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吧必修二专题一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练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979432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吧必修二专题一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民吧必修二专题一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民吧必修二专题一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民吧必修二专题一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民吧必修二专题一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吧必修二专题一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练习.docx

《人民吧必修二专题一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吧必修二专题一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练习.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民吧必修二专题一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练习.docx

人民吧必修二专题一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练习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练习

2019.5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60分)

1.(本题3分)明中叶以来,江南丝绸业市镇及其周边乡村的大部分自耕农,对农业并不重视,他们逐渐把养蚕缫丝以及丝织业作为主业,作为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这反映出当地

A.传统生产模式的解体

B.市民群体的发展壮大

C.商品经济向农村渗透

D.新兴生产关系的发展

2.(本题3分)《张家山汉墓竹简・市律》中记载,“诸诈人以有取,及有贩卖、贸卖而诈人,皆坐减(贼)与盗同法。

”,“诸谋盗铸钱,颇有其器具未铸者,皆黯以为城旦春。

智(知)为及买铸具者,与同罪。

”据此可知

A.政府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B.市场管理依照法律执行

C.豪强势力受到一定打击

D.商业活动得到有效规范

3.(本题3分)据史籍所载,元朝把没收来的契丹和南宋的官田全部分给蒙古贵族,少的二十顷、三十顷,多的五百顷、五千顷。

又在各地收夺农民耕地,拨给驻军屯田或赏易寺院,元顺帝在位时,一次赐给大承天护圣寺的田,多达十六万二千余顷。

这种行为

A.消除了封建地方割据的基础

B.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C.成为元政府敛财的重要手段

D.制约了自耕农经济的发展

4.(本题3分)汉唐“头枕三河(黄河中下游地区)面向草原”,两宋则“头枕东南,面南海洋”。

这一立国态势的转变

A.根源于游牧民族的式微

B.得力于航海技术的进步

C.受制于东南部地狭人众

D.立足于社会经济的变动

5.(本题3分)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

古代漕运线路的变化

A.适应了经济格局的变化

B.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

D.影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6.(本题3分)宋太祖在位时,颁行了《商税则例》,去除五代商税的“苛细之敛”;宋太宗时要求地方官清理商税“名目”,在新统治地区推行(商税则例)。

这反映了北宋

A.重视市场管理的规范化

B.加重了商业税的征收

C.着力清除五代税制弊端

D.延续传统的抑商政策

7.(本题3分)东汉光武帝即位后,因“天下垦田多不实”,而下令度田,但最终无疾而终。

时人流传“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不可为准。

据此可知,东汉初期

A.政府纵容土地兼并行为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赋税征收以田亩税为主

D.租佃经营日益普遍化

8.(本题3分)明末周灿有诗曰:

“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

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

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

这反映了当时

A.草市成为主要交易场所

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9.(本题3分)顺治二年四月,福临谕户部:

“近闻满洲市买民物,短少价值,强逼多买,殊失公平交易之道”。

顺治十七年六月,复下旨:

“势豪、满洲大臣霸占行市,态行垄断”,“殊为可恶,著严察议奏”。

据此可知,清代前期

A.严格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整顿市场秩序促进通商

C.保护商人权益打击垄断

D.严厉打击豪强商人势力

10.(本题3分)明清时期,江南苏湖地区桑蚕业和棉纺织业发达,“民间于秋成之后,家家纺织,赖此营生,上完国课,下养老幼”。

这说明

A.江南地区的粮食作物生产不发达

B.苏湖地区出现了专业的手工工场

C.蚕棉业是当地农民重要生活来源

D.家庭手工业内部的分工更加明确

11.(本题3分)管仲为相齐国期间,齐桓公与管仲论政。

齐桓公想要扩大税收来增强国力,然而管仲却认为:

“民予则喜,夺则怒,民情皆然。

先王知其然,故见予之形,不见夺之理”,最好、最理想的办法是“取之于无形,使人不怒”。

据此,管仲提出了“寓税于价”的办法。

在具体办法上,管仲给出了简单却影响深远的七个字:

“唯官山海为可耳”。

对材料中管仲的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A.反对政府向百姓征收赋税

B.主张土地私有制取代井田制

C.成为以后中国盐铁官营制度的思想渊源

D.有利于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12.(本题3分)宋明时代,伦理范畴内的“贱商”观念虽仍然存在,但经济领域的“重商”也不得不行,故这一时的商人即使身穿布衣,在大多数时间内仍能经营,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不抑兼并”的国策、“利农重商”的思想、城市制度被打破。

