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及解析.docx
《语文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及解析.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及解析
(语文)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耕者王清臣
天启初,颍川张远度买田颍南之中村,地多桃花林。
一日,携榼①独游,见耕而歌者,徘徊疃②间,听之,皆杜诗也。
遂呼与语,耕者自言王姓,名清臣,旧有田,畏徭役,尽委诸其族,今为人佣耕。
少曾读书。
客有遗一册于其舍者,卷无首尾,读而爱之,故尝歌,亦不知杜甫为何人也。
异日远度过其庐,见旧历背煤字漫灭,乃烧细枝为笔所书③,皆所作诗,后经乱不知所在。
【注】①榼:
古代盛酒或贮水的器具。
②瞳:
村庄。
③见旧历背煤字漫灭,乃烧细枝为笔所书:
看到旧的历书背后,用烧过的树枝写的字模糊不清。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
①少曾读书________
②故尝歌________
(2)下列对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一天张远度到他家拜访
B. 过几天张远度到他家拜访
C. 过几天张远度经过他家
D. 这一天张远度经过他家
(3)张远度来到“________”(用本文语句回答)的“颖南之中村”,见到王清臣,主动与他交谈的原因是________。
(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
(1)年幼;所以
(2)B
(3)地多桃花林;王清臣边耕种边吟唱杜甫的诗,令张远度很是惊奇
【解析】【分析】
(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
注意“少”这是是年幼的意思。
(2)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前面写张远度有一天见到耕者王清臣读杜甫的诗,对他非常好奇,过了几天就专门到他家里去拜访,因此划线句的理解应为:
过几天张远度到他家拜访 。
(3)由“天启初,颍川张远度买田颍南之中村,地多桃花林”,可知第一问答案为:
地多桃花林。
结合内容分析,一日,张远度带着水壶独自出游,见到一个边耕种边吟诵的种田人,而且读的还是杜甫的诗。
张远度没想到一个种田人这么喜欢杜甫的诗,非常的惊奇。
据此可概括为:
王清臣边耕种边吟唱杜甫的诗,令张远度很是惊奇。
故答案为:
⑴年幼;所以
⑵B
⑶地多桃花林;王清臣边耕种边吟唱杜甫的诗,令张远度很是惊奇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
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⑶本题考查提取并概括内容的能力。
这类题目答题技巧:
①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内容的范围;②有些内容,直接在提取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内容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③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
【译文】
天启初年,颍川张远度在颍南的中村买了田地,田地(旁边)有很多桃花林。
一天,(张远度)带着水壶独自出游,见到一个边耕种边吟诵的种田人,在村庄里来回走着。
张远度听到(吟诵的内容)都是杜甫的诗。
(张远度)于是喊着与他搭话,种田人自称姓王,名叫清臣,过去有田地,害怕(沉重的)徭役,(就)把全部的田地弃给他的本族人,现在给别人耕种。
(种田人)年幼时曾读过书。
有个客人在他家丢失了一本书,(这本)书无头无尾,(种田人)读着读着就喜欢上了,所以经常吟诵(杜诗),也不知道杜甫是个什么人。
过几天,张远度到他家拜访,看到旧的历书背后,用烧过的树枝写的字模糊不清,都是(种田人)写的诗,后来(这些诗)经过战乱不知道在哪里了。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广既从大将军青(卫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
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
广自请曰:
“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
”大将军青亦阴受上(汉武帝)诫,以为李广老,数奇(运气不好),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
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
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
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
“急诣部,如书。
”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赵食其)合军出东道。
(1)下列对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合并)
B. 东道少回远(稍稍)
C. 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暗中)
D. 固自辞于大将军(固然)
(2)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
B. 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
C. 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
D. 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
(3)下列对“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广没有向大将军告辞就离开了,怒气冲冲地回到了自己的军部。
