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医学复习总结分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951721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刀医学复习总结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针刀医学复习总结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针刀医学复习总结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针刀医学复习总结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针刀医学复习总结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针刀医学复习总结分析.docx

《针刀医学复习总结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刀医学复习总结分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针刀医学复习总结分析.docx

针刀医学复习总结分析

针刀医学复习总结

1、枕部神经卡压性头痛

病因病理:

工作姿势不正确或生活习惯不好;外伤;感染性因素(淋巴结肿大卡压神经和血管)。

以上因素可使头项部肌肉痉挛、变性、粘连、结疤,特别在枕大神经和枕小神经分布线路上和穿出筋膜处的软组织损伤变性,可压迫和刺激神经而导致症状。

诊断——病史:

颈部外伤史、劳损史,病程在3个月以上;症状:

枕大神经和枕小神经支配区头痛,转头或咳嗽时可加重头痛;体征:

在神经分配线路上或穿筋膜处有压痛、硬结、条索或软组织变硬,部分有颅骨膜肌压痛,以偏头痛为主,多有颞肌变性疼痛;辅助检查:

X线片可显示上位颈椎项韧带钙化,部分寰齿关节左右间隙不等宽。

鉴别诊断——颅内占位性病变、三叉神经痛、五官科疾病等

针刀治疗方法——治疗体位:

坐位或俯卧位(胸下垫枕),枕骨隆凸以下备皮;

1.松解枕部神经卡压点;2.松解枢椎横突、棘突部位;3.颞部及相应部位的压痛点;4.手法治疗(手法治疗时很重要的治疗手段)

注意事项:

1.此处危险,切勿刺入枕骨大孔或刺伤延髓,针体方向要垂直枕部颅骨骨面;2.松解第2颈椎横突后结节压痛时,一定要先到达骨面再行松解;3.注意患者反映,随机应变;注意无菌操作,保持局部干燥。

2、腰椎间盘突出与腰腿痛

局部解剖——腰神经根管(是指腰神经根从离开硬膜囊处,直到椎间孔外口这一段狭窄的骨性管道。

它包括两个部分:

即侧隐窝和它向前外下方延伸的椎间孔神经根管,形似漏斗。

):

纤维隔将推间孔分为上下两个管。

上管内有腰神经根、腰动脉推管内支和推间静脉上支通过;下管内有推间静脉下支通过。

神经根管位于椎间侧方的椎间孔,为神经根穿出的骨纤维性管道,腰段前壁为上一椎体和其下方椎间盘,后壁为上位椎骨的椎弓下切迹,下壁为下位椎骨的椎弓上切迹。

腰神经根管前为椎体后面和椎间盘,后为黄韧带和关节突关节,上、下分别为椎上切迹和椎下切迹。

发病机制:

●突出髓核对神经根产生刺激、压迫,引起神经支配区域的各种症状。

●突出的髓核、纤维环引起神经根与周围组织的无菌性炎症、水肿、渗出、粘连等病理变化。

●髓核的退变引起椎节失稳、松动等病理改变,纤维环的退变主要表现为坚韧程度的降低。

长期反复的巨大外力造成的损害累积作用于椎间盘,可加重椎间盘退变的程度。

突然发力、扭转等诱发因素可导致椎间盘压力突然升高,使弹性较差的髓核穿过不够坚韧的纤维环,形成髓核突出,同时释放某些化学物质,刺激突出物周围的组织,并产生无菌性炎症,从而引起一系列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表现。

●神经根受压只能导致感觉异常而不会引起疼痛,各种外伤,卡压及风寒湿使腰部及其周围组织充血、水肿、变性、纤维化、瘢痕形成、粘连,而粘连导致机体内动态平衡失调才是引起腰痛伴下肢放射痛的根本原因。

针刀治疗原理:

①针对脊柱及椎旁的软组织,通过纵横疏通、切割松解等刀法,使劳损、痉挛的肌肉群重新建立动态平衡,修复机体的力平衡失调状态,重建机体动态平衡。

②通过解除病变周围神经、血管等组织的卡压,消除疼痛。

③通过消除病变局部的高压状态,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病变区无菌性炎症吸收,起到疗效

④针刀松解法有类似针刺的作用,可调整人体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起到"活血化疲,平衡阴阳,通络止痛"等作用。

针刀施术部位选择原则:

①疼痛点或者完成某一特定动作而引起疼痛的点可为进针点;

