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世箴.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981880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3.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醒世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醒世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醒世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醒世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醒世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醒世箴.docx

《醒世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醒世箴.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醒世箴.docx

醒世箴

醒世箴序

余幼喜读儒先书,而于天方著述未遑涉及。

近二十年来,浸浸闻清真大道,时窃向往之。

由是公余稍暇,辄搜罗回贤遗书,得王子岱舆所著《正教真銓》、《清真大学》,刘子介廉所著《天方性理》、《典礼》、《至圣实录》、《五功释义》,马子复初所著《大化总归》、《四典要会》,马子文炳所著《清真指南》,及印度名宿所著《归真总义》等编,均置案头,不时浏览,乃叹真宰的全体大用,万化之表里精粗,庶类之知能长养,圣贤之复命归根,大都阐发靡遗,推勘尽致,洵指迷南针,渡世宝伐也。

因各印数千册,以广流传。

近又获复初先生所著《醒世箴》,披阅一过,觉天人授受之际,身心性命之原,尘世之祸福,天国之赏罚,如影随形,不差累黍,乃知天之生人,非徒使其食色寝兴而已,营营名利而已,正以试人之谁顺谁逆,将公判而总揭之,使万汇皆如其分而各食其报。

呜呼!

世之竞智斗力,逐逐焉永无觉悟之一时者,盍取是书而静读之乎!

爰重印三千本,以赠有志于斯道者,并缀数语于简端云。

陇右马福祥云亭氏谨序

醒世箴序

噫吁!

众人醉,而我独醒人世间乎?

独醒乎?

若病之瘳乎?

病矣!

非箴其瘳乎?

箴,古制也,图式存而箴云:

若雷火者失其传矣。

绎箴之义如是。

如果朱子独不有视、听、言、动四箴乎?

穆民之教,以存心养性,俟天之命为正宗,其持斋沐浴礼拜,人异之。

尼山所慎斋也,汤之澡,心浴德,铭盘以自警也。

祭在如神在,非其鬼祭为谄,获罪于天,无所祷,非洙泗与穆氏合符节之理乎?

畴亦孰不知其理乎?

然身体力行者戛戛乎难其人哉!

复初师自知止定静安,虑下学上达,不知不愠,成己之功,体其具矣。

推成己之心以成物,欲天下归仁,戛戛乎,难其人哉!

爱择心得之理,条分缕析以示教,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视其受阴阳诊之浅深,箴之披却导窍,使好善言,恶旨酒,清明在躬,气志如神焉。

然诲人若大匠,用心良苦矣,岂止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哉!

谨序。

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国史馆纂修、文渊阁校理奏办院事本衙门撰。

文庶常馆提调教习、庶吉士、巡抚云南使者、乡学生徐之铭释撰。

同治二年三月日

 

醒世箴

盖闻道理出乎天,私欲生于人,而达天之德亦在人,所谓明道在天,体道在人。

人能清心寡欲,克尽己私,可以复达夫天。

道也者,天人授受之真明,而灵心之所以然者也。

全之者为圣,体之者为贤,明之者为智,昧之者为愚。

夫惟至清明之性可以体之,明其体之法,首在认主,次在顺主。

认主者确信真主实有而独一,寂而非空虚,感而无声臭,不落形色,不拘方位,似无而有,似虚而实,人不知其所以然,惟以万化而知其有为,以为而知其有用,因用而知其有体。

若信主毫厘有误,而顺主所为必无成功。

是以认主之首要,在知真主至仁至公,至正至善。

仁则溥济万化【溥济万化:

溥,音普,其意为广大、普遍。

济,即救济帮助之意。

溥济万化,就是指真主普遍地救济他所造化的千万种事物,包括人和一切生命】,公则均平无私,正则无偏无曲,善则化生无穷,各得其所,而洽协乎适宜。

其化有尽善尽美者,是以世人心悦诚服,乐其所安排,即祸患亦安然顺受。

经云:

“造化出于自然,则所化无不该然”。

然则其中有毒恶伤人之物,暴虐残忍之人。

曰:

阳不可无阴,夜不可无昼,贵中有贱,理中含欲。

夫造化中之至贵者,人也,人中之至者,圣也,虽贵者之中,不免至贱生焉,.肠胃所出者是也。

假若无此至贱者出,则至贵者岂足以安生!

