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健康管理师考试知识点总结汇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965502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8.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级健康管理师考试知识点总结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三级健康管理师考试知识点总结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三级健康管理师考试知识点总结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三级健康管理师考试知识点总结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三级健康管理师考试知识点总结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级健康管理师考试知识点总结汇总.docx

《三级健康管理师考试知识点总结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级健康管理师考试知识点总结汇总.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级健康管理师考试知识点总结汇总.docx

三级健康管理师考试知识点总结汇总

2021年三级健康管理师考试知识点总结(汇总)

总结

(一)

1、生活方式指导:

营养指导;体力活动指导;控烟指导。

2、我国居民存在的主要营养问题

1) 富营养化:

摄入能量多、脂肪(油)多、盐多,体力活动少,导致超重、肥胖、高血压等。

2) 免费餐饮:

经济效益好的单位部门提供自助早、午、晚餐,促进摄入过量的营养。

3) 接待应酬:

商业餐饮油多、盐多、味精多现象严重,营养不平衡更甚。

3、营养指导的原则:

可以简化为一多三少,即摄食种类多,以谷类事物为主、量少,盐少,油少。

4、《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吃动平衡、健康体重;多吃蔬果、奶类、大豆;适量吃鱼、禽、蛋、瘦肉;少盐少油、控糖限酒;杜绝浪费、兴新食尚。

5、体力活动测量主要类别

1) 有氧和耐力运动量测量:

心率、代谢当量(METs)、主观用力程度分级。

2) 肌肉力量和耐力的测量:

肌肉力量、肌肉耐力。

3) 日常体力活动水平测量:

职业活动中的体力活动、业余时间的运动锻炼、出行往来过程中的体力活动、各种家务劳动。

6、心率:

运动时的心率作为训练时运动强度的监测指标,称为目标心率或靶心率。

7、心率测量:

1)颈动脉或四肢动脉触摸直接测量,测量10秒;

2)采用有线和无线仪器设备监测心率;

3)用最大心率乘以百分数得到运动的目标心率;

中等强度目标心率=最大心率*(60~80%)

最大心率=220-年龄

4)需要排除环境、心理刺激、用药或疾病等影响。

8、主观用力程度分级

对运动负荷量和主观用力程度的感觉可以反映身体实际承受运动负荷的大小,可以更准确地反映个体的相当强度和机体功能状态的变化。

按照自觉运动强度分级,中等强度干预在11~14区间内。

自觉运动强度(RPE:

RatingofPerceivedExertion)分级

9、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

抗阻力运动的特征常用肌肉力量(肌肉用力的能力)和肌肉耐力(肌肉持续用力或重复用力的能力)两个指标。

测量:

    力量:

可重复3次以下的负荷。

    耐力:

可重复12次以上的负荷。

需要针对特定肌群,影响结果因素多。

10、肌肉力量测试

静力或等长力量:

测试限于指定的肌群和关节角度,不能全面反映肌肉力量。

峰值用力用最大主动收缩(MVC)表示。

(1)动力测试:

有控制、良好姿势、全范围关节活动完成的动作所对抗的最大阻力(1-RM),测定值为特定肌肉或动作的特异指标。

相对于传统的1-RM,现在也可以用多个重复来测量肌肉力量,如4-RM,8-RM等。

(2)动力测试方法:

1) 通过若干个亚极量RM作为准备活动。

2) 通过4次试验确定1-RM或m-RM,每次试验间隔3~5分钟。

3) 初始测试重量应为受试者感觉能够完成的重量。

4) 阻力逐渐增加,增加值在2.5~20KG,直到受试者失败。

5) 所有测试都应统一动作模式和速度。

6) 最后成功完成的最大重量为1-RM。

11、肌肉耐力测试:

1) 概念:

给定频率、重复抗阻力动作的次数,如蹲起次数。

2) 测试:

综合阻力(重量)、时间(频率)和次数3个指标。

12、日常体力活动水平的测量指标 

1) 日常体力活动包括了职业活动中的体力活动、业余时间的运动锻炼、出行往来过程中的体力活动和各种家务劳动,因此实际反映总体活动水平。

   

2) 常见测试指标:

包括能量消耗、行为观察、机械和电子装置监测、问卷调查、间接观察、职业分类、参与的运动项目等。

3) 各种测量工具的共同特点:

系统误差大于随机误差。

在同一应用中,关键是保持同一工具重复测量的一致性。

13、日常体力活动水平的测量 

1) 问卷调查:

可分为自填和访谈形式,采用集体讲解和个别指导结合的形式组织问卷调查。

2) 日志记录:

以日志的形式记录一天中各种体力活动的情况和时间,可以较为准确的掌握体力活动水平。

3) 仪器测量:

心率表,计步器,加速仪。

14、代谢当量(METs)的概念及计算:

概念:

指相对于安静休息时,身体活动的能量代谢水平。

计算:

1METs相当于每分钟每千克体重消耗3.5ml的氧,或每千克体重消耗1.05kcal能量的活动强度。

以混合膳食的呼吸商折算,1MET相当于每公斤体重每小时消耗1千卡能量。

15、体力活动能量消耗的计算方法

例:

体重75kg,每小时4km的速度快走30分钟,METs=3kcal/(h.kg)

  能量消耗=75×3×30÷60=113(kcal)

16、体力活动干预的目的

1) 在于改变久坐少动的生活方式。

2) 减少缺乏运动和运动不足人群的比例。

3) 指导合理运动,避免运动伤害。

4) 预防和辅助治疗疾病,降低医疗费用,提高生命质量。

17、体力活动干预的内容

1)运动训练前常规体格检查;

2)有关信息收集;

3)运动量的选择;

4)运动内容选择;

5)运动进度;

6)预防处理意外情况和不适。

18、运动训练前常规体格检查

病史、血压、脉搏、关节等一般检查,必要时进行心电图、胸透和实验室检查等。

主要目的是降低不适当运动造成的运动性疾病,甚至发生意外伤害的危险。

19、有关信息收集

运动史、体质、兴趣、运动禁忌症、运动环境、运动指导需求。

20、运动量的选择

1) 有氧耐力运动:

一般强调中等强度,从锻炼心肺功能角度考虑应达到相对强度中等以上,推荐每周运动时间累积150~180分钟;从维持体重角度考虑,建议总的能量消耗达到每周1500~2000kcal。

2) 肌肉力量和耐力锻炼:

强度应能维持对肌肉的一定刺激,推荐每周2~3天,每次15~20分钟。

21、运动内容的选择

1) 一般包括耐力、肌肉力量、灵活和柔韧性活动

2) 有氧耐力运动:

如步行、慢跑、游泳、自行车、舞蹈、游戏等

3) 肌力训练:

如杠铃、哑铃、专用器械的重复操作,或徒手进行

4) 柔韧性练习:

伸展、屈曲、扭转肢体和躯干

5) 日常生活的体力活动:

工作、外出、家务和闲暇时间体力活动

22、运动进度    

1) 运动原则:

参加规律运动锻炼,运动强度、时间和频度应循序渐进。

2) 运动进度影响因素:

个体的体质、健康情况、年龄、运动训练目标。

23、意外情况和不适的预防及处理

对于在运动时和运动后可能出现的不适症状,分析可能的原因,提出即时处理的方法。

24、运动锻炼的医学监督

1)体力负荷与运动反应

2)运动计划的调整

3)健康状况和运动能力再评估

25、体力负荷与运动反应

1) 机体在承受体力负荷时,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肌肉骨骼关节等系统和有关代谢过程都会发生反应性变化。

这些变化与体力负荷量、机体对体力负荷的适应程度、身体运动素质、健康和疾病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

2) 机体运动反应关键环节:

运动疲劳、恢复和适应。

3) 测量和分析这些变化,可了解机体对其所承受体力负荷的耐受和适应程度,进一步判断可能产生的健康效益和存在的意外伤害风险。

26、运动计划的调整

1) 机体对体力负荷的应激反应,包括机体从运动疲劳到恢复的变化过程,表现在各种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2) 良性变化过程会提高身体对体力负荷的耐受能力。

急性疲劳不能完全恢复,连续累计可形成慢性疲劳。

3) 及时对运动反应做出判断,调整活动量、运动强度、时间和频度等。

针对与运动形式和内容有关的不适应也应调整。

27、健康状况和运动能力再评估

1) 针对个体的具体情况,需要定期对健康状况和运动能力进行再评估。

2) 再评估的缘由:

随着运动训练的持续,机体运动能力提高;身体健康和疾病状况也会发生改变。

这些变化会改变机体运动反应、影响机体运动耐受力、机体发生运动有关意外伤害的风险。

28、运动意外伤害的影响因素

1) 通常受到身体的内在承受能力和外部体力负荷量影响

2) 预防运动伤害的关键是把握体力负荷的度(包括运动强度、时间、频度和进度的综合考虑)。

   

3) 特定运动技能熟练程度和其他有关情况也是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

29、运动意外伤害的预防和自我保护

1) 运动处方:

是根据个体身体条件制订的运动锻炼强度、时间、频度和进度的计划,以及为保证锻炼安全有效,对运动前、中、后作出相应的自助和医学监督的安排和措施。

2) 多数中低风险运动不需运动中的医学监督,中低风险运动意外伤害的预防靠自助方式实现。

30、成瘾行为是指成瘾后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行为表现。

31、成瘾行为的特征:

(1)生理性依赖:

成瘾行为已在体内形成循环、呼吸、代谢、内分泌系统的生理基础,以适应烟、酒、毒品等额外需要。

(2)心理性依赖:

成瘾行为已完全整合到心理活动中,成为完成智力、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的关键因素。

(3)社会性依赖:

进入某种社会环境或状态,就出现该行为。

如不先吸烟无法完成开会、人际交往、报告等社会活动。

(4)戒断症状:

一旦终止使用成瘾物质,会出现空虚、无聊、无助、不安等心理异常;同时会出现嗜睡、恶心等躯体异常症状,是一组心理和生理的综合改变。

32、成瘾行为的形成过程:

1) 诱导阶段:

偶尔接触,初尝甜头。

2) 形成阶段:

不断重复,产生依赖。

3) 巩固阶段:

行为巩固,融入生命。

4) 衰竭阶段:

严重损害,功能缺失。

33、成瘾行为的内、外影响因素:

1) 人格特征:

有一部分人被认为是易成瘾者,具有以下人格特征(内因):

被动依赖、过度敏感、性格内向、高级意向减退或不稳定、情绪不稳和冲动性。

2) 外因:

社会环境因素、社会心理因素、文化因素、传播媒介因素、团体效应、家庭影响。

34、控烟戒烟策略

1) 总策略:

按渥太华宪章提出的健康促进五大行动领域来进行设计,包括制定公共卫生政策;建立支持环境;加强健康教育及社区行动;发展个人技能;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2) 一般策略:

立法、教育与信息传播、组织全国范围的控烟项目。

35、健康教育计划设计原则:

(1)目标原则:

坚持以正确的目标为导向。

明确的总体目标和切实可行的具体目标。

(2)前瞻性原则:

要考虑长远的发展和要求。

如果目标要求过低,将失去计划的激励功能。

(3)弹性原则:

预计可能发生的变故,留有余地并制订对策

(4)从实际出发原则:

要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做周密细致的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地提出计划要求。

(5)参与性原则:

健康管理师与服务对象共同制定,在计划的制订过程中要求服务对象的积极参与。

36、健康教育计划制定的目标

(1)总体目标:

是指计划执行后预期达到的最终结果。

总体目标是宏观的、长远的,描述总体上的努力方向

(2)具体目标:

是对总体目标的具体描述,用以解释和说明计划总体目标的具体内涵。

要包含具体的、量化的、可测量的指标

Who—对谁?

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

What—实现什么变化(知识、信念、行为、发病率等)?

When—在多长时间内实现这种变化?

Where—在什么范围内实现这种变化?

howmuch—变化程度多大?

37、确定健康教育干预策略

干预策略是实现健康教育目标的措施、途径和方法,是每一项具体干预活动的指导思想。

针对群体的健康教育干预策略从以下3个方面思考:

提高目标人群(个体与群体)的认知和技能;改善物质环境(生活条件、资源、服务等);改善社会环境(如政策、文化等)。

针对个体的健康教育主要依靠教育策略,如通过宣传品等媒介学习健康知识。

(1)教育策略:

核心是教育人们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认知和技能。

1) 通过电子媒介开展大众传媒活动:

如电视、广播、广告等

2) 通过印刷媒介开展的活动:

手册、挂图、传单等;

3) 人际传播活动:

讲座、小组讨论、师范、观摩等;

