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 熟茶知识汇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974202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40.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洱 熟茶知识汇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普洱 熟茶知识汇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普洱 熟茶知识汇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普洱 熟茶知识汇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普洱 熟茶知识汇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洱 熟茶知识汇集.docx

《普洱 熟茶知识汇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洱 熟茶知识汇集.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洱 熟茶知识汇集.docx

普洱熟茶知识汇集

  普洱熟茶知识汇集

大滇说茶1001夜之50熟茶史话

    今天我们开始进入简述跟熟茶有关的事,熟茶史话。

    熟茶这东西,确实让人欢喜让人忧,我确实见过和听过很多不喝熟茶的人,认为熟茶的加工环境脏,发酵的过程不堪入目,其中不乏普洱茶商,声明一下,我是喝熟茶的。

    但话说过来,西方人却是无比推崇喝熟茶,基本上所有关于普洱茶的优点,都是基于熟茶做出的,比如什么减肥降血脂血压,所有的研究都是基于熟茶,所以,我个人倾向于认为熟茶在功能性方面占有优势。

    因为新的生茶确实太寒性了,生茶满足了我们的口腹之欲,却刺激了我们的胃。

不过,人类是这样的种族,即便知道抽烟容易导致癌症,却充满勇气,锲而不舍,那么,普洱生茶的寒性,自然也不在话下了,小意思而已。

    普洱熟茶的起源,太多人认为从1975年开始了,其实不然,我只能说,1975是开始在茶厂大规模发酵茶的开始。

事实上,据史料记载,在40年代就有人开始发酵了,然后,在50年代,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组织了发酵,包括四川等地,也有小叶种茶用来发酵。

我记得以前写过大滇说熟茶的帖子,昆明茶厂派人去广东学发酵,然后把广东地区的温水渥堆方式改成了冷水渥堆,注意,这个是一个本质区别。

    当时去学习的人有吴启英,邹炳良等人,如果说吴还算是去的负责人之一的话,邹等纯粹是去打酱油的了,我写出这句话,有点害怕,特意找到了当时的七人名单:

    人物:

昆明茶厂副厂长安增荣,审检室负责人吴启英、工人李桂英及勐海、下关两茶厂各二人,组成七人小组;

    时间:

1973

    这个是去考察的时间,而在昆明茶厂发酵过程中,主导的技术人员是彭承、谭自立等,这些是我查资料得到的结果。

市场疯传所谓的73厚砖,据我查资料的结果是并无生产过,当时试验成功后,出口是用散茶的形式出口,然后制作了第一个熟茶是7581,即75年采开始制作,何来什么73厚砖?

    所以,普洱熟茶的发明者,实际上不可考。

73年,是从广东引进的年份,然后云南中茶组织了改进的工艺并在昆明茶厂发酵成功,然后推广到勐海茶厂和下关茶厂,这个是比较严谨的说法。

所以,确认大规模发酵从昆明茶厂起源,7581是第一个熟茶紧压茶产品。

    这个就是我们今晚要弄清楚的事,然后,很多人做出推断,7572、7542、7262貌似就变成了75年开始生产、72年开始生产,这样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具体请看大滇关于大益的帖子。

然后扯到更远的年代。

    那么在1972年以前的茶,难道就没有唛号了吗?

现在好多神话7542的人,我问一个简单的问题,7542之前,难道茶厂就没出过一个好茶?

之前那么多茶厂都是吃素的?

那些印级茶,难道不如7542?

印级茶时代,只说明了时代,却很难说出一个代表性的茶。

    大滇说熟茶,首先说明了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即普洱熟茶事实上大规模普及的时代并不遥远,我们还是可以找到当事人来说明,今天春天,大滇在勐海,跟中茶发酵公司的人一起收茶一起上山,其中一老人,自76年起就参与发酵,我找下图片哈,

    最右边的老人家,呵呵,已经退休了的,请回来继续发酵熟茶。

    大家都很坦然认为是从广东学回去的发酵,只不过广东是温水发酵,回到昆明用温水发酵行不通,后来改用冷水发酵。

    中间这个老头,就有70年代的、80年代的广云贡饼,我在中茶的时候,没少蹭他的茶喝,这个成为我在中茶比较快乐的一件事,就是每次都逼他拿茶喝。

这也是目前中茶在勐海发酵的负责人。

    作为云南人,我觉得现在的普洱茶所谓标准有一些问题,现在,广云贡饼居然不能叫做普洱茶了。

之前云南卖散茶给广东茶业进出口公司,然后他们发酵,制作成广云贡饼,不懂,这个为什么不是普洱茶?

