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桥涵台背回填首件工艺总结.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953383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69.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桥涵台背回填首件工艺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湖北桥涵台背回填首件工艺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湖北桥涵台背回填首件工艺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湖北桥涵台背回填首件工艺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湖北桥涵台背回填首件工艺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桥涵台背回填首件工艺总结.docx

《湖北桥涵台背回填首件工艺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桥涵台背回填首件工艺总结.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桥涵台背回填首件工艺总结.docx

湖北桥涵台背回填首件工艺总结

桥涵台背回填首件工艺总结

第一章编制依据及目的

1、编制依据

1、(湖北省监利至江陵高速公路JJTJ-2合同段)《投标文件》

2、(湖北省监利至江陵高速公路第JJTJ-2合同段)《两阶段施工图设计》

3、《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F50—2011);

4、《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第一册土建工程;

5、我项目部施工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施工机械设备能力以及我项目部对施工现场实地调查情况和类似工程施工经验;

6、《施工组织设计》及有关合同文件;

7、业主下发的《关于对桥梁、涵洞台背回填施工相关要求的通知》。

2、首件目的

为了确保我标段内的桥涵台背回填工程施工质量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我部选择K32+484古堤村大桥桥头台背回填作为首件工程(涵洞台背回填参照桥台台背处理),按照经审批的台背回填施工方案组织施工,使人员熟悉施工工艺流程和各自分工,确定填料的松铺系数和压实厚度,碾压机械组合和碾压遍数,发现和解决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施工经验。

第二章工程概况

本次首件实验段选择古堤村大桥0#桥台,里程桩号为K32+263-K32+268。

台背回填材料采用青砂掺配卵石的混合料为主要填料,桥台形式为肋板式,回填宽度42.8m,沿道路中心线向两边放坡2%。

台背下口宽度为5m、上口宽度为13m、填高7.5m、挖台阶土方130m³、土工格栅572㎡、回填砂石1534m³,压实度不小于96%。

施工时间为2014年12月20日-2014年12月29日。

 

第三章施工准备

1、管理人员准备

按照总监办下发的指导文件,为确保结构物台背回填质量,我标段针对18座桥及37道涵洞台背回填施工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总工和生产经理为副组长的盖板涵洞施工管理小组,成员包括质检部部长、物资设备部部长、试验室主任、计划合同部部长、工程部部长。

