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知识点大汇编湘教版通用.docx
《初中地理知识点大汇编湘教版通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地理知识点大汇编湘教版通用.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地理知识点大汇编湘教版通用
经线
纬线
定义
在地球仪表面,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叫经线
在地球仪上,赤道和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纬线
长度
所有的经线长度相等
从赤道向两极越来越小,直至成点
形状
半圆
圆,除极点外
度数
从本初子午线0°到180°E(W)
从赤道(0°)到90°N(S)
方向
指示南北方向
指示东西方向
变化
从西向东增大为东经;从东向西增大为西经。
从南向北增大为北纬;从北向南增大为南纬。
特殊线
本初子午线(0º);180º(日界线);20ºW和160ºE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赤道(0º);南、北回归线(23.5ºS、N);南、北极圈(66.5ºS、N)
初中地理知识点大汇编(湘教版通用)
第一部分地球与地图(七年级上册)
1、地球的运动
①自转: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自转。
②地球的自转周期:
地球的自转一周为一天,就是24小时。
③地球自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
④自转产生的地球现象
a.昼夜交替现象
b.地方时:
国际上规定,每隔经度15º,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
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相差N个时区,则相差N小时,按照“东加西减”的方法。
注:
北京时间就是中国首都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º经线上的地方时。
①地球的公转的定义:
地球绕太阳的旋转就是公转,公转一周(即周期)为一年。
②地球公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
注:
公转轨道面与地轴总是保持66º34′的夹角。
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③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球现象:
一年四季的变化。
注:
(a)任何一天,赤道地区均昼夜平分。
(b)任何地点,春秋二分均昼夜平分。
(c)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的夏半年,3月21日至9月23日),越向北方向昼越长;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的冬半年,9月23日至次年3月21日),越向南方向昼越长。
(D)凡太阳直射的地区都昼长夜短(除赤道外)。
热带
有太阳光直射现象,终年炎热
南、北温带
既没有太阳直射现象,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比较明显。
南、北寒带
有极昼、极夜现象,终年寒冷。
(a)地球五带的划分依据:
主要是根据有无太阳直射现象,或者是有无极昼、极夜现象来划分的。
(b)根据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把地球划分为五带:
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2、几个重要的分界
南寒带
赤道
(0°)
几条重要的纬线
90ºS
西半球
南半球
低、中、高纬南、北半球东、西半球
时间:
以经过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0°经线的地方为标准时间,往东往西各取7°30’(共15°,一个时区)划为中时区(又称零时区)。
在格林尼治所在的中时区分别向东向西,每隔经度15划一个时区,东、西各划出12个时区,全球共24个时区。
点钟:
每隔一个时区,时间相差1小时,东边时间早于西边的时间。
(即东加西减)
日期:
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要减去一天。
(反之加一天)
三、地图
1、地图上的三要素包括:
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A:
方向:
(地平面上有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共八个方向)
判断:
(其他方式:
以指南针、北极星、手表定方向)
方 向
有指向标
指向标箭头的指向一般为北向
无指向标
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经纬网
纬线代表东西方向,经线代表南北方向
B:
比例尺:
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分子相同情况下,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表示方式:
a、数字式 如1:
100000或1/100000
b、文字式 如“图上1厘米等于实地距离1千米”
c、线段式 0 1234千米
比 例 尺
范围、内容
分子相同情况下,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同一图幅,所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
分子相同情况下,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同一图幅,所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
(在地图上量算距离时,比例尺较大的地图比比例尺较小的要精确些)
C:
图例和注记:
地图上的出主意有,如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的名称,以及山高、海深的数字等,叫做注记。
(记住地图上常见的图例)
2、地形图
海拔(绝对高度):
地球表面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
地球表面某一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等高线:
在地图上海拔高度相同点的连线。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表示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较缓。
