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产品工业化转型与中国经济增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980788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间产品工业化转型与中国经济增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间产品工业化转型与中国经济增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间产品工业化转型与中国经济增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间产品工业化转型与中国经济增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间产品工业化转型与中国经济增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间产品工业化转型与中国经济增长.docx

《中间产品工业化转型与中国经济增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间产品工业化转型与中国经济增长.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间产品工业化转型与中国经济增长.docx

中间产品工业化转型与中国经济增长

中间产品、工业化转型与中国经济增长

刘庆玉熊广勤

2012-4-1811:

04:

54  来源:

《改革与战略》2011年第9期

  摘要:

文章认为,最终需求和出口需求对我国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逐渐减弱,中间产品对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可发挥积极作用,收入效应、分配效应、降低最低有效规模和提高生产率是中间产品影响工业化的主要途径,而规模、技术、人力资源和一些其它条件是制约中间产品生产扩张的主要因素。

中间产品生产发展不足和我国存在的就业不足、技术进步缓慢、收入分配不公与工业化趋缓和经济增长放慢等问题密切相关,我国已具备大力发展中间产品生产、以中间产品生产扩张促进工业化转型、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

文章提出了采取大推进策略、延伸产业链和加强制度建设等对策以加快发展中间产品。

  关键词:

中间产品,工业化,转型,经济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基本特征是以市场为导向,前后经过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国内消费需求为主要推动力量,它适合我国当时短缺经济的基本国情;第二阶段则以出口需求为主要推动力量,它和我国相对过剩经济以及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国情相符。

在这两种力量的先后推动下,我国工业化取得明显进展。

但在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上升、国内需求持续不足的背景下,这两大力量对工业化的推动作用逐渐减弱,我国经济增长面临考验。

寻找工业化新的推动力量推动工业化转型、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是当前学术界和政府所面对的重要课题。

  中间产品是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重要现象,它和工业化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笔者试图在现有文献研究基础上通过理清这种联系,探讨中间产品在推动工业化进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中间产品生产成为我同工业化的主要推动力量推动工业化转型和经济增长的可行性与现实条件。

  一、文献回顾

  对中间产品与工业化问题研究的现有文献主要来自于国外学者。

钱纳里最先提出中间产品的划分,并从现象上描述了工业化进程中中间产品的变化趋势。

“无论……,还是……,我们都可以发现或已观察到商品中间使用份额不断增加的发展趋势”,“工业化模型表明,……..,国内总需求内中间使用份额将由33%增加至45%”,“模型表明,初级产品的中间使用量逐步下降。

……制成品中间使用量的增长速度倾向于比标准变动模型模拟的更快”(钱纳里,1989)。

钱纳里研究的不足在于他对现象的描述多于对中问产品比例上升的原因探讨,对中间产品在工业化建设中可发挥的作用没有太多的论述。

  杨小凯等部分学者则主要是从专业化经济在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出发,研究了工业化和专业化与分工之间的关系、专业化与分工和中间产品生产之间的关系、工业化与中间产品种类数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中间产品种类数的增加是工业化进程中专业化与分工带来的正常现象。

任何工业化模型都必须注意到(能预测到)这样一种现象:

迂回生产链的链条种类数增加,每个链条的产品种类数增加(杨小凯,2003)。

杨小凯建立了内生生产迂回度的一般均衡模型。

  最近的研究是AntotioCiccone进行的,他从投入链的角度研究了中间产品生产对工业化的重要作用,表明没有中间投入品生产率的增长则无法解释为什么最终产品生产技术相似的国家工业化水平、生产率和国民收入会有那么大差异。

“如果工业技术是中间投入倾向,则工业化将对总收入和生产率有很大的效应,即使在企业水平上的规模报酬递增的程度相对较低。

总生产率的增加因此不仅包括了最终产品生产率的增加,还包括了用于生产最终产品和生产最终产品生产的中间投入等的生产率的累积增加。

”“如果工业技术与它们所替代的技术相比有更加充分的中间投入倾向,则在工业技术生产率上的微小区别可能却会导致均衡的工业化水平、总收入水平和总生产率的大的差异”(Antotiociccone,2002)。

AntotioCiccone的不足在于他的分析主要建立在中间产品所使用的技术进步的影响,区分技术进步的两个方面是他展开分析的前提。

  二、中间产品与工业化的关系

  一般认为,中间产品是工业化中出现的一种现象,表现为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中间产品在经济中的比重上升。