且世间所产之毒恶,亦犹人身所生之疮癞也。

乃因气血中有热毒,或受地气之暑湿内侵所滞之气血,外发而成疮。

以此知各地所产毒恶之物,虽不免乎造化,其实乃由地气之不正也,岂可尽归之于造化乎!

事之所以然谓之理,事之所当然谓之礼。

理乃天事,而出乎自然,礼乃人事,而不可不然。

盖人乃身性相成,性由天应,而为阳之精,至灵至妙,似火而秉于上,身成于地,而为阴之精,似水而秉于下。

作善为上,作恶为下。

身为性之役者,向上而好善,灵为形之使者,趋下而好恶,身随性者明而妙,性随身者眛而浊。

向上为顺天,趋下为逆天,人分顺逆,则上天自有赏罚焉!

赏者对美而映美,罚者对恶而映恶,如镜对美容而显美,对陋貌而显丑。

夫镜本清明之器,并无美丑之分,镜内之美丑,乃照镜者之本容,是善恶各分等地,而启于心者为至极也。

善者知天顺天以达天,恶者昧天逆天而绝天,人孰不愿大福大庆,而不知断然总归于天,非作为修造可以妄邀也。

自古圣人持世,莫不教人以修德。

修德者,顺主前定,而祸福不计焉!

然真宰之于民,其所预定之祸福,人亦莫测其所以然,盖人力能断于事之表,而不能于其理,能于现在,而不能于其未来。

若瞽然,或告以某地有花园,中植异树奇花,彼亦欣然游玩,及至种种奇异而目未能经,反觉钩衣挂足,动多阻碍,且将曰:

“是何位置之善也”,而不知其阻之碍之者,皆美丽之境也。

庸人昧于正理,每以顺性为美,逆性为恶,喜一人,而不知其终为害,恶一人,而不知其终为益。

经曰:

“恐汝民所恶其于汝为至善,所好厥于汝为至恶,维真宰知之,尔民罔识。

”盖众皆顺其私欲,故往往所爱伤之,所恶济之,势使使然。

彼疾病生于所好,而疗治出于所恶,诈谀【诈谀:

诈,音炸,诓骗别人称诈。

谀,音余,谄媚奉承称谀。

诈谀就是欺诈和阿谀奉承别人】为人所喜,而忠谠【忠谠:

谠,音党,其意为正直的。

忠谠就是指忠诚正直的人】为人所憎,不其大较欤!

人之所深爱者,财货也,子孙也,二者乃人知祸患而人不知。

经曰:

“维尔财、尔子咸尔患。

”夫二者之为患何也!

盖深贪二者,能移人喜主之心。

歌庐乃穆萨之民也,而叛之,因其为利所迷也。

经曰:

“见维人睹富则自骄。

”故喜财货、喜子孙者,喜祸患也。

总之庸人虽有智慧,而思虑淆之,浮华诱之,私欲害之,结遏其妙理之门,目未盲而心己盲,知物之象而昧于厥理,见物之表而障于其里,而况真宰赋畀之玄理乎!

惟自陷于遗失迷误,是故逢善以为恶,逢恶以为善,见福以为祸,见祸以为福。

譬之孺子,父兄督责之以为害己,弃置之以为利己,此因其智有所不足也。

庸众每以非义遂其欲者,自喜曰:

是真宰福佑我也,谬矣!

经曰:

“厥维众所劝,予开以诸有之路,及其所乐既得,予卒夺之,大失所望”。

夫真宰以祸患磨砺下民,所以显世患于斯民,转之于真世,而人反疑真宰屈之也,不亦悲乎?

