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的概念范畴与理论前沿.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974923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济学的概念范畴与理论前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区域经济学的概念范畴与理论前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区域经济学的概念范畴与理论前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区域经济学的概念范畴与理论前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区域经济学的概念范畴与理论前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域经济学的概念范畴与理论前沿.docx

《区域经济学的概念范畴与理论前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学的概念范畴与理论前沿.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区域经济学的概念范畴与理论前沿.docx

区域经济学的概念范畴与理论前沿

区域经济学概念、分支与学派*

杨开忠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100871)

 

内容提要:

区域经济学是日益重要的区域科学和经济学分支学科。

本文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了区域经济学的概念、学科划分和理论方法架构,明确了区域经济学描述性和分析性两种定义途径,提出了描述性和分析性两种区域经济学分支学科分类体系,指出了区域经济学的四大学派。

关键词:

区域经济学区域科学地理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学派

 

区域经济学,又称为地域经济学、地区经济学、区位经济学。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这门学科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在西方已经成为主流经济学关注的重要领域;在我国,已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列为应用经济学的分支学科之一,有关区域经济学的博士点、硕士点在全国高校和研究院所可谓爆炸式增长。

然而,当前我国对区域经济学的认识是相当混乱的,如不澄清势必会影响到该学科的健康持续发展。

本文试图立足国内外区域经济学学术思想史和近今趋势,系统梳理和厘定区域经济学的内涵、外延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以供参考。

一、区域经济学的概念

区域经济学的定义和结构是丰富多彩的。

几乎每一个区域经济学家或每一本区域经济学教科书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定义,即使这种差异常常是微小的。

这种状况首先基于一个事实,即目前国内部分区域经济学家通常不引用或接受任何特定的定义,习惯于按自己的方式去定义和理解这门学科。

另一原因,区域经济学是更为广大的区域科学(RegionalScience)难以分割的一部分(理查森,1990;瓦尔特.艾萨德,1991,第2页;杨开忠,1999),涉及经济、地理、政治、社会、文化、生态诸因素。

然而,纵观学术思想历史,区域经济学无非有描述和分析两种定义角度和途径。

从描述角度讲,区域经济学是关于区域经济的经济学。

在这里,所谓区域经济,也称空间经济、区位经济,是指一定区位条件下在生活中相互作用的一群人,或者说相互作用的一群人之空间分布。

许多学者都或多或少从这个角度定义过区域经济学。

如Nousre(1968)指出,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经济空间秩序、研究稀缺资源地理分布的科学,杨开忠(1991)指出,区域经济学是从空间分布观点研究人类活动的经济科学。

景跃军、王胜今(2001,第16页)指出,区域经济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表现形式。

彼得.尼茨坎普、埃德温.S.米尔斯(彼得.尼茨坎普,2001)、安虎森(2004)则指出,区域经济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与协调。

从分析来讲,区域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它的稀缺资源空间配置。

在这里,“空间配置”即“空间组织”,是指在一定区位条件下各种竞争性用途间安排稀缺资源使之具有一定系统性的行为或过程,包括个体(企业、家庭/个人)的区位决策,区位相互作用以及作为整体的区域经济运行。

因此,更进一步讲,区域经济学是人的区位决策、区位相互作用以及区域经济整体运行的经济学。

许多学者(H.H.涅克拉索夫,1987,第15页;杨开忠,1989,第1页;程必定,1991;郝寿义,2004;任保平,2004)都曾从空间配置或空间组织的角度定义区域经济学。

如果把区域发展(空间发展)定义为满足人的需要的空间组织过程,那么正如某些学者那样(杨开忠,1991;李京文,1999;丁四宝等,2003;孙久文、叶裕民,2003;武有德、潘玉君,2004),我们也可以将区域经济学定义为研究区域发展的经济学。

当代区域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什么活动在哪里?

为什么?

该怎么办?

”三个问题(埃德加M.胡佛,1991,第6页;Hoover和FrankGiarratan,1999;张可云,2005,第38页)“活动”是指满足人自身需要的人类行为,按主体不同可以分为企业活动、家庭活动和公共活动。

“哪里”是指相对于其它活动的区位,它包括空间型式的接近性、集中、分散、以及异同,而且它既可以在宏观地理区域也可以在微观地理分区、邻里和场点上讨论。

“为什么”是在经济学家能力和胆识弹性范围内,关于人类活动区位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决定人类活动区位选择的各种解释。

“怎么办”是社会应该如何干预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

第二,谁作出什么活动在什么地方的决策?