由等高线的特点判断地形:
山顶:
等高线中间高,四周低。
山脊:
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山谷:
等高线向高处凸出。
山谷发育成河流
鞍部:
两侧的等高线比较高。
陡崖:
多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一、世界地形
1、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
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类型。
第二部分世界地理
(一)七年级上册
二、海洋与陆地
1、世界海陆比例:
海洋占71%,陆地占29%。
2、1.集中东半球:
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
2.集中西半球:
北美洲,南美洲。
3.完全南半球:
:
南极洲。
4.完全北半球:
北美洲,欧洲。
5.赤道穿过的大洲:
南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
3、各大洲的分界线
①亚洲和欧洲:
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和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
②亚洲和非洲:
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
③南美洲和北美洲:
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④亚洲和北美洲:
白令海峡(沟通太平洋和北冰洋)(其他几个海峡或运河也要注意)
①面积最大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亚洲和太平洋;
②面积最小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大洋洲和北冰洋;
③跨经度最多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南极洲和北冰洋;
④最长的山脉是安第斯山脉;
⑤面积最大的平原和高原分别是亚马孙平原和巴西高原;
⑥最高的高原和山脉分别是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
⑧面积最大的盆地是刚果盆地;⑨世界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⑩陆地最低点是死海。
三、海陆变迁
1、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的,它们是由于各大板块的相互运动(水平运动:
相离或相碰挤压;垂直方向的运动:
上升或下降)造成的。
大家可以分析:
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现大量古老海生物化石;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消亡; 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将形成海洋等。
2、板块边缘地带地质结构不牢固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喷发。
(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以及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是世界上地震和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地带)。
3、六大板块:
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思考:
若发生地震,如何逃生,哪种做法是正确的)
五、世界气候
1、天气与气候
(1)比较
项目
定 义
不 同 点
常 用 词
天气
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的大气层在短时段内的具体状态
短时间、时刻变化着
特点:
多变
晴、雨、气温高、风力大
气候
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长时间,一般变化不大
特点:
相对的稳定性
西北地区气候干燥、昼夜气温变化剧烈
(2)卫星云图
白色代表云雨区(白色越白,降水机率、强度越大);绿色代表陆地;蓝色代表海洋(或河流)。
(3)、天气符号
请记住“主要天气符号”,注意区分不同天气现象的表示符号,及对应的合适活动。
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2、气温与降水分布
(1)、气温和降水是两大气候要素。
(2)、气温:
指空气的温度,常用摄氏度(℃)表示。
(测量仪器:
温度计)
①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一年当中,在北半球,最热月出现在7月,最冷月出现在1月;南半球相反。
(3)、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a、从低纬(赤道)地区向高纬度(两极)地区,气温逐渐降低
b、同纬度地区,海陆气温不一。
(纬度相同地区,夏季:
陆地上空气温相对较高,海洋上空气温相对较低;冬季相反)
c、同纬度,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一般而言,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6℃)
非洲是最炎热的大陆,南极洲是最寒冷的大陆。
(除南极洲以外,亚洲是最冷的大陆)
3、主要降水条件与类型
(1)基本条件:
a、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b、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C、凝结核
(2)类型:
a、对流雨;b、地形雨(迎风坡的降水相对多);c、锋面雨;(测量仪器:
雨量器)
(3)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规律:
A、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B、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C、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4、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请大家看教材“活动”部分内容)