另外,很多边境茶,包括老挝,缅甸等地,之前是属于云南省的,那时采的茶做出来就是普洱茶,后来国界划出,就不是普洱茶了,之前普洱茶的传统产区,边境普洱以及广西贵州的部分地区,也是一直有做晒青,突然就变成了不是普洱茶。

刮风寨这边属于云南,做的茶属于普洱茶,从山脊分开,那边属于老挝,那边的茶树也很漂亮,然后就不能算普洱茶?

我不想掺和这些概念,总之,那些规范做茶的,就没人当回事,事实上,很多人喝到的所谓刮风寨茶,就是老挝茶,业内公开的秘密,

    今晚说熟茶,扯远了,回来。

那么,我们说熟茶的起源,大概的情况就是这样。

所谓普洱熟茶是某人发明,还有什么熟茶之父亲,熟茶之母亲,应该是广大无名英雄吧。

什么七三厚砖,文革砖,要小心了,我明天试图给大家一个清单,即在熟茶开始规模化生产后,中茶系统,包括昆明茶厂勐海茶厂下关茶厂到底出了哪些熟茶。

这些,将成为大家鉴别所谓的老茶年份的重要依据,很多没谱的事,不一定非要通过喝茶才知道,不喝也知道是假的。

    正如你说一饼熟茶是60年代的,基本上天上肯定要掉下一个苹果,(牛顿用过的),砸烂你的头。

历史,包装,同样是鉴别茶的年份的重要资料.呵呵,今晚简单说到这里,下一次,我们说说那些1980年之前的熟茶。

    Over!

大滇说茶1001夜之51夜话熟茶一

    

    今天我们继续说熟茶,通常,很多人轻轻一句,熟茶就是渥堆发酵而成,这就带过去了。

然而,无论在网上也好,实践中也好,有价值的关于熟茶的资料不多。

某些论坛的大佬们语言不详,谈熟茶,最后都归结到神奇的技术,但到底怎么个神奇,又说不出个所以然了。

    以大滇的思考方式,凡事总能搞清楚,总得有个交代,如果说容易,你自己买一些便宜茶,自己加水试试,我了解很多茶商这么做了,10公斤、100公斤做了,然而,结果是自己再也不喝熟茶了。

    因为自己经历过那些发酵过程,无一例外跟发霉、发臭、发酸等相关,据此,熟茶的批评者众多,其中不乏有影响力的茶商,骄傲地说,我从不喝熟茶,因为熟茶很脏。

    事实上,我也可以保证说,如果发酵得当,熟茶其实是可以不脏的。

真正大规模发酵熟茶,控制得当,熟茶是安全的。

    超过90%以上的普洱茶商其实并不了解规范的发酵方法,导致了对熟茶的,要么是误解而蔑视,要么是神化,归结为神秘技术,实际上熟茶的发酵一点都不神秘。

通过前辈们的实践,目前已经有规范的发酵方法。

正常发酵下来,固然可能会有偏差,但基本上霉变的可能性不大。

只是在尺度掌握上,有区别,导致口感差别较大。

    有些茶商,崇尚实践至上,根本不去学习和研究前人的经验,听说过一个加水、渥堆,然后就想当然去干了,搞出一堆烂茶,败坏了普洱茶的名声。

    OK。

这就是想当然,我简单提几个问题?

加水,加什么样的水?

多少比例?

多少温度?

如果你不能回答这些问题,你根本不要跟我谈发酵。

如果你能答出这些问题,那么恭喜你,你完蛋了。

你按这个去发酵,铁定死路一条。

    这么说,好像很多人不理解,实际上,熟茶发酵,既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又需要灵活性。

需要根据毛茶的特性来做出一个发酵方案。

    大滇第一定律:

原料+工艺+存储=普洱茶。

在发酵毛茶前,首先就要考虑毛茶的性状,以及你未来想得到的熟茶的特性。

太多人给过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了。

比如,思茅茶发酵出臭味,临沧茶发酵出酸味。

    大滇的思维方式,总是从鲜叶开始来分析,然后结合工艺。

发酵熟茶,大厂或者有经验的人都喜欢用紧条茶,即揉捻较紧的茶。

所以,如果一开始打算用这个茶做发酵,毛茶粗制就要用紧条。

由于某些地区的茶,滋味比较淡,发酵后味道会更淡,因此要拼入其他地区的茶来调整味道。

    

