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外来词汉字的借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979196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9.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外来词汉字的借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汉语外来词汉字的借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汉语外来词汉字的借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汉语外来词汉字的借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汉语外来词汉字的借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语外来词汉字的借用.docx

《汉语外来词汉字的借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外来词汉字的借用.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汉语外来词汉字的借用.docx

汉语外来词汉字的借用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前言

(1)

一、汉语外来词的定义

(2)

二、历史上汉语外来词汉字的借用

(2)

1、先秦两汉时期对北方诸族语言的借用

(2)

2、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佛教语言的进入(3)

3、明清时期西方语言的首次入侵(3)

4、晚清至建国时期日语词的借用(3)

5、改革开放后西方语言的强力冲击(3)

三、现代汉语外来词汉字的借用(5)

1、音译外来词—汉字作为外来词表音符号(5)

2、音译加属类外来词—汉字作为语素表音符号(5)

3、音意兼译外来词—汉字作为表义符号(6)

4、借形词(7)

四、外来词汉字借用特点(7)

1、借用相同或相似读音的汉字(7)

2、借用字型简洁的汉字(8)

3、借用较强表意性的汉字(8)

五、外来词的规范(8)

1、外来词中汉字统一(8)

2、要适应汉字的特点(8)

3、杜绝生造外来词(9)

小结(9)

致谢(10)

注释(10)

参考文献(10)

汉语外来词汉字的借用

摘要:

由于不同语言的相互接触,汉语中呈现出大量的外来词,不仅丰富了汉语词汇,而且也方便了交流交际。

本文从广义的角度对外来词进行界定,并对汉语历史上外来词汉字的借用情况进行了概括,分析外来词中汉字作为本民族语言特有的社会历史文化;接着对现代汉语外来词汉字的借用方式进行一定的分类并深入的研究,总结出汉字借用汉语外来词的一些特点,最后,针对汉语外来词中汉字的引入出现的一些不良倾向,提出一定的建议。

Abstract:

Asaresultofcontactingwitheachotherindifferentlanguages,Chineseisspringingupalotofforeignwords.ItnotonlyenrichestheChinesevocabulary,butalsofacilitatestheexchangeofcommunication.Thisarticledefinestheforeignwordsfromthegeneralperspective,andconductsasummarytotheborrowingofforeignwordswhichChinesecharactersareusedtoinChinesehistory,andanalysisesofthesocialhistoryandculture-specificwhichasthespecificcharactersoftheChinesewhichasthenationallanguageamongtheforeignwords;thenmakeaclassificationofusingChinesecharacterssummedupsomeofthecharacteristicsofforeignwordsandmakeacertaindepthstudy.Finally,inconnectionwiththeintroductionofsomeunhealthytendenciesoftheChineseloanwordsinChinesecharacters,makingcertainrecommendations.

关键词:

外来词;文化;历史;借用;规范

Keywords:

foreignlanguage;culture;history;borrow;criterion

前言

语言是人们的交际工具,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语言作为相互了解的桥梁。

语言大师萨丕尔说:

“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

交际的需要,是说一种语言的人和邻近语言或文化上占优势的语言的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接触。

”只要有语言的接触,语言间的词语渗透就不可避免,主要表现在,或某种具有文化优势的语言凭其内在张力向处于文化弱势的语言自然渗透;或某种处于文化弱势的语言出于自身的需要,向具有文化优势的语言主动吸收;更多的则是某两种势均力敌的语言为了各自的客观需要自觉不自觉的相互交流。

但无论哪一种渗透,大多会给所渗透的语言注入新鲜的血液,增强生命力,给交际交流带来便利。

“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最简单的影响是词的‘借贷’。

”一旦向外借贷的需求出现了,外来词也就产生了。

而采用什么方式接受外来词却是与这个民族的文化、语言本身的涵化功能紧密相关的。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外来词的研究,使外来词不仅能够丰富汉语词汇,并且还能够反映出汉民族文化的发展。

语言的融合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只要有接触就有融合,吸收外来词只不过是语言融合的一种方式。