工业化进程中,分工演进、专业化水平提高以及新产品与新技术出现是普遍现象。

在工业化初期,专业化与分丁水平低,产品种类少,初级产品是主要投入品,迂回生产链数目少,链条短。

随着工业化的进行,专业化与分工程度逐渐提高。

一方面,迂回生产链的数目逐渐增加,表现为工业化广化;另一方面,生产变得更加迂回,链条逐渐加长,表现为工业化深化。

无论是工业化广化还是工业化深化都会带来中间产品绝对数与相对数的提高,产出的更大部分作为提供给其他生产者的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生产所占的份额相对变小。

一定的工业化水平对应着中间产品的一定份额。

钱纳里通过对多个国家的比较研究证实了这一点(钱纳里,1989)。

  实际上,这只是工业化与中间产品关系中的一方面,工业化与中间产品的关系中还存在另一方面,即在一定条件下,中间产品生产的扩张反过来也能提高工业化水平,推进工业化进程。

  1.通过收入效应影响工业化进程。

根据杨小凯的模型(杨小凯,2003),若消费品A可以由生产投入L、K1生产出来(其中K1直接由L生产出来),也可以由L、K2和K3(其中K3义是由L、K4和K5生产出来,K2则是直接由L生产出来),这两种情况下专业化程度相似,但分工水平完全不同,后一种生产方式的深分工将带来最终产品产量增加,并提高人均收入。

  2.通过分配效应影响工业化进程。

首先,中间产品生产扩张导致就业提高,总收入水平上升,使城市工资收入者增加;其次,当中间产品生产由在企业内部生产独立出来时,原本集中的利润被重新分配,改变了最初高端阶层数量相对偏多、中产阶层数量相对偏少的情况,增加了中产阶层的数量和比重,而中产阶层的支付是工业化部门利润的重要来源,在边际上是唯一的来源。

从这个角度看,中间产品生产扩大通过分配效应促进工业化水平提高。

Murphy称,“极端的不平等也会使工业化出现问题,……则没有部门可以实现工业化及弥补其固定成本”(Murphy,1989)。

  3.通过降低最低有效规模影响工业化进程。

中间产品生产扩张降低工业化最低有效规模的途径有两种:

一是将那种包容一切的生产分拆,从而降低工业化的最低有效规模;二是可以降低上游行业生产成本,并进一步降低导致上游行业(如果尚未实现工业化)进行工业化生产所需要的最低有效规模,在足够低的水平上,最低有效规模将更容易得到满足,从而使上游行业实现工业化,并由此带动下游行业工业化。

  4.通过提高生产率促进工业化。

  上游产品数量和种类数的增加可以促进下游产品的全要素生产率,迂回生产链的链条个数的增加将促进最终产品的全要素生产率。

发生在中间产品生产上的技术进步和发生在最终产品生产上的技术进步即使在直接的生产率提高上相同,但它们对于工业化的效果却可能完全不同,对总收入和总利润的冲击作用也不同。

杨小凯的模型证实了这一点(杨小凯,2003)。

  三、以中间产品生产扩张推动工业化的现实条件

  尽管中间产品生产有助于推进工业化,但中间产品或中间需求作为工业化主要推动力量必须在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这是发达国家工业化历史中的普遍现象,原因就在于以中间产品生产扩张来推动工业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1.市场规模条件。

中间产品的生产与使用存在不可分性。

和罗森斯坦·岁丹等所论述的不可分性不同,中间产品生产与使用的不可分性是指中间产品作为一种投入品产品必须和其他的投人品一起才能发挥作用。

冈此,当某种中间产品准备生产出来并被使用时,往往意味着其它的若干种中间产品也必须被生产出来并被使用。

除不可分性外,中间产品往往还存在用途上的广泛性,即中间产品生产存在规模效应。

此外,中间产品生产还存在“传递效应”,即一种中间产品生产还可能涉及到若干种“子”中间产品生产。

因此,中间产品生产将以几何级数形式扩张,这种扩张若要顺利实现,市场规模至关重要,它要求国内市场必须足够大或是国际市场自由开放。

  2.技术水平条件。

中间产品生产在技术上同样存在“不可分性”,这种不可分性是指中间产品生产所需要的技术不是孤立的,它和上游产品以及下游产品的生产均存在一定关联。

不仅如此,很多中间产品在生产技术上存在横向联系,即中间产品的生产技术具有正的外部性。

单独发展某一中间产品生产,难以最终取得成功,因为它缺少关联技术支持,无法从正外部效应中获益。

  3.人力资源条件。

中间产品生产扩张需要社会提供大量的较高水平的熟练劳动力,这是许多国家在工业化初期一般都不具备的条件。

从发达国家历史看,它们在工业化初期集中发展的是以劳动密集投入为主、中间产品投入少和生产链条短的纺织业、食品、烟草与采掘等行业,只有在人力资源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这些国家才开始逐步介入长链条生产。