夫尘世之事,祸福无常,福之中藏祸,祸之中藏福。

如贫苦、疾病、丧财、损子,人皆恶之,而不知乃真宰磨砺斯民,转其贪慕浮华之心,而归于真宰,经曰:

“维真宰以美祸砺厥信民。

”真宰不苛求于人,惟视其所能。

故祸患之至大,圣人受之,其次贤人受之,盖真宰以其含忍之坚,显其品德之高,故祸患所以成德,如火灼金,玉之受琢也。

设令祸患之来,乃罪辱之,则艰扼之事,必不及于圣贤矣。

虽然,祸患加于上人,所以显其性德之美,而在庸众,又为其醉心,盖庸众以浮华遂所欲,儿至失其真德,然后真宰降之祸患,殷其齐备,令之稍尝艰苦,显福中之隐患,以使之觉悟,而有以保其明德。

盖真宰之厚爱斯民,所以婉曲而成全之者,至矣!

尽矣!

夫真宰降灾于民,所以济之,而人反恶之,譬孺子抱疾,父母疗之以药,至威逼之,恐惧之,甚至束其手足,所以悯爱之也,而外观则若苦之。

真宰之于民亦然,彼财利之损伤,亦若父母之夺其子者,而人恶之,不知财货能使人离于教道,甚且背乎真宰,如经所云“允维人睹厥富则自骄也”。

盖财能助恶而长欲,欲无尽期,成一事,则又求高于是者,得一职,则又求高于是者,营愈多,贪愈无厌,妻妾也,子孙也,盈囊之金玉也,骏马、良田、牲畜、园囿皆是也。

若无财之时,守分安贫,志气清明,有余则欲火大炽,妄念萌动,百虑交生。

虑念生,必务于争荣斗丽,而贪饕【贪饕:

饕,音滔,其意指凶恶的人,贪吃的人.贪餐就是指贪得无厌的凶恶的人】嫉妒由是启。

故财如酒也,多则醉人,而能夺其智慧,甚至真伪不别,损益不辨,善恶不分。

曾见富家者流,积有多财,并未细参所积,果己有乎?

抑使他人有乎?

居今之世,寿长不过百年,而彼积千年莫罄之财,腹胃之所承几何?

夫固忘乎真宰之所定于我民者也,甚有愚迷之至者,妄冀积之子孙,此心为财醉,智为利夺之明征也。

酒之醉人,人皆知之,而财、色、气三者之醉,更有甚焉。

盖酒醉一息而已,色之醉人,沉迷靡己,好财好利尤甚,贪饕无厌,聚宇宙之财不能满其意,盖贪如火也,利念其薪也,薪愈广火愈炽,薪少则火微,薪尽则火灭,以此知财少则妄念息,驰鹜减【驰鹜减:

驰,音迟,其意为快跑。

鹜,音务,乱跑为鹜。

文中的驰鹜减,就是指减慢在违背真主的道路上奔跑的速度】,责任轻,心安境逸,清净而死抑亦无悔。

是故遇财利之损伤,正真宰为轻其责任,减其驰鹜,其于人为至善。

凡属穆民,皆知真宰圣人所约,乐施济,必有厚福。

然则损伤之财,真宰威以取之也,夫人之所乐施者,为副功也,真宰所取者为正制,若能心领神会之,则福佑不更大乎!

夫子孙之为祸患何也?

为父母者,自其生之日,即为子忧,恐天灾时厄祸及其身,及其长也,必为之谋衣食、营至家,而无不周至。

每有子既成人,反流为奸恶之徒,抗傲悖逆,累及父母者。

昔赫兹尔所杀一顽童,解其故于穆撒曰:

“是子,其父母皆穆民,吾惧其抗傲悖逆,累及二亲。

”观此,则世间少而亡者,有真宰为锄其父母之害也。

经日:

“维尔妻孥,尔之仇,尚其防之。

”其亦可以深长思矣。

《特哈拖威经》曰:

“真宰造化疾病之理,所以整齐之。

”盖病之生,或为饮食伤,或为四性偏,作为乖戾,一有积滞,则越其均平。

一性胜,则胃道阻而不受食,热气沸腾,周身之力聚,而克胃之所结,化而仍归于平。

或以是而知将死,则属其后事,虚诚悔过,皈依真宰,罚赎其罪。

传曰:

艾布拜克尔【艾布拜克尔是伊斯兰教史上著名的四大哈里发之一。

他于公儿573年生于麦加古莱氏部落台姆家族,卒于公元631年,享年61岁。

他早年经商,是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的主要支持者之一。

公元622年,随穆罕默德出走默地那。

公元631年,代表穆罕默德率信徒赴麦加朝觐。

穆罕默德临终前,他受托领导礼拜,并主持穆斯林的集会,穆罕默德死后,被推为哈里发,执掌由穆罕默德创立的伊斯兰国家的政权。

所以,他是伊斯兰教史上第一任哈里发】闻言地狱形罚之重,恐惧曰:

“如何乃脱离?

”圣日:

“汝未病乎?

灾祸未及乎?

”盖病亦所以罚赎其罪,乃真宰之大恩,但藏之患难中耳。

是故贫困人所恶,而不知欲恶由此消,骄奢淫佚由是免,性由烦扰而安逸,心由勉强而自然。

圣人曰:

“贫者吾之乐,苦者吾之积。

”无我之极亦谓之贫,人能章参之,则贫富一耳。

富者丰馔,贫者粗粝,其饱一也,富者眠锦,贫者安席,其寝一也,特贫为患中之恩耳。

总之庸愚之人,不参事之所以然,惟就其显然断之,庸讵知真宰之善为作用乎!

民之衣禄不同者亦命也,苟恩享过于命限,则转为祸患矣。

以此知真宰所畀施于民,皆至公而无偏私也。

夫财虽恩赏,乃身外之物耳。

身内之恩,人均受之,健康也、安宁也、才智也、知识也,内外之力也。

在天之恩,日月星辰,风云雨露;在地之恩,水土五矿,及诸牲畜受制、服从、驱役、乘之、载之、食之,谷其乳,取其皮毛,草木禾稼,蔬菜花果,皆所资益,而凡生于山产于海者,俱莫不效用于人,无量恩泽,于此见矣!

庸众空然而不知感戴,所谓忘帝力于何有,习焉若常耳。

在使计真宰之恩,则即此无量恩泽数之莫尽,不以贫富异,不以贵贱殊,其恩赏尚有加于此者乎?

众人日用不之见,惟以财为恩,甚至昧主之大公,而以偏私疑之、愚迷之甚矣!

经曰:

“惟兹下民,凡造物验厥躬。

”贵之福之,则曰真宰贵予,若造物验之窘厥禄,则曰真宰贱予,则财外无量之恩,人皆昧之。

伤者人也,孰使其昧恩若是!

且人莫不各有秉赋,命分是也。

真宰所畀之禄,量其命分,有如以器盛水,水之数适如其器之量而止。

真宰之禄民,亦量其有益于民者耳。

经曰:

“若真宰广厥下民之禄,民于下土咸自骄。

”设天下福禄皆一致,则混乱无别矣,而岂成其为世界哉!

夫天下咸受主恩,恩之上又有全恩。

至大至贵,理世象世之所有,莫能与并,即王者亦不能易得,所谓明德是也。

永居天堂,大见群神,实赖于此,诚知此为真恩,则视一切浮华皆小矣。

虽帝王之权何足论哉!