外来词(foreignlanguage)又叫借词(loanword),是指一种语言从另一种语言中吸收进来的词语。

外来词是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交往的产物,同时外来词又表现出民族之间在社会历史文化,甚至在语音、语法上的相互影响的一个过程。

汉语的发展史表明,任何语言在其与汉语交往的过程中,都无例外地留下了它们的痕迹。

这些携带外语痕迹的东西,有的经过不断使用、反复推敲,站住脚了,成了汉语中必不可少的成分;也有的在交流中被汉语自身所产生的母语结构所取代。

然而汉语外来词在汉字借用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具有一定的规律,而这种规律是有利于文化的丰富性、有利于语言的丰富性,是积极的而非消极的。

首先,对历史上汉语外来词的借用进行归纳、总结,并对现代外来词汉字借用方式进行分类,一般我们可以分为表音类音译外来词、音译加属类外来词、音意兼译类外来词和借形词这几大类;其次是对外来词汉字借用特证进行一定的研究,正是由于汉字是表意文字的代表,所以汉字不是直接表示音位或音节的字母,而是用不同的笔画构成的大量表意符号来记录汉语的单音节语素,从而代表了语素的声音。

因此,汉字集形、音、义于一身,所以它所负载的文化特征十分明显。

在借用的过程中,汉字的形符来暗示外来词词义的意义类属和指称范围;最后,外来词进入汉语后,一方面它们使汉语词汇更加丰富精美,更富有表现力;另一方面,在外来词汉字的借用过程中,暴露出了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

这就需要进行一定的规范,毕竟任何事物它都是有两面性的。

总之,我们要在正确认识语言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摒弃不规范用法,采取适度的人工调节,使外来词越来越规范化,来保证外来词的健康发展。

外来词的进入,对汉字的国际化趋势有着以一定的影响,因为面对世界性的文化主潮,任何的传播与接受都是一种双向互动,为提高相互的适应性,每一种语言在影响其它语言的同时也定当消减着自己的文化个性,否则,主潮就无法称其为主潮。

如果随着WTO的进入,汉文化继续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我们应该可以找到语言和文化发展的一条可持续之路,找到面向全球化的一种从容的文化心态。

一、汉语外来词的定义

外来词(foreignlanguage)又叫借词(loanword),是指一种语言从另一种语言中吸收进来的词语。

在汉语中,与“外来词”同义的术语还有“外来语”、“借语”、“借词”等。

虽然“外来词”这个术语在今天已经被我们广泛的理解和使用,但是对其具体的内涵与外延,却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

几十年来,这一术语所代表性的定义又被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

广义的如:

⑴罗常培先生在《语言与文化》中所指的,“借字”,就是一国语言里所夹杂的外来语成分。

[1]

⑵葛本仪先生在《现代汉语词汇》中所指的,外来词就是指从外国或本国其他民族语言中收来的一些词。

[2]

⑶宁锦忠先生在《现代汉语词汇基础知识》中所指出的,从外国或其他民族语言吸收进来的词,叫外来词。

[3]

⑷罗世洪先生在《现代汉语词汇》中所指出的,本民族语言从外国或者其它民族语言吸收过来的词,就叫“外来词”,外来词也叫“借词”。

[4]

狭义的如:

⑴高名凯、刘正埮先生在《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中所指出的,有非本语言所有的意义的词连音带义搬到本语言里来,这种词才叫外来词。

[5]

⑵王力先生在《汉语词汇史》中所指出的,借词和译词都是受别的语言的影响而产生的新词……当我们把别的语言中的词连音带义都接受过来的时候,就把这种词叫借词,也就是一般所谓的音译;当我们利用汉语原来的构词方式把别的语言中的词所代表的概念介绍到汉语中来的时候,就把这种词叫译词,也就是一般所谓的意译……只有借词才能算外来词,而译词不能算做外来词。

[6]

⑶伍铁平先生在《普通语言学概要》中所指出的,音和义都是从另一个民族语言中借来的词语,即音译词,才是严格意义上的借词。

[7]