材料反映了

A.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被彻底打破

B.古代商业“末业”地位发生根本变化

C.商贸政策多元化促使抑商政策的松动

D.经济重心南移导致“重商”思想盛行

13.(本题3分)顾炎武指出,汉唐土地多为“豪民”所有,宋以后占有土地的多称“田主”,这一变化

A.导致自耕小农衰退

B.促使政府土地政策调整

C.利于土地兼并缓和

D.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强化

14.(本题3分)宋元以前,我国江北、江南广大地区农民既种田又养蚕,并按规定上缴谷物和布帛等产品给国家。

明朝中期以后杭州、嘉兴、湖州和珠三角一带许多农民专事蚕桑,而其他许多地区“妇女无工于蚕事”,这一变化发生的背景是,明代中后期

A.自然经济日益瓦解

B.政府调整赋税政策

C.经济中心南移完成

D.海上丝路逐步兴起

15.(本题3分)厉以宁在《资本主义的起源》中指出:

明清时期“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是一种私人雇佣关系,它可以转化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

但这种转化至少是有条件的,其一是较高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其二是有适当的制度、体制保证。

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传统经济孕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B.明清时期中国产生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

C.雇佣关系形成不等于资本主义萌芽

D.列强侵略中断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的发展

16.(本题3分)宋朝高斯德有诗云:

“客寓无田园,专仰买桑供。

岂谓桑陡贵,半路哀涂穷。

三百变三千,十倍价何穹。

……弃蚕满山谷,行当歌大东。

”材料说明,宋朝

A.蚕桑业被大商人所操纵

B.蚕桑业受价值规律支配

C.自然经济逐步走向瓦解

D.丝织业不再由政府管理

17.(本题3分)《太平广记》记载:

“汉郭况,光武皇后之弟也。

累金数亿,家童四百人。

以金为器皿,铸冶之声,彻于都鄙。

时人谓郭氏之室,不雨而雷,铸冶之声盛也。

”材料反映出

A.该私人作坊规模宏大

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C.其手工生产成本高昂

D.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18.(本题3分)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曾这样评价郑和远航活动:

“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他们全副武装,却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

”郑和远航活动“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与整个东南亚关系友好,中国是东南亚贸易圈的中心

B.中国是农业文化下的农业经济,不需要海外市场和原材料

C.儒家学说教导中国人要以“王道”服人,不以“霸道”占领

D.郑和想以张骞开辟陆上“丝绸之路”的方式重振中国雄风

19.(本题3分)1684年,清廷户部设江海关(驻松江)浙海关(宁波)闽海关(泉州)粤海关(广州),监管货物出入和收取关税。

此外,清廷还允许欧洲各国在东南沿海指定地点设立商馆,这表明当时

A.政府严格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B.政府实行有条件的对外开放

C.政府突破朝贡贸易体系

D.外贸繁荣倒逼政府对外开放

20.(本题3分)宋代话本小说是说书艺人的底本。

它在中国小说史上第一次将白话作为小说的语言进行创作,且不再将非凡人物作为主要的塑造对象。

可见,宋代话本

A.不再具有文学上的研究价值

B.动摇了传统的礼仪道德规范

C.真实地再现了北宋都市生活

D.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评卷人

得分

二、材料分析题(40分)

21.(本题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18世纪中国的农业又有了新的跃进。

明清两代的农业著作大为增多,体现了农业的新发展。

粮食作物的种植是农业的中心,16世纪引进的玉米和甘薯后来推广到全国,增加了全国粮食的总产量。

除了粮食外的经济作物种植也有所发展,如桑、棉、简麻等。

无论是农民还是地主,他们新的选择完全是从营利出发的,地主将一部分土地用于粮食以外的其他农产品生产。

一部分农户开始了新的选择,放弃了作为主业的粮食生产,专门从事其他类型的农业,成为蚕农、棉农、茶户、果农等。

——摘编自薛国中《16至18世纪的中国农业革命》

材料二18世纪中叶,英国农业革命开始大张旗鼓推进。

随着人口的增长,实行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变得更加有利可图。

由此,中小地主开始呼吁政府和议会支持领主圈地,议会以立法形式颁布了一系列的圈地法案。

圈地运动促进了土地产权及经营模式的变革,资本主义农场规模不断扩大。

为了提高土地的收益,英国涌现出一大批农业改革家,如汤森德勋爵推广了四圃轮作制;苏格兰人安德鲁·米克尔发明了一款可以使用多种动力的脱拉机,解放了人力。

农业革命为工业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正如琼斯所指出的:

