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技工荒问题与对策研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975571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珠江三角洲技工荒问题与对策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珠江三角洲技工荒问题与对策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珠江三角洲技工荒问题与对策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珠江三角洲技工荒问题与对策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珠江三角洲技工荒问题与对策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珠江三角洲技工荒问题与对策研究.docx

《珠江三角洲技工荒问题与对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珠江三角洲技工荒问题与对策研究.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珠江三角洲技工荒问题与对策研究.docx

珠江三角洲技工荒问题与对策研究

珠江三角洲“技工荒”问题与对策研究

  一、珠江三角洲“技工荒”的现状

  1.“技工荒”出现的宏观环境

  广东珠江三角洲技术工人总量严重不足,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奇缺。

据不完全统计,仅靠本地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占总供给不到10%,那么90%的劳动力资源需要靠本省或外省劳动力供给。

按广东省职业协会的技能人才需求预测分析,“十一五”期间,广东中级工以上技能人才缺口180万人,其中高级以上技能人才缺100多万人,这个缺口在“十二五”期间将更大。

  “订单在增长,生产却受制于技术人才缺乏。

”富士康、美的、格力、TCL移动等聚集在广东珠三角的众多海内外知名企业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技工荒”。

拥有23000名工人的格兰士集团,今年一开工便在厂区门口张贴一张大红纸招200人员,但再也看不见以往几年都有近千人在排队的景象了。

最近广东省人社部门已在八个主要用工业城市展开细致调查,结果是今年进入广东打工的比去年少了约150万人。

过去“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的打工潮几近断流,在珠三角一些大中型企业中,“中国制造”正遭遇技工人才短缺的尴尬。

  2.“技工荒”出现的结构性失衡

  广东劳动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出现结构性短缺现象。

早在2003年前,知名企业富士康、TCL移动等就纷纷打出10万年薪招聘高级技师的广告,但企业反映符合条件者极少。

月薪3500元的薪酬,招不到一名理想的中级技术工人,这是一家手机模具公司在深圳面临的问题;2009年深圳市90多万技工中,技师和高级技师只有24000多人,而中级以上的技工只有28万人。

高、中、初级技术工人离发达国家35%、50%、15%的比例相去甚远。

中高级技工紧缺在广东成为普遍现象。

据了解,随着珠江三角洲逐渐成为亚洲制造业的中心,高新技术产业、重化工业和机械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对工人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技工荒”正是产生于这样的背景下。

  因此可以看出,“技工荒”现象是由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后对技术工人的要求大增,而相应的技术工人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所致。

  二、珠江三角洲“技工荒”形成的原因

  1.体制上造成了“技工荒”的产生

  按政府部门职责,教育部门负责承担学历文凭教育,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则负责技工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

但教育部门的高职院校因为观念、体制等原因甚少培养技能人才,其作用得不到最大发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因培养的技能人才深受企业欢迎却得不到足够扶持,比如生源、资金、文凭的互相承认等,而显得举步维艰。

于是,一方面技能型人才奇缺,另一方面,现有的高职院校却未充分发挥作用。

所以由几年前个别地方、个别行业出现技工短缺,到如今“制造业集中的几大经济区域”的普遍出现“技工荒”。

从表面上看,技工短缺的直接原因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换代,技能人才严重供不应求;但从深层次来说,则是政府对此重视不够,政府职能部门缺位、失位有关。

这一趋势若得不到有效遏制,很可能会给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埋下隐患,一旦等其对经济发展的掣肘作用凸显出来,我们将会付出沉重代价。

  2.对人才观念上存在偏见

  在观念上,从政府部门到社会,都普遍认为职业教育是一个二流教育,把技能型人才看成低层次人才。

根深蒂固的“做干部比做工人强”的思想,使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就读由国家颁发正式文凭的大专院校。

他们认为读职校技校出来以后只能做工人,工作既辛苦又没有什么前途,不如读个大专院校,拿个国家认证的大专文凭,出来做什么都可以。

于是很多学生挤破头去读大专院校,而职业技术院校则少人问津,学生们只有在考不上其他院校的无奈情况下,才会选择职业技术类学校。

而职校技校受到冷遇,造成学生数量和质量均开始下降,使学生也无心学技能,并加剧了学生的就业难度,这些也反过来阻碍了职校技校的进一步发展。

  3.人才评价机制不健全

  在我国传统的人才观念中,人们往往只把那些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顶尖人物看成人才,把少数有成就、做大事的精英人物看作人才,有的甚至只把上过大学或者当了官的人看成人才,而把那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把那些刻苦学习、在一线勤奋工作、勇于探索的各行各业的技术工人排除之在外。