⑷史有为先生在《汉语外来词》中所指出的,“外来词”也叫“外来语”,在某种意义上可与“借词”相当。

在汉语中,一般来说来,外来词是指在词义源自外族语中某词的前提下,语音形式上全部或部分借自相对应的该外族词语,并在不同程度上汉语化了的汉语词。

[8]

从上述的定义中可以看出,我国的语言学界对于意译词是不是外来词一直存在着争论,鉴于现代汉语外来词多由音译趋向意译的转变的发展规律,并从流通现实和应用实际出发的角度看来,我们应该从广义的角度来研究汉语中的外来词。

根据汉字的特点决定,汉字是一种语素文字,是一种音义结合体,是以字为基本单位来记录语素的,包括意译词,它是用汉字字形来表示外族义源的。

同时,本文重点研究外来词中汉字的借用,通过从词的语音和意义的借用过程中,能够看出汉语对外族词语的语言、文化意义等方面的吸收,从而体现汉语的丰富性。

二、历史上汉语外来词汉字的借用

语言是人们在社会中交际的工具,也是社会发展的工具,它直接反映出社会的发展变化。

而语言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词汇又是对社会发展变化最为敏锐的。

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思想道德等各个方面的变化无一不在词汇上反映出来。

所以词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历史发展变迁的历史迹象。

而我国是由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在我国悠久的文化史上,不少的兄弟民族在创造本民族的文字之前,或形成本民族文字的过程中,往往借用汉字作为交际工具,同汉族和其它兄弟民族进行交际。

以汉字为媒介,借以学习和吸收汉字和其它兄弟民族的文化,展示自己的民族文化,发展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使汉语词汇能够生生不息的发展下去。

纵观汉语史,在汉语发展的过程中,有五个时期汉族与外族接触较频繁,体现在语言中,就会有大量外来词的涌现:

1、先秦两汉时期对北方诸族语言的借用

自秦统一以后,中国就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汉族为主的各民族之间的联系逐步的加强,所以秦代是汉民族开始重视对外交往的时代。

西汉建立之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发展,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昌盛时期。

这一时期的民族语言的特点是受到匈奴族和西域各少数民族的影响,而这一时期的外来词大多是音译词。

这些从异域舶来的词语,有如异域中的使者,融入到了汉语的文化及语言当中。

这一时期大部分的外来词指称政治、军事组织、军臣名号以及器物名等等。

如:

“匈奴、朝鲜、薪黎、呼揭、瓯脱、秽貉、冒顿、头曼、须卜、单于、屠耆王、骨都侯、相封”等。

其中还有些来自其它兄弟民族的鲜卑、突厥等,鲜卑语如:

“可汗、可孙、恪尊、直勤、咸真”等;突厥语如:

“可贺敦、特勤、地勤、叶护、吐屯、土门”等。

公元前138年,张骞受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这样中国迈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开辟出了中国与世界联通的“丝绸之路”,这样不仅使中国的商品传入了西域,也使西域的植物、农产品、良马等也传入了中国,而这些物品的名称,就成了中国古汉语史上非常丰富的一大批外来词,众所周知的有“葡萄、石榴、苜蓿、苹果、菠菜、豆蔻、骆驼、狮子”等,而这一时期对音译词的汉字借用,已经具有一些汉字文化特证,在不违背音译原则的前提下,尽量选出有某种意义关联的字来构成词语,使人能按照这些表意性汉字来把握外来词的大致含义。

如“狮子”,最初在《汉书》中写成“师子”,本来是音译,但因为是兽类,所以加“犬”旁从而造成一个“狮”字;“葡萄”,初译时在《史记.大宛列传》中写作“蒲陶”,还有写作“蒲桃、蒲萄、葡陶”,后来统一写成“葡萄”,因为是植物的一种,所以两字都加上了草字头。

2、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佛教语言的进入

汉武帝在征服西域后,西汉元寿元年,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随着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中外文化的交流变得非常平凡。

