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979941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80.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

《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

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

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2019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生物试卷

1.下列有关生物体内的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构成烟草花叶病毒遗传物质和细胞能量“通货”的化学元素种类相同

B.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分别是氧和蛋白质

C.人体内环境中存在二氧化碳、血浆蛋白、尿素、糖原等物质

D.细胞膜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脂质中磷脂最丰富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内环境成分

营养物质:

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等。

细胞合成分泌的物质:

抗体、神经递质、激素等。

细胞代谢的产物:

尿素、二氧化碳等。

2、细胞膜主要由脂质(约50%)和蛋白质(约40%)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糖类(约2%~10%)。

【详解】RNA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A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二者的化学元素组成均是C、H、O、N、P,A正确;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分别是碳和蛋白质,B错误;糖原位于肝细胞或肌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还含有少量的糖类,其中脂质中磷脂最丰富,D错误。

故选A。

【点睛】判断元素的含量时,要明确是鲜重还是干重,若是鲜重时氧元素最多,若是干重时碳元素最多。

2.下列有关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元都具有多个轴突和多个树突,与其传导信息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B.神经元轴突内的细胞质不断的流动,以便于轴突和细胞体进行物质交流

C.神经元因合成分泌神经递质的需要,具有较多的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

D.神经元细胞膜表面遍布着神经递质的受体,使其能广泛及时地接受神经递质的刺激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突触的结构:

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

2、兴奋传导至突触小体,使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膜产生一次膜电位的变化。

【详解】每个神经元都一个轴突及一个或多个树突,A错误;神经元轴突内的细胞质不断的流动,以便于轴突和细胞体进行物质交流,B正确;常见的神经递质有乙酰胆碱、多巴胺、一氧化氮等,因此神经递质的合成不一定需要参与核糖体的参与,C错误。

神经递质的受体通常位于神经元细胞的胞体膜或树突膜上,D错误。

故选B。

【点睛】注意:

通常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其合成和释放过程不需要核糖体参与。

3.下列有关酶和ATP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酶既可以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反应的底物

B.细胞中催化有氧呼吸第二和第三阶段的酶不一定位于线粒体内

C.线粒体产生的ATP被叶绿体利用时,可以用于H2O光解释放O2

D.细胞内的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反应相联系

【答案】C

【解析】

【分析】

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反应相联系,由TP水解提供能量;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反应相联系,释放的能量储存在ATP中。

【详解】酶既可以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反应的底物,例如唾液淀粉可作为催化剂,催化淀粉水解;也可以作为底物,在蛋白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A正确;细胞中催化有氧呼吸第二和第三阶段的酶不一定位于线粒体内,例如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有氧呼吸在质膜上进行,B正确;H2O光解释放O2所需的能量来自于光能,C错误;细胞内的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反应相联系,由TP水解提供能量,D正确。

故选C。

【点睛】注意:

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一种细胞器,无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在质膜上进行。

4.我国自主研制的艾滋病疫苗已顺利完成临床试验,49位受试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接种疫苗受试者体内产生了针对HIV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

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免疫缺陷病就是艾滋病

B.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大多数被免疫系统摧毁

C.接种艾滋病疫苗后,人体通过记忆细胞可直接消灭入侵的HIV

D.艾滋病病毒在人体细胞中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可表示为:

RNA→RNA→蛋白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免疫缺陷病是指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可分为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是由遗传因素或先天性免疫系统发育不全而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可由感染、恶性肿瘤、营养不良等引发。

【详解】免疫缺陷病是指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可分为先天性免疫缺陷和获得性免疫缺陷,其中艾滋病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病,A错误;HIV主要侵染人体T细胞,导致特异性免疫受到影响,B正确;接种艾滋病疫苗后,人体通过记忆细胞快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而产生大量的抗体消灭入侵的HIV,C错误;艾滋病病毒在人体细胞中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可表示为

,D错误。

故选B。

【点睛】注意:

艾滋病病毒是RNA病毒,RNA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形成DNA,其DNA整合到患者细胞的基因组中。

5.运用生态学原理可以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引进物种一定能增加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并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B.“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中将蚕粪喂鱼,实现了生态系统能量的反复循环利用

C.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雄虫的目的是通过提高害虫的死亡率来降低其种群密度

D.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①就地保护就是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

②易地保护是将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

【详解】引入新物种不一定能增加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可能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A错误;能量传递具有单向性,“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中将蚕粪喂鱼,实现了生态系统能量的多级利用,B错误;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使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导致种群的出生率下降,进而降低其种群密度,C错误;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改善其生存环境,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正确。

故选D。

【点睛】识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便可。

6.下列有关孟德尔两大遗传定律及运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孟德尔两大遗传定律所对应的细胞学基础(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相同