②触诊压痛点可为进针点;

③腰部肌肉、筋膜等软组织变性处,如硬结、条索、增厚和肌紧张处等可为进针点;

④依据影像学所示腰推间盘突出部位,寻找压痛点施术;

⑤病变处如有神经干和大血管,则应避开神经干、大血管进针,再行治疗。

⑥腰推序列改变、棘突偏歪推骨周围软组织可为进针点。

每次治疗宜选用4-6个施术部位。

常取施术部位

①棘间点②关节突关节囊③横突点④坐骨神经出口点⑤臀上皮神经入臀点⑥臀腿部阳性反应点⑦小腿外侧或后侧点

腰椎间盘突出后重吸收或缩小的机制:

●髓核作为特异性抗原,由自身免疫反应和自身修复过程必然会引发的一系列炎性反应,巨噬细胞为炎性细胞的主要成分,巨噬细胞浸润吞噬降解突出间盘。

●髓核突出部分存在各种炎性细胞介质可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调节周围组织的微循环。

●髓核细胞和内侧纤维环的软骨性细胞能产生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如果椎间盘退变程度越严重,能产生胶原酶也越多。

●软骨细胞的凋亡和突出髓核的脱水起一定作用。

●新生血管长入、炎性细胞浸润、各种细胞因子炎性介质的表达、神经递质和蛋白溶解酶的分泌之间又互相影响,共同作用于突出的髓核组织,是其变小和消失的病理基础。

3、腰3横突综合征(ThirdLumbarTrans-verseProcessSyndrome)是因L3横突尖端的急慢性损伤而引起的腰痛或腰骶部疼痛。

体型瘦长的人群中多见。

病理机制:

(腰椎横突是胸腰筋膜前层的附着点,各横突间有横突间肌和横突间韧带相连;又是腰方肌、横突棘肌的起点,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也通过腱膜起于此处;肌肉和筋膜对腰部稳定性和运动性有重要作用。

而L1-3脊神经后支穿过横突的肌筋膜行于横突背侧。

其中L2脊神经后外侧支正好紧贴L3横突下行。

L3横突综合征的发生与其解剖和生物力学特点有关,L3是腰椎前凸的顶点和腰椎活动的中心,成为腰部活动杠杆的支点,承受压力应最大,而L3横突最长、最宽,尖端肥厚;附着在L3横突的胸腰筋膜前层也最多,成束状。

因此,附着于L3横突的软组织,形成了以L3横突为中心,肌肉-筋膜-L2脊神经后外侧支的特殊结构。

当腰部用力,特别是用力不平衡时,一侧椎旁肌收缩,由于杠杆作用,必然引起对侧横突上撬,从而产生L3横突尖端组织的急、慢性损伤,出现出血、渗出,产生无菌性炎症;久之,在L3横突尖端周围出现纤维化,形成瘢痕粘连、筋膜增厚和肌腱膜挛缩,可引起神经、血管束卡压,出现下腰痛或腰臀部疼痛。

4、骶髂关节致密性骨炎

髂骨致密性骨炎是髂骨与骶骨之间耳状关节部分的骨质密度增高。

可为单侧或双侧。

症状可于半年至数年后自行消失或缓解,此时髂骨的致密性改变并不随之消失。

病因:

本病90%以上为中年女性,以妊娠后期、尤其分娩后为多见,亦可见于尿路或女性附件慢性感染后。

在妊娠后期,肌腱韧带松弛,使骶髂关节松动,失去稳定性,分娩后骶骨倾斜角增大,骨盆前倾,生物力学结构发生变化。

也可能与身体重力,慢性劳损或外伤有关。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腰骶部或下腰部疼痛,偶尔在臀下部及大腿后侧出现向臀部的放射痛。

骨盆分离试验及“4”字试验阳性。

影像学表现:

1.X线检查——在X线平片上可见靠近关节面处的髂骨皮质出现硬化性改变,骨质呈致密状,位于骶髂关节下1/2处,且多呈三角形;骶髂关节间隙整齐、清晰,关节面及骨质无破坏征。

以单侧多见,亦有双侧者。

2.其他——必要时可行CT及MRI检查,需与肿瘤等病变进行鉴别诊断。

5、腰椎间盘突出症:

因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膨出、突出、脱出,刺激或压迫硬膜囊和神经根而引起腰腿痛和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类病症。

正常椎间盘结构—分为四个同心层:

胶原纤维层、纤维软骨层、过度层、髓核组织(纤维层有抗张力的作用,中央的髓核组织有抗震荡和抗压的作用,二者对维持脊柱的结构完整性及正常功能起作重要的作用)

流行病学资料:

临床上最常见的疾患之一

约占门诊下腰痛患者的10%-15%,占骨科腰腿痛住院患者的25%-40%

多见于青壮年,80%以上为20-50岁

男性多于女性,男:

女≈4:

1

以L4-5、L5-S1多见

临床表现:

症状:

腰痛、下肢放射痛、下腹部或大腿前内侧痛、间歇性跛行、患肢麻木或发凉、肌肉麻痹、括约肌及性功能障碍

体征:

强迫体位和异常步态、腰椎形态及活动度压痛与叩痛、肌萎缩及肌力减弱、皮肤感觉障碍、反射改变、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等

影像学检查:

X线片:

不能显示椎间盘突出,但可观察到腰椎退行性变、病变椎间隙椎体相邻缘骨质硬化、椎间隙变窄、腰椎失稳等间接征象。

CT检查:

可显示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类型、突出方向、椎管狭窄及其程度,准确率70%左右。

磁共振成像:

可清楚显示椎体、脊髓、神经根、马尾神经与髓核简单相互关系,对椎间盘突出的诊断准确率达90%以上,并有助于排除其他病变如肿瘤、结核等。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定位诊断

突出间隙

受累神经根

疼痛部位

麻木部位

肌力改变

反射改变

L3-L4

L4

大腿前外侧

小腿前侧

小腿前内侧

伸膝无力

膝跳反射

L4-L5

L5

大腿和小腿后外侧

小腿外侧或足背拇指

拇指背伸无力

L5-S1

S1

大、小腿及足跟外侧

小腿或足外侧

踝反射

中央型

马尾神经

腰背部、双小指后侧

双下肢及足跟后、会阴

括约肌无力

肛门反射

诊断依据:

急性或慢性反复发作的腰腿痛,疼痛部位沿神经支配区域向远侧乃至趾端放射。

下肢皮肤感觉退减、麻木症状与神经支配区域相符合。

下肢运动无力和(或)肌肉萎缩。

受压迫神经根所支配的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突出平面棘突旁和神经走行区域有明显压痛。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殊检查试验阳性,如直腿抬高试验,拇趾背伸、跖屈试验等。

CT、MRI等影像学检查有明确的阳性征象,并与临床症状和体征相符合。

鉴别诊断:

1.椎管内肿瘤

鉴别要点:

重视椎管内肿瘤产生的特征性疼痛-腰穿痛、造影痛、牵引痛和夜间痛;重视其他原因引起的相似症状;科学应用辅助检查手段

2.非退行性骨关节疾病

(臀上皮神经炎、骨盆出口综合征、梨状肌综合征、L3横突综合征、髋关节骨关节病、骶髂关节错位、骶髂关节结核)

鉴别要点:

从疼痛部位、性质、程度、种类、形成原因等多方面加以鉴别

根据压痛点、直腿抬高试验等体征辨别

3.早期脉管炎—鉴别要点:

理解该病的产生机制,症状体征有下肢疲劳、发凉、麻木、酸胀、行走后患肢小腿及足胀痛或痛性痉挛,间歇性跛行

重视查体,注意皮温皮色,感觉异常范围及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情况

确定是神经源性还是血管源性间歇性跛行

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

针刀治疗:

原则:

安全第一:

盲做;

1、新手做压痛点;

2、进一步做棘突间、椎间孔外周;

3、高手可视下做以下操作——在患椎间盘上位椎体患侧横突上进针刀,针体与横突背面垂直,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当刀锋到达骨面后,向下转移刀峰,当到达横突下侧边缘时针刀沿下侧边缘伸入1~2mm,然后将刀峰沿横突边缘向内侧移动,当移动到遇骨性阻碍时说明到达横突根部神经孔上外侧,此时将针体向肢体下侧倾斜,将刀锋转动90°使刀口线与神经孔内侧的骨性边缘平行,针刀沿神经孔的内侧边缘转动式前进,随旋转将针体向人体的上段倾斜,当针体与人体的上段约成30°时,如病人下肢坐骨神经有酸胀感,说明此时刀峰已经到达逸出的瘢痕组织与神经根之间。

6、颈椎病:

因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颈椎骨质增生、颈部软组织损伤等,剌激或压迫颈部神经根、椎动脉、脊髓、交感神经等而产生的复杂综合征。

内因:

颈椎椎间盘、关节、韧带等发生退变,造成颈椎结构的稳定性差,出现颈椎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椎管狭窄、椎间孔狭窄等改变

外因:

颈肌、筋膜因劳损、受凉而痉挛、挛缩刺激-压迫相邻的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诱发复杂的症候群

分型及临床表现

1.颈—颈、枕、肩胛僵硬不适,活动不灵。

2.神经根型—颈臂神经丛受压症状。

颈、肩、臂、手指麻痛、乏力,肌肉萎缩。

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3.椎动脉型—头昏、耳鸣、视物不清,颈性眩晕、发作性猝倒,味觉异常,面部麻木。

4.交感神经—以植物神经紊乱症状为主(兴奋或抑制)。

①头痛、嗜睡或失眠、健忘等。

②胸闷、心悸、多汗,恶心呕吐、胃胀等。

5.脊髓型—颈僵,走路笨拙不稳,脚下踩棉花感;进行性双下肢沉重乏力、发冷、麻木。

6.混合型—存在两型及以上的症状,即为混合型。

颈椎X片:

颈椎生理前凸曲度减小、消失、反弓;颈椎骨质增生,钩椎关节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

针刀治疗的理论依据:

脊柱的力平衡—内平衡系统(静力性):

椎体-椎间盘-关节-韧带。

如“弓”。

外平衡系统(动力性):

椎周肌群、其他软组织构成。

如“弦”。

内、外平衡系统协调作用,维持其整体力学平衡,并保证相应的神经、血管通道畅通,功能正常。

脊柱稳定、灵活。

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临床上将出现颈肩腰腿痛及多种内脏相关疾病。

针刀治疗原则:

针刀松解脊柱颈段周围病变的软组织(“弦”);整脊手法脊柱颈段关节的微调(“弓”);恢复或重建脊柱颈段的力学平衡。

治疗方法——选点:

分部、分层等。

“肌肉、筋膜”(调弦)“韧带、关节囊”(整弓操作:

体位、进针。

7、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因肩关节及其周围的肌腱、韧带、腱鞘、滑囊等软组织退行性、炎症性病变而引起的以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又称“粘连性关节囊炎”、“肩凝症”或“冻结肩”等,又因其多发生在50岁左右的患者中间,故又称“五十肩”。

肩关节包含三块骨头:

肩胛骨、锁骨、肱骨头

主要肌腱:

肱二头肌腱短头:

起于喙突,止于桡骨粗隆,受肌皮神经支配,功能:

旋后和屈曲前臂。

肱二头肌腱长头:

起于盂上结节,止于桡骨粗隆,受肌皮神经支配,功能:

旋后和屈曲前臂。

结节间沟:

位于大结节与小结节之间,三角肌深面,前方有横行结节间腱鞘包绕。

肩胛下肌:

起于肩胛下窝,止于小结节,受肩胛下神经支配,功能:

内收、内旋上臂,维持稳定。

小圆肌:

起于肩胛骨外侧缘,止于大结节下,受腋神经支配,功能:

外旋上臂,维持稳定。

三角肌:

起于锁骨及肩胛岗肩峰端,止于三角肌粗隆,分前中后三束,受腋神经支配,功能:

外展上臂。

诊断—病史:

慢性劳损,外伤筋骨,气血不足感风寒湿邪,年龄多在50岁上下,女性多于男性,右侧多于左侧。

症状:

主诉肩部疼痛、伴活动受限,活动时疼痛加重,常在夜间疼痛明显。

体征:

肩部肌肉萎缩,肩部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外展及旋后功能明显受。

实验室检查:

X线检查多为阴性,病久可见骨质疏松及肩周部分肌腱钙化影。

治疗—治疗原则:

依据人体弓弦力学系统及疾病病理构架的网眼理论,针刀整体松解肩关节周围炎部位的粘连、瘢痕组织,回复关节的力学平衡。

操作方法:

分2次进行,第1次行“C”形针刀整体松解术,术后3天行第2次针刀松解三角肌的粘连和瘢痕、以及三角肌下滑囊的高压状态。

术式设计:

标记出肩周4个压痛点

第1个喙突中外1/3——肱二头肌短头附着点

第2个肱骨小结节——肩胛下肌附着点

第3个结节间沟——肱二头肌长头腱通道

第4个肱骨大结节后下部——小圆肌附着点

将4个痛点水平连接,即呈“C”形

体位:

端坐位或侧卧位

消毒:

在施术部位严格按无菌操作消毒至少3遍,铺无菌洞巾。

麻醉:

用1%利多卡因以生理盐水稀释后局部浸润麻醉,每个治疗点注射药液1ML,针刀隧道也应该施行麻醉。

4支针刀4点松解(I型4号直形针刀)——第1支针刀松解第1个喙突痛点第2支针刀松解第2个肩胛下肌(小结节)痛点;第3支针刀松解第3个结节间沟痛点;第4支针刀松解第4个小圆肌(大结节后下痛点);术闭拔出针刀,局部火罐抽吸淤血,再次消毒后无菌创可贴覆盖刀口。

注意事项:

喙突处松解:

喙突顶点虽然只有0.8cm范围,但却有5个肌腱、肌肉附着:

喙肱肌、喙肩韧带、喙锁韧带、胸小肌、肱二头肌肌腱短头,因此松解部位必须达到喙突中外1/3。

防止头静脉损伤:

头静脉起于手背静脉网的桡侧,沿前臂桡侧上行至肘窝,在肱二头肌外侧沟内继续上行,经过三角肌胸大肌间隙,穿过锁胸筋膜汇入腋静脉或者锁骨下静脉,在做小结节及结节间沟松解时,需摸清三角肌胸大肌间隙,旁开0.5CM,严格按照针刀4部规程进针,避开头静脉。

第2次松解三角肌及三角肌下滑囊——肩关节外展功能明显受限者可松解三角肌粘连和瘢痕,并对三角肌下滑囊减压。

定位:

三角肌前、中、后束肌腹部及三角肌止点、三角肌下滑囊。

消毒、麻醉、选用I型4号针刀

第1支针刀松解三角肌后束肌腹

第2支针刀松解三角肌中束肌腹

第3支针刀松解三角肌前束肌腹

第4支针刀松解三角肌止点及其滑囊,减压释放囊液以濡润周围肌肉韧带。

术闭拔出针刀,局部火罐抽吸淤血,再次消毒后无菌创可贴覆盖刀口。

8、肱骨外上髁炎又称网球肘。

是常见病、多发病。

病因病机:

伸肌总腱起始部的损伤或撕裂产生无菌性炎症。

但目前仍存在争论:

慢性肌筋膜炎,无菌性炎症引起的疼痛综合征,穿出伸肌总腱处的血管、神经束受到卡压。

肘关节的构成

肱尺关节:

肱骨滑车与尺骨半月切迹构成,是主体部分。

肱桡关节:

肱骨小头与桡骨小头凹组成

桡尺近侧关节:

桡骨头环状关节面与尺骨桡骨切迹组成

本病好发于经常做前臂旋转、伸屈肘关节运动的劳动者或运动员,可由急性扭伤或拉伤引起,但多数由积累性损伤引起。

伸肌总腱、肱桡肌附着点处肌腱内部轻度撕裂和局部轻微出血、机化,在自我修复过程中产生粘连、瘢痕,挤压该处的神经血管束,引起疼痛。

疼痛、挤压引起血管痉挛,血管壁增厚,甚至血管栓塞,症状可缓解。

发病后患者往往勉强运用上肢去完成生活自理,而使该处诸肌撕裂加重,牵拉了与该处有牵连的神经支,致使与该处有联系的肌肉痉挛、疼痛而涉及前臂和肩前部

临床表现:

多缓慢起病。

发病后疼痛涉及肩前部和前臂,局部有时会出现轻度的肿胀,活动前臂后疼痛加重,不能做握拳、旋转前臂动作,握物无力,严重者握在手中的东西会自行掉落。

诊断要点:

病史:

一般无明显外伤史,但常见于有经常使用前臂活动的劳损史。

症状:

肘关节外侧疼痛,运动后加重,提重物困难,握物无力,症状反复出现。

体征:

肘关节旋转活动受限,肱骨外上髁处压痛明显。

旋臂屈腕试验阳性。

X线检查:

一般无异常。

鉴别诊断:

1.颈椎病:

颈椎病如引起C5、C6神经根受到卡压时,可引起类似症状,但病人往往不能确切指出疼痛部位,检查难以找到明显的局部压痛点,而颈部可有明显压痛

2.骨化性肌炎:

疼痛部位广泛,伴有肘关节障碍,X线摄片可确诊。

3.肱桡关节滑囊炎:

其疼痛点的位置比肱骨外上髁炎的略高,压痛比肱骨外上髁炎为轻。

穿刺针抽吸可见有积液。

针刀治疗方法:

1.体位:

坐位,将肘关节屈曲90°平放于治疗桌面上。

2.体表定位:

肱骨外上髁压痛明显处。

3.麻醉:

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

4.使用汉章Ⅰ型4号针刀。

5.针刀松解:

针至肱骨外上髁顶点,先纵行疏通剥离2~3刀,然后向前沿肱骨外上髁前面的骨面紧贴骨面铲剥2~3刀,范围不超过0.5cm。

再顺前臂肌纤维方向,松解疏通一下伸腕肌、指总伸肌、尺侧腕伸肌之间的粘连,出针。

6.可配合封闭治疗。

以上方法一般不超过3次

注意事项:

1、定点准确。

2、局麻:

避免注入过多药物。

3、刀口方向:

与肌纤维方向一致。

4、术后休息、局部保暖。

5、治疗不超过3次。

9、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

又称扳机指、弹响指,好发于拇指。

由于手指屈伸频繁,屈指肌腱和腱鞘反复摩擦,产生无菌性炎症。

由于手指掌侧指横纹处无皮下组织,皮肤直接与腱鞘相连。

因此,屈指肌腱鞘炎大多在手指掌侧指横纹处。

临床表现:

患指屈伸受限,多在指掌侧,指横纹处疼痛,或有肿胀,严重者不能执筷和扣纽扣。

病程日久者,患者多诉指关节处有弹响声。

在压痛点出多可触及条索状、块状硬结。

诊断要点:

病史:

手指损伤或劳损史。

症状:

手指掌面指横纹处疼痛、压痛,夜间较甚。

体征:

手指屈伸功能障碍,在掌指横纹处可触及条索状、块状硬结。

辅助检查:

排除骨关节疾病及风湿免疫性疾病。

针刀治疗方法:

体位:

坐位,拇指外展位,掌心向上平放。

体表定位:

压痛点、掌指关节掌侧硬结处。

麻醉:

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

针具:

汉章Ⅰ型4号针刀。

松解方法:

针体垂直于掌面皮肤刺入,避开肌腱刺达骨面,纵行疏通剥离。

硬结大者,术者左手拇指固定住硬结,针刀稍提起,刀口线不变,在硬结上切1~3刀。

之后,针刀上提至皮下、鞘状韧带的表面,轻轻下切,有韧带被切断的突破感,针刀勿深刺。

重复切割,直至手指伸屈自如,没有弹响声为止。

出针后常规压迫止血。

注意事项:

1.精准定位,以免损伤腱鞘两侧的神经、血管。

2.要注意松解的层次,不可盲目乱切,勿切。

割太深,会造成肌腱的损伤,或将肌腱切断,或造成腱鞘内遗留瘢痕或粘连。

3.严格无菌,腱鞘内易感染。

术后2天内不沾水。

**针刀治疗机理:

切割作用、减张作用、骨与软组织的分离、组织间的分离、撬杠作用、神经反射刺激、经络刺激

、消除高应力纤维的作用/阻断疼痛反射机制、改变组织间的相对位置、对硬化组织起撬松作用、组织减压作用、消除相对运动的。

异常摩擦力。

膝关节炎的诊断要点

病史:

患者有明确的膝关节劳损病史

症状:

1.关节疼痛,常为持续性钝痛

2.关节疼痛一般在运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

3.关节常有胶着现象,并伴有腿软欲跌现象

体征:

1.膝关节周围出现多处压痛

2.关节功能轻度或中度受限

3.有积液者,浮髌试验阳性

辅助检查:

X线膝关节正侧位片显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质边缘硬化,关节边缘增生,或有骨刺生成。

10、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解剖:

髋臼——髂骨:

位于上2/5构成髋臼顶;坐骨:

位于下2/5,构成髋臼后侧壁;耻骨:

位于下1/5,构成髋臼前内侧壁;半球性深窝,占球面的170~175º,直径约3.5cm。

11、针刺意外情况发生:

业务水平过低,责任心不强;针具选择不当;消毒不严;针刺角度、深度错误;针刀操作不慎,配合注射的药物不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