在施工管理小组的指导下,开展施工生产。

序号

姓名

职务

职责

1

卢江华

总工程师

主管工程技术,负责作好技术方案选择和实施等。

2

李振文

工程部部长

负责现场施工方案制定,作业指导。

3

蒋妙强

质检部部长

负责现场安全、质检工作

4

赵新岗

测量工程师

负责全线工程测量及检查队级测量成果。

5

苗旺

试验室主任

负责各项试验工作。

6

代圣辉

现场技术质检

负责现场施工技术工作。

7

曲云龙

生产副经理

负责现场施工管理。

8

刘昌学

路基工程师

负责现场施工管理。

9

刘广迎

物资部部长

负责组织进场材料的验收、进场材料的管理和现场使用过程中的监管工作。

10

朱灿科

试验员

现场材料检测。

11

王毅

试验员

现场材料检测。

12

刘雷

技术员

现场测量。

13

刘松鸣

技术员

现场测量。

14

张振宇

专职安全员

负责现场施工安全。

15

齐俊仙

专职安全员

负责现场施工安全。

16

张少华

专职环保监督员

负责环保工作的检查、监督。

17

朱文明

机械工程师

负责现场机械组织调配。

现场施工管理人员一览表

2、施工前准备

1、技术准备

①、参与桥涵工程施工的所有技术员已熟悉了设计文件、图纸及有关资料

②、做好施工前工程技术交底和安全技术交底。

③、回填前确认结构物的强度满足回填要求,软基处理工程验收合格。

④、完成施工场地的清理、挖掘,以及必要的平整场地等有关作业。

完成施工范围内的清除淤泥、有机物残渣、原地面草皮等清理工作。

⑤用红油漆在结构物墙身上分左、中、右每隔30cm由下至上水平标出层厚和导数,以利控制填筑厚度。

⑥建立台背回填管理台帐,填写各压实层厚度、宽度、材料、压实度及各方签认的信息。

2、材料准备

按设计要求准备台背填料,并进行相关试验检测工作。

本标段采用体积比为40%青砂掺60%卵石(卵石最大粒径不大于10cm)作为台背填料。

3、机械准备

机械设备一览表

序号

设备名称

规格型号

数量

1

振动压路机

YZ20

1

2

振动压路机

SR22MP-2

1

3

打夯机

平板型

3

4

挖掘机

R225LC-7

1

5

装载机

ZL50

2

6

推土机

TY160

1

7

洒水车

8m3

2

8

平地机

PY180

1

第四章施工过程及质量控制

1、工艺流程

软基处理―→施工准备―→回填区清理―→基坑测量开挖―→标注回填标示线―→逐层回填―→分层平整碾压―→沉降差检测―→自检―→报检―→检测验收。

台背回填施工工艺流程图

 

台背处理示意图

2、回填范围清理

桥(涵)台填土的每侧长度均应符合设计规定,涵洞底部宽度不小于3m,桥梁底部宽度为基础外沿5m,并能给机械作业提供充分的工作面。

锥坡填土应与台背填土同时进行,并应按设计宽度一次填筑,回填应确保和路基压实区域相衔接。

桥(涵)台背回填区域清理时应将回填范围内的地基表土、杂物、松软土体、腐殖土等全部清理出基坑回填范围,确保回填区域表面平整,并做好基坑防排水工作。

3、基坑测量开挖

盖板涵或桥台完成后,当盖板涵台身砼达到设计强度的85%以上并且上部盖板安装后放可进行基坑开挖。

对于桥台则应在桥台砼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进行基坑开挖。

开挖前先将基底的杂物、不适用材料等进行清理,然后测量组用全站仪放出路基中线及边坡线,并测出基底距路床顶面高差。

根据回填范围进行开挖,开挖采用挖掘机配合人工的方式,结构物50cm范围内使用人工进行开挖,避免机械对结构物造成破坏。

将台背回填施工范围内的非适用性材料清理干净,并开挖好临时排水沟,将地表水引至施工范围外。

小构台背基底清理完成以后,对基础顶面以下基坑采用挖基材料回填并碾压,压实度应不小于94%,桥台台背基础顶面以下采用清砂回填,压实度不小于90%,严格按设计要求压实。

压实度自检合格后报监理工程师验收,合格后进入下一道施工工序。

沉降缝应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或规范要求,采用沥青麻絮封堵,再用宽度不小于50cm的油毡进行密帖,防止渗水,对固定墙身模板时留下的拉杆眼孔、塑料套管进行切除后,进行封堵,再涂刷沥青防水层。

桥(涵)台背回填区域与填砂路基结合部,挖设4%的反坡台阶,台阶向填砂路基倾斜,确保路基与台背回填有效衔接。

在桥(涵)台背显眼处自下而上用油漆画出水平横线,按压实厚度每40cm一道进行标识。

回填时应严格按照标注厚度进行不得超填。

每三层测量一次标高,宽度,其它检测项目报检监理工程师,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下层填筑。