故畏喜福之迁移,而不畏明德之失散,不知明德之真也。

夫明德者,心之明,乃真一之光也。

其于人也,如世界之太阳,显则光于天下,众目因之而见。

明徳之于心,显则心地光,慧眼明,其在人也,如蚌中之珠,国中之王,众中之圣,美若天堂,广如阿而实【阿尔实:

伊斯兰教的理论认为:

天有九天。

九天虽同是天,但其尊贵程度不同.其中,阿尔实天,为至圣穆罕默德的天堂,是九天中最为尊贵的天堂】,如真宰之影,若天地之心。

圣人有曰:

“穆民之心,真宰之阿而实。

”又圣述主言曰:

“予之天地否克承予,惟予信民之心克承之。

”人为万有之种,即万有之弃也,徳之于性如性之于身,性无德如身无性,德乃性之性,心之心也。

诚知明德为真宰之大恩,万有之物,莫能与并,则凡为人者皆当谨慎而保全之矣!

夫明德之反,口过曰恶,二者性之病也。

性染其一,则明德弱矣。

如水入油,灯必灭息。

性之强,与身之康健,俱远于祸患也。

身以性而生,内外之力以性而显,若诸窍之中一有疵瑕,则性之力遂有不足,如疾病,瞽聋暗痖,疯晕狂醉,甚至疴恙沉绵【疴恙沉绵:

疴,音可,其意为病。

恙,音样,其意也是病。

文中菏恙沉绵即指人患有绵绵不断的疾病】而不治,终难免性离以至死。

明德亦然,性强则德强,性弱则德弱,罪恶之暗昧一生,则真德之光明遂灭,暗昧甚而不治,则明德遂失,亦如性之离身。

故人当知心性之病,心性之药,心性之滋养,心病多于身病而且重。

经曰:

“厥心有疾,真宰加之病。

”夫所谓心者本性也,人之成其为人以此。

心者身之君,身者心之国,诸体百骸其宰辅也,故身之安危随乎心。

心无外物之患,则其心为真宰所享,无抗违之病,则其心为真宰所喜。

心可以顺主,可以违主。

圣人曰:

“人之身有方寸焉,正则全体正,乱则全体乱。

”是也!

夫位之贵贱,以居位者言,如国王所居曰宫廷,庶民所居曰蓬屋,大众会而朝参曰朝正殿,供奉佛像曰庙,收禁牲畜曰牢,承贮污秽曰厕。

以心譬之,则纪念真宰为朝真殿,邪思忘念为佛宇,满载恶性为厕,纵欲亡义为牢,光明馨香,清净无染为天房,真光发现为太阳,万美齐备为天堂,纯然向真,不杂一尘为阿而实。

总之心也者,清挣之,则为上之上,污秽之,则为下之下。

可向道德,可向尘情,可向真宰,可向邪欲,随其所向,心即迁移。

盖心如镜也,向一物,则一物显其中,向西则西应而东背之,向东则东应而西背之,若心向尘世,则必背真宰,心向真宰,则必背尘世,二者相反而必不能并立,势固然也。

太阳惟显于向日之镜,而不能显于背日之镜,是镜背太阳,非太阳背镜也。

经曰:

“尔民向予,予向之。

”意谓心向予者,予与之俱。

又圣述主言曰:

“惟予与念予者载之。

”亦此义也。

夫明镜之向日,镜与日固无间也,背则昧暗。

心中之明德,如镜中之日,顺民之心如镜,欲显明德之光,必使心远于暗昧,而向真宰,去天人之房,所谓己私也。

圣人曰:

“允惟心其垢如铁。

”夫心之垢乃心之病,即贪尘世也。

经曰:

“贪恋尘世乃诸恶之首。

”凡喜尘世之念起,则无端之秽德由是而生,贪财好名,嫉妒忿怒,种种嗜欲扰之蔽之,皆心之病也。

增一病,则明德之光减一色。

秽德之犯明德,如水犯火,薪微湿则火不燃,而水于火中,即时灭熄矣。

故凡诸秽德,心之毒药也,不义之端,即心之害也。

异哉!

人身有微病,则忧而急治,刻不能安,大病在心,反自安之,保其身而毒,不保其心而防不义,愚昧之至也!

夫不义之端,乃心之病,而邪欲之路也。

邪欲者,德之贼,气性者,贼之引。

盗贼得路则入,得间则进,不得则穴,岂有得门而不入者?