在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中,注意气温与降水的表示方法差异(各月平均气温用曲线表示,各月平均降水用柱状图表示,不要混淆)
(1)纬度位置:
不同纬度地带,接受太阳热量的多少不同,不同纬度的气温和降水产生差异。
①气温情况:
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2)海陆因素:
海陆热力性质有差异,陆地吸热快,放热也快;海洋吸热慢,放热也慢。
①同纬度地带(气温情况):
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②同纬度地带(降水情况):
近海地带受海洋湿润影响,降水多,远离海洋的陆地,降水少。
③近海受不到海风吹拂的地区,降水也少。
(3)地形因素:
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是每升高100米,降低0.6℃。
①同纬度地带(气温情况):
高山、高原的气温较低,平原的气温较高。
②同纬度地带(降水情况):
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影响热带和寒带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纬度差异;影响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东西向气候的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离海远近的差异。
第二部分世界地理
(二)七年级下册
一、亚洲
1、海陆相对位置与面积: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本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2、亚洲地形三大特征:
A、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山地和高原约占总面积3/4,除南极洲以外海拔最高的大洲);
B、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世界陆地表面最低处――死海湖面);
C、地势中部高,四周低(中部为青藏高原,四周是丘陵和平原)。
[亚洲大陆东侧(日本群岛)和东南侧(马来群岛)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典型的弧形排列的群岛,为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组成部分]。
3、气候特征:
A、气候复杂多样(地跨寒、温、热三带,且地形复杂多样);B、大陆性特征显著(地域辽阔,南北的温差极大,沿海和内地的干湿差异悬殊大);C、季风气候显著(地处世界最大的大陆与濒临世界最大的海洋,海陆差异显著)。
季风
发源地
风向
性质
对气候的影响
夏季风
印度洋、太平洋
偏南风:
西南风、东南风
热、湿
给亚洲东部和南部带来丰沛的水汽和大量降水
冬季风
西伯利亚、蒙古一带
偏北风:
东北风、西北风
冷、干
气温降低,降水不少
4、 亚洲河流分布特点:
A、大河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顺势呈辐射状向四周奔流入海;B、内流区面积广大
亚洲主要河流:
A、外流河有长江(长度和流量都居亚洲首位,世界第三)、黄河、湄公河(我国境内称为澜沧江,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一条国际河)、印度河、恒河等。
B、内流河 锡尔河 阿姆河(两河最终注入于咸海)
几个独具特色湖泊:
贝加尔湖(世界上最深)、里海(世界最大)、死海(湖面海拔最低)
南美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及自然地理基本特征(地形、气候、水系)。
中国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1、位置:
半球位置
海陆位置
经纬位置
特点
东半球
北半球
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海陆兼备
我国领土的四端:
最北端
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
最东端
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
最南端
曾母暗沙
最西端
新疆帕米尔高原
我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位居世界第三位。
我国领土大部分在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各地时间采用“北京时间”(东8区的区时)
领海:
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南海里有:
南沙群岛、中沙群岛、西沙群岛,简称三沙。
我国濒临的海洋(自北向南):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我国的内海:
渤海和琼州海峡
岛屿:
我国最大岛是台湾岛、海南岛第二
2、行政区划
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基本上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县级市)、镇(乡)
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参照课本)
简称“三字经”:
京津沪,黑吉辽,内蒙古,晋陕甘,青新宁,冀鲁豫,苏浙皖,湘鄂赣,川黔滇,桂粤闽,藏琼台,渝澳港(掌握部分省区的形状及以河流和历史为简称的省区)
3、人口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总人口为13亿多,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1%
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
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人口国策:
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分布:
以黑龙江省的黑河市至云南省的腾冲县一线为界,东多西少,东部人口稠密西部人口稀疏。
4、民族
(1)我国共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分布最广的是回族,云南省的少数民族数量最多。
(2)民族分布:
汉族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西南等边疆地区。
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散居,小聚居。