B.非等位基因的遗传都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C.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子代数量足够多),若子代出现6∶2∶3∶1的性状分离比,则肯定是A基因纯合致死

D.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子代数量足够多),若子代出现9∶7的性状分离比,则所有基因型中存在3种杂合子自交子代会出现性状分离

【答案】D

【解析】

【分析】

若A/a和B/b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且完全显性时,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9∶3∶3∶1。

由于生物界普遍存在着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等位基因之间有不完全显性、共显性等情况,非等位基因之间存在互补基因、抑制基因、上位基因等情况。

因此,虽然遗传规律没有改变,基因型及比例没有改变,但表现型发生了变化,导致性状比例发生改变。

常见的9∶3∶3∶1比例的变形有9∶7、9∶6∶1、12∶3∶1、15∶1、1∶4∶6∶4∶1等。

【详解】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因此,孟德尔两大遗传定律所对应的细胞学基础不相同,A错误;并非非等位基因的遗传都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例如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B错误;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子代数量足够多),若子代出现6∶2∶3∶1的性状分离比,则可能是A基因纯合致死或B基因纯和致死,C错误;若子代出现9∶7的性状分离比,表明只有同时存在A基因和B基因时,才会表现出显性性状。

因此,只有AaBb、AABb、AaBB这3种杂合子自交会出现性状分离现象,D正确。

故选D。

【点睛】识记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和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理解9∶3∶3∶1的变形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7.图1是不同遮光处理对红掌(半阴生高等植物)净光合速率及其他指标的影响结果示意图。

图2是叶绿素的吸收光谱。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与10%遮光处理相比,不遮光处理的植株干重和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均更小,可能的原因之一是:

过多的能量引起叶片温度升高,植物蒸腾作用增强,保卫细胞失水过多,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光合速率下降。

若将植物的遮光比例由70%降低为50%,短时间内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C3化合物含量________。

(2)据图1可知,随遮光比例的增加,红掌叶绿素含量增加,其意义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增强对弱光环境的适应。

(3)已知遮光情况下漫射光中较短波长光(400~500nm)占优势。

结合图2分析,推测图1中甲曲线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或“叶绿素b含量/叶绿素a含量”)。

可以用____________法对遮光条件下及正常光照条件下的该植物叶片进行光合色素的分离,并比较两者叶绿素a和叶绿素b色素带的________,来验证上述推断。

【答案】

(1).气孔关闭,CO2吸收减少(使暗反应速率降低)

(2).减少(3).提高捕光能力(或吸收更多的光,提高植物对光能的利用率)(4).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5).纸层析(6).宽度

【解析】

【分析】

对图1进行分析可知:

当遮光率达到10%以上时,随着遮光比例增加,植株干重和净光合速率均下降,但叶绿素含量增加。

对图2进行分析可知,叶绿素b对较短波长光的吸收量较多,而叶绿素a对较长波长光的吸收量较多。

【详解】

(1)与10%遮光处理相比,不遮光处理的植株干重和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均更小,可能的原因之一是:

过多的能量引起叶片温度升高,植物蒸腾作用增强,保卫细胞失水过多,导致气孔关闭,CO2吸收减少,致使暗反应速率降低,最终光合速率下降。

若将植物的遮光比例由70%降低为50%,光反应加强,为暗反应提向更多的ATP和[H],导致较多的C3被还原,C3含量减少。

(2)据图1可知,随遮光比例的增加,红掌叶绿素含量增加,其意义是通过提高捕光能力,以增强对弱光环境的适应。

(3)对图2进行分析可知,叶绿素b对较短波长光的吸收量较多。

由“已知遮光情况下漫射光中较短波长光(400~500nm)占优势”可知,随遮光比例的增加,短波长光所占的比例增加,而净光合速率降低,叶绿素含量增大,可推测图1中甲曲线代表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

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有关,色素带越宽,则对应色素的含量越高。

可以用纸层析法对遮光条件下及正常光照条件下的该植物叶片进行光合色素的分离,并比较两者叶绿素a和叶绿素b色素带的宽度,来验证上述推断。

【点睛】识记色素的提取过程和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结合题图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8.近年来,毕业大学生回乡创业的报道屡见不鲜。

他们有的开垦荒山变成果林,改造洼地成为鱼塘,以及在果林中种植草菇等,体现了当代大学生敢闯敢拼、不怕吃苦的创业精神。

回答下列问题:

(1)荒山、洼地经过改造成为果林、鱼塘,这种群落的演替类型是_________。

(2)果林土壤中的小动物可以改善土质,可采用___________的方法调查其丰富度。

在果林下加入一个人工栽培的草菇种群,根据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分析此措施可以提高经济效益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果林中需要不断地施肥、治虫、除草等,实施相应的物质和能量投入,使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保持相对稳定。

