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学.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975186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8.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学.docx

《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学.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学.docx

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学

2015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过

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照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提供了不同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学习目标,下列属于描述体验性学习目标行为动词的是()

A检验B.模仿C.养成D迁移

【答案】C。

【解斩】:

描述体捡性学习自标行为动词有:

体验、感受、意识、体会、认同等,故选c.

2.下列不属于当前高中化学课程基本理念的是()

A设置多样化的课程模块,拓展学生选择空间

B强化学生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转变

C倡导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关注学生个性转变

D.加强与科学技术的结合,培养化学科技人才

【答案】D

3.下列有关中学化学教科书的说法正确的是()

A.教科书是教师教学参考之一,教学不必完全依照教科书

B.教科书设置各种栏目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C.教科书是学习的主要依据,其内容学生都应该掌握

D.教科书中习题是教师确定教学内容深、广度的主要依据

【答案】A

4.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应注注重相互结合的三重表征思维方式,三重表征中的三重是指()

A.现象原理概念B.宏观微观符号

C.电子原子分子D.性质组成结构

【答案】B

【解析】所谓三重表征思维方式,就是从宏观微观符号三种表征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化学知识,并建立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和相互转化,它四一个有机的整体。

 

5.下面是某老师的板书,有错别字的是()

A.糖类、油酯B.低碳环保C.银氨溶液D.氨基酸

【答案】A

6.下列化学史实陈述正确的是()

A.拉瓦锡是最早使用天平的化学家

B.分子概念有道尔顿最先提出来的

C.阿伏伽德罗常数是有阿伏伽德罗测定出来的

D.苯分子的环状结构是由凯库勒提出的

【答案】D

7.推动、指导、支配学生化学学习的内部力量是()

A.学习习惯B.学习动机

C.学习方法D.学习习惯

【答案】B

【解析】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ABC错误。

8.下列不属于探究性学习特征的是()

A.自主性B.时代性C.实践性D.情境性

【答案】B

【解析】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有:

自主性、实践性、情境性,不包括时代性。

9.活动表现评价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评价方式。

活动表现评价体现()

A.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B.主动性、探究性和封闭性

C.单一性、实践性和合作性D.综合性、理论性和探究性

【答案】A

10.有关化学教学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讲授法可分为讲述法、讲解和讲演

B.演示法除教师的演示外,还包括学生的演示

C.讨论法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教师不需要参与

D.引导-发现法是教师引导由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的过程

【答案】C

11.根据已有知识“碱金属具有很强的金属性,能与水发生剧烈的反应”“铯是碱金属”,由此可以推出“铯也能与水发生剧烈反应”。

这里用到的逻辑思维方式是()

A.演绎B.归纳C.类比D.比较

【答案】A

【解析】演绎指的是从前提必然地得出结论的推理;从一些假设的命题出发,运用逻辑的规则,导出另一命题的过程.从普遍性规则推导出个别性规则.

12.“知道活化能的涵义及其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的一个内容标准,该内容所属的高中化学课程模块是()

A.化学生活B.化学反应原理

C.物质结构与性质D.有机化学基础

【答案】B

 

13.下列不属于中学化学习题基本功能的是()

A.诊断功能B.调节功能C.教学功能D.选拔功能

【答案】D

【解析】化学习题的功能表现在:

诊断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A正确;调节教学时间分配与进度,B正确;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将习题穿插在授课过程中,帮助学生对新课的深刻理解等,C正确

14.行动研究是在实际情境中,针对问题提出改进计划,通过在实践、验证、改进而得到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活动,下列有关行动研究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不把规律性的发现作为追求的目标

B.研究对象要随机选取,具有代表性

C.需要进行严格的程序与方法设计

D.研究结果应具有普遍性

【答案】A

15.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31g白磷中,其分子含有的共价单键数目是NA

B.1molFe与足量的氯气发生反应,转移2NA个电子

C.常温下,16g氧气与臭氧混合气体中含有氧原子的个数为NA

D.标准状况下,1L辛烷完全燃烧后,所生成气态产物的分子数为8/22.4*NA

【答案】C

16.在一个体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加入2molA和1molB,发生反应:

体积和温度不变,按下列四种配比作为起始物质,达到平衡后,C的浓度仍未amol•L的是()

A.4molA+2molB

B.2molA+1molB+3molC+1molD

C.3molC+1molD+1molB

D.3molC+1molD

【答案】D

17.下列选项中的陈述

、II都正确并且有因果关系的是()

【答案】D

【解析】A.二氧化硫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是因为具还原性,故A撞误;B有色布条褪色是利用了次氯酸的强氧化性.铁-铜电池,铁作负极。

18.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答案】B

19.用0.1000mol·l-1NaOH溶液滴定浓度为0.1mol'L,lCH3COOH溶液,指示剂最好选用()

A.甲基橙B.甲基红C.酚酞D.石蕊

【答案】C

【解析】强碱滴定弱酸最终溶液呈碱性,只有酚酞是在碱性范围内变色,其他都是在酸性范围内变色。

20.普伐他汀是一种调节血脂的药物,其结构简式如图1所示,下列关于普伐他汀的化学性质描述正确的是()