1去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一、中国地形
地势特征:
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界 山
主要地形
第一级阶梯
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高原为主
第二级阶梯
高原和盆地
第三级阶梯
平原和丘陵
主要山脉
(1)东西走向:
天山—阴山—燕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2)东北—西南走向: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3)南北走向:
贺兰山,横断山。
(4)西北—东南走向:
阿尔泰山,祁连山。
(5)弧形山脉:
喜马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
主要地形区
名称
分布
特点
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
位于我国的西南部
雪山连绵,冰川广布(高、寒)
内蒙古高原
位于我国北部,大兴安岭以西,向西延伸到祁连山麓
地面坦荡、一望无际(平、绿)
黄土高原
西起祁连山脉东端、东到太行山麓,北邻内蒙古高原,以古长城为界,南到秦岭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高、黄)
云贵高原
主要包括云南省东部和贵州省大部
峰岭众多、地面崎岖(崎岖)
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最大)
准噶尔盆地(最北)
位于我国西北部内陆的新疆境内
内陆盆地,内部比较平坦,多沙漠、戈壁
柴达木盆地(最高)
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青海省境内
内陆高原盆地,多沙漠戈壁
四川盆地(最富)
位于我国四川省和重庆市境内
内部低山丘陵起伏,成都平原较为平坦
三大平原
东北平原(最大)
西、北、东三面分别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所环绕,南临渤海
地势坦荡、沃野千里
华北平原(最整)
位于燕山以南,淮河以北,太行山以东,濒临渤海和黄海
地势平坦、一望无际
长江中下游平原(最低)
西起巫山,东抵海滨
河渠如网,“鱼米之乡”
主要丘陵
辽东丘陵
辽宁省
山东丘陵
山东省
东南丘陵
南方
二、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1、气温:
(1)分布特点:
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主要影响因素:
纬度位置、冬季风。
(2)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气温最低的地方是青藏高原;
冬季气温最高的地方是南海诸岛,气温最低的地方是漠河。
(3)温度带(自南向北):
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2、降水
(1)分布:
(空间上)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时间上)降水集中在夏秋两季,年际变化大(南小北大)
(2)干湿地区:
由东南沿海向内陆变化,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3、几条特殊的线:
A、1月份0℃等温线――秦岭---淮河;
B、400mm、800mm等降水量线
C、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4、我国气候特征:
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复杂多样
气候类型:
南方地区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北方的区温带季风气候,西北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地区高山高原气候
夏季风盛行来自太平洋的东南风,冬季盛行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的东北风。
夏季风的进退:
推进迟缓,徘徊在南方——“南涝北旱”;
推进迅速,在北方滞留时间长——“北涝南旱”
三、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1、外流河:
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珠江、辽河、黑龙江、淮河等。
内流河:
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湖泊:
洞庭湖、鄱阳湖、太湖、青海湖等。
2、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流经11个省,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丰富、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我国的第一大河。
3、长江干流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其中自源头至宜宾是长江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段(沱沱河、通天河、金沙江)。
4、长江洪水对中下游平原地区危害最为严重(“九曲回肠”——荆江河段),因此,防洪成为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而另一方面,由于其横贯东西,江阔水深,终年不冻,宜宾以下四季通航,在工农业生产、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被称为“黄金水道”。
5、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地点:
湖北宜昌和江西湖口。
水电:
长江三峡工程和葛洲坝。
长江主要支流:
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汉江和赣江
6、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流经9个省区,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是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7、黄河的综合治理:
一方面在上、中游,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区,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控制水土流失,减少泥沙下泄(退牧还草、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另一方面在下游(地上河)修堤筑坝,加固黄河大堤。
8、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地点:
内蒙古河口和河南旧孟津
水电:
小浪底、龙羊峡黄河主要支流:
湟水、汾河、渭河
黄河有结冰期而长江没有,黄河含沙量大长江小,黄河汛期比长江短和比长江来得晚,黄河长江大致都是至西向东流,黄河注入黄海,长江注入东海。
一、秦岭——淮河线
1、1月份0℃等温线和800mm年等降水量线
2、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
秦岭—淮河线以北
秦岭—淮河线以南
1月平均气温
<0℃
>0℃
河流结冰状况
结冰
不结冰
年降水量
<800mm
>800mm
植被类型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耕地类型
以旱地为主
以水田为主
主要粮食作物
小麦、玉米
水稻
作物熟制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一年两熟到三熟
主要经济林木
苹果、柿、枣
柑橘、茶叶、油桐
主要运输方式
公路、铁路
公路、铁路、水运
3、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基本上以秦岭——淮河一线、400mm年等降水量线和青藏高原边缘线等三条地理界线相结合,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二、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1、比较
耕地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主要水果
主要能源
主要地形
气候
生态问题
南方地区
水田
水稻
油菜
甘蔗
柑橘
水能
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云贵高原、四川盆地、东南丘陵
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特征: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
洪涝灾害和水环境的污染
北方地区
旱地
小麦
玉米
高粱
花生
甜菜
苹果
煤
石油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辽东丘陵、山东丘陵
温带季风气候
特征: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B、华北平原:
旱、涝、碱和风沙的威胁
C、黄土高原:
水土流失
3、南方地区有我国“鱼米之乡”的美称。
(淡水鱼产量居全国之首)
4、四川盆地土壤以紫色土为主,有“紫色盆地”之称,其中的成都平原素有“天府之国”之称。
2、5、东北平原——“黑土地”,长城以北为春小麦,长城以南为冬小麦
第三部分中国地理
(二)八年级下册
一、“祖国心脏”——北京市
1、位置:
华北平原的西北部边缘,位于燕山以南、太行山以东地区
2、地形地势:
东南部以平原为主,西北部以山地为主,地势特征是西北高,东南低,平原集中分布东南部。
北京地形图中找出燕山、西山、军都山、八达岭、密云水库、潮白河、永定河。
3、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以炎热和降雨集中为特征。
4、城市职能:
我国的首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科研、教育中心
5、名胜古迹:
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故宫、天坛、颐和园、十三陵、明代长城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枢纽功能
1、香港位于南海之滨,珠江口东侧,北与广东省深圳市相连,西隔珠江口与澳门相望。
香港由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部分及周围200多个岛屿组成。
2、香港的海岸线曲折,港湾岛屿较多,境内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隔维多利亚港与九龙岛相望。
3、香港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4、香港原属广东省,我国从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的行使主权,对香港的政策是“一国两制,港人治港”。
5、海洋运输:
香港港口自然条件优越,拥有宽广的作业海域和良好的港口设施,是世界上最繁忙的集装箱港口之一。
6、陆上运输:
香港与祖国内地联系相当便利,有京九、广深铁路和高速公路与内地相连。
境内有高速公路、跨海大桥和海底隧道,陆上交通非常便捷。
7、发展经贸的有利条件:
香港地处西太平洋地区的枢纽位置;背倚祖国内地和面向国际市场;合理的政策和良好的管理,因而香港成为了著名的国际经济贸易中心,被公认为全球最具竞争力和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
1、澳门特别行政区位于珠江口西南,北回归线以南,背靠珠江三角洲,毗邻珠海市。
澳门特别行政区由澳门半岛,氹仔岛和环路岛组成,陆地面积在不断变化。
是我国人口最少、面积最小的省区。
2、澳门的主体是澳门半岛,地形以平原为主,澳门原属广东省,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实行“一国两制”的社会制度。
3、经济结构:
经济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样化特征,主要经济支柱有博彩、旅游、工业、房地产和服务业。
澳门的旅游业相当发达,被称为“海上花园”,著名的旅游景点有妈阁庙、唐城和被称为澳门象征的大三巴牌坊。
四、“祖国宝岛”——台湾省
1、位置及组成:
东滨太平洋,北临东海,西濒台湾海峡,南邻南海,由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岛等组成。
2、人口:
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主要是高山族。
3、地形及气候:
台湾山脉(东北——西南走向)集中分布在岛的中部和东部,平原多分布在西部沿海,地势东高西低,最高的山峰是玉山,海拔3952米,最长的河流是浊水溪,最大的湖泊是日月潭,最大的平原是台南平原。
气候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南部沿海是热带季风气候。
4、农产品:
森林覆盖率高,樟脑产量居世界首位;农作物主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