分层夯实时不使涵身和接缝有任何破坏和扰动。

填料的压实度不小于96%。

检测资料按要求填写完整,建立一背一档台账。

4、分层填筑

将青砂、卵石运输至施工现场,按配合比(青砂40%,卵石60%)控制拌料,现场采用挖机拌和,待混合料拌和均匀后方可回填使用。

采用机械辅以人工进行分层摊铺,不平的部位人工进行找平。

每层应于两侧各超填宽出设计宽度50cm以利最终路堤边缘的压实。

当第一层摊铺完毕后,利用线路两侧开完的临时排水沟中的清水,采用高压水枪对准青砂进行注水及漫流,使青砂掺透至卵石的空隙中。

当部分区域卵石暴漏,甚至卵石内有空隙,则在区域补铺适量青砂,再进行注水,直至砂石混和料表面平整密实为止。

每层砂砾填筑后,及时检测填料的含水量,当含水量达到最佳含水量±2%时开始碾压,试验段的最佳含水率为13.1%,否则补水或翻晒后再进行含水量测试。

采用静压+振动碾压相结合,使用22T压路机进行碾压,碾压顺序由两侧向中间碾压,然后再由中间向两侧碾压,且每次要求错轮1/3轮宽,碾压7-8遍,至无明显轮迹。

尽量采用多遍静压至碾压密实,特殊情况或者距台背结构物较远的部位可采用微震碾压,严禁使用强震碾压。

台背结构物0.5m范围内使用平板冲击夯进行夯实,做到无漏压、无死角,确保碾压均匀。

严禁使用压路机压实,避免对结构物造成影响。

施工完成后采用粘土包边处理。

5、检测交验

压实前试验室应对含水率进行检测,压实后对平整度检测,由于我部采用的台背回填材料为砂砾,砾石最大粒径一般都在53mm以上,甚至达到65mm左右。

根据现行《公路土工试验规程》不能使用正常的重型击实法确定台背回填的压实度。

根据以往天然砂砾石施工工艺和经验,参照《公路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标准》中石方路基检测评定方法并结合弯沉值的检测来进行质量管理和控制。

严格控制天然砂砾的的分层松铺厚度在42-45cm之间,压实机具选择为20T震动压路机,计划压实遍数为静压1遍、弱振6~7遍、静压1遍,同时在施工过程中测量每层填筑最后2遍碾压标高差(<3mm),作为质量控制依据。

每层碾压完毕后,由项目部实验员先自检,合格后报驻地试验监理抽检,监理抽检率100%。

自检合格、报监理工程师检验合格且留有该层相关影像资料后方可进行下一层填筑施工。

在涵台台背回填达到设计高程后,通过每层碾压标高差记录表,标高差<3mm确定台背回填碾压是否合格,合格后验收。

台背回填分别在台背区路床顶面以下20cm处及底面(路堤顶面)分别设置一层双向拉伸土工格栅,土工格栅须符合土工格栅各项技术指标,搭接部分可用U型钉连接或铁丝穿绑。

台背回填每层填料施工完成后,由项目部技术员和现场旁站监理共同拍摄每层的工程照片,照片上要体现结构物背墙上的红色标线所显示的层厚和层数(参照物)以及说明图板,能够直接、清楚地反映每层的填筑状况,照片将做为质量评定的部分资料归档。

6、注意事项

(1)台背回填必须在隐蔽工程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

 

(2)按设计做好过渡段,并做好纵向和横向防排水系统。

 

(3)台背回填部分的路床宜与路堤路床同步填筑。

 

(4)桥台背和锥坡的回填施工宜同步进行,一次填筑到位并保证压实整修后能达到设计宽度要求。

 

(5)洞身两侧,要对称分层回填压实,填料压实后厚度不大于30cm。

 

(6)配备合理的碾压机械,压路机达不到的地方,使用小型机动夯具。

作业面比较窄小的台背回填,对于台背、涵背碾压不到位的死角与构造物的结合部,配置合理的小型夯实机具,方可进行大面积回填,小型夯实机具机振力不小于1t。

 

(7)台背回填前,基坑回填区的压实度不小于94%,基础顶面以下清砂回填,压实度不小于90%,碾压完毕后报监理工程师进行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第一层的台背回填。

 

 