  4.其它方面。

如完善的基础设施、健全的市场体系和商业化意识的普及等等,这些对于中间产品生产的发展也至关重要。

  四、我国中间产品生产的发展现状

  我国中间产品生产已有一定发展。

以汽车零部件业为例,汽车零部件是汽车业发展的基础,汽车业的发展依赖于汽车零部件的发展。

近年来,国产汽车零部件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快速增长,2002-2008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平均增幅39.58%。

①即使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的2008年和2009年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2008年国产汽车零部件产值占整车的比例上升到82.6%,出口同比增速22.26%;2009年1~11月我国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行业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近20%;实现累计利润总额700多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5%。

受经济复苏影响,2010年1~5月我国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行业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600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60.55%;实现累计利润总额500多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3.29%。

  尽管我国汽车零部件业的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问题仍然严重。

首先,中国零部件产业在汽车工业中的比重较低,仅为35%~36%,远低于60%~70%的国际水平。

③其次,汽车零部件行业研发能力落后、行业综合实力弱。

调研显示,我国只有不足43%的汽车部件企业拥有专利,其中拥有发明专利的企业更是不足20%。

另外,我国高端零部件企业几乎全为外商独资和控股企业(董扬,2011)。

冉次,我罔汽车零部件企业普遍规模小。

目前我国共有汽车零部件企业1.5万多家,规模以上的零部件企业占总数的不到一半,大多数零部件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在与国外竞争中处于弱势。

2010年1~10月,在我国汽车零部件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汽车零部件的进口增速仍高于出口增速近10个百分点。

  汽车零部件业的情形在其它中问产品行业也非常普遍。

整体来看我国日前巾间产品生产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但目前主要还是集中在低附加值、高能耗和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上。

大部分零部件企业基本无产品开发部门,技术主要是依靠从同外引进,不能形成独立自主的研发能力,企业产品老化、技术落后以及竞争力较弱。

据统计,国内零部件企业的研发投入不足国外企业研发投入的四分之一,企业技术实力落后,高技术含量的关键零部件主要还依赖进口。

如机械零部件行业,其中普通机械生产所需的中间投入“原材料”90%以上由国内相关部门生产供应,但高档产品所需的中间投入“原材料”,如高强度材料、特殊合金材料、弹簧钢丝和铁粉等则主要依靠进口。

为了应对激烈的竞争压力,部分企业拼命压低价格,造成低价竞争态势,导致产业低效益,有些企业生产一吨紧固件只有2~3元利润。

2008年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平均利润率仅为5%左右。

  我国中间产品生产的不足还体现在中间产品生产对进口的依赖上,据北大研究中心课题组的研究,中国m口贸易提高幅度中,三分之二来自国外向中国提供的中间产品的增加,在巾国对美出口中,“来料加工”特征表现的更为明显,中国对美出口巾的垂直分工比例从1992年的14.7%上升至2003年的22.9%(北大研究中心课题组,2006)。

王连芬等计算了我国服装业进口巾的中间产品状况,由1997年的45.9%上升为2002年的49.1%,其中广东约为75%(王连芬、陈永鹏、王建华、程哗,2008)。

中间产品生产领域的不足给我国工业化建没带来了一系列不良后果。

  1.就业不足。

目前我国农村约有0.9亿劳动力处于失业或隐性失业,这是我国中间产品生产发展不足的结果。

因为滞后的中间产品生产导致工业生产的迂回程度低,分工经济利用不足,使就业增长受到制约,同时也导致产品生产成本高,市场需求小,这又进一步制约了就业的增长。

1978-2009年的31年间我国年均就业增长率不到4%,远低于约9%的GDP年均增长率。

  2.技术进步缓慢。

胡鞍钢的研究认为,1995年后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是资本投入高增长,资本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明显下降(胡鞍钢,2004)。

江春也证实,我国2000年后全要素生产率逐渐下降(江春,2010)。

这些都和我国中间产品生产发展不足存在密切联系。

中间产品生产的不足使专业化与分工水平低,且主要局限在最终产品领域,低水平的分工与专业化限制了内生的技术进步。

  3.收入分配不公平加剧。

目前我国70%的存款集中在30%的人手里,基尼系数居高不下,这和中间产品生产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密不可分。