“在18世纪的英国,如果没有农业变革,没有农业产出增长,工业化与经济发展便不可能实现。

——摘编自刘金源《农业革命与18世纪英国经济转型》

材料三中国在1980-2010年间经历了其现代化(即带有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提高)的农业革命。

把其与不同类型的农业革命相比,为我们说明的是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黄宗智《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1980-2010)》

(1)根据材料一,概括16-18世纪中国农业“新的跃进”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英农业革命的不同。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今中国应该如何提高农业发展质量与效益的认识。

22.(本题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井田制、投田制、均田制到两税法,这就是古代中国的四种税制。

皇帝根据亲巯远近来决定其分配土地的多少以及税收负担的多少,那些拥有大量土地的大地主和贵族要么拥有免税权,要么与官府句结,逃迎税收.最大的地主——皇帝却完全不用纳税收。

皇室拥有自己的土地,但是皇家的私库与国库之间却并非究全封闭,皇帝经常会仲手进入国库花费财政税收。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列举了从唐朝租庸调到明朝一条粮法的并税式改革的“积累莫返之害”,提出了并税式改革导致税上加税、愈演愈烈的著名命题,即历史上各种名目的税赋经并税式改革得以整编简化,但随后这些名目多的税种又重新出现,以致赋税持续攀升。

从唐中后期“两税法”到雍正年间的“掉丁入亩”,其实质是一脉相承的,其最大的进步意义在于把人民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去从事商业。

——据《从宪制看中国古代税制改革及共启示》

材料二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财税体系趋于崩溃。

清政府对民族工商业征收的各种报效、租课、津贴和杂捐不仅繁难苛重,而且缺乏透明和公平,厘金、盐税和关税被时人称为大“暗税”,19世纪80年代,李鸿章就曾倡议仿行印花税。

1909年,日本小林丑三郎所著《比较财政学》中文版面世,与此同时,《中报》、《东方杂志》等媒体也刊登了系列介绍税收知识的文章。

辛亥革命前夕,清政府推行的财政举措,是继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之后又一重大体制改革,旨在根据中央与地方的事权配备相应的财权,以达到现代国家责、权、利相统一的治理目标,因而实行分税制的财政管理体制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清政府推行分税制的改革目标并未实现,却有利于规范和统一税收制度,清末税制改革遭遇重重阻力,许多新的税制在筹议、设计、立法甚至推行中纷纷流产,由于统治者尝试改革的出发点与民众期望相去甚远,彼此狐疑,导致方案冲突和搁浅。

——据《辛亥革命前后税制改革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税制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税制改革的背景。

(3)综上所述,谈谈中国历史上税制演变的当代启示。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江南丝绸业市镇及其周边乡村”“们逐渐把养蚕缫丝以及丝织业作为主业”可知商品经济向农材渗透,故C项正确。

只是对农业的不重视,并不能说明传统生产模式解体,故A项错误。

材料中涉及群体身份是“自耕农”,故B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自耕农新的谋生渠道,没有体现新兴生产关系的发展,故D项错误。

2.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汉代市律明确严惩买卖欺诈、盗窃和私人铸造钱币。

即市场管理依照法律执行。

故答案为B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豪强势力问题,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市律内容,但没有涉及其成效,排除D项。

3.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又在各地收夺农民耕地,拨给驻军屯田或赏易寺院”可知,元朝大量剥夺自耕农耕地,抑制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故选择D选项;材料行元朝将大量的官田分给了贵族、驻军等,更加强了地方割据基础,故排除A选项;统治者收夺了大量自耕农的土地,降低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故排除B选项;元朝将官田分给贵族、驻军等并没有收取任何财产,不会成为政府敛财的重要手段,故排除C选项。

【点睛】

本题的关键是找准关键词、理解题目主旨并了解元朝对于土地的把控。

4.D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汉唐时期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而两宋时期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同时海外贸易发达,出现了宋代“头枕东南,面向海洋”的态势,这一转变正是立足于社会经济的变动,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两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力量强大;B选项错误,航海技术的进步是两宋时期出现海洋发展路向的表现和部分条件,不是造成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C选项错误,受制于东南部地狭人众的只是南宋,不是两宋时期立国态势转变的原因。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5.A