况气性为导引乎!

且邪欲似鼠,以穿窬【穿窬:

窬,音余,从墙上爬过去叫窬。

穿窬,就是从墙上凿洞,穿墙而过】为事,壅一穴则凿一穴,遇一物即损一物;邪欲似蝇,闻腥膻即至,纷然鼓吹,不独食之,必遗其种,转变为虫以坏物,其害有如此者。

夫人皆知有形之恶,而昧于无形之恶,彼无形之恶,较有形者,倍为真宰所恶。

人知有神中之邪魔,而不知有人中之邪魔,其诱人为恶,干犯礼制为尤甚,故真宰于此,命人常求主佑,经曰:

“汝于邪魔冲扰之害,祈佑于主,维厥魔作乱于人心。

”凡导人于恶,‘迷人于正,出没于巧诈奸伪者,邪魔之属也。

夫邪魔导人于恶,惟以外善假饰之。

经曰:

“维邪魔以丑德饰以众,以巧言动其心。

”又曰:

“汝曾见饰厥丑德之人,视恶为美,以伪蒙真,如工之制铜为银,令人弗觉。

”且邪魔百端诡谲,因人设计,遇上人则诱以矜夸好名,希望高品;遇下人则诱以真宰慈赦,后悔又追。

始则引于可嫌之端,久则引于可疑之事,及至沉沦其中,肆然无恐,则又引于所禁,然后引至不信所禁,则落于逆矣。

经曰:

“予自火焰造神。

”夫以荧荧之火入于物,刻即炎炎而燃,巨笔俱焚,无一存者。

然则穆民何以堕于邪魔之诡计哉?

盖诸魔者,吾人之显仇,而惟无形之隐仇,现在本身,欲性是也。

圣人尝以邪魔发明之曰:

“凡人皆有迷己之邪魔。

”弟子曰:

“钦使何如?

”曰:

“予亦然,但有真宰之助,其魔己伏。

”盖欲性者,外邪之媒,人身之大患。

何者?

欲性常引魔于心,故圣人有曰:

“寇仇之魁,乃两肋所匿之欲性也”。

欲性为寇仇之魁,以其常与吾俱,刻不相离,内贼也。

内贼乃外贼之缘,外贼非内贼不入。

夫强梁截路,至夺人财而伤人命,然亦不如欲性之恶者,盖盗贼虽夺财伤生,而不能害人之德,而或易以信善于财者(阵亡之功是也。

)而送之安所(安所,天堂也,枉屈而死者得归天堂)。

若夫欲性作祸患以害生,并害其德,且害及后世之福,仇孰大焉?

夫人性如君身如国,四体百骸如兵卒,五官九思如臣宰,智慧其谠臣也,欲性其奸臣也。

奸臣擅权而内外皆其掌握,则必引私树党,多其羽翼,以肆行于国中,其君不能制,而反逆制其君,虽有智慧之臣而权既在彼,莫如之何?

欲性之为害有如此者,故夫圣人之教,所以去此显仇之患也。

将欲树正道之帜,则必伸君权,伸君权惟在锄废奸臣之权,去奸臣之权,则又在散其党羽,而令其势孤,其势孤则其权败。

譬火之依赖薪也,薪多则火盛,薪少则火弱,薪尽则火灭。

迨夫欲性无权,而乃使智慧之良臣从而代理,闲邪崇正,去伪存真,然后天君泰然,百体自然从令,斯不难斩其欲性,以拔其根株,惟在我矣。

大约欲性之为害,制之者必去,受其制者必凶,从之则彼引尔于天罚,克之则尔引彼于天赏,白来圣贤克治之功莫不于此而兢兢者也。

又为之说者,欲性乃心性之大病,彼凡百病皆有疗治之药,而欲性无可治,惟以纪念死亡疗之,盖欲性无所忌惮,惟畏死亡耳。

圣人曰:

“允维心其垢如铁”。

或曰:

“何以励之?

