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习惯》说课稿.docx
《《好习惯》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好习惯》说课稿.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好习惯》说课稿
《好习惯》说课稿
《好习惯》说课稿1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我的好习惯》。
(板书)下面我将从说教材、教学教法、教学过程、教学板书等几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我的好习惯》是凤凰国标教材小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成长乐园”中的一篇。
本文体现了《品德与生活》内容标准中健康、安全地生活理念,意在使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初步了解环境与人生存的关系,为其一生身心健康发展打下基础。
低年级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对一些抽象的道德概念理解模糊不清。
所以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习惯教育不在于告诉他们多少道理,记住多少规则,最重要的是运用一些具体生动的例子,通过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帮他们形成基本的做人道理和思考问题的取向。
由于现在的孩子大多娇生惯养,生活习惯不是很理想,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行为与习惯:
在老师的帮助下,引导学生参与自我检测、讨论交流、制定计划、实践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品德行为习惯。
2、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到好习惯带来的益处,提高学生养成好习惯的自觉性。
引导学生学习制定计划,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
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与同学合作交流,分享感受,共同体验活动的成果。
二、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认识到好习惯有益终生,提高并强化学生养成好习惯的自觉性。
三、教学准备:
1、对学生已养成的习惯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2、多媒体课件。
3、树叶贴纸
4、写有数字的圆片贴纸。
四、教学设计
教学中我努力从儿童真实的生活中挖掘课程资源,用讨论、现场调查、游戏活动等方法来组织教学,围绕什么是好习惯、怎样养成好习惯、好习惯养成的意义等逐层进行分析,设计中尊重儿童的生活体验,力争用儿童的生活来教育儿童,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围绕“我的好习惯”这一主题,设计了以下活动:
1、自我检测、2、对错碰碰车3、小树快快长、4、学唱文明拍手歌。
“自我检测”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对自己已有的好习惯进行初步的认识,在活动中同时与他人进行比较,知道有更多的好习惯还要培养。
“对错碰碰车”让学生在对比活动中初步了解好习惯与坏习惯的区别。
“小树小树快快长”,让学生感受到成长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
“学习拍手歌”,游戏方式不仅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更能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道德规范的内化。
1、谈话导入――走进主题
当上课师生问好时,师与生谈话并创设三个问题,一、咱们班同学每天上课都要向老师问好吗?
二、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三、你们是怎样养成这个好习惯的呢?
由此学生明白这样一个小小的活动表达了同学们对老师的尊重,这真是一个好习惯。
(本环节设计意在通过学生学习生活中一个真实而细微的常规活动,引发学生的生活经验,自然地导入活动主题,体现了本课程生活性这一基本特征,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
2、自我评价――领悟主题
《品德与生活》课程在评价建议中强调:
评价多样化。
其中谈到“评价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合作进行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
儿童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
”过去课堂上的评价多是教师对学生、自己对他人(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恰恰忽略了自我评价。
活动一:
自我检测:
首先教师取出本课插图,请学生说出图上好习惯的名称。
其次给每一个好习惯编上号,指导学生了解插图内容。
第三学生看看想想,把自己养成的好习惯的编号圆片贴在自己身上。
最后教师请出部分学生说说自己贴的情况,进行当场演示,比如:
请贴上“自己的事自己做”圆片的学生表演叠衣服;请贴上“不挑食”圆片的学生说说自己平时怎样做到不挑食的等等。
同时请其他学生对表演情况进行评价。
(本环节的设置就是为儿童提供一个自我评价的舞台,在自我检测中,对自己已有的好习惯进行初步的认识,在活动中同时与他人进行比较,知道有更多的好习惯还要培养。
这一环节的设计正是尊重了儿童的生活、激发了儿童对自我的认识。
)
3、辨析解难――探究主题
活动二:
对错碰碰车
1、闯关游戏,一共三关:
看看图上哪些是好习惯,哪些是坏习惯?