在魏晋南北朝时得到了发展,而在隋唐时代佛教的发展到达了鼎盛时期。

尤其在唐朝,唐玄奘的“西天取经”,在南亚各国带回了157部佛经,并翻译了75部共1355卷。

正是由于当时大量的对佛经的翻译及佛教的传播,源于佛教的教义理论、故事传说、仪式礼节、佛经、佛书等等的借词、译词进入到汉语词汇中,逐渐成为人们口头、书面上广泛使用的表情达意的工具,渗透进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现在所用的成语、俗语等大多都来源于佛教,同时,它还是汉语发展史上第二个大量吸收外来词的一个时期。

来源于佛经中对于鬼神的专称有“佛、阿弥陀佛、弥勒佛、菩萨、罗汉、阎罗、夜叉”等;关于信徒们的专称有“和尚、比丘尼、沙门、头陀、沙弥”;其它的一些专称有“伽蓝、刹、塔、世界、方便、实际、世界、烦恼”等,还有不少成语、俗语有如“缘分、因果、法宝、忏悔、心眼、十八层地狱、十恶不赦、三生有幸、大千世界、迷魂汤、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紧箍咒、临时抱佛脚、功德无量”等等。

这一时期,大量的音译词被意译词所取代,因为传教者发现“音译词语多、词语音节多、同词异形多等现象严重影响了佛教、佛经的流传”,所以传教者便在不违背基本教义的基础上,契合中原人民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对佛教词汇进行一定的改造。

或将多音节术语缩略为单音节或双音节词语,更符合汉语的用语习惯。

3、明清时期西方语言的首次入侵

清代汉语的外来词汇主要来源于满语,这显然是因为清朝的统治者是满汉人。

但是同满语一样,他们这种赤裸裸的暴力征服终究抵不过文明本身散发出来的奇迹般的震慑力。

就像马克思说的那样,野蛮国家用暴力征服了先进的国家,却还是反过来被先进国家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那些深入汉语词汇中的满语多是官职军名以及跟部落有关的名词,还有少数是方言层次的日常用语。

例如“贝勒”源自beile,意为王侯或诸侯,清代对亲王、郡王之正室的封号是“福晋”,意为妃或贵妃。

还有“阿哥”、“格格”、“额驸”、“答帖式”、“安达”、“阿玛”、“额娘”、“嬷嬷”、“萨其马”,又叫“萨奇马”、“磨驼子”等等。

明清时期是我国门户大开,中西方文化交流重新活跃的时期,统治者积极吸纳和吸收外族文化的黄金时期。

这一时期不仅有明朝郑和的七下西洋,而且许多西方传教士和商人逐渐进入中国。

所以这一时期的外来词明显带有近代科学色彩,这与天主教来华传教有着直接的关系,其主要有天文、历算、测量、水利、哲学等方面的词汇,大大的丰富了汉语词汇的内涵。

可以说,这是近代西方科学技术词汇开始系统地进入中国,进入汉语的时代。

如“逻辑、赛因斯、斯坦税、鸦片等”。

4、晚清至建国时期日语词的借用

1840年西方外来殖民者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紧闭的大门,从此,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些帝国的列强对中国进行了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的侵略。

而国内的有识之士为了富国强民,主动并且积极的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民主政治制度,翻译了大量的外国书籍。

另一方面,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人们掀起了一次又一次向国外学习的热潮。

有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他们走出国门留学考察,大量的阅览了各类西方著作,加深了对西方的了解,这就离不开语言的接触和外国书籍、报刊的翻译工作,所以这次大规模的外来词现象是从海外接触和“通译”开始的。

除了向欧美引进先进科学技术以外,向日本学习也是当时的主要潮流。

当时清政府中的维新派极力主张学习日本,效仿日本的“明治维新”。

康有为、梁启超等同盟会中的成员,大部分人曾到日本留学,所以那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都受到日本的影响,大量的日语词汇都借入到汉语当中。

这些外来词主要涉及英语、日语、葡萄牙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其它西方语言,而其涉及的范围也很广,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学、哲学及日常用品、食品等,还包括度量衡、币值名、药品名、特产名及其它社会人文科学等方面的名词术语。

如“进化、绝对、俱乐部、伦理学、细胞、营养、血色素等”。

5、改革开放后西方语言的强力冲击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7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面前。