中间产品生产发展不足导致迂同生产链短,生产部门数量少而集中,经济生产巾的收入向少数人手里集巾,大部分人的主要收入为工资性收入。

  4.工业化进程逐渐放缓,经济增长受到考验。

在我国经济逐渐过渡到相对过剩经济的背景下,最终需求对工业化的推动力量减弱,中间产品生产发展不足带来的产业迂回程度小、分工经济受限制和市场规模被制约一起造成我国工业化进程逐渐放缓、经济增长受到考验。

1994-2009年我国GDP中工业生产的比重持续在40%左右徘徊说明了这一点。

  五、我国已经具备大力发展中间产品生产的条件

  经过60年的工业化建设,我国社会经济条件各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已初步具备了大力发展中间产品生产的条件。

  1.市场规模。

经过多年的工业化建设,我国市场规模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GDP由1978年的364512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4.05万亿元,工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1607亿元变为2009年的13.52万亿元。

整个社会的同民收入和生产能力与消费能力大大提高。

  2.技术水平。

2009年我国发表科技论文13.81万篇,专利申请受理数1.58万件,专利申请授权数6391件,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达3211.57亿元,出口贸易中高技术产品占总额的比重由1995年的6.9%上升为2009年的31.4%。

  3.人力资源。

各种专业技术与管理的人力资源得到较大发展,2009年我国国有企事业单位年底拥有专业技术人员2321万人,考虑到非国有经济的比例,估计2009年我国至少拥有专业技术人员4600万人,加上其他各类管理型人才,我国人力资源水平和以前相比有了显著提高。

  4.其它方面。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逐步走向完善,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达367.3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6.03万公里,铁路里程将达9万公里;城市化水平大大提高,2009年我国城市人口比重已达46.59%,比1978年提高近29个百分点;市场制度日趋完善,商品生产门类齐全,国际贸易环境更加宽松。

  六、关于中间产品生产扩张的建议

  通过中间产品生产扩张来进一步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建设与经济增长,不仅有可能,而且也是必然选择。

虽然对如何推进中间产品生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以下三点建议可供参考。

  1.发展中间产品生产需要采取一种类似于“大推进”的策略。

正如前文所述,中间产品生产存在不可分性、规模效应和传递效应,存发展巾问产品生产时应采取一种类似于大推进的战略。

正如Rosentein-Rodan表明的,这种大推进策略可以解决各种不可分性,从而避免单独对某一部门投资时导致的失效(Rosentein-Rodan,1943)。

  2.产业链延伸是当前中间产品生产扩张的主要手段。

通过供应链延伸实现生产中分工的深化,在比较优势允许的条件下,融人到国际分工当中去。

对于那些产业链比较长的行业,如钢铁行业、化工行业、汽车行业和计算机等高科技行业,通过主动推进产业链的延伸快速实现我国中间产品生产扩张。

  3.加强制度建设降低交易成本是实现中间产品生产扩张的长效机制。

在某种意义上,企业的出现即是劳动力市场对中间产品市场的替代,中间产品交易成本降低有助于中间产品市场扩张,中间产品扩张必须得到低成本高效率的大分工网络的支持。

为此,必须在制度上改进,取消不适于市场交易形成和发展的规章与制度,建立有效的网络体系,使商品交易效率高于劳动市场。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出口贸易中的垂直专门化与中关贸易[J].世界经济,2006,(5):

3-111

  [2]江春,吴磊,滕芸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

2000-2008[J].财经科学,2010,(7):

55-62.

  [3]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

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9.

  [4]王连芬,陈永鹏,王建华,程晔.基于投入产出表的中国纺织服装业垂直分工测度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8,

(2):

61-64.

  [5]杨小凯.发展经济学——超边际与边际分析[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6]张培刚.发展经济学教程[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7]AntonioCiccone.InputChainsandIndustrialization[J].Review,ofEconomic.StudiesV:

69.2002,I:

3:

565-587.

  [8]KevinM.Murphy,.AndreiShleifer,RobertVishny.IncomeDistribution,MarketSize,andIndustrialization[J].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89,104,(3):

537-564.

  [9]Rosentein-Rodan.PN.,ProblemsofIndustrializationof.EasternandSouth-EasternEurope[J].Economic.JournalJune-September,1943,53,(210/211):

202-211

  (基金项目: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课题“基于中间产品的工业化水平测量与发展战略”(项目编号:

JJ08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①马立港.汽车部件:

技术引进难两头在外附加值低[R].北京:

中国汽车工业经济技术信息研究所,2009.

  ②中投顾问.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R].北京:

中投顾问公司,2010.

  ③海格尔信息咨询中心.2009-2012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风险研究报告[R].北京:

海格尔信息咨询中心,2010.

  ④AlixPartners.2010年中国汽车行业展望[R].美国:

AliPartner.s公司,20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