还要告诉他为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
2、每小组选一幅图派一个代表重点说说,同组同学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进行补充。
(教师根据学生的评价意见进行电脑操作,答对了出示笑脸,反之则播放哭脸。
)如:
(针对图上课间因上厕所为了不迟到而奔跑的学生发言):
我们认为这个小朋友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拼命奔跑是会摔倒的。
师质疑:
不跑怎么行,要迟到了呀!
生明白要真迟到了,跟老师说,老师会原谅你的,因为迟到比撞得头破血流要好。
师质疑:
如果我既不想迟到,也不想出意外,该怎么办?
让生明白养成有事早点做的好习惯。
《品德与生活》课程强调“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同时提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道德情感”。
我们眼前的儿童并非一张白纸,他们有自己的生活以及对生活的认识,但是由于受自身思维水平的限制,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是不全面的,甚至会有偏差。
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是要让孩子明白我们的身上已经形成了许多习惯,有好的,也有坏的,要让自己健康、快乐的生活就要抛弃这些坏习惯。
4、书写表达―――深化主题
活动三:
小树小树快快长
1、请学生把自己现在计划养成的好习惯写在小树叶上,同时想想自己准备怎么做!
(学生在纸做的绿叶上写想养成的上好习惯,教师相机在黑板上贴上光秃秃的树干图。
)
2、让孩子们明白成长树上绿叶代表着许许多多的好习惯,好习惯越多,大树就会越茂盛。
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是一棵小树苗,我们养成一个好习惯,自己的小树上就会长出一片绿叶。
(习惯的养成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个不经意的过程,让学生用贴树叶的方法来展示自己的好习惯,是让学生为自己养成的这个好习惯而自豪;另一方面,我想用树叶这样一个具体化的健康形象激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成长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增强孩子在今后生活中自觉的养成好习惯的意识。
)
5、学唱儿歌――延伸主题
活动四:
学习儿歌
把《文明拍手歌》送给大家,并希望大家按照儿歌里的要求去做,让自己的小树快快长大。
(课件出示儿歌内容。
)
(儿歌的内容来自儿童真实的生活,展现的是文明健康生活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培养儿童的情感,让儿童记住规范,并在游戏活动中内化规范要求,进一步将好习惯延续到现实生活中去。
)
五、教学板书
教学安排的其中一个环节学生写上自己好习惯的片片绿叶贴在成长树上作为板书。
设计意图使生一目了然绿叶代表我们的好习惯,每一个小朋友就是一棵小树苗,好习惯越多,树就长的越茂盛,我们就更健康成长。
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过程中常会生成动态的新资源,面对课堂教学中临时生成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会努力做到及时去捕捉这些闪光点,为每一个学生表现或发展自己创造机会,以达到《品德与生活》的教学理念,让课堂焕发生命。
《好习惯》说课稿2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二年级上册第12课-----《我的好习惯》,我从活动目标要求、设计理念、活动内容、教学活动形式、教学过程等五个方面阐述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本课活动目标要求:
1、情感与态度:
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成长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感情。
2、行为与习惯:
在老师的帮助下,引导学生参与自我检测、讨论交流、制定计划、实践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品德和行为习惯。
3、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到好习惯带来的益处,提高学生养成好习惯的自觉性。
引导学生学习制定计划,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4、过程与方法:
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与同学合作、交流、分享感受,共同体验活动的成果。
二、本课设计理念:
《我的好习惯》体现了《品德与生活》的内容标准中的健康、安全地生活理念,它旨在使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初步了解环境与人生存的关系,为其一生身心健康发展打下基础。
因此,教学中我努力从儿童真实的生活中挖掘课程资源,用讨论、现场调查、游戏活动等方法来组织教学,围绕什么是好习惯、怎样养成好习惯、好习惯养成的意义等层面逐层进行分析,设计中尊重儿童的生活体验,力争用儿童的生活来教育儿童,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三、活动内容:
小学儿童的思维,尤其是低年级儿童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
由于儿童抽象思维水平低,由此而带来的是儿童道德认识水平低,对一些抽象的道德概念的理解模糊不清或肤浅和表面化。
因此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习惯教育不在于告诉他多少道理,记住多少规则,最重要的是运用一些具体生动的手段,通过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帮他们形成基本的处世做人的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
因此,本课围绕“我的好习惯”这一主题,我设计了四个方面的活动内容:
自我检测、对错碰碰车、小树小树快快长、学习拍手歌,通过讨论交流、教学游戏、现场调查等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四、教学活动形式:
“自我检测”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对自己已有的好习惯进行初步的认识,在活动中同时与他人进行比较,知道有更多的好习惯还要培养。
“对错碰碰车”让学生在对比活动中初步了解好习惯与坏习惯的区别。
“小树小树快快长”这个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成长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
“学习拍手歌”,儿歌是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方式,不仅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更能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道德规范的内化。
五、教学过程:
(一)活动准备:
1、对学生已养成的习惯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2、多媒体课件。
3、树叶贴纸,写有数字的圆片贴纸。
(二)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师生问好。
师:
咱们班同学每天上课都要向老师问好吗?