    事实上,目标明确要做一个确定口感的熟茶,那么发酵前很早一段时间就在开始考虑毛料的粗制以及拼配了。

又有人说了,我用纯料来做,何须拼配。

错,纯料也需拼配,这个拼配是基于不同时间同一地区的茶来拼配,以及同一地区,不同茶地茶的拼配,不要因为完全春茶发酵就会好。

不要以为,春茶采摘较嫩,往往导致某些级别高的茶不耐泡。

而很多老发酵师推崇的春尾夏初茶,正是最佳发酵原料。

无论从外形还是口感。

春茶的香气确实是强。

    我们知道,做红茶最佳的原料是夏茶,这也是云南滇红多年来积累的经验。

作为发酵茶,熟茶在这一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熟茶的微妙也在于这一点,这个尺度把握不好,就成为一个借口。

    其实,4月底-5月初这个时候的茶,我记得以前在跟大家翻阅普洱茶历史的时候,要是在清朝时期。

人家这个时候才开始采摘制作普洱茶。

我们现代人,太过浮躁。

西瓜要催熟,连普洱也不放过。

其实,我私下想过,一片茶林,我把头采放到4月底-5月初,也许能够得到滋味更好的普洱茶。

    现在大家那么着急在2月份或者3月份开采,不就是为了一年采多几次,多赚点钱吗?

春茶搞出头采、二采,头春、二春、春尾。

为什么夏茶不这么分,秋茶不这么分?

无非就是想尽量挖掘普洱茶的商机而已。

    实际上4月底-5月初,这个时间较少下雨,反而是清明时节雨纷纷,你调阅西双版纳的气象信息,到底是4月雨多还是5月?

    西双版纳的稳定总人口才70万,其中能够写东西对外宣传的人更加少,当然抵不过外界这么多大师专家。

什么明前茶,这种概念引入普洱茶,完全是放屁加扯淡。

清明前摘的那些大树茶,看了令人伤心,完全是发育不良。

时间上,大多数大树茶,4月10日—4月20日采,都不是问题,也是我认为滋味较充实的时间。

但没办法,有时,3月初就摘了,冬天的叶子,带着一点春天的小芽,祖国的花朵就这么被扼杀了。

我见过5月份才发芽的大树茶,事实上,我今年在4月10日左右在南糯山这么温和的低海拔茶山,发现略微背阴或者森林覆盖率较高的地区,那些茶树还没有发芽的迹象。

在帕沙,左边这片山岭全部发得很茂盛,右边的山岭一棵树都没发芽。

    谈这些,只是为了佐证,某些老茶人说的,4月底—5月初的,这时的茶,他们认为是发酵茶最佳,我认为有一定道理。

熟茶的发酵,从原理上讲,原料肯定是第一位的,也不可以随便就拿一堆原料混混就可以做出好的熟茶。

    OK,今晚我们就简单谈了下关于熟茶毛料的选择。

做紧条茶,然后选择最佳时候的茶来发酵,春尾夏初,我个人认为是比较好的选择,不只是因为价格因素。

我内心的想法,是我认为,这个时候茶的茶多酚含量,应该高过春茶摘嫩芽时。

这需要通过实验验证,但我有这样的推断。

茶多酚含量高,对于熟茶发酵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转化出来的茶更醇,内含物质更丰富。

何以见得?

因为这个时候的茶整体生长周期更长,更苦更涩。

一个大滇的推断而已,有条件的时候,会拿夏茶和春茶去做茶多酚含量的对比。

    感谢大家关注大滇说茶,我们后面会继续。

 大滇说茶1001夜之52夜话熟茶之二

    今天我们主要是谈历史上的普洱熟茶,也就是1980年代前得普洱熟茶,如果你熟悉这些东西,那么市场上很多老茶就不具备存在的基础。

在正文之前,先回答一些茶油的问题:

      XXXX

    回到正题,我们来学习普洱茶的历史,我给大家一些数据,1975年,中茶昆明茶厂大规模发酵熟茶成功,带来的一个结果是晒青毛茶不再调运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广云贡饼的厂家。

    当时生产的品种主要是散茶,我们来看一些名称,75671,78081,79562,79102,76103,这些就是以前出口港台的主流,以散茶形式,类似的品种大约30个,全部是以麻袋为主包装,少量用纸箱包装,出口动辄以10吨计算。

    而紧压茶方面,我们能看见哪几个品种呢?