依据什么程序和规则?

该怎样改进制度和规制?

在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中,政府负责依据一定的原则决定什么活动在什么地方;而在完全自由市场经济中,则依靠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自由交换来决定什么活动在什么地方进行。

现实总是某种程度的公共决策和私人决策混合的经济。

那么,“什么活动在什么地方”的决策,在什么范围内是由政府作出?

在什么范围内是由私人作出?

“一个组织是由许多个体组成的,而个体之间的利益不一定是一致的,同样,他们与组织本身的利益也可能是不一致的。

因此,组织给决策分析带来了大量突出的问题。

”(斯蒂格利茨,2000,第12页)

作为经济学的分支,区域经济学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个特点是强调地理空间,并主要涉及三种维度不同的地理空间,即:

零次空间,也称“点空间”,假设所有生产和消费发生在单一地理空间点,在这里,区域经济学常常与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汇合交叉;一次空间,也称“线”空间,假设经济活动发生在“线”空间上,探讨这条线上点与点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距离是描述一次空间的参数,在这里,区域经济学常常与交通经济学汇合交叉;二次空间,也称“面”空间,探讨的是分布问题,面积、密度等都是描述二次空间的重要参数。

第二个特点是强调区位,设法揭示产生各种区位模式的因素,提出更加合理或更加有效的区位模式。

正是从这种意义上,区域经济学也称为区位经济学。

第三个特点是强调土地利用,设法揭示土地利用型式。

第四个特点是强调空间差异。

由于生产要素在空间上是不完全流动的,经济活动的空间差异总是存在的。

区域经济学关注这种差异,强调区域在描述、分析和调节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中的地位和作用。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区域经济学也可以定义为:

资源不完全流动性的经济学,或在空间上不完全流动性条件下,从区域——经济视角研究人类活动的经济科学(杨开忠,1991)。

二、区域经济学分支学科划分

根据研究对象的细分,区域经济学可以从描述和分析两种角度进行分支学科划分。

区域经济学描述性分类体系是指按空间组织形态等级类型划分的区域经济学分支学科体系;分析性分类体系是指按空间组织不同尺度行为划分的区域经济学分支学科体系。

(一)分析性分支学科体系

对此,学术界尚无一致的概括。

目前,主要有两种相关观点。

一是认为,区域经济学由区域经济理论、区域经济方法和区域经济政策三个部分组成。

Richardson(1978)在总结至20世纪70年代的区域经济学现状时,就是分区域经济理论、区域经济方法和区域政策三个方面展开的。

彼得.尼茨坎普、埃德温.S.米尔斯(2001)则认为区域经济学对经济理论的真正贡献在于区位分析、区域经济模型和方法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和政策。

任保平(2004)认为区域经济理论、方法和政策是区域经济学的三大支柱。

这种区域经济学内容的体系化是在回顾区域经济学发展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虽然体现了区域经济学的主要领域,但无疑遗漏了许多方面,是不全面的。

二是将区域经济学概括为匀质区、节点区和规划区分析三个部分。

这种观点以理查森(1990)为代表,他把匀质区分析称为区际宏观经济学,研究区域收入、区域经济周期、区域经济增长以及区域贸易与要素流动;节点区分析强调集聚经济和距离的作用,研究区位和集聚、节点体系;规划区分析包括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

这种观点虽然把区域经济学内容与三种区域概念联系起来了,但轻视了空间计量经济学,而后者是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学对计量经济学做出重要贡献并在不断发展的领域。

我们认为,空间组织行为性质和研究目标来看,区域经济学宜分为区域微观经济学、区域宏观经济学、区域计量经济学以及区域经济政策学。

区域微观经济学研究构成经济的个体——企业、家庭和个人的空间行为,集中探讨个体如何作出区位决策以及影响这些决策的因素。

区域微观经济学是区域经济学最重要的基础,它的目的在于解释个体区位。

马丁.J.贝克曼、杰奎斯-F.蒂斯(彼得.尼茨坎普,2001,第21-22页)运用微观经济学分析框架,按时间把区位论划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部分。

在短期,所有企业和家庭都有固定的位置。

企业可以选择价格,这样产出和市场区就可以确定了。

区域微观经济学探讨空间需求与供给,空间定价与产出;在中期,既有工厂可能扩张或收缩其生产能力,也可能重新选址,一个全新的工厂也可能选择自己的区位。

区域微观经济学探讨区位选择,如运输成本最小化区位以及价格-区位问题;在长期,企业可以通过建立新的工厂或废除已有的工厂来进入或离开市场,不仅企业区位而且企业的数量和密度都是变化的。