与之相对应,企业也好,政府也罢,往往偏重于科技、管理人才的使用和培养,而对技能型人才的使用培养则重视不够。

其社会地位、职务晋升、经济待遇等方面都是向高、精尖人倾斜,表现在政治身份不同,政治待遇不同,有大中专文凭的可以是干部,可以考公务员,而技工学校、职业学校的学生则不能享受这些待遇。

这种观念的偏差造成评价机制上的缺失,导致学历教育过度和职业教育投入不足,间接造成了目前技工的短缺。

  4.在经济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上存在不足

  “技工荒”是广东经济高速发展的产物,广东已基本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作为依靠低成本劳动力和低廉价格维持竞争优势的行业已经过时,高新技术产业和采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企业从劳动密集型、简单来料加工型产业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换代,对工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提供一支庞大的、技术娴熟、手艺高超的生产、管理、服务的一线技能人才队伍成为当务之急,实际上珠三角正在遭遇的“技工荒”正是广东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面对的问题。

佛山一私企引进了先进的数控设备,急需熟手人才,以月薪万元招聘“机电一体化”高级技能人才,几经张榜之后仍无人能胜任。

高级技工严重短缺,人才结构不合理,已严重影响了中国产品质量的提升和对成熟技术的吸收应用,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5.在培养模式上跟不上经济发展步伐

  目前很多职业学校甚至技工学校,在培养模式上跟市场、企业结合不够,办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

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要求衔接不上,形成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之间的脱节。

其一是高校职校对机械、电子、热能、信息自动化等理工类相关专业设置不合理,有志于此的学生求学无门;其二是设置了相关专业的学校在课程的设置上不科学,轻实践而重理论,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工作能力脱节;其三是学生的就业观念不正确,很多人不愿意到一线当工人,报考的时候报相关专业的人就不多,学了相关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愿意从事相关行业的更少。

最后就造成了管理类、财会类等文科类专业人才供过于求,机械类、电子类、信息自动化类等技能型的专业人才供不应求,而高级技能人才更加奇缺的尴尬局面。

  6.劳动力市场在分流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崛起,西部大开发的启动,加上不少劳动力输出地的经济发展加快,就业机会增多,造成外出务工者向华东和西部地区分流,这是珠江三角洲技术工人短缺的又一背景。

而劳动力市场结构和价格的变化导致了从沿海发达地区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产业转移又将这些地区的部分民工留在了家中,造成技能人才的供给减少。

事实上,珠三角不少企业开出的“包吃包住,月薪1000元”的条件对多数“80后”、“90后”的新民工们已不再有吸引力,同他们的父辈不一样,待遇已经成为新农民工、尤其是熟练工们选择流动的重要理由。

  三、解决珠江三角洲“技工荒”问题的对策

  1.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

  强化政府统筹,加强宏观调控。

在教育规划、政策制定、经费保障、骨干学校建设等方面必须突出政府的调控之力,以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人们常常慨叹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后劲足,殊不知,它们的秘诀之一,就是依靠职业技能开发,抓住了培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第一线劳动者素质这一关键问题,即大规模地培养技工。

他们的学生在上初中时就同时开始学习职业技能,不仅学士,就连硕士、博士就业前都必须拿到符合相应岗位要求的职业资格证书。

须知,高技能人才是技术工人的优秀代表,是现代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骨干力量,也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在全社会营造技工也是优秀人才的舆论氛围,从人才战略的高度,建立一系列激励机制,把实用型、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这才是解决“技工荒”的根本途径。

  2.建立正确客观的人才评价机制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9年视察珠海技工学校时说:

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

所以,技工也是一种人才。

近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确存有很大的过失和缺陷,由此引发的“技工荒”值得反思和重视。

出现“技工荒”,应当说,企业当然难辞其咎――倘若技术工人在晋级晋升、奖励等方面不能享受应有的待遇,其劳动价值得不到应有的肯定与尊重,那么,这类企业出现技工短缺是迟早的事。

因此必须改变旧观念,树立包括“技工”在内的正确人才观,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制度,从倡导尊重知识技能的企业文化方面着手,重视技术工人所做出的贡献,所发挥的生产力作用。

去年《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人社部发[2010]57号)已经为我们指出了方向,给予技术工人更多更高的政策待遇。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一技之长即人才”,要用崭新观念引导人才建设和培养,?

