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高中语文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3.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林黛玉进贾府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3
林黛玉进贾府
整体感知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内容是叙述描写小说的女主人公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所见所闻。
选文部分通过一个从未进过贾府的少女林黛玉的眼光,对贾府的环境和主要人物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作者选择这个机会使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出场亮相,行文顺理成章。
写人物出场,先后适宜,详略得体,虚实并用,单写与群像结合,描写重点突出,笔法变化多姿。
并将人物的描写与环境描写穿插进行,配合自然,相得益彰。
通过环境描写,揭示了贾府荣华富贵的来源和社会地位,展示了书中主人公生活的舞台。
《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
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
第一回是开篇。
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恋爱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第二回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贾府人物关系,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
第三回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贾府,并介绍贾府中的主要人物。
第四回是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
第五回是全书的总纲。
至此,全书的主要人物、背景、发展脉络、人物命运基本上交代出来,小说的情节发展便在此基础上展开了。
学法指导
《红楼梦》是一本大书,单是人物出场的安排,已见作者的匠心。
本文就是借林黛玉进贾府之机,很自然地安排了好多主要人物的出场。
学习时,注意看作者对各类人物的出场都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在重点描写贾宝玉、王熙凤的出场时,对他们的语言的描写尤为精彩。
阅读时把这些内容找出来并试着进行分析鉴赏,揣摩分析他们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文中对贾府建筑及其他设施的描写也比较充分,认真读这些文字,总结其描写上的特点,体会这些描写的作用,学习典型环境的描写方法。
文题解读
本文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第三回的回目是: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
林黛玉因何进贾府?
原来贾府的老祖宗贾母有两个儿子名贾赦、贾政,一个女儿名贾敏。
贾敏嫁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女便是林黛玉。
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
节选部分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
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走近作者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
清朝著名小说家。
祖籍辽阳,其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曹雪芹画像白旗包衣(家奴)。
所著《红楼梦》为我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
背景纵览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
它产生于清代所谓“河清海晏”的“乾隆盛世”。
当时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因素也有了增长。
这股新的力量与严重束缚它的封建主义体系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
这种冲突反映在上层建筑领域便是处于萌芽状态却蓬勃而有朝气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与腐朽的趋向最后崩溃的但又居于统治地位的封建宗法思想、传统制度之间的矛盾斗争。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等与贾府掌权势力之间的尖锐冲突,正是这种社会矛盾的具体反映。
字词梳理
1.字音
杜撰(dùzhuàn)敕造(chì)纨袴(wánkù)翠幄(wò)
钗钏(chāichuàn)厢庑(wǔ)璎珞(yīngluò)錾银(zàn)
黼黻(fǔfú)忖度(cùn)阜盛(fù)罽(jì)
宸翰(chénhàn)裉(kèn)敛(liǎn)攒(cuán)
盥(guàn)罥(juàn)瞋(chēn)懵(měng)
孽(niè)憨(hān)幺(yāo)羹(gēng)
靥(yè)螭(chī)绾(wǎn)觚(gū)
嫡(dī)惫(bèi)绦(tāo)蜼(wěi)
2.多音字
sāng发丧zhǎng长
房bǐng屏息duó忖度
丧长屏度
sàng丧失cháng长征ping屏风dù温度
3.形近字
忖思忖敛收敛敕敕造钗钗环诞放诞
肘手肘剑宝剑赦赦免杈树杈涎垂涎
4.词义
攒:
凑聚。
绾:
旋绕打结。
觚:
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
形容:
身体面貌。
盥:
洗。
罥:
挂,缠绕。
放诞:
行为放纵,不守规矩。
风骚:
这里指姿容俏丽。
嫡亲:
血统最亲近的人。
便宜:
biànyi,这里是方便适宜的意思。
惫懒:
涎皮赖脸的意思。
懵懂:
不明了,糊涂。
外道:
见外、客气。
瞋视:
发怒时睁大眼睛看。
些须:
稍许,稍微。
还愿:
求神保佑的人实践对神的许诺。
憨顽:
顽皮。
总角:
把头发扎成髻。
结束:
结扎束缚。
乖张:
偏执,不驯顺,与众不同。
不经之谈:
荒诞的、没有根据的话。
忖度:
推测;揣度。
杜撰:
没有根据地编造,凭空想出来。
风流态度:
言行举止所表现的神态。
敛声屏气:
有意识地收住声音,抑制呼吸,形容人安静。
敛,收拢;屏,抑制呼吸。
雕梁画栋:
在栋梁等木结构上雕刻花纹并加上彩绘,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建筑艺术。
斋戒:
古人在祭祀、礼佛或举行隆重大典前,沐浴、吃素,静养一至三日,摒除杂念,以示诚敬。
课文剖析
例一、林黛玉进贾府(节选前两段)
且说(姑且先说。
古典白话小说中的发端语或承接语)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
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
[这里首次点出与别家不同。
下边总写街市的繁华,再次点出与别处不同,也是为写贾府做铺垫的。
]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旧时指年龄较大的女仆),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
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从侧面显示了贾家的威严、显豁,社会地位的尊崇、高贵,同时又能表现林黛玉的聪明机智、谨小慎微的性格特征,特别是还能反映她孤身无助、寄人篱下时那种提心吊胆、如履薄冰的心态。
]
自上了轿,进入城中,从纱窗向外瞧了一瞧,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形容众多而兴旺。
阜,fù),自与别处不同。
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
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
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
敕,chì,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用为皇帝发诏令的专称。
)宁国府”五个大字。
[“又行了半日……五个大字”这几句话从林黛玉的眼中写宁国府正门,连用四个“大”字,表现了贾府的宏伟富丽。
守门人不是一个两个,而是十来个;不是随随便便坐在那里,而是“列坐”排列整齐;穿着不是随随便便,而是华冠丽服;来往人等只从角门出入;给人一种气势煊赫、门禁森严的感觉。
寥寥数语暗示了贾府显赫高贵的社会地位。
]黛玉想道:
这必是外祖之长房(zhǎngfáng,家族中长子的一支)了。
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
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建筑物靠近边角的小门)。
[“照样”二字,省去多少笔墨!
]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就是一箭之地,大约150步),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
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
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未成年的男仆人)上来,复抬起轿子。
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旧式住宅在二门的上头修建像屋顶样的盖,四角有下垂的短柱,柱端雕花彩绘,这种门叫垂花门)前落下。
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
[轿子进入荣府,短短的一段路程,竟然换了四班人马,这不仅说明了贾府的排场,而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贾府极严明的等级观念和封建礼规。
]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院门内侧环抱的走廊),当中是穿堂(宅院中,坐落在前后两个院落之间可以穿行的厅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放在穿堂中的大屏风,除作装饰外,还可以遮蔽视线,以免进入穿堂就直见正房)。
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
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在栋梁等木结构上雕刻花纹并加上彩绘,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建筑艺术),两边穿山游廊(从山墙开门接起的游廊。
山,指房子两侧的墙,形状如山,俗称山墙)厢房(正房两侧的房屋),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
台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一见他们来了,便忙都笑迎上来,说:
“刚才老太太还念呢,可巧就来了。
”于是三四人争着打起帘笼,一面听得人回话:
“林姑娘到了。
”[对贾府的环境描写,显示出贾府显的庄严肃穆,具有豪门贵族气派,给人以“侯门深似海”的感觉。
关于几个丫头的描写形象生动,活灵活现,正如脂砚斋所评:
“如见如闻,活现于纸上之笔,好看煞。
”]
这开头第1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林黛玉到贾府。
通过一系列的环境描写,我们看到了贾府的豪华气派,感觉到了贾府的非同寻常。
这是小说的开端。
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
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
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
[这里的哭可分三种情形:
贾母感慨外孙女早年丧母、孤苦无依的身世,此番相见,既可怜又疼爱,因此“心肝肉叫着大哭”;侍人因见主人如此激动,被情景所感染,也陪着“掩面涕泣”;黛玉幼年丧母,缺乏母爱,此时乍见亲人,既伤心又激动,故此“哭个不住”。
]一时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
——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
(这是作者在叙述之中的插入语。
书中人物众多,对主要人物注明一笔,以强化读者的印象)当下贾母一一指与黛玉:
“这是你大舅母;这是你二舅母;这是你先珠大哥的媳妇珠大嫂子(指贾政已去世的儿子贾珠之妻李纨)。
”黛玉一一拜见过。
贾母又说:
“请姑娘们来。
今日远客才来,可以不必上学去了。
”众人答应了一声,便去了两个。
本段写林黛玉拜见老祖宗史老太君——贾母的情形,骨肉亲情,动人心魄。
例二劝学(节选)
君子曰:
学不可以已。
(君子说:
学习不可以停止。
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已,废止、停止。
)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
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青,前一个“青”,名词,指靛青,一种染料;后一个“青”,形容词,指颜色深。
蓝,草名,也叫蓼蓝,叶子可做染料。
)[第一组比喻: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连续设喻,借以说明人通过学习可以改变原来的精神状态,从而获得提高和发展,提高层次、境界。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木材笔直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加热然后用力弯曲把它做成车轮,它弯曲的程度合乎圆规画出的圆。
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的原因,是人工弯曲使它这样的。
中绳,木料合乎拉直的墨线。
木工用拉直的墨线来取直。
中,zhòng,合符。
輮,róu,通“煣”,用火烧烤竹木使弯曲。
以为,以之为,把它做成。
规,圆规。
虽,即使。
有,通“又”。
槁暴,晒干。
槁,gǎo,枯。
暴,pù,通“曝”,晒。
挺,直。
)[第二组比喻:
“輮”比喻学习、自我反省,“轮”比喻学习后达到的境界,“规”比喻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规范,“槁暴”比喻恶劣的环境条件,“挺”比喻原来粗劣低下的水平。
综合起来,比喻人通过学习,可以按照儒家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规范改造自己,达到理想的最高境界。
而一旦进入了这个境界,即便遇到恶劣的环境条件,也会洁身自好,不会再回复到原来的水平。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所以弯曲的木材经墨线量过被匠人用斧锯加工后就变得笔直了,钝锈的金属刀具放在磨刀石上磨过就变得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动不犯过错了。
金,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
就,动词,接近,靠近。
砺,lì,磨刀石。
博学,广泛地学习。
博,广。
下文“博见”,即“见得广”。
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
参,cān,验、检查。
参,也解作“叁”,读sān,同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中的“三”,泛指多次。
省,xǐng,省察。
乎,相当“于”。
知,通“智”。
][第三组比喻,与分论点放在一起,一方面作为本段的结论,一方面又与分论点构成比喻的关系。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所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就能够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
]
本段说明学习的目的是要做到“知明而行无过”,提高自己的聪明才智。
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分为三组(两组借喻,一组明喻)来进行论证,从三个角度来说明学习的意义。
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获得的。
人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例三锦瑟(古诗)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锦瑟呀,你无缘无故为什么竟然也是五十根弦?
你每根弦上发出的乐音都勾起了我对以往美好岁月的回忆。
锦瑟,绘有花纹的瑟,这是对瑟的美称。
《周礼·乐器图》:
“饰以宝玉者曰宝瑟,绘文如锦者曰锦瑟。
”无端,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五十弦,传说古瑟有五十根弦,后来的瑟多为二十五根弦。
《汉书·郊祀志上》:
“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
”华年,青春年华,这里指一生。
]
首联用的是民歌的起兴手法。
诗人用瑟起兴不是无因的,瑟这种乐器本可以演奏各种情调的乐曲,但诗人们往往喜欢把它跟哀怨的情调联在一起。
读这两句还应注意,诗人没有指出弹奏者是谁,如果不是佳人而恰恰是诗人自己呢,那就更能引人遐想了,这就造成了一种迷惘的意境。
这首诗,一般认为写于作者晚年,锦瑟的五十根弦,象征诗人将近五十岁的人生(李商隐活了46岁)。
“一弦一柱”则兴寄遥深,感情凝重;“思华年”为全篇主脑,以下文字皆因此生发出来。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庄周在拂晓前梦见自己化为翩翩起舞的蝴蝶,望帝将春心托付给声声啼鸣的杜鹃。
庄生晓梦,《庄子·齐物论》中说梦见自己变成蝴蝶,欣欣自得好像自己真是一只蝴蝶,感到愉快和惬意!
竟然不知道自己原本是庄周。
突然间醒过来,却又惊惶不定地发现,原来我还是庄周呀。
庄周弄糊涂了,他不知在梦中是庄周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周呢?
庄子的本意在说明一个如梦似幻、物我混同的境界。
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乌,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呜,伤感春去,也哀痛亡国。
《华阳国志·蜀志》:
“七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
……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遂禅位于开明。
帝升西山隐焉。
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
”子鹃即杜鹃,又名子规。
春心,伤春之心,比喻对失去了的美好事物的怀念。
]
此联紧承上文“思华年”一语,写诗人回忆中的感受。
出句用庄周梦为蝴蝶事,似乎有这样的意思:
昔日的理想和情思是那样美好,在回忆中又是如此真切,的确使人迷恋,致使诗人觉得它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眼下的困顿状况只不过是一场梦。
但又可以反过来理解:
如果眼下的困顿状况是真,则昔日美好的理想和情思岂不成了虚幻的梦?