(4)鱼塘中的一条食物链: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鳙鱼→乌鳢。

输入鳙鱼的能量,一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其余能量一部分流入乌鳢,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此外还有一部分尚未被利用。

鳙鱼给分解者的能量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部分。

【答案】

(1).次生演替

(2).取样器取样法(3).充分利用了群落中不同的空间和资源(4).结构与功能(5).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6).鳙鱼遗体残骸中的能量和乌鳢粪便中的能量

【解析】

【分析】

初生演替:

从未被生物覆盖过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植被、但后来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进行的演替。

次生演替:

在原有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

(1)在原有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因此,荒山、洼地经过改造成为果林、鱼塘属于次生演替。

(2)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时,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和调查。

果树-草菇结构农林生态系统充分的利用了群落的空间和资源,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3)能量在食物链中的流动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因此,需不断地对果林实施能量的投入。

果林中的氮、钾等元素随农产品输出不断减少,需通过施肥的方式及时补充相应的物质。

因此,对果林实施相应的物质和能量投入,使该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保持相对稳定。

除草、治虫可调整能量的流动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水果,进而流向人类。

(4)鱼塘中的一条食物链: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鳙鱼→乌鳢。

输入鳙鱼的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掉,其余能量一部分流入乌鳢。

其中流入乌鳢的能量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包括鳙鱼遗体残骸中的能量和乌鳢粪便中的能量),此外还有一部分尚未被利用。

【点睛】理解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及生态系统的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9.植物激素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发现,乙烯的产生具有“自促作用”,即乙烯的积累可以刺激更多的乙烯产生,因此,这种乙烯合成的调节机制属于_____________调节。

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种激素的含量变化,从根本上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2)赤霉素作用的发挥也同动物激素一样,需要受体。

现有赤霉素突变矮生玉米品种,初步确定其产生的原因有两种可能:

一是植株不能产生赤霉素(或赤霉素水平低),二是受体异常(不能与赤霉素结合发挥作用)。

请设计实验来探究该突变矮生玉米品种产生的原因属于上述哪一种。

材料:

突变矮生玉米幼苗若干株、赤霉素溶液、根据需要的其他用品自选。

(要求:

写出实验思路,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

设计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结果和结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正)反馈

(2).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3).选取生长状况相同(相似)的突变矮生玉米幼苗若干株平均分为两组,一组用(适量)赤霉素溶液处理,另一组不作处理(或用等量蒸馏水处理)作对照实验,在相同的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测量并比较两组的植株平均高度(或生长情况,或长势)(4).若两组株高一致,则突变矮生玉米品种由受体异常引起(5).若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则突变矮生玉米品种由植株不能产生赤霉素引起

【解析】

【分析】

1、正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息,其方向与控制信息一致,可以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

2、探究该突变矮生玉米品种产生的原因,实验的自变量是赤霉素的有无,因变量是玉米植株的生长情况。

【详解】

(1)乙烯的产生具有“自促作用”,即乙烯的积累可以刺激更多的乙烯产生,使得乙烯的浓度越来越大。

因此,这种乙烯合成的调节机制属于正反馈。

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激素调节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根本上说是基因组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2)探究该突变矮生玉米品种产生的原因,实验的自变量是赤霉素的有无,因变量是玉米幼苗的生长情况。

设计思路:

选取生长状况相同的突变矮生玉米幼苗若干株平均分为两组,一组用赤霉素处理,另一组不作处理作对照实验,在相同的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测量并比较两组的植株平均高度。

预期结果和结论:

若两组株高一致,则突变矮生玉米品种由受体异常引起;若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则突变矮生玉米品种由植株不能产生赤霉素引起。

【点睛】根据题干信息确定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结合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进行实验设计便可解答

(2)题。

10.果蝇是遗传学研究的经典实验材料.请分析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摩尔根用红眼雌蝇与白眼雄蝇杂交,F1全为红眼,F1的雌雄交配,F2雌蝇全为红眼,雄蝇1/2为红眼,1/2为白眼,对于这种实验现象,摩尔根在萨顿假说的基础上做出的主要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来又通过_________进一步验证这些解释。

(2)图1是某红眼短硬毛雌果蝇的一条X染色体及其上的部分基因的示意图,研究表明.在该果蝇体内,白眼基因不表达、短硬毛基因不是在所有细胞中都表达,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图1相比,图2中的染色体发生了________,使基因的____________发生了改变。

(4)长翅和小翅是果蝇的一对相对性状,控制其合成的基因用A、a表示。

现用纯合长翅雄蝇和纯合小翅雌蝇进行杂交,F1雌雄相互交配,所得F2为:

翅雌蝇∶长翅雄蝇∶小翅雌蝇∶小翅雄蝇=1∶1∶1∶1,则控制长翅和小翅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

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控制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不含它的等位基因