生齐:
是的。
师: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生:
这样做表示我们对老师的尊重。
师:
是呀!
这样一个小小的活动表达了同学们对老师的尊重,这真是一个好习惯。
你们是怎样养成这个好习惯的呢?
生:
本环节设计时教师通过学生学习生活中一个真实而细微的常规活动,引发学生的生活经验,自然地引入活动主题,体现了本课程生活性这一基本特征,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2、活动一:
自我检测
教师取出本课插图,编上号,指导学生了解插图内容。
师:
你们在生活中一定已经养成了的好习惯一定很多,(出示书上插图)你们看,这里有哪些好习惯?
生说出图上好习惯的名称。
师:
自己看看,想想,如果你有第一个好习惯就在衣服上帖上一号圆片,依次类推,帖上了圆片不仅自己能看见,别人也看见了,所以一定要诚实。
生在小组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我检测。
教师请出部分学生说说自己贴的情况,进行当场演示,比如:
请贴上“自己的事自己做”圆片的学生表演叠衣服;请贴上“不挑食”圆片的学生说说自己平时怎样做到不挑食的,等等。
同时请其他学生对表演情况进行评价。
《品德与生活》课程在评价建议中强调:
评价多样化。
其中谈到“评价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合作进行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
儿童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
”过去课堂上的评价多是教师对学生、自己对他人(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恰恰忽略了自我评价。
本环节的设置就是为儿童提供一个自我评价的舞台,在自我检测中,对自己已有的好习惯进行初步的认识,在活动中同时与他人进行比较,知道有更多的好习惯还要培养。
这一环节的设计正是尊重了儿童的生活、激发了儿童对自我的认识,因此他们参与的热情很高。
3、活动二:
对错碰碰车
师:
我来这儿上课前,有一个叫盼盼的孩子想让我们大家帮他解决一个难题:
看看这些图上哪些是好习惯,哪些是坏习惯?
还要告诉他为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
师:
请每一小组选一幅图派一个代表重点说说,同组同学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进行补充。
(教师根据学生的评价意见进行电脑操作,答对了就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反之则播出刺耳声。
)
生:
生:
(针对图上为了不迟到而奔跑的学生发言):
我们认为这个小朋友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拼命奔跑是会摔倒的。
师:
不跑怎么行,要迟到了呀!
生:
要是真迟到了,跟老师说说,老师会原谅你的,因为迟到比被车子撞倒要好。
师:
如果我既不想迟到,也不想出意外,该怎么办?
生:
早上早点起来,养成按时起床的好习惯,就行了。
师:
你们觉得他的办法怎么样?
(好)奖励你一个好办法奖。
《品德与生活》课程强调“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同时提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
我们眼前的儿童并非一张白纸,他们有自己的生活以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但是由于受自身思维水平的限制,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是不全面的,甚至会有偏差。
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是要让孩子明白我们的身上已经形成了许多习惯,有好的,也有坏的,要让自己健康、快乐的生活就要抛弃这些坏习惯。
4、活动三:
小树小树快快长
师:
除了刚才说到的好习惯,你一定还有许多好习惯,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来不及说的好习惯写在小树叶上。
(学生在纸做的绿叶上写其他方面的好习惯,教师相机在黑板上画上光秃秃的树干的图。
)
师:
谁把自己写的读给大家听?