把汉文化推广到世界各地的同时,我们也不可避免地再一次受到外民族文化的影响。

我国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与世界各国的商贸、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多,在交往的同时,使得国外的新事物、新观念也通过语言的形式传入中国。

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相关外来词便如潮水般涌入汉语,同时也带动了汉语词汇面貌的变化和汉语本身新词语的产生。

这一阶段的外来词呈现出多元化、全方位的特点,除主要来源语英语、日语的外源词外,此时期来自粤语的词语明显地渗透并进入汉语的词汇之中。

这一阶段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随着香港的回归,香港对内地影响的日渐增大,广东地区走在全国其它地区前面的经济发展状况使然。

就这一时期的外源词来说,它们来势凶猛,数量巨大,尤以科学、医学方面的为多。

有些词汇现在以无所不在地被用于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当中,其中大部分是外来概念的意译词,其次是音译的新外来词,而且直接引用外文缩略形式也有大量增加。

如“绿色食品、肯德基、麦当劳、热狗、脱口秀、迪斯科、粉丝、基因、硅谷、雷达等”。

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的发展需要从别的语言中吸收营养,取长补短。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跨文化的信息交流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所以现代外来词的介入,很大程度上是精神文化产品交流的结果。

而正是精神文化上的需求和交流才带动了各个领域的外来词涌入。

三、现代汉语外来词汉字的借用

1、音译外来词—汉字作为外来词表音符号

音译词是通过记录外来词的语音形式借用词语的方式,往往是通过文字的直接搬用。

这类音译词,几乎都是有关事物名称、概念的词。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声音与意义之间是不存在任何必然的联系,它们之间只存在声音的相似点,根本不存在着语音与语义相联系的问题。

特别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语词。

一般来说,用汉字音译外来词时,处于组合中的每个音节每个字都没有独立的意义,而是作为语音符号使用,实际上是以一个个的音节符号切分外来词,这就使得汉语中的音译词在语音形式上以音节作为最小的语音形式。

外语词中的一个音位,音译到汉语中来,就成了一个音节,它只是一个表音的符号。

然而,在汉语的音译词中,一些音译词在选择汉字作为其声音符号时,总是力图使作为注音符号角色的几个汉字所构成的词组具有某种与原借词所指称概念相近、相关的内容意义,或带有某种特定的情感色彩。

或者选择作为音译符号的几个汉字所构成的词组与原借词所指称的概念内容毫无关系,但从间接的角度去理解却又颇具形象性与诙谐调侃的风趣,多少也靠近原借词所指称的概念内容。

所以,人们也习惯于从字面意义来加以理解。

而这类音译词的借用又主要有以下几个规律:

第一是音节上的,汉语词汇是以单音节、双音节为最常的,外来词大多是多音节,为了符合汉语的语音习惯,常省略原词的音节,使他们成为单音节或双音节词,这在与佛经有关的的外来词特别多,例如“魔”,。

初译时曾用作“磨、魔罗耶”,在佛教中所指恶鬼,这种恶鬼能扰乱身心、破坏好事、障碍善法,南朝梁武帝(莆衍)改为“魔”改为从鬼的魔,表义更明确;“钵”原名为“钵多罗”;“佛”原名为“佛陀”;“夜叉”原名为“夜乞叉”;“琉璃”原名为“壁琉璃”,“菩萨”原名为“菩提萨垂”等等。

第二是字形上,往往选择能揭示事物意义类属的形声字作为最终译名用字,如:

“菠菜”,在《新唐书》中写作“波”,因其为蔬菜的一种,所以加上草字头,写成菠,并简称菠菜;“苜蓿”,最早见于《史记》中,因其是一种牧草也是植物的一种,故加上草字头;“留离”加王字旁,“颇黎”改作“玻璃”,等等都是。

