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文化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971956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元文化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宋元文化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宋元文化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宋元文化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宋元文化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宋元文化史.docx

《宋元文化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元文化史.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宋元文化史.docx

宋元文化史

宋初(太祖和太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直接控制军权:

杯酒释兵权、加强禁军、更戍法(兵不常帅,帅无常师)、设枢密院直接管军(以文驭武)

2、行政权:

中央宰相下设“参知政事”、并设“计相”分其财权。

3、地方权力:

文臣任职,削夺地方官权力。

一地方官只管辖一地;地方无财、军、司等权。

4、控制财权:

设转运使“制其钱谷”。

5、任命制度:

官、职和差遣使,防止对官职位长期霸占和滋长腐败。

6、科举考试:

严格程序、增加名额、提高待遇、倡导

7、管束宗室,防止外戚和宦官专权【陈邦瞻:

宋三百年间,其家法严,故吕武之变不生于肘腋。

宋朝处理宗室问题的原则:

“赋以重禄,别无职业”;“优之以爵禄而不责以事权”

限制宗室参加科举,宗室不得授予地方官,宗室不得统帅军队,宗室不得担任宰相

外戚不得任“文资”,外戚不得任“侍从”,外戚不得任地方官,外戚不得统帅军队

北宋的积弱:

1.中央集权政治2.重文轻武政策

辽与北宋的关系:

979年,高粱河之战

986年,雍熙北征“不敢北向”

1004年,澶渊之盟

1120年,宋、金“海上之盟”

1125年,辽天祚帝被金俘获,辽亡

宋辽关系

979年,高粱河之战(宋太宗亲自率军攻打幽州城,萧太后放权给耶律斜轸与耶律休哥两位名将,宋太宗狼狈地骑驴逃脱)

986年,雍熙北征(宋太宗遣30万大军兵分三路直扑幽云,向辽国南境发起全线进攻。

萧太后[绰]率幼帝御驾亲征,杨业也在陈家谷一战中遇难。

)“不敢北向”

1004年,澶渊之盟(萧太后“亲御戎车,指麾三军”,在澶渊城下摆开阵势。

在宰相寇准力劝之下,真宗勉强亲征,宋军大振,辽军士气受挫。

萧太后审时度势,顺势采取了与宋通好的建议,逼迫宋朝签订了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双方以白河沟边界;沿边维持现状;宋岁输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边关设榷场,开展互市贸易;宋帝尊萧太后为叔母。

双方和平共处120年)

【澶渊之盟,未为失策。

而所可痛者,当国大臣议和之后,武备皆废,以边臣用心者谓之引惹生事,以缙绅虑患者谓之迂阔背时。

大率忌人谈兵,幸时无事,谓虏不敢背约,谓边不必预防,谓世常安,谓兵永息,恬然自处,都不为忧。

——富弼《上河北守御十三策》】

唐宋文化的比较

(一)绘画

唐:

李思训、李道昭父子金碧山水画雍容华贵、绚丽辉煌;吴道子佛像绘画“吴带当风”;韩干画马雄健肥硕——热烈奔放的气质和精神

宋:

文人画北宋中期,苏轼、文同等人极力提倡抒情写意、追求神韵的文人画,他们多以枯木、竹石之类为题材,在作品中注入书法技巧和文学趣味,其艺术实践和美学理论皆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文同的《墨竹图轴》;苏轼的《枯木怪石图卷》

《寒林平野图》(北宋李成)李氏画法,墨润而笔精,烟岚轻动,如对面千里,秀气可掬。

以平远构图法表现清旷幽远的境界是李成画的一大特色。

从《寒林平野图》,可以感受到画中的那份萧瑟和清旷,画面上近景长松亭亭,古柏苍虬,老根蟠卧,远处山峦绵亘,溪流迂回,空气中烟霭迷蒙,一派萧森景象。

画中松树用墨极为清淡,松干枯瘦、多节,作节处不用墨圈,下一大点,整个树身以淡墨通过,树身显得格外中空灵秀挺拔。

正如米芾所说,“乃若天成”。

树冠枝针繁茂,凄然生阴,树梢细枝出笔劲锐,形如蟹爪。

郭若虚说此处用笔“画松叶谓之攒针,笔不染淡,自有荣茂之色”。

从中可看出李成用笔尖俏爽利的特色。

(二)书法

唐:

轻盈华美,潇洒婀娜张旭、怀素狂草奔放不羁;颜真卿正楷笔画端庄肥厚,充满浩然正气

宋:

瘦金体书法枯茎瘦骨,老气横秋。

北宋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更加注重规矩、法度

宋代书法名作:

苏轼为宋四家之一,也是开创宋代新书风的主要倡导者。

他自称: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强调突破前人成法,以书法来表现个人的情感、意趣,因此他的作品极富天真烂漫之趣,尤能体现宋人“尚意”的艺术特色。

苏轼传世名迹之一《黄州寒食诗帖》。

唐宋文化差异原因

•唐人的生活:

自由开放少数民族、汉、南、北各种文化高度融合的时代

•宋人的生活:

严肃、拘谨宋朝的社会背景和理学兴起,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规范

唐宋词的艺术特质

•表达心绪的文学

•王国维《人间词话》: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唐诗反映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宋词则更多地把视角收缩到闺房之内、青楼之上,擅长于抒写细腻深微、委婉含蓄的感情。

【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体;晚节思虑深沉,乃染宋调。

——钱钟书《谈艺录》

世界史家评论:

“宋朝的文化是中国人天才最成熟的表现”,“几乎每一位有教养的中国人,既是一位艺术家,也是一位哲学家”。

宋代艺术不再有磅礴的气势和炽热的情感,也不再有肥满的造型和绚丽的色彩,而转向精灵透彻的心境意趣的表现。

它有中年人的睿智、冷静和洞彻,却没有了少年时代的野性和青年时代的豪迈。

封建社会前期艺术的壮美淡化乃至消失,代之以优美的艺术风格——含蓄、和谐、宁静,甚至是平淡。

这种备受有宋一代文人推崇的平淡绝非贫乏无味,而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是平静而隽永,淡泊而悠远,是更高层次的审美境界。

宋代绘画在确立中国绘画的审美规范,建构中国绘画的独特符号体系,开创和丰富中国绘画的艺术语言等方面的贡献都是前所未有的,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美术史一般将宋代绘画分为4个时期

(1)北宋前期(960一1100年):

这一时期由南唐、后蜀和中原地区遗留下来的画家称雄画坛。

山水画尤其繁荣,代表人物有李成、范宽,其后有燕文贵、许道宁、高克明、翟院深、郭熙、李成宗等。

花鸟方面以赵昌、崔白、易元吉为名家。

(2)宋徽宗时期(1101一1125年):

皇帝、朝廷对书画的提倡,画院的建立,为画家创造了优良的环境。

宋徽宗在位时,画家如云,朝野创作都十分繁荣。

代表人物有李唐、张择端、李公磷、王诜、赵令攘、米芾、王希孟……。

 (3)南宋前期(1127一1194年):

南宋迁都临安后,重建画院。

宋孝宗、宋光宗时期,画院依然兴盛。

这时期的著名画家有李唐、刘松年、赵伯驹、李嵩等人。

 (4)南宋后期(1195一1279年):

当时宋王朝偏安已久,湖山秀丽和相对稳定的社会生活,促进了绘画风格的变化。

南宋后期的巨匠马远、夏圭开一代风气,梁楷开写意人物画之先河,皆成后世楷模。

   

两宋的花鸟画及代表画家与作品【宋代画坛一个很重要的现象是院体画与文人画的峙立】

(1)宋代是花鸟画空前发展的时期。

一方面有画院画家应宫廷堂壁装饰之需而创作的承袭五代“黄家富贵“的花鸟画风;另一方面文人士大夫的水墨花鸟画也形成了独特的体系,与院体花鸟画并存而形成鲜明对比。

(2)院体花鸟画的繁荣,宋朝历代皇帝特别是宋徽宗的大力提倡起了重要的作用,涌现出了一批技巧高超的花鸟画家,赵昌、崔白、易元吉、吴元瑜、马贲、李安忠、林椿、李迪等均在艺术上各有独诣专长。

崔白影响尤大。

1、繁荣阶段

徐熙与黄筌都代表了五代花鸟画的最高成就,具有重要历史地位

黄荃《琵琶山雀图》徐熙《豆花蜻蜓图》

这两派因为生活境遇和性格的不同,在绘画上自然形成了取材、意趣的不同。

徐黄二人的成就不仅标志着花鸟画的技法已趋成熟,促进了宋代花鸟画的空前繁荣,而且对一千多年来众多的花鸟画风格流派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其后的历代花鸟画家,虽在技法上各有创新,但莫不源自“徐”、“黄”二家。

