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一搭》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957940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0.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搭一搭》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搭一搭》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搭一搭》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搭一搭》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搭一搭》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搭一搭》教学设计.docx

《《搭一搭》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搭一搭》教学设计.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搭一搭》教学设计.docx

《搭一搭》教学设计

《搭一搭》教学设计

设计者苏凤仪

教学

目的

1、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空间想像力。

2、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经历合作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教材分析

重点

4、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难点

5、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具及电化教学手段

每位学生准备至少4个完全一样的小正方体。

教学步骤、内容方法

修改意见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认识:

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教师指出:

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学过了从三个方向观察简单的基体,被观察的对象主要是简单的实物,这节课我们来探索怎样观察立体图形。

板书课题

二、操作活动一:

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

1、明确游戏方法

让学生看淘气和笑笑搭立体游戏过程。

淘气用4个正方体搭积木,笑笑根据淘气的指令,搭出同样的形状。

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说说游戏的方法,教师适时提出游戏的规则和要求。

2、师生游戏

教师发出指令,学生尝试搭立体图形,进一步体验游戏方法。

教师的指令如:

“竖着摆三个”,“在下面的正方体的右侧放一个”,“在最前面的正方体的上面放一个。

3、学生同桌游戏

可以让一位学生发出指令,另一位学生搭立体图形,然后互换。

三、操作活动二:

提问、判断并搭出立体图形

1、明确游戏方法

师生活动示范。

让一个学生搭一个立体图形,教师通过提问搭出同样的立体图形,再让学生说说游戏的方法。

2、进一步认识游戏方法。

3、学生同桌间游戏

教师要求学生用尽可能少的提问来搭出正确的立体图形。

4、学生交流。

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学生的典型操作活动进行交流。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你是用什么方法进行探索的?

搭一搭

家校导学第7页。

集体备课老师签名及简评

《观察物体练习课》教学设计

设计者苏凤仪

教学

目的

1、在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体验到:

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

教材分析

重点

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难点

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具及电化教学手段

每个学生准备至少四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

教学步骤、内容方法

修改意见

一、点明课题

教师指出:

本节课要进行有关“观察物体”的练习课。

二、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做练习三中的第1题至第4题。

1、第1题

出示本题,让学生先用正方体学具搭出本题中的立体图形,然后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再填一填,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时,引导学生注意第一个图形从上面和正面观察到的形状是相同的。

2、第2题

出示本题。

先让学生想一想,然后用正方体学具搭一搭,看一看,连一连,再组织交流讨论。

讨论时教师提问:

通过本题练习,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的口答可能是多样的,只要合理教师教师都给予肯定,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认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

3、第3题

练习时,先让学生想一想,再搭一搭,看一看,填一填,然后再组织全班交流。

4、第4题

先让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然后让学生独立在本题的方格纸上画一画,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能启发他们先搭出立体图形,通过观察再画出相应的图形。

观察物体练习课

家校导学第8页、第9页

集体备课老师签名及简评

《有多重》教学设计

设计者苏凤仪

教学

目的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间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材分析

重点

建立1千克、1克的概念;估算出一些物品有多重。

难点

建立1千克、1克的概念。

教具及电化教学手段

体重秤、绿豆、天平。

教学步骤、内容方法

修改意见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游戏导入

请三位学生到台前“背一背”的游戏。

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其他同学听,让学生感受人的体重是有轻重的。

2、实践体验。

教师再让学生掂一掂桌上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提问:

要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重,可以怎么办?

2、认识千克。

(1)称一称。

请学生用台秤或弹簧秤盐的质量,知道两袋盐正好重1千克。

(2)掂一掂。

每位同学掂一掂两袋盐的质量,感受1千克有多重。

(3)估一估

请学生拿出一个塑料袋装苹果,再掂一掂,估计一下大约几个苹果是1千克,然后再称一称,并在小组内说一说1千克大约有几个苹果。

(4)找一找。

请学生先在小组内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质量也大约是1千克,并称一称,掂一掂,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5)猜一猜。

出示1千克铁和1千克棉花,让学生猜一猜哪个重,然后让学生称一称验证,引导学生再次感知1千克,并感受物体何种大不一定重。

(7)说一说

教师让学生以千克为单位说说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和质量。

(8)小结

教师指出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

3、认识克

通过学生称一称、掂一掂、找一找、说一说等实践活动,感受并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称物体质量时,教师可以用天平帮助学生称,主要是让学生感受一些物品的质量,如一枚新版1角硬币、一枚纽扣。

4、单位换算

(1)让学生通过称一称,算一算等活动,理解1千克=1000克。

(2)教师指出:

国际上通用字母Kg表示千克,g表示克。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做20页“练一练”及“实践活动”

有多重

家校导学第10页

集体备课老师签名及简评

《综合练习课一》教学设计

设计者苏凤仪

教学

目的

1、通过练习、巩固千克、克、吨的认识,进一步建立千克、克、吨的质量观念。

2、巩固所学过的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提高计算能力。

教材分析

重点

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提高计算能力

难点

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提高计算能力

教具及电化教学手段

小黑板

教学步骤、内容方法

修改意见

一、复习

指名口答

1、我们已经学过的质量单位有哪些?

2、1吨、1千克、1克有多重?

请举生活中的例子说明。

3、吨、千克、克之间进率的关系怎样?