7452、7572、7663、7581,然后。

,我不知道了,大家可以看到,勐海茶厂2个品种,下关一个,哦,忘了,还有中茶历史上著名的小黄和小黑,即Y562与Y671,这就是国营茶厂在1980年以前的所有产品了。

    那么,民营茶厂呢?

当然还没有诞生,所以,你要找1980年代前的茶,可靠的就这么几个品种。

然后,又有人说了,50年代-70年代的,那个。

,我觉得可以忽略,我有包装纸的样本,也有一饼50年代的茶,但,完全跟大家想的不一样,根本没有中茶字样,那些茶,存在的数量不是我辈可以去想的,然后,我们来详解这些茶。

    我没有写错,不是7542,而是7452,7542,在1980年前没有出现,不要意外,不要吃惊。

作为最早出现的勐海熟茶,7452没有赢得应得得声誉。

料的等级高了很多,但最后的结果是7572大出风头。

这也充分验证了大滇向来坚持的,普洱茶,不是等级越高,口感越好喝。

甜度的增加,近乎等于梗更多,黄片发酵的茶更多。

我也在很多场合说过这样的话,普洱熟茶的等级越低,越容易出陈味,不信,试试大滇08-09年发酵的陈香砖,而普洱茶等级越高,发酵产生的堆味越明显。

7572,后来成为大益销售最大的熟茶正是由此而来。

    同期的销售冠军无疑是7581,从数据来看,7581砖的销售是7572的好几倍,貌似等级越低的茶越好卖。

我个人认为,在当时,香港茶商主导了市场,出于外汇需求,确实,茶的价格超级超级低,而普洱茶长期低档茶的定位,使得当时没有用较好的原料来加工,实际上,很多散茶当时卖得价格比这些紧压茶贵很多,Y562在当时就被称为了高级普洱,也就是5级茶的等级,而Y671则没有带上高级普洱字样,

Y562中茶的历史明星,

著名的小黑和小黄。

    熟茶,全世界喝普洱的人都在狂欢,终于找到了喝普洱的捷径。

熟茶,从药理效果来看,熟茶无疑比生普优越太多,把100克或者更多的茶放到几升或者几十升的容器里泡或者煮的方式,可没有用工夫茶具泡的方式称为主流,这些都是在90年代后期,台湾茶商进入普洱茶领域带来的变化,所以,在大马,在香港,以前普洱的印象就是最便宜的茶,最粗的茶,劳工喝的茶。

    1975年,云南中茶出口香港德信行七子饼10.2吨,金额1.63万美元;

    1974年广交会,12.37吨  2.53万美元;

    1975年,104吨,23.43万美元;

    1985年,顶峰1560吨,294.17万美元;

    要知道,70年代的汇率,美元与人民币是1:

1大致,也就是当时的价格大约是1元多一公斤紧压茶,翻看这些数据的时候,我们看见了普洱茶最原始的状况,既然,当时是这么一个行情,就说明,神话普洱茶的历史根源是不存在的,同期,普洱茶的出口价格远低于红茶出口价格,当然,更别提绿茶。

    从级别也可以看出,7452,Y562,差不多用五级这样的茶,就是当时的高级普洱茶了,如果你看到70年代的宫廷普洱茶,那简直是疯了,我查阅了有关资料,确实没有查到,80年代之前的普洱茶里,有用4级料以上的做的普洱散茶或者紧压茶,很多茶商给我吹嘘得神乎其神的421,然后,我们再从商标的角度来看,那时,只有中茶这个商标在用。

这样,鉴别80年代之前的普洱茶,你就有根据了。

紧压茶就那么几个品种,等级不会高于5级。

    这些条件,基本上你不用喝,就可以秒杀市场上所谓70年代的老茶,干嘛要喝呢?

简单的条件,如果再配上包装纸的鉴别,还有一些小小的诀窍,现在造假者真不容易造出来。

明天我们继续,沿着历史继续去走普洱熟茶之路,大滇说茶,进入80年代。

大滇说茶1001夜之53夜话熟茶三——渥堆中发生了什么?

    今天的内容,渥堆中发生了什么事。

熟茶的渥堆,仿佛是很神秘的一件,但事实上,有通常的规范,今天我们在这里讲的规范,就是大厂发酵中的一些基本操作准则,内容可能枯燥,但是仔细了解会有价值。

可结合大滇之前关于熟茶渥堆的博客去了解。

    渥堆中,发生了什么?