4) 因地制宜的社区活动:

板报、义诊、知识竞赛等;

5) 民俗、文体活动:

相声、戏曲、民歌、庙会、赶集等。

(2)环境策略

环境策略的作用对象是物质环境、条件。

目的是使人们采纳健康行为的意愿得以实现。

如在企业食堂提供低脂、低盐食物,在工作场所为职工提供一些锻炼设施等,均属环境策略。

上述活动使目标人群能更加便捷地采纳健康行为。

(3)政策策略

政策可以支持并促进健康行为得以实现;

政策可以通过影响资源配置、环境改善,从而促进健康行为甚至健康。

38、人际沟通技巧概念:

在人际沟通活动中为有效地达到预期目的,而采用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方法方式。

39、人际传播基本技巧的种类

1) 说话的技巧;

2) 倾听的技巧;

3) 提问的技巧;

4) 观察的技巧;

5) 反馈的技巧;

6) 非语言传播技巧。

40、说话的技巧要点

1) 用听者熟悉、能懂的语言。

2) 口气和蔼亲切。

3) 讲话速度适中,避免过快和过慢。

4) 声音应该有高低起伏,不要平铺直叙。

5) 发音吐字要清晰,要让对方能够挺清楚。

6) 讲话的语气要生动。

7) 适当重复重要的和不易被理解的话。

8) 在交谈时说话要有停顿,避免长时间自己一个人说话。

9) 尽量避免使用专业词汇,用通俗语言代替专业术语。

10) 恰当地运用举例引证、示范与演示技巧。

41、倾听的技巧要点

1) 尽可能地多听、留意听,努力发现对方对某一问题的了解程度和看法。

2) 不轻易打断对方的讲话,耐心地等对方讲完。

3) 始终保持友好和礼貌,利用各种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表示在认真听,使对方感到轻松和收到尊重。

4) 不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轻易对对方的话语做出评论。

5) 不应在听对方讲话时被其他事情干扰,如接电话、看表等。

6) 对敏感的问题要善于听出画外音捕捉真实信息。

42、提问的技巧要点

1) 要注意对方的表情和感受,创造轻松愉快的交流气氛,不要一个问题紧接一个问题地问。

2) 要设法使服务对象感到问题与自己利益相关,才能吸引对方的注意并促使其回答问题。

3) 对敏感问题的提问要注意形式,由一般性问题逐步深入,不要单刀直入;注意选择适宜的交谈环境、时间和地点。

4) 要了解对方的态度、观点等信息,应该使用开放型问题,避免使用封闭型问题。

5) 探究型问题应注意口气缓和、态度轻松,禁质问语气。

6) 不能用诱导型提问。

7) 问题简练、明确,不提复合型问题。

43、观察的技巧要点

1) 要点:

主要是细心、全面和敏锐。

2) 观察时要非常仔细,眼光要敏锐,善于捕捉细微的变化,能够透过表面现象发现深层的内心活动和被掩盖的事实,从而获得真实的信息。

 

3) 要建立在诚恳、坦然的基础上,而不能在对方讲话时不注意倾听,更不能把细心地观察变成窥视,引起对方反感,导致无法成功交流。

44、反馈的技巧要点

1) 反馈的形式:

语言反馈、体语反馈、书面反馈

2) 反馈性质:

积极性反馈:

做出理解、赞同、支持的反应。

消极性反馈:

做出不赞同、不支持或反对的反应。

模糊性反馈:

做出没有明确态度和立场的反应。

45、非语言传播技巧

1) 动态体语:

以点头表示肯定,摇头表示否定;微笑、握手表示友好;用亲切的目光注视对方表示尊重。

2) 静态体语:

服饰整洁,仪表端庄。

3) 类语言:

改变声调节奏,合理运用笑声,可以起到调节气氛的效果。

4) 时间语:

提前到达会场或约会地点,给人以依赖感。

5) 空间语:

安静整洁的环境,给人以安全和轻松感。

双方之间不要有大的障碍物,置身于有利交流的空间位置和距离,有利于增进交流。

46、健康教育计划制订的结果是产生一份计划书,计划书的内容包括:

摘要、前言、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方法、评价、经费预算以及参考资料等。

47、针对个体的传播材料的主要类型:

传单、折页、小册子、手机。

48、针对群体的传播材料的主要类型:

宣传栏、招贴画和海报标语和横幅、DVD、手机。

49、常用人际传播的主要形式:

讲课、同伴教育、演示与示范。

总结

(二)

1、营养的概念:

机体通过摄取食物,经过体内消化、吸收和代谢,利用食物中对身体有益的物质作为构建机体组织器官、满足生理功能和体力活动需要的生物学过程。

2、营养素的概念和分类

1) 概念:

是机体为了维持生存、生长发育、体力活动和健康,以食物的形式摄入的必需物质。

人体所需的营养素有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和水,共六大类,有些营养学家将膳食纤维也列入营养素。

2) 分类:

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类因为需要量多,在膳食中所占的比重大,称为“宏量营养素”;矿物质和维生素因需要量相对较少,在膳食中所占比重也较小,称为:

“微量营养素”。

3) 常量元素:

矿物质中有的在体内含量较多(大于体重的0.01%),每日膳食需要量都在100mg以上者,称为常量元素,有钙、镁、钾、钠、磷、氯、硫共7种。

4) 微量元素:

体内含量小于体重的0.01%,每人每日膳食需要量为微克至毫克的矿物质,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包括铁、碘、锌、硒、铜、钼、铬、钴共8种。

氟属于可能必需的微量元素。

5) 维生素14种:

脂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以及水溶性的维生素C、B1、B2、B6、B12、烟酸、泛酸、叶酸、胆碱、生物素。

3、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是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包括平均需要量(EAR)、推荐摄入量(RNI)、适宜摄入量(AI)、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

4、平均需要量(EAR):

是群体中各个体需要量的平均值,由个体需要量研究资料计算而得;是根据某些指标进行判断,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50%个体需要的摄入水平;这一摄入水平不能满足另外50%个体对该营养素的需要;是制订推荐摄入量的基础。

5、推荐摄入量(RNI):

相当于原来传统使用的RDAs,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绝大多数(97-98%)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长期摄入RNI水平,可以满足身体对该营养素的需要,保持健康和维持组织中有适当的储备。

RNI是以EAR为基础制定的,主要用途是作为个体每日摄入该营养素的目标值。

6、适宜摄入量(AI):

当某种营养素的个体需要量的研究资料不足而无法计算EAR,进而不能推算RNI时,可设定适宜摄入量AI用以代替RNI。

AI是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摄入量。

亦可用做个体摄入量的目标,该量可满足目标人群中几乎所有个体的需要。

7、可耐受最高量(UL):

是平均每日可以摄入该营养素的最高量;可耐受是指这一摄入水平是可耐受的,对一般人群几乎都不至于损害健康。

8、能量系数:

每克产能营养素在体内氧化所产生的能量值。

每克脂肪可以释放9kcal能量,每克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都可以产生4kcal能量,每克酒精产生7kcal能量,(但酒精不是营养素),每克膳食纤维产生2kcal能量。

9、碳水化合物的作用和分类

1) 作用:

能量来源。

2) 分类:

糖(单糖、双糖、糖醇)、寡糖(异麦芽低聚寡糖、其他寡糖)、多糖(淀粉、非淀粉多糖)。

10、血糖生成指数:

简称血糖指数,指餐后不同食物血糖耐量曲线在基线内面积与标准糖(葡萄糖)耐量面积之比。

GI=(某食物在食后2小时血糖曲线下面积/相当含量葡萄糖在食后2小时血糖曲线下面积)*100%

GI是衡量某种食物或某种膳食组成对血糖浓度影响的一个指标。

GI高的食物或膳食,表示进入胃肠后消化快、吸收完全,葡萄糖迅速进入血液,血糖浓度波动大;反之则表示在胃肠内停留时间长,释放缓慢,葡萄糖进入血液后峰值低,下降速度慢,血糖浓度波动小。

11、碳水化合物的参考摄入量:

占总热量的55-65%。

12、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来源:

应包括复合碳水化合物淀粉、不消化的抗性淀粉、非淀粉多糖和低聚糖等,限制纯能量食物如糖的摄入量。

13、脂肪酸的常见分类:

按长度分:

长链、中链、短链;

按饱和程度分:

饱和、单不饱和、多不饱和;

按空间结构分:

顺式、反式;