B. 李广没有向大将军道谢就离开了,怒气冲冲地回到了自己的军部。
C. 李广没有向大将军告辞就离开了,怒气冲冲地来到了自己所在的部门。
D. 李广没有向大将军道谢就离开了,怒气冲冲地来到了自己所在的部门。
(4)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将军卫青、右将军赵食其、前将军李广都是此次与匈奴作战的汉朝将领。
B. 李广二十来岁就开始与匈奴作战,所以特别想当先锋,率先战死在单于面前。
C. 汉武帝、大将军卫青及右将军赵食其都认为李广年龄大,不适合与单于正面作战。
D. 李广是一个不听将令的人,他最终没有和右将军赵食其合军。
(5)将下列课内文言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愚公移山》)
③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
【答案】
(1)D
(2)C
(3)A
(4)A
(5)①孔子说:
“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思考)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②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③确实应该广开言路,来扩大皇上听闻(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解析】【分析】⑴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D项有误,固:
坚决。
⑵文言文断句,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
句意为:
那时公孙敖刚刚丢掉了侯爵,任中将军,随从大将军出征,大将军也想让公孙敖跟自己一起与单于对敌,故意把前将军李广调开。
所以其停顿为:
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
故选C。
⑶翻译要注意准确把握重点词:
辞,告辞、辞别。
其句意为:
李广不向大将军告辞就起程了,心中非常恼怒地前往军部。
故选A。
⑷B项有误,李广想与单于决一死战,不是率先战死在单于面前;
C项有误,汉武帝、大将军卫青都认为李广年龄大,不适合与单于正面作战,右将军赵食其不这样认为;
D项有误,李广和右将军赵食其合军出东道。
A项正确,故选A。
⑸①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而:
连词,表转折。
句意是:
孔子说:
“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那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②之,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固,顽固。
句意是: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通达事情的地步。
③诚,确实、实在。
宜,应当。
开张,扩大。
光,发扬光大。
句意是:
(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地听取群臣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
故答案为:
⑴D;⑵C;⑶A;⑷A;
⑸①孔子说:
“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思考)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②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③确实应该广开言路,来扩大皇上听闻(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
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
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答题时应注意,首先明白语句大意,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
⑶本题考查辨析句子翻译的正误。
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⑷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给我给我选项的意思,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写法、感情等方面,比照辨析正误。
⑸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答题时应注意,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附参考译文】
李广跟随卫青讨伐匈奴,达到塞北后,卫青抓到俘虏,得知了单于住在什么地方,于是卫青就准备自己率领精锐部队直扑单于,却命李广带领所部与右将军赵食其合并,从东路出击配合。
东路有些绕远,而卫青的主力部队所走的中路水草少,势必因不便屯扎而加速行军。
于是李广请求说:
“我是前将军,现在您却让我并入东路;我从一十来岁就开始与匈奴作战,今天才能正面与匈奴单于交锋,我愿意做先锋,与单于拼死一战。
”可是在出发之前,工青受汉武帝私下叮嘱,说李广年岁已大,而且运气不好,不要让他和单于对阵,否则恐怕就实现不了我们的愿望了。
这时正好公孙敖刚刚丢失了侯爵,以中将军的身份跟随卫青出征,卫青也想让公孙敖和他起直扑单于,好给他个重新封侯的机会,所以他要调走李广。
李广当时也清楚这些情况,但他还是一再向卫青请求。
卫青不听,直接让长史把命令封好送到李广的军部,说:
“马上按照命令到右将军军部报到!
”李广也没向卫青告辞就出来了,怒气冲冲地回到了自己的军部,率领部队与赵食其的右路军合并东进。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鲁恭为中牟①令,重德化②,不任刑罚。
袁安③闻之,疑其不实,阴④使人往视之。
随恭行阡陌,俱坐桑下。
有雉过,止其旁,旁有儿童。
其人曰:
“儿何不捕之?