生:
我的好习惯是认真检查作业。
师:
大家说这是不是好习惯?
为什么?
生:
认真检查作业是好习惯,因为这样做作业就不容易出错,还可以得到老师的小星星。
师:
老师也同意你的看法,我们把这片树叶贴到大树上。
生:
(树上的叶子越来越多,大树越长越茂盛。
)
师:
这是一个成长树,它的树叶上是许许多多的好习惯,好习惯越多,大树就会越茂盛。
其实,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是一棵小树苗,我们养成一个好习惯,自己的'小树上就会长出一片绿叶,你们想让自己的小树长满绿叶吗?
生齐:
想。
师:
习惯的养成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个不经意的过程,教师让学生用贴树叶的方法来展示自己的好习惯,一方面,是让学生为自己养成的这个好习惯而自豪,愉悦自我;另一方面,用树叶这样一个具体化的健康形象激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成长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增强孩子在今后生活中自觉的养成好习惯的意识。
5、活动四:
学习儿歌
师:
老师上完课就要和小朋友再见了,最后我把这首《文明拍手歌》送给大家,希望你们记住咱们今天上的这节课,按照儿歌里的要求去做,让自己的小树快快长大。
(课件出示儿歌内容。
)
儿歌的内容来自儿童真实的生活,展现的是文明生活、健康生活的基本规范要求,有利于培养儿童的情感,让儿童记住规范,并在游戏活动中内化规范要求,进一步将好习惯延续到现实生活中去。
六、课后反思:
1、对活动目标落实还应深刻些。
活动目标在行为与习惯中提到“使学生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品德和行为习惯”。
在教学中我较多地关注了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好习惯,对品德层面的要求强调不够。
2、对学生的课堂应答反映应当迅速。
在课堂中受课堂教学任务的束缚,对学生的回答往往不能做到深入剖析,忽视了有价值的个体智慧的展示。
板书设计:
我的好习惯
天天坚持
《好习惯》说课稿3
我班会说课的题目是《好习惯伴我成长》,对象为四年级学生。
这节课我准备达到以下目标:
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确好习惯的重要性,知道哪些是好习惯,哪些是不良习惯,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好习惯的目的。
根据学习目标,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板块。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感。
首先,我提出这几个问题:
1、教师、医生、学生的工作是什么?
2、学习本应是件轻松愉快的事情,为什么对于一些同学是件困难甚至痛苦呢?
3、什么是习惯、学习习惯?
组织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初步懂得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学习行为方式。
从而深入思考良好的学习习惯与不良的学习习惯对于我们的成长会有哪些影响。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对良好的学习习惯与不良的学习习惯对于我们的成长会有哪些影响的深入思考。
为进入第二板块作铺垫。
二、聆听故事,懂得习惯的重要性。
讲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故事情节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引发思维和想象。
我着重推荐以下两个故事:
毛泽东小时侯非常喜欢读书,为了锻炼自己能集中精力做事情,他专门来到城门洞读书。
城门洞是交通要道,路窄人多,各式各样的人来来往往,谈论着各自的话题,奇人新事特别多。
毛泽东端着书本,目不转睛地盯着书里的文字,无论身边发生什么情况,他都毫不动心。
刚开始的时候,看来一会儿,毛泽东就有点坚持不住了。
但后来,凭着顽强的毅力,他每天都强迫自己比前一天多看10分钟。
习惯成自然,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专心致志的好习惯了。
由于他专心读书,知道的事情特别多,小伙伴们都叫他“万事通”,长大以后,毛泽东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情。
小时侯的鲁迅也很贪玩,常常迟到。
有一次,鲁迅又迟到了。
上课的老师很生气,严厉地教育他们,没有早到校的好习惯,没有勤奋的好习惯,是永远也没有出息的。
鲁迅听了以后,感到非常难过。
他回到座位上,用小刀在课桌的左上角刻下了一个醒目的“早”字。
从此,鲁迅读书再也没有迟到过,也因此养成了勤奋的好习惯,后来成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本活动的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听故事,从中受到启发。
让好习惯坚持下去,让坏习惯变成好习惯。
三、情景剧表演,找出学习样板。
小品中有哪些错误,正确的品行习惯应该是怎样的?