我们来看渥堆的过程,我们用三个参数来监控,一个是温度,一个是含水量,一个是酸碱度,即PH值。

我们以一个渥堆过程中,四次翻堆为例,来说明这样的过程:

    第一个过程,显然是毛茶的起始温度,加了水后温度约在30度左右,跟气温近似,这个以勐海地区的温度作为标准,加上后渥堆大约7天,这个时候翻堆,堆子内部温度可能达到了40度,然后继续发酵,温度达到50多度;第二次翻堆,然后继续发酵,温度达到60多度,然后翻堆,温度降到50多度,继续翻堆,温度轻微下降,直到出堆,温度大约在50度左右,30-40-50-60-50-50,这样的过程,就出堆了,这个是开始渥堆——第一次翻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出堆。

    整个时间耗时约35-42天,如果遇到天气不配合,可能需要50天的发酵时间,还要进行第五次,第六次,甚至第七次翻堆,这个是根据发酵出来的茶临时决定的。

    我们再来看含水量的变化,一般从初制所或者茶农手里出来的茶,必须控制在含水量在13%以下,否则会发霉。

经过一段时间的存放,常来说,毛茶的含水量会降到10%以下,一般是8%-9%,这个是我们起始发酵的水分含量,然后就要加水,这个加水的比例就很复杂了,根据不同的料加不同程度的水,我们说一个大致的标准,含水量接近50%。

    这个状态会持续到发酵的第一次翻堆,发酵中,由于温度的升高,水分是呈下降趋势的,第二次翻堆的时候,水分含量已经降到了30%多,然后第三次就会降到10%多一些,后面略微下降,到出堆的时候,大致也是在10%上下一点。

    水分的消耗就在于渥堆产生的热量带走了大量的化合物,以及新产生了很多物质,从PH值来说,在整个发酵过程中,一直是酸性的,很多书上说茶是碱性食品,跟这里的含义是不一样的,茶是碱性食品,体现在茶汤进入胃里跟胃里的东西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碱性物质,而茶汤本身是酸性的,这个大家可以去测量一下PH值,我在发酵过程中测得PH值的大致变化是:

4.1-3.8-4.2-4.6-5.3-4.5,也就是说毛茶状态是4.1  渥堆结束后是4.5。

    通过这样一个渥堆过程的变化,我们会看到,整个过程发生的不是物理变化,而是化学变化。

很多物质转化成了新物质,这个构成了熟茶的物质基础,导致了熟茶完全不同的味道,大滇有过结论,生茶自然存放永远不能变成熟茶。

    因为,你无法让茶饼经过这样一个温度,湿度以及PH值变化的过程,这里说下翻堆,很显然,翻堆的重要作用在于温度的调节,一个堆子,外面的温度,和里面的温度是明显不一样的,堆子中心,温度很高了。

而外围仍然很低,导致中间的茶已经熟了,外面的茶不熟,多次翻堆,搅拌均匀,使得所有的茶都有机会进入里层,这样就得到了比较均匀的发酵,这个就是发酵大致的过程。

    其中,茶黄素大量转化成了茶红素,在这个过程中,茶多酚降低了很多,使得苦涩味降低了很多,发酵后的茶糖分增加了很多,使得甜度增加,我曾记录了一些资料,发酵后,普洱茶可溶糖达到了20%-30%,这个是日本方面得到的数据,最多的是广西六堡茶,超过40%,而VC的含量达到了16毫克之多(每100克),这个是普洱茶最强的地方,氨基酸含量也是普洱茶遥遥领先,所以,严格来说,发酵后的茶,从化学指标上来看,比未发酵的茶更有营养价值。

    在发酵结束后,产生的香气物质比毛茶增加了25%之多,这个是指各种复杂的香气成分,关于这方面,有数十种之多的物质总和,我就不一一列举,这里要谈的是,乔木老树茶,古树大树茶,在这里占据了优势。