”儿言雉方雏,不得捕。
其人讶而起,与恭决曰:
“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绩也。
今蝗不犯境,此一异也;爱及鸟兽,此二异也;童有仁心,此三异也。
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白安。
”
(节选自《后汉书》)
【注】①中牟:
古地名,今河南省境内。
②德化:
用道德来教化。
③袁安:
河南那太守,是鲁恭的上司。
④阴:
暗中。
(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①又何间焉________
②阡陌________
(2)翻译下列语句。
①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②袁安闻之,疑其不实,阴使人往视之。
(3)【甲】【乙】两文各有一句话体现了执政者以德治民的思想。
【答案】
(1)参与;田间小路
(2)①(这)是尽了职分之类的事情。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②袁安听说以后,怀疑这不是真的,暗地里派人前往观察。
(3)【甲】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乙】(鲁恭为中牟令)重德化,不任刑罚。
【解析】【分析】
(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间”属于古今异义词,这里是参与的意思。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属,种类。
可,可以。
以,凭借。
从:
随行,跟从。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这)是尽了职分之类的事情。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②实:
真实。
阴:
暗地里。
使:
派。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袁安听说以后,怀疑这不是真的,暗地里派人前往观察。
(3)通读文章,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从两文中筛选出体现了执政者以德治民的思想的句子,【甲】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句话的意思是:
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这一句话体现了鲁庄公以德治民的思想。
【乙】(鲁恭为中牟令)重德化,不任刑罚。
意思是:
故答案为:
⑴参与;田间小路
⑵①(这)是尽了职分之类的事情。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②袁安听说以后,怀疑这不是真的,暗地里派人前往观察。
⑶【甲】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乙】(鲁恭为中牟令)重德化,不任刑罚。
鲁恭担任中牟县令,注重用道德来感化人民,不采用刑罚的方式。
这句话体现了鲁恭以德治民的思想。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我们在翻译句子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
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
⑶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筛选出符合题意的句子即可。
【附参考译文】
鲁恭担任中牟县令,注重用道德来感化人民,不采用刑罚的方式。
河南太守袁安听说以后,怀疑这不是真的,暗地里派人前往观察。
那个人跟随鲁恭行走在田间小路,一起坐在桑树下,有野鸡飞来,停在他们身旁,身旁有个小孩,那个人问:
“你为什么不捉它?
”小孩说野鸡还是幼鸡,不可以捕捉。
那个人感到惊讶并起身,和鲁恭告别说:
“我之所以来,是想访察您的政绩。
现在蝗虫不侵犯中牟县境,这是第一个让人惊异的地方:
爱护鸟兽,这是第二个让人感到惊异的地方;小孩子都有仁爱之心,这是第三个让人惊异的地方。
我在这里住得久了,只会打扰贤明的人。
我将赶紧回去。
把这些情况报告给衰安。
”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滕子京负大才,为众所嫉,自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
范文正与之同年①,友善,爱其才,恐后贻②祸。
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③以规之。
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
故《记》中云: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在谏故人耳。
(摘自《过庭录》)
【注】①同年:
指同一年考中进士。
②贻:
遗留。
③隙:
时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罕受人言________
②其意盖在谏故人耳________
(2)范仲淹与滕子京为同年进士,在滕子京“愤郁”之时,范仲淹有何反应。
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3)范仲淹和他的《岳阳楼记》,以及文中那些光照千秋的经典名句已成为后代贤者志士的崇高追求和人生准则。
从短文中你能看出范仲淹是怎样一个人?
【答案】
(1)少;规劝
(2)范仲淹爱惜滕子京的才华,担心他长期的悲愤抑郁会留下祸患,影响他未来发展。
(3)善良宽厚,爱才惜才,关心友人,忧国忧民。
【解析】【分析】
(1)①句意:
很少听人劝。
“罕”,少。
②句意:
他的意思大概就在规劝于想好友了。
“谏”,规劝。
(2)根据“爱其才,恐后贻祸”的意思“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以后他遭到迫害”,可解答此题。
(3)根据文意,范仲淹亲写《岳阳楼记》,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来宽慰悲愤郁闷的滕子京,可知范仲淹是一个善良宽厚,爱才惜才,关心友人的人,同时他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抒发远大的抱负,可知他是一个忧国忧民的人。
故答案为:
⑴少、规劝
⑵范仲淹爱惜滕子京的才华,担心他长期的悲愤抑郁会留下祸患,影响他未来发展。
⑶善良宽厚,爱才惜才,关心友人,忧国忧民。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题意,在文中找到答案,按照要求作答。
⑶本题考查的是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理解意思,注意对人物的描写语句和事例的分析理解。
【附参考译文】
滕子京很有才华,遭到许多人的嫉妒,从开始的庆阳帅被贬到巴陵郡,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文章中和脸上。
范仲淹和他同龄,两人关系很好,也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以后他遭到迫害。
但是滕子京很骄傲自负,很少听人劝。
正在担心没有机会规劝他的时候,滕子京忽然写信给范仲淹,请他写一篇《岳阳楼记》。
所以文中写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他的意思大概就在规劝于想好友了。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嘻!