【解析】

【详解】

据所学可知,唐朝以前,经济中心基本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政治中心在西北,所以漕运基本是东西方向;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而元、明、清三朝政治中心在北方,因此漕运方向为南北方向,这种变化说明了经济格局的变化影响了漕运方向的改变,故A正确;据上分析可知,B只是一个时期反映,B片面;古代漕运线路的变化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C错误;古代漕运线路的变化与对外贸易联系不大,D错误。

【点睛】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6.A

【解析】

【详解】

从材料“去除苛细……清理名目”等可知,北宋立国后颁行了商税方面的法律以规范市场管理,故选A项。

商税税则的出台是商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材料并没有涉及对商业施以重税,反而是相对于五代时期减少了税收,B项错误;税则出台的主旨并非清除前朝税制弊端,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对商业发展的限制,D项错误。

7.B

【解析】

【详解】

东汉光武帝度田政策本意是限制土地兼并,但因为“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而失败,由此可知,东汉初期土地兼并现象就很严重,阻碍了自耕农经济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政府纵容土地兼并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不涉及赋税征收的标准,故C项错误;宋朝时期租佃经营日益普遍化,故D项不符合史实。

8.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逐利风气的盛行,主要是因为商品经济发展对传统观念的冲击,D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是社会观念的变化,不能得出草市成为主要交易场所,A选项排除。

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材料不能体现,B选项排除。

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C选项排除。

9.B

【解析】

【详解】

“短少价值,强逼多买,殊失公平交易之道”“霸占行市,态行垄断”说明市场秩序混乱,“严察议奏”说明政府着手进行整顿市场以保证商业流通,B正确;清朝一直厉行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中并不是阐述该政策,A错误;材料中主要是整顿市场混乱的秩序,不是保护商人的权益,C错误;严厉打击豪强商人势力只是材料中的部分信息,不能涵盖整个材料的主旨,故D项错误。

10.C

【解析】

【详解】

由材料“民间于秋成之后,家家纺织,赖此营生,上完国课,下养老幼”可知,桑蚕业和棉纺织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民营生的主要途径,故选C。

江南地区是明清时期重要的农业区域,A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提到的是家庭纺织业对百姓生活的重要性,并未提及手工工场的出现和家庭内部的劳动分工问题,排除BD。

【点睛】

本题只需根据材料“民间于秋成之后,家家纺织,赖此营生,上完国课,下养老幼”的描述即可作出判断,在排除选项时,要多注意选项中的主语或宾语是否贴合材料的主旨。

11.C

【解析】

【详解】

材料中管仲认为税收是有形的,直接向人民收取财物,自然会招致人民的不满。

最好、最理想的办法是把税收隐藏在商品里,使纳税者看起来没有纳税而实际上已经纳了税,这样就可以收钱还不至于造成百姓心理上的抵抗。

在具体办法上就是煮海成盐,开山成铁,只要把山、海的资源垄断起来,就可以把盐铁的经营买卖控制起来,进而从中获利,为以后盐铁专营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故C项正确。

从材料可看出管仲主张政府征收赋税,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制度的变化,故B项错误;管仲的思想是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故D项错误。

12.C

【解析】

【详解】

宋代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导致政府税收大部分收入来自商业,这些措施促使抑商政策的松动,C正确;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被彻底打破说法绝对,不符合事实,A错误;古代封建社会整体上一直是重农抑商的思想,古代商业“末业”地位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B错误;材料中的“利农重商”的思想的盛行,并不是因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D错误。

13.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顾炎武说的现象是土地兼并现象,而土地兼并会导致自耕小农衰退,A选项符合题意。

宋朝的土地政策是不抑制土地兼并,“这一变化”是土地政策调整的结果,而不是促使政府土地政策调整,B选项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土地兼并,并不会缓和土地兼并,C选项排除。

中央集权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材料并未涉及这一问题,因此D选项排除。

14.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张居正改革实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规定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

一条鞭法的出现促进了商业经济的发展,标志着战国以来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因此材料中的现象体现的是政府调整的是赋税缴纳方式的改进,故B正确。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才开始瓦解,排除A。

南宋已经完成经济重心南移,排除C。

海上丝绸之路逐步兴起是在宋元时期,故排除D。

【点睛】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相关知识。

关键信息是:

这一变化发生的背景是,明代中后期。

15.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明清经济。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学者认为由私人雇佣关系转化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至少需要两个条件保证:

较高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而在明清时期的中国现实来说并不符合,故该学者认为明清时期“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私人雇佣关系不等于资本主义萌芽,C项符合材料;A项中传统经济孕育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不符合材料意思;B项明清时期中国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正好与材料相反;D项列强侵略中断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未在材料中体现,故排除。