产生的糖类数量较台地茶更多,手里这些资料过于专业,涉及到很多研究机构的报告,这个是我个人喜欢的风格,用数据说话,但限于网上的平台不做详细论述。

    出堆后的茶,是各种有益的霉菌大集合,所以饮用熟茶,可更有效地加强身体的新城代谢,分解脂肪,我们今晚所谈是大致的框架,但实际发酵中,根据原料的等级,发酵的季节,当时的气候,还会有调整,某些发酵水平不高的发酵师,可能会在第二翻的时候补水,我也曾见有人发酵60天而茶还不熟的,因为水得比例不合适,水多了,茶可能会酸,水少了,温度达不到,还有些温度长期达不到,时间发久了,臭了,我曾见过一些可笑的言论,说只要是大叶种晒青茶,就能百分之百发酵成功,这种典型的种族论,完全是想当然,广西的六堡茶,也是可以发酵成功的。

发酵,是一个纯工艺问题,不涉及种族。

    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微生物,确实是会吃点茶,这个已经得到证实,会有普洱茶虫产生。

顺便说下,看见普洱熟茶上面有白色的斑点完全正常,发酵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这种斑点,如果是黄色的,这茶就废了,但白色的,正是渥堆发酵中必然产生的,如果在太阳下晒,很快就会去除的,但,没有晒的必要,这就是各种有益的霉菌,我给一个数据吧,发酵结束后的茶,100克茶,有5.3*10000个霉菌,各种霉菌。

    普洱茶作为发酵茶,本身就是各种微生物一起参与变化的化学过程,迄今没有更精确的发酵方法保证精确发酵,所以,这也导致了普洱熟茶品质的参差不齐,大滇制作熟茶的观点是:

如果不能做出更优秀的,或者有特色的,何必为了做茶而做茶,这就是大滇迄今只有一个满意的熟茶的原因,Over,明天见。

大滇说茶1001夜之54夜话熟茶四

    今晚的内容会很简单,前面也讲过一些,当作补习咯。

    昨天我们谈到了发酵中的一些问题,有一些茶友也提问了,所谓发酵不足以及发酵过度,我说过,发酵最好是一次成功最佳,这个成功,最好是在加水这个环节,一次加足适量的水,然后控制好温度,发酵不足,虽然你经过了4-6次翻堆,仍然容易出现发酸的情况,以及不熟。

然后又有人重新加水发酵,这时会出现的情况就多了,比如叶底会糜烂,茶味单薄,而由于温度过高,没有及时翻堆,则会出现叶底发黑,枯萎碳化,茶汤除了甜并无其他味道。

    呵呵,关于熟茶的发酵,大致就谈到这里。

依据不同的毛茶,再依据不同的气候,加适当的水,进行适度发酵,这个是很灵活的事,千万不要刻舟求剑,教条主义。

    谈到熟茶,我们很难回避开一个问题,即勐海茶厂的熟茶,我已经在多种场合提过,勐海茶厂的熟茶优势,并不是发酵神话造成的,而是规模效应,再加上筛选拼配而成的。

但并不意味着不可逾越的强,勐海茶厂的优势在于有多年积累的熟茶原料以及每年数百个堆子,可选择面大,而弱势在于,发酵茶的原料一般不会用太好的茶来发酵。

    这也给我们留下了一点空间,即我们做勐海茶厂不做的事,用高品质的毛茶来发酵,Yes,如果你还是用跟勐海茶厂一样的毛茶来发酵,你是无法超越他的,因为你无力发那么多的茶,大家看勐海茶厂收料的标准,貌似最高就是收到40元左右一公斤的原料,按我们通常的判断,这些茶是用来压制生饼的,而发酵熟茶的,通常都是20元一公斤左右的或者以下的茶,关于勐海茶厂收茶的价格标准,万能的XX会告诉我们。

    由此,我们的思路必须跳过勐海茶厂的思路去做,用超越40元的茶去发酵,用更高等级的茶去发酵,用大树古树茶去发酵,去寻找那些勐海茶厂没有去探索的空间。

然后,试验得出,明显有特点的茶,获取自己的市场空间。

消费者也多一个选择。

    至于是否真的胜过勐海了勐海茶厂的茶,我们可以做一个试验,你敲碎了两个茶饼让人喝,去评价,哪个茶好,这样的结论会证明很多,我们已经看到,起码澜沧0085是一个好的思路,而且也取得了成功。

    这些年来,我看到过很多小厂依然采用低成本的茶去发酵,然后卖更低的价格去争取客户,最后给消费者的结论是:

小厂毕竟是小厂,发酵的茶比勐海茶厂就是差。

    我认为是必然的结果,因为你不幸,用了跟勐海茶厂一样的策略,一样的原料,但是你没有他几年的存料拼配,以及没有他每年数百个堆子拼配。

    简单来谈大益的几个典型熟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