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①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②,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
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
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
“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
”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又新敖仓③吏舍,日役千夫。
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
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
荒政之施,莫此为大。
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④,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着为令。
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
【注】①殍殣(piáo jǐn):
饿死的人。
②募民存饷:
指招募灾民服役,使服役者有饭吃。
③敖仓:
粮仓。
④晏然:
安宁的样子。
(1)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或异二者之为 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
B. 然则何时而乐也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C. 以惠贫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D. 好为佛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论语》)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两浙惟杭州晏然,民不流徒,皆公之惠也。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断两处)
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4)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古代仁人志士,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未尝废替。
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既体现在“A________,A________”的抱负中,也体现在为政一方的实际行动里,【乙】文中范仲淹在浙西救灾时采取了“B________”和“C________”两项措施,后来这两项措施被著录于令典。
(A处请用【甲】文语句回答,B,C两处请用【乙】文语句回答。
)
【答案】
(1)D
(2)①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②两浙地区只有杭州秩序安宁,民众没有流亡迁移的,(这)都是范公(救灾)的恩惠。
(3)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
【解析】【分析】
(1)A或许;有时。
B快乐;以…为乐。
C用来;因为。
D喜爱,爱好。
(2) 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以:
应为;物:
外物。
这句话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翻译时注意句式的特点。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②宴然:
秩序安定的样子;流徙:
流亡迁徙。
这是一个判断句,翻译时注意句式的特点。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两浙地区只有杭州秩序安宁,民众没有流亡迁移的,(这)都是范公(救灾)的恩惠。
(3)这句话的意思是:
既赈救了饥荒,又趁荒年替民间兴利,这些是先生的功绩。
根据句意,可知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
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4)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意从文中筛选出合适的语句即可。
【甲】文表达表达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博大的胸襟和政治抱负,这两句也是范仲淹忧国忧民情怀的体现,【乙】文最后两句总结了范仲淹在浙西救灾时的做法及取得范仲淹的功绩,从中可知范仲淹采取的措施是:
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
故答案为:
⑴D;
⑵①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②两浙地区只有杭州秩序安宁,民众没有流亡迁移的,(这)都是范公(救灾)的恩惠。
⑶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⑷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发司农之粟 募民兴利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
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
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
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
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⑵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解答时可以了解文言断句的一些常识,还可以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根据语感和结构进行划分。
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意从文中筛选出合适的语句即可。
【参考译文】
皇佑二年,吴中发生大饥荒,饿死者的尸体遍布于道路。
这时主管浙西,调发国家仓库粮食,募集民间所存的钱物来赈济灾民,救荒之术很是完备。
吴中百姓喜欢比赛舟船,爱作佛事,范仲淹就鼓励民间多举办赛事,太守每日出游宴饮于西湖上。
自到,城中居民大规模出游,尽情玩赏。
又召集各寺院主持僧人,告谕他们说:
“灾荒年间民工工价最低廉,可以趁此时机大力兴建土木工程。
”于是各个寺院的修建工程都非常兴盛。
官府也翻修仓库和官吏住舍,每天雇役一千多人。
监察机关弹劾杭州长官不体恤荒政,嬉戏游乐而无节制,以及官府、私家兴建房舍,伤耗民间财力。
范仲淹于是自己草拟奏章,申述因为饮宴和兴造房舍的缘由,是要调发有余的钱财,来救济贫民。
那些从事贸易、饮食行业的人,工匠、民夫,仰仗官府、私家养活的,每天大概可达几万人。
救济灾荒的措施,没有比这一做法更好的了。
这一年两浙路灾区唯有杭州平安无事,百姓没有流亡的,这都是范文正公的恩惠。
饥荒年份打开司农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