在以后的发展中,这两派交相辉映,形成了中国花鸟画的两大主要体系。

2、鼎盛阶段

崔白,宫廷画家,工花竹翎毛,尤以善画败荷凫雁著名。

画风特点是“体制清淡,作用疏通”,其《双喜图》画深秋寒风中树梢秃落,秋草枯断,好似有萧瑟风声和喜鹊的喳喳声,整个画面有一种不安的气氛。

宋徽宗赵佶是花鸟画集大成者,他设立画院,奖励画艺,优遇画家,甚至开科取士,征集画工。

由此,工笔花鸟画出现从未有过的繁荣,达到盛极一时的黄金时代。

赵佶传世作品很多,如《芙蓉锦鸡图》为双钩重彩画风,画面上景物布局宾主分明,疏密有致,造型精致,设色浓丽,晕染细腻,生动传神。

【宋元山水意境】宋元山水画的特点及形成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北宋山水画气势宏伟,体现了国家统一之后的开阔心态,而南宋偏安,文人山水画的对象变为江南风光,墨色恬淡;元代南方士人的郁闷心情更通过山水画作抒发出来。

北宋的山水画

李成:

善画寒林平远,史评:

“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端颖脱,墨法精微”。

范宽:

名中立,字中正,华原(今陕西耀县)人,生卒不详。

活动于北宋早期,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一1032年)尚在。

生性宽厚、豁达大度,故有范“宽”之称。

他画山水初学荆浩、关仝,受李成影响更大。

遗存到今天的代表作有《雪景寒林图》、《溪山行旅图》。

史评:

“峰峦浑厚,势状雄强,抢笔俱均,人屋皆质”。

郭熙:

字淳夫,河阳(今河南温县)人,宋神宗时画院山水画家。

郭熙在山水画实践和理论上都有很大的贡献。

他的山水画理论,经其子郭思整理成《林泉高致集》。

传世作品还有《窠石平远图》、《幽谷图》等。

《林泉高致集》:

三远论;“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王希孟:

宋徽宗时画院学生,后入宫廷文书库。

宋徽宗曾亲自授其画艺。

年方18岁时,王希孟仅用不到半年的时间创作了横1188厘米,高51.3厘米的青绿山水画巨制《千里江山图》。

此图献给宋徽宗后不久,王希孟即去世,时年仅20岁。

南宋山水画

   南宋山水画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产生了开创南宋山水画刚健峻锐,水墨苍劲新风格的南宋四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其影响直至明清不衰。

 李唐(约1066一1150年左右):

字唏古,河阳(今河南温县)人。

48岁应宋徽宗翰林图画院考试,以“竹锁桥边卖酒家”列为首选,遂为画院画家。

《万壑松风图》是代表李唐风格的作品。

 刘松年: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其代表作《四景山水图》长卷,在技法上变李唐的斧劈皴为小笔触的“刮铁皴”。

 南宋院体山水画

南宋院体山水画:

马远、夏圭是南宋院体山水画的典范画家,以斧劈皴写边角之景的艺术特色在他们的作品中得到尤为充分的体现。

马远的《梅石溪凫图》;夏圭的《雪堂客话图》。

《寒江独钓图》

两宋的人物画及代表画家与作品

   宋代人物画的表现题材范围比起唐代、五代的绘画则有明显的变化和拓展,平民市井乡村生活,各种社会风俗活动,以及边区少数民族生活,都成了画家们精心构思和表现的内容。

描写民俗和城乡风物的风俗画,始于五代,到了宋代前期,由于社会的安定和城市工商业的繁荣,市民生活安乐而丰富多彩,于是把风俗画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历史故事画的创作,则是画家通过对前代故事的描绘,以古喻今,表达作者对当时一些社会重大问题的态度和看法。

在绘画语言和表现形式上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由绚烂的工笔重彩向线描和水墨写意演化。