这真是“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
诗人已经完全陷入一种迷惘的境界之中了。
李商隐引庄周梦蝶的故事,也许意在抒发人生如梦,往事如烟的感慨吧。
对句用望帝魂化杜鹃事,则似乎表明了诗人对“华年”的一往情深,即无论是梦是真,他都不会让自己的“春心”(也就是他的美好理想和情思)自生自灭,即使他死去,也要像望帝那样借杜鹃的啼声唱出自己的悲哀。
这两句各用一事,而衔接得如此自然,如出一意,也反映了诗人用典的工巧。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遥远的沧海月色分明,鲛人哭得多么伤心,眼泪化成珍珠;近处的蓝田日光温暖,埋在地下的美玉,升起袅袅云烟。
珠有泪,古代传说南海有鲛人,能织丝绸,哭泣时眼泪变成明珠。
蓝田,山名。
在今陕西蓝田县东,骊山之南阜。
山出美玉,故又言玉山。
玉生烟,相传宝玉埋在地下,上空会出现烟云,阳光下见得分明。
中唐诗人戴叙伦曾说,“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这里化用其意,表示美好愿望终如蓝田之烟云,可望而不可即。
另解,“蓝田”一句是一典故,源自干宝《搜神记》:
吴王夫差阻其小女儿紫玉嫁给韩重,紫玉郁闷而死。
韩重前往她的墓上哀悼,紫玉现形赠以明珠,并对他唱歌。
韩重想抱住她,紫玉却像轻烟一般不见了。
“紫玉成烟”后来成了典故,一般指少女去世。
]
这一联是“转”,诗人在瞬息之间视通万里,给我们展示了这两幅美好的画面,真可谓奇峰突起。
前一幅以深青色的大海和天上的一轮明月为背景,塑造了鲛人泣泪成珠的形象。
这是从民间传说中演化出来的,但又有作者的创造。
后一幅以蓝田秀丽的群山和温暖的阳光为背景,塑造了“玉生烟”的形象。
这两幅画面尽管色调不同,但在表达作者怅惘、悲伤之情上是完全一致的。
至于它们的象征意义如何,那就见仁见智,尽可各抒己见了。
我们可以设想,玉埋地,也许是暗示诗人怀才不遇?
玉生烟,也许是欣慰于“仕途不幸诗家幸”吧?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情景难道到今天才引起我的追忆,其实在当时已令人不胜惘然。
可,难道、哪能。
惘然,迷惘、茫然。
]
最后一联是“合”。
要注意它行文上有一个“反跌”:
“此情可待成追忆”犹言上面说的那番感慨哪里是到今日回想往事时才有?
所以接着就补足一句“只是当时已惘然”。
言外之意是,当时既有怅惘之情,则今日追忆必定更加怅惘,一切都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花,捉摸不到,琢磨不透。
的确恍如隔世,不堪回首。
形象概要
林黛玉——美貌多情,聪明沉稳,体弱多病,心态复杂,言行小心谨慎。
王熙凤——精明能干、刁钻狡黠,善于阿谀奉承,惯于玩弄权术。
贾宝玉——反对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蔑视世俗、卓然独立,封建贵族家庭的叛逆者。
结构巧解
课文详解中以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为线索将选文分为三部分,此外,关于本文的结构,还有两种意见,展示出来供参考:
1.按情节展开,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林姑娘到了”):
写林黛玉到贾府。
第二部分(至“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
写林黛玉与贾母等人相见。
第三部分(至“眼看着车去了方回来”):
写林黛玉与凤姐等人相见。
第四部分(至“并几件锦被缎褥之类”):
写林黛玉与贾宝玉等人相见。
第五部分(“黛玉只带了两个人来”──结尾):
写林黛玉住进碧纱橱。
2.根据时间推移和空间转换顺序,故事的情节内容分为以下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林黛玉到达贾府,目睹豪门华丽府第和奢侈生活。
第二部分(2─4段),黛玉拜见贾母及众人,讲述自幼怯弱多病和服药情况。
第三部分(5─6段),初识王熙凤,黛玉看到她深得贾母欢心。
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拜见大舅父贾赦未遇,看到姬妾众多,仆婢成群。
第五部分(8─11段),拜见贾政未遇,看了珍玩宝器,听王夫人讲述宝玉性情。
第六部分(12─14段),初会宝玉,看到俊逸形貌、纯真举止和摔玉的任性举动。
第七部分(15─16段),贾母安置黛玉在碧纱橱起居,增加了陪待嬷嬷丫鬟。
其内容可用下图表示:
写作特色
1.调动多种手法描写人物出场。
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中心事件,通过林黛玉的见闻,介绍了众多的出场人物,但所使用的方法却绝不相同。
有详有略,详写的如贾宝玉、王熙凤,略写的如王夫人、邢夫人等。
有实有虚。
实写,人物出场,作者作正面的直接描写,如贾宝玉、王熙凤、贾母等;虚写,人物不出场,作者从侧面作间接描写,如贾赦、贾政。
有的单独介绍,如贾宝玉、王熙凤;有的集体介绍,如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
有的是在人物出场之后再通过语言、行动等描写来表现其性格特点,如王熙凤;有的则是在人物出场之前就作了侧面描写,充分铺垫,在人物出场之后再作正面直接描写,刻画其性格特点,如贾宝玉。
有的人物是只见其形不闻其声,如迎、探、惜春三姐妹;有的则是未见其形而先闻其声,如王熙凤。
写法变幻无穷,笔法摇曳多姿。