建人才评价新的平台。

  3.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广东工业目前正面临着两大转型:

一是轻加工向高加工发展阶段的演进;一是从加工基地为主向制造服务基地的转变。

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面临加工制造业可能衰落的困局和产业转移的国际潮流(以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重化工业为主),广东特别是珠三角的产业结构也要转变,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被动的选择也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因此必须不断提高产业升级的水平,减少劳动密集型企业对人力资源的依赖。

广东不仅要以“世界工厂”的称号与国际竞争,还要不断增加企业的高科技含量,努力打造成“世界级科技基地”而跻身国际市场,同时把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企业逐渐往其他地区转移,以寻求广东企业竞争的新优势。

  4.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提高人力资源结构合理性的战略意识,以便制定出更科学的政策,为广东珠三角企业长远的利益服务。

加强对求职者择业观的教育,引导尤为重要,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用人单位以及政府职能部门等各社会角色的教育指导作用,并积极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措施,力促企业招工难矛盾得以缓解。

  

(1)提高薪酬待遇,改善用工环境,增加对外来劳动力的吸引力,实行人性化管理,促使职工队伍稳定,营造企业文化氛围,让企业职工有归属感。

  

(2)政府要化限制为开放,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引进外来的人力资源。

要与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劳动保障部门建立长远、固定的人力资源输入关系为企业服务。

  (3)完善信息发布平台,确保用工信息的准确、及时有效畅通。

同时建立用工的预警机制,使各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善于捕捉劳动力市场需求,根据需求信息进行培训,以便提供更多更合适的人才。

  (4)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实行储备型就业。

  (5)加大劳动执法监察力度,维护企业职工合法权益。

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大力宣传劳动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增强经营者依法用工的意识,提高广大劳动者依法维权的意识,进一步改善企业用工环境吸引人才。

  (6)重视人力资源中介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充分发挥就业载体作用。

一是加快人力资源市场网络建设,在实现城乡信息网络联结的同时,加快与用人单位、职技校及周边区域实现网络互连、信息共享。

二是建立人力资源储备库,增加人力资源有效利用率,提高人职匹配比率,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

  5.充分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

  技工短缺现象已经得到国家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下发《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的中等职业学校不再升格为高等职业学校或者并入高等学校,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不再升格为本科院校,这正是技工短缺问题的战略举措。

同时加大技工教育的投入。

从技工教育的社会地位、经费、编制以及招生生源等环节纳入国民待遇,从本质上解决技工教育的生存环境,这是对解决“技工荒”问题的有力保证。

  6.改革现行技工培养模式

  积极推进创新教学模式,全面进行课程改革,大力推行“一体化”教学和综合能力训练,要求学生不仅学会技能,也要学会做人。

  

(1)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对职业教育特别是技工教育,需要大力推行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一体化”教学为突破,把课堂搬到实习车间、功能室或者生产现场,从而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幅度提高,学习气氛浓厚。

在学生的综合素质训练上,学校大力推行以“责任意识”、“感恩文化”和“善待主义”等为主线的各种专题教育,从而树立起高度的责任意识,为今后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2)建立学校与企业良好高效的合作、互动机制,积极探索具有特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应该根据国家的技工教育政策,遵循教育规律和市场运作规律,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各种模式,在工学结合、半工半读、顶岗实习等方面进行探索。

在实施校企联合办学、校企联合办专业、校企联合开设课程中,真正把专业办在企业的需求点上,实现企业与学校的无缝对接。

  四、结论

  一个社会的进步是由生产力的进步及其产生的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和深化来推动的,单一农业走向农业、工业、商贸、金融、社会服务等各种行业的分工;也包括行业内从单一蓝领走向蓝领、白领结合的工作分工。

在一个社会经济体系内,各行各业及其当中的蓝领、白领是相互依存、相互协作、相互补充的,各个行业、岗位及个人具有不从他人那里获得产品和服务便可生存的本事。

因此,不同行业、蓝领、白领之间没有卑贱之分。

  “亡羊补牢,犹未晚矣。

”珠三角的技工荒及各大沿海制造业基地都闹“技工荒”,无疑给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敲响了警钟。

但是,只要全社会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峻性,不仅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而且让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能发挥作用,改变对技工存在“角色忽视”,改进传统的人才培养、选拔机制,营造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成长环境,充分尊重技能人才的地位,发挥技能人才的作用,相信不久的将来,“技工荒”肯定会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作者单位:

广东省茂名市高级技工学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