在这种条件下,区域微观经济学探讨空间资源(土地)利用以及空间均衡。

有人认为,区域经济学并不包括区位理论,后者是独立于区域经济学之外的学术领域(张可云,1992)。

这种观点显然有悖于区域经济学发展的历史与现实。

区域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的空间相互作用和作为总体的空间经济行为,包括区域收入核算、就业、价格水平,区域经济增长、投资、消费以及诸如区际贸易和要素流动等空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国内一部分学者或者强调区域经济学是从宏观角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经济关系的学问(陈栋生,第19页)。

对此,我们不敢苟同。

区域宏观经济学是区域经济学的重要基础和内容,但远非区域经济学全部内容。

区域政策经济学研究为了实现一定目的而有意识地运用各种手段的公共区域经济行为,亦可称为区域公共经济学,包括区域政策社会偏好、区域政策制度分析与选择、区域规划、区域微观政策、区域宏观政策。

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区域政策经济学取得了大量成果,其中的Tiebout(1956)模型、区域规划最优化模型和冲突分析模型,尤其为区域科学方法和经济政策原理的建立与分析作出了真正的贡献。

正是由于最优化模型发展的贡献,德国区域科学奠基人Funck(1975)称上个世纪70年代的区域科学为“运筹区域科学(OperationalRegionalScience”。

空间计量经济学(SpatialEconometrics)亦可称为区域计量经济学,其基础是一整套用于理论检验和预测应用的区域经济定量方法。

虽然这个术语是1974年由著名区域科学家J.Paelinck率先提出的,但这个学科却渊源于上个世纪50至60年代区域科学奠基人Isard关于地区投入产出模型的研究。

1960年发表的他的著作“MethodsofRegionalAnalysis:

anIntroductiontoRegionalScience”是这个学科1960年代和1970年代早期研究的基础和指南。

Cliff和Ord(1981)对空间自回归模型的开拓性工作,发展出广泛的模型、参数估计和检验技术,使得经济计量学建模中综合空间因素变得更加有效。

正如Anselin和Florax(1995)所指出的,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以来,由于对空间的重新、官方统计部门提供的以区域为统计单元的大型数据库可及性提高,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数据分析软件和高效处理空间观测的计算技术发展,空间计量经济学得以迅速发展,并发展了支撑城市区域政策分析的空间整合模型系统平台,如美国华盛顿大学区域经济学PaulWaddell领导开发的Urbansim等。

(二)描述性分支学科体系

区域经济学关注从邻里、城镇、民族国家到国际区域一体化组织和作为整体的全球的各类空间组织(埃德加M.胡佛;瓦尔特.艾萨德,1975;杨开忠,1991;HooverandGiarratani,1999)。

不同等级的空间组织,既具有共同性,也存在特殊性。

因此,区域经济学可按空间组织等级类型划分不同的分支,即:

以邻里为对象区域的邻里经济学、以城镇为对象区域的城市经济学、以国家为对象的国家区域经济学、以国际区域组织为对象空间的多国区域经济学、以全球为对象的全球区域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是1960年代从一般区域经济学分支出来的一门学问(K•J•巴顿,1984,第3页),是“区域经济学这个更广阔领域的组成部分”(埃德加M.胡佛,第345页)。

有一种观点把区域经济学等同于城市经济学。

O’Sullivan(2000,pp2-3)指出,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区位选择的,之所以不称为区位经济学或空间经济学而称为城市经济学,是因为美国超过四分之三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大多数区位选择及由此而引起的重要问题都发生在城市,区位分析主要涉及城市地区。

这种以美国区位分析主要涉及城市地区为依据,而一般地把城市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等同起来、进而把区域经济学关注的空间限于邻里、城镇,显然是不合适的。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城市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为相互独立的两门经济学分支。

例如,美国著名城市经济学家、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沃纳•赫希(1990,第1页和第8~19页)认为,“城市经济学就是运用经济学原理和经济学分析方法去研究城市问题以及城市地区所特有的经济活动。

”,城市经济学是一门独立于区域经济学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将之视为区域经济学的产物是错误的。