让学生自由发言。
情景剧表演让学生自主参与,感染力强,营造出一种催人上进的教育氛围。
很自然孩子们就找到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宣读倡议书
这一版块我准备带领同学们一起宣誓,激发学生们养成好习惯。
五、总结本课。
同学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我们成功的基础,但一节课不可能把好习惯展现的面面俱到,在以后的班队会中我们还要坚持开展此项活动,我希望通过今天的队会,同学们能够取长补短,改掉自己在学习生活品行以及其他方面的不良习惯,争取做一名百分百合格的小学生。
老师期待着!
最后,我送同学们一句名言,结束今天的班会课:
播种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好习惯》说课稿4
一、单元教材简介
本单元以“好习惯”为主题,编排了《不懂就问》,《字典大楼》两篇主题课文和一篇自读课文《林卡上学》以及一个“语文天地”。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学习,目的就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自觉的改正不良习惯。
《不懂就问》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的一个小故事,通过作者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读者描述这件生活中的小事,体现了孙中山小时候不懂就问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字典大楼》是一首儿歌,节奏明快,语言清新,读起来琅琅上口,很贴进儿童的生活。
儿歌形象的把字典比喻成了字典大楼,而小作者又是字典大楼真诚的拜访者。
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字典与“我”的密切关系。
查字典给我带来的好处,从而说明了经常查字典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
“语文天地”安排了读一读,比一比,填一填,选一个词语造句。
照样子说一说,读一读,注意逗号和句号,自读课文《林卡上学》等基础知识的学习,设计了“改掉坏习惯”的综合实践活动以及改错字的方法指导。
二、单元学习重点、难点:
1、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识记生字,鼓励学生对以前的识字方法进行总结。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文章内容,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3、以教材为载体,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实施建议
1、《不懂就问》一课的教学建议,教学本课时,可先让学生自读,想想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一下课文内容。
对课文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然后,再让学生深入读文,边读边想:
通过读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这一开放性的问题,就给了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学生可以通过自己读书的体会,谈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和感受,这个环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做好适当的指导和点拨。
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笔勾一勾,划一划,抓住“流利、很快又背下来,一点也不懂、壮着胆子、吓呆、鸦雀无声、一字不错。
主动地问”等词句来理解孙中山小时候不懂就问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这些重点词句的理解,注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重点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要鼓励各种层次的学生踊跃发言,在交流中实现生生、师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之间的碰撞。
最后,在处理课后问题时,组织学生们根据自身的学习实际,讨论:
学习时,你遇到不懂的问题,你是怎么做的呢?
从而引导学生养成“不懂就问”良好的学习习惯。
2、《字典大楼》一课的教学建议,教学本课时,先让学生自读,想想这首儿歌主要讲的是什么。
然后小组内交流,通过读文,懂得了什么?
可以引导学生勾划重点词句来理解,并注重引导学生朗读。
交流时,要明确查字典我们常用的两种方法,部首查字法和音序查字法。
重点抓住“真大真大,好多人家,满意,离不开它”等词语来了解到查字典的好处。
最后,再感情读文,鼓励学生将文中的内容表演出来。
通过这种角色体验的形式来深化文章的主题。
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适时引导学生联系学生的学习实际,让他们充分谈一谈查字典给自己的学习带来过哪些帮助,能不能象文章这样,自己试着把体会也编成这样的小儿歌的形式。
在充分的交流中,学生就会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常字典的好处了。
慢慢就会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