按不饱和脂肪酸第一个双键位置分:

n-3,n-6,n-7,b-9系、w-3,w-6,w-7,w-9系。

14、反式脂肪酸:

其联结到双键两端碳原子上的两个氢原子在碳链的不同侧。

15、固醇分类:

动物组织中的胆固醇、植物组织中的谷固醇。

16、脂类生理功能:

供能;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维持体温,保护脏器;增加饱腹感;提高膳食感官性状。

17、必需脂肪酸的概念:

(EFA)指机体内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脂肪酸。

人体的必需脂肪酸是亚油酸和a亚麻酸。

18、必需脂肪酸的生理功能:

构成线粒体和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合成前列腺素的前体;参与胆固醇代谢;参与精子形成;维护视力;

19、成人膳食脂肪参考摄入量:

脂肪20-30%,SFA(饱和脂肪酸)<10%,单不饱10%,多不饱10%,胆固醇<300mg。

20、蛋白质的组成:

碳、氢、氧、氮、硫、磷、铁、碘、锰、锌。

蛋白质是人体氮的唯一来源,碳水化合物和脂肪都不能代替。

21、蛋白质的分类:

完全蛋白、半完全、不完全。

22、氮折算成蛋白质的折算系数:

每克氮相当于6.25克蛋白质。

23、氨基酸的概念:

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分子中具有氨基和羧基的一类化合物。

24、氨基酸的分类:

20多种,分为必需、非必需、条件必需。

人体必需氨基酸种类:

苯、蛋、赖、苏、色、亮、异亮、缬、组。

25、限制氨基酸:

食物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组成与参考蛋白相比较,缺乏较多的氨基酸。

26、蛋白质的消化方式:

蛋白质水解成氨基酸及小肽的吸收。

27、氮平衡:

指氮的摄入量和排出量的关系。

28、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构成身体组织、调节生理功能、供给能量。

29、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两种或两种以上食物蛋白质混合食用,其中所含有的必需氨基酸取长补短,相互补充,达到较好的比例,从而提高蛋白质利用率的作用,称为蛋白质互补作用。

例如,玉米、小米、大豆单独食用时,赖氨酸含量较低,蛋氨酸相对较高;而大豆中的蛋白质恰恰相反,混合食用时赖氨酸和蛋氨酸两者可相互补充,动、植物性混合食用比单纯植物混合还要好。

30、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应遵循的原则:

食物的生物学种属愈远愈好,如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之间的混合比单纯植物性食物之间的混合要好;搭配的种类愈多愈好;食用时间愈近愈好,同时食用最好。

31、蛋白质推荐摄入量及食物来源

1) 理论上成人每天摄入30克蛋白质即可满足零氮平衡,但从安全性和消化吸收等因素考虑,成人按0.8g/(kg〃日)摄入蛋白质为宜。

中国营养学会提出的成年男子、轻体力劳动者蛋白质推荐量为75g/d、成年女子、轻体力劳动者蛋白质推荐摄入量65g/d。

2) 食物来源:

植物、动物。

32、维生素的概念:

是一类参与代谢的调节物质,由食物供给。

33、维生素的种类:

脂溶(维生素A、D、K、E)和水溶(维生素B、C)。

34、矿物质分为:

常量元素(钙镁钾钠磷氯)、微量(铁碘锌硒铜锰铬钴)。

35、平衡膳食:

能使人体的营养需要与膳食供给之间保持平衡状态,能量及各种营养满足人体生长发育生理及体力活动的需要,且各种营养素之间保持适宜比例的膳食。

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55-65%,蛋白质10-15%,脂肪20-25%。

36、食物分五大类:

谷类及薯类;动物性食物;豆类和坚果;蔬菜水果和菌藻类;纯能量食物。

37、一般人群膳食指南内容: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六条)

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吃动平衡、健康体重;多吃蔬果、奶类、大豆;适量吃鱼、禽、蛋、瘦肉;少盐少油、控糖限酒;杜绝浪费、兴新食尚。

38、膳食宝塔:

谷类250-400克,蔬果300-500克,200-400克;鱼、禽、蛋、肉125-225克,奶300克,豆30-50克;油不超过25-30克,盐不超过6克,饮水1200ml,步行6000步。

39、保健食品:

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适宜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的食品。

40、我国保健食品分类:

营养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