”曰:

“纪念死亡,时诵宝训。

”盖念死乃大药,心病籍以疗治可见效也。

若以死亡之事,警惕其旷荡荡之欲性,则喜者变而为忧,甘者转而为苦,但深参夫呼吸难接之时,分离妻子良友,抛弃财货宫室,兼以天神摄魄之威,性命离体之艰,天罚之重,恍在目前,则忧悔之极至,有不能一日安其身矣!

夫尘世之患不可数记,尘情之遇祸患,信如海船行于巨浪,孤灯然于烈风,沙堆积于猛水。

且如绝妙画工染无价之丹青,劳神苦思,累年而成,一旦火落其中,瞬息灰烬。

勿谓欢乐常在,安宁可久,福寿悠长也。

凡有生者必死,美者必伤,聚者必散,全者几亏,合者必离,兴者必败,富者必贫,乐者必苦,自然之理也。

总之尘世之事,一切皆幻,凡所有者,终归于亡,试思重病临身,偃仰在床,子孙束手,呼之莫应,则即举平日之营求遂意,而爱莫释者,变弃置弗顾。

及至魂亡尸僵,委尔于穴,家人一长辞,寂寥泉下,斯时富反为贫,美反为恶,甘反为苦,乐反为忧,皮肉支离,筋骨脱落,凡此惨伤之景,皆为幻世人人所必遇,断无能免之者,顾此非力量所能遏,才智所能避,帝王之威权不能阻,贤哲之神奇不能革,圣人之感应不能去。

且死无定期,亦无先觉,突如其来,倏然而至,世之人常念斯境,自劝其身,则尘世之热肠溃然熄灭矣!

盖死奇事亦常事也,确然不疑,无须畏避,即畏之亦无所益,设令人有避死之道,远死之方,起死之法,则已往帝王,深知智士必脱于死矣。

夫如是,人当念大限之卒临,以断其贪欲之愚念,死未至,而无须畏避,及其至也,则安心顺命而受之,欣然乐然而归于真宰。

凡此缕晰临终之难,所以见人世之贪得无益,而欲以去人之贪而预防之也。

夫死乃真宰降大恩于我民者,所以悯爱我民。

因庸愚之故,牵系尘情不能返始,然后真宰令其离此尘世,脱其欲性,以归于原来本初之境,而改换其体,不染旧习,由幻世而转永世,由暗昧而返光明,由假乐而还真乐,是则其死也非绝生也。

人惟体朽而不能承性,故身之离性如罩之离灯,特光远于罩,非灯遂无光也,盖性,圆灵长存者也,死不过脱其朽坏之体耳。

真宰造化蒸民,授以真光,而其中弱民,因障碍多,而不能解脱,故真宰令其由象世而返理世。

如令背日之镜转而向日,揭其俗日之蒙,以至大见两世之元机,万光之光;如胎瞽一旦而见,有出于思虑拟议所不及者,色色奇妙,等等希异,是财死乃真宰施予万民之恩明矣!

顺者得遂所望之恩,违者憬悟可贬之路,如囚人得离囹圄,病人得离疾苦,含冤负屈者得离灾患,由是而得大会真宰之恩。

然则自谓其深爱真宰者,何复畏死乎!

夫畏死,乃不知死亡亦为复生之期,彼盖以死归无,谓身既不存,性亦乌有。

设使果如所拟,则真宰之造化世界,诚为嬉戏,了无至理。

而不知真宰设施至善,此其间必有深远之机密者存。

夫人常有隐善隐恶,如境中之拯济,受恩者不及知,鬼兮之阴谋,受害者不及觉,甚或循理而遭祸患,肆毒而得安康,遂有疑于恶不见罚,善不获报者,此皆徒见今世而不知有后世也。

夫刑赏之不能悉当。

虽君人者,亦穷于无可如何,譬一人枉杀十人,君虽诛其身,足抵一命,不能再抵他命,惟真宰设施至善,而万物莫能遗,尘芥莫能爽,虽在今世恶未见罚,善未见报,屈未见伸,而知今世之后,必复有后世焉,万有之公理毕见,而真宰造物分别之妙理亦毕彰。

此皆智慧之所得,且系明条大宪,经千百圣人之断定,真实毫厘无隐者,惟逆人昧之耳!