这种观点不符合城市经济学是从区域经济学分支出来的历史事实,也忽视了城市经济学与其他区域经济学分支分析基础的一致性,因而同样是不敢苟同的。

国家区域经济学是区域经济学最重要的分支之一。

很多学者定义的区域经济学实质上就是国家区域经济学。

例如,程必定(1991)、厉以宁(胡代光高鸿业,1996,第679~680页)、陈秀山、张可云(2005)、魏后凯(2006)就是在这种意义上定义区域经济学的,他们认为,区域经济学研究国民经济发展的地域组织规律,研究一国范围内具有全国意义的特定区域的经济发展过程或条件以及各个不同区域之间经济联系及其变动趋势。

正是这个原因,在相当长时期内,在我国经济学分类目录中,区域经济学是作为国民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我们认为,国家区域经济学是十分重要的区域经济学分支,但不应把其等同于区域经济学。

否则,就是以偏概全,不利于区域经济学全面繁荣和发展。

长期以来,区域经济学研究,特别是区域政策一直主要限于一国领土范围内,以致很多区域经济学家都把这门学科理解为研究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空间经济的经济学分支。

然而,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特别是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国际区域组织和全球的空间经济问题日益凸出,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为了适应这种需要,尽管多国区域经济学和全球区域经济学没有被正式提出,但事实上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学的重要领域和方向。

例如,1980年代末以来,保罗.克鲁格曼(2000)就特别强调经济地理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甚至认为国际经济学是“经济地理学”的特例。

另外,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以来,经济学家对邻里效应的兴趣不断复苏(Durlauf,2003),邻里的经济研究随之发展起来。

我国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体制从国家-单位制向国家-社区制的转型,邻里经济研究开始逐步兴起。

目前,虽将之视为区域经济学、特别是城市经济学的一个研究专题,尚未见到邻里经济学(NeighborhoodEconomics)的提出,但随着关注不断增加和研究不断深入,可以预见,作为区域经济学分支之一的邻里经济学将会应运而生。

三、区域经济学研究目标和学派

1.研究目标和途径

区域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都涉及社会如何管理它的稀缺资源空间配置,以致于人们常常将二者混为一谈,甚至认为区域经济学是从经济地理学逐步演化而来的(任保平,2004,第5页;白永秀,2005)。

然而,从最经典意义上讲,二者是两门研究目标和途径不同的学科。

首先,作为一门区域科学,区域经济学研究目标在于使用科学的方法和程序,“提出一些有待验证的假说或理论”(瓦尔特.艾萨德,第2页,1991),确定和揭示空间组织的基本规律――即控制均衡和组织结构,并与效率、平等、社会福利有关的规律;而作为一门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研究目标则在于对空间组织进行类型划分、区域划分和制图,是一门关于空间组织的分类学科。

虽然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计量地理和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使经济地理学的描述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定量化和现代化,但其研究目标的本质规定性并没有改变。

其次,区域经济学重在演绎和建模,强调从一组基本假定开始通过逻辑推理得到空间组织的一般理论。

然而,正如Isard(1956,p.viii)已经认识到的,抽象的理论具有自我循环的倾向,如果没有实践检验的制衡,势必愈来愈远离实际世界。

为了避免这种风险,区域经济学强调建立便于理论检验和应用的模型。

在这里,模型是在有限意义上使用的,它是在其中相关变量及其相互关系详尽说明的理论的形式化表达。

这种形式化表达,在一定技术、特别是在计算机的支持下,可以运行和操作;当有效的资料得到满足时,它就有能力产生出一定的结果,人们通过对照这种结果与在实际世界中观察到的情形,就可以达到对区域经济学理论有效性进行检验的目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

(1)模型化是以理论化为逻辑前提的,没有理论化,任何建立模型的尝试都只能是对数学方法的一种盲目崇尚,不能有真正的模型化;

(2)模型化是理论化的进一步发展,它通过使理论运行化、操作化,达到对其有效性的检验,从而推动理论的健康发展。

因此,理论和模型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向。

经济地理学则重在归纳和综合,强调通过空间组织的独特性和相似性经验事实的归纳和综合得到分类。

2区域经济学学派

虽然区域经济学通过演绎建立理论和模型,但由于师承不而形成有不同的派别。

概括来讲,区域经济学主要有以下不同学派。

地理经济学(GeographicalEconomics)学派:

也称新古典区域经济学派。

新古典经济学是“没有空间的仙境”,地理经济学把空间因素(即空间距离、差异、集聚)纳入新古典经济学模型,强调相互交易产品和劳务的企业和家庭的分散决策与地理空间的关系,其目标用空间坐标重写没有空间的新古典经济理论,使所有需求、供给以及价格变量能够表达为区位的显函数。