第五章 施工中存在的不足及整改措施

1、存在问题

(1)回填过程中,机械与墙背有轻微碰撞的现象。

(2)在离盖板涵墙身0.3m范围内的个别角隅夯实不到位。

(3)试验检测的速度比较慢,机械手在卸料和摊铺整平工序耗费时间太长,导致现场台背回填时间过长。

(4)横坡及平整度控制得不够好。

2、原因分析

(1)由于没有严格执行方案中机械与墙背远离距离,导致压路机与墙体部分轻微碰撞。

(2)由于该处不能用压路机碾压压实,所以需用冲击夯和平板夯,在部分角隅部位人工夯击不到位,需加强并多次夯击。

(3)试验检测的速度比较慢,机械手在卸料和摊铺整平工序上操作不熟练。

(4)松铺填料厚度不均匀和局部填料离析现象。

3、整改措施

(1)压路机碾压时离盖板涵墙身以距离不小于0.3m,对于该0.3m范围内和压路机碾压不到的部位采用冲击夯夯实,不可遗漏。

对于角隅部位增加夯击次数,以达到要求压实度。

(2)每层摊铺前,均要按摊铺面积打方格,使填料松铺厚度均匀,大粒径填料均匀分散。

对超粒径的填料要人工清除。

静压一遍后,对局部坑洼人工补平。

(3)增加试验检测人员,加快试验检测速度。

机械手通过实践提高狭窄场地的操作技能,提高施工速度。

第六章 首件施工总结

本次涵背回填首件施工,我标段充分认识到首件工程施工的必要性,为后续的台背回填提供了可行的施工方法及规范的施工流程,现将施工过程数据汇总如下:

1、施工经验总结

根据本标段首件桥台台背回填施工,结合施工所用填料及机械,取得经验总结如下:

(1)、台背回填材料采用40%青砂掺60%卵石。

(2)、桥台台背回填分层铺料后,进行注水直至达到最佳含水率±2%后开始碾压,最佳含水率为13.1%,第一层松铺厚度34cm,压实厚度小于30cm,中间层压实厚度控制小于40cm,松铺厚度控制在42-45cm。

(3)、碾压采用20T震动压路机配合小型夯机人工夯实进行,每层碾压遍数为:

静压1遍、弱振6~7遍、静压1遍,经测量现场每层碾压最后2遍高差均小于3mm,满足设计及文件要求,压路机盲区在小型冲击夯夯实六至八遍后方能到达设计要求,局部不平整位置采取人工收面整平。

附:

(台背回填施工工艺检测记录表)

(4)、满足施工质量要求的最佳机械组合方式为:

PY180平地机一台,ZL50装载机1台,TY160推土机1台,YZ20振动压路机2台以2-4Km/h的速度、往返轮迹重叠不小于1/3钢轮宽方式碾压,碾压遍数在初期2-4遍时沉降较大,碾压5遍后趋于稳定,检测每层最后两遍碾压沉降差均小于3mm,符合设计要求。

(5)、台背回填尽量与路基填筑保持同步,最大高差不得大于2层,确保台背回填与路基填砂紧密衔接,有效控制施工质量。

(6)、定期进行沉降观测确保台背回填质量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2、施工要点总结

(1)、严格控制回填材料,填料须经过试验检测,出具合格报告并报监理工程师认可后方可使用。

(2)、每处台背回填都必须形成影像资料,“一背一档”,明确填筑时间、填筑材料、填筑层数。

(3)、基底范围不得积水,如存在地表水或地下水影响其稳定,应设置必要的排水设施,严禁积水浸泡基底。

(4)、严格控制每层松铺厚度,并请监理人员现场旁站监督,确保松铺厚度和填料质量,避免因填筑厚度过厚碾压不实或过薄发生起皮现象。

3、首件结论

通过本次台背回填首件施工,验证了我标段所确定的台背回填施工方案能够满足施工要求。

各项检测指标符合规范要求,可以用于后期全标段的涵洞台背回填施工。

通过首件施工,使全体施工人员加深了对台背回填施工工艺的理解,增强了大家的质量意识。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改进措施。

在后续施工中我们将发扬首件工程的优点,继续改进或优化施工工艺,杜绝在首件工程中存在的不足问题再次发生,优质、安全的完成我标段所有的台背回填施工。

4、附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