A.能发生加成、取代、消去反应

B.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能与氯化铁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D.1mol该物质最多可与1molNaOH反应

【答案】A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3卦,共25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1829年,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在研究元素的原子量相化学性质关系时,发现了几个性质相似的元素组,每组包括三种元素,如锂、钠、钾、钙、锶、钡。

1862年,法国地址学家尚古多把元素按其原子量大小顺序标在圆柱体表面的螺旋线上,他发现某些性质相近的元素都出现在一条线上,于是提出元素的性质随其原子量的变化具有周期性a

1868年,化学家迈尔研究了已知元素的原子量和物理性质关系,把性质相近的元素划分为一族,并于1869年制作了他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1869年,化学家门捷列夫按原子量递增的顺序和元素化学性质的相似性把63中元素排列成几行,当按原子量排序与元素化学性质冲突时,他依据元素的化学性质调整位置,或留下空间,同年,他公布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后来,他进行了更详细的族的划分,并于1871年公布了他第二张元素周期表。

之后,元素周期表被不晰完善g成为化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问题:

(1)迈尔和门捷列夫根据元素性质进行族的划分所用的科学方法是什么?

(2分)他们研究的主要区别是

什么?

(2分)

(2)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对于化学科学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4分)

 

(3)有人说"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是物理与化学的完美结合“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请回答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

(2分)

【参考答案】

(1)所用的科学方法是分类的科学方法,德贝莱是化学性质相似上的研究,尚古多是原子量大小的研究,迈尔是原子量和物理性质的关系研究,门捷列夫是原子量递增和元素化学性质的研究,他们的区别在于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元素,发现规律.

(2)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科学的基本规律.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反应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对元素的一种很好的自然分类.我们可以利用元素的性质、它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它的原子结构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来指导我们对化学的学习研究。

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为新元素的发现及预测它们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提供了线索。

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对于工农业生产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由于在周期表中位置靠近的元素性质相近,这样就启发了人们在周期表中一定的区域内寻找新的物质,合成新元素,研究制造新吕神农药、半导体材料、催化剂等。

(3)从1829年到1871年,人们没有停止对元素周期律的研究,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始终没解决周期律变化的本质,到20世纪初,物理学家通过对原子结构的研究从根本上解决了周期律变化的本质的问题,所以说,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是物理与化学的完美结合。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

①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来学习化学;②重视通过典型的化学实验事实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

利用化学实验史实帮助学生了解化学的概念、化学原理的形成和发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

材料二

某教师用青霉素药品小瓶和注射器设计了制备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装置(见示意图2),用注射器将稀硫酸注入到盛有烟硫酸钠固体的小瓶,片刻即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问题:

(1)请各举一例说明化学实验的四个数学功能(10分)

(2)材料二的实验设计有哪些优点?

(3分)

【参考答案】

(1)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体现在高中必须1,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教学中就可以运用探究实验的形式,探究金属钠与水反应的产物。

通过这个探究实验来学习金属钠的性质。

在高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探究实验来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从而认识物质的变化的本质及其规律;

原子结构的知识可以利用原子结构的化学史来进行教学,学生可以从化学史中感受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形成过程与发展过程,同时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去认识化学实验在科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在中和热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捡,在实验的过程中强化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

(2)一、实验仪器简单易得,适合学生实验;二、微型实验,药品用量少,节约药品,减少污染;三、整个装霞处于密闭状态,防止有毒气体外泄,十分安全;四、反应迅速,现象明显。

、.,三、诊断题(本大题1小题,15分)

23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学主的解题结果准行了统计和分析.

【试题】有常温下的四份溶液:

①0.01mol·L-1CH3COOH溶液;@0.01mol·L-1HCL溶液;@pH=12的氨水;@)pH=12的NaOH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

A.①中水的电离程度最小,

中水的电离程度最大

B将

混合,若pH=7,则消耗溶液的体积:

C将①

混合,若c(CH3COO-)>C(H+),则混合溶液一定呈碱性

D.将四份溶液分别稀释100倍后,溶液的pH:

〉④,②〉①

考生的答题情况统计如下表:

试根据上述信息,回答问题:

(1)本题正确选项是哪一个(4分)请分别对各选项进行解析(6分)

(2)学生错选最多的选项是哪个?

试分析学生错选的原因。

(5分)

【答案】

(1)B.

A在水中加入酸、碱后会抑制水的电离,酸性(碱性)越强,抑制程度越大,故①和②它们的浓度相同,但电离出的氢离子浓度不同,盐酸中氢离子浓度大,水的电离程度小,

pH相同,电离程度相同,故A错

BpH=12的氨水中OH-的浓度为10-2mol/L,②中盐酸是强酸,全部电离,故H+的浓度就是0.01mol/L,若两者等体积混合,恰好中和掉电离出来的OH-.最终溶液中还有没有电离的氨水,溶液呈碱性,故若使溶液呈中性,必定盐酸用量大于氨水用量;故B正确;

C.

