就比较清晰,大众观点已经形成,在沉默的螺旋的影响下,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和社会一致的意见,沉默的人越来越少,社会的意见就会呈现趋同的现象。

二是回归理性,在网络舆论逐渐清晰的情况下,政府会判断舆论的性质,对不利于社会发展的舆论进行引导,把大众的观点引导正规的路途,除了政府的引导外,媒介也会发表有质量的评论,并对事情的发展做深度的调查,预测事情的发展趋势,大众就会跟随媒介的观点,逐渐走向理性。

2)、形成期的影响因素

这一时期的影响因素也有两个,一是政府的引导,在这一时期,网络舆论已经形成,政府可以根据网络舆论的性质,实施自己的社会控制作用,对于积极的舆论,继续发扬,使其扩大影响面,对于不良的舆论,要进行制止和引导,宣传正能量的信息,把大众的观点转移到积极的方面,制定一些法规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实现社会的良好的发展。

二是媒体的修正,这一时期,政府都做出了一定的行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媒体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必须跟随国家的步伐,来配合国家政策的实施,维护社会的秩序。

对于社会上的不良的舆论,媒体就会报道另一个事件来转移观众的注意力,或者对事件进行理性客观的报道,把人们的思想引向理性的方向。

3、网络舆情应对之策

1、潜伏期的对策

政府应该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加强对网民意愿的预测,完善预警机构,时刻关注网民的动态,并对网民的行为作出详细的分析,得出结论。

在结论后,对民意作出合理的疏通,缓解人们的压力,改善社会环境及社会机制的建设,缩小贫富差距,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舒缓人们的怨恨情绪。

知情权是人们最基本的权力,政府应该增加社会的透明度,做到信息公开,保证人们的知情权,特别是在重大的方针政策上,降低网民的好奇心,避免一些猜测,增加与网民的联系,贴近群众,拉近政府与群众的关系,完善网络舆论博弈制度,是网络舆论健康的发展。

2、生发期的对策

在这一时期,网络舆论处于产生的阶段,政府应该完善应急制度,发展网络技术,加深对网络的了解,以便更好地应对网络的突发问题,根据网络的状况,不断地完善我国有关网络的法律,使人们有法可依。

对于媒体来说,应该加强对信息的把关,制定一些列的把关制度,网络媒体可以升级自己的软件,来加强网络信息的把关,提高信息的质量,通过对事件的报道,把人们引向正确的舆论方向。

3、形成期的对策

这一时期的舆论呈现出清晰明了的状态,政府要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引导,及时的疏通网民的情绪,鼓励网民发表积极正面的意见,引导网民客观理性的看待问题,不能盲目感性的跟随大众的意见。

对于一些现在社会无法解决或者政府暂时无法应对的问题,要善于进行舆论的转移,媒体可以对公众进行议程设置,把公众的目光转移到别的事情上,以缓解社会矛盾,为社会安定有序的发展创造环境。

 

结论

随着网络技术的出现和发展,网络舆论也随着出现,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中国的网民数量是世界上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网络舆论在中国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网络舆论可以影响事情的发展趋势,良好的舆论引导事情想更好地方向发展,而不良的舆论则会把事情推向极端,我国的计算机技术起步比较晚,在对网络舆论的控制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论文主要通过对“邓玉娇案件”的分析,来研究我国网络舆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这对我国网络舆论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我国政府如果能很好的控制和引导网络舆论,我国的网络环境就会有很大的改变,这将促进社会长期的稳定的发展,并且会加快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陈力丹.舆论学:

舆论学导向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07.

2、刘建明.社会舆论原理[M].华夏出版社2002,08.

3、邹军.看得见的“声音”:

解码网络舆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09.

4、殷俊.从舆论喧嚣到理性回归:

对网络人肉搜索的多维研究[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12.

5、达雷尔·韦斯特.数字政府:

技术与公共领域绩效[M].科学出版社郑鈡扬译2011,01.

6、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分析师手册》2011,11.

7、陈新勇.《实习网络舆论的监控华中师范大学》2010,06.

8、赵洋.《美国舆情监控技术研究初探》[J].《警察技术》2009年第06期.

9、梅松.《政府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的实现》[J].《信息技术》2011年第09期.

10、范明珠.《电子化政府背景下网络舆情监控工作机制的创新研究》[J].《法治社会》2012年第04期

11、朱华桂,曾向东.《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以江苏为例》[J].《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03期

12、赖宏慧,廖华,钟娟.《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监控的初探研究》,《科技信息》2013年第09期

13、范明珠.《电子化政府背景下网络舆情监控工作机制的创新研究》,《法制与社会》2012年第11期

14、罗坤瑾.《网络舆情监控与构建公共信息空间》,《当代传播》2012年第06期

15、曹蓉蓉,黄莉.《思想政治教育舆情监控服务平台构建研究》,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13年第02期

16、吴绍忠,李淑华.《互联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8年第03期

17、欧阳旭,武建华.《浅谈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监控体系建立》,《警察技术》2012年第01期

18、徐晓林,王子文.《关于把握网络舆情主导权问题研究》,《管理世界》2010年第04期

19、罗霄峰,罗万伯.《网络舆情治理研究》,《通信技术》2010年第04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