逆人者,真宰所弃,迷障封蔽其心目者也。

经曰:

“此众若畜类,矧其至迷,虽敏于现在,实暗于将来。

”夫人心若镜,有表有里,心向尘世,则精尘世之事,而于后世有所蒙;心向后世,则精后世之事,而于世事有所蒙。

今世后世,经有妙喻焉。

凡物皆有象有理,象者表,理者里,表者身,里者性,二者各有世界,显于斯者存于斯,身体之世界,象世眼见者也,性命之世界,妙世天国也。

性不能越身而显,身亦不能越性而有,是故有今世必信后世。

身性二者各有其用,性之妙,生活也,醒觉也,安康也;身之情,死也,睡也,病也,愚昧也。

性之妙行于身,身之妙行于性,在象世则身为本、为表、为主,后世为末、为里、为从,反之亦然。

夫此两世,如相联之二宅,中有一间,入此宅则此为表而彼为里,入彼宅则表反为里,里反为表。

性在尘世,身之随从,隐而不现,是以随其身之秉赋而转移,身变性亦变,身病性亦病,身受染性亦受染,身混浊而性反为身所制,盖身者性之障也。

若归妙世,则万物之真理显,性灵著,身于此世,为性之随从,则又隐而不见,以性之异而异,以性之明而明,以性之强而强,以性之妙而妙,如是则能其所未能,障蔽于是而大开。

经曰:

“予启乃蒙,是日,尔目慧,始见其所隐之机密。

”经曰:

“是日,玄机丕显。

”夫身性之相随相资,如水之于果,盖性如果中之水,相随乎果,其滋味色臭及寒热之性,皆取资于果,漉果取汁,而后其润泽膏腴,果又转而随乎水。

则知色象之事,义理性之事,虽然,身借性而得义理、知识、觉悟,性借身而得色象、痛苦、逸乐,二者于两世不相离也,此即复生亡体之妙理也。

身之于性如镜于影,非镜不见影,无影不显镜。

人有身性,乃两世之总会,但名显于世界,如是而凡属色相,皆有表里,两不相离,其所显于人者惟一方。

人聚两世,如日下有形之物,明暗交集,半属光,半属影,光所在如性所在也,影所在如身所在也。

天堂者光明之所,乃天理之真光,地狱暗昧之所,乃人欲之锢蔽【锢蔽:

锢,音固。

禁闭起来,不与外界接触称锢。

蔽,音备,其意为遮、挡.锢蔽就是禁锢遮蔽之意】,圣人曰:

“尘世暗昧,如影荫然”,又曰:

“今世者后世之影”。

慕尘世之浮华而趋之,则所得暗昧,即地狱也,循天理自然而守之,则所得者光明,即大堂也。

深究其实,今世后世原一世界,但二者之间相去一间,对侍而立,而二者遂分两世矣。

经曰:

“乃予两间立之壁。

”暗昧者间壁之影也,尘世之浮华乃壁影下所过之栈道也,由来至归,会归之真境,仅去此间耳。

然则人之来,乃由光明而入暗昧,身之生、性之藏也。

人之归,乃由暗昧而返光明,性之生,身之藏也。

去其壁影,而真光普照于诸界,大地光明,万有毕呈于威严独一之阙,万国合为一国,万世流于一世,万有之真理玄机,毕呈于真光之下,如形色之显于象世也。

夫众人来此尘世,犹处阴夜之中,得以任意自由,所以分别善恶,听人各取后世之资用也。

圣人曰:

“尘世者,后世之田圃”。

人于其中各种所需之物,有树植甘美者,有树植苦臭者,后世各以其所植为资,故今日树善即来日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