自上个世纪50年代正式兴起以来,这个学派的范式经历了从50年代至1980年代中期的由Isard(1956)领导的竞争均衡模型到1980年代末以来由保罗.克鲁格曼,滕田昌久,安东尼.J.维纳布尔斯(2005)领导的垄断竞争模型即新经济地理学的转变。

进入本世纪以来,新经济地理学开始受到我国学者的高度关注(李小建李庆存,1999;张发余,2000;刘安国杨开忠,2001;谢燮,杨开忠,2004;郭利平,沈玉芳,2003;张文忠,2003;何伟,2004;梁琦,2005)。

演化和复杂性学派:

把空间经济作为一个不断演化的复杂系统的研究,采用可计算和模拟的方法对空间经济进行理论化,而不是采用纯数学方法。

与新古典学派不同,演化和复杂性学派在空间上包容了异质空间;在时间上关注动态非均衡演化,更多强调的是远离均衡机制而非均衡解;在微观基础上,强调异质经济人,个体被假定为拥有空间上有限的信息、不均等的资源和知识以及不同的决策战略。

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出现以来,这一学派很快为国内学者所关注(杨开忠,薛领,2002)。

新政治经济学派:

亦称为城市和区域新政治经济学(UrbanandRegionalNewPoliticalEconomy)或空间新政治经济学(NewPoliticalEconomyofSpace),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学与公共选择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经济社会学、国际政治经济学和规制理论结合的产物。

新政治经济学派强调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角度来分析如何管理它的稀缺资源空间配置,强调制度、规制、治理在空间经济中的作用。

目前,在新政治经济学各家学说中,新制度经济学越来越表现出统领之势。

生态经济学学派:

也称城市与区域生态经济学(Urban&RegionalEcologicalEconomics),学术渊源于政治经济学。

与新古典学派把环境视为人类经济的子域不同,生态经济学派把人类经济看作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强调从人类经济与自然生态之间空间的和动态的相互依赖来分析社会如何管理它的稀缺资源空间配置。

自1970年代末开始兴起以来,生态经济学派主要关注与生态系统相关的经济规模和分配,其目标就是把空间经济思维和实践基于物质现实、特别是放在物理学和生物法则之上。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一学派理论和方法在我国可持续发展探讨中得到重要应用和发展(杨开忠,1994;杨开忠、杨咏,2000;廖尚华、胡保清等,2007)。

【参考文献】

[1]埃德加M.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M].王翼龙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0。

[2]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K•J•巴顿.城市经济学理论和政策[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4。

[4]白永秀.区域经济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Z].区域经济论丛

(一),2005。

[5]彼得•尼茨坎普.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第1卷:

区域经济学[M].安虎森等译.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6]保罗.克鲁格曼.地理和贸易[M].张兆杰译.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7]保罗.克鲁格曼滕田昌久安东尼.J.维纳布尔斯.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M].梁琦译.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8]陈栋生.区域经济学[M].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9]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5。

[10]程必定.再论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A].陈栋生.区域经济研究的新起点[C].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1991。

[11]丁四保、王荣成李秀敏刘力赵伟.区域经济学[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2]郭利平,沈玉芳.新经济地理学的进展评价[J].学术研究,2003,(7):

73-76。

[13]哈利•W•理查森.区域经济学概论[M].李俊译.北京:

海潮出版社,1990。

[14]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15]何伟.新经济地理学研究文献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4,(7)。

[16]胡代光、高鸿业.现代西方经济学词典[C].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17]景跃军、王胜今.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中国区域经济实证研究[M].吉林:

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

[18]李京文.走向21世纪的中国区域经济[M].南宁:

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

[19]李小建、李庆存.克鲁格曼的主要经济地理学观点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1999,18

(2)。

[20]梁琦.空间经济学:

过去、现在与未来[J].经济学季刊,2005,Vol.4(4)。

[21]廖尚华、胡保清严志强.区域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分析与应用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4

(1)。

[22]刘安国、杨开忠.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与模型评介[J].经济学动态,2001,(12)。

[23]H.H.涅克拉索夫.区域经济学[M].许维新许晶心译.北京:

东方出版社,1987。

[24]聂振华.区域经济学通论[M]。

[25]任保平.区域经济理论方法与政策[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6]斯蒂格利茨.经济学[M].梁小民黄险峰译.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7]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8]瓦尔特.艾萨德.区域科学导论[M].陈宗兴等译.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9]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30]武有德、潘良玉.区域经济学导论[M].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31]沃纳•赫希.城市经济学[M].刘世庆等译.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32]谢燮、杨开忠.新经济地理学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