混合后,溶液中的离子有CH3COO-、H+、Na+、OH-,且满足c(CH3COO-)+c(OH-)=c(Na+)+c(H+),若c(CH3COO-)>c(H+)则c(OH-)>c(Na+),无法判断酸碱性

D.将四份溶液分别稀释100倍后,醋酸还是部分电离,盐酸全部电离,而由于两种酸的浓度是相等的,所以盐酸电离出来的氢离子一定比醋酸电离出来的氯离子多e故醋酸的PH值大,而pH相等的氨水和氢氧化钠稀释后由于氨水还会继续电离故氨水的PH会大于氢氧化钠,故D错.

(2)C.错选的原因:

选A是因为分不清相同浓度下和相同PH下的比较方法;选C是错误的理解成若c(CH3COO-)>c(H+)则c(OH-)>c(H+);选D的错误原因和A相同,混淆了相同浓度下和相同PH下的比较方法。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部1小题,20分)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24.下面是针对同一化学学习任务设计的三种不同教学活动。

【学习任务】认识氯气与谁反应及次氯酸的漂白性

【教学运动1】教师通过讲授告诉学生,氯气与水发生反应成盐酸和次氯酸,次氯酸是一种高强氧化性的酸能使部分有色物质褪色。

【教学活动2]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把氯气通入装有湿润的有色布条的试管,让学生观察布条是否褪色;教师告诉学生,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使布条褪色.

【教学活动3】

教师演示氯气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的实验

教师引导学生推测氯气与水反应可能生成的物质

学生猜测有色布条褪色的原因,并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根据上述案例,回答问题:

(1)对比三个教学活动,评价各自的优缺点(6分)

(2)根据案例,概括出化学学习任务与化学教学活动的关系(3分),并说明对教学活动设计的启示(5分)

(3)在教学活动3中,你认为学生猜测使有色布条褪色的物质是什么?

如何检验这些猜想的真伪?

(6分)

【参考答案】

(1)教学活动1主要采用了讲授法进行教学,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优点:

可以充分利用时间,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连贯的知识,便于教师按计划有条理地完成教学任务。

缺点: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不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均用相同方式对待,不

能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学生的学习方式相对单一,形式枯燥,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活动2主要采用演示法进行教学,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演示化学实验进行教学,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知识。

优点:

这样做能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知识,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把书本上理论知识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形成正确而深刻的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使教学内容更加辛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

缺点:

演示实验后直接呈现结论的做法,把演示单纯变成教师演示,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思维。

教学活动3主要采用启发探究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挥

究的学习过理中努力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获得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优点:

改变了单向的师'授"生"受"的教学方式,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和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学生的设计、操作、猜测、解释的过程,运用信息资料、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在探究中增加了与人合作交流的机会,培养真合作交流的能力。

缺点:

由于学生个体差异,素质不同的学生学习效果明显不同;课堂难以预测的情况多,教学进度难

以控制,课堂秩序难以维持;对教师的能力要求较高。

(2)学习任务与教学活动的关系

教学活动是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为了实现学习任务而设计实施的一

系列师生活动。

对教学活动的启示:

教学活动应当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进行设计,应当结合学习任务、学生的实

际情况、教学环境、教师自身的能力、教学时间和效率等因素综合考量,制定合理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

的设计应当考虑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对象的恃点、学校的教学条件、教师自身的条件、教学时间和效率等方面的内窑.做到合理设计,全面完成教学任务

(3)是氯气与水生成的HClO.

检验方法:

次氯酸有刺激性气味;次氯酸有弱酸性和很强的氧化性和漂白作用,因此可用PH试纸测

试,若试纸先变红再褪色,证明便有色布条褪色的是次氯酸.

 

五、教学设计题(本题30分)

25.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关于化学2“化学能与电能”的内容标准为:

“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关于“化学实验探究”的内容标准为:

“能根据具体情况设计解决化学问题的实验方案,并予以评价和优化”;“能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解释,运用比较、归纳、分析、综合等方法初步揭示化学变化的规律。

材料二某高中化学教科书(化学2)“化学能与电能”一节为“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设计了科学探究

材料三:

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学完化学1,具有氧化还原、金属活泼性强弱、电子流动等知识,对“电”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

要求

1.说明教学书中该“科学探究”在教学中的价值和价值

2.结合上述材料,完成“形成原电池的条件”的片断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

【参考答案】

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是电化学知识的基础,是重点也是难点,教科书在此设置"科学探究"栏目,对于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相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材在此设计"科学探究",提示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等多种方式,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第二,科学探究活动能让同学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是全面实现三维目标的意要载体

第三,引导教师转变教学观点,针对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教学研究,思考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何科学探究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掌握原电池的概念和形成条件,理解原电池的原理;训练学生的实验器作技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自主构建原电池概念,理解和掌握原电池的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原电池工作原理及条件的探究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逐渐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分组实验,体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谈话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略(教学过程可根据情景导入,新科讲授,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四个部分来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