刘松年《中兴四将图》

五代两宋是中国人物画深入发展的时期。

随着宫廷画院的兴办,工笔重着色人物画更趋精美,又随着文人画的兴起,民间稿本被李公麟提高为一种被称为白描的绘画样式。

宋代城乡经济的发展,宋与金的斗争,社会风俗画和具有现实意义的历史故事画亦蓬勃发展。

作品在体现对象的社会属性上,在表达人物内心的复杂性上,在宏伟的构图能力上,都有飞速进步。

张择端的杰作《清明上河图》便产生于这一时期。

元代美术

元代美术最显著的特征是文人士大夫绘画成为整个绘画活动的中心与重心,成为画坛主流,绘画在真正意义上第一次成为“为主体情趣服务的工具”。

同时诗、书、画进一步渗透结合,在绘画中重视主观意趣和笔墨风格的表现,绘画自身的审美趣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并且自身的形式意义得以彰显。

元代水墨山水和花鸟竹石的兴盛,把文人绘画推向新的高潮。

“元四家”的绘画艺术

元四家:

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是元代最具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世称元四家。

四人绘画具有中国文人画的共同特点:

强调绘画的文学趣味,突出强调笔墨,以书入画,画上题字作诗;又各具特色:

黄画空灵潇洒、王画苍茫浑厚、倪画简淡疏荒、吴画沉郁湿润。

黄公望的山水画艺术大致有两种风格类型:

一种为浅绛,山头多岩石,点线兼并,笔势雄伟而潇洒。

《富春山居图》是代表,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

被誉为浙博“镇馆之宝”的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其实只是它的前半卷,后半卷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元至正七年(公元1348年),黄公望开始创作这卷山水画名作,历时多年方始告竣。

它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

第二种风格是作水墨,皴纹极少,笔意简远。

《九峰雪霁图》是代表。

宋元瓷器

两宋时期,中国瓷业臻于空前繁荣。

制瓷工艺在前代基础上有长足发展,技术手段更为丰富而精湛。

官窑与民窑、南方与北方,皆在互相影响和促进的基础上,发展至极为成熟的阶段。

不同的瓷窑体系,既各具风格特色,又互相仿效与融合,形成名窑并列,百花争艳的新局面。

宋代名窑瓷器定、汝、官、哥、钧

宋代先后在开封和杭州建立官窑,其釉色多为月白、粉青、灰青等,器表多有大小开片,器底无釉,露出赭黑色胎,称为“紫口铁足”,器型规范,有洗、盘、碗、碟等日用瓷及贯耳瓶、海棠瓶、双耳炉等陈设瓷。

哥窑窑址尚未确定,目前仅见传世品,其瓷釉多灰青、米黄等色,釉面光泽柔和,最大特色为釉面开片,大小纹片结合,匀整清晰。

纹片经人工染色,大的呈黑或深褐色,小的呈黄褐色,世称“金丝铁线”。

左上图为官窑花瓣式洗;右上图为哥窑海棠式洗。

一、宋瓷概况

1、宋代被称作“瓷的时代”,是陶瓷发展的鼎盛时期。

2、宋代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南北方都有许多名窑。

3、釉色增多,装饰方法丰富多彩。

4、陶瓷制作的许多生活用品,代替了金属、漆器。

5、定、汝、官、哥、钧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

二、宋瓷兴盛的原因

1、饮茶之风盛行。

2、铜的缺乏,以瓷代替各种铜制器皿。

3、海上外销的兴起,特别是南宋之后,海上形成一条“陶瓷之路”。

【经济的发展,文人的参与,程朱理学的流行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比较完美的范式和境界出现在宋代,并集中地表现在陶瓷上。

发达的手工业和尚文重理的文化氛围,为保持造物与主体审美理想的和谐统一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从而形成一代沉静典雅、平淡含蓄、心物化一的美学风范。

三、宋瓷的特点:

1、突破了唐朝“南青北白”的局面,呈现出天下名窑遍布的盛况。

2、品类繁多,器型多样。

最受欢迎并极具特色的有“梅瓶”、“玉壶春”等。

3、釉色优美,典雅含蓄,高贵朴实,有类玉的效果,以单色瓷为主流,体现了儒文化所提倡的简洁素雅之美,有明显的民族精神的体现。

4、装饰方法有印花、画花、刻花、剔花、贴花、镂花等,图案以花鸟虫鱼等为主,造型,色彩,纹样追求完整、意境、气韵。

元代烧制出典型的元青花和釉里红及枢府瓷等,尤其是元青花烧制成功,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元代青花瓷器,被称为“白地蓝花瓷”。