16.B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可知,桑叶价格的剧增导致桑蚕养殖无法进行,出现“弃蚕满山谷”的局面,这说明宋朝蚕桑业受到市场价值规律的支配。

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蚕桑业被大商人所操控,导致桑价上涨;C选项错误,自然经济逐步走向瓦解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丝织业与政府管理之间的关系。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7.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铸冶之声,彻于都鄙……不雨而雷,铸冶之声盛也”可知郭况家中有私人纺织作坊且规模宏大,实质上反映了汉代私人纺织作坊的规模大,故选择A选项;明代中期开始,民营手工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故排除B选项;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手工业的成本高昂,故排除C选项;结合所学,中国古代重农抑商,不可能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选项。

18.B

【解析】

【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是明成祖为了炫耀国威而进行的航海交流活动,而中国是农耕文明,不需要开拓殖民地来发展海外市场和掠夺原材料,故B项正确。

AC两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材料中是海上活动,而不是陆上,故D项错误。

19.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清廷还允许欧洲各国在东南沿海指定地点设立商馆”可知体现的是清政府实行有条件的对外开放,B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体现的是清政府有条件的对外开放,并未严格执行,A选项排除。

明清时期的外交关系仍然属于传统的朝贡体系,C选项排除。

D选项说法明显错误,排除。

20.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

“宋代话本小说是说书艺人的底本。

它在中国小说史上第一次将白话作为小说的语言进行创作,且不再将非凡人物作为主要的塑造对象”可以看出话本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需求,故选择D。

A项说法错误,B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排除。

话本小说是文学题材,源于生活,对现实生活进行再加工,C排除。

21.

(1)表现:

农业技术的总结和推广;引进了高产作物;农业种植结构变化,经济作物种植增加;出现专门化的生产;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增加,农业生产者的市场意识增强等。

(2)主要差异:

土地经营:

英国土地集中,农业经营规模化、集约化;中国小农经济,个体分散经营为主;

生产关系:

英国是资本主义雇佣关系(资本主义农场);中国是封建的租佃关系为主;

历史作用:

英国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中国没有推动社会转型的实现。

(3)认识:

技术革新;制度创新;结构优化;市场意识;经营管理。

【解析】

【详解】

(1)表现:

从材料“明清两代的农业著作大为增多,体现了农业的新发展”得出农业技术的总结和推广;从材料“16世纪引进的玉米和甘薯后来推广到全国,增加了全国粮食的总产量。

除了粮食外的经济作物种植也有所发展,如桑、棉、简麻等”得出引进了高产作物;农业种植结构变化,经济作物种植增加;从材料“一部分农户开始了新的选择,放弃了作为主业的粮食生产,专门从事其他类型的农业,成为蚕农、棉农、茶户、果农等”得出出现专门化的生产;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增加,农业生产者的市场意识增强等。

(2)差异:

土地经营:

从材料二“英国农业革命开始大张旗鼓推进。

随着人口的增长,实行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变得更加有利可图”得出英国土地集中,农业经营规模化、集约化;联系所学中国是小农经济,个体分散经营为主;生产关系:

从材料“圈地运动促进了土地产权及经营模式的变革,资本主义农场规模不断扩大”可知当时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农场,规模化经营,而中国是封建地主将土地租给农民,收取地租;历史作用:

从材料“在18世纪的英国,如果没有农业变革,没有农业产出增长,工业化与经济发展便不可能实现。

”可知促进工业革命的发展,中国则一直是封建模式,没有推动社会转型的实现。

(3)认识:

中国应该如何提高农业发展质量与效益的认识属于开放性试题,从材料二英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和机械运用等认识,联系材料三“把其与不同类型的农业革命相比,为我们说明的是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将中国的情况加以对比,可以从学习别国先进的技术,从制度方面进行创新,加强各种优化措施,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加强市场意识,经营管理等理念分析。

22.

(1)特征:

以土地为核心,农民是税收主要承担者;呈现出家国不分的皇权专制特征;循环往复、不断累加;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渐趋松驰。

(2)背景:

列强的侵略及战乱造成财政危机,激化社会矛盾;民族工商业不断发展;近代西方民主思想与税收理论的广泛传播;民主革命的不断发展,统治危机加深;清末新政、预备立宪运动的推动。

(3)启示:

税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标本兼治;要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加强税法宣传和纳税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