(2).测交(3).白眼基因为隐性基因(4).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或短硬毛基因是奢侈基因)(5).倒位(或片段的颠倒或染色体结构变异)(6).排列顺序(7).X染色体(8).若为常染色体遗传,F2性状分离比应为3:

1,与结果不符

【解析】

【分析】

基因可分为管家基因和奢侈基因,管家基因在所有细胞中表达,是维持细胞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而奢侈基因只在特定组织细胞中表达。

【详解】

(1)摩尔根用红眼雌蝇与白眼雄蝇杂交,F1全为红眼,F1的雌雄交配,F2雌蝇全为红眼,雄蝇1/2为红眼,1/2为白眼,对于这种实验现象,摩尔根在萨顿假说的基础上做出的主要解释是控制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不含它的等位基因,后来又通过测交进一步验证这些解释。

(2)已知该果蝇为红眼短硬毛雌果蝇,且一条X染色体上有白眼基因,因此该果蝇为杂合子,红眼基因为显性基因,白眼基因为隐性基因。

因为短硬毛基是奢侈基因,所以它不是在所有细胞中都表达,只在特定组织细胞才表达。

(3)与图1相比,图2中的染色体上含深红眼基因以上的片段发生了颠倒,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使该染色体上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了改变。

(4)若控制长翅和小翅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则AA×aa→Aa

1AA∶2Aa∶1aa,F2中长翅∶小翅=3∶1,与结果不符;若控制长翅和小翅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XAY×XaXa→XAXa、XaY,XAXa×XaY→1XAXa∶1XAY∶1XaXa∶1XaY,F2中长翅雌蝇∶长翅雄蝇∶小翅雌蝇∶小翅雄蝇=1∶1∶1∶1,与结果相符。

因此,控制长翅和小翅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点睛】掌握自由组合定律和伴性遗传,及显隐性的判断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1.有机磷农药使用不当有时会造成瓜果蔬菜等食品农药残留超标,危害人类健康。

某生物兴趣小组同学提出:

土壤中可能存在高效降解有机磷农药的微生物。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制备固体培养基时需加入的常用凝固剂是_______________。

若培养基需要调节pH,则应在灭菌之_______________(填“前”或“后”)调节。

(2)为了获得能降解有机磷农药的微生物菌种,可在_____________土壤中取样,并在培养基上添加适量的______________进行选择培养。

(3)该小组在接种前,随机取若干灭菌后的空白平板先培养一段时间,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要测定培养液中选定菌种的菌体数,既可在显微镜下用___________直接计数,也可选用_________________法统计活菌数目。

(5)将获得的3种待选微生物菌种甲、乙、丙分别接种在1L含20mg有机磷农药的相同培养液中培养(培养液中其他营养物质充裕、条件适宜),观察从实验开始到微生物停止生长所用的时间,甲、乙、丙分别为32小时、45小时、16小时,则应选择微生物_______(填“甲”、“乙”或“丙”)作为菌种进行后续培养。

【答案】

(1).琼脂

(2).前(3).被有机磷农药污染的(4).有机磷农药(5).检测培养基平板灭菌是否合格(6).血细胞(血球)计数板(7).稀释涂布平板(活菌计数)(8).丙

【解析】

【分析】

选择培养基:

在培养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该物质能够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或促进目的微生物生长,从而分离出特定微生物,例如用尿素作唯一碳源的培养基来培养尿素分解菌。

【详解】

(1)在制备固体培养基时需加入常用凝固剂——琼脂。

为了避免杂菌污染,若培养基需要调节pH,应在灭菌之前调节。

(2)为了获得能降解有机磷农药的微生物菌种,可在被有机磷农药污染的土壤中取样,并在含有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等的选择培养基上添加适量的有机磷农药进行选择培养。

(3)为了检测培养基平板灭菌是否合格,该小组在接种前,应随机取若干灭菌后的空白平板先培养一段时间。

(4)若要测定培养液中选定菌种的菌体数,既可在显微镜下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也可选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活菌数目。

(5)据题意可知,甲、乙、丙分别为32小时、45小时、16小时,说明微生物丙分解有机磷农药的能力比甲、乙强,因此应选择微生物丙作为菌种进行后续培养。

【点睛】熟记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的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2.回答下列与基因工程有关的问题:

(1)基因工程技术中,________________是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最常用的方法,基中的Ti质粒上的T—DNA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获得的目的基因可利用PCR技术在体外反应体系中扩增,该过程利用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需要加入的原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DNA解旋利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原理。

(3)基因工程中使用的载体,除质粒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

(4)该技术可以培育抗病转基因植物,也可用于动物的基因治疗。

与之相比,单克隆抗体也用于诊断或携带药物治疗癌症,这是利用了它___________________的优点。

【答案】

(1).农杆菌转化法

(2).可转移的DNA(3).DNA双链复制(4).四种脱氧核苷酸和引物(5).热变性(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