其制作方法是将钴矿研磨成极细的粉末,再加水调成墨汁状,用它在干燥的胎表面上绘制所需要的纹饰,然后施以长石为原料的矿物釉,在1250-1400℃高温下烧成。

当釉开始熔融后,火焰呈还原性,烧到最后阶段要成为中性或略带氧化性,此时釉料形成具有光泽的无色透明釉层,覆于蓝色纹饰之上,显得庄重、美丽、朴素、典雅。

元代烧成的青花和釉里红,是景德镇工艺的新成就。

宋代文学

特点:

1)主题:

政治关怀、道德意识以及民族意识和悲凉情绪。

2)审美情趣的转变:

以俗为雅,追求平淡。

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

--梅尧臣平淡而山高水深。

--黄庭坚

3)讲求理趣的意境,好发议论。

4)讲究格律技巧和用典。

题材:

世俗化、政治民生、忧患意识、爱国情怀等为多。

文体功能:

文实用、诗言志、词娱情。

各体文学的发展地位:

(一)词的发展:

鼎盛

(二)文的发展:

六大家、理学家古文

(三)诗歌的发展:

别有特点

(四)小说的发展:

话本

(五)戏曲的发展:

杂剧、南戏

宋代文学在词、散文、诗歌与小说、戏曲等各方面都有发展和创造;它在我国文学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词:

1、词的出现:

隋唐

2、词的特点:

(1)在形式上具有音乐上的标志

(2)在体制上长短大小各不相同

(3)在格律上某些方面比诗自由些,某些方面又比诗要求更严

3、词的发展进程:

民间-豪门宫廷-文人的创作

文:

散文:

杨亿、刘筠-骈俪;柳开、石介-恢复韩柳传统;欧、苏诸家的努力,发展到高潮。

古文:

道学特盛,张载、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为文从容平易,专发挥性理、表彰经义;语录体,比较通俗,但缺乏文采

诗:

1)思想内容广阔:

与政治生活联系紧密,具有五大特征——议政、爱国、民生、社会画面、品评艺术

2)艺术形式独特:

议论化,才学化,散文化;重手法的翻新与改造

【原因探究(钱、闲、敢说、能说)

1、知识分子自身素质

知识分子科举出身,集学者、文人、官僚为一身。

出入儒佛,亦官亦文,深于学问,涉身世事,使宋代文人的生命范式趋于冷静、哲理和务实,他们的人生态度倾向于理智、平和、稳健和淡薄(放得开则能淡泊,参得透则能自由)。

沉湎于理性生活的結果,培养出了崇尚自然、平淡、老境的审美情趣。

其具體表現就是在文章內容上谈理的作品多,其手法上常表現為長篇大论、在詩中则表現為“理趣”。

2、有品节又有涵养的精神

这使他们对物对己的心态更为圆融、宽容。

表现在审美活动则雅与俗、刚与柔兼收并容,甚至以丑为美。

如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就表现出对世间生命循环的哲性思考。

又如梅尧臣《东溪》“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范仲淹《御街行》“纷纷坠叶飘香砌。

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

儒释道三家思想有机结合,既怀持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又追求个性的自由超迈。

  儒家:

积极入世,建功立业;

  道家:

清静自然,逍遥无为;

  佛教:

众生皆苦,世事无常,随缘任运,和光同尘。

戒贪、嗔、痴。

  李白: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范仲淹: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与唐人相比,宋人更加理智、冷静和脚踏实地,超越了青春的躁动,而臻于成熟之境

审美情趣转变:

以俗为雅。

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黄庭坚:

“若以法眼观,无俗不真。

题材:

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

躬耕、狩猎、烹茶、饮酒、习字、游览……

   “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苏轼《猪肉颂》)

语言:

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俚语,“恁”、“怎”、“争”、“看承”、“都来”、“抵死”、“次第”等。

宋诗

唐诗与宋诗异同:

1)题材不同:

宋诗通俗化,描写平凡、琐细日常生活。

2)语言不同:

宋诗采用俗字俚语。

3)表现手法不同:

宋诗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4)美学风格不同:

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

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5)宋诗在思想内容上有别于唐诗:

在宋诗中反映民生疾苦和揭露统治阶级不恤民瘼(人民的痛苦)的作品为数很多,而忧国伤时、力主抗敌御侮、心系失地的优秀诗篇,则成为南宋诗坛的主流。

6)宋诗在艺术特色上有别与唐诗:

在艺术旨趣上,宋诗主要向思理、显露、精细方面发展,散文化、议论化、使事用典等特征明显。

呈现出“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特点。

7)宋诗显露,唐诗含蓄;宋诗以议理见长,唐诗以神韵取胜。

宋诗发展脉络:

北宋初期:

模仿唐诗

北宋中期:

别开生面

北宋中后期:

宋诗极盛

南宋时期:

中兴四诗人

宋诗尾声:

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

宋诗艺术特征的成因:

1)唐诗给宋人的沉重心理压力

2)宋人读书条件好,重视学问

3)理学、心学流行

4)宋人生活的精细化

宋诗的影响:

1)创立了与唐诗相对的诗歌典范。

2)历史上围绕宋诗的争论。

宋诗对后代,特别是清代很有影响。

清代前期的翁方纲、蒋世铨等推崇宋诗,查慎行、袁枚、赵翼等都受到苏轼的影响;晚清“同光体”的盛行,更标志着宋诗的“中兴”。

在中国诗歌史上,宋诗居于仅次于唐诗的重要地位。

江西诗派:

1、两宋之交最为流行、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由南宋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

师法江西黄庭坚,故称江西诗派。

2、方回《瀛奎律髓》中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

(杜甫—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3、此派诗人主张以杜甫为宗,但过分强调形式技巧、讲究章法,喜用拗律、险韵。

一祖三宗一祖:

杜甫三宗:

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南宋中期诗人

•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家):

指的是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

这四大家早期曾受江西诗派影响,但除尤袤外,其他三人均能跳出江西诗派的樊篱,自创面目。

谈宋诗主要特点

其它两个前所未有的特点

此外﹐两宋诗坛还有两个前所未有的特点﹐一是诗歌派别的出现和形成风气﹐一是“诗话”作为一种诗歌批评方式的产生和流行。

宋诗多流派﹐当与佛教宗派思想的刺激以及政治上党争纷繁的原因有关。

如北宋末吕本中(1084~1145)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列黄庭坚以下二十五人﹐後又有所谓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之说﹐一如禅宗之“法嗣”传衣。

列名之人均以名节自励﹐气味相投。

至於文学观方面的不同﹐因而造成诗家的门户之见﹐壁垒森严﹐则与“诗话”的党同伐异有著互为因果的内在联系。

诗歌这一文学体裁在唐代是发展到了顶峰,紧承唐代的宋代诗歌只有走出唐诗的藩篱,另辟蹊径才能得到发展。

在宋朝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在宋代诗人不懈的探索当中,与唐诗大异其趣的宋诗最终形成。

与唐诗相比宋诗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诗歌的体裁和语言趋于通俗化

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较唐人有了很大的转变。

宋代文人在当时三教合一的思潮下,尤其是禅宗这一世俗化的佛教宗派的影响,加之宋儒弘扬了韩愈吧儒家思想与日用人伦相结合的传统,更加重视内心道德修养。

所以,宋人的审美态度也世俗化了。

他们认为,审美活动之中的雅俗之辩,关键在于主题是否具有高雅的品质和情趣,而不在于审美客体是高雅还是凡俗之物。

以上两点原因成就了宋诗在题材上的开拓。

宋诗在题材上较成功的开拓,是向日常生活倾斜。

琐事细物,都被宋人写入了诗中。

比如苏轼曾咏水车、秧马等农具,黄庭坚多咏茶之诗。

送别诗、山水诗在宋代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色。

宋人的送别诗写私人交情和自身感受,宋人的山水诗多写游人熙攘的金山、西湖。

宋诗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的是普通人。

诗歌的语言也开始采用俗字俚语。

2、诗歌中鲜明的忧患意识和爱国主题

从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对辽的高粱河之役开始,直到北宋王朝覆灭,在对辽、西夏和女真的历次战役中,宋朝几乎没有一次不是以丧师失地节结束的。

这就使北宋比之我国历史上的其他统一王朝表现得特别软弱。

在辽、西夏和女真的军事威胁下,北宋王朝就只有求和、送礼,甚至撤防、割地、面对这样严重的国家形势,以国家天下为己任,国家主人翁意识十分强烈的宋代士大夫们忧心忡忡。

爱国主题在宋代文学作品中层出不穷,它是深沉的忧患意识的体现,是宋朝历史环境的产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