猩猩”是来自匈奴语的借词。

对于英语中的音译词主要采取音译的译介方式,指按照外语词的读音,用读音相对应或相近似的汉字翻译改写的方式,而汉字只是记音的符号。

例如英语的“solo”被汉语借过来之后,写成“沙龙”,“solo”的读音[saulau]与“沙龙”的读音shalong是相近的,只不过汉语的读音有了声调;英文“jeans”,原指三页细针纹布或蓝色抖纹布、法兰绒等制成肝二装裤,俗称“牛仔裤”。

汉语将“jeans”音译成“紧士(裤)”,颇是形象,因为牛仔裤原由美国西部牛仔所穿,且裤管、裤身着休很紧,故以“紧士”音译,既形象,又贴切。

英语“clone”被汉语音译成“克隆”,这是就生物学学科意义上的“克隆”而言。

而汉语中原本就有“克隆”一词,在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的12卷本《汉语大词典》就收有“克隆”一词,解释为“繁荣昌盛”,这是作为汉语本体词的“克隆”一词的含义;在英汉词典大都将“clone”译作“无性(繁殖)系、纯性、克隆”。

“无性繁殖”也是一种繁殖,现代生物技术早已展示“clone”这种无性繁殖技术具有使动植物生殖朝着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方向发展的潜力。

所以“clone”与汉语本体词“克隆”在意义上是有共通之处的,所以用“克隆”来译“clone”的理由和依据是十分明显的。

又如“nylon”被汉语音译成“尼龙”,“tank”被音译成“坦克”,“coffee”被音译成“咖啡”等等。

2、音译加属类外来词—汉字作为语素表音符号

将外来词完全音译之后,再添加一个汉语固有的字作为义标,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外来词。

大部分义标是表示义类的,处于词末受修饰的中心地位,可以称为“类标”。

这种类标有的是为了符合本民族语言的使用习惯,有的则是为了表明该事物的属性。

对于这类的外来词的分析我们可以通过两个步骤:

第一步依然是经过“语音对应”进行语音形式的完全转换,第二步是在它的后面或前面根据词义添加一个通常是表类别的汉语语素,使其获得新的内部形式。

如“disco”汉语音译成“迪斯科”,其中的“迪”,本来在现代汉语词语中“迪”这个音节用得很少,一般只用在外国人名中,如“肯尼迪、爱迪生”等,只起音节作用,不表意。

但是由于“迪斯科”一词的广泛、重复使用,“迪”似乎有了舞蹈的意思,成为“迪哥”、“迪妹”、“迪厅”等同语素词族各词的构词语素;“card”汉语音译成“卡片”,其中的“卡”,在这个外来词中是个无意义音节。

在语言实践中,“卡”逐步变为“贺卡、打卡、牡丹卡”等等同语素词族各词的构词语素,具备了较强的构词能力;“taxi”汉语音译成“的士”,其中的“的”,在现代汉语中的语法功能上是作为虚词中的结构助词来用的,没有实在意义。

由于外来词“的士”的引入以及在日常用语中被频繁地使用,用“的”来表示“出租车”这种交通工具就再自然不过了。

作为单音语素,它可以成为“打的、的哥、的姐、摩的”等同语素词族各词的构词语素;再如外来词“酒吧”(bar),在汉语言社会中得到广泛使用不难理解,因为“酒吧”文化可以说是西方文化中的主要元素。

语言因文化的传播而得到广泛使用,“酒吧”中的“吧”自然而然发展成为同语素词族“吧女、吧台、氧吧,陶吧、迪吧、网吧”等的构词语素。

本来在汉语中,“吧”只是作为句末语气助词来使用,而在上述这些词中,“吧”作为语素具有“某种场所”的含义。

“酒吧”由单音节到双音节(“bar”—“酒吧”),再由双音节到单音节(“酒吧”-“bar”)的反复,这些都是为了迎合汉语词语的特点;“ping一pong”汉语音译成“乒乓球”,“乒乓”本来只是个拟声词,是纯音译的,而“球”则表示个该事物的属性,在频繁使用中可以用“乒”来构成“乒联、世乒赛”等词语。

其它如:

太妃糖-toffee、来复枪-rifle、踢踏舞-Tittup、卡片-card、啤酒-beer、芭蕾舞-balle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