2.通过人物语言反映人物性格。
小说是语言艺术。
人物语言是小说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
小说作者往往通过对人物语言的精确描绘,来展现人物的感情、态度,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课文中王熙凤见黛玉和贾宝玉见黛玉时的语言描写,就充分地展示了各人不同的心理、性格与感情。
3.通过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贾家情况。
宏伟的外观暗示了贾府显豁高贵的社会地位。
讲究的布局表现出豪门贵族气派,华贵的陈设显示着主人的显赫的社会地位,说明了主人的富贵豪华。
值得注意的是,课文的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穿插进行,配合自然,相得益彰;环境描写又全是通过林黛玉的观察,这正好表现了她时时在意、事事留心的心态。
主旨探究
关于本文的主题有如下表述:
1.本文通过记叙林黛玉初进贾府的见闻感受,展现了封建大家族贾府的富贵豪华,生动地描写了贾府这一“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缨之族”的奢侈生活,初步揭示了《红楼梦》中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贾母等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
2.节选的课文介绍了小说中的一批主要人物及其活动的典型环境,从而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森严的礼法制度,揭露了封建贵族的奢侈生活以及这种生活所依赖的封建王朝对农民的残酷剥削,也展示了小说男女主人公初见就两心相通,感情相投的微妙关系以及他们与封建正统观念的格格不入的叛逆性格。
3.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这一天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她的所见所闻,介绍了贾府的一大批重要人物,形象地展现了贾府这样一个“与别家不同”的豪华府第,拉开了《红楼梦》故事发展的帷幕。
对本文的主旨你是怎么看的呢?
更上一层楼
筑基达标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敕造(chì) 绾着(guǎn) 内帏(wéi) 敛声屏气(bǐng)
B.阜盛(bù)忖度(cǔn) 宫绦(tāo) 放诞无礼(dàn)
C.簇拥(cù)戏谑(xuè)瞋视(chēn) 不经之谈(jīng)
D.纨绔(kù) 两靥(yàn)憨顽(hān)鬓发如银(bìn)
思路解析;A中“绾”应读“wǎn”,B中“阜”应读“fù”,D中“靥”应读“yè”。
答案:
C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体态、容貌)
黛玉纳罕道:
“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感到奇怪)
B.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举止轻佻)
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糊涂,不明事理)
C.那管世人诽谤(无中生有,说别人坏话)
众人忙都宽慰解释(宽解安慰)
D.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方便)
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行为放纵,不守规范)
思路解析:
B项中“风流”指的是风韵。
答案:
B
3.为下列语段中空缺处填上标点,依次最恰当的一项为( )
宝玉道①《古今人物通考》上说②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③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④
A.①,“ ②,“ ③ 。
” ④!
”
B.①:
“ ②:
‘ ③ ’。
④”!
C.①,“ ②, ③ 。
④!
”
D.①:
“ ②:
‘ ③ 。
’ ④!
”
思路解析:
在直接引述别人的话语时,提示语后应加冒号(:
),并用前后引号把有关话语“引”起来。
如果引号内又引述他人之话,则应用单引号将之“引”起来。
完全引用时,引语的句未符号应放在引号之内。
答案:
D
4.下列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
B.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
C.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D.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思路解析:
所谓比喻,是指用某些有相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另一事物,以便说得更为生动鲜明,即本体与喻体应是不同类,但有相似性。
而C只属人物外貌上的比较。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