二、点明课题

教师指出:

这节课我们要上一节练习课,巩固我们前几节课所学的知识。

板书课题:

综合练习课

(一)

三、指导练习

1、指导学生做课本第23-24页“练习四“中的第1-4题。

(1)练习四第1题

出示本题挂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台秤,注意每个台秤所使用的质量单位,学生先独立填写,再进行全班交流,交流时教师再次强调要注意台秤标记的质量单位。

(2)练习四第2题

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例独立连一连,再进行全班交流,交流时,指名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练习四第3题

让学生独立填写后先进行同桌间交流,全班交流时,指名口述思考方法。

(4)练习四第4题

让学生独立填写后进行全班交流。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对什么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你还想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综合练习课

(一)

集体备课老师签名及简评

 

《1吨有多重》教学设计

设计者苏凤仪

教学

目的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吨=1000千克。

”并能进行简单单位间的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材分析

重点

“吨”的质量观念的建立;掌握1吨=1000千克。

难点

认识和明确“吨”的实际意义。

教具及电化教学手段

有关图片

教学步骤、内容方法

修改意见

一、复习

指名回答

1、我们学过的计量物质量的单位有哪些?

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举例说明哪些物体的质量约是1克、1千克。

二、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引出课题

出示1头大象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猜一猜大象的质量,然后引出质量单位“吨”

板书课题

2、提出问题

教师提出:

你最想知道有关“吨“的什么知识呢?

根据学生的口答,教师向学生提出学习目标:

(1)哪些物体的质量是1吨?

(2)吨和千克、克之间有什么关系?

(3)在什么情况下要用吨作计量单位。

三、探索新知

1、探索问题

(1)

初步感知

哪些物体的质量是1吨呢?

教师用图片逐一出示一个个情境,让学生看一看,算一算,再说一说。

出示1头水看350千克的情境,让学生推算3头水的质量。

350×3=1050千克,3头水牛大约1吨重。

出示1桶油100千克的情境,让学生推算10桶油的质量。

100×10=1000千克,10桶油约重1吨。

出示1袋面粉50千克的情境,让学生推算20袋面粉的质量。

50×20=1000千克,20代面粉约重1吨。

出示我们每人大约25千克的情境,让学生推算40人的体重。

25×40=1000千克,40人大约重1吨。

(2)合作探究

教师出示:

一箱苹果质量是10千克,一付哑铃质量是5千克,一袋大米质量是100千克,1头牛的质量是500千克。

2、探索问题

(2)

吨和千克、克之间有什么关系?

3、探索问题(3)

在什么情况下要用吨作计量单位?

四、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做课本第22页“练一练”的第1、2、3题。

1吨有多重

家校导学第11页

集体备课老师签名及简评

《综合练习课二》教学设计

设计者苏凤仪

教学

目的

1、进一步巩固千克、克、吨的认识,进一步建立千克、克、吨的质量单位。

2、结合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重点

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实际问题

难点

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具及电化教学手段

小黑板、挂图

教学步骤、内容方法

修改意见

一、点明课题

教师说明本节课的练习内容和目的后板书课题:

综合练习课

(二)

二、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做第24-25页练习四中第5-11题

1、练习四第5、6题

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列式解答,全班交流时,教师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第5题:

9÷3=3(元)

第6题:

因为10个100是1000,所以10袋方便面约重1千克,学生如果还有其他想法,只要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和鼓励。

2、练习四第7题

出示本题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然后独立尝试解答。

全班交流时,指名口述解题思路。

4、练习四第8题

出示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

提问:

从图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学生理解题意后,教师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对于学困生,教师要进行个别指导和帮助。

全班交流时,指名板演,再让学生口述解题过程。

练习四的第9题

出示插图,让学生观察插图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再让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再组织全班交流。

5、练习四第10题

让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尝试解决问题,再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可能有很多种,教师教师要给予肯定。

6、练习四第11题

这道思考题有一定的难度,教师用实物演示图中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再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三、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感受?

综合练习课

(二)

集体备课老师签名及简评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

设计者苏凤仪

教学

目的

1、通过搭配活动,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创造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

2、、感受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3、渗透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

教材分析

重点

训练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难点

使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教具及电化教学手段

用几张硬纸片分别写上排骨、鱼、豆腐、油菜等词语。

教学步骤、内容方法

修改意见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从中获取信息

(1)获取信息

提问:

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指名口答引导学生发现星期三菜谱中荤菜有两种:

排骨、鱼、素菜也有两种:

豆腐、油菜

(2)提出问题教师提出:

要满足“一荤一素”,星期三有几种不同的配菜方法?

(3)独立探索,小组内交流

学生用自己课前带来的学具摆一摆,配一配,并在小组内交流教师提出的问题

(4)全班交流,展示不同搭配的方法

教师让小组同学派代表说明搭配方法,进行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搭配方法。

(5)指导看书

让学生看课本第26页中的搭配路线图。

教师指出:

这是一种搭配的方法,并让学生把图中的也可以这样配,继续完成,直接填在书里。

(6)介绍画表格搭配法

三、巩固练习

让学生完成课本第26页星期五的配菜问题。

四、全课小结

你认为在搭配中要注意什么?

学生口答后,教师结合上面的例题和练习强调:

搭配时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要有序地思考问题,这样搭配的时候就不会出现重复和遗漏现象。

搭配中的学问

家校导学第12页

集体备课老师签名及简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